服务型政府意义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服务型政府意义范文

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意义何在

http://.cn 2004年09月13日01:0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公共服务,简而言之是以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它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因此,通过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将使政府的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突破。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能自觉地把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重要依据,做大多数群众赞成的事,办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使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也必须看到,深层次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制度性监督与约束,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还较为普遍;二是条块分割、行业垄断、部门壁垒、职能重叠现象还比较突出;三是政府、企业、公民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四是政企不分,企业运营过分依赖政府保护等问题还比较普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五是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度还不高,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较突出,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桎梏,是加快发展的阻碍,同时也是激发体制创新、发挥后发优势的动力。历史上,我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优化发展环境,进行体制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提高省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在我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关系问题始终是我省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我省“十五”计划又进一步把“以人为本”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把保护和改善居民的发展

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上。但是,在实际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职能所决定的,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起主导作用,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人口管理、教育卫生、文化等,滞后于发展实际,公共卫生、义务教育问题突出,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又反过来束缚了经济的增长。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长期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忽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必须看到,我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已为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例如,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的主要职责已转变为创造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不再是国有企业的“婆婆”,国有资产产权更加明晰化,更加市场化。这些都迫切需要政府管理职能相应地改变,将主导经济发展的职能让位于市场主体,同时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十五”以来,我省围绕建设“廉洁、勤政、务实、规范、高效”政府的目标,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精心组织实施了机构改革,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省级政府工作部门精简了28.6%;行政编制精简了48.5%;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取消了一大批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了一批不切实际,增加基层负担的达标评比项目;推广“一站式”高效服务方式,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基本形成;推广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广办文办事限时制,建立了各级投诉受理中心,省级招投标中心也开始启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在县级全面进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并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全面落实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政府机关与所办实体彻底脱钩、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深入开展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不断提高廉政建设水平。这些改革成果来之不易,为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乘势而上,使政府职能转变尽快到位。

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

2011年05月12日来源:《理论前沿》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不仅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目标要求,也对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当前理论界和各级政府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而提出的政府改革目标模式。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何谓服务型政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其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服务的政府。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不管怎么说,从上述定义来看,服务型政府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大包大揽和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与管制型政府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首先,从理念上看,服务型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必须树立“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思想,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让渡,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天职,人民的利益至上,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政府还必须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和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和对“使命”“公众”和“成效”的认同,充分考虑公众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而传统管制型政府的理念则停留在“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基础上,政府利用公共权力主要是维护统治秩序和对社会实施管制,公众和社会的主导性和自主空间很少。

其次,从政府的职能范围来看,管制型政府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而建立,因此对市场和社会的介入是无孔不入,政府职能也无限膨胀,职能设置上的不合理使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政府要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政府主要是做市场和个人不能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事情。即主要是提供维护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性的公共服务。维护性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财产权利和公民权利、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体现。

第三,从政府运行机制来看,管制型政府向来只从便于自身控制、管理出发,整个社会运行都由政府在主导推动,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怎样提供服务,都是政府独断和一厢情愿的强制性提供,而较少的考虑社会公众的愿望和多样化需求,政府与公众是一种命令——服从式的单向关系,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政府的“恩赐”。而服务型政府则不同,他要求政府的施政目标必须首先征得服务对象,即民众的同意。其次,还必须经过一定的民主法定程序,即要公民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由民众和政府通过双向的交流互动,达成一致来决定。从这一点说,政府只能在法律和人民授权的范围内行事和提供服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是法治政府,而不是任意性的、长官意志型的政府。

第四,从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看,在管制型政府状态下,政府不仅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各种审批环节繁杂,效率低下,政府管理手段也主要是单一的行政手段。服务型政府则要求政府必须优化工作流程、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本着方便、快捷、高效、亲切的原则为民服务。让民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有享受服务的主人意识。

第五,从政府行为的后果看,管制型政府的权力本位和官本位思想使政府的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政府的责任心也不强,公众甚至于对个别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法律和事实上对政府的追究。而服务型政府因其自身的民主特性,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所提供的服务负责。对于政府的失职行为,人民有权对政府提出质询、追究甚至罢免。

由服务型政府所包含的上述特性可以看出,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政府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前者是后者的综合体现。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一个口号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它将要求政府从施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具体的说: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对全球化趋势,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入世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不管是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还是公平竞争原则,都体现了一种政企分开前提下的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市场本位、企业本位的精神,因此,面对全球化和“入世”最积极的应对只能是加快政府改革。政府必须尽快的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还权于企业,尽快实现从生产者的角色向安排者、监管者的角色转变,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从审批者向服务者转变。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向。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自身管治的政治职能,而弱化和忽视了社会服务职能,造成政府大量越位、缺位、错位。因此,政府要重

新树立自己的威信,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就必须用公共管理的理念改造政府,就必须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变革政府治理观念、手段、方式和方法。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是政府实现自身革命的一个重要载体。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这是由我们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但是,从改革的要求和整个进程来看,这只能是一个过渡。政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效率兼顾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主,极易导致政府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是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很容易忽视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造成经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进而造成跛足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当前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不均,两极化倾向严重,如果不能对之及时纠偏和调控,将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从政府结构、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而设计的,相对于传统计划体制中的政府体制,已经具有了体制转轨的色彩。尤其是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法治性,将为未来重构政府与代议机关、司法机关的宪政关系留下余地。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政府放权和权力下移,也将为重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宪政关系留下空间。总之,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将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合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广泛,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范围和权利不断扩大,基层社会自治更加自主完善,从而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责任编辑谭荣邦

第二篇:浅析政府创新的意义

MPA学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对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推进政府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推动政府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水平和新起点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改革的深化,意味着旧的问题解决了,而新的问题接着又出现了,解决新的问题需要新的办法。这对我们来说,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观念创新、转变发展思路,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推动政府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与计划经济和指令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全能政府”和管制政府;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只能是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不仅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实行政企分开;而且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管制,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不仅要建立和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体系,而且自己要带头依法行政,实现从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型政府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资源可以依靠市场信号自动实现比较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劳动生 1

产率和经济效益。但是市场经济决不会自发实现经济和政治权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分配,政府应当对社会公平担负起更多的责任,适时地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分配、税收、就业、教育、救助、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努力促进社会公平。

推动政府创新,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需要。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强党和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基本的因素,就是合理的制度设计。为什么我们的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能使人民群众十分满意,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许多制度设计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例如,有些政府管理制度直接导致了政出多门、职能交错、政令不一,这些制度不仅不能提高执政能力,反而在削弱执政能力。所以,政府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推动政府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在社会和谐方面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严重挑战。产生这些挑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难以避免地产生的新的社会利益矛盾。例如,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新的困难群体的产生,利益群体之间开始分化等等。此外,应当看到,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其他的因素导致社会和谐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制度建设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不相适应;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一些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失误;没有及时建立起新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等等。因此,没有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不努力建设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推动政府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都必须有基本的制度保障,而包括民主制度在内的所有国家制度都是由党和政府确立的。政府自身的民主精神和民主建设,是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关键。政府应当根

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意愿,不断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努力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和监督权,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民主治理的改革实践证明,政府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最有效途径。

推动政府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政府管理面临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而且对政府管理体制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国内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要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例如,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又必须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国家主权和文化传统,这就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它们既能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又立足于中国国情,能够有效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又如,在信息化和大众传播方面,由于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电子出版物的兴起,传统的封闭式政府信息管理体制显然正在失去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哪怕是负面的消息,也难以简单地封堵,纵使封堵成功,也不能保证其结果令人满意。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政府的信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逐步确立和完善开放式的动态信息管理体制。

第三篇: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一、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其权利只能是来源于人民,最终还必须回归于人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使权力的内容、程序和过程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种权利是宪法赋予人民的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是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将信息公开变成了政府的法定义务,这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进一步促进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行使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以及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凸现期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政府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所谓“恐慌始于流言,流言止于公开”,坦诚的信息公开,让公众更加理性和沉着,也促使政府不敢懈怠。四川抗震救灾期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适时公开地震以及抗震救灾信息,对于众志成城,团结抗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透明度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又一基本原则,我国已承诺履行世贸组织透明度的规定。可以说,这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透明度原则的贯彻。为了实现高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的目标,转变执政理念,实行阳光行政,把信息公开作为政考试,大网站收集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将行政机关办事制度与办事程序公开,把政府制作和获取的信息公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

要内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例如,近年来,北京多次发生路面塌陷等事故,每当事故发生,交通管理部门都会通过手机短信、交通广播等多种手段对市民广为告知,以避免交通堵塞影响市民正常生活。放眼十多年前,这类事故也许还被视为市政建设中不可张扬的“丑闻”,难以想象能如此坦荡地晓喻天下。信息公开,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的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生态,让政府在学会透明化生存的同时,也日渐成熟、自信起来。

从权力运行过程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破除权力运行的隐蔽性,为治理腐败提供预防机制。

腐败总是在黑暗中进行的,权力的暗箱操作是腐败产生的温床。权力的暗箱操作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暗箱操作”根源于国家行政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封闭性,这使得政府内部专门的反腐机构无法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实行有效的行政监督,从而为个别国家工作人员腐败留下空间。“外部暗箱操作”根源于国家行政系统对社会的封闭性,这使得人民群众无法获得行政权力运行过程、运行绩效、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等相关信息,从而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蔓延的屏障。

政府信息公开将使整个行政系统透明公开,政府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将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使权力运行从隐蔽变成透明,无疑切断了权钱交易的链条,包括其交易背后的利益共谋渠道。

从权力制约方面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激励公民参与权力监督,为治理腐败提供监控机制。在现实性上,政府信息公开可以消除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了解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及工作纪律等。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普通公民、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就可以发挥以权利制约权力的作用,对行政权力形成一个严密的反腐网络,及时揭发各种腐败行为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作风,从而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也就是说,政府信息公开通过保证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保证了公民权利的现实化,从而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从权力主体方面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为治理腐败提供激励机制。在心理机制上,政府信息公开将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感和自觉性。这种机制将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迫使政府工作人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改善政府形象,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开行政和透明行政。同时,还会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要求,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不至于陷入集体腐败网络之中。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意识的增强将提高政府整体的廉政水平,为建设廉洁政府创造主体性条件。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的治国方略,而且是每一个百姓自身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障。我们要更好地依法行政,政府信息公开是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显示了中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勇气,是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改革的“第三次重大革命”,三次立法分别体现了重民意、便民行、通民心的目标。

(一)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信息公开对应的是群众的知情权[3],同时,只有让公众充分行使其知情权和判断力,才能不断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和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实践也证明,在疫情、灾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保持政府与公众、中央和地方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是对抗各种流言和避免社会剧烈动荡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向公民披露信息,公民有权获得其所需要的政府信息,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趋势,一个社会性只有信息越公开,社会性的自主能力和随能力才会越高,社会性才会越稳定。

(二)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基本权力及约束公权力滥用有效方法

公权力滥用现象成因非常复杂,但其中有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因:一是权力高度集中,缺少制衡机制;二是权力的行使不透明、不公开,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没有充分的知情权,公民就难于行使自己的基本权利。赋予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以及相应的获得救济权利,从而使对政府机关权力的制衡机制更加丰富,政府信息的充分公开是有效防止公权力滥用的一剂良药。信息的开放与披露是廉洁政府的保障,有效抑制在传统行政方式中容易滋生的公权力滥用现象。

(三)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

政府只有主动公布其施政方针、奋斗目标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相关信息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也只有这样,政府才能了解群众的呼声,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行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有利于发展、强化民主政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维护公众的利益;增加行政权力行使中的透明度,有效遏制各类腐败现象,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提高行政效率、最终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发展。

(四)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三个政府”的主要制度保障

目前正着力于“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服务政府”是政府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居高临下的“官本位”态度,以服务于民、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建设“责任政府”体现了这样的理念:政府每作出一个决定,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设定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公务人员权力的同时,必须设定相应的责任。过去利用权力可以得到利益,而权利和责任往往分离。现在要求权力和责任一致,权力和利益必须相分离。“法治政府”要求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要依法办事。为了加快“三个政府”的建设,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人民对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的行为有权了解,以行使监督的权利。也就是说,从国家机关的权力来源上看,公众享有知情权是理所应当的。就上海目前“三个政府”建设目标而言,政府信息公开是达成这个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7页[2] 周汉华:起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基本考虑[J],法学研究,2002,(6)

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8)

[3] 张庆福、吕艳滨:论知情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

第四篇:建立政府督查网的意义

政府督查网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2011年10月21日)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政府机构越来越多的传统事务向自动化、网络化转变,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处理,促进政府内部方便快捷的信息共享和高效地协同办公。

为了不断满足新时期、新形势对督查工作的要求,市政府督查室于2006年创建“政府督查网”。其作为政府系统督查工作电子化办公的网络平台,主要任务是精简工作流程,加快信息传递,将全市各项督查工作情况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翔实、可靠、迅捷的信息。

政府督查网的建立,适应了新形势下的“两个需要”。一是适应新形势下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国办发[2008]120号”文第十一条明确提出“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督促检查工作效率。要在政府专网和内网建立督促检查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政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信息的互联互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务工作涉及领域越来越广,督查事项不断增加,时效性要求也明显提高。传统的督查方式、运作机制和工作手段已难以为继。同时人手少、任务重已成为了当前政府督查部门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督查工作质的飞跃,利用自动化办公系统显然是一种必

然趋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50余个部门、105项工作任务,(廊办发[2011]8号)就包括60多张表格。为增强政府工作报告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政府督查网将各部门牵头任务分别录入对应的管理页面。各部门通过网站可随时查看分属任务并上报相关进展情况。免去了查阅文本资料、逐项核对任务、报送书面材料的环节。即节省了工作时间,实现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又减少了工作强度,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二是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工作方法的需要。当前各级领导对督查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专题文章《关键在于落实》,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巡视督查、信息反馈、情况通报、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省市领导对督查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省市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我们各级督查队伍就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促进各项工作真正落实下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政府督查网作为决策督查的载体,将督查事项细化分解到各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明确完成时限,落实具体的牵头领导和责任人,并按时更新工作进展情况,增强了相关单位推动工作落实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各级领导可随时查看、调阅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依据。

第五篇: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摘要: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推进依法行政,本文通过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重要意义的论述,说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加大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步伐。

关键词: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和谐社会;新农村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推进依法行政,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做好依法行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2007年7月召开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市县政府贯彻落实《纲要》、推进依法行政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了全面部署。推进依法行政,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乡镇人民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科学内涵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行为应当具有法律上的根据。行政行为的内容、形式、程序都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要求进行。凡是在法律上没有根据的行政行为就是违法行政行为或非法行政行为,就应当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依法行政一是要保证国家权力的依法实现,使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得到正确行使;二是要防止非法行政,保护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国家和对社会负责的统一。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以法律作为自己行政的根据。因此,所谓乡镇依法行政是指乡镇政府依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在法定权限内、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法定职责的过程。乡镇依法行政要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二、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乡镇政府是我国政府行政体制中最基层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基层,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乡镇依法行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切实加强基层工作,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极其重要。加强乡镇依法行政建设,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基层的实施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转变。根据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条社会多元化协调健康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要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牢牢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任何现代社会都离不开法律的调节和约束,没有法治的社会必定是**无序的社会。要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因此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乡镇人民政府作为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经常,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也是处理社会纠纷、营造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为前沿的阵地。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就是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职能,树立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众的利益得到维护和保障了,社会纠纷就会减少。因此,乡镇人民政府积极推行和落实依法行政,将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反,如果乡镇政府不依法行政,极易诱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的蔓延和扩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第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勾画了生产发展,生活幸福,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蓝图。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农村的建设的内容和奋斗目标。物质文明是基础,因此生产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生产发展了,生活幸福才有物质保障,村容整洁也就有了物质基础。生产发展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是农村市场经济制度能否建立和完善的关键。乡风文明需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涉及道德与法制两个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德是基础,具有广泛的约束力。法制是保障,具有强制性,是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乡镇政府不依法行政,不能模范遵纪守法,知法犯法,执法违法,必将淡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影响一方治安的稳定,伤风败俗,何谈乡风文明呢?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的目标,主要是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等内容。法治是民主内容实现的保证,依法行政是管理民主的根本要求和实现形式。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必须依法行政。

总之,乡镇人民政府作为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经常,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也是处理社会纠纷、营造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为前沿的阵地。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所以,必须加大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步伐。

作者简介:王玉芬(1966―),女,河北省平乡县人,毕业于河北师院,法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法律教学工作;王玉敏,(1962―),女,河北平乡县人,在平乡县从事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工作。

上一篇:反邪教崇尚科学范文下一篇:风险代理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