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2024-04-20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共6篇)

篇1: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纲: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1、统治型政府

2、管理型政府

3、服务型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三、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本文在界定服务型政府概念和特征,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基础上,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了改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概念 特征 建设途径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这种政府体制和控制型行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和公民发生了碰撞。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优化发展环境,对自身的改革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新型的政府形象取代旧有的控制型的政府形象。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这是服务型政府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判断一个政府是不是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标准。也就是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竞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以公民为中心就是实现“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转变。具体来说“以公民为本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公民的需求就是政府工作的指针,政府要从事什么工作、向公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不是从政府一厢情愿认为公民需要什么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以公民的需求为依据,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才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公民不需要的服务,政府不能强制使其接受。这就要求政府要深入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公民的需求是什么。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这是公民本位在决策环节的体现。政府作为社会服务的领航者,应当致力于制定有利于公共利益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政策,而不应图利特定企业、利益集团,不能只做政治正确的事,而忽略政府责任与道德的实践。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达成,必须是在公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而制定出来的。政府必须为公民自由、充分的表达其利益需求提供畅通的渠道和采取有效的途径,整合公民的各种服务需求,并确保最终达成的公共政策符合最广大公民的根本利益。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制定出来之后,公民有权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公民对执行行为的参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这也是新公共管理提出的公共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观点和治理理论提出的“共治”思想在服务型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在各种执行方式中,政府都应该为公民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即使在那些由政府独自承担的政策执行中,如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执法监督等,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公民公开,以接受公民的监督、评价等参与活动。为此,要求政府要就各种政策的执行情况、程度以及在执行中所遇到的各种有利或不利条件等向公民及时、全面地公开,公民可以就执行情况发表意见、实施监督。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这是公民本位思想在评估环节中的体现。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政府,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公民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因此,是否为公民提供了他们满意的服务就成了考核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这也是我们党一贯主张的做法,如邓小平就认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更明确地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现在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政府既不具备充分的理性,也不具备完备的德行,它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超人。如果没有被有效控制,政府必然利用对公共产品的垄断来提高费用、扩充机构、增加人员、增加支出,导致官僚主义,诱发财政赤字,甚至为了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偏离或侵害公共利益,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引起社会矛盾。服务型政府中,政府权力和职能受到法律,民意和社会的限制,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只是对市场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弥补,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与多元化。通过市场、社会组织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制约与合作,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有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基本关系决定的。履权必负责,滥权必问责。责任政府行为承担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和道德上的责任,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缺乏完善的责任制约机制,会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责任的丧失、效率低下,以及各种寻租、腐败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使社会不和谐。只有责任政府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和公民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公正、有效率的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方兴未艾的服务型政府。

1、统治型政府是前工业社会、在自然经济主导下一般国家普遍采取的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从而防止社会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走向衰败,导致国家灭亡。因此统治型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实现阶级统治展开的。政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向社会和人民提供一些服务,但都不是从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因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管理型政府管理型政府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但最终形成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政府不能仅仅充当职责主要限于维持公共秩序,处理国防,外交事务的“守夜人”的角色了,这就对加强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注重管理、适度干预。从传统行政到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等几次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先后经历了“守夜人” 到“干预者”、“划桨人”到“掌舵人”等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小政府、大社会等基本特点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管理型政府的进一步发展。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化浪潮开始由政治领域向行政领域转移,公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地主动积极要求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不再甘心做一个消极的被管理者,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需求做出回应。服务型政府把公民本位确立为自身的指导理念,正是对民主实践发展需要的一种积极回应。在《政府属于我们》一书中,作者提醒不要忘记政府是属于它的公民的,“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公民不仅是船上的乘客,而且更是船的真正主人”。《新公共服务》一书也提出:服务,而不是掌舵。这都意味着政府需自省,调整自己职能。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

2000年《行政论坛》第4期上刊发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首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与统治型、管理型相对的 一种行政模式。显然,这是从政府治理模式的角度定位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我国不能不与世界的惯例接轨,政府的功能、结构和行为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转变,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外在驱动力。2003年,非典的爆发,暴露了我国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严重缺失,它成了一个催化剂,引起了全社会对我国政府职能的 重新认识,加深了我们对建立服务型政府必要性的认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 问题。如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大量的失业人口;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农民增收困难、负担过重、生活困难;犯罪活动日益严重;政府官员的腐败难以抑制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全,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进行根本变革,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三、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建立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公民公共需求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治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施政理念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只要得到公众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在公共行政管理系统中也应由政府单一化管理转向由政府、公民、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共同治理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委托代理、中介行为、自愿者参与以及社区活动等均可广泛介入。要注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吸纳政府以外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积极参加政府公共活动,实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这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逐步改变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为更加合理地界定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中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奠定良好基础。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其实质和重心是对行政权力加以规范和约束。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同时,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对行政审批的运 作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制度创新,建立一套新的、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是实现政府职能 转变的有效途径。改革行政审批的实质是对权力的一种下放。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以此为契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实施行政许可法 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做到严密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使审批过程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 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 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 “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 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 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 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目前,政府的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由粗放向专业化转变的一个过程。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大刀阔斧通过大部制改 革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件“细活”。必须不断优化管理的层次,提高管理的效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从而达到缩短管理层级、细化管理内容的目的。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公共服务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很难“量化”。政府应当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估,进行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测量。公共 服务绩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的合理前提下有质的提升;二是社会绩效,是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其内涵丰富,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三是政治绩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表现为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创新。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在现代社会,单靠政府自身的结构调整,而没有公民的参与,政府的改革就不能取得突破。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努力铸就的。在强调公民参与时,也要注意,由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组织不完善,不能一味的强调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要根据公民的特点和议题的性质,理性考虑公民参与的梯次发展与有序参与的问题,并改进参与方式,建立激励机制,让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够投入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燕继荣主编.《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

3、王春霞,刘维.《服务型政府——21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875、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2):18-19.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切.中国行政管理(北京),2005,(4)..

篇2: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中共威宁自治县金钟镇党委书记—陈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日新月异,人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政府职能也要随之而转变。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小康社会的建设,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今政府改革和创新的又一新亮点。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既要解放思想,也要改革开放。所以我们应摒弃过去的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要努力的创新,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成为我们首当其冲的任务。然而如何界定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在建设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建设现代型服务政府等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深思。下面是我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如何正确理解现代服务型政府

现代服务型政府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现代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有机结合。现代型政府就是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迎合时代的要求,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政府”这个国家机构的代名词都应赋予时代的特色,应把先进高端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政府的行政执法中来,达到高效、便捷、利民、创新的效果。社会在进步、事物在变化,我们对现代型政府的诠释也在相应发生着改变,就如同马克思哲学里的社会生产关系要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样,只有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的,社会进步了、发展了,人们的意识、生活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么我们的政府职能也同样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发挥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总之,现代型政府就是观念要

1与时俱进,方式要与时代同步伐,能解决新问题,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人民各项事业创新,为社会全面发展谋新路子。在新的改革开放的今天,将墨守成规的政府职能转化为开放先进的政府职能,关键取决于思想观念能否适新形势、新环境下的要求,能否有效利用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市场调节作用。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目标是服务人民。服务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它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即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调节,社会治安管理、公共服务等。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大的范畴,一是服务于人,二是服务于事,它准确地概括了政府是由谁来掌舵,为谁掌舵、怎样掌好舵的问题。服务型政府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为人民做实事,方便人民,调节资源,调控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国家机构。

二、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人民在赋予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责任和使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治国之道,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治国最终还是为了人民,一切权利都是围绕人而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今天,我们更要以一种创新的姿态为人民树立一面好的旗帜, 和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贴心,所以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至关重要。

首先、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

其次、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系统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空闲。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民主监督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做事风格,做到为民、利民、便民的工作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让人民信服、得到人民的拥护。得道多做,失道寡做,我们需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所以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当前在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倡导建设现代服务型机构,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快捷,提高办事效率、吸引目标顾客。同样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不仅要服务好人民群众,更重要的是为其谋发展,找出路。从而就千方百计吸引投资商、吸引人才、吸引资金,使得现代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服务群众,而且还要服务社会各界。但是现在的政府在现代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令群众不太满意的地方。譬如,机制不够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细致的机制来规范行政工作 人员的言行,部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用到实处,导致行政

人员言行随心所欲,不受拘束;行政人员的素质和意识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一个政府机构的服务工作做得如何关键要看从政人员的素质和意识,如何看待身在其位的价值和意义。有的行政人员心里有的只是飘飘然,缺乏责任心,对待老百姓态度生硬,办事拖拉,摆官架子,说话不清不楚、绕弯子,让老百姓听得一头雾水,在群众心目中形成了不良影响,导致群众基础差,工作无法开展。业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导致了服务不及时、不全面,办事效率低下。

四、结合实际找对策,让现代服务型政府住进群众心中。要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是党代政府必须坚持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政府管理机制、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及人员素质方面下大力气。

(一)健全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坚持依法行政

建立一套管理服务制度,细化管理内容,明确责任人,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从业人员的一言一行到领导班子的决策部署都以制度为准则,不徇私枉法、不区别对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公开、透明,有效运行。要强

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强化行政队伍的团队精神和行政素质。每个政府机构里的所有行政人员就组成了一个团队,服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这个团队的团结和协作能力,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反之,则不然。然而一个现代服务团队的建设又取决于组成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加强定期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行政主体间形成交流协作之势,互相学习借鉴。

(三)转变管理方式,用积分测评,加强群众民主监督意识。

篇3:试论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何谓服务型政府, 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 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 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 并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公正执法为标志, 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当前, 我国要汲取美国政府再造的经验, 明确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目标, 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 推进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根本变革, 使政府的内部组织、运作程序及与外部关系得到重新调整, 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因此, 我们首先研究西方对于服务型政府的一些研究理论。

(一) 西方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以西方两大资本主义国家为例, 英国政府自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 开始了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 引入竞争机制, 进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推行了西欧最为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1987年的《改变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报告, 大力提倡采用最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1998年9月, 布莱尔推行“第三条道路”的精神, 在《我们国家的新动力:新的社会契约》的绿皮书中, 工党政府认为新福利制度的原则之一就是: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发放福利津贴转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使现代福利制度灵活、高效、便民。在新的福利格局下, 政府凸现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政府形态的必然抉择, 英国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福利产品供给的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机构改革, 20世纪末美国政府以奥斯本和盖布勒的《改革政府》为理论指导, 于1993年克林顿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重塑政府运动”, 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5年内裁减公务员28万人, 摆脱了财政困难;废除了万余页的美国联邦人事管理手册, 放松了内部管制, 激活了人事制度, 政府职能开始从管制走向服务。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 并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和一削到底原则, 这场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是戈尔所领导的国家绩效评价委员会的报告《从过程到结果: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2004年美国政府在此基础上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标准》, 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

随后,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国家都把顾客导向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环节, 掀起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浪潮。西方政府改革的内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政府职能, 推行非国有化政策和自由化政策;二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 履行制定政策的职能;三是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现政府自身组织结构、人员的优化。

(二)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服务型政府是指以人文关怀、民主、透明、责任、法制等价值为基础, 在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下, 以提供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标志的政府形态,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二是民本和责任相结合;三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四是廉洁和透明相结合。

二、服务型政府在我国的发展

(一) 服务型政府在我国的提出。

在中国, “服务型政府”类似字眼最早出现在九十年代初, 在当时的学术界没有被广泛接受, 只有人民大学的张康之用“服务行政”的概念论述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 张康之的“服务型行政”有着其特定含义, 主要是从行政价值、行政伦理和行政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行政现实, 进而试图建构出适合中国大陆本土历史和现实的行政制度框架。

2001年开始, 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有关“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探讨和建设实践活动。2004年2月21日, 温家宝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 首次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同年3月8日, 温家宝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 又强调“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 为市场服务, 为社会服务, 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二) 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目标。

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从2005年3月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始的, 温家宝第一次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后, 200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加快建设服务政府。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 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可见, 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已为中央所确认。

三、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

(一) 政府廉洁化和政务透明化。

“一肩明月, 两袖清风”历来是对从政人员的要求, 是我国传统为政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建设廉洁的政府,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 实践“三个代表”, 深怀爱民之心, 多办利民之事, 坚持依法行政。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政府廉政勤政实施细则, 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 提高防腐拒变能力, 同时加大财经执法力度, 防止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

在政府行政程序上, 公开透明, 建设阳光政府。在政府政务上必须向公众公开, 包括政府组织的使命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常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2008年3月29日, 在中央政府网站上发布《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 这是国务院下发给各部委的2008年工作安排, 从政府发文这一栏目的内容上看, 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将年度工作要点在网络上向公众正式公布, 具有历史性意义。温家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多次强调的政府应该更透明的观点, 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话。

(二) 切实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政府事务的社会化, 即把那些不一定要求政策承担或政府无力承担的公共事务转化为非政府公共事务, 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来承担和处理, 或政府公共事务引入竞争机制, 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经营。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不是一切事情由政府包办代替, 而是要实现政府由“全能”向“有限”转变。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 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因此, 要按照公平公正、覆盖广泛、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三) 建设电子型政府。

所谓电子化政府, 就是政府有效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 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 (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 , 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 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 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服务的虚拟政府。

目前, 政府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电子政务作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政府职能相结合的产物, 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 “电子政府”已被列为第一位。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强调, 要“推进电子政务, 整合网络资源, 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数字认证中心, 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 网络时代的大潮正以不可抵挡之势扑面而来, 在此条件下我国要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 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提升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就必须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进程。

(四) 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也对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管理学角度出发, 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政府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其核心管理职能。公务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范围和质量, 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首先, 加强公务员的工作主动性及服务意识的树立;其次, 强调公正性, 公务员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 要公平对待所有服务对象, 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再次, 强化公务员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和廉政约束机制。

(五) 现代政府应该是效能政府。

现代政府应该是工作效率、能力高, 清正廉明、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 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政府。首先, 要抓执行的责任链条, 加强政府行政执行力建设, 教育和引导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把负责任当成一种信仰, 把负责任作为一种品格, 把负责任看成一种荣誉, 用落实责任去赢得尊重。其次, 重视领导干部的推动作用, 促使领导把抓执行作为自己的硬任务、硬指标, 带动各级行政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抓执行, 从而保障决策目标的实现。形成有利于执行的文化氛围。再次, 要强化行政执行力, 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行政执行文化。可以积极借鉴企业“执行文化”建设的有益做法, 通过行政执行文化建设, 形成各种有利于行政执行的理念和氛围, 促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促进政府行政人员工作作风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国庆, 《公共行政学 (第三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斯蒂芬·P·罗宾斯, 《管理学 (第7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周三多, 《管理学 (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共服务的界定,研究传统政府管制性的职能与体制以及在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在审时度势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指出服务型政府在政府体制改革中的实践,提出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措施和原则。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公共职能;机构改革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律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一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以人文关怀、民主、法制等价值为基础,在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下,以提供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标志的政府形态。

一、公共服务的界定

关于公共服务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界定,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基本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即:首次公共服务是大众化的服务,而并非只针对少数人;其次公共服务是基本服务,他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再次公共服务是内容广泛的服务,他所提供的不单单是物质的同时也包括一些非物质的产品(如医疗、安全、教育等)。

二、传统政府管制性的职能与体制

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管制型政府模式,政府的管理各项社会事务。许多企业、市场、社会团体以及中介组织能够自行解决的事情都纳入了政府的管辖之中,长期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并通过设立行政机构来管理,将社会矛盾集中到政府身上。政府的行政职能体系高度统一,忽视了民主职能的重要性;对社会经济实行计划性管理,没有意识到市场作为调节手段的必要性;对社会服务统包统管,然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有限性导致了此环节的薄弱;片面重视行政手段行政指令的作用,而忽视了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的作用。行政机构设置烦琐、队伍臃肿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三、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1.转型时期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轨的时期,政府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职能以及实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转型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但是,公共服务领域的现状令人担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存在许多问题:

(1)片面的发展观和管理理念导致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

(2)模糊的职能范围导致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越位”“错位”。

(3)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单一。

(4)公共服务供给对象的歧视性导致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公正。

(5)制度建设的不足导致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缺失。

2.为解决矛盾中央领导所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指导思想

(1)建立健全公务员权力约束双重机制。

(2)建立和完善“顾客”(或曰公民、公众)选择机制。

(3)建立健全委托代理机制 。

四、温家宝总理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这场改革中,改革传统的公共服务垄断供给模式,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来由政府承担部分公共职能推向市场,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以达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职能的收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

2.服务型政府在我国的兴起。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时提到: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五、服务型政府在政府体制改革中的实践

无论是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本届政府亲民形象上来看,都表明我国政府已经确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而服务型政府必然对传统型政府在政民关系、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这一系列的变革决定了在服务型政府时期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也必将实现一种本质性的跨越。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完整化、 公共服务制度的法制化、 公共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六、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遗留的问题对于我们提出了新的考验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方案可以为世界公共服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公共服务模式,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创造适合自己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公共服务模式和体系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模式,要渐进发展、稳步提高,不要急于求成,而应采取“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模式,在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初级卫生保健、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从而实现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在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稳步推进。转变行政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切实解决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第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7).

[2]竹立家:公共服务与全球化,中国行政管理,2004(5).

[3]夏书章:公共服务,中国行政管理,2003(3).

[4]陶学荣 陶 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5: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1、论文的概念

2、论文基本格式项目

3、论文层次的外部标志

4、论文结构方式

5、论文的研究方法

课程长度:1时

培训方式:讲解法+范文欣赏+模拟练习教材内容:

第一部分

阅读论文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

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委党校 王明友

内容摘要

本文从论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入手,列举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阐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创新目标,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关键词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性;问题;创新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模式——公共服务型 1 政府基本形成,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经济职能更加完善和健全,我国经济有了重大发展,这是我国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发展进程上质的飞跃。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1]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效率、公正、责任、规范、透明、合法等无疑都是现代政府的特征,也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谋求合法性的政府必须倡扬的价值和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创新,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纳入议事日程。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

当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而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的政府必须是实现了角色转型的政府。必须实现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2]成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法治的政府、责任政府、民主参与的政府。实现这个目标意义重大。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不可避免的要受其制约,也因而避免不了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当前社会的政策“死角”。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 2 提供优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改革归位于“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变革,不仅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

我国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整个经济体系变得多元化,更加复杂。一个方面的改革会受到其他社会各个方面的观念、制度、政策的影响和钳制。譬如,金融体制、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都与政府管理和服务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却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市场经济已经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求政府尽快从微观经济领域“低位退出”;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又要求政府“高位进入”,弥补市场缺陷。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新形势,为各地全面扩大开放、狠抓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资本往哪里流动、要素往哪里聚集,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政府直接参 3 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而是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劣和交易成本的高低,也就是地方政府能不能制定和实施积极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获取经济资源的竞争,实际上是市场有效性的竞争、公共环境水准的竞争,说到底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竞争。构建服务型政府正是抢抓战略机遇、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3]

二、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提供了借鉴

为什么要把政府建设成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因为现行政府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而不应去管企业的下岗分流问题,下岗分流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解决的主体不应是政府。解决这“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企业与政府各就其位。[4] 中国加入WTO后,WTO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我国加入WTO已经几年了,W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使其管理职能。严格的WTO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自然危机反映出我国政府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具体 4 偏差,进一步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型功能建设。当前政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偏位。从政府实际发挥的职能来看,政府的工作重点仍然在直接管理、控制经济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其财政支出结构表现出来,科学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率都明显低于财政支出的总增长率,这说明各项公共服务支出所占的比重即相对重要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

二是公众利益表达分散。在公民的利益表达方面,一般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基本做到政府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政协委员的提案件件有回音、有结果。虽然一些政府在网上设置了公开的、直接面向市民的信箱,接受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地方媒体竞争激烈,为公众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机会;政府也在某些重大决策中建立了听证制度;一些政府部门也设立了公民投诉中心等。但是不同的利益表达途径表达出来的公民意愿存在很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表现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与市民通过信箱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公众主要关注的问题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

三是公众利益表达回应缺乏。尽管各种利益表达的渠道还是比较畅通的,但是政府对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意愿和要求的回应不够。一般说来,如果反应的问题属于个案性质,政府都能够做出比较好地回应,但是如果属于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却没有能够被充分地 5 纳入到政策议程中,出现了所谓“被遮蔽的议程”——即某些问题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但是却无法进入政策议程。例如拆迁问题、房价过高问题。这说明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存在问题,没有为整合公众的意愿提供必要的机制。往往是来自上层的压力和来自组织性、机构性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议程。

四是政务透明度不够。近几年来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电子政府和政务的建设使政府透明度大大提高。但是,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一般说来,按照现代行政公开的基本原则,信息公开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二是依公民的请求公开。前者指无论是否有公民提出请求,行政机关都有义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公开,并为公民查阅提供方便;后者指如果没有公民的请求可以不公开,但是一旦有请求则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予以公开。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基本限于第一种,而且没有就公开信息的范围、方式、时限作出规定。

五是偏重决策轻视执行和评估。当前各级政府执行政策的惯例是以发布文件和召开会议代替政策执行。一项政策一旦以法规或政策文件的形式发布,并召开了相关的会议传达,即代表着政策执行已经开始和完成,既缺乏日常化的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也缺乏对政策本身和执行情况的日常化的评估机制,从而造成政令不通和无法根据政策执行的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或终止的情况。

六是政府财政预算粗化。政府编制的财政预算案细化不够,不能作为人大和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个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交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和决算仍然非常粗略,从中很难看出政府的实际活动,更难对各种支出的合理性做出判断。[5]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政府存在的这些问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并进行制度创新。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 我们建设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透明的、公正的、公平的、廉洁的和高效的政府。它的定位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虽然政府雇员可以有私心和私产,但政府却不能有私心和私产。政府雇员竞争上岗,按劳取酬,但决不能狐假虎威,借垄断性的公共权力与民争利、搜刮民财和化公为私。它还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6]政府与私营企业之不同,在于政府无须承担政府官员管理失败的风险。即便政府可以更换,但承担政府失职所造成的损失者,仍然使广大纳税人。故政府规模越大,占有资源越多,意味着纳税人的风险越大,损失越巨。最小化的政府,其责任在于抵外悔、明产权、制暴力、裁纠纷,在于拾民间之遗补民间之缺,适应性强。公共服务型政府还必须是一个民主制宪的政府。它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通过宪法规则的执行而具体实现。宪政其实是被统治者通过民主参与所形成的规则,对政府行为的控制。在宪政体制下,公民的人身自由、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以及经济社会生活自由等权利皆天赋人权,均不受政府的限制。而 7 要使这些权利不受政府侵犯,还要坚持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依法行政以及政治自由的宪法原则。惟有这样,才能在维护公民基本自由权利的同时,保证政府的透明、公正、公平、高效和廉洁,才能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出现。[7]

那么,根据以上政府服务职能的定位,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模式必须实现如下创新目标:

1、以顾客或市场为服务导向。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要求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2、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是现代政府服务模式转换的一个流行趋势,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内外经验表明,公共服务在生产和提供上是可分的;在付费和使用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由政府直接提供,通过重新设计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分工,适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可以较为公正高效地来加以提供。因此,应当扩大市场竞争的领域。主要包括: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项目,应当通过公共招标、内部竞争、合同 8 外包等市场方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除了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务外,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应当营造竞争环境,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服务提供主体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3、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和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共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政府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8] 实现上述创新目标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方法创新

(一)创新三个理念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并坚持三个理念。

一是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理念。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要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9]从“允许性”理念转变到“禁止 9 性”理念,是政府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计划经济体制下,凡事要经过允许、审批才能干,这种理念抑制了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事只要法律不禁止的企业和私人都是可以干的,这种“非禁即入”的理念扩大了创新空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只要法律不禁止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可以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准入的范围,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和金融服务领域”。“非禁即入”的理念,不仅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首先,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也就是说法律(法规)不规定的事情政府是不能做的.政府的行为不能有随意性,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其次,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解决转型中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大力减少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强化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建立健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的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 10 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创新六项制度

政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据,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的权限、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法定的期限正确履行职能。政府机关必须从本机关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业务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行政程序制、限时办结制和交通考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约束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为,以实现政府提供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效能化。[10] 一要创新地方性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政务公开”不仅与政府的效率效能密切相连,更是保障政府提升和优化回应性的首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信息公开化是政府开启和推动其他各项改革的根本和保障。虽然近年来在政府信息政务公开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

2、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是抓紧制定《XX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其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一切人都具有同等的得到政府文件的权利;政府拒绝提供文件负举证责任。其基本内容应涵盖政府必须主动公开的信息的范围、公开的途径和时间;政府不得公开的信息范围;政府依公民申请公开的信息范围和时限;公民获得信息权受到侵犯时的救济途径等。

二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府管 11 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设计出再完美的制度框架和改革日程表,都无异于纸上谈兵。解决的办法除了政务公开以外,就是建立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包括:由出台政策措施的部门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社会公布、鼓励和方便公众监督、对媒体持更为开放和合作的态度,这要求重视政府公共关系;针对“政府不作为”现象,建立行政首问责机制,在各个政府部门内部,尤其是监管部门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办法。

三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评估制度。政府的每项决策都是运用公众委托的权力,通过实施具体项目的形式,配置公共资源的过程。对于政府实施的项目,其最终结果和绩效如何,必须加以严格的评估。这种评估可以由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或者人大组织进行,吸纳政策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专家、行政相对人代表参加。也可以通过委托专门的政策评估机构来做客观评价。鉴于公共项目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政党的政策评估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在当前阶段上,可以每年选择公众关心的政策和项目进行有重点的绩效评估。并且要把评估的结果及时公布。政府还可以每隔一定的周期即对某些重要政策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如果不能通过则自然终止或作必要的调整。

四要创新行政审批制度。行政改革意味着分权、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说到底就是政府权力的下放。如果没有权力下放,就无法完成由“权力中心主义”向“服务中心主义”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使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12 上来,从而真正地减少审批环节和不必要的程序,建立“无缝隙政府”,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实行政府“单一窗口”服务,走进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便可得到全程服务。

五要创新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体制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公共财政要求在保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到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上来,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真正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政府应加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特别是延伸过多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中抽身,压缩越位的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支出,坚决取缔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现阶段尤其需要加大对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文化设施等的投入,建立各项社会事业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与GDP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拉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

六要创新政府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制度。现有的GDP体系只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混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内涵,忽略了很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各级政府行为的功利化和短期化,引导了地方政府把较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向生产性领域尤其是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改革现有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推行绿色GDP考核,在指标的设计和权重上,不仅要看地方经济的发展 13 速度,更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看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情况,要把生态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领导的述职报告中。

(三)进行方法创新

一要创新“公共型”的政策制定程序。提高政府的回应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牵涉的方方面面较多,也面临很多的制度性约束,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约束下,目前可以考虑主要从完善政策制定程序的角度来提高政府的回应性。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起点,即确定议程,考虑如何通过制度约束,引导政策制定者在确定政策议程时考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公众意愿和要求。目前可以做局部的尝试,例如要求政府在向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其工作重点的确定、政府议程与人大建议的相关性、与信访部门、媒体、市长信箱等渠道所反映问题的相关性做出解释和说明。二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听证会制度,以听取利害相关者的意见和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就重大决策的标准、决定重大决策的主体和程序做出明确规定;还必须对公众表达的各种意见和要求的法律地位做出说明。三是设计合理可行的决策规则,以保障决策的结果能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

二要创新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要求各个政府部门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从时效、方便、成本、公正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尤其是那些与公众直接接触的部门。争取以最少的部门、14 最少的人员、最少的步骤面向公民设计工作流程,并在办公场所和政府网站公开。

三要创新传统行政方式 建设在线电子政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搭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技术平台,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要抓紧启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契机,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管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丰富政府管理的政策资源,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制和首问负责制,依法规范政府管理,使行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11] 【参考文献】

[1] 温晋峰、魏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fw.Gov.cn/zjjy 2005.12.23

[2]郁建兴《 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 南方日报 2005.12.8 [3]卿彰谦 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和讯博客

2006.10.27 [4]新恒、魏芙蓉《如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经济日报 15 2005.4.30 [5]同[1] [6]余晖《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百度快照 2006.3.24 [7]同[3] [8]田家华、王忠《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构建》中国改革论坛2005.10.27 [9]高尚全《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人民日报2005.10.7] [1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2003.9.16 [11]同上

[12]李文良主编.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14]沈荣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15]钟明.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平台的构成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3,读后研究下列问题

1、从这篇论文看其基本格式包括那些项目?

2、请概括论文到底要写什么问题?

3、这篇论文层次的外部标志是什么?

4、论文结构有那些?本文第三部分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方式?

5、论文第二部分最后几句有什么作用?

6、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本文的第三个重要性采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7、从论文的要素来分析本文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8、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

9、试分析创新三个理念的层次结构。

• 第二部分

欣赏分析这篇论文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

(论文标题,居中,用大号字,此标题没有副标题,有的有副标题,标题中心语是“建设与创新”,定语“公共服务型政府”。论述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

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委党校 王明友(署名)

内容摘要

本文从论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入手,列举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阐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创新目标,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摘要,说明写作方法,概括全文主旨和基本内容)• 关键词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性;问题;创新

•(关键词是论文论述的主要问题的中心词,关键词一般为7个。格式每个词用分号隔开)

•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模式——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形成,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经济职能更加完善和健全,我国经济有了重大发展,这是我国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发展进程上质的飞跃。(交代时代背景)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1](给公共服务型政府下定义)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效率、公正、责任、规范、透明、合法等无疑都是现代政府的特征,也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谋求合法性的政府必须倡扬的价值和目标。(写其特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创新,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纳入议事日程。(提出中心论点)(论文开头一般开明见山交代是什么给问题定义,直接提出论点)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

当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而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的政府必须是实现了角色转型的政府。必须实现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2]成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法治的政府、责任政府、民主参与的政府。(政府 18 定位)实现这个目标意义重大。(过渡语)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不可避免的要受其制约,也因而避免不了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当前社会的政策“死角”。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提供优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改革归位于“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变革,不仅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谈重要性)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

我国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整个经济体系变得多元化,更加复杂。(从下面三个方面说明多元和发杂)一个方面的改革会受到其他社会各个方面的观念、制度、政策的影响和钳制。譬如,金融体制、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都与政府管理和服务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却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观念、制度、政策的影响和钳制说明我国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整个经济体系变得多元化,更加复杂。)一方面,19 市场经济已经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求政府尽快从微观经济领域“低位退出”;(实际要求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又要求政府“高位进入”,弥补市场缺陷。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从市场体系角度谈重要性、分三个小层次论述)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新形势,为各地全面扩大开放、狠抓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资本往哪里流动、要素往哪里聚集,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政府直接参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而是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劣和交易成本的高低,也就是地方政府能不能制定和实施积极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获取经济资源的竞争,实际上是市场有效性的竞争、公共环境水准的竞争,说到底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竞争。构建服务型政府正是抢抓战略机遇、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3](从区域经济角度谈重要性)(此部分三个此次构成并列关系)

二、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提供了借鉴 •

为什么要把政府建设成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因为现行政府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指明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 20 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而不应去管企业的下岗分流问题,下岗分流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解决的主体不应是政府。(诠释“三位”)解决这“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企业与政府各就其位。[4] 中国加入WTO后,WTO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我国加入WTO已经几年了,W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使其管理职能。严格的WTO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自然危机反映出我国政府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具体偏差,进一步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型功能建设。当前政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偏位。从政府实际发挥的职能来看,政府的工作重点仍然在直接管理、控制经济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其财政支出结构表现出来,科学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率都明显低于财政支出的总增长率,这说明各项公共服务支出所占的比重即相对重要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说明偏位造成的影响)

二是公众利益表达分散。在公民的利益表达方面,一般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基本做到政府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政协委员的提案件件有回音、有结果。虽然一些政府在网上设置了公开的、直接面向市民的信箱,接受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地方媒体竞争激烈,为公众进行 21 利益表达提供了机会;政府也在某些重大决策中建立了听证制度;一些政府部门也设立了公民投诉中心等。但是不同的利益表达途径表达出来的公民意愿存在很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表现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与市民通过信箱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公众主要关注的问题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说明现行政府不能集中表达公众利益)

三是公众利益表达回应缺乏。尽管各种利益表达的渠道还是比较畅通的,但是政府对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意愿和要求的回应不够。一般说来,如果反应的问题属于个案性质,政府都能够做出比较好地回应,但是如果属于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却没有能够被充分地纳入到政策议程中,出现了所谓“被遮蔽的议程”——即某些问题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但是却无法进入政策议程。例如拆迁问题、房价过高问题。这说明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存在问题,没有为整合公众的意愿提供必要的机制。往往是来自上层的压力和来自组织性、机构性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议程。

四是政务透明度不够。近几年来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电子政府和政务的建设使政府透明度大大提高。但是,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一般说来,按照现代行政公开的基本原则,信息公开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二是依公民的请求公开。前者指无论是否有公民提出请求,22 行政机关都有义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公开,并为公民查阅提供方便;后者指如果没有公民的请求可以不公开,但是一旦有请求则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予以公开。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基本限于第一种,而且没有就公开信息的范围、方式、时限作出规定。

五是偏重决策轻视执行和评估。当前各级政府执行政策的惯例是以发布文件和召开会议代替政策执行。一项政策一旦以法规或政策文件的形式发布,并召开了相关的会议传达,即代表着政策执行已经开始和完成,既缺乏日常化的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也缺乏对政策本身和执行情况的日常化的评估机制,从而造成政令不通和无法根据政策执行的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或终止的情况。

六是政府财政预算粗化。政府编制的财政预算案细化不够,不能作为人大和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个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交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和决算仍然非常粗略,从中很难看出政府的实际活动,更难对各种支出的合理性做出判断。[5] •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政府存在的这些问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并进行制度创新。•(此部分从六个不同角度列举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为下部分政府创新提供改进依据)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

我们建设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透明的、公正的、公平的、廉洁的和高效的政府。它的定位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虽然政府雇员可以 23 有私心和私产,但政府却不能有私心和私产。政府雇员竞争上岗,按劳取酬,但决不能狐假虎威,借垄断性的公共权力与民争利、搜刮民财和化公为私。它还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6]政府与私营企业之不同,在于政府无须承担政府官员管理失败的风险。即便政府可以更换,但承担政府失职所造成的损失者,仍然使广大纳税人。故政府规模越大,占有资源越多,意味着纳税人的风险越大,损失越巨。最小化的政府,其责任在于抵外悔、明产权、制暴力、裁纠纷,在于拾民间之遗补民间之缺,适应性强。公共服务型政府还必须是一个民主制宪的政府。它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通过宪法规则的执行而具体实现。宪政其实是被统治者通过民主参与所形成的规则,对政府行为的控制。在宪政体制下,公民的人身自由、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以及经济社会生活自由等权利皆天赋人权,均不受政府的限制。而要使这些权利不受政府侵犯,还要坚持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依法行政以及政治自由的宪法原则。惟有这样,才能在维护公民基本自由权利的同时,保证政府的透明、公正、公平、高效和廉洁,才能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出现。[7](论述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政府,即模式)

1、以顾客或市场为服务导向。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要求或市场为导向。24 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2、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是现代政府服务模式转换的一个流行趋势,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内外经验表明,公共服务在生产和提供上是可分的;在付费和使用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由政府直接提供,通过重新设计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分工,适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可以较为公正高效地来加以提供。因此,应当扩大市场竞争的领域。主要包括: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项目,应当通过公共招标、内部竞争、合同外包等市场方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除了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务外,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应当营造竞争环境,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服务提供主体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3、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和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共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政府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25 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8](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点及目标)

实现上述创新目标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方法创新 •

(一)创新三个理念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并坚持三个理念。

一是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理念。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要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二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9]从“允许性”理念转变到“禁止性”理念,是政府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计划经济体制下,凡事要经过允许、审批才能干,这种理念抑制了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事只要法律不禁止的企业和私人都是可以干的,这种“非禁即入”的理念扩大了创新空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只要法律不禁止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可以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准入的范围,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和金融服务领域”。“非禁即入”的理念,不仅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 26 可以激发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

•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首先,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也就是说法律(法规)不规定的事情政府是不能做的.政府的行为不能有随意性,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其次,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解决转型中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大力减少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强化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建立健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的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创新六项制度

政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据,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的权限、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法定的期限正确履行职能。政府机关必须从本机关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业务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行政程序制、限时办结制和交通考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约束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为,以实现政府提供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效能化。[10] • 一要创新地方性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政务公开”不仅与政府的效率效能密切相连,更是保障政府提升和优化回应性的首要途径。从某种 27 意义上可以说信息公开化是政府开启和推动其他各项改革的根本和保障。虽然近年来在政府信息政务公开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

2、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是抓紧制定《XX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其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一切人都具有同等的得到政府文件的权利;政府拒绝提供文件负举证责任。其基本内容应涵盖政府必须主动公开的信息的范围、公开的途径和时间;政府不得公开的信息范围;政府依公民申请公开的信息范围和时限;公民获得信息权受到侵犯时的救济途径等。

二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设计出再完美的制度框架和改革日程表,都无异于纸上谈兵。解决的办法除了政务公开以外,就是建立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包括:由出台政策措施的部门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社会公布、鼓励和方便公众监督、对媒体持更为开放和合作的态度,这要求重视政府公共关系;针对“政府不作为”现象,建立行政首问责机制,在各个政府部门内部,尤其是监管部门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办法。

三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评估制度。政府的每项决策都是运用公众委托的权力,通过实施具体项目的形式,配置公共资源的过程。对于政府实施的项目,其最终结果和绩效如何,必须加以严格的评估。这 28 种评估可以由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或者人大组织进行,吸纳政策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专家、行政相对人代表参加。也可以通过委托专门的政策评估机构来做客观评价。鉴于公共项目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政党的政策评估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在当前阶段上,可以每年选择公众关心的政策和项目进行有重点的绩效评估。并且要把评估的结果及时公布。政府还可以每隔一定的周期即对某些重要政策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如果不能通过则自然终止或作必要的调整。•

四要创新行政审批制度。行政改革意味着分权、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说到底就是政府权力的下放。如果没有权力下放,就无法完成由“权力中心主义”向“服务中心主义”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使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从而真正地减少审批环节和不必要的程序,建立“无缝隙政府”,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实行政府“单一窗口”服务,走进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便可得到全程服务。

五要创新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体制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公共财政要求在保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到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上来,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真正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政府应加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特别是延伸过多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中抽身,压缩越位的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支出,坚决取缔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29 “面子工程”。现阶段尤其需要加大对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文化设施等的投入,建立各项社会事业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与GDP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拉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

六要创新政府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制度。现有的GDP体系只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混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内涵,忽略了很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各级政府行为的功利化和短期化,引导了地方政府把较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向生产性领域尤其是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改革现有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推行绿色GDP考核,在指标的设计和权重上,不仅要看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更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看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情况,要把生态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领导的述职报告中。•

(三)进行方法创新

一要创新“公共型”的政策制定程序。提高政府的回应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牵涉的方方面面较多,也面临很多的制度性约束,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约束下,目前可以考虑主要从完善政策制定程序的角度来提高政府的回应性。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起点,即确定议程,考虑如何通过制度约束,引导政策制定者在确定政策议程时考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公众意愿和要 30 求。目前可以做局部的尝试,例如要求政府在向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其工作重点的确定、政府议程与人大建议的相关性、与信访部门、媒体、市长信箱等渠道所反映问题的相关性做出解释和说明。二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听证会制度,以听取利害相关者的意见和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就重大决策的标准、决定重大决策的主体和程序做出明确规定;还必须对公众表达的各种意见和要求的法律地位做出说明。三是设计合理可行的决策规则,以保障决策的结果能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

二要创新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要求各个政府部门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从时效、方便、成本、公正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尤其是那些与公众直接接触的部门。争取以最少的部门、最少的人员、最少的步骤面向公民设计工作流程,并在办公场所和政府网站公开。•

• 三要创新传统行政方式 建设在线电子政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搭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技术平台,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要抓紧启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契机,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管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丰富政府管理的政策资源,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大力推进决策 31 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制和首问负责制,依法规范政府管理,使行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11]

【参考文献】

[1] 温晋峰、魏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fw.Gov.cn/zjjy 2005.12.23

[2]郁建兴《 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 南方日报 2005.12.8 [3]卿彰谦 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和讯博客

2006.10.27 [4]新恒、魏芙蓉《如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经济日报2005.4.30 [5]同[1] [6]余晖《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百度快照 2006.3.24 [7]同[3] [8]田家华、王忠《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构建》中国改革论坛2005.10.27 32 [9]高尚全《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人民日报2005.10.7] [1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2003.9.16 [11]同上

[12]李文良主编.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14]沈荣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15]钟明.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平台的构成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3,第三部分 问题解答 研究下列问题

1、从这篇论文看其基本格式包括那些项目?

2、请概括论文到底要写什么问题?

3、这篇论文层次的外部标志是什么?

4、论文结构有那些?本文第三部分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方式?

5、论文第二部分最后几句有什么作用?

6、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本文的第三个重要性采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7、从论文的要素来分析本文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8、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

9、试分析创新三个理念的层次结构。

论文的含义

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讨问题并描述其成果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文章。论文的写作要求

言之有益;言人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论文的作用

论文的作用在于它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和手段,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即,科学研究的工具,探讨新知的武器;发表见解的论坛,传播信息的载体;指导行动的指南,制定决策的依据;解放思想的旗帜,深化认识的阶梯;提高素质的手段,人类进步的档案;显示水平的场所,文人用武的领地。

答案:

1、这篇论文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署名、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一般来说论文要写清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

3、这篇论文层次的外部标志是序号和小标题,采取总分式结构。

4、论文的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整体与部分、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5、论文第二部分最后几句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6、论文研究的方法包括:(1)归纳法和演绎法

(2)分析法和综合法(因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比分析法)

(3)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4)比较法和类比法(5)系统方法和非线性方法

7、本文为立论文。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创新。提出这个观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篇6: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面临着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中心和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种能直接体现服务理念的现代行政管理手段,行政指导越来越被重视起来。科学地运用行政指导制度,对规范提高现有工商系统的服务职能、提升工商部门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需要。近几年来,各级工商机关积极运用行政指导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推行工商行政指导的必要性。

工商行政指导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职权范围内,运用非强制性手段,引导行政相对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工商行政指导是一种柔性行政管理方式,主要通过发布信息、制定诱导性计划或以具体的示范、建议、规劝、提醒、指导、鼓励等非强制性方式表现出来,不具有国家强制执行力,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刚性管理手段的重要补充。

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其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行政指导工作的全面推行,对工商部门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带来显著了的促进:

一是促进了执法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工商部门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行政理念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职能转变,从“刚性为主”向“刚柔相济”的监管模式转变,从事后监管为主向事前指导与事后监管结合的动态监管方式转变。二是促进了职能到位。行政指导运用了“说、劝、引、商、帮”等柔性方式,而不局限于“收、批、查、扣、罚”等刚性措施,弥补了传统单纯依靠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刚性手段的不足;同时,也增强了相对人的自律守法经营的意识与能力,有效地预防与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促进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长效监管机制的形成。三是促进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把行政指导引入工商监管与服务工作中,在服务中实施监管,在监管中体现服务,有效地整合了工商部门的资源,优化了公共服务的水平,创新与开辟了工商服务发展的方式与途径,提升了服务层次。因此工商行政指导的全面推行,正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求。

二、我国工商行政指导现状。

2009年3月、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两次发文,部署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全面推进行政指导工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积极制定了行政指导的工作方法和配套措施,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但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方式,其引入工商监管与执法领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对行政指导认识不到位。在实践中,对行政指导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把握不透,认识上不到位,尤其是领导层面的认识不足,导致有的工作开展的动力不足,措施不力,行为欠准,缺乏后劲,成效不大。具体问题上,对管理中出现的难题、矛盾,不会自觉应用行政指导的方法,有的思想上不重视行政指导;有的认为行政指导费力费时,影响其它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认为行政指导的阶段性任务,应付一阵完事;有的对如何推行行政指导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有畏难情绪,存在懒政情结,缺乏进取精神;有的只把行政指导工作局限于开展助成性指导事务,有的则将行政指导泛化,把履行许可程序中的告知、行政调解及普法宣传等也作为行政指导;有的混淆了行政指导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夸大行政指导的作用,以指导代替执法办案,包办一切,对办案中碰到的难题,不去寻求解决,而以行政指导来替代,削弱了正常的执法。

2、行政指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在制定抽象行政指导规定时,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行政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片面追求行政目标偏多,真正贴近相对人需求不足;简单的静态指导多,后续的动态指导少;满足个别项目指导多,统筹规划全面融入业务工作指导少;单项的工作方案、制度规定、指导指南不少,但较为成熟的规范内部与外部关系、形成协调有序的指导工作运转机制不多;指导面偏窄及深度不够;行政指导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尤其是有的助成性指导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只选择少数与行政主体关系密切的相对人进行,造成指导支持特定相对人的同时,客观上侵害了同类业主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违背公共服务均等的原则;有的为完成行政指导

绩效考评,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只进行形式上的行政指导而忽视实质的纠违。

3、立法滞后及相关工作制度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家立法层面上除了国务院的《纲要》及湖南省行政程序地方性法规在规定以外,尚未有较完善行政指导规定,行政指导的实践仍处在探索阶段,在制度层面上对有些问题的规定不甚具体明确。如对不当行政指导的损失赔偿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虽未出现当事人因行政指导受损索赔的现象,但行政指导救济补偿途径不畅,相关制度尚需完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至今开展行政指导的还不多,难免在外部环节需要部门配合的时出现制约现象。

三、完善工商行政指导的几点建议。

1、切实提高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人员素质是工作的基础,也是行政指导工作得以具体落实与有效推行的保证。行政指导不仅要求行政主体人员要把握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且要有与行政相对人有效沟通的耐心和技巧。深化对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指导理念教育,促使执法人员掌握行政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强化运用行政指导来改进管理与优化服务的意识,使其自觉成为执法者自身的一种工作思维。尤其是切实提高领导的认识,使领导的认识转化成决策。同时也要加大对相对人普及行政指导相关知识的力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行政指导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调动行政相对人参与的热情。

2、增加行政指导工作的透明度。要建立健全行政指导的信息公

开、公示制度,完善相关操作程序。行政主体应把行政指导的实施者、对象、项目、事项、目的、内容、理由、依据、方法、程序、监督、救济及其背景资料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在政府的相关网站上,及时将具体行政指导信息公布以及时传递给社会公众,扩大公众实时参与的空间,以公开促公平与公正。应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公开相关法律文件、信息,公开说明行政指导的目的、内容、理由、依据、实施者等事项,让公众知晓,通过公开规制性的指导信息,让众多的相对人自我对照,自律自纠;通过公开助成性的指导信息,让其它同业者也共同受益。要尽量针对某个或某类问题多进行集体指导,少进行个体指导。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做好预防控制,防止在办理证照、年检、办案环节中,出现假借行政指导之名进行“暗箱操作”、以权牟私等现象。

3、健全制度,完善机制。首先,行政指导的具体内容、步骤与要求等事项是由具体单项的制度加以明确和支撑,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加以完善,及时充实行政指导有关提示、告诫、约见、文书、统计、评估、考评、救济、补偿等规章制度,落实行政指导工作的责任、培训、办理、激励、监督等事项,细化具体工作的要求与步骤,便于实际操作。其次,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必须在行政主体内部,实现人、组织与制度三者的有机结合与有序运转,需要健全一套行政指导的工作运行机制加以体现和保障。第三要以具体的指导项目作为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载体和抓手,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落实配套措施,并通过不断推出以典型案例丰富实践,持续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第四要建立行政指导失当的救济制度。行政指导如其他行政行为一样,难免发生失误或损害,因此还需制定相应的救济制度,以对因不正当或违法行政指导而受到损害的相对人提供必要的救济措施。

上一篇:被春恼丁立梅阅读答案下一篇:那一幕的感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