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育意图隐蔽的情感因素

2022-09-1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苏氏这段话, 实际上有两层意思, 一是教育意图要隐蔽;二是教育意图用什么来隐蔽。

教育意图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期望与打算。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怀有的一种主观意愿和图谋。教育意图的隐蔽则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期望与打算, 要隐其“天机”, 蔽其“端倪”, 使学生不易察觉,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隐形教育。从心理学观点来看, 其关键是意在调动无意注意的心理潜能而达到教育目的。因为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注意又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由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往往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而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隐蔽教育意图的这种教育方法其实质是用教育者发出刺激物的特点来挖掘、利用无意注意潜能的一种方法, 从而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接爱陶冶, 最终达到转变被教育者的目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什么地方?苏氏说要隐蔽在师生间“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 这实际是指教学意图隐蔽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定态度的体验。任何一种情感都具有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情感的信号功能, 是通过表情、动作、语言发挥出来的。情感的调节功能, 是指情感作为行动的动力, 具有引导和维持行动以及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功能。情感的双重作用。即传导意图信息和引导行为方面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 师生间的情感如何, 直接关系到教育意图能否实现和效果的好坏。

怎样才能具备体育教学意图隐蔽的情感因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语言感染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作为表达思想、传授知识的工具, 具有影响感染他人的功能和属性。热情奔放的语言, 使人心旷神怡;低沉凝重的语言, 使人悲哀痛楚;干瘪平庸的语言, 使人顿生厌恶之感。体育教师如能用高亢激昂的语言, 颂扬为国争光、立下辉煌战绩的体育健儿的拼搏精神, 必将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效果比干巴巴地大讲爱国主义道理好的多。在教学过程中, 同样一个道理, 说法不同, 语气有别, 效果就大不一样。比如:对身体素质差一些的学生, 如果用“朽木不可雕也”对他讽刺挖苦, 就会使他灰心丧气, 产生悲观、消极情绪;如果用“年轻人可塑性强”, 对他们热情鼓励, 就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 从而向好的方面转化。又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 缺少幽默和风趣, 总是一个腔调, 没有节奏感, 学生就会感到象喝白开水一样无滋无味, 而会产生烦倦情绪。如果用爽朗干脆、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就会鼓起士气。由此看来, 教师的语言, 实在是关系到激发学生情感, 实现教学意图的一门艺术。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精练, 幽默风趣, 生动活泼, 应是教师着力修炼的一项基本功。

2 表情感示

人的思想情感总是通过一定形式显示在面部和姿态变化上, 这就是表情。面带笑容, 让人感到和蔼可亲, 乐于接近, 死板严肃的面孔则令人避而远之。由此看来, 表情有着巨大的感示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那些“精灵”的学生, 往往对教师察颜观色, 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 使自己的行动符合老师的意图, 招人喜欢, 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 往往不能从老师的表现上做出恰当的行为判断, 照常我行我素。因此, 教师还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 及时发现苗头和问题, 加强施教的针对性。比如:在练习中, 学生面色苍白, 不是有病就是运动量过大;学生面色呆板、无精打采, 多半是没有兴趣, 教师应及时调整和解决。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是双重的:一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表情, 注意将思想感情和教育意图及时地显示在面部这块“荧光屏”上, 使学生的表情, 注意从学生面部这块思想感情的“晴雨表”上, 探视教学对象的内心世界, 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 卓有成效。

3 情境感爱

俗话说:“触景生情”。情感这种心理反映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一定客观情境刺激人的大脑, 使人产生一定的感受而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因此, 客观情境就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和基础。在体育教学中, 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情境, 给学生以特定的感受, 就能使学生产生符合教学意图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师根据课的内容, 在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同时, 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教学环境, 场地修建平整, 器材规格标准, 摆布合理, 就可增添学生的安全感, 学生就会放心大胆地积极练习。又比如:篮球课教学中的辅助性练习, 标志物规整醒目, 且图像新颖, 富有一定的艺术性, 学生临场就会产生美好的良性体验, 从而以愉快的心情投入练习。如果经常在这种环境里上课,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人格感召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声望, 即人格力量, 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教育意图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 教师论权未为官, 论钱没经商, 论势不用兵, 为何受到世人的尊敬和学生的爱戴?全凭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一名好的教师, 是学生心目中的一座丰碑。他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而且还具有高尚的人格, 他不仅是令人敬畏的威严长者, 而且还是和蔼可亲的知心朋友;他不仅授给学生以知识, 而且还用心血和汗水滋润学生的心田, 使之学到过硬本领, 懂得做人的道理,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教师的高尚人格, 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有了这种感召力, 学生对老师就会打心眼里佩服, 自觉自愿地紧跟照做, 一心要使自己“像老师那样”。总而言之, 学识渊博, 品德高尚, 举止文雅, 仪态端庄,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

5 行为感化

俗话说的好, 说一千道一万, 不如亲身来示范。教师的身教往往比大道理更能激起学生景仰和仿效的情感, 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每一声口令、每一个示范动作、每一项教材的教法都采取以身作则的态度, 用以感染学生。譬如说, 在盛夏娇似火的天气下, 教师的运动服被汗水浸透, 仍一丝不苟完成示范动作。在隆冬严寒北风刺骨的天气下, 教师依然坚定不移, 认真负责地给学生辅导动作等, 显然对学生是一个无声的教育, 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臂如说, 在严寒的冬天, 教师规定了课上不穿棉鞋, 不戴手套, 不戴帽子, 不围围巾, 不穿大衣, 而教师自己身着臃肿, 站在向阳背风的最佳位置, 指手划脚, 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 我们一定要加强师德修养, 研究教育方法, 身体力行, 为人表率, 用自己的行为施以潜默化的隐形教育, 通过教师的行为感化,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实践经验, 收集大量的资料运用文献资料综述, 对体育教育意图隐蔽的情感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教育意图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期望与打算。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怀有的一种主观意愿和图谋。心理学家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定态度的体验。任何一种情感都具有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在体育教学中, 师生间的情感如何, 直接关系到教学意图能否实现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意图隐蔽,情感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探讨下一篇:GUI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