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

2022-09-11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民间纠纷概述

十八大以来, 我国全面进入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新型城镇化建设给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内部的利益分配带来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导致农村民间纠纷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间纠纷是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基于对原有生产生活秩序的冲击, 在平等的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 农村民间纠纷的范围逐渐从婚姻家庭, 邻里纠纷, 债务纠纷等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以往的民间纠纷不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民间纠纷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具体如下:

第一:与土地的关系密切。与传统的民间纠纷相比, 城镇化建设中的民间纠纷大都与土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以土地为核心, 土地流转, 房屋拆迁补偿等。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如今农村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更是承载着一种社会保障的功能。对于农民来说, 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受到了冲击。

第二:调解难度加大, 内容复杂且易激化。由于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原有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产生的纠纷大都涉及到人们的根本利益, 以调解为主的纠纷解决方式已不能有效的化解纠纷双方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 农村民间纠纷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日趋复杂, 这些纠纷一旦解决不好, 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如群体性事件, 集体上访等, 有的甚至酿成刑事案件。

第三:纠纷牵涉的主体多元化。以往的纠纷的主体大都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纠纷。但现在的纠纷主体的另一方往往涉及到村干部, 企事业单位,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等。纠纷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而且大都与政府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间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 以调解为主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待提高

农村的实践表明, 现有的以调解为主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有效的。但是,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 农村纠纷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解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一, 农村纠纷调解组织不健全, 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其二, 调解人员素质不高, 调解制度不规范,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 专职调解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

(二) 法律援助制度不健全

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文明程度。但是, 我国的法律援助事业却发展缓慢, 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 法律援助更是不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不能满足社会对其的需求, 且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法律援助工作宣传力度不够, 而且存在方向性的错误, 在收入水平较高, 信息接受渠道较广泛的城市地区宣传的较为到位, 在经济收入较少, 信息来源较为闭塞的广大农村地区却较为糟糕。第二, 法律援助标准不符合实际。经济困难是申请获得法律援助的基本条件之一。经济困难的标准主要适用于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来衡量, 这样的标准不符合实际, 致使许多经济收入徘徊在最低生活保障线边缘的群众得不到援助。第三, 法律援助经费不足。援助经费是实行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物质保障。没有充足的援助经费做后盾, 法律援助制度设立的目的就很难实现。

(三) 相互衔接的系统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现阶段的纠纷解决方式有多种, 但是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 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结果大都得不到法律的认可。此外, 纠纷解决的法律适用依据相互之间存在矛盾, 司法程序不够严谨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效率和整体功能的发挥, 很难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日趋增多的民间纠纷对有限的法律资源的需求。

三、建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设想

(一) 进一步完善以调解为主的纠纷解决机制

调解是目前农村最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 要逐渐使调解的制度规范化, 调解人员的专业化, 要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纠纷大都涉及到人们的核心利益, 要逐渐转变以前的“能人”调解的方式, 要对调解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调解解决纠纷的能力, 提高调解的质量和效率。同时, 还可以积极探索建立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种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制, 充分发挥各种调解的优势, 彻底化解纠纷。 (1) 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 使其更加规范化, 调解人员更加专业化。

(二) 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首先, 加强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 加强法制宣传的力度, 要充分利用电子刊物、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 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法律援助, 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 要让需要法律援助的人们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 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援助标准。法律援助的标准应更加科学, 实际。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同时, 也可以在广大农村地区放宽适用法律援助的条件, 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得到法律的援助。最后, 建立法律援助资金保障制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惠民工程, 国家应考虑设立法律援助基金, 专门用于支持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三) 建构相互衔接的系统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首先, 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 保证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科学化, 规范化, 克服以往的随意性, 无序性。要制定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规则体系, 逐步促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规范化, 保证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不偏出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最低要求。

其次, 要确保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相互衔接, 完善对司法救济以外的纠纷解决机制处理结果的确认制度。例如, 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 就有效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有效衔接。

最后, 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纠纷分流机制。因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纠纷数量激增, 而且, 各种纠纷解决机制又有各自的独特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既能合理分流, 又能相互衔接的纠纷分流机制。第一, 要科学划分各类纠纷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 实现纠纷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仲裁具有专业性, 诉讼则具有强制性等, 要发挥其各自的优势。第二, 在制度规范的前提下, 要充分发挥各种民间组织, 行业组织, 协会的纠纷自我调处机制, 并且赋予其一定的法律约束力;第三, 要建立诉讼机制内的分流机制, 如建立纠纷处理方式甄别机制, 诉前辅导制度等机制, 促进各类纠纷的分流。

综上所述,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 将更加有利于更好地化解农民间纠纷, 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完善农村民间纠纷解机制, 既要体现法律的权威, 又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 尊重广大农民基于传统文化的自由选择和行为惯性。 (2) 要建构一套相互衔接的系统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以便更好地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民间纠纷, 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 我国农村地区的纠纷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但是, 我国农村现行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含义、内容阐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间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的主要困境, 提出了建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民间纠纷,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靖.农村纠纷解决途径与机制[J].河北学刊, 2011 (3) .

上一篇:社会应急救援管理的金融创新产品设计研究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兴趣激发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