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2024-04-23

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精选12篇)

篇1: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作者:江爱国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2年第12期

摘要:STS教育指的是在现实和技术及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它强调在科学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在中学实施sTs教育的重要性.把实施sTs教育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试图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证体系三方面的构建入手,阐述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sTs教育。

关键词:物理:sTs教育:建构

篇2: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基层电大教学质量中心问题,论述了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着重探讨分析了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与运行机制的完善。

[主题词] 电大

教学质量

监控

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是通过调查,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难点和关键,通过科学地设计和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机制,完成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与运作要充分考虑开放教育的特点与内在规律,结合自身的实际去进行。

一、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一)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

电大开放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方式可分为社会评价和自身评价。就社会评价看,更注重于结果性评价,其评价对电大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等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方向。电大开放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修订、完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最终目的应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实事求是地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而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运作情况,教学质量受到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因此就学校自身评价看,应重视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即更多地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把每一个培养环节规范化,对每一个环节提出质量的目标要求,力求使其质量得到保证。

(二)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

1.教学质量监控是电大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由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例如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设施的水准,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十分活跃,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这些因素自身的条件和活动情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合谐程度,都会对人培养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必须对这些因素实行监控,及时检测,以便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工作,纠正偏差,协调关系,促进各方面充分发挥潜能,确保对人的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目标。2.教学质量监控是基层电大分校教学管理优化的重要手段。

根据管理原理,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其过程均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监控)四项基本活动所构成。其中控制的职能在于及时准确地接收处理和利用各种反馈信息。如果某项管理工作在执行中出现了偏离预定目标和要求的情况,监控系统便可及时了解并作出分析,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由此可见,监控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是优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保证人才质量而实施的一系列工作与活动,教学管理同样需要监控这一环节。否则,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没有得到优化,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就难以保证正常运转,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也难以得到保障。

3、教学质量监控是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的重要途径。

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的开展,可以使学校领导、师生员工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现状,找出差距,为学校提供宏观管理的依据,促进学校及有关部门重视教学。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增加对教学的精力和财力的投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建构

结合电大的开放教育实际,各分校可以把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和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三者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一)建立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目标,即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奋斗目标,又是质量检查和评价的标准。根据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可以建立以下目标体系:

1.建立一个能调动校内各方面积极性的全校性教学质量奋斗目标,该目标应为学校每一个成员所认同,并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为该目标而奋斗。

2.建立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质量目标,主要有招生、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等质量目标,树立全过程质量意识。

3.建立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质量目标,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目标,学生学习质量目标和管理人员工作质 量目标,树立全员教学质量意识。

4.建立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体系的质量目标,包括教室、图书馆、宿舍、运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设备、教材、图书资料等的配备数量及质量标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

5.建立教学管理质量目标。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质量目标,系级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及专业责任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树立全校系统化管理的意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二)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系统

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为了全面及时地掌握教学过程各环节,教学活动各因素在教、学、管过程中基本状况的网络组织系统。其工作任务是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保障信息工作的真实性、全面性、群众性。1.建立教师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教师对教学质量状况的评价信息及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建议、意见。2.建立学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学生对教学质量状况的评价信息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建议、意见。3.建立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建议、意见。4.建立校外用人单位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有关毕业生质量评价信息。

5.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指教学信息系统的工作形式、工作规则、工作程序及奖惩制度等。6.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处理系统,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教学质量信息的整理、分类、分析和反馈。在反馈机制上,各分校可以通过“教学简报”等形式进行反馈。

(三)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根据所制定的目标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价的系统。

1.成立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可以外聘,其成员由学术造诣较深,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组成,是校内经常性教学评价活动的权威机构。2.设置教学质量评价办公室,负责教学质量评价的日常工作。当前许多分校的教学评价工作由教学处或教务处来组织,设置教学评价办公室,从教学(务)处分离出来,更有利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

3.根据需要,成立单项教学质量评价的专家小组,负责如课程、专业、教师等单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4.确定教学质量评价周期,形成周期性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

(2)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3)专业及课程质量评价,每二年进行一次;

(4)校级管理,系级管理水平的评价每一年进行一次;(5)教研室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6)不定期地对某些个别教学环节进行评价。

(四)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处理系统及奖惩条例

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对象及有关领导和部门,以改进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并要把处理意见及改进工作的状况及时反馈给评价办公室。对完成教学质量目标好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师生员工为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对目标完成较差的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帮助进行完善和改进。

三、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完善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全流程的动态开放体系,它以各种教学管理文件、管理制度、实际控制和激励政策为基本要素,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以保证培养方案在各个环节上落到实处,保证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确保教育质量符合社会的要求。基层电大在教学质量过程的监控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通过整章建制,建立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为中心的规范运行机制。

结合实际,各分校应建立并完善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考试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管理、开课评审、听课评课、停课调课、教学事故处理及认定等各方面制度,并汇编成册。落实到全校师生,使教学质量监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建立多渠道的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运行机制

全面收集教学信息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对教学质量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电大各分校应建立校内外信息收集网络,主要教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反馈到教学(务)处,及时组织处理。一方面,将统计结果分类归档,提出分析意见及时送校领导决定并参考调控;另一方面,将统计结果转到有关部门并提出决策和调控意见。教学信息主要来自二条渠道。一是校外,校外信息收集方式主要以毕业生跟踪调查、实践教学基地为主;二是校内,主要来自学生信息员、教师、管理人员、院(系)和教学督导员等。信息反馈是质量监控体系能否顺利运转的前提。学校对于所获得的质量信息,建立一套顺畅的反馈系统,提供给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并以制度形式要求有关责任部门给予解决。通过对收集的教学信息的分析整理,通过校务会、教学例会、教学简讯等形式反馈给相关部门,逐步建立一整套可行的措施,保证教学管理有序进行。为加强教学信息的管理,及时有效、科学的将有关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学校可以积极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教学信息的作用,大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益。

(三)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工作运行机制

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学校应积极推进教学督导工作制度,组建一批由退休的老教授及部分在职的、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团。他们不仅参与日常教学检查、听课评课、听取并反映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检查各教学环节开展情况,而且还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指导教学管理,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决策和参考意见。

(四)建立教学质量的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其发挥高效能,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激励教师及教学单位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教学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激励学生自觉学习,不断提高各种能力,促进学风建设。为此,第一,要加强教学规章制度建设,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第二,建立系部教学工作评价奖惩办法,通过对系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进行监控和评价,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系级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加强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相挂钩,真正体现优者受奖,劣者受罚。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有关奖项来奖励那些质量好的优秀教师。第四,学校领导应对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本身加以一定的制约,必须加强监控人员队伍的教育与管理,同时,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明确其职能、责任、权限,定期检查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五)建设高素质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目前的质量监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还是依靠人员监控,这些人员一般包括教学管理干部、教学督导、巡视员、学生信息员等。他们的基本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懂得教育科学的规律,有专业特长,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调查研究的能力,那么,就能形成健全的人员监控网络,教学质量监控就能真正取得成效。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可通过进修、培训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等方式进行。

另外,系部教学管理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监督者,是教学效果的直接检测者。让系部教学管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不仅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保证,而且也是系部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加强系部教学管理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学监控的效能。

总之,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管理任务。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02月

版本:第1版、黄刚、贺祖斌等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3、常维亚等

谈教学过程监测与教学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

篇3: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一、以STS教育模式为主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化学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习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逐渐应用到军事、化学、生物等领域,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从事化学教育的工作的人员在具体执行方式上并没有独树一帜的新型教学方案,使得化学日常教育工作依旧机械、呆滞。全然教授理论的模式从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对其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造成严重阻碍,严重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所以应该实行STS教育模式。面对21世纪严峻的挑战,时代在变化,学习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世界大环境下,改变学习方法和角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提高成绩最优、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知识感兴趣的体现。高效的学习方法不能依靠纯粹的死记硬背,要加上自己的兴趣,通过自我动手和实践,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才能达到更高水平。对于自主学习的方法,需要学生做出更好的规划使之具体化、流程化,做起来更方便、高效。

1. 预习。

上课之前必须预习所学课程,对于难点,先自行思索看是否可以通过看课本或者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如若解决不了,便留在课堂上。

2. 课前准备。

课堂上的40分钟是解决疑难点的重要时间,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听课时,课本、资料、笔记、练习本必须一应俱全。

3. 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所学东西当堂理解,跟上老师的节奏,做好笔记,保证课堂质量。

4. 复习。

接着便是课后工作,首先需要复习今天所学知识,做作业之前应该通读课本,才能在写作业的时候保证作业质量,与此同时争取独立完成,之后多做课后习题,对教材多加理解。

5. 改错。

对错题加以整理,集成错题本。注意老师所讲重点,善于思考,不懂就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学会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加以创新,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到高效的学习成果。这样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易错点也得到及时了解与巩固。另外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提出问题写在纸上,下课的时候一一反问自己到底有没有解决?在解决了的问题前做上标记。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今日所学知识,或者通过电话访问和家访的形式,督促家长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在其过程中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应积极引导,并且给予信心促使他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实践活动,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以STS教育模式为主培养学习兴趣的习惯

在STS教育模式中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学会科学地学习化学,老师应该以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其实,要学会化学必须有必要的兴趣,学习动机要明确,思维要活跃,要有自信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化学的知识结构很广、很复杂。要学会这门学科必须有必要的兴趣,学习动机要明确,思维要活跃,要有自信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有人觉得学习化学很枯燥乏味,这就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老师上课时一定要以幽默风趣的或者其他学生能够接受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把化学语言表述出来。比如说假设以下情景:

(在进行板书的时候老师故意在黑板上出错)

学生:老师,我觉得刚才的实验步骤不太对。

老师:哪里错了,我怎么没发现啊?

学生:刚才的图的方向应该向左而不是向右。

老师:这位同学说得好,老师确实错了,多谢这位同学的指正。

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树立自信心,所以对于学习化学来说,兴趣很重要。

三、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STS教育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模式,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创新,STS教育模式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首先便是需要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创建良好的教育模式。老旧的教育观念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能力,忽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这样的学习成果是低效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好正确的教育观,坚持正确的教育模式才能引领学生将实践与生活相结合,争取效益最大化。传统观念里老师是高于学生的,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学生做该做的笔记,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学生被提问回答问题,老师一直在给予知识方面处于主动位置,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在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遏制思维的宽度与广度,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极为不利,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扮演好引路人角色,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一步步指引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集体讨论或合力完成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团体分工作业。

四、结语

当前的就业前景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这是对老师综合素质及执行能力的考查。教师的职责异常艰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名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未来教育的宏观框架下,希望各位同僚严于律己,开拓创新,以全新模式引领未来之星。

参考文献

篇4: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STS教育  策略研究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形下,我们只有将化学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和素养,有效的提升他们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现笔者从STS教育的概念以及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具体的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STS教育的概念

STS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将科学、技术和社会融合在一起。STS教育最早在西方国家流行,现今STS教育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高中理科的教学过程当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标的推行,国家对于高中化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化学教学仅仅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将STS教育融合进日常的化学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观念。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指导学生将化学融入到生活当中,真正的实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目的,帮助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获得知识的初衷原本就是能够很好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STS教育不仅强调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意义,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进而懂得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正确的应用所存的化学知识。STS教育在当今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STS教育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教育寒冬的破冰时代已经带来。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具体策略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规定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的初衷本来就是让学生能够应用到生活当中。传统的教育仅仅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STS教育模式的出现,是高中化学教育的里程碑。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发多元化的STS课程资源

开发多元化的STS课程资源是加强STS教育快速融进高中化学教育的作为有效的方法。STS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开发多元化的STS课程资源就是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将将寻找课程资源的视野从课本和教案中扩展到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是教师的备课资源。以安徽省高中化学教科书选修五的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章时,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寻找教学资源,这一章所涉及的油脂和糖类,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生活必需品,本章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比如皂化反应,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回家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常识性的介绍肥皂、合成洗涤剂与人体健康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当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开发多元化的STS课程资源,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化学。化学本来就是一门以生活为背景的学科,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STS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

2.编制多维度的STS习题

编制多维度的STS习题是加快STS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措施。在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的主动和多样,学生渐渐的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习题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编制多维度的STS习题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时,应该多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和开放题的比例。内容应该广泛地涉及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高新技术、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安徽省高中化学教科书选修四《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为例,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主要条件,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会大大加快。学生可以通过课后的具体实践,得到正确的答案。

3.倡导多样式的学习评价方式

倡导多样式的评价方式是保证STS教育融入到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大多都是以纸笔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倡导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就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考核方式可以以操作为主,也可以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实验考核环节可以以高中化学选修四的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中的试验为考题,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一改传统纸笔考试的死板。倡导多样式的学习评价方式是保证STS教育充分融入到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只有将STS教育充分的融入到高中化学的教学当中,才能顺应未来高中化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才能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宗旨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篇5:论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现状与对策

论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现状与对策

从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管理体制不顺、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投入不足、社会各行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市场调节不力等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入手,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学校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系统,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 者:徐伟 Xu Wei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4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职业教育 运行机制 市场体系

篇6: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简称“STS”教育。自七十年代起尤其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物理课程中的“STS”教育。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物理新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基本思想,其宗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溶入“STS”教育,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1 创设和采集“STS”教育素材,运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与知识学得是否活、理解得是否深透是成正比的,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接着用实践活动来检验。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1?1学习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能力。1?2学习热学有关内容及大气压后,我提出下面的问题:有人想买一个腌菜的坛子,要求密闭性良好,不然里面的菜容易变质,怎样才能快速选出一个不漏气的坛子?坛子的形状如图所示。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它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过了一天,有一位同学在全班讲了他的最佳选择办法:先在坛子边缘的水槽中灌上水,然后将一张点燃的纸丢进坛中,稍等一会儿合上坛子盖,若槽中的水能被吸进坛子里面,说明坛子不漏气,否则坛子漏气,并谈了他的选择原理。而且第二天他真的拿了一个这样的坛子在班上演示,很成功。全班学生看了无不拍手叫绝,此后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十分高涨。1?3电能表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仪表。我校使用的电能表的表盘上都标有3000R/kwh。如何用秒表和电能表测白炽灯、电熨斗等用电器的功率?如何检查电能表的准确程度?如何测照明电路的.实际电压?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推导了一系列公式,然后在课外活动进行测量。这不仅加深了对电功、电功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生活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矗1?41996年4月下辛店镇橡胶厂一位素质较差的工人去扳高压电路开关时,不小心触电造成重伤,消息传到学校,我马上带领学生到这个厂考察,并不失时机地号召学生给该厂设计一个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的低压电路间接操纵高压电路的方案,以免悲剧重演。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地进行构思、画图纸。

2 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举行课外知识讲座,有机地介绍一些科技成就,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例如讲了“机械能”后,在学生明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的基础上介绍了动能武器,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子弹的质量很小,却有较大的杀伤力,进而介绍目前正在研制的轨道炮,它的质量仅为8kg,当它的速度为10km/s时,其杀伤力相当于10kg炸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讨论在高速运行的火车汽车上不能随便向外乱扔果核,飞机场附近不能有大鸟飞行等问题,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学习了电磁波的传播后,介绍蝙蝠超声波定位摄食原理、雷达扫描测定距离、方向、跟踪飞机原理。学习激光时学生了解到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亮度高的特性。接着介绍激光在高新科技中的应用:利用激光方向性好的特性制成的激光雷达,它可以准确地测量目标的距离、方向和速度,对卫星、导弹等目标进行精密跟踪。医学上利用亮度高的激光作“光刀”来切开皮肤、切除肿瘤或做其他外科手术,不仅完全地消毒杀菌,而且手术时间很短,减小患者痛苦。利用激光单色性好的全息摄影,在防伪、防盗等技术上更是一般光源所不及。磁场在物理学中是个很重要的内容,至于磁的新用途不仅表现在对人体的健康上,在工业、农业特别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更为广泛。每次介绍学生们都很高兴,非常投入,听得津津有味,以致饭前课后还在热烈地讨论物理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为人师者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知识,博采现代科技的应用,才能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具有时代的气息。但渗透的深度、广度应根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的需要,未来社会实践中生活的需要,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渗透的形式分课内课外。至于怎样在课内课外渗透中取得预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摸索。

篇7: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秦玉芳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八中学)

摘 要:STS是“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中文意思为“科学、技术和社会”。个案研究旨在为STS教育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获取生物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提供基础材料。

关键词:生物教学;STS教育;应用

一、案例实践

(一)研究背景

《流动的组织――血液》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熟悉血液知识,从电视、杂志中也能获取到相关的信息。但是,学生存在一定的误解,例如什么是骨髓移植,所以我们应用了课后STS“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的内容,来介绍学生感兴趣的但存在误解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

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专栏以及蕴含STS信息的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随机式STS教学模式。学生在看血检报告单时会有疑问,为什么血检报告单就能检查出你是否有病呢?学生又会问白血病又是怎么回事?那骨髓移植呢?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加入本节课的STS“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的内容。课堂上,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加入STS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

(三)结果分析

在课堂中加入STS教学内容的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同时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好奇心。如,在本节课学生了解了白血病、骨髓移植等知识,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解答了他们对血液知识的疑惑,提高了学习兴趣。

2.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如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是当前生物细胞工程的热点问题,这项技术与医学结合非常紧密,是生物科学的前沿知识也是生物科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上的应用知识。

3.培养了学生关爱社会,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也体现了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研究结果

通过课例研究,发现在课堂中渗透STS教育,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生变化:

加入STS教学内容之前:

1.忽视学生学情。

2.只关注教材知识目标的重难点,忽视STS模块中涉及的社会生产生活应用的部分内容。

3.常态教学中,学生学习兴奋点不多。

加入STS教学内容后:

1.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融入STS教学内容,关注学情。

2.结合教材中STS内容,促进了知识目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生物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3.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产生了较强的探究意识。

STS教育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和操作,有利于培养实验、观察、思维、自学、创新等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把真正的生物教学和STS教育完全有机结合,还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罗新湘,文瑞明,丁亮中,龙立平。STS教育述评[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2]潘沁艳,龚大洁。STS教育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合[J]。基础教育研究,2010(15)。

篇8: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一种新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基于过程的教学不同,知识建构理论强调的是基于原则的教学设计,从观点、社区、工具三个方面阐述了12条原则,其中,一条核心原则是强调观点的概括与升华。在源自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多样化、复杂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观点,而且引用他人观点和权威资料来丰富和提炼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和学生可以收集相互关联的观点,放入一个升华短文中,加以概括,提出更复杂且相互联系的社区观点。

在STS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知识建构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学期的探究活动围绕“电”展开,通过观点的“概括”与“升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电”出发,建构出有关的知识体系与设想,如不同发电方式、我国发电能源结构、国外发电方式、对我国发电能源结构的建议和大胆的设想等,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促进交流协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围绕研究主题“电”,了解不同发电方式的优缺点、我国发电方式能源结构等。

(2)初步形成“电”的系统化认知,认识到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能够进一步理解知识建构学习,熟练使用知识论坛的阅读、改进、发展等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自主开展基于知识建构的探究学习,积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积极主动地合作,不断提出和完善个人观点,共同建构社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更加关注与“电”相关的现实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用电意识,并落实到平时的实践行动中。

二、教学平台

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是知识建构理论的支撑性工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到知识论坛中,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成个人观点。学生通过知识论坛提供的阅读、发展观点和支架等功能,提炼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小组成员讨论后将观点进行综合,实现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的转化。在多元化观点的基础上,知识论坛提供“升华”功能,联系多样化观点,总结出更综合、更统筹的观点,形成班级观点。在此过程中,论坛内还提供了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帮助诊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

三、教学对象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六年级(2)班有28名学生,其中,男生13人,女生15人。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学生的打字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编辑文本、浏览网页等基本操作。在论坛使用方面,学生在“电”这个主题之前已经接触过知识论坛,会使用知识论坛浏览、发表、修改、引用和联系观点。在自主学习方面,学生能够自发地提出问题,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在对主题感知方面,“电”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关“电”的现象、知识或经验。

四、教学过程

知识建构理论强调从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出发。“电”作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学生在生活中早已通过感知接触过“电”并形成了初步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真实的情景——灯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究,集体建构,逐步建立关于“电”的系统性认知以及“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在现有认知水平上实现知识的创新。

五、个人观点的提出

1.问题情境

教学初期,教师通过“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电”的现象,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探究作铺垫。

2.初步提出个人观点

教师在课程初始创设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开始在生活中寻找有关“电”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鸟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的问题;有的学生注意到干电池、发电机等与“电”有关的物体;有的学生简单描述了有关“电”的现象,如闪电、灯泡发光等;还有的注意到不同的发电方式,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潮汐发电等。学生将这些观点和问题及时记录在知识论坛中的“对电的了解”和“最初的问题”两部分,以便学生观点的交流和分享。

3.筛选并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每个学生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对观点进行分类汇总,确定了研究内容分为“电从哪里来”、“电的流动”和“电与生活”。在“电从哪里来”中,确定了对闪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不同的发电方式的探究。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火力发电厂,向专业人士请教,听讲座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4.观点推进

确定探究闪电后,学生开始从教师提供的网站、文本资料或书籍入手,详细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与之前简单描述闪电现象不同的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述自己的观点,还会利用示意图形象、具体地解释闪电的形成。

对于研究潮汐发电的学生,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学生整理后,提出“潮汐发电和水力发电工作原理相似”的观点,并画出示意图,详细解释了潮汐发电的工作原理;最后,提出要对问题“为什么潮汐发电现在还没有大规模使用”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通过“点亮灯泡”的实验创设情境,引入到有关“电”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允许多样化观点的存在。学生经过与同伴、教师的讨论,从多样化的观点中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知识论坛中写下对研究主题最初的了解,形成个人的最初观点。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观点,引用与自己观点联系密切的观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仔细阅读权威资料,并将其中的关键字词、语句进行归纳,融合到自己的观点中,推进个人观点。

学习初期,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概括资料和观点,只是将查找到的资料复制到知识论坛中,作为个人的最初观点;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意识到要通过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主旨,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成观点,才能继续探究,推进个人最初的观点。在提出个人最初观点到个人观点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罗列观点和问题,到引用他人观点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再到概括权威资料,融合到自己的观点及提炼观点的跨越。

六、小组观点的形成

在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中,有些学生开展了对干电池进行探究。于是,学生在知识论坛中提出对干电池的了解后,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最后在论坛中提出小组的观点。

1.设计实验

确定对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探究后,学生认为要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于是,学生选择对一个废旧的干电池进行解剖;学生将解剖后的干电池与电池的内部结构图对照,认识了电池的内部构造。为进一步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一般流程,提出自己的假设“电池里的酸性物质与锌片反应而产生电”。为验证这一假设,学生将实验搬到课堂上,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将锌片放入白醋中并测量其电流,结果测量出了微弱的电流,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

2.深入探究

小组演示实验后,学生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用白醋而不是其他的物质”、“锂电池、充电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与非酸性物质反应能否发电”以及“为什么干电池只能用一次而充电电池可以在充电后重复使用”等。小组成员对于能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解答;对于不确定或不知道的问题会记录下来,以便课后查阅资料,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和解答。

学生提出个人观点后,教师将观点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在小组内部,小组成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进行讨论,质疑,查资料;最后,将观点进行汇总,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小组的综合观点。

实验前,干电池探究小组的成员提出个人的观点,组内总结概括一个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进行解说,学生所有的解释都是在理解原理、概括材料、抽取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结束后,全班学生对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有的问题是对实验本身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其他相关的问题,这使小组的观点与其他的观点形成关联,促进观点的升华。除了进行小组实验,学生还可以通过示意图对某一原理进行解释,如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向全班同学详细描述水力发电的过程。

在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转化的过程中,对权威资料的阅读与概括促进了观点的综合。学生对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之前,必须先阅读其观点和有相关的理论依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因此,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自己研究问题的知识,还对其他观点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加强了观点间的联系,拓宽了知识面。

七、班级观点的建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学生对各种发电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让学生围绕主题“我国发电能源结构是否合理”,来探究我国的发电能源结构的合理性、国外发电方式及对我国发电方式的建议等。

1.组内交流

学生最初接触的发电方式是火力发电,在小组内学生根据在发电厂的参观经历、专家讲座以及权威资料,提出有关火力发电的个人观点,如“火力发电污染环境”。在此类观点的启发下,学生对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产生了兴趣,发现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和粉尘等,还发现火力发电对人的呼吸道会造成伤害,但也发现火力发电相较其他的发电方式有“费用低”、“受环境制约较小”等优势。每个小组将组内观点汇总,画出思维导图便于课上交流。

2.班级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对小组的观点提出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将火力发电与不同发电方式进行对比之外,学生还参考国外的发电方式提出“美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以色列大面积沙漠,可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观点,提出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概念。

3.新的观点

将我国发电方式与国外其他发电方式比较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发电能源结构不合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有的学生考虑到火力发电是以煤炭为原料,认为“中国的煤炭总有一天会用完,所以,我的设想是逐步减少火力发电”,建议“把小型和中型的发电厂合并到大型的发电厂,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的资金,并投资在减少污染上”;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充分依靠自然条件发电,如利用雷电,“可以引取自然的雷电,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者借鉴国外技术,使用清洁能源;还有学生提出“宇宙太阳能发电”,不过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发电方式还只是一个设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记录和总结,让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得到了认可。

4.制作作品

教师征求学生意见设计PPT作品,将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探究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推进个人、小组观点向班级观点转化,并将PPT作品放在校内展示。

在对“我国能源结构是否合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借鉴他人观点,提出更加精炼、全面的个人观点。小组在汇总个人观点时,从最初的将每个人的观点罗列,到对观点进行筛选,提出质疑,去掉没有理论依据的观点,合并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再将各个观点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加以总结概括,形成小组观点的思维导图,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记录他人提出的问题,继续探究与自己观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阅读其他人的观点之后,简要提出火力发电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设想,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课程接近尾声之时,教师组织学生设计PPT作品,将小组观点进一步推进为班级观点,同时,加强学生各个观点之间的联系,达到升华观点的目的。学生提出的新的探究问题也将在知识论坛中留下痕迹,方便学生课下继续深入探究,拓宽知识面。

八、总结

以知识建构为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电”,学生在概括能力、加强观点间联系和知识创新三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提高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学习初期,学生通过简单地复制和粘贴资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描述闪电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仔细阅读和理解权威材料、实地考察、讲座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支撑观点;在小组和班级的讨论中,借鉴他人的观点,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用实验、示意图、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呈现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论述观点,对闪电形成过程借助于示意图的方式来阐述,提高了学生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

2.加强观点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从个人观点到小组观点再到班级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阅读和借鉴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观点,使每个人的观点相互联系;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将深层次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班级作品时,学生对本主题的相关问题已经有了系统化的认知,形成了知识体系,如学生对干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涉及到的问题不仅包括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发电原理,还包括对不同种类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以及对干电池的成分是否一样提出质疑。

3.进行知识创新

学生提出的观点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得到教师的肯定,这使学生敢于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如“宇宙太阳能发电”、“利用跑步机发电”等新奇的想法。同时,探究过程不因课程结束而终止,学生在知识论坛中提出新的问题,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以便于促进知识创新。

摘要:为解决由于小学科学课课时不足限制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问题,将科学、技术和社会三门学科整合形成STS课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围绕某一个主题学习,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深入探究,防止学科知识的割裂和知识点的重复。在STS课程教学中,运用知识建构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观点持续的“概括”与“升华”,让学生学以致用。

篇9:论音乐教育中创新机制的建构

关键词:音乐教育 创新机制 建构 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現代化音乐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而且还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审美能力。然而,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传统教育机制的限制,使得音乐教育无法避免的出现一系列新问题与新矛盾,教育的时效性迫切需要改进。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实现。所以,加强音乐教育的创新机制研究,是确保音乐教育成效提升的重要策略。

一、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受到传统礼仪的束缚,“鸦雀无声”的课堂氛围被当做是尊敬老师的高尚美德。从一定层面去看,这种传统礼仪有助于维护教学秩序,但与此同时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一系列阻碍,在音乐教育中表现的则更为明显。音乐本质是交流工具的一种,然而,我国音乐教育课堂上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被动,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缺乏主动性的显著表现,这对音乐教育而言极其不利。

(二)实践性教学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音乐教育也逐渐引入了新的教学手段,其中实践性教学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纯粹的课堂式教育依然是当前音乐教育的核心教学模式。对于音乐教育来讲,教师机械的口头知识讲解,会让音乐本身的魅力与趣味大大降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三)教学模式落后

音乐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生命与活力,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也应生动活泼且栩栩如生。然而,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都是采用的传统教育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例如,多媒体技术在当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依然很少。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仅拉大了我国音乐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限制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

二、音乐教育中创新机制建构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音乐教育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创新措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音乐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音乐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对音乐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其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必须加强创新机制的建构,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音乐本质的要求

音乐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单纯的课堂讲解无法将其内涵与意蕴传达出来。这就需要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只有彼此多互动、多沟通,才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把握音乐知识,也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音乐的本质。

(三)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千篇一律或者一个模子的音乐人才,而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音乐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音乐领域中对各种音乐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具备自己的特色或者特长,并将之学精学深,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音乐教育中创新机制的建构途径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比如,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模式,严格围绕教育任务与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音乐教育还要注意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只有让学生了解、学习与掌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内容,才能够让我国的音乐在国际音乐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才能让我国的音乐人才在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当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构建现代化、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其中,可以参考应用的“闭目法”,既为了让学生更加聚精会神的倾听音乐的优美旋律,防止多种外在因素的干扰与影响,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闭目法”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效用更加突出。同时,还可以采用由教师组织、统一安排、学生进行表演、师生共同点评的新型“音乐会室内教学法”等。总之,发散思维运用多种形式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突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束缚,而且可以提升音乐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

(三)学习方式的创新

音乐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广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尽可能的拓展其想象力,推动其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枯燥学习方式,而应该让学生多歌唱、多演奏、多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体会,在课堂上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学习原则,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其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丰富学习方式,强化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才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各种矛盾问题的激化,使得当前的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挑战,因此,音乐教育中创新机制的建构是今后我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与主要目的。根据现阶段音乐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使音乐教育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保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对高素质音乐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隋欣,于淼淼,陈军.浅谈将创新机制引入音乐素质教育[J].艺术研究,2007,(01).

[2]朱黎光.现阶段农村音乐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9,(13).

篇10: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从生活经验中引导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思想。

2.教师要关注媒体、日常生活中化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就有关社会中的化学问题进行讨论与对话。

3.要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真实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利用化学知识指导学生科学的生活,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

4.关注化学、技术的最新发展,适时纳入到化学教学中来。

5.正确处理好化学知识教学与STS教育之间的关系,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革和交叉学科勃兴的应然产物,它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战略,它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作为进行科学和技术的教与学的背景。它提供的不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而是科学教育的一种新范式。表现在课程上,它是组织科学课程的一种新的理念,重视的是在真实问题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时的价值判断,强调学生在处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时的参与意识、决策意识等。

例如:第一节上化学课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发展史教育;化学新成果、新科技教育;参观图片展、画展、看VCD专辑 ;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又如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STS结合点有:

教材内容STS结合点内容实施方法目的、要求

课题1水的组成 高效环保型能源---H2 H2的用途、工业制法、使用方法 了解H2这一新型能源的优缺点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苯分子图像移走硅原子构成“中国”文字 高科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介绍 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思想品德

课题3水的净化 自来水与净化 参观沙湾自来水厂 了解自来水的净水过程、净水方法

篇11:论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

1985年在苏州召开的中国理科教师能力培养问题研讨会上, 我国正式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在中国的实施问题, 此后, 我国的一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学和小学陆续开展了STS的研究和实验, 经过多年的研究, 对STS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STS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 培养了解现代化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且能够应用科学技术致力于社会发展的人才;STS教育的基本涵义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既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作出的决策;STS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突出科学和技术的社会环境, 科学与技术虽然不同, 但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STS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合作精神, 强调个人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兼容,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物理知识在科技、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学结合STS教育不仅可以优化初中物理教学结构, 也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落实。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STS教育要与物理教学相结合

在物理教学中, 根据素质教育观, 利用探究式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中, 结合教学内容, 抓住时机利用STS教育素材,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知识在探索中获得, 能力在动手中培养, 思维在分析中见长, 认识在讨论中完善, 品德在学习中形成。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学会方法, 形成品德”。比如:用放大镜观察、吹漏斗、鸡蛋的浮沉等, 引导学生做这些实验, 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根据物理教材和教学目的要求, 选择好各章节的物理教学内容中的结合点, 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结合点一定要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有广泛应用的物理知识;或者与当前科学技术新发展有关的物理知识;或者是与当前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物理知识。适度的STS教育不仅要求其教育计划制定得科学合理, 具体明确, 便于操作, 而且要具有各地的特色。应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适用性。新教材的课后习题无论是内容, 还是形式,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认真完成这些习题, 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加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在抗洪抢险中, 解放军战士穿的救生背心, 夹层里面填充的是泡沫塑料块, 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有一枚第11届亚运会纪念币, 它的质量为16.1克, 体积为1.8立方厘米, 则制成这枚纪念币的金属密度是多少, 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筷子也是杠杆, 使用筷子时, 支点及动力、阻力的作用点各在何处?”等, 尽可能地把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以社会生活为背景, 以基础知识为核心, 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知识的应用。

二、STS教育应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STS教育的本质集中体现在末尾一个S (社会) 上, 科学和技术的教育历来有之, 但把科学技术的教育内容紧密扣住社会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强调社会性参与, 这是我们在当今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到家庭、社会中去观察、调查, 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社会中的物理, 增长了知识、增加了知识的实用性, 也认识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负作用, 会促使学生立志好好学习,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把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从社会责任、道德、生存环境等角度讨论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在教学中把STS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

如新教材中的作业“在学校或你居住的社区做调查, 了解社区内的主要噪声源……”, “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现象, 写一份调查报告”, “向眼科专家请教, 并在老师指导下查阅资料, 谈谈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因, 提出保护视力、爱护眼睛的措施”等;也可以结合各地实际, 将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 进行参观, 比如“参观工厂, 体验现代化机器设备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噪声的危害”;“参观发电厂, 了解能量的转化, 对开发新能源的思考”;“参观污水处理厂, 了解水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调查当地水资源的状况及利用情况, 对水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了解热机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通过把物理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结合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STS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现代科学观点把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索过程,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探索的结果。STS教育中的“科学”, 不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 也含有动态的科学过程。在科学探索过程中, 还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坚韧的科学精神, 就STS教育来说, 主要是提高人的这些科学素质。STS教育中人文教育是很必要的, 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科学家的故事, 这与助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比如可以给学生介绍牛顿专注于研究把居然手表当鸡蛋煮了、安培专注于计算居然在四轮马车的后背上算数学题, 爱因斯坦专注于思考居然披着毯子上街这些有趣的故事, 这些故事说明了这些科学家对研究有很深的沉浸度。对于很多科学家, 对于很多学者, 沉浸于研究是很自然的事情。搞自然科学的整天待在实验室, 搞社会科学的时刻在琢磨问题, 这样的科学家更可能日后成为“大家”。这种工作与生活的融合是真学者的较普遍的表现。只要深入研究下去了, 时刻思考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思考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些故事还可以找到很多, 将这些故事运用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不仅能够起到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作用, 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作用。通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STS教育, 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也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一条可行的有效途径。需要长期坚持, 潜移默化, 有意为之。在实施新的普通初中课程计划和开展普通初中研究性学习的今天, STS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STS教育, 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评价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同时, 也可全面提高教师的科技素质和水平, STS教育在我国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中将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总之, 在物理教学的新一轮课改中, 我们每位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实施STS教育,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宜峰.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J].黑河教育, 2007, (5) .

[2]赵学漱.STS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3]熊春玲.实施STS教育促进物理教学改革[J].物理教学探讨, 1996, (6) .

[4]周传胜.在中学物理中构建STS教学模式的研究[J].物理通报, 1998, (4) .

[5]段玉文.从STS看物理新教材的编写[J].物理教学, 2000, (11) .

篇12:高中物理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高考分数是高中生升入高校的决定因素,所以高中教学往往重视分数,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应试的能力都比较强。但是枯燥的试题、忙碌的学习也容易磨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物理学习疲于应试。缺乏兴趣,容易导致物理学习仅停留于书中理论,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物理教育的后续发展。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STS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物理教学新课改的发展

新课改精神对物理课程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规定,要求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把科技教育、教育理念、技术实践三者都纳入课程学习中。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符合新课改的需求。

2.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STS教育,把物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技术的掌握上,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重视科学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强调的是对自身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发现问题,再根据情况对问题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如此理论与实践兼顾,近阶段学习与远阶段发展并重,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有利于与更高层次的物理教育接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中培养出的动手实践能力强、科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大学为物理科研人才培育提供了基础素质准备。在物理实践中衍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在提升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的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3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新动态

STS教育与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同,在STS教育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是学生们的伙伴。STS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书本不再是教学的唯一教材,教材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鲜活事物,让物理更贴近生活。如,在学习力的相关内容时,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在大理石地板和塑胶跑道上走路感觉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物理知识和STS教育的结合点,对生活中难以解释的物理现象,及时备案便于给学生做出准确的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STS教育重视技术的实际应用。所以物理教育离不开实验室教学。学校有关部门应该积极主动的筹措资金,招募人才为学生尽力配备齐全的实验器材;主管物理教学的部门应该设置实验课程并且监督实验课程的开展情况;物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如在电能的相关学习中,可以询问如果家中停电可能会有哪些原因,引发学生探索之后再进行电源的电动势力和内电阻的测量实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思考之后再实验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

3.关注各类物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对物理实验兴趣浓厚的同学,教师也应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获得探究物理的信心与兴趣;在团队合作中收获友谊;在实验设计中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从竞赛成果中看到科技带来的社会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在经历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青年人。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STS教育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能够推动新课改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而且还能够兼顾高层次的物理教育。

上一篇:鸟奴的读后感个人收获下一篇:暖闻范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