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2024-04-14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精选7篇)

篇1:(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在教学论的范畴中,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如贯之以生命就从知识化转向生命化,便显得智慧、灵动、勃发盎然生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

一、透析现状,反思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宰

功利主义下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才有的残酷竞争,把物质欲求作为唯一追求的结果。这使得我们无法为生命寻求安顿。对于所追求的目标也越来越没有了把握,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大大改善了,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人的精神失衡了,生命意义缺失了。

2.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只关注能用分数来衡量的有形的“知识”。对于人生命成长至关重要的、内在的诸如理想、信念等精神的东西往往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使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实施策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1.创设最佳情境,点燃生命的激情

人作为人的存在是时空性存在,生活世界是他们的生命存在赖以展开与充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某一具体情境的领悟。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创设一些具体情境,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感受作品作者的生命情怀。

父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朱自清的《背影》是永恒的经典。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深情诵读小诗《父亲老了》渲染气氛,温情四溢之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刘和刚的《父亲》MTV,让学生说说此刻的感受,或是哪个画面深深感动了自己?学生沉浸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笔者趁机把歌曲背后的辛酸故事推出来:刘和刚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父亲刘滋溪为了给儿子积攒学费,披星戴月地在庄稼地里忙碌,由于过度疲劳,在一次耕地时,不小心被“起垄犁”轧断了左手小指。断指再植需要几千元手术费,想想求学的儿子,刘滋溪一咬牙:“不植了,反正少一个指头也耽误不了干活儿。”这样一份深深的父爱,也感动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为刘和刚量身打造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父亲》。此情此景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泪眼朦胧中霎时也变得高大了。

有声有色的画面,加上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触动他们对生命进行思索的情怀。

2.架设平等对话,体验生命的价值

要想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教师要想进入其体验的内在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世界,其唯一途径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可以在交往活动中“理解”学生的内在世界并“参与”到这个世界中来。

如《伟大的悲剧》,主要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时,①我首先抓住本文文眼“悲”和“伟大”,提问“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藏着伟大”,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②进一步启发学生: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挖掘“悲”。③体会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对话结果)斯科特所率领的探险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记忆犹新。比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感动了很多学生。学生也深深地认识到,他们虽败犹荣; “荣”在他们都在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3.唤醒超越意识,领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具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去创造和发展的过程。

语文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

在学生接触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笔者就引导一起赏读《我与地坛》,这是一超越生命的典型文本。《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残疾十五年后对个人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文中充满了作者在横遭命运劫难后对命运深沉、冷静的哲理思考。作者在宁静的古园里,苦苦思索了几年后,终于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残疾的“我”实现了对死的超越。

史铁生不仅能够正视自身的残疾,也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怨恨,并且由此引发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索兴趣。他以自己的病痛体验作为拷问自我与人类灵魂的契机,把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确立为自己的信念,使之成为他在精神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支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超越。

三、结束语

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育中,尽力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培养他们“面对一丛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唤醒孩子们的灵魂、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存在观,通过审视自身的生命存在,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与偶然,进而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努力发掘、塑造自己生命中的美丽,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的生命,他们将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篇2:(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徐文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枫岭头小学 334100

摘要: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性美的挖掘,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培养;生命意识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学习乐园之中,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现将浅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可行性

在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中能够把生命意识强调进去,并加以解释说明,在漫长的教学中使得小学生的生命感悟和意识达到一定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首先,语文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关于人文情怀、德育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语文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生命意识是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所在,让学生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考。小学生处在一个对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不成熟的阶段,养成好的世界认识观对于他们今后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当人生导师的角色,让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识有扎根的认识。

其次,小学语文课程对生命意识具有很强的润色性。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内容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向命运挑战》等课文,这样的内容对生命的赞歌,对生命的尊重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让人们非常的感动。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能够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以及生存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更加好的身临其境的感触到生命的可贵,从此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的价值。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有效地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是能够体现生命意识的阅读性的材料,让学生对生命的本质有自己的感官认识,对于这样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利用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树立起珍惜生命和珍爱生活的理念,对生命意识又一种初步的认识。阅读冰心先生的《谈生命》一文,感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身情境;处罚学生对“斑羚飞渡”的凄美画面的思考,体验生命的可歌可泣;也可以阅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有时候人生会遇到很多苦难,但都是暂时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战胜困难。2.拓展阅读空间,珍爱生命意识

泰戈尔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运用课内外清新隽永、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理解,感受生命的珍贵,体验亲情的温馨,享受多彩的生活,品味博大的情怀,养成健全的人格,收获生命的真谛,实现阅读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面对生活的磨难,你必须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足生命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在磨难中走向成熟。

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推荐富有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然而生活以是无情的。生活中常常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困境和险情。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多从精神上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示范引导他们,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只有直面生活的挑战,勇敢地挑战一切困难,才能把握生命的罗盘,走向更加辉煌的人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清抱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如: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编课文,有《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生命生命》、《生命桥》等,在这写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加强作文训练,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教者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写作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教者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教者还可以让学生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思考生命与人生的问题,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尊重生命。遇到挫折和困难,应当经常与亲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与家人和睦相处,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心胸宽阔、善待他人,珍爱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得到加强,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4.把生命意识教育贯穿在各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积极地组织类似的演讲或是培训课程。还可以利用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名人名言进行辩论等,让学生和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理论和行动对生命的意识再一次的理解,能够真正做到真爱生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程的内容是体现前人在生命的危难时刻,体现最后对顽强生命的尊重。

篇3:(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 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一) 生命意识的培养

要更好地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 就应该深挖文本, 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 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 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 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 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 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 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 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 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 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 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 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二) 体验生命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向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鼓励学生激扬自我, 表达自我, 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

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 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事件, 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 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二、生命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渗透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中间环节, 在教学中, 词语、句子的理解, 重点语段的分析, 往往都可以渗入生命教育的话题。如在设计小组讨论分析《小英雄雨来》一文中, 两次出现“我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时, 教师通过实时引导, 启发学生把小雨来对生命的人格追求, 给学生以与教育, 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小雨来之所以能成为学生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就是源于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深化了主题, 而且起到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同时, 也有效地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突破。

三、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 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 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为主, 其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

(一) 认识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 要让学生认识自己, 首要的一点是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将有助于教师重视学生个体, 创设个性张扬的机会。教师不能以指挥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永远都应该怀着脉脉的温情去关注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 尊重学生的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独立自主权, 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二) 珍爱生命

下面是笔者在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看电影, 谈启发”的一个环节。

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在这个片段中, 屎壳郎遇到了不少困难, 它的粪球足有它身体那么大, 前进的道路又不平整, 到处是突出的小枝条、石块, 天公也不作美, 下起了人类不以为然, 对于昆虫却可能致命的大暴雨。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热爱生命”这一主题, 思考自己对片段的看法、感受。以下是学生们的一些“杰作”:

我想, 我也和这只小虫子遇到了同样的困难, 它被一根小小的枝条拦住了去路, 而我只是被一道数学题挡住了。我为小虫子的胜利感到高兴, 我也相信自己能更完美地打倒我学习中的拦路虎, 一起加油!它 (小虫子) 的路是那样的崎岖, 它的身影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 我渐渐看不到它的身影, 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像林杏子一样, 从它的细胳膊细腿中, 我感觉到了它的无穷力量。

四、加强习作教学, 努力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 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 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 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 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 体会生命的意义。教者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 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 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 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写作中的生命教育,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 灰心丧气, 教者不仅要安慰他们, 还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 教者还可以让学生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 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并能有所感悟。又如, 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5·12大地震短片”, 让学生感受许多人房屋倒塌,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 让孩子的心受到震撼, 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让学生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 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 才能充分体会生命的价值, 享受生活的快乐。教者再借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总之, 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 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 善于把握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 思想是美丽的, 语言文字是美妙的, 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 让正义与课堂同在, 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 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编辑:龙贤东)

篇4: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人文;文本;生活;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06-01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得到人性的滋润,应有的温情。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呢?

一、加强人文教育,体验生命意识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语文教学的内涵是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就是能以积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生命精华,来哺育和滋润人的生命的语文。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和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让学生懂得分辨是非,区分好坏,要热情地对待好人、好事,还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与人和睦相处,在学习过程中,能与他人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还要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找到解决疑问的办法,并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二、紧扣教材文本,培养生命意识

关注人的生命,关键是学生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需要紧扣教材文本,深挖文本的生命意识,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中“孤“独”等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生命的特殊体验——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三、紧密联系生活,激发生命意识

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并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广泛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生活的技能,这不正是一个人拥有美好道德修养的过程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是引导学生思索生命,帮助学生体验生命价值的途径。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生命,无数孩子的灵魂将被唤醒,他们将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敬畏,拥有温馨、和谐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性之美。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5:(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当前语文教育,正因为缺少人性的滋润而逐渐地生硬,逐渐消逝了应有的温情。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1.体验生命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 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2.生命意识的培养

要更好地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 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3.拓展阅读空间,珍爱生命意识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运用课内外清新隽永、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理解,感受生命的珍贵,体验亲情的温馨,享受多彩的生活,品味博大的情怀,养成健全的人格,收获生命的真谛,实现阅读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面对生活的磨难,你必须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足生命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在磨难中走向成熟。

二、加强习作教学,努力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教者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写作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教者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教者还可以让学生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 又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5·12大地震短片”,让学生感受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让孩子的心受到震撼,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让学生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教者再借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好文章,如补充《斑羚飞渡》原文,使得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文,补充两句名言,介绍电影等,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从而自发的尊重生命! 泰戈尔说: 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所以,我设计拔高了课文所传递的舍己为人、团结协作的思想。

学完课文,通过让学生说最想说的话,引导尊重生命。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 我们在震撼与感动的同时,还应该有深深地思索——( 老羚羊牺牲了,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让我们听听本文作者沈石溪写这篇文章时的真实想法吧!

出示幻灯: 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齐读) 。

2.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神圣的。同学们,让我们善待这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吧!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 关心动物是一个人真正有教养的标志;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其道德关怀的范围就越宽广( 出示、齐读) 。

3.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再仔细地读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 也可以找找沈石溪其他的动物情感小说,老师再向你们推荐一部电影《灰熊的故事》,相信你读、看了以后,对生命会有更深的理解!

这样的安排,既是对课文教学的总结,也是对本单元课文的总结,并以 “我们在震撼与感动的同时,还应该有深深地思索”这样深刻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深层次地思考,从而进一步升华本课。最后,介绍学生看的小说和电影,学生也会有大收获,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这就是语文!

篇6:(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生命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中小学生培养生命意识,提升生命质量,进而让学生拥有美好人生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农村中小学对生命教育这一教育方式没有得到全新的认识。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关于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小学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除在《品德与生活》中集中体现外,语文教材也是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一)生命意识的培养

要更好地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二)体验生命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向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

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二、生命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渗透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中间环节,在教学中,词语、句子的理解,重点语段的分析,往往都可以渗入生命教育的话题。如在设计小组讨论分析《小英雄雨来》一文中,两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时,教师通过实时引导,启发学生把小雨来对生命的人格追求,给学生以与教育,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小雨来之所以能成为学生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是源于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起到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突破。

三、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为主,其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

(一)认识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要让学生认识自己,首要的一点是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将有助于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创设个性张扬的机会。教师不能以指挥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永远都应该怀着脉脉的温情去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尊重学生的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独立自主权,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二)珍爱生命

下面是笔者在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看电影,谈启发”的一个环节。

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在这个片段中,屎壳郎遇到了不少困难,它的粪球足有它身体那么大,前进的道路又不平整,到处是突出的小枝条、石块,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人类不以为然,对于昆虫却可能致命的大暴雨。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热爱生命”这一主题,思考自己对片段的看法、感受。以下是学生们的一些“杰作”:

我想,我也和这只小虫子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它被一根小小的枝条拦住了去路,而我只是被一道数学题挡住了。我为小虫子的胜利感到高兴,我也相信自己能更完美地打倒我学习中的拦路虎,一起加油!它(小虫子)的路是那样的崎岖,它的身影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我渐渐看不到它的身影,我卻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像林杏子一样,从它的细胳膊细腿中,我感觉到了它的无穷力量。

四、加强习作教学,努力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教者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写作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教者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教者还可以让学生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又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5·12大地震短片”,让学生感受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让孩子的心受到震撼,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体会生命的价值,享受生活的快乐。教者再借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篇7:(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67-01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我曾询问过一位上五年级的孩子:喜欢哪一门功课?他给了我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语文最难,最头痛。

这样的回答让我深思:不说文化传承的漫长岁月,单单就个人的终生教育来看,五年的时间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为什么接触语文教育才五年的孩子就厌倦了语文?为什么孩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为什么不知愁滋味的孩子有了“头痛”的事?我们的语文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吗?审视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确实令人忧虑。

语文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对人生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然而,就是这么一门本应是交流生命、贴近心灵的课程却成了学生最为排斥的,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只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便会发现:他们学得很累,很无奈。

课前,必须把所有的生字、词语的读音、笔顺、意义从字典上一一找出来,摘录在“语文预习簿”上;课堂上,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并分析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抄写字词,经默写有错的,教师通常用“罚抄”这一利器来整治。

二、语文教育的使命

语文教育在传统的观念中是语言文字的教育,现代语文教育也受其影响,变成了“文字游戏”。

语文教育确实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育,但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段落,不仅具有工具的属性,还有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单一的工具性教育或人文性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所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教育部新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精神乐园之中,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去吸收五千年文化中的智慧,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养成包容的胸怀,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

三、生命意识教育的界定

对于生命意识教育的界定,目前还未有定论。有人认为,生命意识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基点和最高目标,以尊重个人意愿为宗旨,处处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敬意的教育;也有人认为,生命意识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自由展开人的生命活动,引导个体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教育;更有人倾向于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③

上述种种观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的一种敬畏与热爱。笔者认为,生命意识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体验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尊重他人和自然,发扬人类善良的天性,珍爱生命。

四、生命意识的培养

作为与人类精神家园最贴近的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笔者认为,要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体验生命

每个生命的存在总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来观察生命的演变,体验生命带来的悸动。

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体验生命创造出的美丽,也应适时地让学生感受某些生命逝去的悲伤。比如,参观殡仪馆,观察班级生物角中死去的生物。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灵敏的嗅觉,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而不是仅仅依赖对教材所做的单一讲解。

(二)认识自我

《荀子·可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这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的认知。莎士比亚则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善良呢?

首先,正确理解教材的作用,有效利用教材。

教材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是限定,它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路标,是开阔视野的窗户,使用教材的目的是见木知林。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除了课文,也可以引入课外的文章。

第二,让学生对生命产生一种忧患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起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决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撞击。”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上一篇:一个幼师作文范文下一篇:舞蹈专业艺术生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