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中的辉煌——淮北汉画像的图绘风格探释

2022-09-11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是产生于距今约两千年前的西汉, 盛行于东汉时期雕刻着不同画面, 用于构筑墓室、祠堂、石阙以及制作棺椁葬具的建筑石材;是众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出的众多精美的图象的砖石刻艺术品;其丰富的图绘样式和深厚文化意蕴遗存, 定然是很宝贵很有特色的美术史资料。

汉画像这一建筑装饰艺术样式, 在风行着“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思想的大汉时期, 其主旨是人们依托图绘媒介, 意将生前享有的权势地位和财富带到死后冥间世界, 诉诸了死后升仙幻想。汉初, 统治者痴迷于道家的神仙传说, 追求长生不老, 永享极乐。当神仙不可见, 长生不可得时, 他们又迷上了“死即再生”的观念, 希望生时极尽人世欢娱, 死后还能继续。于是, 墓室成了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另一方面, 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 而行孝的大端, 又无过于养生, 生极其欲, 死更厚葬。汉初休养生息迎来了汉武帝刘彻统治的全盛时期, 雄厚的财富积累使得厚葬蔚成风气。铁的时代的到来, 也使汉代雕造画像获以得心应手的工具。这是汉画像得以产生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淮北市坐落在皖北地区, 又名相山。是一个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而又文化底蕴丰厚的新兴城市。根据史料记载:“淮北帝颛顼筑城, 殷商族的三世祖, 相土因之, 故该地名曰相。”春秋时宋共公徙都于相, 尔后是秦之泗水 (或作川) 郡、西汉沛郡, 东汉沛国, 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块区域大体上沿袭春秋时宋国疆域, 位置在今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相山曾作为宋国都城长达三百年之久。临涣古城墙、汉画像石、隋唐古运河柳孜码头遗址等, 传递着古代的文明。今百废具兴, 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立市兴建中出土了大量汉画像。后经过三十余年的发掘, 现已经出土了汉画像石一百余块。能将沉睡了二十多个世纪的汉画像从泥土中唤醒, 使其价值和美质昭于世人而重启辉煌, 则是今天文化工作者所荣幸的使命。

走进淮北汉画像, 你会看到在题材和图绘风格上与其它地区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 但由于汉时地区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淮北汉画像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 构思新颖别致, 主题情节突出, 多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形象地多角度地再现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汉代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 富有浓厚的人情味、世俗味。无论是生活场景、历史人物, 还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等形象, 都洋溢着感情炽热的生命和灵魂的图绘风格。在这些作品中, 造型要素中方圆曲直的点线块面, 无不令人生发力量震动和惹人兴奋饱含生命律动的节奏韵致, 这是一种“神圣”的美感。淮北汉画像在内容表述中, 通常虽然看不到精确的再现, 但在那互相关联的体积组合里形成了丰富的韵律。图绘形制显示, 在生活场景部分, “车马出行图”即用繁密急促的刀痕线刻表现强烈的动感, 马的飞驰除用“大口喘气、四蹄腾空”表现外, 尚有飞鸟紧追其后。而人的面部只作象征性的浅浮雕和平面阴线刻的表现技法, 弱化了重要的表情特征和生理特征, 是以抽象、变形、夸张的动作来表达画面的叙述性, 而这样正好达到强烈、简洁、概括地艺术效果。在神话传说部分, 给人最强烈印象的是形体体积造型风格。大多数作品都采用具有强烈对比的几何造型手法, 这使“神话传说”更具单纯的意义和整体的力量感, 更加强了庄重威严的意味, 充分显示他们按照对“神”的臆想、按照组合体积的主观感觉去表达情绪、情调的心手相应的技巧。

淮北汉画像既有连环画式组织格局, 也有独幅图绘形制。画面布局疏朗, 主题鲜明突出, 大多为一石一主题的构图。在构图上追求对称、均衡、呼应、散点透视等表现手法。形象刻画不饰细部, 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 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画像线条流畅, 动感强烈, 如行云流水, 又似轻歌曼舞, 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点、线、面组织灵活自然, 极富装饰美感。形象塑造在写实的基础上, 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 进行夸张, 创造出想象力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汉画像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 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 因此画面上常可看出线条的弹力和感情的紧张。图式组织一般把“写真”、“虚拟”两种不同性质的图像以分格的形式将其分开。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作者往往以形写神, 着力刻画物象的神情或神意。作为特定历史时代下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产物, 汉画像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感和独具特色的风格面貌。画面充满了力量、运动和气势, 体现出宽广豪迈、博大精深的气魄和时代精神。在我们先人雕刻的“执戟门吏”画幅中, 能够找到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怪异的画风;在兽与鸟的图案中, 能窥见超现实主义代表达利的夸张与变形;既有“石器时代欧洲岩画动物的神韵, 也有非洲大陆丛林岁月木雕人物的憨态, 还有北美早期印地安部落人服饰的藻饰, 人性深处的契合点微妙而神秘。”画像把封建统治阶级的雍容、劳动者的艰辛、舞伎的婀娜、车马的驰骋、武士的威武、门吏的穆然可亲、仆人的谦卑、天马的腾飞、神仙的闲逸、神兽的威猛等等, 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让大千世界充满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 使存在于古代东方的淮北汉画像雕刻形成别具风采的流派。

汉代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 作为雕刻艺术形式, 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所谓“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 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 留给后人的是古拙素朴、活泼热情的艺术风采。由于汉画像石在雕凿前是先在石块平面上绘出画面, 而后雕刻出物像, 是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 因此, 我国的绘画艺术的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从这里窥见端倪。在中国历史上, 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不仅可以令人看见古人的形象, 而且几乎可以令人听到古人的声音。汉画像石不仅是汉代“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的产物, 但更是远在两千年前的许多未能留下姓名的画家、雕刻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它的魅力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在心领神会的整体观照中, 真正的艺术是活跃的生命体, 是精神和感情的凝结物, 它通过外在表现因素去传导情绪、去叙述精神, 去与读者的心灵对话。从这一点上看淮北汉画像正是这样的艺术。石头默默无语, 却因辉煌的艺术而鲜活。

摘要:汉画像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砖石刻装饰壁画。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 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 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程式和规范。汉画像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 各领风骚数百年, 卓显其华夏文化艺术的辉煌形象。淮北是中国四大汉画像产地之一, 其画像的图绘风格, 与其它地区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 但因汉时地区和文化方面上的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关键词:淮北,汉画像,图绘风格

参考文献

[1] 陈长山, 魏仁华.蹶张图考[M].中原文物, 1982 (1) .

[2] 欧阳摩一.画像石[M].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2.

[3] 高书林.淮北汉画像石[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4] 张继东.中国古代艺术图式[M].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敏化方式对乳化炸药性能的影响下一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方法”不能作扩大解释——以张某、郭某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