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2024-05-07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共6篇)

篇1: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对旅游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论是思想上,建筑上,还是管理上,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字】中华文化旅游思想建筑管理

一.儒、道、佛三家旅游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

对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认识。

1、中国人有着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内倾民族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人旅游的动机。中国人旅游的动机。

2、至于远游,孔子则把它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良性指导。所以儒家认为”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

3、在中国历史上,受”与民同乐“思想的薰陶,产生了一大批将仁政实施与旅游开发结合进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等,他们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不肯脱离政治来谈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时,又考察民情。这就是重民传统的体现。

4、中国有着好古传统,珍惜自已民族的历史,爱护先辈留下的遗迹信念传承至今。”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能象中国这样富于历史责任感,这样重视旅游史料的保存。

(二)道家思想与旅游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重治世,佛重治心,道重治身。”道“是子庄建立的最高哲学概念。同时。庄子之”道“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形式。庄子一生酷爱自然,相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时,庄子认为道即美,无为即美,无为即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应采取直接体验的同步方式,即庄子所说的”乘物以游心“的直觉体验方式,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地自然与人契合的旅游。

庄子认为,”观于天地“的旅游能使人生境界”天人合一“,优游自在,无挂无碍,并能领略”天地之美“的无限风光,而这也是得”道“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

庄子之”道“与庄子之”游“是相融的,庄子之”道“即庄子之”游“,庄子之”游“即庄子之”道“。他用来论道的游,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一种抽象的旅游思想和旅游理论之游--即顺物自然的思维方式之”游“。在抽象的”游“论”道“中,旅游的自然天放和畅神自娱的特征被作为”道“的原则贯穿于庄子”道"论的整个观念体系中。

(三)佛教与中国旅游文化

佛教哲学与道教哲学一样,都是宣扬出世的哲学,其基本精神是老庄倡导的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所以游方问道在佛教界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淡佛理的旅游一向在僧侣中十分风行。

佛教徒通过交游,佛学与玄学,儒学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旅游文化--禅宗。它随缘而安,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乐天知命,安贫乐道,顺应时势的思想相联,又与道家无为不争,安时处顺的态度相通,特别与庄子避世、游世的思想相一致。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都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性美(或道德,或情感、)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历代大量旅游文化作品表明,儒、佛、道这三种旅游观念事实上都在影响和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旅游文化

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及旅游功能。我国古建筑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规模宏大、技术精湛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从不同方面记录了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技术、艺术发展水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分为宫殿、陵墓、纪念建筑(塔、碑、堂、陵园等)、工程建筑、宗教和礼制建筑等大类。宫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从秦代开始,宫殿规模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皇帝倾国家之财力,集域内之能工巧匠,聚稀世之珍宝,务必使其宫殿恢弘壮丽。我国历史上曾建过许多极为豪华的王宫。现在可供旅游参观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初故宫。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使人们不仅学习到一些建筑文化和艺术,还了解到封建的宗法礼制。

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宗法礼制思想,作为伦理道德的规范,并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利用,起着愚民和维护统治的作用。与此相应地出现了不少的礼制建筑,如今便成了了解礼教的历史书。像坛庙、祠堂,这类建筑无论从规模、形制和建筑技术而言,都是高标准的。应该指出,除了祭天、祭地等纯粹迷信活动外,礼制建筑往往与礼制代表人物,甚至历代名人的纪念有关,这就成为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祠和庙。“祠”和“庙”是同义词,就是“纪念名人的场所”。“庙”的级别比“祠”要高,往往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纪念地才能称“庙”,如岳飞庙、孔庙、关庙等。“寺”则是佛教寺院的简称。这些礼制建筑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像北京有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旅游过程中,通过导游人员的介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对于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园林是人文旅游资源系统中最能反映我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类型。皇家园林与帝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私家园林也多于历史名人有关。慈禧发动政变于避暑山庄,陆游、唐琬洒泪于绍兴沈园,李清照与济南漱玉泉,薛涛与成都望江楼等,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园林之中建筑物多有匾额、楹联,山石多有题刻,表达园主志趣,启发游人思想。其文多源于名人名篇,常含典故,言辞隽永、耐人寻味。其书法艺术精湛,令人倾倒。它们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历史文化知识,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古建筑的范畴是广义的,像传统民居、古陵墓以及少数民族的古建筑都属于此类。古建筑是一门艺术,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建筑是发展现代旅游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它不仅起着博物馆的作用,也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场所。名山胜迹、亭台楼阁、园林花圃、店堂寺庙等对游人访古探幽、欣赏艺术、考察研究、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跟旅游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管理层面上,还体现在对新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上。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升我国的旅游管理水平,培养我国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一)传统文化下旅游管理所具备的特点

第一,文化旅游具有的非物质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二,文化旅游行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具备服务行业所共有的特点,服务仅仅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行为,是可以被交换的无形产品。这点体现在文化旅游当中,就表现出旅游文化产品中服务所占据的巨大比重,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服务就是文化旅游中的灵魂所在;

第三,文化旅游体现出了明显的创新性和稳定性,旅游文化资源是处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但是一旦成为了旅游产品,基本上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旅游市场。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管理理念中的以人为本。正是由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旅游管理上都离不开的人的因素,因此,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上首先体现出来的必然是人。由于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作用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重视对人的尊严以及人自身价值重视和关注,因此就出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而这个理念运用到旅游管理上,则必然更加的突出。近年来的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参与式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每个旅游企业中的员工都能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和精神去参与到管理工作。企业发展中的以和为贵。由于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内容,一条旅游线路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休闲娱乐、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上无论是哪一项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旅游行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每个环节都能做好相互配合,为旅游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旅游行业在管理中的最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旅游企业中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在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环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依靠一个管理者的人格力量。一个企业管理者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风格,这也是管理者人格力量的体现。儒家所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就彰显出圣人的人格魅力,利用圣人的各人道德来做榜样从而去影响他人,这也就说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重视榜样的作用,其中所展示的就是人格力量。

(三)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

虽然传统文化同我国的旅游管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在旅游上缺乏管理,盲目开发,其旅游事业的发展给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旅游活动肯定不会仅仅局限为自然景物的观光旅游,而是要朝向专门的文化旅游等高层次、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发展,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对精神消费以及文化感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在相关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不断深入开发一些具有深厚传统精神文化底蕴的新产品和新项目。具体来说,我国的广大风景旅游区首先要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者的客观需求进行及时研究,同时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资源上的特点,在不断完成创新的基础上推出各方面都让游客满意的传统文化旅游。

2、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传统文化旅游形式。

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一般都需要用心灵去感悟,需要在旅游管理过程中让旅游者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而不仅仅是浅层次上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物形态的单纯展示。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追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具备了极为独特的精神价值。比如在旅游中经常提到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不仅仅是通过旅游所能体现出来的,而是几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让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伟人和历史事件的敬仰和缅怀。

3、实现文化旅游地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

首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中,需要根据居住、商贸、金融、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差异,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文化旅游区布局调整力度。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在古城改造和扩建中,把生态项目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在建设项目内部,区域内部和城市周边区域要按照要求留足留够并建设好生态用地,严格“绿线”管理制度,确保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率达到国家绿色园林城市标准。其次,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规划必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区、跨的中长期计划,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的原则合理进行。

4、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理念的基础教育工作。

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传统文化教育。今后,需要通过文化教育来普及文化传统知识,使国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遗产地居民和旅游者、遗产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的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期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有效保存和永续传承。同时,各文化旅游区需要把传统文化作为旅游宣传中的重点之一。通过举行文化旅游新闻发布会、推介会,散发精美的宣传册、制作光盘,在各旅游网站中专门开辟文化旅游栏目,策划文化旅游系列重大节事活动和传统文化主题的文艺节目,结合中秋、国庆以及党建等重大纪念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好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使我国传统文化旅游深入人心。

附件:

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县级)预备名单

云南——通海县、会泽县、腾冲县、盐津县、宁洱县、巍山县、沧源县、丽江市古城区、广南县、建水县、剑川县、大姚县、孟连县、祥云县、石屏县、勐海县、香格里拉县、瑞丽市贵州——平坝县、江口县、独山县、贞丰县、剑河县、德江县、三都县、织金县、雷山县、大方县、石阡县、赫章县、仁怀市、贵阳市花溪区、安顺市西秀区、福泉市

四川—— 大邑县、荣县、剑阁县、南溪县、蓬安县、名山县、康定县、广汉市、阆中市、西昌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

福建—— 福州市鼓楼区、泰宁县、上杭县、惠安县、漳浦县、南靖县、长汀县、德化县、屏南县、武夷山市

广东—— 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南海区、大埔县、遂溪县、德庆县、饶平县、始兴县、新

兴县、博罗县、梅县、龙川县、封开县、惠来县、郁南县、雷州市、开平市

广西—— 宾阳县、三江县、兴安县、忻城县、昭平县、田阳县、平乐县、苍梧县

浙江—— 嘉善县、桐庐县、湖州市南浔区、东阳市、龙游县、宁海县、永嘉县、江舟山普陀区、玉环县、景宁县、海盐县、绍兴县

江苏—— 高淳县、沛县、盱眙县、苏州市吴中区、昆山市、句容市、高邮市、宜兴市江西—— 进贤县、浮梁县、余江县、龙南县、信丰县、玉山县、万载县、吉安县、南城县、弋阳县、樟树市

安徽—— 青阳县、绩溪县、亳州市谯城区、无为县、和县、灵壁县、凤阳县、黄山市徽州区、黟县、潜山县、怀远县、蒙城县、寿县、当涂县

湖南—— 宁乡县、炎陵县、湘潭县、衡山县、隆回县、汩罗市、安化县、桂阳县、江永县、怀化市洪江区、凤凰县

湖北—— 黄梅县、监利县、长阳县、钟祥市、恩施市

河南—— 登封市、孟津县、南乐县、禹州市、灵宝市、社旗县、夏邑县、永城市、商城县、鹿邑县、上蔡县、新密市、沁阳市、浚县、河北—— 正定县、遵化市、永年县、青龙县、磁县、安国市、易县、涿鹿县、吴桥县、内丘县

山东—— 章丘市、淄博市周村区、汶上县、滕州市、广饶县、龙口市、荣成市、曲阜市、邹城市、沂南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阳谷县、东阿县、单县

山西—— 太原市晋源区、浑源县、平定县、长子县、阳城县、晋中榆次区、太谷县、祁县、灵石县、平遥县、洪洞县、寿阳县、五台县、夏县、芮城县、方山县、高平市

陕西—— 扶风县、乾县、凤翔县、户县、蒲城县、丹凤县、旬阳县、黄陵县、神木县、米脂县、佳县、宁强县、韩城市

甘肃—— 靖远县、秦安县、古浪县、清水县、静宁县、宕昌县、和政县、环县

内蒙古—— 伊金霍洛旗、巴林右旗、满洲里市、凉城县、正蓝旗

宁夏—— 隆德县、贺兰县

辽宁—— 新宾满族自治县、兴城市

吉林——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农安县

黑龙江—— 海林市、饶河县

青海—— 湟中县、同仁县

新疆—— 霍城县、鄯善县

西藏—— 乃东县、江孜县

海南—— 文昌市、定安县

重庆—— 永川区、丰都县

北京—— 通州区

天津—— 西青区

上海—— 青浦区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胜迹故事》朱一飞、汪涵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月 第一版

2、《中国传统文化旅游系列推荐活动专栏》

3、中国学术研究——2007年第3期《浅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4、《旅游与中国文化》沈祖祥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二版

5、《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

篇2: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旅游泛指旅行和游览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雄、奇、秀、幽的自然景观和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可以使游览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愉悦精神,同时,旅游者在浏览中的一些文化活动,诸如吟诗作画、题写匾额楹联,建造楼台亭阁,修建寺院宫观,又进而充实了自然景观,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名胜。所以,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属于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在中国有悠久的发展史,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较起西方学者就旅游所下的定义及阐释,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的旅游;而中国的旅游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佛教文化对我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佛教旅游资源历史之久,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是中外驰名的。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兵荒马乱,苦海无边。佛教以其大慈大悲、普济众生、因果报应、彰善惩恶的教义赢得了各层次人群的信仰。加之上层社会人士出于“家弃章句,人重异术”的文化心态,所以也乐于交游佛教徒。玄学与佛学共向交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峨眉山就是以佛的圣地闻名于天下,成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从某种意义讲,峨眉山佛教文化已成为峨眉山文化旅游魅力所在。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藏传佛教中,峨眉山被称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顶华藏寺普贤菩萨的坐像是面向西方。因此,在诸山中,峨眉山特别受到西藏僧众的青睐。佛教徒认为普贤菩萨将会以他无边的法力来庇佑西藏人民。

佛教哲学与道教哲学一样,都是宣扬出世的哲学,其基本精神是老庄倡导的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所以游方问道在佛教界有着悠久的传统。佛教有一部流传极广的大乘经典《华严经》,该经的《入法界品》介绍了广善财童子从文殊菩萨处发心问道,继而百城烟火,前后参访请教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终于证明“华严法界”的生动事迹。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徒以善财童子为榜样,通过“西行求法”游方问道、朝礼山胜迹的活动,促进民间旅游活动的成长和发展。中国僧侣的游方是受佛陀“游行教化”传教方式的启发而形成的。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的,充满了痛苦,只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彻底摆脱生死痛苦,进入超脱生死的境界。为了脱离苦海,不少佛教徒不远千里,到异国他乡寻找真经。早在东汉中叶,中印佛教徒就开始交往。汉明帝时期“白马驮经”佛教东来佛经的历史记载,生动地反映了伴随着佛教传播而兴起的旅游活动。自那以后,不断有古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大德来我国译经传教。如安世高、安玄、竺佛朔等等。他们博学多识,孤身远游,在传播佛法的同时,还带来了异国他邦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僧人寻求佛法,朝礼圣迹的热情,形成了持续千年的“西行求法”运动。他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或走陆路,或行水道,“轻万死以涉葱河(今新疆一带),重一言而之萘苑(泛指印度)”。其人数之多,路程之远,行旅之艰,历时之久在古代旅游史上都是罕见的。在成百上千的求法高僧中,以法显、玄奘、义净等最为著名。他们每到一地,即寻访名师,学习佛法,并了解当地的山川形势,风俗民情,学成归国时带回大量的经籍图像,并积极从事翻译工作。他们撰写的游记性专著《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等,是今日研究古代印度和南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的重要资料,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有四个字,叫“千载一时”就是说历史虽已过去,但“已作不失”,众业所造积淀不来,成就了我们的今日。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以后,就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经过“嫁接”,生根、成长、产生了有独特结构和气象的中国佛教。而峨眉山就是这样在4700多年的历史中,以包容道教、佛教、儒学三教之宗的胸襟,历经多种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形成了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并传习至今,形成了以佛教文化

为核心峨眉山文化。峨眉山佛教属大乘佛教,僧徒多是临济宗、曹洞宗门人。峨眉山先后住僧人数以万计,其中为弘扬峨眉山佛教有过贡献的名僧有:晋代慧持、宝掌和尚;北朝东魏淡然大师;唐朝慧通禅师;宋代怀古大师、茂真和尚、密印禅师;明代广济禅师、别峰禅师、宝昙禅师、无穷禅师;现代圣钦和尚、普超和尚。

篇3: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 (China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imited, Head Office) , 前身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 (China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Head office) , 英文缩写:CITS, 成立于1954年, 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旅行社企业集团, 荣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 是500强中唯一的旅游企业, 现为中国国旅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两大企业之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 旅游业界的前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在这短短的两三天的考察时间里, 我们一起漫步在这黔阳古城, 一起品读着这里灿烂的古城文化,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旅游资源如何与国际文化旅游对接的思考, 刚才听了林总的演讲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想用三个部分来阐述我的一个小小的意见和观点:第一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分析这个话题;第二是多元化旅游元素的渗透;第三是用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对接。

通过这两天的考察, 我们看到了黔阳古城的复苏与重生, 既有保留完好的建筑与古民居, 还有这个散落在民间的气息与古韵的民风, 另我们深深的体会到黔阳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千年的文化积淀。在这里我想要说的一个问题是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 那么文化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因以其旅游价值来评估, 与旅游吸引力为标准, 让文化资源有机的转化成旅游产品, 以推动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的转变。说道旅游产品我们就要引入下一个话题, 传统文化要得意发展就要学会借题发挥, 刚才林总讲的非常非常的到位, 非常精彩。林总充分演讲了文态的如何延伸, 如何提升品牌, 如何经营。我长话短说, 多元化旅游元素的渗透, 首先我觉得应该利用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为核心延伸发展这个多元化旅游元素, 比如像娱乐、休闲、生态养生方面的, 把这些往文化形式多元化利用, 从而使这个地方旅游不仅仅以门票方式兴起, 而使之产生第二次第三次消费, 留住客人的脚步, 从而使这个旅游文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旅行社将以专业化的视角, 将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按不同的市场需求分类策划出不同的系列产品和大型的主题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客源。旅游资源只有通过旅行社专业化精细化的以人为本的品质服务充分旅游旅游行业, 庞大的专业的推广平台及渠道延伸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其知名度以及品牌品质形象, 还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带给游客的幸福感提高当地的幸福指数, 真正的把客人的心留住。

篇4: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内容摘要: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分类、调研、整理,结合文化旅游需求进行价值挖掘,利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加工及成果梳理,探索出一种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的方式。展览通过整体设计、精心的组织、合理的安排、主题的突显、完美的策划、巧妙的构思,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全面展示了丝绸之路及敦煌石窟艺术精华,展览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使得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并相得益彰,解决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部分文化遗产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因素所造成的游客无法亲临现场参观体验的困惑和遗憾。以兰州敦煌艺术馆“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为示范,营造了良好的数字文化展示环境,满足了观众多种需求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形成了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创新服务模式,初步实现科技支撑、文化体验、时空旅游、服务引领的目的和宗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数字展陈;创新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5-0111-04

Cultural Tourism of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and a Discussion on Creating New Service Methods

WU Jian1,2,3,4,5 YU Tianxiu1,2,3,4

(1. Cultural Relics Digitization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2.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Wall Paintings and Earthen Sites,

Dunhuang, Gansu 736200;

3. Key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for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Wall Paintings of SACH,

Dunhuang, Gansu 736200;

4. Key Laboratory for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Wall Paintings and Earthen Sites, Gansu Province, Dunhuang, Gansu 736200;

5.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3)

Abstract: By classifying, investigating, and reorganiz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by exploring their values based on cultural tourism requirements, and through comprehensive, multi-perspective data gathering and processing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a cultural tourism representation and experience has been explored. This exhibition based 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mprehensively show the essence of both the Silk Road and Dunhuang cave arts through its design, elaborate organization, reasonable arrangement, clear themes, perfect planning, and ingenious ideas. It present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ies and art through either virtual tours or real displays. Becaus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ilk Road is so widely distributed in such large quantity, including some out-of-the-way sites in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s lacking communication signals, tourists cannot visit or experience them on the spot. Now this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by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example, the“Dunhuang Art from the Mogao Grottoes-Digital Dunhuang Exhibition”in the Dunhuang Art Museum in Lanzhou produces a good environment for digital cultural exhibition, meets diverse tourist needs and personalized cultural experiences, forms an innovative service mode for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and accomplishes the fundamental aims of scientific support, cultural experience, space-time tourism and service-orientation.

Keywords: Silk Road; cultural tourism; digital representation; innovative service mode

1 引 言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而打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陆路,学界称之为“凿空西域”[1]。丝绸之路起点长安(东汉洛阳),经陇右,入河西,出敦煌,分南、北、中三路绵延向西,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最终到达大月氏、大宛、安息、大秦等。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融合和频繁交流,在这5000公里的古道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入到西方,西方的几大文明如埃及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等也源源不断地由这条陆路传入到中国,经过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文明交相辉映,源远流长。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条闻名于世的陆上通道由此而衰落。丝绸之路历史悠久,绵延万里,几番兴衰,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人类不可多得的文明。丝绸之路虽为商贸之路,但由于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西方文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故这条路又被世人称之为“文化之路”、“宗教之路”和“文明之路”。1877年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此路命名为“丝绸之路”[2]。

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尤为重要。就丝绸之路中国段而言,这里保存着众多的中西方文化的印迹,它们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为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弘扬丝绸之路文化,推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石。2014年,在执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2BAH43F06)过程中,我们对丝绸之路中国段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解决在广袤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上分布散、数量多、区域跨度大的文化遗产,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展现给观众,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文化旅游特色的展示与体验的创新服务模式,如数字敦煌展示项目。

2 丝绸之路文化价值挖掘

丝绸之路中国段是整个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在这条古道上形成了多元异构的文化体系和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就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而言,根据文物属性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经调研梳理可知,不可移动文物大致又可分为石窟、古遗址、寺庙和墓葬等。例如以新疆龟兹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为代表的大型石窟群,以交河故城遗址、玉门关遗址、未央宫遗址、崤函古道遗址等为代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古遗址,以洛阳白马寺、西安大慈恩寺、张掖大佛寺等为代表的古刹名寺,以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酒泉丁家闸魏晋墓、乾县乾陵等为代表的不同阶层和民族的古墓葬。可移动文物,例如波斯银币、马踏飞燕、铜车马、唐三彩、绢绣织品等重点文物,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式独特,材质多样,工艺精湛,揭示了古代社会多彩的文化生活和高超的技术水平。这些举不胜举的文化遗存,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当中交相辉映,构筑了独特的丝绸之路文化体系,见证了千年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非常珍贵的文明资源。

基于丝绸之路中国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2BAH43F06)的整体规划,结合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特点和多种需求,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成熟技术,按照文化遗产种类和特性,项目组制定了各种文物数字化实施方案,集成研发了数字化专有装备,历时三个月,行程万余里,沿丝绸之路中国段实地采集可移动文物52件、不可移动文化遗产82处的信息,并进行了后期的数据处理,构建了可视的丝绸之路数字文化资源。

3 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创新概念

丝绸之路中国段区域跨度大,历史悠久,绵延万里,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部分文化遗产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给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旅游开放造成了许多困难和不便,尤其使众多游客因无法亲临现场参观体验而倍感遗憾。如何让观众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通过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手段,构建虚拟与现实场景,满足不同观众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精湛艺术等诸方面的沉浸体验和逼真感受的需求,这是本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2BAH43F06)着重探索与实施的一项重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首先需要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经过技术处理、艺术加工、文学描述策划制作适合不同观众需求的数字化作品与节目,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主题电影与球幕节目;在文化遗产地之外举办的“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展示,客观地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满足了观众了解和体验遗产本体以外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需求,解决了许多观众不能亲临现场参观游览的困惑和遗憾,达到了寓教于乐、传播文化价值的目的。

4 创新模式的实现

通过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与加工处理,目前已获取了大量和丰富的图像、视频、虚拟漫游[3]、三维重建[4]等不同种类的数据。尤其针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佛教艺术代表性的石窟寺完成了深入、全面的数字化工程。丝绸之路著名的石窟有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龟兹石窟等,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如何将莫高窟的文化精髓高度提炼,使之走出敦煌,汇聚于一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在较好的体验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价值,利用已获得的数字化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形成可视化的数字化成果,展陈方式与内容需要整体的顶层设计、精心的组织、合理的安排、主题的突显、完美的策划、巧妙的构思、整体的布局与数字技术的全面支撑,使得展示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而相得益彰。

(1)石窟高保真原型复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获取精准的洞窟三维空间结构数据,在计算中逆向重建洞窟的原尺寸虚拟模型,搭建1∶1原大的实体模型;将已有的数据经过处理加工,输出二维的高保真壁画复制品,分布有序地装裱在实体模型之中,最终完成洞窟的整体复制。复制的洞窟忠实于原作,使观众步入窟中,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中复制了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和元代第3窟。同时利用图像识别、二维码等技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获取洞窟更多的文化内涵,灵活定制个人的文化体验。如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胡旋舞、乐队等场景利用视频的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2)彩塑的真实再现。敦煌彩塑是敦煌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数字化探索,获取了一种石窟雕塑三维重建的方法。对莫高窟第332窟佛与菩萨、第259窟禅定佛造像等彩塑三维重建,经过严谨的数据后期处理,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按等比例的原型输出作品,观众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莫高窟北魏与唐代造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魅力。

(3)虚拟体验。通过360°全景虚拟漫游技术,集成视频、音频和高精度图像,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编辑,制作成丰富多彩的虚拟漫游节目,现场制作了敦煌莫高窟每个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共10个,观众可以自行点击交互体验与交互式问答,使观众在虚拟的世界中畅游丝绸之路。

(4)实景远程传输。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文化遗产地的自然景观、保存现状、景区特征、天气状况等信息传输至展区,并形成多种角度的直观画面,让观众在特定的场景中得到很好的体验和感受。例如敦煌莫高窟与瓜州榆林窟景区的天气及旅游状况等。

(5)石窟的沉浸式展示。敦煌莫高窟建筑形制大都属于覆斗形藻井,依据这种特点,基于洞窟建筑形制特征搭建覆斗形窟顶模型,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背投影形式、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段,将莫高窟不同时代的精美窟顶与藻井有机编程、分时呈现。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407窟、第329窟等,置于其中,使观众深切感受到高科技技术支撑下的佛教艺术独特魅力。

“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展览通过沉浸式展示、洞窟高保真原型复制、虚拟交互体验、实景远程传输、彩塑真实再现等科技与艺术,以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多视角充分展现博大精深的敦煌石窟艺术和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形成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的示范点。

5 展 望

“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的成功举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创新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运用数字技术呈现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新模式。为了培育更多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应积极探索展现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加大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逐步实现科技支撑、文化体验、时空旅游、服务引领的目的和宗旨。

参考文献:

[1]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Ferdinand von Richthofen.China:Ergebnisse eige-

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M].Berlin, 1877.

[3]王海颍.基于图像的虚拟漫游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篇5: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商学院 10国贸班 刘方舟 1013100055

旅游是一项较高的精神需求的体现。通过旅游,我们遍访名山大川,体验风俗民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不同的景观变幻,自身得到愉悦。而旅游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一项活动,不同地区的人,生活不同,观念不同,看到的景观不同,需求不同,经过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旅游也有不同的观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

中国人自古比较保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民忠厚老实,勤劳诚恳。人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多是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尊老爱幼,勤勤恳恳,忠君爱国。这样的思想使得人们很少愿意去冒险,加之当时社会发展尚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信息不发达,人们很少知道自己之外的世界,更少去想外面的世界,旅游也就相对少见。在中国,古人有着传统的宇宙观和礼教思想,人本思想深入人心。天地人和,人本思想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就建筑来说,中式建筑突出了宇宙的模型,尚大,尚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突出雄伟。首先,为了体现出建筑的雄伟,在修建的时候就会加大,加高台基。中国建筑一直是站在一个台基上,台基的高低与建筑物的重要性成比例。高大的台基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更显庄严大方,如故宫三大殿。其次,单一的建筑会显得比较单薄,很难有雄伟浩大的感官冲击,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以群组建筑著称。如故宫群组建筑。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亲近自然,天人合一。这与中国的宇宙观有密切联系。中国人将建筑与假想的宇宙模型相联系,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如中国的四合院,北京天坛,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代表。接着,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颜色的搭配。不论是中国的哪个地方,都具有自己建筑的色彩特点。如皇家建筑多为赤,黄两色,显得大气,宏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寓意。而民居只能是灰、黑、白三色作为主要色调。这也是等级划分的体现。种种特点,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中国以宏伟和谐著称的长城,故宫,天坛,还有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等,都成了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而西方则由他独具特点的景观,与中国的景观完全不同。

西方人天性爱冒险。他们总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信仰,忠于上帝。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人们一切的行为都有上帝所主宰,越接近天,就越接近上帝。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当时的交通,信息并不发达,不能够满足人们探索的欲望,因此不断有人发明创造,希望能

改变世界,了解更多不一样的生活,而不像中国传统的世世代代始终如一。

相对于建筑特点来说,中西方建筑的差距很大,因此造成文化景观上差异很大。以法国哥特式建筑为例。哥特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天主教堂上,这与他们的宗教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哥特建筑主要突出了尖顶高塔,尖塔拱门,绘有圣经故事的巨大玻璃窗,每一处特点都体现出了宗教的神圣。整个建筑外观上高大挺拔,直线线条突出,耸入云端,教堂平面呈现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内部空阔宽敞,向上延伸空间大,四周的玻璃窗上都有着传统的宗教图案,神圣肃穆,处处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的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这些建筑,第一眼看上去就有一种神圣肃穆之感,仿佛是与上帝相通的道路,与中国建筑的和谐自然相异。

中国与西方不仅仅是文化建筑景观不同,人文景观也相距甚远。中国人习惯热闹的场面,讲究排场,平日里朋友聚会,有喜事庆祝则大摆筵席,排场越大则显得越诚恳,越有面子。在饮食场所,经常见到一派热闹的场面,人声鼎沸,大家相互劝酒,夹菜,好不热闹。传统节日多,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节日的由来则多为一些民间传说,或者纪念某位英雄,或者祭拜某个神仙,与中国的民俗息息相关。婚丧嫁娶的事情,多为长辈见证,亲朋祝福则圆满完成。仪式也颇具中国民间特色。而西方在庆祝的时候与中国则有所不同。

西方人注重礼教信仰,饭前祷告,在朋友聚会的时候,私人聚会时会重视彼此的礼节,包括参加聚会的服装,介绍新朋友的礼节等等,这些与中国人之间的“客套”则相去甚远。西方的节日与宗教联系较多。许多节日都是圣经中一些事件传承演变而来的,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在人的出生,嫁娶,死亡等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人都会让上帝作为见证人,礼节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各处。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思想,生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之中,人们逐渐了解到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还有许多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眼中是有趣的,是多彩的,是值得一看的,所以人们便借助便捷的交通工具来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地方,一看究竟。一来一往,旅游便越来越流行。

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情,使得一个地区因为这些而闻名,人们便将这些特色保护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借此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观摩,并且通过旅游,交换思想,学习文化,补全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的特色也能随着时代而更新变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篇6: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摘要:中国旅游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叙述了旅游文化的特征,阐述了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文化的重要性,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重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概念解析

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旅游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和以旅游介体为媒介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在旅游观赏和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关于旅游的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旅游业则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二、关系阐述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研究就只有在为旅游业服务过程中才会生机无限,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细致来说,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中国旅游业保持中国特色,弘扬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孕育了旅游,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旅游文化得以丰富发展和提高。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外出旅游的动机在于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文化还是旅游产品的根本特性,是旅游者最根本的追求与向往,换言之,旅游业生产销售的核心产品必须是拥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因此,旅游开发景区要注重文化内涵,强调文化品味,走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文化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有助于积累或形成旅游业的最终产品即“美好的回忆”,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

三、旅游文化对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关系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综合性、地域性、承袭性、民族性、时代性、大众性和服务性。

中国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一次朝代的更迭,政权的转换,都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积淀深厚,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审美趋势、民族性格。旅游文化具有保存、交流、认知、规范、经济、审美、愉悦 启智、凝聚和教化的功能。

旅游业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其次,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

(二)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有助于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因此,发展旅游业必须重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注重文化的传承,加强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提高服务质量,对我国国际旅游业具有极大的挑战,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完善我国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学习旅游文化,对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来说,能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我国旅游资源文化和民族特性,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旅游意识,为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善,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5项指标(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核心目标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文化能够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素养,加强旅游学科的建设,正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并且促进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上一篇:农民集中居住点下一篇:qq日志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