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2022-09-12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 教育改革不能忽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 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是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使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谐统一。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掌握知识, 积极思维来开发智力, 在优化学法的过程中培养非智力因素,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练习为主线, 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1 导学式教学法的意义

1.1 树立以学生为本, 师生平等的新的教育理念

导学式教学法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其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自主探究, 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探索、质疑亲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真正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 教师也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建立起平等、民主、科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1.2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校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导学式教学法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设制了导学提纲, 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 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 并通过引疑质疑、问题讨论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在思考、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既获取了知识, 也获取了求知的方法, 不但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互助共进的精神, 既学会了学习, 也学会了做人。

1.3 实现了“减负”而不“减质”

导学式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 克服了学习的盲目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它通过先学后教、引疑讨论、当堂反馈练习的方法, 使疑点、难点问题大多数由学生自学、讨论解决, 做到了当堂达标, 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现了双赢。

2 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导学式教学法的“教”不在讲授, 而在启发、引导。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进行探索研究, 获取新知, 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合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其具体的实施环节有哪些呢?现以“人口的迁移”一节为例来说明。

2.1 明确目标, 激发动机

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 揭示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什么, 达到什么要求,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做一个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一节课中, 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 层次分明, 切实可行, 不能是口号式的大话。如“人口的迁移”这一节, 通过学习, 学生要知道:人口迁移的含义及类型;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和一些主要国家人口迁移的原因、路线、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地图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社会发展、国家经济的影响。

2.2 引导自学, 获取新知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优化组合学习材料, 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深入挖掘, 设计成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问题, 编排成最合理的导读提纲, 并在课前分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导读提纲和老师的要求, 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启发性地进行自学, 从而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此过程当中, 教师巡视导学,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深入分析解决问题。

如学习“人口的迁移”时, 设计四个问题来进行导学。

(1) 二战前后, 国际人口迁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如何看待国际人口迁移与人才外流? (3) 美国与前苏联的国内人口迁移与该国工业生产和布局有何联系? (4)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要求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自读、自学、互议互研, 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师收集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释疑。

2.3 组织讨论, 引疑释疑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疑好问。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问题来源:一是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碰到的个体不能解决或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二是教师要善于引疑, 引导学生提出对知识本身不够理解的问题, 对知识进行深究的问题, 或者不同的见解, 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疑就要释疑, 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释疑, 而释疑的良好方式就是研究讨论。通过学生的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 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 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辨析, 从而答疑解惑,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2.4 精讲点拨, 归纳总结

对于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 迫切需要老师的精讲点拨。“点拨”就是在学生讨论释疑的过程中, 教师参与其中适时进行点拨;或者是某个问题, 有的组已经解决, 还有的组仍是疑点, 教师可以让已经释疑的小组做老师, 面向全班进行讲解, 教师适时进行补充点拨。“精讲”, 它一般是对不便与学生继续讨论的问题或共性疑点, 教师快速确定讲的内容, 抓住要害, 讲清思路, 一语道破“天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归纳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梳理, 构建知识网络, 使知识结构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

如学习国际人口迁移的内容时, 要求学生按教材和示意图归纳总结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路线、特点、影响等要点, 并把它们列表进行对比;对美国与前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学习, 也同样列表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列表比较, 使学生把各个知识点加以综合梳理归纳。

2.5 达标练习, 形成技能

达标练习既是把抽象的知识再次具体化, 又是进一步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步骤。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这就要求练习的设计也要分类推进。教师应按照基础型、智能型、活动型的不同梯度水平要求, 设置练习题, 让学生形成技能。基础型, 指学生可以直接在课本正文或图示中找到答案的一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智能型, 指学生不能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解答难度较大、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 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释、分析和解决简单或复杂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活动型, 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练习题的数量和质量要恰当, 要符合教学要求的程度, 要有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练习时, 教师要进行巡视并特别关注后进生, 对他们进行辅导。

2.6 检测评议, 矫正谬误

针对形成练习的结果, 组织评议, 特别要点出学生分析不够或分析不透的地方以及应该要注意的问题。评议可采用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普遍性存在的问题, 关键性的错误, 要组织讨论, 分析原因, 进行矫正, 同时, 根据反馈信息, 对下步教学活动内容的深广度作适当的调整。

3 在导学式教学中, 教师“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的指导要以“适应”为前提, 提供的导读提纲, 方式方法, 点拨时机, 达标练习等, 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心理需要。应以学生认知能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为度,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教师要有目的地注意各个层次的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要观察他们的学习, 倾听他们的发言, 询问他们的问题,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带有普遍性或典型性的问题, 善于组织学生讨论, 做到既能放出去, 又能收回来。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新见解和新方法, 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摘要:导学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通过教师引导,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本文就自己在教学中的想法, 阐述了导学式教学的意义, 提出了在地理课堂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的六步实施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 希望能与教师同行们交流学习。

关键词:导学式,学生,主体,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忠显.“导学式教学法”应用浅谈[J].云南教育, 2007 (2) .

[2] 郑振隆.“学导式”教学法中如何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J].福建教育学报, 2006 (5) .

上一篇: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发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下一篇:幼儿家长选择早期阅读材料的现状分析——以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