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2024-05-01

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共8篇)

篇1: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广州市第123中学 冯茂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材新的内涵,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引领性,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智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初中地理课堂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对许多教师来说,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较为困难,如何能合理利用高中地理教材资源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的补充,不仅能丰富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还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得到有效衔接,

本文意在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一条利用人教版高中教材案例资源,促进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寻找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契合点

初高中地理教学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系统,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抓住初高地理知识的契合点,才能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学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高中地理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教学目标,选择适时、适事、适机地运用,方能有效。

2、典型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典型案例运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师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应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典型地反映地理事实或事件与地理规律或原理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的案例资源。

3、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阅历和经验水平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教学为主,重理论研究,对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初中地理要求高得多、深得多,因此在选择高中地理案例时,对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避免太过深奥超过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加重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冲淡了教学主题。

4、实践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每一章教学内容后都有一个“问题研究”的案例,恰当地选择或迁移这些案例,有利于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根据以上原则,本人筛选出能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契合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归纳如下:

案例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适用于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型必修1台风、寒潮及其危害我国灾害性天气这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为资料补充,可增加可读性,扩大知识面,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全球变暖的危害案例

咸海的忧虑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迅速减少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板块挤压运动产生的现象

日本的富山日本

必修2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珠江三角洲的知识补充

玛雅文化的消失巴西

型必修2美国的人口迁移美国这部分大多为人文现象的成因分析,利用具体案例素材,充实和加深对地理现象、原理、规律的理解。

必修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澳大利亚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原因

必修3森林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巴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日本、台湾、香港

型必修1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乡土环境调查这部分出现在高中地理教材每章后,可运用在初中研究性学习中,其要求具体,指导方向明确,为初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指明了研究方向。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南极地区

必修3南水北调怎么调?中国的水资源

必修2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乡土社会调查

必修2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可更改为:广州“禁摩”现象调查)

必修3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二、针对初中学生存在问题及困难,找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内容

1、利用高中案例呈现的知识背景,突破学习困惑

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然提供了教学案例,但缺少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的现象,学生不了解其来龙去脉,导致学习时感到困惑,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寻找贴近学生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如在学习台湾经济这一部分时,教材中提到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由于教材中并未提到这种经济转变的来龙去脉,学生无法理解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但如果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中的“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案例,来了解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60年代后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2、利用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中案例,解释抽象原理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形象思维活跃,通过具体生动的地理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有案例,却只呈现了抽象原理,未有恰当联系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等的案例作支撑的现象,导致在教学中阐述不明,学生学习困难。

如在学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仅以一幅“北京高新技术园区图”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初中学生对“产业”相关知识接触少,与实际经验脱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如能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案例“美国‘硅谷’”整合入教学内容中,能较好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硅谷’”是家喻户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该案例详细地介绍了其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此作为该课的教学资源并与北京中关村作比较,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非常有助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

3、利用高中“问题研究”案例,指导乡土地理实践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但整个初中地理课程都未曾对乡土地理实践的过程与方法作具体细化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常不知所措,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每章后的“问题研究”,却详细地指明了研究目标、步骤、方法,只要在实际运用中,调整探究深度、广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其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如通过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为案例,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家乡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探究时,可以利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作为案例,迁移学会“广州市禁摩”调查研究的步骤、思路、方法;同样“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广州初中学生研究劳动力资源转移的好课题,高中教材中所提供的研究步骤、分析方法、思路和相关知识资料为初中学生指明了研究方向等。

三、做好开展初、高中教学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对于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为我所用,一定要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做细致的分析、研究,使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恰当地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融合。

下面以《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为案例,阐述如何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台湾经济发展的变化、有利因素以及特点”时,由于教材中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发生的时间、地点又距离学生遥远,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产生许多疑惑。通过认真研读高中教材,发现将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3”的案例“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中的三幅图(如下图)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组构新的教学思路,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根据分析问题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使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整合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教材有的章节知识难点较多,教材又未作详细的分析说明,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库,只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分析问题的思路,将高中案例恰当地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框题时,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①读图分析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②分析贸易结构的变化的原因――③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有哪些有利因素?――④归纳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要弄懂②③④点,仅使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通过研究高中教材,发现以上三幅图可以为初中教学所用,于是根据教学思路调整、补充了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图1,解释第②点,填补教材没有的知识背景;通过分析图2,从身边的实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第③点,降低了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通过解读图3,让学生体会第④点的含义,解决教材存在的知识跳跃问题。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以知识基础作铺垫,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其结构和表现形式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新教材直接对知识进行陈述的篇幅过少,许多地理事象产生的过程,教材没有阐述,其结论陡度大,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以理解,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搭建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平台。

如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转为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对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因无知识基础作铺垫,初中学生难以理解,但将图1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就能较好解决这一知识跨度。

设问:①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产业转移有何规律?

②60――70年代,为何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台湾等地转移?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③从80年代开始,为何台湾等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向大陆转移?

④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或部分已经向)哪里转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了解世界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转移规律和方向,对台湾60年代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3、从生活经验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因,他们对脱离自己生活实际、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事物和现象,理解起来较困难,而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图多,叙述内容少的特点,也加重了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现象的难度。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如能有效整合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时,教材仅以一幅人文景观图说明台湾具有“劳工、港口、外资、建出口加工区”等优势,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距离自已遥远台湾具备这样优势的真正含义。如将图2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问:①图中三家工厂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②图中三家工厂主要的资金来源来自哪里?

③这些企业生产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一些境外企业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除上述因素外,是否有政策因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对较为熟悉的祖国沿海工业现状的分析,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劳动力、港口、外资、优惠政策”是影响发展出口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四、注意的问题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很大,课程实施者应不断发现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使之有效运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高中地理案例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有误,常常只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理解课程资源的真正含义,正确认识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2、钻研案例资源,提升知识水平

要把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效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初中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水平。教师应认真钻研高中地理教材,对其案例做精心细致的整理、分析,并结合初中课标、教材,研究所选材料应以何恰当的形式、层次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3、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知识的接受状况,通过教师对所选高中案例资源产生的新的感悟、新的理解,对整合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进行及时修正、调整,以便下次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促进地理教学。

★ 论投影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 论文论死刑的范文

★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浅析实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 教育论文论酒店接待礼仪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论文

★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 谈话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论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

★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篇2: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高中地理在教学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好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地形地貌等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案例教学法是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它具有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本文简单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应用

地理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辨别方位,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在全国的位置,地理知识中还有许多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如地震、泥石流是怎样发生的等等,学好地理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界,增长见识具有重要意义。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学好地理知识,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学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就要求教学工作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这种形式下产生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前结合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选择实际中的一些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案例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法是以老师在课堂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为主,这样就会导致课堂学习比较单调,很多学生读学习提不起兴趣,而案例教学法首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讨论,既活?S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方式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法通过和实际案例进行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如果只是老师在课堂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就不能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有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结合课堂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结合本节课要学的知识,选择符合实际生活,适合学生阅读思考的案例,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选择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很快就能想到,那是因为北方主要种植小麦,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然后教师进一步让大家进行思考,这种分布方式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让学生对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土质等都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

2.针对案例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然后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在讲到地球上的水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学生会想到南方降水量较多,江河湖泊也较多,而北方常年干旱,教师进行引导,这些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这说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海洋、河流等,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地球上水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最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呢。通过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再进行指导的方式,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思考,想办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合案例总结复习

课后总结复习也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部分,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对新知识的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要想真正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就需要在课后做好总结复习工作。例如,在学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后,教师可以结合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们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在这些地方经常会发生抢水的现象的案例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我国水资源现状,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发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让学生总结出自己课堂上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不足,从而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复习资料。通过课后总结复习,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达到熟练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新课程学完之后要督促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总结复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搜集相关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妙玲.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5(14).[2] 江修军.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7).[3] 许华.如何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J].华少年,2016(25).(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

篇3:案例教学在地理高效课堂中的运用

一、概况介绍

(1) 起源与现状。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案例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这种方式, 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1990年, 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现今,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教学的各个学科都有运用, 效果良好。在地理学科中, 湘教版“必修三”的案例教学运用尤为显著, 很好地通过案例的研究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2) 主要特点。 (1) 目的明确。通过对一个或几个案例的研究制订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 (2) 真实客观。所选取的案例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 让学生学会解决身边真实存在的问题, 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 综合性强。分析现在的基本状况,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制订解决措施, 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5) 过程动态化。教学过程不断地对案例的原因与解决问题措施讨论。

(3) 基本模式。 (1) 学生准备。上课前一星期将案例课题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课题收集相关资料, 积极思考初步形成案例中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措施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督促学生把准备工作做充分, 并提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4个组, 将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 表达各自不同的意见, 再将各自形成的原因与措施交流修改, 加深对案列的理解。 (3) 课堂讨论。各个小组派出代表, 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结论, 小组其他成员可适当补充。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形成一个完善的针对案例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方案。 (4) 教师总结。集体探讨形成一个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 让学生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1) 课前准备。学生可以在网络、图书馆等地方收集资料, 在课前将已收集的资料交给我, 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补充或删减。在即得资料中, 我思考如何正确地运用资料为课堂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措施, 要求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论的得出。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 荒漠化分为沙漠化、水土流失、红漠化等类型, 重点研究沙漠化与水土流失两种荒漠化类型, 课前选八位学生分为两组, 每组4人。第一组收集西北沙漠化的相关资料, 第二组收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资料。湘教版书本对于西北沙漠化问题的资料中, 缺乏范围分布的地图资料、原因的系统分析、措施的制订, 第一组同学针对这些方面收集整理资料, 同时适当补充自己的想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在该版本教材中没有提及, 第二组同学收集黄土高原的范围、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解决措施, 适当加入自己的想法。两组收集时间为三天。每组选取一个学生代表, 将这些资料交给我汇总。在检阅资料的过程中, 第一组同学对西北荒漠化的范围图片较多, 做了删减。第二组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分析详细, 但缺乏系统性, 没有从气候的角度上分析, 重点是人为原因的分析。我再给出一些图片, 点出红漠化的存在。随后我将想法与学生代表交流, 让学生整理思路, 准备课堂发言。

(2) 学生代表陈述。上课时, 先选择两名没有仔细准备资料的学生分别对西北沙漠化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主要是针对范围、原因、措施三个方面, 再由学生代表补充说明, 并尝试搭建知识框架, 班级内其他学生进行适当地补充。我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加以必要的补充与引导, 完善答案, 形成系统的说明。在既有的标准答案上, 有学生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的是, 控制学生表述的时间, 每个学生在五分钟内。最后将讨论内容归纳总结并呈现给学生。

(3) 课堂小结。我将课堂内讨论的对这些案例问题的原因和措施分析形成结论, 并在课堂的相应阶段将结论展示给学生, 同时建立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并选择美国西部荒漠化实例进行说明, 进而延展到解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类似问题, 培养学生全球性的思维,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调查反馈

在教学后, 我选择了其中一个教学班级做了调查反馈。对该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应、课堂内容是否掌握、还有什么建议等方面做了调查, 85%的学生表示适应该种方式, 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明确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15%的学生表示在适应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们提出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最好能指定教学资料所在处, 这样能节约准备时间, 能让更多的学生去尝试这样的准备过程。

四、教学作用

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内化了知识, 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掌握对知识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缩短课堂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并能学以致用。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生动形象。使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

五、改进方向

一是注意讨论的时间把握;二是指定收集资料的名称与寻找途径;三是准确把握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如何能在地理课堂中高效教学, 不是单纯地就理论进行研究, 更重要的是寻找到适合学情的教育, 也不能局限在一种教育的模式中, 如何高效是我一致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地研究、改进, 让地理教学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要: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更加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地理教学的实用性。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现象与问题用地理的思维思考, 形成学习地理有用的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案例教学,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许海芸.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的初步探讨[DB/OL].中学地理学科网.http://lw.zxxk.com/Soft/3016037.html, 2013.

篇4: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途径

【分类号】G633.55

新课改教学思想就像是一阵春风,吹过“沉睡”多时的教育,使其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和生机。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新课改革新理念的对比下,暴露出诸多弊端。古语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说,就高中地理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地理教学效率亦往往徘徊在“平庸”的状态。新课改教学思维是对传统教学的革新,促使地理课堂教学走上了高效之路。以下,笔者以新课改教学思路为背景,浅谈一下,实现地理高校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依托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知识孕育的土壤,又是体现知识价值的平台。生活化教学思想源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探索的动力,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学习就像是为思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能够使看似艰涩的知识变得“平易近人”,在这种熟悉亲切的学习心态中,瞭望探索到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简举一例,如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在联系到地理教学知识中,教师可以以洪涝、地震或者灾害为教学案例,进行授课。

2013年的“雅安大地震”牵动着每个国民的心,媒体报道中兵民互助英勇对抗灾难的画面更是振奋人心,催人泪下。因此,可以结合教材中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通过媒体对“雅安地震”的展播,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灾难的强大危害力,从而加深对本章节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在教学中,增强地理知识的实践指导性,更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地理产生好学的动力。比如,基于“自然灾害”一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并掌握日常生活中遇到灾难时的逃生技能。

还可以将地理知识点与生活谚语结合起来。如“燕子低飞要下雨”、“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多点水”等等,通过运用熟知生活常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以生为本,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传授的“引导者”,教师主导角色的转变是新课改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课堂授课以学生接受状态为参照开展标准,这样的授课效果更有效更人性化。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以生为本的课堂充满着学习的活力,要让学生不仅头脑“活”起来,手也要随之“动”起来。地理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知识,能够是原本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动手的过程,链接为一个完整细化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学习彰显出整体性。

比如,在学生山脉、河流或者交通线航道等等地形位置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画;一些地形专业术语,比如断层、山脊、地壳等等,可以通过学生捏橡皮泥来塑造模型的方式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合作共赢,创建互助学习氛围

“团队合作”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形式。在地理学习中,让学生在合作化学习中感受到集体思维的强大,以一颗谦卑的心态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探索,不仅能够使个体能力发挥极致,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对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因此,开展合作化学习,对于地理高效教学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

简举一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地域的主要联系方式”一节时,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选出的小组长负责布置小组任务:分析和讨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有哪些主要联系方式,每个联系方式的优缺点,哪种联系方式最佳等。讨论评价过程小组成员都参与补充说明,体现小组合作化的优势所在。教师进行讨论阶段性小结,并拓展知识点内容,引发学生深层次探索讨论。开展小组竞答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在既合作又竞争的活力学习氛围中,每一个知识难点重点都被攻克并内化为学生学以致用的知识。

四、师生沟通,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學生学习情况,对于教师来说,一门心思的搞好教学并不是“闭门造车”可以实现的,教学本身即是一种与学生进行良好心智互动才能实现高效运转的行为。传统的教学思想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师生关系看似平和实际上却暗藏排斥,这样一个不显见却真实存在的因素,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关键。

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的融洽关系,使学生在学习情感上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模式,喜欢一门课的心理往往是基于对这门课授课教师的信任和喜爱。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心与心的距离,长期的教学让笔者深刻的体会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而只有学生心理上对老师怀有尊敬和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和老师促膝长谈,这样教师才能获取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总之,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助共进的成果,在一个良性的学习教学循环体系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教学不仅要“教”的好,还要“育”的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育好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诚可信可靠的“大朋友”。

五、结束语

本文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以上章节中浅谈了关于实现地理高效课堂的相关建议措施。总体来说,新课改教学精神的核心便是“以学生为主”,一改以往教学中老师“唯我独尊”的教学模式。而这也是本文立意的基本点,高效地理课堂并不是教师“独角戏”能够完成的目标,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教师在“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基础上开展教学,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深化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便与教师教学形成了一个共生促进的关系,高效课堂是这种关系的良性表现。

而怎样使教学的高效性保持下去呢?笔者认为,除了以上阐述的几点外,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适时调节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和知识点,在千变万化的教学状态中,寻找新的教学共生关系平衡点,从而才能保持高效课堂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彭文聪,关于如何建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究[J].南北桥,2015(04).

[2]黄荟霖,新课改中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读写算,2015(02).

[3]鲁亚玲,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读写算,2015(22).

篇5: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理念正由理论走向教学实践,在这过程中,广大教师对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探索方兴未艾,近几年来,教师一直比较关注的是案例教学法。由于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密切联系,另外,从中学地理新教材看,案例比重增加幅度很大,案例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

一、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探讨

精心编制的案例如何融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它的功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涉及案例运用实施。它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可设计成三部分:(1)呈现案例;(2)分析讨论案例;(3)评价案例。

1.呈现案例

(1)从案例呈现的时机考虑。案例按功能可分成例证性案例,分析性案例、讨论性案例。用于例证和说明地理中抽象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的例证性案例,它一般在这些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呈现;用于分析结构相同的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问题的分析性案例,在呈现顺序上,只呈现分析性案例;或者在呈现分析性案例之后,又给出了类似地理事物让学生进行知识或方法迁移。讨论性案例在呈现顺序上,一般设计成先呈现案例,再呈现相关问题,启发学生对案例剖析。与分析性案例不同,讨论性案例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往往不完整,或只给出地理背景而缺失发展过程,或缺失发展背景只给出发展过程。背景和过程描述是客观的,学生需要依据案例后面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以获得对整个地理事物的全面了解。

(2)从呈现的媒体设计。地理案例隐含的地理规律、原理可以由不同载体呈现:地理文字材料形式(包括案例情节数据),地理图形、图片及多媒体主要以图形符号形式呈现案例内容,直观、形象、蕴涵丰富的地理信息;教师描述、学生描述是以语言形式;学生表演、模拟再现形式等等。用不同方式呈现信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呈现主体安排。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从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知识、信息,在某些方面,甚至有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比教师多。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可能成为活跃教学活动,理解教学内容的良好素材,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将这些素材挖掘出来为教学所用。同样的地理事件由不同的发人呈现,其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案例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供,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由其他人员提供,让学生学习生活化地理,身边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

(4)从呈现案例数量考虑。一节课可以安排一个案例,围绕一个案例展开教学,也可以考虑选择多个相似或两个相反案例进行教学。这样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和地理批判思维能力,以免学生“以偏概全“。

(5)从案例用法考虑设计。作为一种素材分析得出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如以“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来分析城市化的相关原理规律。作为背景材料编制试题,作为辩论的材料发给学生阅读、讨论探究。

2.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

案例呈现以后。教师和学生围绕案例设置的问题开展分析、讨论,开展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具体操作方式灵活多样,如个人准备、小组讲座、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

3.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

教师可以对案例进行评价,也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对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指出学生分析、讨论地理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二、“地理案例”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案例

1.教学内容:5.8《传统工业区》

2.课时:一课时

3.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教学程序设计思路:复习工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原因、综合整治措施→得出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方法→呈现辽中南业区案例→分析辽南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原因、整治措施→辽中南案例的总结评价。本节课的内容(鲁尔工业区)就是一个案例,从案例本身看,它是通过分析鲁尔区的区位特点、衰落原因、综合整治得出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基本方法,属分析性案例。从本节与全章的知识结构看,本案例又可以看成是5.6《工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原理的例证性案例。

4.案例的实施

由以上分析可见,本节的设计由来自教材的鲁尔区案例和教师自己设计的辽中南案例构成基本框架。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实施案例呢?下面侧重谈一下对辽中南工业区案例的设计和实施。

从案例呈现时机考虑,可把它放在地理原理方法(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方法以工业区的优势区位因素及优势区位因素的变化为切入点)得出之后,以讨论式案例呈现。呈现媒体是地图和文字材料形式。包含有自然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等信息的地图和工业区景观用幻灯片,将辽中南工业区建国到2004年的经济相关统计数字和“十一五”计划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基地的阐述的文字材料发给学生阅读,这样为师生互动探究学习创设了丰富、翔实的材料与生动的教学情境。然后,学生分成四组设置四个问题让学生利用鲁尔区案例得出的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方法展开对辽中南工业区的讨论。

(1)辽中南工业区优势区位有哪些?这些优势区位可分成几类?有哪些优势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你有这些材料吗?

(2)辽中南工业区什么时候开始衰落?当时中国什么工业区开始兴盛?你认为它的衰落主要由哪些区位因素变化引起的?

(3)针对衰落的原因,你能为当地政府提一两条建议吗?你的建议和措施实施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4)预测辽中南工业区的发展趋势,阐述你的理由。

分析讨论开始时,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以免出现主题偏差、时间不够等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案例内容与相应地理原理方法的联系。然后,请几位同学发表自己看法,教师及时评价、分析、讲解、拓展。最后,总结归纳案例,指出分析案例要从时间(过去、现在、将来)和空间(不同地区)两个视角来认识、理解、应用地理原理,同时指出不能仅由一个案例来理解原理,以免“以偏概全”,因为案例尽管典型但还有局限性的。

三、地理案例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教学设计中的案例是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由什么人通过何种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以达教学目标,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编制案例要据教学目标和现实条件而定

据教学目标和现有教学环境,教师需要对所选案例作文字修改,或图像截取和补充,使案例贴近教学内容,蕴涵丰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知识延伸、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满足开放性教学的需要。

2.地理案例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并不是任何一个地理事件都可作为案例,它应具有一般地理知识,包含基本地理原理,较好体现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从案例的呈现形式看也要有地理特色,多采用图表和图示、图片以进一步突出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学科特色。

3.案例来源、形式、内容要多样化

案例的多样化是揭示地理规律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不同的地理内容要求由不同形式和来源的案例来推导和证明。如果案例全部来自教材,形式千篇一律,揭示原理途径相同,将案例教条化,会误导学生去死记硬背教材的案例内容,淡化对规律性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相反,多样化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阔学生视野。另外,案例多样性还表现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还要据学生情况、当地实际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4.精心设计有效探究性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探究”的质量取决于案例后边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必须与“案例”背景和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具有低台阶、互关联的特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启发学生逐步建立既成事实和被说明地理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的设计中要留给学生探究主题和角度,以及思考分析时间和表达自己的机会。案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交流,注意创设宽松自由、民主和谐课堂氛围,善于为学生提供平等、竞争、创造和发展的机会。

篇6: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惠安螺城中学 黄锴锋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应当是一个“思维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即要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

其次,课堂应当是一个“情感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即要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

最后,课堂应当是一个“生活场”,它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以不断地成长。即要创设一个“活动化的课堂”,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思辨的课堂”、“情感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正是生命化课堂的体现。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才能真正: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做得优秀;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更深层次的学科能力。

有效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第二,整合、协调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

二、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即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即“高效教学”,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从全面发展的观念上看, “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地理教师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以下是本人在提高地理有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可能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一备学生。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唯有了解学生的学情,才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备学生”首先要教师要

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来设计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中的探究题、课后的巩固题等,并且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备教材。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考动态、教科书及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某些章节的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第三备教法、备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启发性,活跃而又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也就是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在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时,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否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因学定教。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有效性的良好开端。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课堂气氛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宽松的、愉快的、积极的课堂气氛对学习者的心理安全和知识的建构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学习者对学习的焦虑,课堂教学效能也能随之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强大原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关键。

首先,巧设新课导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设情境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谜语式等多种形式。

其次,利用课本插图,增强直观性。“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有利于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信息平台和地理模拟平台,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地理教学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挥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优势,能较好的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2、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地理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地理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我们提出要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既要注意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置疑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有“科学的问题”;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反应对教学设计的问题作有效调整,要体现课堂重心由“教”向“学”转移。同时,学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可探究性。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上课伊始,可先提出一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或设计学案,出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加强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地理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地理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间的联系比较,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地理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把有关联的地理人物、地理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地理概念。

加强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如在学习“我国的铁路干线”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学生8人一组在操场上画“我国的铁路干线”,用白、黑、红、蓝、黄五种不同的颜色表示“五纵三横”的铁路干线,用字母表示重要的交通枢纽及起止城市;接着就请学生们“乘火车,走铁路”;每组学生依次排列成火车车厢形状,分别走完所有的铁路干线,并依次报出沿途经过的干线名称及主要城市;最后请学生回答:“从西安到上海,走最近的铁路线,先后经过哪些干线和枢纽城市?”

又如在讲初二《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感到本节内容对学生以后学习中国地理非常关键,但记忆各省行政区的位置与轮廓难度很大,死记硬背的效果又很差。怎么办呢?可发动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法。

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湖北省的轮廓图形,然后说:“1911年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哪里打响呢?”其他学生回答说在:“武昌。”又问“武昌在我国的哪个省份呢?”其他学生想了想,回答说:“在湖北省”。指着黑板说:“这就是湖北省的轮廓图,你们看它像不像一支手枪?”同学们齐声回答说:“像”,说:“我们再看一个图形。”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黑龙江的图形,说:“黑龙江省有我国珍贵的小天鹅,它的轮廓像不像一只小天鹅在飞翔呢?”其他学生又大声地回答:“像”接下来,又启发其他学生说:“大家可以根据刚才我的方法进行记忆吗?”其他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拿出地图册,积极地思考和讨论。几分钟后,其他学生

积极举手回答:“云南省在我国的西南边陲,那里是孔雀的故乡,它的轮廓图正像一只开屏的孔雀;陕西省有著名的秦兵马佣,它的轮廓图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 ……”

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找到了十几个省区轮廓图的特点。

当中,让学生在游艺中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获取学习的自我成就感。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教师应当“蹲下身子,听学生的声音,走到学生中去”这也是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效的教学评价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息息相关。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适时、有效的运用,是保证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及其他评价主体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态度要真诚、中肯,语言要新颖、独特、幽默、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要适时,要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地理课上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学生发表观点,如果老师善于引导,由浅入深,利用真诚、中肯、幽默的评价,学生的激情定会被激发出来。一组精心设计的讨论题配合以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要教师真正爱学生,对孩子们寄予期望,这些学生都会进步。一种信任鼓舞的眼神,一句关怀安慰的话语,一个会心满意的微笑,都会使被期望者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浪花,从心灵深处汇聚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三)讲练结合,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再好的教学如果不落实到学生身上,都是无效教学。”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因材施教。在设计练习作业时要做到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同时,可设计课外探究活动题,引导学生课外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延伸地理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四)积极开展课后反思,修炼深厚的教学内功,实现由优质教学向有效教学转变。

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个深层次认识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每一位教师课后要善于反思,要经常与学生、同行、教研人

员探讨、交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同时修炼自己深厚的教学内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应变机智和教研能力,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篇7: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而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案例教学法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次研修我观摩了《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人口数量的变化》、《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这几节课属于必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学生的兴趣,科学的选取案例、合理的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至关重要。

一、案例的选取

几点思考:好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

选择什么样的案例? 案例的作用是什么?

我认为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式的材料、小故事,可以是视频图像,可以是几张照片、图片、甚至是漫画,也可以是它们的有机组合。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分析案例而展示案例,选取时一定要与学习内容密切相连、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教师要明确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二、在这次研修给出的几节课中,大部分堂课都有一些案例分析的环节,例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这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师生共同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即通过案例归纳分析方法,再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又如《人口数量的变化》中选取“俄罗斯”、“印度”的两个国家的人口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这几节课中有些案例直接选取课本中的,有些案例是教师整合的。虽然案例选取的来源多种多样,但对于案例分析的效果却有些差异。

(二)案例的应用

于老师在《交通运输站点》中要求对两个虚拟的港口进行区位选择,两个港口的选择本来就有争议,各有优势、劣势,课堂上于老师索性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彻底讨论,总结两个港口的优缺点,最后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第一位同学选择A方案,当他阐述完A方案的优点,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有没有发现A方案的不足”来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学生回答“停泊条件差”,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A港口的停泊条件”,从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篇8: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下面我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性,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树立“学生为主体”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切实落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度和参与度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掌握上还是在课堂活动参与上都获得最大的“效益”。对于学生来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使其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得到调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知识收获和能力获取得到最大化体现,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性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其内在要求就是以使高中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进行创新思维和意识,并将此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高中地理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具体做法是:教师依据高中地理的教学大纲,结合所用教材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一章中,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章节后可以弄清天体与天体系统之间的区别,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点,并最终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依照教学目标选择使用最佳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班级或是学生的具体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

以高一地理中的有关“气候”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首先抓住“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及气候类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使用“挂图”来直观展示不同地域或是纬度的气候差异,并配合“比较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有助于他们记忆,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提供保障。

(三)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章内容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进行“招投标的活动”,使同学们代表自己的地区或是企业来进行招投标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内容,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的具体性应用,最终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和整体性知识素养,激发并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四)采用优化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课堂学习

评价学生,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程度,同时也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手段。那么,我们就应该使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又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可以相互结合,取得最大的、最佳的效果。

其一,就教师评价而言,教师不应该只是对于正确的回答进行评价,还需要对不正确的回答进行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真正掌握,而教师的鼓励应该以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为主。其二,就学生之间的评价而言,教师应该从“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积极参与发言?”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之间的评价成为互相促进和影响的推动性因素。其三,就学生自评而言,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今天课堂上的地理知识你都懂了吗?(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环节的表现感到满意吗?(3)你对那部分的地理知识最为感兴趣?”等。将这三种形式的评价加以综合利用可以打破教师的“一言堂式”评价,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地理课堂上的评价真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并体验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是我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课堂高效性”话题进行的浅谈,目的是通过自身的实际教学来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教师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曹丽娜.拓展读图思路提高识图能力[J].地理教学,2005(5).

[2]成继龙.行星地球”一章“活动”板块的教学[J].地理教学,2008(3).

[3]唐彧.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地理教学,2007(3).

[4]王燕.浅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中“活动”的处理[J].地理教学,2007(8).

上一篇:我最敬佩的人_六年级写人作文700字下一篇:青春礼赞--“五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