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高校创新的文化建设要素探讨

2022-09-11

文化是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作为公理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不成文的、可感知的部分。每个组织成员都涉入文化之中, 但文化通常不为人关注。只有当组织试图推行一些违背组织基本文化准则和价值观的新战略或计划方案时, 组织成员才会切身感受到文化的力量[1]。当前, 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面对如此重任, 促使高校去审视自己内部的文化土壤, 是否有利于孕育创新的种子。

1 高校创新根源于学术自由的沃土

创新, 意味着不循规蹈矩, 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善于综合、正确思辩;锲而不舍、勤于实践;求真、求实、服从真理。“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是希腊自由学问的基本动机, 也是现今一切学术事业健康发展的真正秘密。捍卫科学的自主性, 捍卫学术独立的尊严和价值, 是一切学问发展的前提。黄达人校长在谈到中大文化时, 就提出“学术自由”[2]是中山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 其内涵是指大学有不受外界干预的自由, 有能力拒绝某些对学术发展的不合理的干预。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这个有着强大的实用传统而又缺乏学术自由传统的国度来说, 绝非易事, 但是不倡导学术自由, 空谈创新, 就如建造空中楼阁一样, 可望而不可求。

记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副校长C r a i g Brater教授来访我校时, 对全校的中层干部做过一场题为“美国公立大学的管理模式”的讲座报告, 曾有人问及采用什么鼓励制度让忙碌的医生专心科研。Brater教授的回答非常简短——“兴趣”, 同时对这一问题感到很困惑, 在他看来科学研究的唯一动力就是兴趣。在我们费尽心思制定政策激励教师搞科研的时候, 有没有想过, 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在做科研时感到如此沉重和焦虑, 而不是在享受“兴趣”带来的快乐。没有兴趣, 被动的努力, 创新从何谈起!

2 创新需要支持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高校文化

多元平等的思想交流、和谐竞争的运行机制是文化环境优化的追求目标。高校管理者管理的对象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 “人”是高校最宝贵的财富。如何培养、管理背景不同、才能各异的知识型员工, 激发出他们的潜能与创造力, 是高校面临的重要命题和挑战。目前的学术评价体制使教师压力过大, 教师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尽力炮制“学术成果”, 从而导致了学术的异化, 学术研究不再是为追求真知和创新思想, 而是变成了评职称、拉课题、争学术资源、求加官晋爵的敲门砖。创新在于强调学术个性, 坚持独特的学术观点, 坚守寂寞的研究道路, 离开了自由、宽松、多元的学术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壮大的土壤[2]。

高校管理者必须长期深入地观察自身的组织文化, 从而建立一个与员工比较接近的共享价值和信念体系——一种支持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高校文化。这对管理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必须通过决策和行动表现出支持多样性和包容性, 必然增加管理的难度, 但另一方面, 由此带来的潜在利益却是不可估量的。中山大学的管理者已经提出“尊重差异性是大学管理的精髓”: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必须充分重视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发展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制定不同的学科发展规划、建设模式以及评价标准, 绝不能“一刀切”。

3 创新需要科学精神

长期传统的文化渗透在我们民族思想、思维及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实践表明,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创新科技人才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付诸实施的系统工程, 关乎到教育观念的创新、文化观念的创新、社会观念的创新,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浩大的社会创新工程。近年来[3], 学术界的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都严重地毁坏了学术圣殿的风气。晋升压力、物质刺激、过高的荣誉、地位扰乱了原本平静的象牙塔, 使得一些科学家、教授、甚至年青的学者, 越来越远离“科学精神”, 阻碍了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所谓“科学精神”, 可以简单归纳为“实事求是, 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 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高校创新文化建设需要确立和大力宣扬求真、求实、崇尚真理, 坚持理性思维和科学实践为核心理念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办学的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 是大学之魂;而校风、学风正是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独有的价值取向, 呈现了大学的品格。中山大学正努力在大学营造融“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植“崇尚科学, 鼓励创新, 兼容并包”现代大学文化精神, 形成“开放、和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校风[4]。

21世纪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就必须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拥有足够数量的自有知识产权, 拥有一大批一流的、勇于创新的现代化企业, 拥有为数众多的杰出学者和优秀领导人……而承载这些理想的前提是——中国必须首先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 拥有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流高校。如果我们不仅从“技术层面”上去努力, 同时也能注重“文化层面”上的耕耘, 那么我们的理想就不会太远。

摘要: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促使高校去审视自己内部的文化土壤, 是否有利于孕育创新的种子。文章分别从学术自由、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高校文化、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探讨有利于高校创新的文化建设要素。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创新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创新科技人才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付诸实施的系统工程, 关乎到教育观念的创新、文化观念的创新、社会观念的创新,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浩大的社会创新工程。

关键词:高校,创新,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

[2] 徐冰鸥.文化环境制约高校创新[N].光明日报.

[3] 李延保.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3.

[4] 朱孔军, 李延保.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9.

上一篇:浅谈“汉族人不善音乐”的因果下一篇:浅谈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