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探讨

2022-09-12

1 现阶段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 现阶段的高校管理部门中无论是管理者自身还是院方, 均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教学与相关的科研工作更加重视, 而错误的认为高校管理特别是行政管理的定位, 仅仅是基础而又简单的行政与服务, 而其人员也是一些辅助作用, 不如专业教授、讲师重要。另一方面, 社会与院方普遍认为高校的管理队伍工作专业程度与技术含量略低, 他们仅仅是根据传统、既定的管理模式来进行机械工作, 甚至有了“谁都能做、谁都会做”等想法, 这些错误的理念最终都会导致高校的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不高、工作水平低下以及工作效率略低等弊端。

其次, 现阶段的高校人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特别是人事管理一般都是沿用国家党政机关相应的人事干部管理制度, 这种管理制度虽然非常详尽但却缺少一定的针对性。这种泛泛的制度引用, 特别缺乏科学性的人才应用与选拔, 而在绩效考核与激励手段方面更是缺少科学性的指导和考核尺度。

再次, 高校管理人员对于先进性管理意识略显薄弱, 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管理效率低下。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各所高校已经在行政管理体系上增加了许多先进的电子设备与硬件, 但实际中的应用效率却非常低下, 可以说没有发挥出其电子办公自动化应有的水平和作用。与此同时, 个别高校管理人员本身的思想观念就并不先进, 不仅缺乏团队意识、服务意识, 还不善于对专业知识进行刻苦研究, 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其不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水平提升的需求。

最后, 现阶段的高校管理队伍机构过于冗余

机构设置与工作人员的冗余不仅仅是整个国企的通病, 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管理队伍的诟病, 大多数的高校一般采用一院、两系三级的管理体系。这种制度下的人员管理工作体系, 是通过下级对上级负责来搭建金三角管理结构。在这种行政管理机构中, 存在着机构冗余、巨大、层级过多、机构重复等等弊端, 而在这个金三角内的管理工作人员, 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从事着重复、混乱的行政事务, 却并没有在本质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缺乏总结最终导致了整个高校管理队伍的工作不足。

2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在实践中的对策

2.1 思想上的转变

要想从本质上来改变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首先要从认识与思想上进行转变。“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中同样适用, 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不仅需要一切以人出发、一切以人为本, 还要在具体的队伍建设过程中时刻围绕对人员的激励、创造、提升来展开工作。最终实现工作者与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并驾齐驱、同步发展的效果。这里所提到的“工作者”不仅仅囊括了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成员, 同时还包括了相应的服务对象。我们在队伍的建设中, 时刻以提高认识、提升价值、重视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以鼓励为主的工作手段来协调管理干部与被服务群体的矛盾, 保持这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2.2 完善机制及相应制度的建设

与传统的高校管理队伍几支不同, 新形势下的高校高校管理队伍必须完成人才选拔的机制转型。这不仅仅是由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的, 同时也是现阶段下能够增强高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这种突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通过自身与时俱进的学习。第二是将传统管理队伍中的做事、办公理念逐渐转化为综合性、全面性的知识进行研究。第三, 则是通过明确最终的学习目标来建立长远、长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块。

结束语

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高校管理队伍的需求, 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的管理经验来对高校行政从业人员所存在的失调、滞后等尴尬问题进行提升与解决, 高校的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领导管理队伍同样都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它们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紧紧融合的, 我们必须在核心价值观与考核机制与制度上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高校管理队伍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步伐做到和谐并进, 并以此来推进整个高校的革新与进步,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摘要:作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环节, 如何建立一支符合现代化需求、结构合理的高校的管理队伍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关系着我国高校日后发展的节奏与质量, 还关系到我国的人才培养能够得到科学化的管理与提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我们在不断革新、提升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同时, 还应当正视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难, 下面就来针对这些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 希望能够为广大的同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和案例参考。

关键词: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成刚.关于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探讨[D].河南教育学院, 2013 (4) .

上一篇:散装食管支架安装入置入器的一种方法下一篇:室内设计专业“三位一体”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