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经典教案

2024-04-22

政治经济学经典教案(共6篇)

篇1:政治经济学经典教案

山东省青州第六中学 李建营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中

2,学科:思想政治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文本,了解本框知识。

二、 根据课前预习案,查找重难点知识。

三、 查找搜集对自己有启发意义的好歌、好书、好电影或电视剧。

四、 整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本课题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情景体验等方式增强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歌曲、图片、视频等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感悟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影响;

(2)通过学习,能在生活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部分内容主要学习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共设计了三个目。第一目讲述“丰富精神世界”。积极健康的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第二目讲述“增强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会使人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第三目讲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的,优秀文化提升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内容虽简单,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学好本框知识,对学生如何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很有启发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内心里都有健全人格、不断进步与全面发展的渴望,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好奇心,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难点: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四)教学思路

课前运用网络资源和校本资源,搜集与本框知识相关的歌曲、图片、视频、时政资料。课堂上通过穿插资源、情景体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歌曲、图片、视频、美文朗诵的情境体验。

合作探究:主要用在本节课重难点问题的探究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精讲点拨:对学生思考探究成果给予点评并讲清知识点,使学生对问题清楚明了。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活动】老师好!

【教师活动】请坐。请大家一起读老师寄语:创最好的小组,做最好的自己。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老师希望这节课大家能充满自信,积极参与,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好不好?

课前预习案

【教师活动】大家的预习案我查看了,预习案书写完成较好的有这些同学:岳翠萍、鞠海宁、史纳纳、李兰、葛晓悦、王淑宁、潘娅楠(7人)预习案书写完成进步较大的有:魏娟、杨丹、花木村、张在畅、黄艺玮、韦福云、冯晴晴、周明霞(8人)让我们用掌声祝贺他们,也希望其余同学不甘落后,争取下次被表扬。

课堂探究案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大家来欣赏励志歌曲《超越梦想》,会唱的就跟着一起唱。(师放歌曲)

【百度视频】《超越梦想》

这是奥运会歌曲之一,也被入选为中国十大励志歌曲。大家听后是不是感到很振奋,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应该属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

【学生活动】文化

【教师活动】我们这节课一块来学习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师随后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读。(师板书:文化塑造人生)。 学生读完后,师:大家注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本框重点,这些重点,我们主要是通过歌曲、图片、视频等体验感悟。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让我们欣赏几幅图片:

古迹欣赏 文物欣赏 绘画欣赏

【学生活动】学生配合着说各是什么欣赏

【教师活动】这些欣赏,当然也包括我们外出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总会让我们赏心悦目,同时也会让我们想追求真善美。

【教师活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本好书(师放《士兵突击》书图片)

这本书大家看过吗?这本书主人公有两句经典台词,大家一起读一下: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不抛弃、不放弃(学生齐读)。师说:许三多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士兵,靠的是什么?精神!意志!一本好书,能教会你怎样做人!多读好书,确实能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

【教师活动】我们继续来欣赏一篇美文(师放幻灯片,展示诗人舒婷图像,并指出舒婷佳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有哪位同学能起来展示最好的自己,给大家朗诵朗诵?

【学生活动】同学们静静的用心来听一名学生配着音乐朗诵(中间为学生鼓掌)

【百度视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朗诵背景音乐

【教师活动】好,这位学生太有才了,再有朗诵比赛,咱一定参加得第一(师鼓励学生),大家听出这首诗表达出的诗人的思想了吗?(学生说爱国思想)对,也表达出了我们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热情。好,请大家再来体验一下舞蹈的魅力与震撼(师放幻灯片展示邰丽华图像)邰丽华曾在春晚领衔主演过《千手观音》,优美的舞姿至今还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请大家用心来欣赏,精彩之处可以给邰丽华她们鼓鼓掌(师放《千手观音》精彩片段)

【百度视频】《千手观音》

【学生活动】同学们观看,并不时地发出惊叹声

【教师活动】其实邰丽华是一位聋哑姑娘,但是她身残志不残,靠着勤奋敬业、勇于攀登、从不言弃的拼搏精神,取得了常人无法超越的成绩。我们作为正常人,更应该好好学习,勤奋工作,争取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家听了歌,欣赏了图片,读了好书、朗诵了美文、观看了舞蹈,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精神丰富而愉悦

【教师活动】师边说边板书:优秀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大家再来看下边诗句,看过之后先自主思考探究活动一:这些美文、舞蹈、诗句为什么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师展示探究活动一:

欣赏幻灯片中的美文朗诵、舞蹈视频以及下列诗句并思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你认为,这些美文、舞蹈、诗句为什么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讨论注意)1、先自主思考列提纲后合作讨论;

2、组长控制讨论节奏,确定问题发言人展示成果。

【学生活动】学生默读诗句,自主思考一分钟后讨论。讨论后学生展示:因为能让我们赏心悦目、激发我们爱国热情、塑造我们健全人格、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教师活动】好,大家能认识到这些,也说明了这节课我们的精神生活很丰富。这些美文、舞蹈、诗句之所以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是因为它们具有深刻的 文综之家 文化内涵。如诗词中第一二句表达出了无私奉献精神。讲到这里时,师结合最新材料放低声音:这个五月是令国人感动的五月,就在5月13号,青州二炮军官沈星(幻灯片放悼念沈星的情景照片)

为救一名落水少年而不幸壮烈牺牲;就在5月8号,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幻灯片放张丽莉有关图像)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致使重伤,双腿截肢。是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精神。)第三四句表达出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第五句表达出了正气凛然、不畏权势的浩然正气。这些高尚情操感染了无数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对塑造人生具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那文化又是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呢?我们来看第二个重点知识: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先让学生读臧克家的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谁还活着?

【学生活动】沈星精神、雷锋精神

【教师活动】好,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令人激昂、振奋的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师放歌曲同时板书: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百度视频】《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

篇2:政治经济学经典教案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评目标 教学建议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知 识 能 力 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列举我国的文化成果,体会和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的材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如展示“岭南文化”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及其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自我生成知识。

①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记忆 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理解 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理解 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3.10.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 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运用风俗、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和时政事例等资料,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教科书相关内容】《文化生活》(人教社,4月):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及其评析】

本课时中突破难点的总目标是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意义,还需要提出较具体的目标:

目标l:学生能记忆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目标2:学生能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目标3: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目标4: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评析:

针对本框题首先提出一个总目标: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提供计划教学与评价的集中点,又陈述了四个具体目标。

目标1的行为动词是“再认”,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事实性知识类别。

目标2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 区域性”,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3的行为动词是“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关系”,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4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和“说明”,名词短语是“重要原因”和“包容性”,“ 文化力量”、“ 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表: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的分析

篇3:政治经济学经典教案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与人类精神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总是在字里行间渗透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情感, 以丰富的诗意与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 对人类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升华和拓展。任何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都是依托文学的形式得以传承下来的, 要真正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自然离不开文学阅读。文学经典是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 其内容和形式很多, 但让教师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项。

文学经典在学校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和学生未完整地阅读过一部文学经典, 对名家经典的了解, 仅限于语文教材中所提到的那一些, 他们知道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海明威, 也知道《红楼梦》《悲惨世界》, 却仅仅是把这些作为文学常识来识记的, 用来应付考试的。文学经典的阅读被冷落的原因除了应试教育思想干扰外, 还与当代的传媒有关。网络时代, 媒体迅速发展, 快餐文化盛行, 文化泡沫泛滥, 各种适于耳目之娱的东西充斥市场, 这些因素致使教师和学生难能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学校学习文化的建设中, 需要审视这种阅读状况, 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 让教师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文学经典里的内容颇具广度,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古今中外, 无所不包。文学经典的阅读可以提升道德境界, 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可以启迪人生智慧, 可以丰富文化底蕴。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钱理群教授认为教育要为学生打好两个底子, 即“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打好“精神的底子”就是为了“立人”, 就是为了“在他们长大后, 真正面对社会与人生时, 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 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这就是经典阅读的根本所在。

一般地说, 文学阅读具有两大主功能。一是知识育人功能。学习成为一种文化后, 必然激励广大师生更广泛地汲取人类各种知识, 不仅要汲取书本知识, 更要汲取大量的社会知识, 通过对知识的广泛汲取和积累, 广大师生就能不断地充实自己, 使自己逐步成为“学习型”人才, 最终依靠知识, 发挥出自己的聪明睿智, 潜心教书育人, 成为国家有用之人。二是人文熏陶功能。学习成为一种文化后, 必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构成师生潜在的、规范的学习内容, 这样, 广大师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健康的精神营养, 得到人文熏陶、心灵净化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促使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使自己在直面人生的时候, 积极向上, 乐于进取。

学校学习文化指的是与学习型学校相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 是学校围绕学习而长期形成的对待学习的态度、习惯、规范和效果的总和。学校学习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的一种存在形式和文化实在, 属于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在支撑学校师生成长的学校文化特质中, 学习文化是核心力量, 是学校师生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和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动力。学校学习文化是一种理念, 一种精神, 更是一种境界, 可以说,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文化, 它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是教书育人, 就是要使学生和教师的生命主体都得到发展, 尤其要使广大青少年逐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 除了传统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手段, 现代教育还有很多创新途径和手段。譬如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等等, 而这其中, 文学作品的阅读则是极为关键的途径与手段。把阅读上升到“文化”的层面, 学校就拥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的过程, 而是思想升华的过程, 在学校学习文化的影响下, 广大师生也就增强了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从而产生出强大的教育推动力。简言之, 促进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阅读, 可以产生学校的学习力, 产生学习力就会增强文化力, 增强文化力就会推动教育力, 推动了教育力就会激活各类教育实践活动, 从而加速师生生命成长。

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文学语言,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素材。2004年CCTV《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袁隆平!”以优美的现代诗歌形式讴歌了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丰功伟绩。还有,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之于思, 毁于随”、“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 又从道德修养的许多方面给学生以启迪。教学实践证明, 在历史课堂上广泛使用这样精练、优美、诗意般的文学语言会比单纯的思想教育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如果能够时常沐浴在经典文学语言的环境里, 通过长期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影响, 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必定大有裨益。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了古人以救国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升官发财, 请往他处;贪生畏死, 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这副至今仍然矗立在黄埔军校校门的对联成了“黄埔精神”的最朴素诠释。在评价诸葛亮的时候, 引用杜甫的诗句《八阵图》“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也可以引用他的《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其实, “诗圣”杜甫用了不下10首诗来讴歌他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景仰。宋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揭示了南唐后主李煜对国破家亡的遗恨和无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集中表现了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即景抒情, 气势恢宏的写作风格, 从而将读者带到历史的沉思之中, 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通过排比这种气势恢弘的文学表现手段表达了梁启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少年的殷殷期待之意。

篇4:政治文学的经典

关键词:动物农场;政治性;文学性

如果说乔治·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描绘的是一种极权统治下的乌托邦社会,那么,《动物农场》作为其另一部著名的政治批判小说,则是对极权社会下民主道路发生异变的生动模拟。后者无论在人物设定还是情节设置上都有很明显的象征意味、寓言意义和批判价值。如果从象征角度讲,小说中的动物世界几乎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真实对应。农场的场主琼斯象征十月革命推翻的沙俄统治者、弗雷德里克象征希特勒、皮尔金顿象征丘吉尔、种猪拿破仑象征斯大林等。奥威尔自己也曾经承认过,他的这部小说确实影射了当时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社会,但需要指出的是,《动物农场》主要针对对斯大林统治下的极权社会进行了精准地寓言和辛辣地讽刺。正像充满美好幸福的正面乌托邦社会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样,动物农场式的反面乌托邦也是不可能完全实现,但奥威尔的预警和抗议是十分有效和有益无害的。

小说将背景设置在梅纳农场,故事从老少校给动物们讲的一个怪梦开始。白天的时候农场里的动物就听说老少校梅杰要讲一个怪梦给大家听,他讲的怪梦便是鼓动所有的动物进行革命,推翻琼斯的暴力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平等的理想社会,他还教农场里的动物唱革命歌曲《英格兰野兽》。这次“宣告会”结束不久,梅杰就平静地死去,但他的革命思想却在动物之中流传开来,并被归纳成了“动物主义”。于是,动物们以一次与主人偶然的冲突作为导火索,发起革命,赶走了农场的人类,建立动物农场,出台了农场的法律——七戒。然而,所谓平等自由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作为统治者的猪的内部发生了分歧,作为革命领袖者之一的雪球被迫害出逃,并被另一头善于演说的猪鸣声器描绘成革命的叛徒。而农场里其他的动物也不断被压榨,不断被洗脑,领导阶层的猪也一步步从过起了原来琼斯先生的生活。故事最后,农场里的动物已经分不清猪与人,统治地位的猪最终蜕变成为和人类无异的牲畜剥削者,动物农场这个名字也被放弃。

《动物农场》中的乌托邦社会从破坏到建立在到破坏,奇怪地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很明显,奥威尔借助小说,是希望后人能找到走出政治幽暗、摆脱“西西福斯式”命运的道路。即使人性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说人类政治智慧本身存在局限性,这种可怕的政治倒退和循环仍然在时不时作怪,奥威尔也希望人们应该能懂得个体如何应对。因为任何一个政治错误或历史性的转折,都可能导致诸多个体生命价值的彻底葬送。

奥威尔在写到拿破仑利用其九条恶犬屠杀不服从的羊后,动物们既惊慌又哀伤。惊慌的是这事它们起义后第一次看到和人类屠杀它们同胞一样的血腥场面;悲伤的是同类被杀,书中有克拉弗对现状的思考:“现在的情形可不是几年前他们为推翻人类而努力奋斗的目标,这些可怕的情形以及这种杀戮并不是他们在老少校第一次鼓动起义的那天晚上所向往的。对于未来,如果说她还曾有过什么构想,那就一定是构想了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没有饥饿和鞭子的折磨,一律平等,各尽其能,强者保护弱者,就象是在麦哲讲演的那天晚上,她曾经用前腿保护着那是最后才到的一群小鸭子一样。但现在她不明白, 为什么他们现在竟处在一个不敢讲真话的世界里。”小说中在革命的初期,处于领导阶级的猪根据老少校梅杰的思想归纳出七戒。七戒一经提出,所有动物无论是否理解,争相背诵。然而,随着极权主义的不断强化,七戒的内容也不断被修改,但演说家鸣声器总能编出各种理由说服动物们,使他们对七戒的忠诚一如当初,即便最后七戒只剩一诫。“七诫”中充满了平等精神和纪律意识,同时还充满了对 “敌人”的深仇大恨。作者这样写无疑是为了暗示猪掌权后一步步异化为人,到最后与人一模一样。

拿破仑一开始就对各种委员会毫无兴趣,认为新政府与其教育年龄不一的全体动物,不如尽早教育年轻一代。所以它迅速地将九条刚刚断奶的小狗从父母身边带走,关在与世隔离的阁楼上亲自进行“教育”。然后借助凶狠异常的众狼狗之势,一举将斯诺鲍赶出动物农场。奥威尔让我们在忍俊不禁的阅读过程中清醒地意识到,公猪拿破仑的思路与它反对的原庄主琼斯不仅一模一样,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小说并没有证明拿破仑天生如此、祖辈遗传或生性恶毒,但因此也促使读者思考这个动物独裁者的产生机制。拿破仑身高力大,比其他动物更向往权力;天资聪明过人、行事果断,能洞察时世和其他动物的内心;熟悉统治技艺和政治权术,更懂得如何从激烈竞争中获取权力和长期地稳住权势。

有学者认为,琼斯先生隐喻奥威尔心目中的以英国为首的丑恶的资本主义世界,在本质上说当时任何社会体质发生改变的国家(如苏联)确是与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社会无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斯大林不会像《动物农场》中的拿破仑那样在桌面上和琼斯先生臭气相投,斯大林的历史功绩还是不能否认的。用丘吉尔的话说就是:“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使用木犁的国度,撒手人寰时却是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也是奥威尔无法预料的事情。小说在追求寓言效果的同时,过分简化了问题。《动物农场》虽然对极权社会进行了文学化处理和批判,但是却容易导致在理解社会现实过程中,忽视正面因素和合理意义。

《动物农场》这篇著名的政治小说兼具政治性和文学性,二者相得益彰,可以说是政治文学的典范之作。奥威尔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对人类历史上的极权主义进行了有力批判,代表了20世纪一代知识分子对人类社会的良知。

参考文献:

[1]Leib J,塔尔蒙,孙传钊. 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汉娜· 阿伦特. 极权主义的起源[M].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杨敏.穿越语言的透明性《动物农场》中语言与权力之间关系的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篇5:政治经济学经典教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2.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3.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4.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需要拓宽,应是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将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范围 第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以局部发生变化或实现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其次,生产力决定着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再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关系所能变化的程。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的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力所决定,它又对生产力超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反应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互适应,适合生产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归跟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第三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两个既要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

3.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况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4.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史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应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第四章

一、商品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涛;价值是商品所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存在矛盾。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2.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的不同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劳动。各种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是由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一方面二者是同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实践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欢喜,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二、商品价值的决定

1.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2.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决定于各个商品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程正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第五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互相关系。

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时互相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师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⑴ 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⑵ 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⑶ 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第六章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有时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统一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会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工人在生产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价值增值的秘密。在价值增长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这就说明,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由于上次资料的价值表现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本,因而,资本又有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单个资本越是增大,才越有条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但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累感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第七章

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一、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新生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它的物质要素在审查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需待全部失效后才一次更新。

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审查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是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此外,用于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全部收回。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也把它列入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首先,划分的根本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期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源。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产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⑴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声誉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ⅠⅠ(v+m)=Ⅱc ⑵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c+v+m)=Ⅰc+Ⅱc ⑶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Ⅱ(c+v+m)=Ⅰ(v+m)+Ⅱ(v+m)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⑴Ⅰ(v+m)>Ⅱc ⑵Ⅱ(c+m-mm)>Ⅰ(v+)xxm)=Ⅱ(c+△c)xmm)+Ⅱ(v+△v+)xx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⑴Ⅰ(v+△v+⑵Ⅰ(c+v+m)=Ⅰ(c+△c)+Ⅱ(c+△c)⑶Ⅱ(c+v+m)=Ⅰ(v+△v+第八章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代表资本家为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这部分价值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权不实际耗费的资本的产物。商品价值公式w=c+v+m不变(c+v)+m即k+m.。

3.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此,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生产成本,但是在物质形态上却是全部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便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4.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东西,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不同的是,如果把它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资本,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体现了农民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2.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关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形成极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不同。生产极差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极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条件而有两种形态:极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和极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⑴极差地租第一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是由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极差地租。⑵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是由于再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基础地租。3.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做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所形成的。

绝对地租生产的条件是农民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并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只要还存在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就不会消失,租种任何土地依然必须缴纳绝对地租。但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既然发生了变化,他就不再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了。马克思指出,这时绝对地租就是:在租金的名义下,把它的租佃者的一步分利润甚至一部分工作刮走,即来自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克扣农业工人一步分工作。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第一,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

第二,20世纪初列宁曾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

第三,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第四,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

第五,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列宁明确指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实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使世界各地、各地区的经济生活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密结合的趋势。

2.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个别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同学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3.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注意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师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4.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得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表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所以,垄断资本主义是过度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1.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得形式。2.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第十二章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建立生产资源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实现和消除两极分化。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资本,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其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紧急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要。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是:

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三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题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概括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多元化所有制的所有结构,不是凭主观意志任意选择的,它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同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这也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所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义包括:税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处的地位和战友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其中公有制经济要居于主体地位。之所以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事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要打理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充分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2.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

个体所有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体经济师从属于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3.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它的存在和适当发展是必要的。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应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他健康发展。私营经济对公有制经济也会发生影响,甚至会起某种消极作用。4.外资独营经济。

外资独营经济师外国的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根据平等互利原则,经我国政府批准,在我国境内单独兴建的企业,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5.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涌现的中外合营经济,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两类,它们都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我国也出现了由国内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共同投资所组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独营企业,通常称为“三资”企业。

第十四章

一、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德前提条件。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的尺度。

坚持按老分配,要求承认不同劳动者在劳动上的差别,并在劳动报酬上体现这种差别。为此,必须反对和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反映允许劳动者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有先有后 2.按劳分配的性质。

按劳分配师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既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同时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3.按劳分配的作用。

按劳分配时适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分配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第一,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时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二、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结果,形成多种恶人收入。

个人收入按其获取的途径可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个体经济的劳动收入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包括资本、资金和房产收入、风险和机会收入,以及转移收入(如水保障性收入)等。

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就有合法与非法的区别分。区分合法劳动收入和非法劳动收入的原则是看借以获得收入的劳动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凡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属于合法劳动,其劳动收入是合法劳动收入。国家根据这一原则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

按劳分配收入是劳动收入,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既有劳动收入,也有非劳动收入。因为,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劳动要素是指活劳动要素,它不仅包括一般劳动者的劳动,而且包括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因此。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属于劳动收入。而其他生产要素是非劳动要素,其分配收入是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非法进侵占。尤其是对非劳动收入,更应该有明确的认识。首先。非劳动收入并不都具有剥削性质。其次,具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第十五章

一、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通过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核心是建立有利于资源配置和生产发展的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关系。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一改革目标是根本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今后将体制,但并不是取消对经济又计划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实行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都是建立社会主意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市场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价格、竞争、供求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从微观经济方面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计划则是要搞好总量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和重点经济建设,从宏观方面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结合,在宏观计划调控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因此,要达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要健全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1.体制转轨方式只要有两种:“激进式”和仅“渐进式”。所谓“激进式”转轨,是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同时进行,全面展开,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也称“休克疗法”。

所谓“渐进式”转轨,是指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局部开始,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地逐步展开,循环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

2.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转轨方式。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改革代价小而成效好的选择。因为,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案,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摸摸索,逐步前进。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旧体制不是简单的废弃就可以消除它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一定的发育、成长过程。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额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突然全面改变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会超过社会的承受限度,增加改革的阻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第四,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入,尤其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第十六章

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

企业经营机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第一,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第二,约束机制。第三,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首先应该是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意。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转换其经营机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概括地说,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要实现以下转换: ⑴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⑵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⑶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济转换。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自主经营。自付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法人体制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四:“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正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作为企业的出资者是企业中国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企业法人产权,从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进而在企业中形成出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的分离。

第二,企业权责明确。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责任。

第三,出资者权责明确。出资者按照向企业的投资额享受所有者权益,即资产收益我。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阐释,出资者只以其向企业的投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第四,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接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地组织生产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在市场竞争中优劣汰。

第五,管理科学。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里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第十七章

一、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

我国社会主意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的特征。

第六,它是统一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的运作和商品的交换要遵循统一的规则和制度;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的。

第七,它是开放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一是要求国内各地区、各部门的市场相互之间的对内开放,而是要求国内市场对国外的开放。

第八,它是竞争的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运行机制。一是生产同类商品的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围绕商品价格,质量、服务展开竞争。二是生产不同种类商品的各部门之间,为追求有利投资场所展开的竞争。

第九,它是有序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应当保持正常经济秩序,最主要的是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

第十,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在市场经营中存在这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以及经销、代销、自销等多种经济方式。

二、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1.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本质。货币流通的性质取决于商品经济的性质。

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因而也必然存在作为商品运动媒介的货币流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货币流通的主体部分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本质上是为全体劳动者权益服务的,它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货币流通,主要以银行、特别以国家银行为中心进行。2.货币流通形式和渠道。

适应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社会主义各种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有现金和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

我国投放货币的渠道主要是:⑴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学校、团体向职工支付工作。这是向城镇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⑵商业部门、企业收购农产品。这是向农村投放货币大主要渠道。⑶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购买办公用品和支付差旅费,以及购买某些生产资料。⑷国家通过银行投放货币作为农业贷款和贫困地区的拨款。⑸城乡居民从银行提取储蓄存款。⑹国家收购手工业品额废旧物品的货币指出。我国回笼货币的渠道只要是:⑴商品回笼,即商业部门通过销售商品收回货币,这是回笼货币的最主要渠道。⑵服务回笼,即通过交通、邮电、文化娱乐和公用事业单位的各种服务事业的收费回笼货币。⑶财政回笼,即国家向企业、居民征收各种税款。⑷信用回笼,即银行吸收存款和收回各种贷款。

非现金流通,又称银行转账,指收付款双方通过各自的银行账户,用转账结算的办法完成货币收支的货币运动。非现金流通是直接通过银行进行的,因而,货币流通不超出银行的范围。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的关系,即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重要比例关系。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得。但是,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过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当前人们生活的改善;反之,消费基金过多,积累基金就会减少,从而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限制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条件下,积累与消费此长彼消,相互之间存在这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长远利益和目标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矛盾。它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正确处理和记录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要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需要。

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第三,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积累和非生产记录的关系。第四,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和个人消费及基金的比例。

第五,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率的恰当与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影响。

第十九章

一、.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宏观调控目标是与宏观调控任务直接相关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6.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⑴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经济能否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既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⑵增加和扩大就业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凡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社会成员都应当能获得就业机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并使在岗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年内的工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取得较高的劳动效率和工时利用率。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我国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并有政府宏观调控的价格机制,政治必须建立完备而有效的价格调控体系,这种宏观调控并不是直接规定各种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计划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约束定价主体的定价行为。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收入和支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无论出现顺差还是逆差,都需要高度重视。

二、宏观调控政策

会主义的宏观调控目标,需要通过各种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

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平衡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三种类型。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市为实现宏观调控而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邮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所构成的。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

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总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货币政策可分为均衡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以后,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社会主义宏观他调控中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⑴从总体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目的。⑶收入分配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保持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克服收入非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合理差别和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防止贫富两极分化。⑷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的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最低收入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4、产业政策。

社会主义产业政策有三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产业支持政策,即支持和鼓励什么产业发展;二是产业抑制政策,即限制和紧缩什么产业发展:三是产业替代政策,即以某种新兴的、效益和效率高的产业,取代原有的某种传统的、效益和效率低的产业。

第二十章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不需力争较快速度,但较快增长速度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要正确处理好说的与效益的相互关系。

经济效益的一般含义,是指人们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同获得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再生产活动中取得一定量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越少,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紧急效益就低。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⑴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⑵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础依据。⑶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第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另一方面,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在动态上的比较,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劳动耗费、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两者是不同的经济指标。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快,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一定好。当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发生不一致时,决不应求速度效益,而应使经济增长速度服从经济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增长速度。

第二十一章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权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

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保护资源我和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⑵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⑶加强环境保护,实行生态平衡。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进入21世纪,我国知识刚刚跨入小康色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得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是因为小康生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50多美元,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3 000美元,相当于一般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这种小康,全国城乡居民并未全面达到,尚未稍不分人没有脱贫或解决了温饱而未达到初步小康。而全面的小康水平,除了物质消费外还包括精神消费,除了满足生存需要外还要满足发展需要,实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实现小康。

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因而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是不平衡的。

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既是我国小康生活的现状,也是我国所面临的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使我国的小康水平得到大大提升。第二十二章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长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

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依赖外力,迷信外国,也是十分有害的 b)利用外来资金

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⑴可以补充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⑵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引进国的生产、靠科学技术水平。有益于引进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和扩大出口;⑷有利于引进国发展本国经济,增长自力更生的能力。

篇6:经济学经典教材

初级教材:针对初学者,大多举案例和现象,加以文字解释,偶尔添加二维图案。

高级教材:注重数理逻辑,而二维图案及文字已难以表达、解决所说明的问题,故多用数学证明或代数方程,夹杂现代数学工具。

中级教材:介于初级和高级之中,界定甚为模糊。

一.初级入门教材推荐

1.曼昆 经济学原理

本书为大学低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文中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为贴近,复杂的数学用得很少,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十大原理”,适合零基础的同学阅读。

2.萨缪尔森 经济学

萨缪尔森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可谓博大精深,读完此书可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的认识框架。

3.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在信息经济学的成就甚高,曼昆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经济学所涉及经济学内容主要是以价格理论及边际分析,不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茨之经济学是对前两者的补充。

4.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众多院校考研指定参考书,该书通俗易懂,符合中国人的胃口,必读书籍。

5.黎诣远 西方经济学

该书内容较为简单,多为管理类院校考研指定参考书,也值得参考。

注:此外,我国宋承先、尹伯成、梁小民等编著的经济学教材,可以选读。

二.中级教材推荐

1.平狄克 微观经济学

该书是标准的中级微观教材,在美国多个大学供MBA才用。此书内容适中,主题广泛,均是各部分理论之要点,不旁及其他分歧内容,其中定价部分较为详细。图形清晰,语言流畅,所采用数学工具甚浅,有函数但不涉及微分,只用差值。建议此书应通读,可作进阶之用。

2.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此书是极规范的中级微观教材,内容易懂而深刻,相当关注技术细节问题,比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更深一些。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数学造诣,但此书刻意避免大量应用数学公式,微分运用相当少。适合阅读完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之后进行拓展。

3.曼斯菲尔特 微观经济学

该书内容、难度与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相仿,惟编排次序不同。体系稍显庞杂,不如平迪克微观经济学明晰。若读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有不明之处,可先参照此教材。

4.曼昆 宏观经济学

此书秉承曼昆经济学原理之优点,以简单、浅显为特点,虽然只用到很少量的数学知识,但为原理及内容均提炼得甚为简洁,前半部分写得相当清晰。其缺点是作者似乎限于门户之见,对真实周期学派、奥地利学派等其他学派提得很少。

5.多恩布什 宏观经济学

此书是标准的中级宏观教材,属于正统教材。体系清楚,描述准确,通行于美国各大学多年。此书采用凯恩斯IS-LM体系为框架,对各个流派评价及描述相当公平,推荐必读。

6.萨克斯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

萨克斯成功处理了南美高通货膨胀的问题,整本书注意细节而有条理,很适合读完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之后进一步阅读,以拓展知识。

7.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

此书是一本讨论开放宏观经济的经典教材,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个部分,渗透克鲁格曼的经济思想,所采用框架为AS-AD框架,可作为IS-LM框架的补充。

注:补充介绍

1.北大系列教材 周惠中 微观经济学

2.北大系列教材 朱善利 微观经济学

3.布兰查德 宏观经济学(通俗易懂,推荐参考)

4.罗伯特 · 霍尔 宏观经济学(整本书显得有点凌乱,不属于必读范围)

5.巴罗 宏观经济学(巴罗的宏观经济学造诣很深,主要研究领域在经济增长理论,不属于必读范围)

三.高级教材推荐

1.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

这是在范里安现代观点基础上的标准高级教材,每章均相当简短但精要,阅读时需要对中级教材有比较深入的学习,推荐阅读。

2.安德鲁 · 马斯—科莱尔 微观经济学

本书是最近十余年来欧美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是公认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圣经”。本书被国外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采用,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籍。

3.平新乔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本书包括了消费者选择、企业行为、市场产业组织、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等基本内容,反映了微观经济学在世纪之交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作者在大量阅读近三十年来经济学文献,并联系中国实际后所写的一份讲稿。内容引入大量的数学运算,强调逻辑推理。

4.罗默 高级宏观经济学

目前通用的研究生宏观经济学教材之一,被国内许多院校指定为考博参考书。此书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较好参考书,其特色是大幅增加了对内生增长理论、真实经济波动理论、后凯恩斯学派的市场微观调节理论的介绍。全书深入浅出,清楚明了,尤其是技术方法运用恰当,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宏观经济学。

5.布兰查德、费希尔 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

最优秀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之一,此书难度很高,而且引进较早,市面上已经难觅踪迹,有精力可以读一读。

注:补充介绍

1.张定胜 高级微观经济学

2.蒋殿春 高级微观经济学

3.萨金特 动态宏观经济理论

4.龚六堂 高级宏观经济学

西方社会历史上经济学十部经典著作

1、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都睥睨古人,下开百世。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做出不朽贡献,真是绝顶的天才。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索罗斯在投机之余,也写些《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之类的书,不过其理论造诣比之李嘉图,则相距太远。

3、马克思(德国)《资本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撇开学理而言,就其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够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4、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 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作为严密科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5、费雪(美国)《利息理论》 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的报酬。张五常认为本书驳倒了《资本论》。

6、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对个人理性通过自由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只是其建设性的部分即国家干预政策争议很大。

7、马歇尔(英国)《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8、萨缪尔森(美国)《经济学》 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本书作为最成功和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把经济学知识标准化、体系化方面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就其改变经济学知识的传播和复制方式的力量之大,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9、布坎南(美国)《同意的计算》 本书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用数理工具定量分析,为经济和政治的制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上一篇:零中介费留学:牛津大学著名建筑下一篇:2021世界勤俭日国旗下讲话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