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渗透

2024-05-03

美学渗透(精选十篇)

美学渗透 篇1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 教师的语言美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 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 除了口语流利外, 还要学点洋腔洋调, 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 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 具有节奏感的语调, 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 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教师优美的语言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 学生不仅兴趣盎然, 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2. 教师的教态美

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 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 衣着美观得体, 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 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 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 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 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 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 消除恐惧感, 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 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 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 运用和谐的色彩, 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板书形式的美, 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 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 生发美的思索。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 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 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 在音乐中欣赏美

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因此我们就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 让学生伴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吟诵, 感受音乐美, 领悟语言的艺术特色, 培养一定的欣赏能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旋律优美、内容健康的英文歌曲, 让学生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

2. 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 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课本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比不上教材灵魂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知道了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 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进别人房间要说“May I come in?”初次见面, 要说“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 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

3. 在活动中体验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 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课堂里可引导学生动手创作, 把单调的语言个体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 边听边做, 边说边做, 在发展听力、训练口语、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水果、动物等名称时, 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或边听边画;在学时间的表达时, 让学生做一只钟的模型, 边拨动时针分针边练习句型……在这些活动中, 会画会做的总是特别受到大家的注目, 而其他学生从他们那儿既能学到如何用英语自由表达, 又能欣赏优美的艺术品, 得到了美的熏陶,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正蕴藏于这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

美学渗透 篇2

【摘  要】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关键词】 渗透 美育 欣赏美 鉴赏美 感悟美 体验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小学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太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

渗透美学教育,促进地理学习 篇3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积极渗透美学教育。让学生认识地理课程的美学特征,并感悟地理之美,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地理之美,培养地理思维;挖掘地理之美,总结学习规律。

【关键词】

美学 学习兴趣 地理特征 地理思维 规律

地理教学不仅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更具有美的感染力。地理课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不同的地域,风光不尽相同,不同的星球,地貌特征各异。但这一切都是具体可感的,高山有高山的巍峨,大海有大海的广阔,美无处不在。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

一、认识地理的美学特征

地理课程的美学特征,有其独特性,各种地貌特征,直观生动,但又形态各具,所以既生动具体,又特色鲜明。各种地理特征又不是孤立的,往往相互关联,和谐共存,不失一个整体。

(一)直观具体

直观具体、生动鲜明是美的特征,也是地理美的基本表现。就植被而言,草原上一碧千里,青草连天;沙漠里黄沙遍地,寸草不生;高山上岩石裸露,不见些许绿色;峡谷中树木繁茂,绿意盎然。这些地理特征,都有区域性,看到不同的植被,给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要么满心喜悦,神清气爽;要么心存孤寂,怅然若失。根据地理课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使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比一味地反复说教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地理画面的丰富多彩,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要因势利导,发挥图片、幻灯片、专题片的独特教学魅力。

(二)各有千秋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各种景观千奇百怪,造物主真的出神入化,地理特征令人惊艳。有的地理变化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比如,火山喷发,岩浆从地下喷涌而出,若铁水奔流,赤焰似火,到处烟尘四起,令人惊心动魄;再有,大海里潮起潮落,浪奔浪涌,有的小岛瞬间不知所踪,有的会突然冒出来,就像变魔术一样,令人大开眼界。地球自身每一刻都在运动,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有的地方隆起为为山脉和高原,有的地方断裂成峡谷或断崖。比如,喜马拉雅山已经高不可攀,但每年还在不停地生长。黄河之水也会把黄土高原的泥沙带到中下游,不断抬升河面,制造悬河奇观,扩大下游冲积扇的面积。还有一种岩溶地形,把山体掏空,形成石钟乳、石柱,形态各异,幻若神奇的宫殿。大自然的伟力,令我们敬畏不已,简直是无所不能。大千世界,五花八门,奇山异水,美不胜收。

(三)和谐统一

地球上的大气圈或者地貌特征,都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任何地理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比如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尽管看不到摸不着,但作用很大,可谓功勋卓著,它就像给地球披上了一件防护衣,呵护地球,造福人类。大气层可以阻止太阳的辐射和宇宙射线,保护人体不被灼伤;大气层可以阻止天外来物,让流星在到达地面之前烧毁,避免撞击地球,伤及人类。大气层还可以为地球保暖,凝结水汽,制造风云雨雪。大气圈又与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融为一体,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综合地理环境。如果大气中没有氧气,地球上的生物将濒临灭绝;如果没有水循环和岩石风化,就不会有植物生长的土壤;如果大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就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二氧化碳增多,也会使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淹没海岛和陆地。总之,地理之美,还在于和谐统一,相生相克,此消彼长。

二、感受地理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感受地理之美,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利用形象直观的地理教具和教学地图,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的认识,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机械的地理知识传授,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比如,学习长江,我播放了有关长江的专题片,同学们借助画面,很自然地走近了长江,了解了长江的水文特征,了解了长江和两岸人民的密切联系。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各种政治事件或者旅游活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认识各种地理现象,让学生学有所用,激发他们自我发现、自我研究的学习热情。我们游长城、登香山,让学生感受到了温带的气候特征。他们不仅喜欢枫叶之美,而且要弄懂枫叶是怎样变红的,查阅资料,浏览电脑,乐此不疲。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地理学家探险的故事。比如,让学生阅读《徐霞客游记》,不仅感受到祖国山川之美,而且学习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对纠正学生的治学方法很有好处。只有学生感受到了地理之美,才会关注各种地理现象,满怀激情地去学习。

三、把握地理之美,培养地理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地理模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知识是立体的,是空间性很强的,我们要让学生有空间意识,用立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去感知各种地理现象。我们描摹地理现象的语言,要真实准确,不可随意夸大或缩小,因为地理语言就反映着地理思维。我们平时不注意天气和气候的差异,往往用词随意,但表述有失规范。天气变化是短期的,多变的;气候变化则是长期的,比较固定的。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观察地球仪,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两极稍短,赤道略鼓;要让学生有经纬意识,好确定某个地域的位置;熟悉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培养他们良好的空间意识。要让学生喜欢看地图,并且会看地图,在行政区地图上可以准确地找到各个省份;在地形图上,顺利找到各个山川大河。学生有了地理思维,才能科学地认识各种地理现象,不仅思维缜密,而且有理有据。

四、挖掘地理之美,总结学习规律

地理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有章可循的。我们鼓励学生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按着美的法则来总结学习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地球、认识各种地理现象都是大有脾益的。因为各种地理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一个和谐完整的统一体。例如,我们根据纬度变化,结合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就可以总结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根据不同的气候类型,总结出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爱学地理学好地理,还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美学教育与地理教育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古诗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篇4

一、深入了解,在生活中发掘美

诗歌是时代生活最强烈的反映,作者把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经过艺术加工,以精练、凝重的语言,体现在诗歌创作当中。因此,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现实有全面了解,把所学诗歌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这样才能把诗歌蕴藏的美挖掘出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向学生做全面介绍,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学习。

比如,让学生品味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就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羁,笑面人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大唐盛世;品味杜甫诗歌中反映的民生疾苦,体会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就要让学生了解杜甫坎坷的人生经历,了解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步由兴盛走向衰落;品味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就要让学生了解他母亲长期奉佛,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他中年丧妻以后,一直过着吃斋奉佛的独身生活;品味杜牧、李商隐诗歌中的伤感和朦胧色彩,就要让学生了解唐末的动荡不安,唐王朝灭亡前做垂死挣扎的社会局势;学生只有做了全面广泛地了解,才能发掘出诗中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引情入境,在颂读中感悟美

讲解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引导学生闭目想象,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

比如教学《别董大》一诗,可以这样引导:茫茫塞外,一望无垠,黄沙满天,遮云蔽日;狂风怒号,飞雪连天,北雁成群,结队南飞。在京郊通往塞外的大路旁,两位友人挥手告别,该是一番什么样的滋味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先感受环境的惨淡凄凉,在这种气候中与友人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但突然词锋一转,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光,使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通过这一反差让学生体会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度,感受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这样写远远要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三、组诗教学,在比较中寻找美

在学习一首新诗时,我们不要孤立地只讲这一首诗,而要以点带面,再找出几首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诗来做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诗歌之美。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可以与《赠汪伦》放在了一起来讲,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做了如下对比: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白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开头用了一个“故人”点出了和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友谊之厚;《赠汪伦》则是用“踏歌声”来突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写老朋友的船顺江东下,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边,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向东流去。老朋友走远了,已经看不到了,而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远望。作者借景抒情,借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去而不回,抒发了和孟浩然之间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赠汪伦》则通过深刻的比喻,用深不可的桃花潭水和汪伦的送别之情相比较,衬托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前一首作者在写送别老朋友时,看到奔腾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和老朋友也像这长江水一样四处漂流,不禁触景生情,流露出了伤感。而后一首诗,友人的踏歌送别方式正合李白的豪放性格,故此李白分外高兴,尽管是离别,却丝毫没有那种伤别离的情感。所以,这两首诗虽都出自一人之笔,但在艺术手法上却并不相同。

四、探究哲理,在学习中体会美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里,有很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名句,可以说是名垂千古,妇孺皆知。这些诗句,不仅语言至善至美,而且都插上了富有哲理的科学的翅膀,达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嫁接。在教学这些诗词时,应该帮助学生去发现、感悟诗词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比如教学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要让学生品味到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学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让学生懂得,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各人的立场和视角不同,观点也就会不同,置身于其中的人,认识视野就更受局限,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事物,才能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能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还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比较深入地领略诗歌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

摘要:古诗中美的领域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所在。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篇5

一、展现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探索美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学规律的艰辛旅程中,一方面总是伴随着对美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出他们精神上的种种美德。如哥白尼与托勒密地心说的决裂,就是有其执著追求美的因素,他深信完美的理论在数学上应该是“和谐与简单”的。托勒密为了解释天文观测的结果,引入了许多“均轮”、“本轮”,使得天文理论既复杂又失洽。因此,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哥白尼苦心孤诣,研究了三十多年,终于建立了不朽的日心说。后来,开普勒深切地感受到日心说的美,毅然地抛弃了从他的老师第谷那儿接受的地心说观点。他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以想象的心情去欣赏它的美。”

爱因斯坦所建立的广义相对论,被朗道和玻恩称赞为可能是一切物理理论中最美的一个,“是一种伟大的艺术作品”。爱因斯坦本人也把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感受称之为“思想领域最高的音乐神韵”、“一种壮丽的感觉”。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审美活动与物理学研究并不是不相关的,克服物理原理中某些美学因素上的不洽,往往会导致物理学新规律的发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客观世界中,真与美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真理的追求必然伴随着对美的追求。

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人生美德更是感人至深。面对罗马教廷的熊熊烈火,布鲁诺用响彻环宇的“火并不能把我征服”的宣言,宣告了神学的毁灭,真理的永存,其捍卫真理的英名和美德,流芳百世。伽利略被终身监禁却矢志不移。富兰克林为了证明雷电与普通静电的一致,冒着生命危险做了用风筝“引”下雷电的著名的“费城实验”。而利赫曼则为同一目的惨遭雷击而死,他们都具有敢于献身的人格美;物理学之父牛顿构建了经典物理学的宏伟大厦,但他却谦虚地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法拉第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成名之后世界各国赠给他的各种学位头衔达几十个之多,但他却把所有荣誉奖章都收藏起来,连最亲近的朋友都未见过,当有人问他喜不喜欢这些荣誉时,他说:“我从来没有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朴实的话语表达出他不图虚荣的高尚品德。中国现代物理学家王淦昌、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报效祖国,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德。

以上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中珍贵的美学因素,物理学家对美的执著追求和他们的人生美德,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学习的兴趣,激励成功的意志,养成献身科学的良好品德。

二、挖掘物理学中蕴含着的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乃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对物理学中科学美的认识就是对物理理论深层次的认识,是从整体上的一种把握。物理学中的美学因素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和表达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但赐给人以严密、协调的逻辑美,而且有如诗一般的简单、对称、和谐的形象美。

(一)简单美

在千姿百态的物理世界里,尽管各种现象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可归结为若干基本的物理规律,这就使物理理论体系上呈现出高度的简单美。例如:运动和力的关系,曾经困惑人类几千年,但一旦揭开其面纱,呈现出的关系“F=ma”却如此简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形式十分简单,内容却极其丰富——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揭示了奥妙无比的自然规律,所表现的简洁美令人叹为观止;麦克斯韦方程组把复杂的电磁规律建成一个简单对称的理论体系,被誉为自然界最优美的诗。被物理学家们争执了一百多年的“热”,却仅以十个字做了结论:“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仅仅十个字,真是简单科学!

物理学的简单美还表现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方面,如力的概念、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在表述上的简单和精炼令人惊叹。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更具有简单美的特征。就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等,这些犹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把物体的特征和个性勾画得淋漓尽致,既简单又合理,既抽象又形象。

(二)对称美

对称美是指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协和。对称之所以让人产生美感,是因为对称中存在着某种“重复”、“均衡”、“有序”的东西。物理学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物理学的对称美。

美学渗透 篇6

一、挖掘教材美学内容, 强化德育功能

中职德育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其内容抽象性强, 形象性不足。如果教师本身没有较好的审美素养, 不具有对教材抽象的理论进行审美加工和形象化的能力, 在教学中从抽象到抽象, 从理论到理论, 就讲不出形象, 讲不出滋味, 讲不出美感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教材中美的内容, 努力将抽象的理论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形象化, 从而达到理性思维和形象美的统一的目的。

(一) 精心筛选美学内容的材料。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 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 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 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 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 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灿若繁星, 真可谓美不胜收。与德育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材料, 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 十分丰富,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 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赢得自由解放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和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既艰难曲折, 又多姿多彩, 具有使人激动, 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 这种推动社会进步, 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 是进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 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 效果更佳, 能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 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 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 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 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 发挥其审美作用, 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 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 德育课教学应努力突破教材内容抽象的局限, 使学生的思维在生动、形象的内容基础上被调动起来。

因为学生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 他们容易对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产生美感。如喜欢色彩鲜明的图画, 喜欢节奏感强烈的乐曲, 喜欢对比反差较大的形象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这一审美心理特点, 注意挖掘和选用教科书、教学材料及现实生活中美的内容。这些内容, 会比抽象的说教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 应根据教材特点, 从实际出发,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美的感受中, 激发兴致, 诱发美感,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的单调重复、千篇一律, 会破坏教材内容的指向性, 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学生追求多样性、新奇性的审美心理的需要, 要灵活多样, 不断变化, 及时为学生提供新鲜感觉, 时而穿插启发提问, 时而用直观教具加以演示, 时而组织活泼热烈的讨论, 时而进行饶有趣味的对话, 时而讲诙谐幽默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状态, 唤起强烈的寻奥探秘的求知欲望。

二、展示仪表美, 发挥教学的示范性

师生关系在德育学科中较之其他学科 (除艺术体育外) 有更大的美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生认知、审美对象的教师、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各项因素中, 教师的形象占美感效应的首位。

(一) 教师是传道者的形象。

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无限热爱教育事业并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德育课教师精湛的理论、高尚的理想道德、忘我的工作热情能令学生肃然起敬, 产生强烈美感效应,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 教师是解惑者的形象。

德育教师还需具备其他学科和广博的社会知识, 了解国际、国内形势, 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 理解教育对象的意识冲突, 善于选择时机妥善解决矛盾, 同时还要在复杂多变的教学过程中, 展现教学机智。

(三) 教师是授业者的形象。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洞察能力。这里包含着教师所付出的多少艰辛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只有刻意求新, 不断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开拓自己真正的事业。

(四) 教师是示范者的形象。

学生对德育教师更是“听其言、观其行”, 那些言行一致、内外相符, 能成为学生行为楷模的教师才具有真实的美感。由于德育教师所处的特殊地位, 学生在对教师的审美要求上比较注重于理性和内在的精神品质, 而不是浅薄的表现。因此, 德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是否端庄大方, 态度是否和蔼可亲、真挚热情, 处事是否民主宽容、富有分寸, 要透露出时代和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 使学生感到真诚可学。如教师的着装应该质朴大方, 富有文化涵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必须优雅得体, 潇洒大方, 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等都应该是道德崇高与和谐的象征等。马卡连柯说:“从口袋掏出揉皱的脏手帕的教师, 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 因为“教师是孩子们的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所以教师要对动作、语言艺术、板书艺术、授课艺术、教学机制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教师都有自己的人格与个性, 而根据年龄、性别、身体、气质特征讲求情境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会更显其独有的魅力。

三、巧用多媒体独特魅力,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德育学科理论性、综合性很强,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 简直包罗万象。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最大程度地展现、还原教材中美的世界和美的魅力。具体说, 利用多媒体在德育课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具有以下优点。

(一) 感性直观。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运用自身丰富的图文资料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利用文字、实物、声音、图像、动画乃至网络等各种媒体材料的有机组合, 能把人们不易观察和亲身经历的事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 从而解决德育课教学中抽象与具体的矛盾, 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

(二) 生动趣味。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漫画、flash动画、影视片段等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饶有趣味, 引人入胜, 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 化解教学难点, 达到传统教学手段达不到的特殊效果, 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德育课教学的质量。

(三) 渲染情感。

实施美育就要融情于教, 以情育人。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音乐和影视片段引入课堂, 在渲染情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独到的功效。优美的音乐和精彩的影视片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是影响青少年心灵的重要手段。其精美的歌词、悠扬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及优美的影视场景, 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情绪感染和视觉冲击, 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 同时, 恰到好处地选用音乐和影视片段, 还可以烘托出课堂的审美高潮。通过审美, 学生将艺术情感与个人情感联系起来, 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在积极的情感刺激下, 学生会感到舒心和满意, 感到学习、生活的价值, 产生与德育目标同向的内在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 在课件设计时要做到科学化和艺术化, 一方面, 要能正确把握结构的清晰脉络, 做到基本内容的分解或组合正确无误, 为有关的知识内容选配或创制的视觉符号、图形、动画、电影等媒体也应是准确无误的。另一方面, 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恰当的艺术性创造, 同时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 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和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 按钮和提示文字都要同整个课件的风格相一致。

目前,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 教师普遍感到教学中的困难和疑惑, 但只要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爱美、审美和创美的心理要求, 依据美学原理, 挖掘学科内在美育功能, 那么, 德育课教学就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愉悦、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金书.拨响政治课教学节奏美的琴弦.思想政治课教学, (11) .

普通话课堂教学的美学渗透 篇7

高等院校的普通话课程,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加快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测试,达到相关的从业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通话课程的核心目标往往容易被忽视,而错误地将帮助学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其课程的核心目标,从而,使普通话教学成为普通话测试的附庸,成了应试的工具。这样的结果是学习者将普通话学习当成一种被动的任务,缺乏学习兴趣,致使普通话水平难以真正获得提高。如何使学习者乐学乐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是普通话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汉语是一种旋律型语言,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汉语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形成独特的美学特点。表现为:(1)在语音上,汉语音节以元音为主,元音即乐音,因此汉语音节有乐音之美;(2)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汉民族对声调变化及语流音变等韵律美的长期实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在音节组合上又有叠音及双声叠韵之美;(3)在词汇上,汉语词汇丰富,用法灵活,能精确表意而有修辞之美。汉语的这些美学特点,如渗透到普通话课堂中,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普通话学习者了解汉语的美,喜欢普通话,并将学习及使用普通话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那普通话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普通话美的理解及感受

我们知道,美感不是凝固不变、没有发展的,理解是美感产生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于美的事物,理解得越深刻,则审美情感越丰富。普通话是美的,但如果不理解,一直生活汉语环境中并使用汉语的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很难真正地感受到它。尤其是在以语音训练为普通话课程核心的教学中,单纯的语音教学并不具备多少美感。要让学习者理解和感受普通话的美,首先课堂要表现普通话的美,而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就教师教的方面而言,包含课程内容甄选、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师形象设计、教师课堂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等;就学生学的方面而言,则主要是理解、欣赏、模仿、学习、创造的过程。美的教学必然要服从于学生对美的认知规律才能保证课堂美的正常实施,这关系到美的内容的甄选及表现的问题。

1.1 内容的甄选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就普通话语音教学过程来看,耳的听与口的练只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正确读音的反复模仿训练的过程,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其实,也许是一个精心挑选的字词,或一句含有所授内容的优美诗句,就能恰当地表现汉语的美,并唤起学生的美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模仿和学习的欲望。

首先在字词的选用上,汉语的同音字和同音词非常多,在讲授字音的时候,选用不同的字词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有目的的选择字词能取到一定的审美效果。如与普通话单音节zhi相对应的字很多,如果选用“蜘、蛭、痔”作为教学用字,虽然不影响字音的认读,但会让学生产生不愉快的联想;而“芝、智、志”则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同理,在讲授si的读音时,如选用“私、死、四”就不如选用“思、丝、驷”等字。其次,优美诗句的选用则更能表现汉语的美,如声母教学讲授翘舌音的发音,朗诵一首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优美的朗诵和适当的讲解下,这首描写江南如山水画一般春天雨景的小诗,不仅内容能给学生如入画中的美感,而且诗句本身具有的音乐美也会打动学生的心弦;更兼这首诗平翘舌音相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讲授平翘舌的发音,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再如讲授后鼻音韵母的时候,选择一首含有相关韵母的小诗,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能取得一样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语音教学的时候,精心的字词选用和与授课内容结合紧密的汉语诗句或优美散文片段的选用,可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快乐地学习普通话发音;而且在进行语音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及朗读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至于在朗读作品的选用上,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就是很好的选择。就测试用朗读作品而言,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不少作品长期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可谓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传世之作。作品从内容到语言本身就是美的,但由于与测试挂钩,致使学习者仅将其当作一种任务和负担而忽视其中的美学价值。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精选几篇作品进行赏析,简要介绍作品的作者与背景,让学生对内容与主题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反复让学生听其节奏与韵律,让学生思考节奏与韵律是如何与作者的情绪合拍,从而获得艺术感染力。

1.2 美的感受

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是进入审美世界的第一个台阶。而人对美的感知,主要是凭借听觉和视觉。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听觉形象与美感之间,构成了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听者的心弦。普通话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语流音变、短文朗读及口语表达几个部分,语音的学习必须在正确听辨的基础上反复的模仿训练才能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是普通话学习的基础。在听时,听者的听觉器官对说话人的语音———声、韵、调、语气、轻重读、语流等做出快速反应,并进行品评、体味,从而决定是否吸收或效仿。当蕴涵着丰富人文性、情感性、审美性的词句借助节奏、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等外在形式被恰当地表达,能诱发倾听者的审美愉悦;而这种美的感受和体验,自然会诱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听美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开拓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提高听觉理解力和话语品评力。听的过程就是审美感受、审美体验的过程。因此,这不但需要教师读得美,而且还需要美的内容。

2 美的实践,创造

学习者在理解和感受美的同时,自然会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普通话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求学习者对正确发音的模仿,并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然而,正确的发音还有一个实际运用的问题,掌握正确发音要领,并不表示实际语言环境中能正确的运用。一些方言中缺乏的语音,其音节对应的字词需要反复的强记才能保证正常运用,一些语言表达定势需要在不停地自我训练和反复纠正中才能形成正确的语音表达习惯。例如,对所操方言中没有翘舌音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的时候尽管掌握了正确发音要领,但如果缺乏对平翘舌音字词的区分性记忆,在语言表达中依然会平翘不分。而记忆与运用又尚有一段距离,表现为明知道字词的正确发音,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总是发错;这需要经过反复地训练和自我纠正,培养出良好的普通话语感后,才能运用自如。语感,是对语言规律的一种潜在的把握,是对相关语言长时间频繁交际使用得到的一种自动的语言认知及审美能力。

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深层次的艺术价值的同时,自然产生将语言活化的愿望,即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节奏、韵律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愿望,在进行朗读作品的训练的时候,就不再是任务似的被动诵读,而带有了积极创作的欲望。

文学作品诵读对美的追求的基础是读准字音。学生要把作品读得美,首先必然追求字音的准确,在对文学作品的不断朗读训练和自我纠正中,不但提高他们对字音记忆,而且能有效提高正确字音的运用,为克服方音表达定势,形成正确语音表达的习惯和获得良好的语感打下基础。

仅有字音的准确运用是不足以表达文学作品的美的,还需要对作品思想内涵、体裁、内容结构的准确把握以正确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技巧进行朗读才能将文学作品的美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对抒情性的文学作品,感情基调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如测试用作品中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以崇敬之情热情地歌颂、赞美白杨树,感情基调是高亢、昂扬和雄健的,感情没有大起大落。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感情基调却是多变的,前三段表达了对失去的亲人的哀思;第四段父亲的话表面上是自然的解答,却有深深的无奈;第五段前面一句表现担心害怕的心理,后面一句则表现一种淡淡的失落和无奈的心态;第六段表现了战胜时间的激动与快乐;最末一段是肯定性的陈述。只有正确把握这些感情基调,才能把文章的真正意蕴表达出来,才会读得美;如错误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使用不合适的语调去朗读,不但会曲解文意,而且也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朗读技巧,朗读技巧有发音、吐字、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节奏等等。技巧的正确使用,需要对作品思想内涵、体裁、内容结构及感情基调的准确把握,才能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真正表现作品的美。

作品美学意义上的朗读,不仅能训练学生对普通话正确读音的运用,而且能提高他们感悟、欣赏和创造汉语美的能力;同时,对作品表达方式,内容及思想情感的理解,也提高他们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3 结束语

由对汉语美的感悟到实践,不仅发展学生对汉语美的感知、欣赏和参与创造,也完善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当然,课堂美的创设是复杂多样的,需要教师努力探索和实践。提高普通话学习效率的途径也不仅在课堂美的创设,更重要的还有校园文化环境创设;“课堂开花,课外结果”,课堂美的创设及教师的点拨指导,能否真正取得成果,还取决于学生的课后自我训练及课外校园普通话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兰,王晓亚.口语水平测试视野下的普通话教学刍议[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12):48-51.

[2]郑晓春听美——开拓语文学习的新途径[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1):38-40.

声乐美学在声乐教学中的渗透 篇8

关键词:声乐,美学,教学,渗透

声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从审美角度把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效的声乐教学实践,是声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通常情况下,声乐教师通过声乐教学活动中各个教学环节将声乐的独特美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及意志力的目的。

一、声乐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的审美组成既囊括了传统艺术审美的各种方法,又具有自身的独有特色,并且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更新过程中。

(一)声乐美学的时间性

在艺术发展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闻名世界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才得以绽放其艺术魅力的,声乐美学作为艺术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时间性。人们从接触到感受、体验某部声乐作品的整个过程是需要时间来进行体会和感悟的。

(二)声乐美学的空间性

审美与听众的感知密切相关,周围环境、自身经历等客观因素直接作用于主体的感受。当听众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时,对声乐艺术的感觉会增加安详平静的色彩;情绪比较忧伤时,对声乐艺术的审美会增加伤感、悲凉的色调。与此同时,声乐作品的核心内容也是情感的抒发,所以听众的内心情绪与作品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基本情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三)声乐美学的创造性

同文学作品一样,声乐作品有其自身的音乐形象。声乐通过优美的词句以及婉转的旋律塑造音乐形象而打动人心。创造是声乐艺术的生命,创作者只有通过对声乐元素的不断组合,创作新的作品,才能完整展现自己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操,进而将声乐作品的内涵完美呈献给欣赏者。

二、声乐美学渗透

声乐美是美学的一部分,通过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以及欣赏者自身的感知得以实现。把声乐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习得者在掌握声乐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是声乐教学者首要而核心的使命。

(一)美学普遍原理的应用

美学范畴较为广泛,美学原理在日常活动和学习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将美学规律的基本观点运用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声乐美学在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不无裨益。声乐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遵循美学的普遍原理,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应用。

(二)专业知识教学

教学者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美学的渗透。积极探索并拓展更加先进、更加现代化的审美方式,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教学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和尝试。

(三)声乐艺术的分别审美

声乐艺术审美的大门类下,拥有众多具象化的审美因素,声乐教学者应把握每个要素的独特之处,将各个要素的分别审美渗透到具体教学过程中。例如声乐音调的审美、声乐旋律的审美、声乐词句的审美等。声乐音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声乐欣赏者在听觉感官上的刺激程度,更能有效地引起听众的反响;声乐的旋律带来欣赏者内心的共鸣,是贯穿声乐艺术始终的轴线,在声乐艺术美中起着重要作用;声乐艺术的曲词展现了词作者的文学功底,体现了词作者的艺术情操和其在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者在实施教育时,应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具体的审美要素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声乐艺术各个要素的美妙以及在整首作品中的作用。

(四)声乐艺术的整体审美

声乐美的综合之美体现在声乐作品的整个创作环节和表演过程中,集众多的审美元素于一体,包含曲词、音调、旋律等审美特征的各自美妙之处以及他们的相互融合之美。声乐是整体呈现在听众面前的,整体感知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一首作品集中展现了创作及表演团队的情感表达,因而“综合”是声乐美的一大特色,不可断章取义。教育教学者应注重学生情感的理解,由情入曲,在表演作品及引导学生训练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行整体感知。

此外,声乐艺术的整体审美不能仅凭感觉,还需要与其他相关科目的融合学习。声乐艺术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者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及其他专业课知识,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促使学生构建出完整的声乐艺术审美技巧。

三、结语

中职数学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篇9

在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短板在中职”的时刻, 在新课标要求下的“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理念的倡导下, 我认为增强中职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要的. 尤其是进行数学美学的渗透, 使学生发现数学的美, 进而喜欢数学, 这是刻不容缓的.

一、分析我国中职数学教育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于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职能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具有实际岗位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人才, 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教学管理的焦点无疑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 而作为公共课的数学, 无论是在教师还是学生心目中的次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正是这一普遍的“共识”, 却是造成中职数学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 高中阶段教育采取普职分流模式, 通过中考的选拔, 2/3的学生进入各类普高继续学习, 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进入各类职校.显然,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尤其是数学, 有数据显示, 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与其中考总成绩的好坏基本上呈正比.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比较模糊, 厌学情绪特别突出, 对数学没有兴趣, 认为数学枯燥, 索然无味, 再加上学生层次差异加大, 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作为中职数学教师, 应思考如何从实际出发, 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的美, 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使数学美带来的愉悦和享受能较大程度的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能用美的眼光去学习数学, 探索数学, 创造“数学美”.

二、中职教学中数学美的渗透

“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 这是古代哲学家对数学美的一个高度评价. 数学中同样存在着能够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的“美”. 数学美的内容是丰富的, 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 统一性, 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对称性; 公式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性, 还有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 需要教师借助课堂, 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展示出来, 运用美的语言和授课方法向学生展示出来. 下面结合中职数学教学工作谈谈我对数学美的渗透.

1. 等差求和, 用比较法发现数学美,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在导入新课时, 使用小故事———高斯算法来引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高斯被誉为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在他十岁那年, 教师彪特耐尔布置了一道很繁杂的计算题, 要求学生把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 教师刚叙述完题目, 高斯即刻把写着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 他发现: 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是101, 第二个数加倒数第二个数的和也是101, ……共有50对这样的数, 用101乘以50得到5050. 高斯这种算法, 在数学中称为比较法, 是运用观察与猜想, 进行了递归性的归纳和类比, 揭示出了不宜直接观察到的运动和变化.

2. 二项式定理与杨辉三角形

《二项式定理》中的“杨辉三角形”, 看似一些枯燥的数字, 但它却在严整的排列中有着优美匀称的规律, 融合了数学和谐之美, 令人赏心悦目. 在比较中发现杨辉三角形中的元素正好是二项式展开式中各项系数按相应顺序构成的. 此时, 复杂的二项式定理公式就不需要死记硬背了, 了解了杨辉三角形, 自然就可以记住二项式定理公式了.

3. 函数之花曲美线

雪花曲线:先做一个等边三角形, 再把每边三等分, 将居中的1/3部分像外做一个小等边三角形, 并把每个小等边三角形的底抹掉, 就得到一个六角星形;再在六角星形的每一条边上以同样的方法向外作出更小的等边三角形, 于是曲线变得越来越长, 开始像一片雪花了.

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魏尔说: “美和对称紧密相连”.不仅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对称, 数学中也渗透着圆满和自然的对称美, 而对称美是数学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6. 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弱, 所以在课堂有剩余时间的时候, 我会介绍一些速算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规律美, 以增强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度.

( 1) 奇妙的回文数

112= 121, 1112= 12321, 11112= 1234321, ……

( 2) 无8数, 12345679 × 9 = 111111111, 12345679 × 18 = 222222222, 12345679 × 27 = 333333333, ……

其实生活中展示出来的数学美学也是无处不在, 只要你细心观察, 就一定会发现数学美无处不在.

三、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美

1别具韵味的数学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

这首诗, 耳熟能详, 其巧妙的运用了一至十这是个数词, 为我们描述了一副自然的乡村风景画. 这样的诗词不胜枚举: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杜甫) , 三十功名尘与土 ( 岳飞) ……

2数学的趣味美

闲暇无事的时候, 课上课下有简短时间的时候, 我也会给学生出几个和数学相关的脑筋急转弯, 来增强学生对数学趣味美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偶尔也会带领学生做做数学的小游戏, 如九宫格.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 篇10

笔者认为,数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可以理解为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通过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是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这是育人的大目标,而审美教育则唤醒心灵,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直接渗透到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会在学生心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美是一种不朽的形式。自然形态的美有长河落日、山川地貌;音乐、艺术作品的美有优美和谐、色彩变幻。自然界的丰富多彩,让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和体验,作为科学理性思维成果的数学也存在美,我们提倡对数学美的欣赏,认可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数的美、形的美、式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的比例、整体的严谨、结构的对称、形式的简洁。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曲线之美;从数学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规律之美、变化之美、无限之美;从数学美学意义上看,有优雅之美、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美国著名数学家哈代说:“数学美可能很难定义,但她的确是一种真实的美。”数学美蕴藏于理性中。

创设一种教学情景,让生活中的美与数学学习相结合,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

【案例1】在数学教材第四章三角函数中介绍任意角概念,可列举奥运会运动员3米板跳水向内(外)翻腾三周半的旋转动作,或列举拉丁舞的旋转动作,或酒店旋转门……以此说明角的形成不仅带有方向性,而且范围可以超出0°~360°。

【案例2】数学教材第六章平面解析几何圆锥曲线部分,曲线方程通常给出一个简单漂亮的数学结构,如椭圆,把哈雷彗星的运行轨迹,复杂而神秘的自然规律表达得质朴无华。数形结合思维方法的启发,你感受到她的美了吗?

【案例3】有一节公开课“函数的奇偶性”,课件是这样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收集了数十张美轮美奂的著名建筑景观及自然界动植物的优美造型,让学生观察它们形状特点,总结出两种对称性:一是轴对称图形;二是中心对称图形,逐步引导出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及图像特征。由于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在中途提问、互动环节中,如果有学生答错问题,教师毫无责备的眼神对学生是极大的鼓励,再一次启发,学生茅塞顿开。这种自然的交流,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了“真、善、美”的本性,因为我们明白,断臂维纳斯也是一种美——残缺之美,由此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包容。

其实,教师是发现美、体验美、传播美的使者。被学生普遍喜爱的“美”的老师,就是受人尊敬、令人信服的师者。因此,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懂得数学教学规律,能够组织、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语言表达准确,举止落落大方,板书设计规范,能够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教学气氛是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风趣幽默、讲些数学故事的教师也颇受学生喜爱。例如,在“等比数列”这节课讲一个故事: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麦子,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麦子,第四个格子里放8粒麦子,依此类推,每格子里放的麦粒数是前一个格子里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在“指数”这节课讲“富兰克林的遗产”的故事,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区区100英镑遗产,在指数效应下,微薄的财产,低廉的利率,可以变得令人瞠目结舌。故事的引人,学生会感叹主人翁的聪明智慧,会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

通过对数学美的研究,将美学渗透到教学中,让知识传授和审美引领唤醒沉睡的心灵,让美学作为导火索,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求知欲激情燃烧。数学教学中的审美熏陶,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味,有助于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审美教育影响数学教育,我们从中寻找到了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就是数学中有美的因素,让枯燥无味的逻辑推理、公式运算,变得有灵性,富有生命力。

上一篇:关键能力下一篇:口腔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