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食俗酒文化论文

2022-07-03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本刊记者李蕙君专家指导/刘东中国酒文化渊源流长,从最初的剩饭中发现的奇物,到后来成为养生的“百药之长”,再到“无酒不成席”的助兴佳品,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酿酒技术的演变,本来可以养身的东西,很多时候却成了伤身的利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传统节日食俗酒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节日食俗酒文化论文 篇1:

黎族山兰酒文化

摘 要:酒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可以让我们认识一个民族,了解一个民族。山兰酒作为黎族家家户户的必备佳品,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山兰酒文化。

关键词:黎族;山兰酒;文化内涵

一、山兰酒的起源

山兰酒,黎族人也称之为“biang”酒,这是黎语的叫法。神话传说中楠是黎族的先祖水神,他在山兰园里日复一日的辛勤耕作,在深山密林里捕捉猎物。有一次,他打猎归来,顺便带了一大堆南椰嫩心(热带雨林中的一种棕榈科植物)当菜吃,饭后,把多余的南椰嫩心切碎,无意中放入了原来装有姜片、野橘等腌菜的土坛子里,封好坛口后他又去山兰园里劳作。几天后,楠带着猎物准备回家,刚打开门一股甘香迎面扑来,依味而去,便来到装有南椰嫩心的土坛子旁。楠把南椰嫩心拿出来后,坛子里多了一些浅黄色的汁液,他忍不住喝了一口,发现入口绵滑,极其清爽,又连续喝了两大杯,劳作之后的疲劳感顿时散去,全身充满了活力。之后楠的儿女开始用山兰园里出产的山兰稻制成的糯米充当原料,制作出来的酒汁反而更加甘甜爽口。这种汁液不但能去劳生津还能祛寒消食,他们把它叫做“biang”酒,从此以后山兰酒便产生了。

二、山兰酒的酿造工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稻”中说:“造酒糯米也,其性温,故可为酒,酒为阳,故多热。”制作山兰酒的时候,必选上等的山兰稻。山兰稻是一种早稻米,品质好,味道佳,而且产量低,可谓弥足珍贵。酿酒的时候,先把山兰米淘洗干净,当然也不可过分淘洗免得影响风味,之后放入锅中用地火蒸成干饭,放入竹筐自然风干,揉成散粒;并用山橘叶、甘蔗叶、菠萝蜜叶、杨桃叶、黑藤等之中的一种或多种和山兰米一起制作成“酒饼”;之后把“酒饼”碾碎加温水调和后与山兰米掺杂在一起,放在铺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箩筐内,上面也用芭蕉叶盖住,开始发酵。3—5天以后,黎人会用细木棍在竹筐尖部戳一个小口,并在下面放置小酒坛,这时候就会流下淡白色的液体,这就是山兰纯液,俗称“酒滴”;等汁液滴干后,竹筐内的山兰米还可以二次利用,利用现代工艺制作成白酒;最后将酒坛封存,可置于屋内阴凉处也可以埋于芭蕉树下,时间愈久则色愈深,上乘为深红色,味甘爽口但后劲十足,少饮则两颊红润,因此山兰酒也称之为黎人的“茅台”。

三、山兰酒的文化内涵

(一)喜事方面

家有喜事黎族人必定会置办酒菜,款待亲朋,“拉biang”(黎人指喝酒的意思)自然不能少。黎人谁家生了孩子,就会给新生儿“挂红”摆“满月酒”,这时候主人便会拿出自己珍藏的山兰酒款待亲朋,也会用筷子沾一点喂给初生婴儿,寓意健康成长。结婚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山兰酒自然也是主角;黎族小伙上门提亲时,女方首先会请男方和家里的长辈一起吃饭,席间并不多言语,只是“拉biang”,小伙子如果很豪爽,立饮则尽,那么女方家长就会很高兴,婚事自然不是问题,如果男方扭扭捏捏,酒相不好,那么这门婚事就危险咯,这叫观酒品知人品。最后新娘子进门时还要“饮福酒”,入住男方家里时,男方亲朋好友会和外来的送亲娘家人分列两排相对而坐,先吃饭再喝酒,席间宾客们会用竹管轮流吸饮山兰酒,最后新娘和新郎还会逐一向来宾敬酒,这寓意着双方已经融为了一家人,同饮同食,也寄寓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福。

(二)白事方面

到了垂暮之年,黎族的老人自己也会酿制山兰酒,并将其深埋于地下,这时候山兰酒也称之为“地藏酒”,老人生前会告诉家人埋藏的地点并告诫家人,等他死后将酒取出,用来款待前来吊唁的人们,以此表达对亲朋的敬意。有时候因为地藏酒埋藏的时间比较久,发酵时间过长,这时候酒色呈褐色,酒精的浓度大增,饮用过多会让人感觉身体不适,甚至有的人会“耍酒疯”,黎人们认为这是死者附体,因此对于这种地藏酒则是适可而止,这是对逝者的敬畏,也表达了人们寄寓的哀思,这也正是地藏酒的博大精深之处。

(三)会友传情

亲朋拜访,山兰酒自然是招待宾客的上等佳品。初到黎家,饭罢,开始“拉biang”,这时候黎族姑娘会热情地拉着你的手并献上祝酒歌“亲爱的哥哥你坐下,黎家的biang酒你要喝,能喝多少是多少,莫把己当外来客”,歌谣节奏明快,饱含感情,一般人都是无法拒绝的,这也反映了黎人的热情好客。倘若你有事情有求于人,对于黎人而言,首先需要摆好酒席,无需多么丰盛,但山兰酒不能少,席间大家开怀畅饮,先不要提这个事情,尽兴之后,再说遇到的问题,黎人自然会慷慨相助,而且还不会索取报酬,因为感情都在酒里面。所以山兰酒是黎族人民表达感情,深化友谊的重要方式。

(四)节日庆典

在黎族的许多传统节日当中,“三月三”最为重要,它集祭祀祈福、婚恋交友、亲朋聚会于一体。在这一天人们衣着传统服装,带着竹筒饭,挑着山兰酒欢聚一堂,席间跳着“打柴舞”,饮酒对歌,气氛热烈浓厚。黎人常说“酒是血,饭是力”,可见山兰酒的重要地位。它在重大节日当中是人民联络感情的纽带,是表达感情的催化剂,更是一个民族的特征与符号,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程林胜.别具一格的黎族酒文化[J].民俗博采,2014.

[2]段万义.海南山兰酒的诱惑[J].亚热地带,2011.

[3]刑孔辉.黎族酒文化浅论[J].三亚:琼州学院学报,2009.

[4]吴艳.黎族饮食文化初探[J].大众文艺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5]亚根.海南黎族文化的特色[C].海南新使命,2013.

作者:郭雷鸣

传统节日食俗酒文化论文 篇2:

酒中“功罪”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本刊记者 李蕙君

专家指导/刘东

中国酒文化渊源流长,从最初的剩饭中发现的奇物,到后来成为养生的“百药之长”,再到“无酒不成席”的助兴佳品,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酿酒技术的演变,本来可以养身的东西,很多时候却成了伤身的利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和酒相处,才能减少酒的负面影响,发挥酒的养生作用呢?

每逢佳节酒养生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认识到酒可以“养病”,“养老”,从养生的角度来解释酒了。汉朝人更是继承了这一学问,称酒为“百药之长”,并把酒上升到礼的高度,“非酒无以为礼”。中医认为,酒为水谷之气,性热,入心肝二经,畅通血脉,少饮有益。

“酒为百药之长。”古人认为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酒可以疏通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中医可以作为“药引子”,而众多名目繁多的“药酒”、“花酒”、“果酒”的养生功效,则更为后人所推崇。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主要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而且传统节日的饮用酒多数为养生酒。

春节饮屠苏酒

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宋代王安石在《元旦》(那时的元旦即为现在的春节)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都称颂的是春节饮屠苏酒、椒花酒或椒柏酒的节日礼俗。古人认为,春节饮屠苏酒不仅寓意着吉祥、康宁、长寿,而且具有辟瘟疫之气的防病养生作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

端午节饮菖蒲酒

端午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神农本草经》说:菖蒲“主风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本草纲目》载有服食法:“取菖蒲一寸九节者,阴干百日,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耳目聪明,益智不忘。”并说:“端午以酒服,尤妙。”

中秋饮用桂花酒

中秋节,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酒”。桂花陈酒有化痰散瘀之功,可治肝胃气痛,经闭腹痛等症。

重阳饮用菊花酒

重阳节在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唐代诗人郭元振在《秋歌》诗中因之还有“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之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有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记载。

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从众多的文学古籍中不难看出,酒真的已经贯穿于人们的生活。《水浒传》里有记载,武松上景阳冈之前,曾经在酒店里喝了十五碗酒,然后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后来他帮着金眼彪施恩打蒋门神,又搞过一回“无三不过望”。“望”是酒店外面挂的招牌,他每看见一块酒店招牌就得喝三碗,不然他不走。结果总共喝了大约三十碗,才六七分醉,跟蒋门神比武,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脚就把蒋门神踢倒了。北宋定窑烧造的酒碗,不算大,一碗能装两百毫升,也就四两酒,比现在大排档里盛啤酒的那种一次性塑料杯稍微大一点点。假如武松在景阳冈下喝酒时用的就是这种酒碗,十五碗等于六斤酒。打蒋门神时喝了三十碗左右,大约十二斤酒。

十二斤酒!现代人不管你怎么能喝也就最多五六斤,武松能喝十二斤这么多酒!而被冠以“酒仙”之称的李白更是留下“斗酒诗百篇”的美誉。现代人不禁好奇,古人怎么会那么能喝?

其实,中国在宋代以前是没有烧酒的,都是低度酒,主要就是米酒。就是把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让它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米饭都变成了酒糟,用酒筛过滤掉,放进坛子里密封起来,少则仨月,多则十年,打开坛子,成品酒就成了。这样酿造出来的酒,最高度数不超过十五度,一般度数在六度左右,比白酒的度数低得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蒸馏白酒是从元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而元代以前的白酒都是非蒸馏酒,酒精度数低,所以,古人才那么能喝。

【手把手】

……/ 米酒美食 /……

醪糟小汤圆

【主料】 汤圆粉、醪糟

【辅料】 鸡蛋、白糖

【做法】 将汤圆粉和成面团,待用;坐锅点火烧水,待水开,将面团掐成手指肚大小的团儿,下到锅里;待面团浮出水面,加入醪糟,加适量糖,即可。 也可磕入鸡蛋食用。

【特点】 香甜味美、醪糟味浓郁

健康提示:

1. 汤圆中含蛋白质、脂肪、淀粉、钙、磷、铁、核黄素等成分;

2. 醪糟含有多种酶,能助消化、活血补血,醪糟煮汤圆有助于汤圆中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所吸收。

香甜米酒粥

【原料】 米酒30g,鸡蛋1个,红糖12g。

【做法】 将米酒烧开,把鸡蛋拌匀倒入锅内,同时加红糖。一碗香甜米酒粥就做好了。

健康提示:

可以当即缓解因经期带来的疼痛。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加上当归、红枣各10g,陈皮3g,干姜5g组成一组药方,这样不仅能止痛,对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月经量少,闭经等也有一定疗效。但要注意:将当归、红枣、陈皮、干姜煮沸后,滤渣取汁,冲入鸡蛋搅匀,加入米酒、红糖服用。

酒药相佐 酒势辟恶

人类最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够称之为饮酒养生,但却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一般认为,最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时候,得到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药酒”,它自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酒的“辟恶之功”

虽然酒的品种越来越多,但其性味功效都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博物志》有一段记载: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饮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作者认为,这表明“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为什么“酒为诸药之长”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养生的一大进步。酒之于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酒可以行药势。古人谓“酒为诸药之长”。酒可以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

2.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质,均可溶于酒精之中。中药的多种成分都易于溶解于酒精之中。酒精还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较容易地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和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3.酒还有防腐作用。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不变质,这就给饮酒养生者以极大的便利。

【Tips:】

古今药酒有异

现代药酒的制作多选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据是:因为酒精浓度太低不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份的溶出,但酒精浓度过高,有时反而使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药材质地坚硬,有效成份难以溶出。对于不擅长饮酒的人而言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黄酒、果酒和米酒等基质酒,但浸出时间要适当延长,或复出次数适当增加,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份的滔出。制作药酒时,通常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份溶解在酒中,此时即可过滤去渣后饮用。

酗酒“全方位”伤身

据调查,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酒类商品的年均销售总量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低档劣质酒的“地下”流通严重威胁健康。这是因为,一般纯粮酿造的酒,发酵周期至少在90到100天以上,而茅台这类的“好酒”酿造时间更在三年以上,比起不经酿造直接用酒精勾兑装瓶的劣质酒,成本自然高出很多。

酒精也能“制造”胖子

抛开劣质勾兑酒对人身体的伤害,单就现代白酒的高度数而言,也不宜多饮。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酒精。酒精是纯能量食物,不含其它营养素。每克酒精含有7kcal的能量。虽然酒精在体内不能直接转换为脂肪,但其产生的能量可以替代食物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在体内代谢。当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时,机体就会将由酒精提供的能量转变成脂肪在体内储存,使人发胖。

经常饮酒的人,一方面会使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量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酒精会妨碍维生素B1和镁等营养素的吸收;另一方面大量饮酒可以造成胃肠黏膜的损伤,特别是对肝脏的伤害。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吸收入血的乙醇在肝内代谢,产生一种中间产物乙醛,是一种非常强的反应性化合物,是已知酒精所致肝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控制好量才养生

当然,酒当中除了水和酒精外,还含有数量不定的其他化合物,白酒中可检测出微量氨基酸,葡萄酒和啤酒中可能有一些蛋白质、肽类、氨基酸、糖类和碳水化合物。除此之外,葡萄酒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等黄酮类物质以及鞣酸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多酚能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防止血栓形成,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但所有这些有益物质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控制好饮酒的量。

【小贴士】

喝多少不算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成年人每天的饮酒量做了规定:成年男性每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的白酒75g(高度白酒50g);成年女性每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相当于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的白酒50g。越来越多的研究戳穿了人们醉酒后飘飘欲仙的“幻觉”,指出过量酗酒对人体的伤害是几乎囊括了肝、肾、胃、心脏、胰腺、骨骼等身体全方位。

饮酒过度,伤生之源

酒精中毒俗称醉酒,是指患者一次饮大量酒精(乙醇)后发生的机体机能异常状态,对神经系统和肝脏伤害最严重。医学上将其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前者可在短时间内给患者带来较大伤害,甚至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后者给患者带来的是累积性伤害,如酒精依赖、精神障碍、酒精性肝硬化及诱发某些癌症(口腔癌、舌癌、食管癌、肝癌)等。最新研究表明,经常性醉酒还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综合征的风险。难怪崇尚饮酒养生的古代中医也有“饮酒过度,伤生之源”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过饮败胃伤胆,伤神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里说:“久饮酒者烂肠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别轻信“红酒软化血管”

专家同时表示,喝红酒可软化血管的说法也不够科学。研究表明,每天喝差不多一瓶半的量,而且连喝两个月,才能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而正常人还没喝到位,可能就已经酒精性肝中毒了。因此不建议任何人出于预防心脏病或者其他疾病的考虑开始饮酒或者频繁饮酒。尤其孕妇和儿童更是严禁饮酒的。另外,就算饮酒量控制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限量值之内,也要考虑不同人的体质问题,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饮酒量在限量值之内对健康就是安全的,对于那些对酒精不耐受人群来说,少量饮酒对身体也是一种伤害。而且,综合来看,单纯靠喝酒来健身养生,显然也是不靠谱的。

【提示板】

科学饮酒大忌

(1)忌饮酒精勾兑劣质酒。劣质酒有害物质含量超出食用酒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甲醇损害神经系统,会引起头痛、头昏、双目失明。甲醇在人体内可转化为甲酸。甲酸可引起脑水肿,甚至可导致死亡。

(3)忌饮刚酿制的白酒。新蒸馏的白酒,酒精度数一般都在60度以上,而且酒体中含有较多的甲醇、杂醇油、醛类和其他沉淀物。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和过滤等处理,使酒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和氧化,降低和减少有害物质成分,使其达到规定的卫生标准,才能饮用。

(3)忌饮冷黄酒。黄酒中含有的甲醇、醛、醚类等有害物质的沸点都不高,一般多在25℃~35℃之间,在烫热的过程中,这些有害物质就可随温度的升高而挥发掉。另外,在加热过程中,黄酒中的脂类,芳香物质也会随温度的升高而蒸腾,从而使酒味更加芬芳浓郁。■

传统节日食俗酒文化论文 篇3:

中日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描述中日过年的概况,然后分别介绍中日过年时饮食的不同,从而探究中日不同饮食习惯背后的文化差异。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食文化;中日异同;新年食物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中日各种异同的比较,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例如文化方面的比较,像茶文化、食文化、酒文化等;中日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中日文学作品各文本的比较,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蛇性之淫》、《长恨歌》与《竹取物语》、《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等等,从故事构成到写作手法的借鉴研究。本人再一次画蛇添足,对中日都具有永久历史、在各自食文化中充当重要角色的过年食物做一比较,我想对中日两国人民来说都充满了好奇和美妙的色彩。

中国春节

众所周知,中国过得是农历年,俗称春节,和其他国家在时间有很大的不同。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开始,进入“小年”,到阴历十五“元宵节”,整个中华民族盛大的新年才算结束。

据史料记载,春节的风俗习惯始于殷商时代,当时的人们结束了一年辛苦的农作,人们将获得的谷物和牲畜供奉给神灵和祖先,为感谢神明和大自然的恩賜,同时也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汉武帝开始正式将阴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沿用此纪年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中通过了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旧历一月一日为“春节”的决议。而从最早开始的各种祭祀活动也转变成民间的娱乐活动。

日本正月

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日本的传统节日深受中国唐代影响,像一月一日的元旦,三月的春分,五月的端午等等。在日本最盛大的节日就是“正月”,从公历的一月一日到一月三日,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正式采用欧洲的西历,将新年确定下来。进入十二月二十五号圣诞节以后,家庭主妇开始大扫除,最重要的开始准备新年三天的食物,新年三天是不开火的。一年的头一天,人们经常去寺庙,迎接岁神,祈求一年的平安,被称为“初旨”,意为新年的首次参拜。然后就是各种走亲访友。

中国春节食物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少数民族春节食俗都不尽相同。例如蒙古族,除夕守岁时,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向长辈敬献“辞岁酒”后,开始享用烤羊腿和煮水饺。维吾尔族的新年食物有由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熬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还有与汉族的馄饨比较相似的酸辣“曲曲尔”。此外还有各种本民族传统糕点和美味小吃。藏族当然是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满族,大年三十的家宴相当丰盛并且隆重。主要食物是用糯米粉和面的饺子皮、火烧和豆包等;比较传统的过年菜肴诸如血肠、煮白肉以及深受东三省人民喜爱的酸菜氽白肉,当然少不了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到了十二点,还要再吃一顿除旧迎新的肉馅水饺。

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跨度大,春节代表性食物也稍有不同。中国南方很多地区喜好饮茶,春节更甚。正月里走亲访友,特别是有长辈的家庭必定要专门登门拜年。客人到来,往往招待三道茶。第一道是甜茶。祝福客人一年从年初甜到年尾。甜茶一般是用糯米、锅巴、糖泡成的,既香又糯,十分可口。第二道茶是熏豆茶。熏豆茶共有六种配料,熏青豆、胡罗卜丝、腌制过的桔皮丝、芝麻、少量嫩芽茶。这种茶配料讲究,既味美可口又富有营养。

第三道是一杯清茶。在饭后饮用,可清除肠道油腻。所以新春三道茶,既合乎礼仪,又合乎健康原理。

不论南北,还是多少数民族,让大家难以忘怀的还是春节的饺子、鱼、年糕。

(1)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在立冬和过年吃饺子,那是中国雷打不动的习俗。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也喜欢用饺子招待。饺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大年三十全家人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饺子是中国广大地区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被赋予了许多寓意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

首先,饺子馅很有讲究。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水晶水饺、香菜水饺等等。在包饺子的时候,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等包进馅里。能吃到的人新的一年福气多多、日子甜甜美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到枣的人早生贵子。饺子形状也有讲究,特别是三十包制的饺子,多捏成“元宝”形,预示着新的一年财运滚滚来。不仅饺子馅和形状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说法。年三十的饺子要先在中间摆放几个,然后绕着中间一圈圈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称“圈福”。

(2)年糕

过春节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作为一种传统食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地域不同,用各种米制成,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的代表性美食。

(3)鱼

春节的食物不在于多美味,而在于人们对他们寄予的深深希望。“鱼”,通“余”,人们在合家团圆的年夜饭上,或蒸、或炖、或红烧等等,总要摆放一条完整的鱼,寓意新的一年“年年有余”。故而有云“无鱼不成席”。

日本新年食物

日本新年的传统活动受近邻中国影响深远,传统的新年食物有年越荞麦、御节料理、杂煮年糕、年糕红豆甜汤、年糕麻糬、七草粥等等。

年越荞麦是日本人在除夕吃的食物,在每年在最后一天,全家人把所有过年的准备工作做完后团集在一起吃过年食物,寓意来年身体健康。同时,荞麦苗条细细长长,也隐含了人们希冀长寿的美好愿望。

御节料理最初是新年首日供奉神灵和祖先食用的饭菜,第二天撤下来后家里人分食,神灵享用过的食物也会给家人带来好运。御节料理的摆法很有讲究,专用的饭盒里一共有三层,多是有谐音寓意的菜式。例如,红白萝卜代表吉利喜庆,海带卷代表欢乐愉快,萨摩芋茸栗子代表甜蜜人生,黑豆代表勤劳工作,鲱鱼籽代表子孙昌盛等等。

年糕是日本人家家户户在新年时必备的食物,做好的年糕一部分供奉给年神,这个叫镜饼,还有一部分在元旦那天被做成一种叫杂煮的年糕汤。杂煮是在年糕里放汤,汤料因地区而不同,关东用鸡汤煮,关西用白味噌煮,配料有素菜、萝卜和海鲜等等。年糕在日本人心目中是过新年必不可少的一样食物。

中国对食物味道的完美追求、日本对食物器皿的美意识,都被世界称赞和追捧。以过年代表性食物为研究,更能体现其文化内涵。中日流传千年的新年食物,更是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越趋丰富多彩,但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的真髓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的。(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注: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论文,项目名称:将延边的美食推向世界—中国传入日本代表性食物及其文化的比较研究”项目合同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71号。

参考文献:

[1] 梅原忠夫.『文明の生態史観』.中公文庫,1974.

[2] 和辻哲郎.『風土』.岩波書店,1979.

[3] 野村浩一.『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研文選書,1981.

[4] 南博.『日本人論の系譜』.講談社新書,1980.

[5] 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上下.講談社学術文庫,1976.

作者:刘建男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化学教学论文下一篇:项目群理论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