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常见并发症

2022-06-23

第一篇:鼻咽癌常见并发症

血透常见并发症

一 低血压 一般是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伴或不伴低血压症状。 1. 常见原因:

(1)有效血容量不足:超滤过快,过多。

(2)血管调节功能失常:如糖尿病,动脉硬化血管收缩功能降低;透前服用降压药抑制血管收缩;透析液温度过高,外周血管扩张;透析中进食,内脏血管扩张;使用醋酸盐透析液,其代谢物——腺苷抑制心肌,末梢血管扩张。

(3)心脏因素:心脏再充盈障碍,如左心室肥厚,缺血性心脏病导致舒张功能障碍;高龄,心肌钙化,心包积液,心梗,心律失常等。

(4) 其他: 感染,败血症,溶血,透析器反应等。

2.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恶心,肌肉痉挛,心慌,打哈欠,便意等。严重的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呼吸困难,甚至抽搐,意识丧失等。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直到血压极低出现危险情况时才被发现。 3. 防治措施:

(1) 快速输入生理盐水100mml或更多,超滤率可能的话下调到零,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重新设定超滤率。 (2) 鼻导管吸氧。

(3) 也可以应用高糖,高渗盐水,甘露醇,血浆,白蛋白等,但不一定比生理盐水更有益。 (4) 降低血流量目前已非首选,除非其他措施仍不能纠正。

(5) 合理设置干体重:建议患者透析期间体重增加控制在每天小于1kg。

(6)严重贫血病人要动脉端引血和静脉端回血同时进行。低蛋白血症患者在透析中可输入白蛋白,血浆等胶体溶液。

(7)有低血压倾向的病人透前不用降压药,透析中不要进食或口服葡萄糖。

(8)透析液钠离子浓度要等于或高于血钠离子浓度,或采用钠梯度透析(尚有争论)。 (9)透析前使用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如甲氧胺福林,管通。 二,高血压 1.原因:

(1).血容量增加 透析不充分是透析病人高血压的主要原因,由于少尿或无尿致使体内钠水潴留,有统计容量依赖性高血压在血透病人中占65%。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

约有20%的血透病人虽然维持良好的干体重,但血压不能很好控制。血管紧张素II使血管平滑肌收缩,促进N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应用ACEI药 (3)一氧化氮(NO)减少和内皮素(ET)增高

NO是血管扩张剂,在体内由L‑精氨酸合成,在维持血管张力中起重要作用,肾衰患者内源性NO抑制物生成增加。ET具有血管收缩和促细胞增生作用,其主要在肾脏代谢,当肾功能损害时,不能及时清除ET使血压增高。 (4)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肾衰患者常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PTH升高,引起细胞内钙升高,血管收缩。 (5)促红细胞生成素 (6)其他

交感N兴奋(血透病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动脉硬化,血管顺应性下降,过度超滤(激活RAS),透析液钠离子浓度增高,精神紧张,失衡综合征,硬水综合征等。 2.防治:

(1)限制水盐摄入量,充分透析,增加透析次数,随时调整干体重,必要时用单超,序贯透析,

血液滤过,组合型人工肾等。 (2)药物治疗

根据情况可交替舌下含化心痛定,开博通,静注安定,静点硝普钠等一般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如血压太高而不能控制者应终止透析,有望慢慢恢复,并检查透析液电导度和透析用水硬度。 (3)诱因的去除

治疗继发性甲旁亢,调整促红素用量等。 (4)血透对降压药的影响

易被清除的药:B——受体阻滞剂,ACEI类;中枢交感N阻滞剂(如可乐定,a甲基多巴)。

不易被清除的药:钙离子拮抗剂;ARB类。 三.肌肉痛性痉挛

1.病因:目前原因不明,可能是

(1)低血压,大多数与低血压有关,但极少数无低血压。 (2)过度超滤,透后体重低于干体重。

(3)使用低钠透析液,血浆钠急性下降导致血管收缩,肌肉痉挛。 2.防治:

(1)当低血压与肌痉挛同时发生时,可输注生理盐水,如痉挛不能缓解可用高渗盐水或高渗葡萄糖能有效治疗肌痉挛,同时也使周围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稳定血压。

(2)应用可调钠透析预防低血压发生。透析开始时透析液钠离子浓度150——155mmol/L,以后缓慢下降,接近结束时一般为135——140mmol/L,在高钠透析阶段清除大部分液体。

(3)睡前服用维生素E400U对慢性痉挛有效。每晚睡前服用奎宁352mg也有同样疗效,只是奎宁有导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副作用,要慎用。 (4)左旋卡尼丁的补充也能预防肌肉痉挛。

(5)去甲羟安定5——10mmg透析前2小时服用疗效颇佳,但作用机制不明。 四.心律失常

1.原因:常见有高钾,低钾血症,心肌病变,心肌钙化,心包炎,心衰,冠心病和洋地黄制剂的应用,严重贫血,酸碱失衡,低氧血症,低血压等。 2.防治:

(1)充分透析,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减轻尿毒症心肌损害。 (2)治疗各种心脏疾病。 (3)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可静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

室上性心动过速:西地兰0.4mg或心律平70mg缓慢静注;也可胺碘酮150mg或异搏定5mg缓慢静推。

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0.5——0.75mg或胺碘酮150mg缓慢静注,也可普鲁卡因酰胺100mg5分钟内静注。 五.恶心呕吐

1.病因:透析病人中约10%并发此症,可能原因有低血压,高血压,失衡综合症,硬水综合征,电解质紊乱,急性溶血等所致。

2.防治:避免低血压发生,必要时降低血流量延长透析时间;新病人要诱导缓慢透析;严格检查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电解质含量,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必要时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也可应用止吐剂。 六.发热 1.病因:

(1)致热源反应

透析管道,透析器,内漏针等复用处理不严,致热源进入体内而发热。 (2)感染

透析时无菌操作不严,病原体感染或原有感染透析后扩散。 2.症状与处理

致热源反应一般透前体温正常,透析1——2小时出现发热畏寒震颤,T38度左右,也有超过39度,持续2——4小时消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高,血培养阴性。一般不需治疗,只需改进透析器和管路的清洗消毒方法,或小剂量服用退热剂和糖皮质激素;感染所致发热在透析后第2——3天体温升高,可达39度以上,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培养阳性。严格消毒透析器和管道,选用有效抗生素。七.失衡综合征

是指透析中或透析后24小时所发生的有脑电图特征性改变的一组N精神系统症状,早期表现恶心呕吐,不安及头痛,严重者可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失衡综合征常见于透前血尿素氮肌酐水平高,症状重的慢性或急性肾衰者,尤其多见于初次透析的诱导期。维持透析患者透析不充分或因故中断再次透析病人。

1.病因:多数学者认为与脑水肿有关,当血浆中溶质水平因透析迅速降低时,因血脑屏障之故,脑组织及脑脊液中尿素氮和肌酐下降较慢,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使水转入脑中,引起脑水肿;透析时酸中毒纠正过快易导致脑组织反常性酸中毒也是失衡综合症的原因之一。

2.诊断:结合诱因和上述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要和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脑病、尿毒症脑病、低钠血症、低血糖、癫痫发作等鉴别。

3.处理:轻者对症处理,如肌注胃复安等;重者应减慢血流量以降低溶质清除率和pH值改变,有时需要中止透析;使用高渗盐水40ml或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或20%甘露醇125ml静滴,也可用糖皮质激素;抽搐者用安定镇静;必要时纠正高血压及电解质紊乱。

4.预防:

(1)首次透析避免使用大面积高效透析器,血流量小于200ml/min,透析时间小于3小时,血清尿素氮水平下降幅度限制在30%以内;尽可能避免使用低钠透析液,因为这会使脑水肿恶化;对于高钠血症病人不要试图同时纠正高血钠与尿毒症症状,应当开始透析时,透析液钠离子浓度接近高钠水平,透析后再通过输注5%葡萄糖或0.45%氯化钠慢慢纠正高钠血症。

(2)维持透析病人避免透析不充分,因故中断者恢复透析,应按急诊透析处理。

八.透析器使用综合在征

过去叫首次使用综合征,现在发现复用透析器也有这种反应,故统称透析器反应(透析器使用综合征)。分A B两型。

(一).A型

1.病因:

(1)环氧乙烷

约2/3A型反应病人血清抗环氧乙烷修饰蛋白的IgE滴度升高。提示与IGgE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2)AN69膜相关反应

常发生于使用AN69膜透析器患者合并服用ACEI类药物时。被认为是由缓激肽系统介导。

(3)透析液污染

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高流量透析时,往往发生A型透析反应。所以要清除和杀灭透析液中的细菌,以减少透析液中的细菌数。

(4)透析器复用

透析器的重复使用可引起过敏型透析器反应。可能是复用水被细菌或内毒素污染所致。服用ACEI能增强反应或增加发生率。

(5)肝素

偶尔与过敏反应有关。

(6)使用有些纤维素膜透析器可能激活补体导致A型透析反应。

2.临床表现:多在透析后数(5分)分钟到30分钟发生。轻的表现为瘙痒、荨麻疹、咳嗽、流涕、瘘管局部或全身发热;亦可有腹痛腹泻胃肠道症状。重者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3.防治:

(1)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立即停止透析,夹闭关路,严禁回血,弃用污染的透析器,必要时心、肺功能支持,对症处理,可静注肾上腺素、抗组胺药及类固醇药。

(2)透析前一定要严格冲洗透析器以便消除残余乙稀氧化物和其他过敏源。对有乙烯氧化物透析器过敏史的病人,尽量避免使用这种透析器,改用a射线和蒸汽消毒透析器。避免在服用ACEI患者身上使用AN69透析器,用其他替换。

(二).B型

1.病因:不明,有认为是补体激活,但未证实。

2.症状:主要表现是胸痛,也可伴背痛,透析数分钟或1小时左右出现,也可更长时间。

3.治疗:一般不需中断透析,予以吸氧,对症处理,可适当选用激素和抗组胺药。

3.预防:复用时避免漂白剂,新透析器要反复冲洗可能有好处。

九.溶血

1.病因:血路、导管或针阻塞、狭窄;透析温度失常;透析液配制失误;异型输血。

(1)透析液温度在47——51度之间,可数小时或48小时内发生溶血,超过51度可立即发生严重溶血,一般是恒温器失灵会发生。

(2)透析液低渗时红细胞可破裂溶血。主要是配方比例失误所致。需要注意的是透析液污染也能造成溶血,如甲醛、漂白剂、氯胺(城市供水)、游离铜、硝酸盐等。

2.临床表现:

(1)症状:胸闷、心悸、心绞痛、气急、呼吸困难、烦躁、腰痛、腹痛、发冷、寒战、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昏迷死亡。

(2)溶血后果:如大量溶血没及时发现,可引起高血钾,导致心律失常而死亡。透析液低渗除溶血外,还引起脑水肿、水中毒。少量溶血不易发现,但贫血会逐渐加重。急性溶血还使残余肾功能恶化。

3.处理:立停血泵,夹住管路,丢弃血液(因血钾高)。对症治疗高钾血症、低血压、脑水肿等,明确溶血原因后应尽快开始透析。并注意吸氧等支持治疗,如贫血严重,要输新鲜血液。

3.预防:除了血路阻塞或泵的误操作及异型输血外,透析液失误是主要原因,因此应严格保证透析液质量,定期检测透析机和水处理系统。

十.心包填塞

1.概述: 是指心包腔内液体迅速大量增加,腔内压力迅速上升,心脏受压导致回心血量下降,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是极危险的并发症。透析中发生者心包积液呈血性,常在原有尿毒症性心包炎基础上,应用肝素引起心包腔出血。

2.症状与体征:透析中突然出现低血压和心力衰竭征象,血压进行性下降,心率加快、烦躁不安、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或意识丧失;中心静脉压升高,可达15——20mmHg,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奇脉;心脏增大,搏动不明显,心音低而快;超声心动图见右心室舒张期凹陷。

3.治疗:立即停止透析,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渗出液较多,有呼吸困难及低血压者应行心包穿刺引流或外科引流。

十一.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是严重的致命并发症,如早期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会导致患者死亡。

1.病因:大多是技术操作与机械装置失误所致,常见原有:管路破损,连接处漏气,空气检测器失灵;V管道内空气未排尽;透析结束回血不慎空气进入;空气捕集器以后的V回路中有

输液、输血通路,当输液结束未及时拆除,而血泵仍运转,将空气赶入体内。

2.临床表现:取决于空气进入的量、速度、及栓塞部位。一次进入5mml即可有症状。座位时空气进入脑静脉,使脑V回流受阻,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甚至死亡;卧位病人空气进入心脏、肺部,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部紧缩感,如空气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左心室,导致脑和心脏A栓塞,可引起急性N性或心源性功能障碍。

3.处理:立即夹闭V通路,并关血泵。病人取头低左侧位,进行心肺支持,面罩或气管吸入100%氧气,必要时作右心房穿刺抽气,同时注射地塞米松,严重者立即送高压氧舱治疗。

4.预防:透前严格检查管道有无破损,连接是否紧密;透后回血用生理盐水;避免在血液回路上输液,尤其泵前负压部分。

第二篇:胸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

1)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一般发生在12h 内,多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血管结扎线脱落,大量输入库血、凝血功能障碍亦可造成术后出血。若出血较多时患者常主诉口渴、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口唇苍白。护理措施:术后早期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并注意胸腔引流管及胃肠减压管引流物的性质、颜色及引流量,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与病人的体质和病变的性质有一定关系。腹部切口感染的病源菌具有内源性和混合性的特点,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近年来,肠道内的无芽胞厌氧菌,特别是脆弱类杆菌,受到临床的重视。切口感染发生的时间大多在术后7-10天,个别发生较晚,在3-4周后。.临床表现:手术后3-4天,已经正常的体温重新上升,应首先想到切口的感染。如同时出现切口的胀痛和跳痛,应立即进行检查。切口局部肿胀、发红、有明显的压痛,甚至有脓性分泌物由缝合针眼溢出,均说明已发生感染。少数病人可伴有全身症状,有时因感染的位置较深,不易早期发现。 防治措施:切口感染的预防应遵循的原则是:(1)严格无菌操作技术;(2)广谱抗菌素的预防性应用;(3)严重污染切口的延期缝合;(4)增强病人的抵抗力等。感染的早期阶段,及时进行物理治疗,促进炎症的吸收。切口已化脓时,应立即折除缝合线,扩开切口充分引流,并剪去已经坏死的皮下组织、肌膜和腱膜。脓汁应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种培养及药敏试验,为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为缩短治疗时间,可加强交换敷料后肉芽新鲜的创面行二期缝合。

3)切口裂开:切口裂开主要发生在腹部的手术切口。裂开的时间大多在术后1-2周左右,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等,术后切口愈合不佳;(2)切口局部张力过大,切口的血肿和化脓感染;(3)缝线过细,缝扎不紧,麻醉不满意情况下缝合时腹膜被撕破;(4)突然咳嗽、用力排便和呕吐,术后胃肠胀气。.临床表现:病人在一次突然腹部用力后,随之切口疼痛并有血性渗出,有时甚至能听到切口崩裂的响声。严重时,有内脏由裂开的切口脱出,常见为大网膜和小肠袢,可发生休克。检查时可见腹部切口有不同程度的裂开,裂开可分为两大类:(1)完全性裂开一指腹均各层组织均已裂开,伴内脏脱出;(2)部分性裂开一皮肤缝合完好,皮下各层裂开,故无内脏外露。.防治措施:纠正病人的营养状况,老年病人切口采用减张缝合法,术后腹部应用腹带适当包扎等,可减少切口裂开的机会。如切口已裂开,无论是完全性或部分性,只要没有感染,均应立即手术,在腹肌完全松驰的情况下,重新逐层缝合腹壁,并加减张合线。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的因素有:术后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回流缓慢;手术创伤和组织的破坏后,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流;盆腔和下腹部手术,可引起静脉壁的损伤,有利于血栓的形成;严重的脱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栓好发于下肢的深静脉内,尤其是多见于左侧腓肠肌静脉丛内,栓子可向上蔓延到股静脉和髂静脉内。已经形成的血栓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梗塞或致死性的肺动脉栓塞。临床表现:一般无全身不适,初期局部体征也不明显,随后病人自觉小腿肌肉疼痛,下肢肿胀。如果髂、股静脉内形成血栓,则整个下肢严肿水肿,皮肤发白或发绀,局部有压痛,浅静脉常有代偿性扩张。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防治措施:手术后应加强早期活动,尤其是下肢的自动或被动活动,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点滴,对容易发生静脉栓塞的病人有一定预防作用。如证实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全身应用抗菌素,局部理疗,并早期应用链激酶和尿激酶,对血栓的溶解有一定作用。

5)急性胃扩张:水电解质的紊乱,麻醉口罩下加压呼吸时大量氧气灌入胃内,腹部术后持续性幽门痉挛,严重感染和休克等,均能诱发急性胃扩张。发病后胃壁张力降低,静脉回流障碍,大量体液与电解质进入胃内,使胃容量迅速、急据增加,胃腔扩大。临床表现:病人觉上腹饱胀和重物感,呈进行性加重。频繁、无力的呕吐,每次呕吐物的量很少,呕吐后自觉症状不减轻,呕吐物为棕绿色或褐色,潜血阳性。严重者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迅速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调,甚至发生休克。查体见上腹部或全腹部膨隆,伴压痛,振水音阳性。胃管减压时,可吸出大量胃液,随后腹胀有所减轻。防治措施:腹部手术后应保持胃肠减压管的通畅,是预防急性胃扩张的主要措施。治疗的方法:立即更换口径较大的胃管,彻底减压,并持续3-4天,以保证胃壁张力的完全恢复。同时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入适量的全血或血浆。

6)泌尿系感染:手术后泌尿系的任何部位均可并发感染,但以膀胱炎最为常见。各种原因所致的尿潴留,多次导尿和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均容易引起膀胱炎。膀胱的感染又可沿输尿管逆行向上,蔓延到肾盂。导尿本身的刺激,也可引起尿道和尿道球腺的感染。

临床表现:单纯的尿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道和尿道口的疼痛,排尿时尤为明显尿道有脓性分泌物。膀胱炎发生后,则出现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和尿痛,有时伴有排尿困难。如出现发冷、发烧和肾区疼痛,则表示肾盂已有感染。防治措施:正确预防和治疗尿潴留是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关键。已发生感染时,应碱化尿液,保持充分的尿量和排尿通畅。局部理疗、热敷和口服解茎药物,可解除膀胱颈的痉挛,减轻疼痛,同时可全身应用抗菌素。

7)肺不张与肺炎:手术后肺部并发症中以肺不张最常见,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吸烟的病人,常伴有慢性气管炎,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而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止痛药和镇静剂,又抑制了呼吸道的排痰功能。切口疼痛、术后胃肠胀气和长期卧床,使肺的扩张受到影响。过于粘稠的分泌物无力咳出时,可阻塞小支气管,所属肺泡内的空气被完全吸收后,肺组织萎陷。轻者仅限于肺底部,严重者有大块肺组织萎陷,使纵隔拉向患侧,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肺不张常常伴有肺部的感染,使病情更加严重。临床表现:少数病人仅在胸片上显示有肺不张,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多数病人表现为术后2-3天开始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严重者伴有紫绀、缺氧,甚至血压下降。病人常有咳嗽,但粘稠痰液不易咳出。合并感染时,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增加等。患侧肺叩诊发实,呼吸音消失,有时呈管状呼吸音。胸部透视或拍片,即可确诊。防治措施:预防的环节是:术前1-2周严格禁烟,并积极治疗急、慢性呼吸道感染;术后强调早期活动,帮助病人咳嗽,排出粘痰;进行有效的胃肠减压,减少胃肠 胀气对呼吸的影响。想尽一切办法清除支气管的粘痰是治疗的关键,口服祛痰剂,定时作雾化吸入可使粘痰变稀,容易咳出。必要时经导管行气管内吸痰,或在支气管镜直视下吸出粘稠痰。重危或昏迷病人,因无法咳嗽,可考虑行气管切开术。合并肺部感染时,可适当应用抗菌素。

总之,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多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护理过程中应针对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扎实专科理论基础知识及技能,还要有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尽职尽责,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充分的诊断依据,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第三篇:骨科麻醉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1.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与护理 1) 术后早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 2)

早期进行氧疗 3)

充分止痛

4)

体位 术后只要麻醉面消失、循环功能稳定,应尽早改半坐卧位,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5)

预防呕吐、反流和误吸

2.术后高血压,护理措施有:①严密监测术后血压。②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③及时去除应激因素。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及时给氧;对麻醉清醒后5~7h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起高血压。④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3.术后低血压,平卧位,检测血压,补液扩容

4.术后恶心呕吐,措施:禁食,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补液,纠正酸碱平衡,落实基础护理,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护理操作应熟练、准确、轻柔,减少对病人的剌激。出现呕吐时要安慰病人,卧床呕吐时应立即扶其坐起,用手托住病人前额,以免引起呛咳。要注意记录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 ,做好生活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呕吐后助患者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若呕吐频繁,要防止电解质不平衡和脱水等症状。 5.术后低温与寒颤,措施:注意保温 6.苏醒期瞻望和烦躁不安,注意防医源性损伤如;跌伤,约束伤,管道脱落,压疮

7.尿储留,措施:诱导排尿(热敷膀胱区,听水声,按压膀胱,使用开塞露,)导尿 8.全麻后苏醒延迟

第四篇:血液透析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透析中低血压

是指透析中收缩压下降>20mmHg 或平均动脉压降低10mmHg 以上,并有低血压症状。其处理程序如下。

1、紧急处理:对有症状的透析中低血压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1) 采取头低位。 (2) 停止超滤。

(3) 补充生理盐水100ml,或20%甘露醇、或白蛋白溶液等。

(4) 上述处理后,如血压好转,则逐步恢复超滤,期间仍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如血压无好转,应再次予以补充生理盐水等扩容治疗,减慢血流速度,并立即寻找原因,对可纠正诱因进行干预。如上述处理后血压仍快速降低,则需应用升压药物治疗,并停止血透,必要时可以转换治疗模式,如单纯超滤、血液滤过或腹膜透析。其中最常采用的技术是单纯超滤与透析治疗结合的序贯治疗。如临床治疗中开始先进行单纯超滤,然后再透析,称为序贯超滤透析;如先行透析,然后再行单纯超滤,称为序贯透析超滤。

2、积极寻找透析中低血压原因,为紧急处理及以后预防提供依据。 常见原因有: (1) 容量相关性因素:包括超滤速度过快(0.35ml·Kg-1·min-1)、设定的干体重过低、透析机超滤故障或透析液钠浓度偏低等。

(2) 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包括透析液温度较高、透前应用降压药物、透析中进食、中重度贫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及采用醋酸盐透析者。 (3) 心脏因素:如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如房颤)、心脏缺血、心包填塞、心肌梗死等。

(4) 其它少见原因:如出血、溶血、空气栓塞、透析器反应、脓毒血症等。

3、预防

(1)建议应用带超滤控制系统的血透机。

(2)对于容量相关因素导致的透析低血压患者,应限制透析间期钠盐和水的摄入量,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5%;重新评估干体重;适当延长每次透析时间(如每次透析延长3min)等。

(3)与血管功能障碍有关的透析低血压患者,应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如改为透析后用药;避免透析中进食;采用低温透析或梯度钠浓度透析液进行透析;避免应用醋酸盐透析,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透析。

(4)心脏因素导致的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可能的诱因。

(5)有条件时可应用容量监测装置对患者进行透析中血容量监测,避免超滤速度过快。 (6)如透析中低血压反复出现,而上述方法无效,可考虑改变透析方式,如采用单纯超滤、序贯透析和血液滤过,或改为腹膜透析。

(二) 肌肉痉挛

多出现在每次透析的中后期。一旦出现应首先寻找诱因,然后根据原因采取处理措施,并在以后的透析中采取措施,预防再次发作。

1、寻找诱因是处理的关键。透析中低血压、低血容量、超滤速度过快及应用低钠透析液治疗等导致肌肉血流灌注降低是引起透析中肌肉痉挛最常见的原因;血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也可引起肌肉痉挛,如低镁血症、低钙血症、低钾血症等。

2、治疗根据诱发原因酌情采取措施,可快速输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100ml,可酌情重复)、高渗葡萄糖溶液或甘露醇溶液,对痉挛肌肉进行外力挤压按摩也有一定疗效。

3、预防针对可能的诱发因素,采取措施。

(1) 防止透析低血压发生及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每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

(2) 适当提高透析液钠浓度,采用高钠透析或序贯钠浓度透析。但应注意患者血压及透析间期体重增长。

(3) 积极纠正低镁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4) 鼓励患者加强肌肉锻炼。

(三) 恶心和呕吐

1、积极寻找原因常见原因有透析低血压、透析失衡综合征、透析器反应、糖尿病导致的胃轻瘫、透析液受污染或电解质成份异常(如高钠、高钙)等。

2、处理

(1)对低血压导致者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见透析低血压节)。 (2)在针对病因处理基础上采取对症处理,如应用止吐剂。

(3)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避免发生误吸事件,尤其是神智欠清者。

3、预防针对诱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是避免出现恶心呕吐的关键,如采取措施避免透析中低血压发生。

(四) 头痛

1、积极寻找原因:常见原因有透析失衡综合征、严重高血压和脑血管意外等。对于长期饮用咖啡者,由于透析中咖啡血浓度降低,也可出现头痛表现。

2、治疗

(1)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干预。

(2)如无脑血管意外等颅内器质性病变,可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对症治疗。

3、预防针对诱因采取适当措施是预防关键。包括应用低钠透析,避免透析中高血压发生,规律透析等。

(五) 胸痛和背痛

1、积极寻找原因常见原因是心绞痛(心肌缺血),其它原因还有透析中溶血、低血压、空气栓塞、透析失衡综合征、心包炎、胸膜炎等。

2、治疗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治疗。

3、预防应针对胸背疼痛的原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六) 皮肤搔痒

是透析患者常见不适症状,有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透析治疗会促发或加重症状。

1、寻找可能原因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尿毒症本身、透析治疗及钙磷代谢紊乱等有关。其中透析过程中发生的皮肤瘙痒需要考虑与透析器反应等变态反应有关。一些药物或肝病也可诱发皮肤瘙痒。

2、治疗可采取适当的对症处理措施,包括应用抗组胺药物、外用含镇痛剂的皮肤润滑油等。

3、预防针对可能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包括控制患者血清钙、磷和iPTH 于适当水平,避免应用一些可能会引起瘙痒的药物,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和管路,避免应用对皮肤刺激大的清洁剂,应用一些保湿护肤品以保持皮肤湿度,衣服尽量选用全棉制品等。

(七) 失衡综合症

是指发生于透析中或透析后早期,以脑电图异常及全身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组病症,轻者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及躁动,重者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1、病因发病机制是由于血液透析快速清除溶质,导致患者血液溶质浓度快速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液和脑组织液渗透压差增大,水向脑组织转移,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颅内pH 改变。失衡综合征可以发生在任何一次透析过程中,但多见于首次透析、透前血肌酐和血尿素很高、快速清除毒素(如高效透析)等情况。

2、治疗

(1) 轻者仅需减慢血流速度,以减少溶质清除,减轻血浆渗透压和pH 过度变化。对伴肌肉痉挛者可同时输注高张盐水或高渗葡萄糖,并予相应对症处理。如经上述处理仍无缓解,则提前终止透析。

(2) 重者(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和昏迷)建议立即终止透析,并作出鉴别诊断,排除脑血管意外,同时予输注甘露醇。之后根据治疗反应予其它相应处理。透析失衡综合征引起的昏迷一般于24 小时内好转。

3、预防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是避免发生透析失衡综合症的关键。

(1) 首次透析患者:避免短时间内快速清除大量溶质。首次透析血清尿素氮下降控制在30%~40%以内。建议采用低效透析方法,包括减慢血流速度、缩短每次透析时间(每次透析时间控制在2~3 小时内)、应用面积小的透析器等。 (2) 维持性透析患者:采用钠浓度曲线透析液序贯透析可降低失衡综合征的发生率。另外,规律和充分透析,增加透析频率、缩短每次透析时间等对预防有益。

(八) 透析器反应

既往又名“首次使用综合征”,但也见于透析器复用患者。 临床分为两类: A 型反应(过敏反应型)和B 型反应。其防治程序分别如下。

1、A 型透析器反应主要发病机制为快速的变态反应,常于透析开始后5min 内发生,少数迟至透析开始后30min。发病率不到5 次/10000 透析例次。依据反应轻重可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咳嗽、喷嚏、流清涕、腹痛、腹泻,甚至呼吸困难、休克、死亡等。一旦考虑A 型透析器反应,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并寻找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以后再次发生。 (1) 紧急处理

1) 立即停止透析,夹闭血路管,丢弃管路和透析器中血液。 2) 予抗组胺药、激素或肾上腺素药物治疗。

3) 如出现呼吸循环障碍,立即予心脏呼吸支持治疗。 (2) 明确病因主要是患者对与血液接触的体外循环管路、透析膜等物质发生变态反应所致,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透析膜材料、管路和透析器的消毒剂(如环氧乙烷)、透析器复用的消毒液、透析液受污染、肝素过敏等。另外,有过敏病史及高嗜酸细胞血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应用者,也易出现A 型反应。 (3) 预防措施依据可能的诱因,采取相应措施。 1) 透析前充分冲洗透析器和管路。

2) 选用蒸汽或γ射线消毒透析器和管路。 3) 进行透析器复用。

4) 对于高危人群可于透前应用抗组胺药物,并停用ACEI。

2、B 型反应常于透析开始后20~60min 出现,发病率为3~5 次/100透析例次。其发作程度常较轻,多表现为胸痛和背痛。其诊疗过程如下。

(1) 明确病因透析中出现胸痛和背痛,首先应排除心脏等器质性疾病,如心绞痛、心包炎等。如排除后考虑B 型透析器反应,则应寻找可能的诱因。B 型反应多认为是补体激活所致,与应用新的透析器及生物相容性差的透析器有关。

(2) 处理B 型透析器反应多较轻,予鼻导管吸氧及对症处理即可,常不需终止透析。 (3) 预防采用透析器复用及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可预防部分B 型透析器反应。

(九) 心律失常

多数无症状。其诊疗程序如下:

1、明确心律失常类型。

2、找到并纠正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发因素有血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酸碱失衡如酸中毒,心脏器质性疾病等。

3、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电复律对于有症状或一些特殊类型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心律失常,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应用时需考虑肾衰竭导致的药物蓄积。建议在有经验的心脏科医生指导下应用。

4、严重者需安装起搏器对于重度心动过缓及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者可安装起搏器。

(十) 溶血

表现为胸痛、胸部压迫感、呼吸急促、腹痛、发热、畏寒等。一旦发生应立即寻找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处置。

1、明确病因

(1)血路管相关因素如狭窄或梗阻等引起对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 (2)透析液相关因素如透析液钠过低,透析液温度过高,透析液受消毒剂、氯胺、漂白粉、铜、锌、甲醛、氟化物、过氧化氢、硝酸盐等污染。 (3)透析中错误输血。

2、处理一旦发现溶血,应立即予以处理。

(1)重者应终止透析,夹闭血路管,丢弃管路中血液。

(2)及时纠正贫血,必要时可输新鲜全血,将Hb 提高至许可范围 (3)严密监测血钾,避免发生高钾血症。

3、预防

(1)透析中严密监测血路管压力,一旦压力出现异常,应仔细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 (2)避免采用过低钠浓度透析及高温透析。

(3)严格监测透析用水和透析液,严格消毒操作,避免透析液污染。

(十一)空气栓塞

一旦发现应紧急处理,立即抢救。其处理程序如下:

1、紧急抢救

(1)立即夹闭静脉血路管,停止血泵。

(2)采取左侧卧位,并头和胸部低、脚高位。

(3)心肺支持,包括吸纯氧,采用面罩或气管插管。

(4)如空气量较多,有条件者可予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抽气。

2、明确病因与任何可能导致空气进入管腔部位的连接松开、脱落有关,如动脉穿刺针脱落、管路接口松开或脱落等,另有部分与管路或透析器破损开裂等有关。

3、预防空气栓塞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严格遵守血透操作规章操作,避免发生空气栓塞。 (1)上机前严格检查管路和透析器有无破损。

(2)做好内瘘针或深静脉插管的固定,透析管路之间、管路与透析器之间的连接。 (3)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内瘘针或插管、透析管路连接等有无松动或脱落。 (4)透析结束时不用空气回血。

(5)注意透析机空气报警装置的维护。

(十二) 发热

透析相关发热可出现在透析中,表现为透析开始后1~2 小时内出现;也可出现在透析结束后。一旦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发热,应首先分析与血透透析有无关系。如由血液透析引起,则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原因

(1)多由致热源进入血液引起,如透析管路和透析器等复用不规范、透析液受污染等。 (2)透析时无菌操作不严,可引起病原体进入血液或原有感染因透析而扩散,而引起发热。 (3)其它少见原因如急性溶血、高温透析等也可出现发热。

2、处理

(1)对于出现高热患者,首先予对症处理,包括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等,并适当调低透析液温度。

(2)考虑细菌感染时作血培养,并予抗生素治疗。通常由致热源引起者24小时内好转,如无好转应考虑是感染引起,应继续寻找病原体证据和抗生素治疗。

(3)考虑非感染引起者,可以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3、预防 (1)在透析操作、透析管路和透析器复用中应严格规范操作,避免因操作引起致热源污染。 (2)有条件可使用一次性透析器和透析管路。 (3)透析前应充分冲洗透析管路和透析器。

(4)加强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监测,避免使用受污染的透析液进行透析。

(十三)透析器破膜

1、紧急处理

(1)一旦发现应立即夹闭透析管路的动脉端和静脉端,丢弃体外循环中血 液。 (2)更换新的透析器和透析管路进行透析

(3)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症状和体征情况,一旦出现发热、溶血等表现,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寻找原因

(1)透析器质量问题。

(2)透析器储存不当,如冬天储存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中。 (3)透析中因凝血或大量超滤等而导致跨膜压过高有关。

(4)对于复用透析器,如复用处理和储存不当、复用次数过多也易发生破膜。

3、预防

(1)透析前应仔细检查透析器。

(2)透析中严密监测跨膜压,避免出现过高跨膜压。 (3)透析机漏血报警等装置应定期检测,避免发生故障。 (4)透析器复用时应严格进行破膜试验。

第五篇: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经静脉输入的方法。常用溶液种类有:①晶体溶液: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等;②胶体溶液: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液制品等;③静脉高营养液。常用静脉输液途径有:①经外周静脉输液;②经中心静脉输液。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二)预防与处理

1.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 2. 反应轻者,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 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 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现有输液,更换输液器具并保留有效静脉通道,对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封存以备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并发症二:急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二)预防与处理

1. 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滴速,对心、肺疾患、老年、儿童等病人应严格控制,一般成人40~60滴/min,儿童20~40滴/min;对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2. 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捆扎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3. 立即给予高流量酒精湿化吸氧,最好用20%~30%酒精湿化,一般氧流量为6~8L/min,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4. 遵医嘱予以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 5. 加强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并发症三:静脉炎

(一)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至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二)预防与处理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减慢滴速,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 避免患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用33%硫酸镁进行湿敷。 3. 超短波理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4. 喜疗妥外涂。 并发症四:空气栓塞

(一)临床表现

病人感到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改变。

(二)预防与处理

1. 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应将输液导管内空气排尽。

2. 输液中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病人活动时防止导管折叠,注意滴斗勿倒置;输液完毕及时抜针,加压输液时专人守护。

3. 拔除较粗、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时,必须严密密闭穿刺点。

4. 发现空气栓塞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足高卧位,使空气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收缩,空气被震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同时可避免空气栓子进入脑部。

5. 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病人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6. 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处理。 并发症五:液体外渗

(一)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二)预防与处理

1. 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 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注射部位和针头重新穿刺。

3. 抬高患肢并适当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24小时内严禁热敷)。4. 特殊药物外渗时,根据医嘱做相应处理。

二、静脉输血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输血(blood transfusion)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随着输血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即节省了大量血源,也减少了由输注全血引起的不良反应。静脉输血的目的有:①补充血容量;②纠正贫血;③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④输入抗体、补体;⑤增加白蛋白;⑥排除有害物质。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于数小时内缓解,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二)预防与处理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输血查对制度,做好“三查十对”,使用一次性输血器。 2. 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填写《医院临床输血观察单》,如出现发热反应,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处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4. 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及时送检。 并发症二: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二)预防与处理

1. 正确评估病人,询问有无过敏史。

2. 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在输血前半小时根据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

3. 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4. 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0. 1%肾上腺素0. 5~1ml。

并发症三:溶血反应

(一)临床表现

1. 血管内溶血反应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最后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

2. 溶血程度较轻的血管外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

3. 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

(二)预防与处理 1. 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保证输血安全。

2. 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定,不输变质的血液,避免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溶血;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不当、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受到细菌污染等因素。

3. 发生血管内溶血反应时的处理:①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并在远离输血部位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②维持静脉输液通道,给升压和其他药物;③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④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⑥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

4. 对发生血管外溶血的病人应查明原因,确诊后,尽量避免再次输血。 并发症四:急性左心衰

(一)临床表现

1. 表现为输血过程中输血后突发头部剧烈胀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吐大量血型泡沫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 查体:病人常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听诊肺部有大量水泡音,中心静脉压升高。 3. 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影像。

(二)预防与处理

1. 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血速度,开始输血速度宜慢,一般速度不超过20滴/min,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及血液种类调节滴速。成人一般为40~60滴/min,老年、儿童、心功能不全者酌减,而输血小板的速度应以病人能耐受的速度快速输入。

2. 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 立即给予高流量(6-8L/min)酒精湿化吸氧,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但要注意吸入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引起酒精中毒。

4. 遵医嘱予以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 5. 加强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上一篇:保育老师岗位职责下一篇:不忘初心坚守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