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初探

2022-10-27

第一篇: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

让小学语文教学变的诗情画意

[摘要] 本文通过课文举例,以语文教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为依据,指出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从中带动学生真切体会

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

是的,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一、情境设置中烘托情感气氛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小燕子的同情之心、拯救之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又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文字信息,比如,“小扬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的墙角里听着小提琴的乐声——躺在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林子里悠扬的音乐”。将这一组连续的动人情景配上相应的音乐,以声传情,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同时关注小扬科的命运,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怜惜、同情之心。结合“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手边还放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的凄惨情境描写,播放音调低沉的音乐,在低沉哀婉的乐声中,学生的情绪也沉潜到人物悲惨命运中,为小扬科的遭遇鸣不平,有学生动情地说:“小扬科望着天空,仿佛在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有的学生更富想象力:“村里的人也围在小扬科身旁,流不尽的眼泪,诉不尽的哀怨,啊!都一起化为愤怒的火焰。”„„这时情境和音乐交融,激起了学生们对小扬科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齿痛恨。音乐的渲染为课堂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因之跌宕起伏,更关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学生愿意走进文本,贴近人物,用心去体味、解读课文,并能生成不可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

二、引领感知中传递情感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上“文路”,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反复地、百读不厌地潜心会文。这样,学生之情才能汩汩而出,节节而拔。

(一)体味字词悟情

古人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说法,可见不起眼的字词有时是极具表现力的,因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读、体味关键字词,不只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能悟出其传达的神韵和情韵,更好地提升教学层次。

选入教材的文章有不少名家名作,其遣词造句自然精彩纷呈,由体味字词入手来领悟作家、作品的情感还是行之有效的。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及既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也很好地表现出绿叶的世界充满着生机活力,让人仿佛看到鸟的生命的跃动;“颤动”一词赋予静态的树叶以生命的活力,似乎能听到鸟的欢唱,感受到鸟舞动的生命。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揣摩、体味,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天堂”的美好并由衷地喜欢作者所呈现的美丽世界,深深地体察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之情。 并由此启发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让美的气息洋溢课堂,愉悦学生的心灵。

(二)启发想象入情

著名画家冯冀才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写文章如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想象的功能,指导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想象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之达到文中有我,我与文融的水乳交融的境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

在教学《燕子专列》时就尝试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入小贝蒂的情感世界。文中有一段话:“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但她一点也不在乎。”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她当时是怎么做的?”在师生间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们感受到,小贝蒂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有多寒冷,在乎的是燕子的安危,在乎的是能否多救几只燕子。在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天寒地冻,小贝蒂又冷又饿,但还在山路上、山洞中、悬崖上一遍又一遍地寻找冻僵的燕子;路边,小贝蒂发现了一只冻僵的燕子,急忙跑上去;崎岖的山路上,小贝蒂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多疼啊!但小贝蒂勇敢地站了起来,继续向前走去„„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们深深地体会了小贝蒂为小燕子付出的真挚的爱。想象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本内容,便于学生入文入情。

(三)感情朗读激情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悟领会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尤其是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情感朗读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生命个体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

教学时,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生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如《丰碑》一文悲壮感人,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字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首先,教师的配乐感情范读为学生做着情感牵引和情感铺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齐读,自然高潮迭起。在学习将军神态、心理变化的几段时,则以自由读、齐读、引读等方式结合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诵读,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之间沟通感情的过程。通过体味字词、启发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给学生搭建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的的平台,营造浓浓的情感场,让孩子沐浴其中,浸润其中,更好地引领学生准确地领会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始终兴味盎然地亲近文本,研读文本,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

三、延伸拓展中促使情感升华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妈妈的账单》讲述了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

学完全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向生活实际延伸: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

一开始,学生很自豪地侃侃而谈:“我帮妈妈洗碗,碗很油,我擦了洗洁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洗干净。” 有的说:“我帮妈妈打热水。”

有的说:“我帮妈妈送伞。那天雨下得很大,我的衣服都淋湿了。”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我觉得我只是帮妈妈做了几件事,妈妈却帮我做了很多事。”

听到这句话,很多小朋友都陷入了沉思中。过了一会儿,声音又响起来了:“我只是帮妈妈洗了几次碗就这么累了,妈妈每天都要洗碗,多累啊!”“妈妈不仅要上班,还要照顾我,而我还不肯帮妈妈,只知道玩。”“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事,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

从这些稚嫩的声音中听到了孩子对妈妈的体贴、理解和感激,从这些质朴的言辞中读到了真情和成熟,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正地读懂了沉甸甸的母爱,幼小的心灵也为母爱深深地震撼了。让学生懂得人生应以无私的心付出爱,以感恩的心领受爱,用“爱”润泽心灵,用“爱”营造生命的天堂。相信学生们会铭记这一刻,这一课,并以实际行动回报母爱。

又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我穿插引入了詹天佑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成为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情感的纽带,更能体现詹天佑那份深沉的爱。此刻,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赞美之心,或者缅怀之情,爱国之情„„我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最想对詹天佑说的一句话。面对这封感人至深的信,面对詹天佑顽强的毅力,拳拳的爱国之心,面对清政府昏庸无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面对这条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铁路,学生们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詹天佑,你象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詹天佑,你留下的虽然是一尊铜像,但你留在人们心中的将是永恒和伟大!”“身挑重担压不怕,与民同甘也同苦,爱国情怀驻心间,名留史册传美谈。”“面对重重的压力,你却挺起了脊梁,面对侵略的嘴脸,你毅然出手!你是时代的英豪,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让人感受到学生喷发的激情,更体会到学生为爱国热情深深感染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对于崇高美的欣赏和折服会植根于学生心灵并享用终生。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真正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年版

(2)汪潮.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第二篇: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初探

七年级语文 李任华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做语文学习的小主人。

由此看来在平行班中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是贯彻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平行班中进行分层教学呢?我在今年接手的初一语文教学中,对分层教学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大胆的尝试,具体实施如下:

(一)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分类方法,对症下药。如果忽视这一环节,那么即使分了层次也往往是无的放矢,瞎碰硬撞,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人对新接收的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个性及态度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对他们进行了科学分类。全班34位同学刚从小学进入中学,每个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都不同,语文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他们的求知欲都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有的学生很勤奋,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学习态度认真,但却总是无法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还有学生或语文基础差或口头表达能力差或写作水平差或阅读能力差;有的学生主要是厌学情绪浓厚,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兴趣,懒惰,把自己的兴趣指向其它学科上,但却很聪明,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有的学生反应慢,动作迟缓等。根据这一了解,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低层)、“拼搏层”(中层)、“奋飞层”(中高层)。

除了对他们存在的差距作了具体了解外,还对他们存在差异的成因作了分析,以便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当然,学生本人的语文知识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曲线的变化往往是一个旧的差异不断缩小,而新的差异又不断形成的过程,可见,学生之间不但存在着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差异的可变性。教师要时刻关注这种可变性,做到心中有数,要不断调整对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明确目标,分层实施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性格特点,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基础层主要培养学生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增强自信,从而形成认真读写听说的习惯,以保障“大面积合格”的设想成为现实。拼搏层主要是培养质疑、讨论的习惯和主动求学的学习品质,向奋飞层转化。奋飞层主要是要求他们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要求他们善于自学,敢于质疑,不断拓宽学习思路,努力成为特优生。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是:

对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自觉、习惯好、求知欲强的学生,首先要求其掌握初中课本所有的单词、习语以及语法,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基本写作外,其次还要求其自学同等程度或程度稍高的课外读物,并摘好笔记,如阅读长篇文学名著,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让尖子生走进浩瀚的语文世界,广泛涉取文艺作品中的精华,积极主动去探索它的美和奥秘,提高文艺鉴赏能力,这样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里所说的“高质量”是指“立意”“取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创新。

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主要是想方设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些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愁眉苦脸,觉得脑子发空,没东西可写,只得东凑西拼来一个“硬做文章”。我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几条措施: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生活,有话可说,有了新的认识,就觉得想把心里话讲出来,有了话,又想说,就考虑怎样去说,如何说;其次要求这些学生仿写,当然仿写并不是生搬,更不是抄袭,是从某些文章的立意、章法等方面得到启示,借以写出自己的文章来,如:有位学生喜欢阅读科幻小说,我就指导他写这类文章,提高写作

水平;再次,提倡多练并不断修改,有句成语说得好“熟能生巧”,在不断地练笔中就会潜移默化,达到“下笔若有神”的效果。另外,修改是积极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措施。指导学生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标点符号等多方面修改。

学习认真而成绩提不高的学生则启发他们注意学习方法;对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认真细致完成作业,本人及时认真检查;对反应慢、动作迟缓的学生,给他们一定的信心,多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提高作业速度;对口头表达能力差,在课堂上发言往往低着头,声音轻,断断续续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回答问题响亮完整;对没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学生,则多角度多方面绞尽脑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设置层层疑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抗奋状态,如组织好朗读,从而激发学生感情,引起共鸣。除了提出不同的要求外,还可采用目标激励的方法,用不同目标激励他们勤奋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激活上进心,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动静交替,分层达标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活动。要真正上好课就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及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实行课堂四十五分钟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安排课堂结构,讲解课文,分析问题,朗读训练,提出问题时,必须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动静交替是分层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实行动静交替,对奋飞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启发;对拼搏层和基础层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引导。这样,使不同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层次上发展前进,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实际操作中,针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先用富有感染力的“开讲”诱发基础层、拼搏层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在我的指导下展开自学活动,接着就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而奋飞层同学早就在教师启导之时自己开始自学新知识,由于他们的基础好,对新知识会有一定的理解,这时对于同学的提问,他们就能根据材料很好地帮助解答。在解决了疑难问题之后,我就适当地布置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练习,让基础层、拼搏层的学生在课堂内独立完成,一则可以及时了解哪些学生还存在问题,二则又减轻了这些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了抄作业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我把重心转移到奋飞层学生处,带领他们多角度地把握主题,挖掘内涵,拓宽思路,最后要求他们课外完成一些高质量的作业。当然奋飞层学生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引导,譬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就要求这些学生调查社会上被骗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逐个剖析,分析行骗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和受骗者上当时的心态,最后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总结出防骗措施,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难易结合,分层评价

作业、练习、检测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更是学生掌握、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作业、练习、检测的选择上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做到有难有易、难易结合,合理安排,使成绩好的学生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差的学生也有认真完成的可能,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课本上的习题要求全部学生掌握,做这类习题时,后两个层次的学生没困难,教师就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而基础层同学就必须在老师的个别辅导下做作业,通过努力也能完成。练习时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作业数量有区别,如基础层同学立足于最基本的练习题,做的内容少而精,确保质量,后两层次的同学要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免做一些基础题。做一些颇有难度的、需要学生自己学习体会的研究性题目。 此外,课外语文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外活动不仅能提高所学知识的利用率,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所说读写训练的机会,所以教师应重视这一方面,对症下药,各取所需,使成绩好的学生变得更聪明,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摆脱学习成绩落后状况的机会。

分层教学活动,针对各层学生不同的基础,因人而异地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构建的分层教学法已初见成效。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教学是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教师也将其当作一项重要而又不能不完成的任务,注重对学生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灌输,很少去关注学生爱不爱读,想不想读的问题。其结果导致学生对阅读逐渐失去了兴趣,成了应付差事。

2.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验

语文阅读本身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的个人体验,但是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注重对文章分段、分句的解读,将原本富含感情的文章进行机械的分解、细讲,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导致学生学会的只是一些死的方法,却没有活的思路。而且还有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查学生背诵,久而久之,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没有真正对阅读产生期待和个人体验。

3.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只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学会了哪些写作的手法,学会了哪些分析文章的方法,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其实我们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因为真正的学习时代只有十几年,剩下的时间都是学生利用在学校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去坚持学习。如果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则是“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毫无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何去何从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前面我们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首先的一点就是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即使在学习,也是心不在焉,效率不会很高,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呢?第一,可以找一些趣味阅读材料,比如说一些名人轶事、典故、当前热门小说等等阅读材料,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兴趣,学生就会乐于通过阅读材料去接受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灌输。第二,可以创新阅读教学形式,不要总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形式,可以采取分组合作讨论、师生互换角色、角色扮演、知识竞赛等等形式,使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兴趣。

2.关注学生个人体验

阅读就是为了使学生结合文章,结合自己的体验去解读文章,得出一些内心的共鸣。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就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学会问学生他们的看法,隐去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多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身的体验与共鸣。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前面我们说到,学校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习惯的培养。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主要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第一是边读边思边画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要望文生义,应该时刻摆一本工具书在跟前,不懂就查。这样长期下来学生不只是阅读能力在提高,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第二是质疑问题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书中的理论和观点,而是应该学会自己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对于自己认为有误的或偏激的观点,要学会质疑。在阅读教学课上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自己解决,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当然学生在选择读物的时候,也要学会思考,要有选择性的读书;第三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脑子不如赖笔头”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以后,对于文章中好的写作手法和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要记下来,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以便以后写作中也可以加以运用。

★作者单位:江西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

课题实施方案

单位:河北祁州中学时间:

《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课题实施方案

2007年10月,我们认真总结了以往作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了作文教学改革总的趋势,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现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特制定本课题组研究与实验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和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1、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大方向,切实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

2、努力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计划纳入到学校的教改工作计划中,把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执行市教育学会的相关工作要求,完成市教育学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研究和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社会为载体的三维式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引导评点,学生关注社会,在师生共同积累、吸收、切磋和扩充的写作训练中努力拓展作文教学的思维空间,尽快形成“大语文”的教学理念,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2、继续组织好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优秀教研论文评比、优秀教学案例评评比等教育教学活动,并开设写作教学系列讲座,吸引和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同学参与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队伍中来。努力打造出一支基本功扎实,有一定教研教改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热心文学创作,有一定写作基本功的青少年文学才骏。

3、编写有关写作教学的教材教案。

4、切实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使我校的作文教学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5、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到课题申请结题时,每个同志都要有相关的教研教改论文、论著发表或获奖。

三、研究和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争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努力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计划纳入到学校的教改工作计划中。要指派专人负责,要有明确的分工,要将课题研究的贡献与浮动工资分配、年终考勤考绩相联系。

2、实行子课题研究贡献评分制度。对参与子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的全体同志采取量化评分的动态管理模式,以激励全体同志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做出更大成绩。

3、走出去,请进来,虚心请教,广泛交流。我们将利用一切可能的各种机会,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师生走出校门,加强交流,拓宽视野。

四、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经费来源。

1、我们将采取学校支持一点,自己想办法筹措一点的办法解决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经费问题。我们学校是一所年轻的普通中学,各方面的基本建设开支较大,学校的财力有限。但从学校校长到各职能处室的相关领导都十分重视教研教改工作,愿意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另外,我们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同学也愿意各尽所能,为课题研究工作做一份贡献。

2、努力开源节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我们要充分调动参与课题研究

的广大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努力不花钱就办事或者少花钱多办事。还要利出版发行校刊校报的机会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一些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经费。

河北祁州中学中学课题组二○○七年十一月二日

第五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自贡八中 杨玲

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热 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二、转变方式,激活资源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三、品读感悟,高效阅读:

新的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目标下,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尝试如下:

(一)导入: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三)品读感悟:

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学生预习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让学生选一组词读一读。注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理解词语需要结合语境揣摩其中的意味,阅读教学中解读字词往往与句段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如果抓准一个词语,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激活学生的思维。)

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 的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让学生自选一组句子品一品。指导学生提取信息:抓住重点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点;抓议论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精选一段文字说一说。美段欣赏有两个层次:(1)知道哪个词、句子 。(2)知道写出了什么? 在哪里?让学生在修辞、练字、结构特色、表达方式等方面提高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品读感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品读感悟”由三个环节组成。一读。读”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精读和提高性阅读。初读就是走近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整体感知。二“品”。“品”是在对文章的精细阅读中进行局部揣摩,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历程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三“悟”。“悟”发生在提高性阅读时,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积累写作技巧,提高思想觉悟。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读”不“悟”难于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

(四)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

在这里我们尝试“读”“品”“悟”的教学框架,它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从繁琐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高效突出。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依据模式,一方面还要依据实情,根据文章特点,发挥个人长处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流程,在课上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个性发挥,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如何对待“差生”

自贡八中 杨玲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开始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我这几年,所教的班级中“差生”不少,可以开列出一批名字,而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我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并力求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所以,在九七学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九八学年,我接的班又是一个差班,各项学习指标几乎都是全年级倒数第一,班级里不少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差,有的同学还当面辱骂女教师,气得这位女教师哭了起来。我现结合学年小结,谈谈我是怎样关注“差生”成长的。

一、“差生”的类型

“差生”的提法过于笼统,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还是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差?是思想品德素质差,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是个人性格,心理行为有偏差,还是智商偏弱?各种各样,不一而足,所以不能一言以蔽之:“差生”,而要具体分析。

另外,“差生”类型的分法由于角度不同,依据不同,分析的结果也绝不一样。有的学生从学习成绩看是个“差生”,但从思想品德看说不定倒是个“优生”。

再则,所谓“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或则越变越差,或则由“差”变好。关键则是我们的工作能否打开他的心灵之门,激发起他成才的欲望,从而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

一般来说,差生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1、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角度看:

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事生非,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奇差,稍有不慎,便增添不少麻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所谓“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2、从智力角度看

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可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所以尽管他要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

3、从心理行为看

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面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导致行为失常,且越是大考越紧张,越失常;有的学生则认为眼下努力为时尚早,自己从小学到初中都是靠“临时抱佛脚”、拼夜车干出来的,现在“苦读”不合算,不如到时候再说,故而成绩也难有起色。

总之,对“差生”要具体分析,要辩证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

二、“差生”的心理

正因为“差生”的类型各种各样,“差生”的心理也不尽相同。本人接触了一些“差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

2、混。不正视。这种学生虽是“差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3、悔。这部分“差生”,他们对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正确的“向导”而发愁。这部分人在“差生”中绝不占少数。

4、灰。自暴自弃。这也是“差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我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特别是那些“双差”生,以往也可能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横竖横,拆牛棚”的态度了。

5、毁。这种心理“差生”是极少数。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于是就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这种人人数甚少,但为害极大.若不注意防范,妥善处理,往往容易酿成苦果,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

当然,实际表现中,情况则更为复杂,有的是半悔半恨,有的的则是既“灰”又“混”,有的则是由“恨”而“灰”而“毁”,不一而面足,这里不多谈了。

四、我的原则及对策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要做到:诚、爱、严、宽、实。现结合前面介绍的案例,具体阐述我的做法。

1、诚

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以学生为报务对象的,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2、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采取了与此不同的做法,我认为“差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差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

3、严

对学生的爱要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学生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所以要严格管理,要按照中学生行为规范来约束管理他们,培养他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好习惯。

4、宽 对学生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要严,但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处理慎重,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在我任班主任的班级中,我一般不学生以处分,而是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则从宽,因为这处分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上笼上阴影,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终生的遗憾。

5、实

帮助“差生”,一方面是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地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落到实处,一丝不苟,而不是“点到为止”。

在这十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对六十中学而言:“差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六十中学的升学率要有所突破,关键在“差生”的转化上;六十中学要落实“人人成才”的目标,重点就在差生转化上;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要有所突破,难点就在差生转化上。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差生”,爱护“差生”,“差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就可以落到实处。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下一篇:村镇银行行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