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

2022-08-30

第一篇: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新课程论文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论文

历史新课程论文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论文 内容摘要:目前我省已率先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行列,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式能否成功转变是课改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整理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理念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该问题的认识。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我国古时便注重对技能的培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的确,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次,需要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必然也要改变,我认为应该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参照。该思想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粉笔”“黑板”之于工业社会的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一样。),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

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着重点来选择。

四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式的重要基础。 五是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第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解接受方式主要过程为:复习讨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重点总结;练习反馈。其功效是:学生能在教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历史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逐渐接近于历史研究,内容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合理、适度地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构知识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对认知误区的清理、寻找到认知的依据和范例。例如,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部分对梭伦改革的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借助于“学思之窗”中的史料来叙述的,十分难懂,只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梭伦改革把公民按收入划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500斗级。 那时候青铜铸币还没使用,人们用每年收获的粮食、橄榄油、葡萄酒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要是收入达500斗以上,就是最富的等级,田产至少在30公顷以上,是地主老财。第二等级叫骑士级,岁入300~500斗。达到这个富裕程度的公民就能养得起一匹以上的马。希腊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养匹马是花费昂贵的事,因此是富人的标志。这个等级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富农。头两个等级的人不多,也就1000来人,因为富人毕竟是少数。第三等级叫双牛级,有地约12公顷左右,收入在200~300斗之间,这个收入意味着能养得起两头牛。人数约

1.5万,是城邦里的富裕中农或中农,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把他们称作“中产阶级”,认为这是城邦稳定的基石。最后一个等级是收入200斗以下的少地、无地公民,称日佣级,人数约2万,属于城邦里的“贫雇农”。穷人还是比富人多。同学们一定会问:拥有11顷以下土地的人还算穷人?当然要算。11顷土地对古希腊人来说也就是仅可糊口而已。因为古希腊人耕作技术落后,连施肥、灌溉都不懂,为保持地力,每年还实行休耕轮作,今年种的地明年便休耕,所以用今天的标准看11顷是多了,但放到古代就很可怜了。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就易懂了。

问题探究方式主要过程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可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教学方式主要过程为: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或实景中体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表达情感。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一目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教师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州的古建筑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教师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医、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打出介绍闵世章的一段文字)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愤自学,精通文史。一日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已,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一家盐商管理账目。数年之间,他摸清了盐业的行情,于是自筹资金,独立业盐,终于成为“家资百万”的大盐商。

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自学讨论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主要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自学模式的功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参观教学方式

我们无锡历史悠久,历史古迹俯拾皆是,如江阴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徐霞客及刘氏三兄弟故居、国民党要塞司令部等,教学时将这些有利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无锡有更大的益处。因此,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历史古迹、遗迹,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学教相长教学方式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

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

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最后,运用新教学方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化运用,即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整体观、综合观,把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综合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扬长避短。

二是要艺术化地运用,即教学方式要尽量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应尽力让教学方式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

三是个性化地运用,即在运用中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个性溶入教学方式之中,使之成为组成教学方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另外,个性的运用需符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据此而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方式。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践和反思

彭泽县第一中学:张文越

【摘 要】:2008年秋季,我省高一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改革,经过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但更多的是问题与困惑。因此,如何有效地认识和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便成为高中课堂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顺利推行高中新课改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和困惑、总结和反思

一、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由于南昌市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校、学生等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简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2、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花费不少时间来介绍唐中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因此在课改的实践中就出现了拼命赶进度的现象,使得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也无法开展。

3、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是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总之,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化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二、新课程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1、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给学生补课。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 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跳跃性强,难度大。而且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但高中教材却采用专题式教学,专业性较强。高中的专题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只有教师了解初中教材、学生学好初中教材,才能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的学习更顺利,因此我们有必要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古代中国朝代更替这个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并不太清楚,在这里老师就有必要给学生补补课。

2、拓宽学科知识面,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但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欠佳,就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思维,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充电,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们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时效。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们,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随着课改过程的深入,这种不自觉的商量、讨论,成为自觉的、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当然,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不应局限在校内,更应是校际间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还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高中历史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各有优缺点,同时新课程高考方案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集 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程内容,对比新老教材、各种不同版本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败不足为奇。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探究、不断创新,定能笑傲江湖。

参考书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高中历史新课程解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动员----新课程实验60问》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4、袁兆桐 郑志伟《史学观念的更新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

5、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P.45

6、钟启全等:《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P.6

7、聂幼犁:《高考必须从实际出发,完善和推进课程改革》,《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P.35

8、《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

第三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现在,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本人已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相信今后的教学,我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学校: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 姓名:王有龙

美国历史课上有这样一个案例, 历史课上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 说,如果想要加分就给我 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加分。 学生们都愤怒地喊叫, 拼命跺脚, 把课本、 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 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 学生扫射。 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反对种族歧视, 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 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 命,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梦》的篇章。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被老师刚才的话深 深吸引和打动。老师趁机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究:

1、种族歧视的危害。

2、消除种 族歧视的意义。 于是学生开始了积极地思考和探究。 这是西方的课堂, 我们姑且不讨论在课 堂上教师和学生“打架”的事情,姑且不讨论混乱的课堂秩序。在这个历史课堂上,师生在 教师设置的历史情境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 引导, 学生自然地参 与, 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 真诚地感悟、 探讨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上高速公路,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这便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所在。 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 要用自己独特的、 开放的和创新的现代历史观念, 将学生作为一个平等参与的主体, 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感悟和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当中来,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建构课堂

转变教学理念,是新课改中的最主要转变,就是要改变“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 方式, 让老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帮助者、 促进者,教会学 生学会自主学习, 并且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要注重 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组

织引导及课后的巩固反馈这样三个环节, 当然主体环节是课中环节, 即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 计,主动建构课堂,巧妙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 --探究 --分析 --发现 --解决”的主动学 习中去,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 教师的课前设计和设计中的智慧。如我是这样设计《辛亥革命》这节课的: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庆节天安门 广场所放的孙中山先生画像 ,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提问两三个同学让其 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集中点评,自然导入新课。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即了解(基础 、理解(加深 、见解(创新 。 第一部分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 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 ----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 ----理解: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 ----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和探究, 始终 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 我认为不能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把自主学习变成学生的自 由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 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 习、民主教学之名。而应该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作秀,不折腾,不走过场, 不一刀切, 该精讲时必须精讲, 该细讲时必须细讲,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 灵活安排。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看表面 ,而应该看学生是否学的轻松,是否学的满意,是否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实际上, 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传统课堂秩序的控制, 更重 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 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 教师 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并及 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 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而实现 “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便会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 创新的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课程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 形象的地图、 恰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均可引入其中。 但历史课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大。 并且 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 +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 些知识传递给学生。 我认为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 多媒体可以将文本、 图像、 动画、 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 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

其声, 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兴趣, 活跃课堂; 也便于通 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 我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 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如《罗斯福新政》这节课,在讲到 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 我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再现当时的情境。 然后, 借助于一个特殊调 焦的镜头,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 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几个学生指出他们所 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然后,教师提出了一系 列的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 ?(2人们在干什么 ?(3他们为什么这样 ?(4你认为这 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 (5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之后讨论 开始, 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历史信息, 并在投影片上列出纲要。 学生们则了解 到 20世纪 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 如果没有多 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 因而 难与学生达成共识。

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以“博” 、 “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 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否则是不可能教好 该学科课程的。 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 更广泛的 认识, 我想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除了扎实的专业 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之外,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 去解决。即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 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 史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 往往是其

他学科的专业教 师代课或兼课, 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 学习和训练环节。 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对初中历史知 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 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更新教学观 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我最真 切的感受是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 才知道该 怎么做。 投身新课程改革,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如何在两难中抉择,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探索, 不能不走, 不能走错,更不能回头。 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 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第五篇: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课程,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多年的实验证明,学生喜欢它,教师接受它。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一些对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以及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 自然 、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 发展 ,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其次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二)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 哲学 、地理、文学、 艺术 、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例如在综合探究《寻找身边的历史 》一课中,我规定各组确定在自己感兴趣的古迹或者事件作为研究的课题后,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收集资料,并整理出一份多媒体的课件式的调查报告,推举一人在课堂上代表小组发表本组的研究成果,各组组长要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特长,会电脑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会拍照的负责照相,口才好的代表本组发言,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过程当中,每位学生都参与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小组出力,可以说,一份报告凝聚了全组同学的心血,是全组同学齐心协作的结晶,它既锻炼了个体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上一篇: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