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产业体系

2022-06-24

第一篇:传统文化产业体系

靠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张海

唐县是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革命老区,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唐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建设大文化、发展大旅游”的理念,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构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文化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力、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打造山水唐县,营造自然之秀

随着保定市委、市政府打造 “山水保定”决策的出台和实施,山水城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向往的美好蓝图。作为山区大县,唐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1417平方公里的版图中,82%是山地,太行山逶迤跌宕,景色秀美;唐河、通天河纵贯全境,南水北调、保定“大水系”干渠、城北河环绕县城,29座大小水库星罗棋布,共同形成了建设山水城市的天然依托。对此,我们立足山水资源,把打造“山水唐县”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部分来经营、来运作,形成了“人脉、山脉、水脉互动共融、天人合一的奇妙意境。一是建设山水亮点。突出抓好“两山(大茂山、青虚山)、两峪(大石峪、秀水峪)、一河(唐河)一湖(圣母湖)”的开发建设,不断提升景区档次,打造精品景区。大茂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青虚山奇峰险峻,与山后的西胜沟浑然一体,构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投资6800万元实施大石峪山水旅游项目,完成接待中心、野外训练基地、步游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投资2.68亿元的秀水峪景区开发项目,打造生态之谷、天然氧吧。推出唐河峡谷百里画廊和唐河漂流项目,开发圣母湖垂钓休闲、农家风情旅游带,使游客在亲山近水中回归自然,愉悦身心。二是实施山水进城。充分利用城北河、南水北调、保定引水干渠等水网资源,加快实施县城大水系景观建设,依托峪山、钟鸣山、庆都山、香山,规划建设县城北部绿色生态旅游区,让广大居民拥有充分的山水空间,构建“青绿交映,山水相融”的城市环境体系。三是保护山水生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压力转化为生态魅力。坚持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涵养水土、清洁乡村等一系列环保工程,加大西大洋水源地环保和矿业秩序治理力度,取缔景区视野范围内的矿山、灰窑,对裸露山体进行绿化,营造青山秀水的一方“小气候”,我县被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四是培育山水文化。以山水为主题,强化文化浸染,使每处景观都体现文化元素。相继挖掘大茂山古北岳文化、青虚山道教文化,积极开展大茂山世界“双遗”申报工作,推出登山节、采摘节、冰灯节等系列活动,让人们在畅漾自然的同时感受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千年文明,彰显历史之韵

唐县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境内有古唐侯国遗址、商周遗址、古中山长城、倒马关关城、北宋大卧佛等珍贵历史文物遗迹200多处。我们在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进行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唤醒历史记忆,重现历史天空,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大力弘扬唐尧文化。唐县是尧帝受封唐侯和承继帝位之所,由此创建了中华文明之一的唐尧文化。史书记载“尧始都于唐,后徙晋阳,即位于平阳”。对此,我们成立唐尧文化研究会,追溯历史源流及价值,为传播开发唐尧文化提供学术支持。聘请专家对唐尧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出“中华第一帝都、唐尧大帝故里”的核心定位,叫响“中华大帝诞生之所、尧天舜日缘起之地”。同时加快唐尧文化园建设步伐,挖掘开发尧母洞、上古尧泉、古唐侯国碑等上古资源,系统推出唐尧文化寻根游,宗教朝觐游等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旅游套餐”,成为唐县旅游的独特“卖点”。二是再现历史原貌。借助历史名人(葛洪、杨家将)和历史名牌(道教圣地、古中山长城、北宋大卧佛)等有效载体,围绕古文化遗址作文章,针对倒马关关城、古中山长城、北宋卧佛等古文化遗址,先后修缮开发了六郎碑、卧佛寺等一批人文景观。三是挖掘姓氏文化。充分挖掘唐县刘姓、唐姓两大姓氏起源地这一文化内涵,推动刘姓、唐姓祠堂建设,使海内外的刘姓、唐姓人士来唐寻根祭祖,提升唐县的知名度。

三、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之魂

唐县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年代,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三分区司令部所在地,曾以18万人口养活了5万八路军,被誉为“抗日模范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毛泽东、聂荣臻、胡耀邦、吕正操、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闪光足迹。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并以身殉职,唐县由此成为白求恩精神发祥地。全县有抗战革命历史纪念地32处,是全省红色旅游景点最多的县份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的号召,充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把红色旅游办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弘扬先进思想的文化工程,推进富民强县的经济工程。一是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扎实推进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晋察冀烈士陵园、西胜沟战地医院三个红色旅游项目,整合开发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军城烈士陵园—和家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黄石口白求恩牺牲纪念地红色旅游线路,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是搞好红色文化创作。为增加景区红色文化气息,提升红色旅游景点品位,先后撰写出版了《白求恩在唐县》、《柯棣华在唐县》两部专著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两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创建《红色唐县》刊物,整理珍贵史料300多万字,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旅游的文化魅力。三是开展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白求恩事迹书画展》,协助中国电影协会、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拍摄了《不灭的光辉》、《第二个白求恩——柯棣华》、《世纪回响》三部专题片,完成《刻写在唐县红色大地上的记忆》、《白求恩精神发祥地—河北唐县欢迎您》等主题宣传片的制作,让白求恩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随着“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我县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

一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确定特色鲜明的主题定位。准确定位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旅游资源禀赋、历史遗存和文化背景。要在文化旅游发展大潮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就必须把先天的资源优势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突出特色的主题定位,张扬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区域旅游形象,这样才能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震撼力,获得游客的认同感、归属感。我们立足自己的文化旅游土壤,提出了“唐尧帝都、山水唐县、红色唐县”的主题定位,以“唐尧故里、中华帝都”为主导品牌,构筑以唐尧文化、山水景观、红色旅游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强化宣传推介。文化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我们通过旅游形象的整体策划、旅游产品的包装以及目标客源市场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文化旅游的个性,攻大台、上大报,加强外宣力度。同时把旅游推介作为对接京津的重要内容,建立唐县旅游网站,搞好网上促销,完善旅游资源资料库,制作多媒体演示光盘和宣传画册,在京、津、石召开大型推介会,邀请旅行社、新闻媒体来唐旅游采风,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积极培育和拓展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走马观花式的感性之旅正在向享受生活的知性之旅转变,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种涵盖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的综合旅游方式。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道路交通是前提。只有抓好旅游道路交通建设,才能缩短人们与青山绿水的时空距离。我们从解决干线公路与景区连接线不畅、等级较低的问题入手,对旅游道路统一规划,加快实施大茂山旅游路改线拓宽、青虚山旅游路拓宽修补、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军城烈士陵园与高速引线连接路和大茂山至保涞公路旅游专线工程建设,开通县城至各景区旅游大巴,构建畅通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宾馆建设,满足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实现星级饭店与农家乐互为补充。培育地方特色美食,重点推出唐县碗肉、挂炉烧饼、卤水豆腐等特色小吃。对大枣、核桃、柿子、小杂粮等农产品进行精美包装,打造携带方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强化文化支撑。文化和经济历来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产业中最能动的因素,作为文化旅游产业,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只有把静态资源赋予文化内涵,才能把自然的美学意趣和历史遗存信息转化为消费者的理想商品。我们把唐尧文化放在主导地位,运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将唐尧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示给游客,增加旅游项目的生动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新奇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文化元素,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叠加吸引力和综合优势。

第二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 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根据县政协2012年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县政协副主席巨凌带队,组织部分界别委员于3月下旬,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四个乡镇的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县城三馆建设及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等7家文化产业开发示范店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听取了各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客观地了解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开发链。

(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县

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一个,有藏书35005册,馆藏文物1670件,其中珍贵文物490件。

2008年以来先后投资4309.59万元建成12所乡镇综合文化站,111个农家书屋,配套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设备2535件,配发图书128321册,音像制品14425张。2011年荣获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文化部门组织指导全县各级文化单位和群众文艺团体,通过专题文艺演出、专场晚会、电影放映、书画摄影展和文化三下乡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耀了文化氛围。并依托三馆先后举办刺绣、剪纸培训班120期,受训人员1.25万人次;举办了“图书四进”、“有奖征文”等系

列读书活动;筹办各类文物展览20余次,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先后举办了“中国南梁首届文化艺术节”、县城职工文艺调研等大型文艺活动。

(三文化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全县现办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生产大户1080户,从业人员达8640多人,有刺绣、剪纸艺人1500多人,其中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6名,省级民间艺术家27名,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8名。目前已开发有香包、刺绣、剪纸、结艺、根雕等5大类5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86万件, 产值达1600万元。采取“以师带徒、以徒养师”的办法带动技工3600多人,年生产文化产品15万件,产值300多万元。按照“抓品牌、抓精品”的思路,打出了“巧儿刺绣”、“千岁香包”、“红色剪纸”等系列民俗文化品牌。剪纸作品《吉祥福娃》、《百师迎奥运》荣获“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金奖,《百幅农耕图》、《陇东婚俗长卷》荣获“中国庆阳首届农耕文化节”金奖。

(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作为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大县,已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书画、出版印刷、工艺美术等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并充分华池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出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红色南梁”品牌,研发处“民俗布贴画”、“虎头枕”等民俗文化产品。已构建起以红色南梁为依托的4处6个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9万人次,旅游收入1580万元;已公布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类25项;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业的个体户、企业42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年累计收入2000多万元,纳税39.37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73%。2011年以来,市县先后多次颁布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列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10万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中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全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发展初现成效,但相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大县、文化强县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很多人认为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演节目,没有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社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县、乡的文化工作形式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层次也不高,麻将馆遍地开花,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关心支持率有待提高。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三馆建设滞后,未能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我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于2003年搬迁至双塔森林公园文化广场,同文化出版局、剧团一处办公,三馆面积均不到500平方米,与国家规定的1500平方米以上相差甚远,加之三馆地处山顶交通极为不便,图书馆的年借阅数仅为人次,博物馆的参观者也大多为各级工作组,不能发挥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作用。二

是群众性文化娱乐设施发展滞后。目前我县无一处大型文化娱乐场所,仅有的东山儿童游乐园也已衰败不堪。城区的6处活动广场,除东山文化广场较为宽阔,但因地理位臵特殊未能发挥应有效益,其他5处活动广场经常人满为患,并缺少应有的活动器材和相关设施,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三是基层文化设施脆弱。全县现有15个乡镇文化站中,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的只有

个,只占%。很多的只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根本无法开展活动。农家书屋只仅仅是存放了部分书籍、报刊光盘,活动开展少,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有以上的行政村至今无文化室,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处于停顿和瘫痪的状态

(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文化单位全靠财政拨款。我县每年中央、省下发配套资金万元,市级配套资金万元,加之县财政紧张,相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文化系统要保证正常的工作运转,需经费万元,目前只有万元,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

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开展的相关主题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县城的几个广场舞活动场所的音响设备都为个人购买,并每月还要向管理部门上交电费,县文化局目前无工作用车,文化执法纠察大队,缺少照相机、摄像机等必须的执法取证设备,文化执法困难重重。

(四文化队伍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文化产业企业的盈利模式仍在进一步摸索之中,大多以小门店经营的形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全县进行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较差、专业素养不高。城乡各类文艺爱好者很多,但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少,知名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更少。以县剧团为例,县剧团成立于1968年,截止2011年9月,实有在职职工43人(正式工18人,临时工25人,其中演员25人,占56%;演奏员14人,占33%;助理级演员、演奏员4人,占11%,没有编剧、导演和作曲人才,致使一些新剧目的编排无法开展,严重阻碍了我县文艺创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目前全县文化产业生产企业只有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个体户40户,从业人

数1.034万人,产值3600多万元,去除税收等,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多以小作坊为主,整体素质不高,资金实力不雄厚,在新产品的研发上较为滞后,经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省外的2家营销门店市上的扶持资金一直未到位,目前生存困难,也仅仅只能维持运营,无盈利可言。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紧迫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摆到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对今后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作为拥有丰厚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的华池,更应该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发展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百姓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选择,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

力的物质保障。一是要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幅度。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图书购臵、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稽查、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财政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办法,探索直接投资、补贴扶持、政府采购、拿钱买服务、委托生产、特许经营、项目外包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新路子,生产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要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资文化建设。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开辟有偿服务的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三是建议在县城人口集中区域新建文化三馆。目前,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均地处东山,交通不便,服务功能近乎瘫痪,建议在县城重新修建文化三馆,使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要增加文化人才培训经费、图书购臵经费、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和维护经费。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经费,让从事文化工作

的专职人员得到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并能积极参与的大众性文化活动,如开展广场舞集体展演、民间传统艺人专场晚会、书法绘画作品展等,丰富活耀群众文化生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一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专业性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性文化人才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以乡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基础,把具有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送出去培训、进修、考察,培养成文化产业带头人,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机制。积极探索体制外聘用人员的新路子,聘用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农村文化工作的文艺骨干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二是抓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激发其服务的动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如道情皮影、南梁说唱、陇东唢呐等传承人的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建立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有一技之长、热心于文化工作的文艺人才选聘为宣传文化辅导员,建

立一支专、兼结合文化队伍。三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取长补短、取经去粗,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

(四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家。我县目前的文化产业企业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资金不雄厚、整体实力薄弱,应制定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经纪人、企业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图书出版发行及影视音像业、艺术培训展演及歌舞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各类文化产业,扶持、培养、造就一批县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家,实现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目标。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文化产业企业,如“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可以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成我县真正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五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我县拥有得天独厚的黄土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要把优势资源变为优势资本,就必须举红色旗、打民俗特色牌。要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识,深度挖掘现有文化资源,充分借鉴江苏、延安、

环县等地的成功经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依托南梁革命纪 念馆、 军民大生产基地、 范公祠、 双塔寺等红色、 人文景点, 做大做强红色旅游、 特色演艺、 黄土民俗文化三大产业板块。 一是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具有华池特色的文化产业链。 依托目前实施的“红色南梁文化旅游产品销售中心建设” 、 “大型歌舞剧《南梁之歌》创编”等项目建设,可采取政府 主导投入,文化、旅游、商务、招商等相关部门积极招商引 资,民间资金参与入股的形式,融入香包刺绣、红色剪纸、 地方特色小吃、红歌表演等,将有限的项目资金有效整合,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动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共同发 展,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的局面。二是将县 剧团的歌舞剧创编和红色文化演出有效整合。 以县剧团为主 体,吸收社会各界优秀文艺工作者,以演出公司或专业合作 社的模式,排练具有华池特色的系列红色文艺节目,如:南 梁腰鼓、南梁说唱、红歌表演等,依托红色景区、休闲度假 村等地有偿演出,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内涵。三是举办品牌 性的节会活动。可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以“两点一存”的 特殊地位,每 3-4 年推出以“红色南梁、魅力华池”为主题 的文化旅游节, 不大提升华池知名度, 扩大华池对外影响力。 四是加强文化基地建设。 在县城或南梁红色景区建具有红色 民俗文化元素的主题广场,集休闲、旅游、教育、文化等功能为一体,进行高品位、高标准建设,打造地标性建筑。

第三篇:华池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

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根据县政协2012年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县政协副主席巨凌带队,组织部分界别委员于3月下旬,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四个乡镇的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县城三馆建设及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等7家文化产业开发示范店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听取了各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客观地了解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开发链。

(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县

- 1

产值达1600万元。采取“以师带徒、以徒养师”的办法带动技工3600多人,年生产文化产品15万件,产值300多万元。按照 “抓品牌、抓精品”的思路,打出了“巧儿刺绣”、“千岁香包”、“红色剪纸”等系列民俗文化品牌。剪纸作品《吉祥福娃》、《百师迎奥运》荣获“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金奖,《百幅农耕图》、《陇东婚俗长卷》荣获“中国庆阳首届农耕文化节”金奖。

(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作为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大县,已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书画、出版印刷、工艺美术等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并充分华池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出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红色南梁”品牌,研发处“民俗布贴画”、“虎头枕”等民俗文化产品。已构建起以红色南梁为依托的4处6个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9万人次,旅游收入1580万元;已公布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类25项;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业的个体户、企业42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年累计收入2000多万元,纳税39.37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73%。2011年以来,市县先后多次颁布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列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10万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中存在

- 3

是群众性文化娱乐设施发展滞后。目前我县无一处大型文化娱乐场所,仅有的东山儿童游乐园也已衰败不堪。城区的6处活动广场,除东山文化广场较为宽阔,但因地理位臵特殊未能发挥应有效益,其他5处活动广场经常人满为患,并缺少应有的活动器材和相关设施,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三是基层文化设施脆弱。全县现有15个乡镇文化站中,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的只有

个,只占 %。很多的只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根本无法开展活动。农家书屋只仅仅是存放了部分书籍、报刊光盘,活动开展少,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有 以上的行政村至今无文化室,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处于停顿和瘫痪的状态

(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文化单位全靠财政拨款。我县每年中央、省下发配套资金 万元,市级配套资金 万元,加之县财政紧张,相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文化系统要保证正常的工作运转,需经费 万元,目前只有 万元,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

- 5

数1.034万人,产值3600多万元,去除税收等,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多以小作坊为主,整体素质不高,资金实力不雄厚,在新产品的研发上较为滞后,经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省外的2家营销门店市上的扶持资金一直未到位,目前生存困难,也仅仅只能维持运营,无盈利可言。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紧迫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摆到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对今后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作为拥有丰厚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的华池,更应该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发展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百姓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选择,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

- 7

的专职人员得到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并能积极参与的大众性文化活动,如开展广场舞集体展演、民间传统艺人专场晚会、书法绘画作品展等,丰富活耀群众文化生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一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专业性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性文化人才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以乡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基础,把具有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送出去培训、进修、考察,培养成文化产业带头人,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机制。积极探索体制外聘用人员的新路子,聘用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农村文化工作的文艺骨干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二是抓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激发其服务的动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如道情皮影、南梁说唱、陇东唢呐等传承人的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建立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有一技之长、热心于文化工作的文艺人才选聘为宣传文化辅导员,建

- 9

环县等地的成功经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军民大生产基地、范公祠、双塔寺等红色、人文景点,做大做强红色旅游、特色演艺、黄土民俗文化三大产业板块。一是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具有华池特色的文化产业链。依托目前实施的“红色南梁文化旅游产品销售中心建设”、“大型歌舞剧《南梁之歌》创编”等项目建设,可采取政府主导投入,文化、旅游、商务、招商等相关部门积极招商引资,民间资金参与入股的形式,融入香包刺绣、红色剪纸、地方特色小吃、红歌表演等,将有限的项目资金有效整合,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动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共同发展,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的局面。二是将县剧团的歌舞剧创编和红色文化演出有效整合。以县剧团为主体,吸收社会各界优秀文艺工作者,以演出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排练具有华池特色的系列红色文艺节目,如:南梁腰鼓、南梁说唱、红歌表演等,依托红色景区、休闲度假村等地有偿演出,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内涵。三是举办品牌性的节会活动。可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以“两点一存”的特殊地位,每3-4年推出以“红色南梁、魅力华池”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不大提升华池知名度,扩大华池对外影响力。四是加强文化基地建设。在县城或南梁红色景区建具有红色民俗文化元素的主题广场,集休闲、旅游、教育、文化等功

- 11

第四篇:产业体系招商

关于开展现代产业体系招商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强做大新兴产业两大任务,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科学高效的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发展,建成具有安丘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关键,认真分析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明确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转型需求,制定明确的产业招商计划,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能动性,引进一批资金、技术提升带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提升全市产业层次。

二、工作目标

以农业、2个传统优势产业、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8个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侧重相关产业的招商力度,促进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1、品牌农业。到2015年底,确保引进 个项目,总投资

2、传统优势产业。到2015年底,确保引进 个项目,总投资

3、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底,确保引进 个项目,

1

总投资

4、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底,确保引进 个项目,总投资

三、招商规划

(一)农业

1、品牌农业。以品牌打造为主要内容,通过招商引资挖掘我市农业优势和特色产业,形成在全国具有重大市场知名度的产业集群。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利用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安丘模式”的金字招牌,在扩大出口创汇的基础上,与中粮集团等大型国企、央企进行战略合作,打造高品质路线的“安丘”品牌农产品,开辟优质安全农产品高端市场;二是招引外来资本与本地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合资合作,对我市的地理标志产品进行品牌运作;三是积极对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等农业高校院所,在农作物选种、种植、优化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改变我市种苗产业发展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同时结合我市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再选育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

(2)牵头部门。市农业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各镇政府、街办、开发区管委会,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二)传统优势产业

1、食品工业。以产业层级提档为主要目标,改善产品

2

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形势。实现我市食品加工由初级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型。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加快专业食品园区建设。建设一处远离工业“三废”污染、水源条件优越、原材料供应方便的专业食品加工园区。依托园区进行招商,便于形成聚集发展的洼地效应;二是优化重组本地企业。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兼并整合中小企业,重点对接金锣、得利斯等省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对接雨润、双汇、娃哈哈等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食品加工企业;三是增强本地企业技术实力。重点对接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通过研企合作,深入挖掘芦笋、牛蒡、桑蚕、魔芋等本地特色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开发附加值高的食品和保健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2)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各镇政府、街办、开发区管委会,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2、机械装备制造业。将机械装备产业作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带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步伐。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进行产业链招商。将单一产业拉长成产业链条,例如,利用恒安散热器、凯动、华丰动力的发动机,盛瑞公司的传动零部件,华动铸造、秋辰机械的发动机缸体等招引相关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最终形成涵

3

盖整个汽车装配的产业链条;二是进行产业集群招商。突出我市传统产业品牌优势,招引其上下游配套产业,构建机车及配件产业集群、电力铁塔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包装机械产业集群,最终形成安丘自己的品牌产业;三是侧重技术引进。加大招院引所力度,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研究、委托开发、成果转化、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2)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新安街道、兴安街道,科技局,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

1、电子信息。招引民企、外企,丰富完善产业结构;招引人才、技术,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全市的工业化进程。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对青龙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圣普闪联高科技产业园、国能光电研发基地为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园重点招商,持续引进电子信息项目,形成研发、孵化、推广、产业化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二是积极引进光电企业、带动汇川电子、康瑞盛电子等基础元器件企业发展,丰富节能灯、LED灯具为主的光电产品种类;三是对沿海特别是珠三角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实施重点项目引进落户工程,充分利用我市区位优势和电子信息产业园集群优势,承接以上区域的产业转移;四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研究中心与试验检测平

4

台,引导企业重视专利、标准和品牌发展战略。

(2)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2、生物医药。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在重点培植本地企业中成药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医疗器械、生物制剂、现代中药等新医药产业,促进行业向高、大、强转变。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面向国际市场,抓住国内医药市场开放,国外医药企业进驻中国的契机,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制药企业的联系,引进国内外著名制药公司来我市投资建厂,合资合作;二是加快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聚集医械生产制造企业、生物制剂加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医械维修企业、国外产品代理商和国内经销公司,构建医疗器械产品、技术交易平台,形成高端医疗器械维修交易基地;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广开门路招贤纳士,组建一支善于技术研发的科研专家队伍,一支善于营销策划的销售人才队伍和一支善于经营管理的医药企业家队伍。 (2)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兴安街道,市卫生局,市科技局,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3、节能环保。依托节能减排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招商,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引进新项目,重点对接大气污染治理、饮水安全保障、城市社会源固体废弃物及余热、

5

余压、废水处置和循环利用项目,培植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利用三大行业;二是提升原有企业节能减排水平,通过引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升锅炉窖炉、电机、智能设备制造企业技术标准,改善化工医药生产企业废弃物排放水平,构建绿色、循环的现代化健康工业。

(2)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新安街道、兴安街道,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4、新能源及电动汽车。抓住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配套设备生产、新能源汽车生产多个领域全面发展,为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打造西南山区新能源利用基地。加强与中广核等大型风电企业合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最大限度的利用西南山区充沛的风力资源;二是加快各镇、区闲置资源开发利用,利用坡地、大棚顶、园区厂房、楼顶的闲置空间,引进有实力的光伏企业进行太阳能开发;三是引导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行业技术竞争力。

(2)牵头部门。市发改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兴安街道、新安街道、柘山镇、辉渠镇、石埠子镇,市经信局,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5、新材料产业。利用新材料产业的广阔前景和我市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发展新材料与提升传统玻璃钢复合材料相

6

结合,实现两大产业共同发展。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引进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以企业知名度提升区域知名度;二是重点引进先进复合材料技术,提升我市玻璃钢行业技术层次,结合复合材料专业园区的建设,改善目前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局面,最终实现传统玻璃钢产业向先进高新技术材料产业的转型。

(2)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新安街道、兴安街道,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四)现代服务业

1、健康养老。借助我市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安全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模式,打造医养结合的区域性养老养生基地。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养老地产招商,争取与北京市石景山区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陕西西安未央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广西区桂林冶金疗养院等国内知名养老机构合作,选取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的区域,建设现代化养老基地,对大型养老地产项目给予一定扶持,加快我市养老产业现代化进程;二是养老旅游招商,开发慢节奏、低强度特点的老年人健康旅游项目,并与国内大型养老机构、旅游公司开展合作,每年分批来我市进行短期休闲疗养。

(2)牵头部门。市发改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各

7

驻外招商联络处。

2、总部经济。大力培育引进各类总部及分支机构,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总部经济体系。

(1)招商工作重点。依托我市金融中心、青龙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圣普闪联智慧产业园的配套基础,主要面向外资、民营企业,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开展总部招商,并加强对配套的会计、律师、税务、审计、设计、规划、检测等中介机构的招商。

(2)牵头部门。市财政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各镇街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3、金融产业。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形成覆盖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基金、融资等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系统收益的同时,借助便捷的借贷、融资服务,有效拉动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积极对接各类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机构,特别是外资银行及各类投资担保机构,丰富完善金融体系构成。二是加快金融中心建设,加大招商步伐,确保2015年有20家以上金融机构入驻。

(2)牵头部门。市金融办,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新安街道、兴安街道,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4、文化创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创经济领域

8

新增长点,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保护和多样性发展。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做好齐鲁酒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市民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等重点文化项目的招商推介,对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和包装,吸引投资;二是引入先进文化创意公司,深入挖掘年画、剪纸等传统工艺品,集市、庙会等民俗活动的市场价值;三是做好创意设计、动漫影视、广告策划、古董交易等产业招商,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2)牵头部门。市文广新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5、现代物流。将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物流业现代化带动服务业现代化。突出区位和交通优势,打造助力地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提升的智能型区域物流综合枢纽,发挥现代物流综合体独特的产业资源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依托民欣物流、达森仓储物流、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潍坊果蔬园冷藏物流配送中心、瀚沃城等物流企业,在双丰大道周边,形成一处生产生活资料型物流园区;二是引入资金,盘活盛鑫冷链物流,与盛大农产品交易中心构建一处农产品型物流园区;三是凭借市北区工业企业集群优势,建设一处工业品物流园区;四是积极对接顺丰快递、邮政速递、宅急送等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在我市设立仓储转运中心。

(2)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招商局。

9

(3)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新安街道、兴安街道,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6、新兴商贸与电子商务。发展新兴商贸与电子商务是解决县级就业的有效途径,可以对物流配送、信息技术、商贸零售乃至整个服务业带来持续性的收益。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宣传,加快个体私营向电子商务产业园集聚,协助没有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加快平台建设,借助广阔的互联网络拓宽企业运营销售渠道;二是加强上下游配套服务,做大做强物流配送,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企业,为电子商务产业提供滋长的沃土。

(2)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7、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资源、人文遗迹、民俗风情、特色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腾飞发展。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南部山区交通不便,采摘基地、风景区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情况;二是提高景区知名度,积极申请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特色村等,配合宣传推广,扩大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三是引进专业开发集团,对景区进行高标准规划,形成完成度较高的旅游项目。

(2)牵头部门。市旅游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辉渠镇、柘山镇、石埠子镇、郚山镇,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10

8、复合型地产。多种地产模式共同发展,形成现代化城市新格局。建设商业地产,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工业地产,集约土地资源,方便中小企业孵化发展;建设养老地产,解决养老难问题,实现养老产业现代化。

(1)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做好工业地产招商,严格落实对工业地产建设方的优惠政策及落户工业地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吸引工业地产开发商和中小企业落户;二是做好养老地产招商,对养老地产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进大型养老机构投资;三是做好商业地产招商,加快市北区佳乐家商业中心、金孚隆商业中心建设,对商业综合体项目进行筛选,重点引进规模大、业态全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

(2)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3)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新安街道、兴安街道、金冢子镇,各驻外招商联络处。

四、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全市招商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建立招商项目会审机制、协调重大招商项目的政策支持、地区布局、要素保障及推进落实等问题。实行招商项目信息定期报告制度,做好全市招商计划与各类专项招商计划的安排。

(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快全市专业招商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打造一支熟悉国家法规和产业发展趋势,掌握本地资源优势,并有良好沟通谈判技能的高素质招商队伍。强化驻外招商联络处职能,根据驻点区域特点,对产业体系内

11

容进行分配,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

(三)加强督查考核。市府督查室、市委督查室、市招商局负责对产业招商情况进行督查,实行定期调度、通报、考核制度。市委、市政府将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

第五篇:产业集群体系关联论文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关系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息息相关,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最终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有助于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在地域上存在关联性、在结构方面存在重叠性、两者功能相似。从这些意义上说,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表现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展模式,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

产业集群的企业与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而且存在的条件和环境也极其相似,这有助于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彼此的经验和技术加快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于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加强,资源利用率也随之提高,客观上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更新,相应的增加了创新的机会。集群内企业通过彼此间的学习,经营者掌握了更加有效的生产组织方法;技术人员学习了如何对机器等生产工具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原材料供应商可能学会了如何了解企业所需哪些材料,并且利用这种优势以较低的材料成本的方式传递给企业。企业就会更有兴趣、更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加快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2.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优势的发挥

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区域内形成了一种聚集经济,集群内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信息,这样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企业主便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区域生产率。集群内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和合作关系,并加强了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使新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运用到生产中,缩短了知识生产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加速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创新优势的发展。

3.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展模式,促进了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群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新经济形成发展的希望。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非常活跃,完善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在我国,无论沿海还是中部和西部,都已初步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产业群、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在东部,中国的硅谷—中关村、以通信产业群为主导的深圳、以大型家电企业为主导的青岛、以小型石材加工企业集群的广东云浮等;在中部,“光谷”—武汉高新区、以新材料产业群为主导的郑州高新区等;在西部,以大型制药企业为主导的成都、被誉为“中国西部科学城、电子城”的绵阳等等。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依靠独特的优势为当地经济提供了科技支持,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走高端路线奠定了基础,为区域经济的调整做出了贡献。

4.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产业集群通过节约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利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措施谋取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同时产业集群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和规模经济、以及网络作为社会资本链结对生产要素吸引的效应,产生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吸引区域外资源,获取区域化的竞争优势。产业群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优势,也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竞争优势的提高。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地带,充分利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创新资源推动了区域内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和知识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带动了整个北京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建设的表现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传统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

传统产业集群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是钢铁、煤炭、纺织等产业。我国传统产业一般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上不去,企业效益不好,难以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改造传统产业势在必行。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结构升级,这时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区域创新才能振兴传统产业,提高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区域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机械自动化过渡到智能自动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增强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体系为传统产业提供高新技术,以改造其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科学管理,促使传统产业技术基础向高技术转化,产品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市场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使传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区域创新体系激活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活力所在,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而集群内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综合实力弱,缺乏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创新作后盾,信息资源缺乏,受自身生产规模小的影响,不具备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而且承担风险能力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这些方面使得其创新受到了限制。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使得劳务市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得以建立,市场机制得以完善,使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形成合力,使本地区的资源得以综合利用,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才使企业得以成为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重要主体。

3.区域创新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知识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形成区域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的各种创新,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力的创新环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了集群内关联度、专业化分工、健全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加强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同时形成集群内各要素的利益驭动机制和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互动机制、整体化系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企业和高薪技术创业园的发展,高科技企业园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使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本,促进了其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三、小结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其发展的重要模式,反过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产业集群自身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同时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上一篇:财务管理工作规范下一篇:传统节日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