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2023-03-19

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基础 情感熏陶 写作 做题技巧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列举了加强阅读,建立知识体系,情感熏陶,掌握技巧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心得,以期跟上新改革步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正是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源,而传承这一文化的载体就是这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近百分之四十,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练就过应的基本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强调诵读,培养学生阅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碍,字词的意义是从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最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 读。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 读,在初步理

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 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 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加强诵读是第一步。

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文言知识系统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句式也 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 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 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

一。从初中 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 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 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当我们把这些文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面对花样繁多的问题。

三、陶冶性情,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梅花,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

我们要鼓励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 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李白傲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

甫关心百姓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心系国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豪放洒脱“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阅读其实是对话,是交流,是积累。它可以让学生在陶冶性情,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健全性格品质,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写作能力是面对高考的必由之路。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的作品都是经过筛选的古文化精华。教学中,在疏通文意之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 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成的民族性格特质。“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有屈原型的操守坚贞。正直不阿;“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与民同乐,有孟轲的民主思想精华„„像这样当一个单元或学期、学年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类,可在青春、信仰。前 途、理想、知识、成材、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内,分别摘录出所学文言文中的语句、格言、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论据,而且在学习,品赏中,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真理。同时让文言文的文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文字,灵动飞扬,精彩纷呈!

四、加强练习,掌握做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虽然出题内容不定,人物各异,主旨差别。但我们细心归纳,还是能够找到做题的技巧的。无论是文言翻译,还是诗歌鉴赏,都有一定的出题套路和原则,而这项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突

击练成的,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必须经 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选择、命制试题,力争课有所练,练有所得。练过之后要集体讲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答题 技巧,规范答题方法,并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看题中思所从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力争做到举一反三。只要平时加强文言文学习,经常阅读,经常练习,我们就能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如文言翻译就有许多方法。

1.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2.替换。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 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动莫名其妙,因此 必须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

3.保留。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的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4.删略。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中的“者”“也”,等等。

5.补充。即被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6.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的,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学习,又不能局限于课本,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可选取与课本相近的或相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文言文学习信心兴趣是根本,诵读与背诵是核心,词语落实是基础,语法掌握是关键,文本赏鉴是升华,拓展延伸是必然。注意了这些环节,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5,(32) 吕世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5月, 朱绍禹: 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7,(04)

第二篇: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之我见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夏灵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文言文篇目不多,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要求也较低,只要掌握基本内容,了解几个文言词语的意思,能背诵课文就行了,考试内容也很少;但到了初中阶段,古诗文内容明显增多,初一要求掌握的文言文就有13篇,外加25首古诗(包括课外),期末考试分值也占近30分。随着教学内容、考查要求的变化,使学生难以应对。针对此种情况,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又怎样衔接呢?这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思考的论题,此文,我主要从加强文言知识的衔......接、教法的衔接、学法的衔接和习惯的衔接四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文言知识的衔接 教法的衔接

学法的衔接

习惯的衔接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文言文学习感到不适应,主要原因是小学阶段文言文篇目不多,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要求也较低,只要背背默默,外加个别几个文言实词的理解,考试题型也只有默写题。到了初中阶段,除了要求背默,还需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意的理解,对文言内容也要求有较深的理解和自己独特的思考,中考也占30多分。总之,教学内容、考查要求的变化,使学生难以招架。因此,搞好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过渡,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共同肩负的使命。下面,我就以讲授初中课文《陈太丘与友期》和《陋室铭》为例来谈谈我在文言文衔接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文言知识上的衔接,切实打好基础。

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知识,如古诗文中的一些名句,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对重要的文学常识也有一定的掌握,还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掌握,与此同时还学到了不少写作方法,所以,在初中文言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和学生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必然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中小学知识的衔接的自然达成了。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谈谈文言知识方面的衔接。 1 文学常识的衔接。

如:我在教学《陋室铭》这篇课文时,怎样导入呢?可能有很多种导入法,可以从思想内容或写法方面入手导入,但是,我想如果从文学常识方面入手,是不是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欣喜一些自信呢,所以,我就尝试从此方面入手导入新课,首先提问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刘禹锡呢?学生马上回答他是唐代诗人。我就顺势补充一下他的资料,刘禹锡是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关心百姓疾苦,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反对宦官和藩镇

割据势力。因得罪当朝权贵宠臣,所以政治革新失败,他自己也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写的。然后,我在让学生回忆背过刘禹锡的哪些诗句,很多学生脱口背出了《浪淘沙》、《望洞庭》、《乌衣巷》等诗歌,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中小学衔接的目的。 2 课文主要内容的衔接。

在课文内容方面,很容易找到联系点,因为小学的教材基本按照内容进行编排,有“爱心篇”、“诚信篇”、“感悟生活篇”、“民风民俗篇”、“缅怀革命先辈篇”等等,那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内容,让学生回忆主旨相同的篇目是很有意义的。如:我在教《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是这样导入的,小学时,我们学过《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因为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没有了知音,以绝琴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可见他们的感情是何等深厚。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陈太丘与友期》,文中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呢?这篇文章到底会给我们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认真研读。这样,学生很快明白此文主要内容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联系。又如:讲到此文的主旨时,我是这样教学的,下面展示一段教学实录。师:《世说新语》共有三十六门,其中有一门叫《夙惠》,专门记录聪明孩子的故事,而《陈太丘语友期》这篇文章中的元方也聪明机智,此文却归入《方正》,“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那么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生:主要是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有礼。师:在小学我们有没有学过以诚信、有礼为主题的文章或名言警句呢?生:《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我不能失信》„„生:名言有“言必信,行必果”。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师:初中阶段学过吗?生:《论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师:是啊!“诚信”“礼貌”对于我们的修身做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通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无疑对课文的主旨加深了印象。 3 文言词汇的衔接。

小学阶段虽然掌握的文言词汇不多,但积累了大量的成语,成语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能力,通过文言字词的教学,指导学生探讨字词的延伸,寻找与现代汉语的联系。语文界权威吕叔湘先生曾经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其中有一种提法就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通,许多词语,语用、语义是相通的,学生生活中就存在许多熟悉的成语、名句,所以,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文言字词在课文中的意义,而且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行积累成语的训练,从而达到触类盘通的目的,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大大消除。如教“期日中”中“期”什么意思,可以让学生回忆含“期”为“约定”的成语。这样的成语有不期而遇、如期而至等。又如:教“太丘舍去”中的“舍”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回忆“舍”为“放弃”的成语,这样的成语有舍本求末、舍己利人舍近求远等。通过类似的方法,学生积累了“去”“信”“引”“顾”等文言字词。因此,利用小学学过的成语来进行文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从而达到了融会贯通,古为今用的目的,较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 4 写作知识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尤其是修辞手法,是教学中的重点,而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也会常常提到,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古文的写作技巧,我们也不妨将小学学过的写作方法联系起来,便于让学生更好

地掌握写作技巧。如:我在上《陋室铭》一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也考虑了写作手法的衔接,首先引导学生说出作者赞美陋室的目地是通过写陋室来表达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就是以物为喻,表达志向情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小学使用这种写法的课文,如《落花生》《桃花心木》,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能恰当而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这样,就自然的联系了以前学过的知识,轻松掌握了此文的写法。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联系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加强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交给学生“钥匙”。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交给学生“钥匙”,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1 朗读方法的衔接

小学阶段,朗读文言文强调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那么,初中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比如:《陋室铭》的体裁是铭文,那么,怎样让学生读出韵味呢?老师可先介绍铭文特点,告诉学生铭文是押韵的,这篇课文押“ing (in )”这个韵母,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对于这些押韵的字,我们要稍微读重一点,其他字要读轻一点,也就是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才能读出韵味。至于感情,学完整篇文章,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可以让学生深情并茂的齐读或角色朗读。 2 背诵方法的衔接

背诵的方法有很多,但文言文的背诵,我从小学阶段沿用的方法主要以减字背诵法为主,原因是学生很感兴趣,效率又高。一篇200字左右的文言文,一般10分钟之内就可以背下来。如:指导《陋室铭》一文的背诵,可以做成幻灯片,即:

1)山 ,有仙 。水 ,有龙 。斯 ,惟 。苔痕 ,草色 。谈笑 ,往来 。可以 , 。无 ,无 。南阳 ,西蜀 。孔子云:“ ?” 2)山 , 。水 , , 斯 , 。苔痕 , 。 谈笑 , 。可以 , 。 无 , 。南阳 , 。 : ? 3)背 诵 全 文 3 分析人物方法的衔接

分析人物形象,除了从故事情节中分析,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形象,这是中小学惯用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可以使用此方法,如分析元方的形象,就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他与友人的对话,揣摩他的语气,从他面对友人的怒骂,能镇定自若、不亢不卑,理直气壮,将对方说得无地自容的表现中,可以分析出元方是一个聪颖、有智慧、善辩、勇敢的孩子。 4 读通思路方法的衔接

分析文章的思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生也进行了相关的训练,但是,对于一篇篇幅较长或难度较大的文章,很多学生对于写作思路仍然会比较模糊,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另辟蹊径,设法让学生读通思路,如在《陋室铭》一文中的教学中,为了证明“陋室不陋”,我出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证明题。设问:作者又是如何来证明“陋室不陋”呢?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品德高尚?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印证?请按照顺序来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下面,我展示一下学生的精彩回答。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可以看出作者品德高尚,这句是描写陋室周围的环境,给人以幽美的感觉,我觉得幽美的环境衬托了作者淡泊恬静的心境,可见作者是一个闲适淡泊的人。生:我来补充一下,这句的“绿”和“青”又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感觉,我们知道 “苔藓”生活在阴冷潮湿的地方,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荒凉冷落,而作者笔下流露的却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他是一个坦然豁达、淡泊名利的人。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可以看出作者交往的是博学、高雅的人,所以从他交往的朋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高雅、博学、品德高尚的人。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弹朴素的琴,喜欢阅读佛经,对这里的生活十分享受,可见作者是一个闲适淡泊之人。生:因为作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以“陋室不陋”。 这样,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激烈的讨论,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所以,只要老师肯动脑筋,将小学学的证明方法、分析思路的其他方法结合,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 学法上的衔接

开展学法讲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真学”、“我爱学”、“我会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小学在五六年级就应该适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升入初中后,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交给学生开启语文学习的金钥匙。另外,中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认真落实好教学中“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掌握多说、多读、多思、多写四个法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需涉猎大量的课外知识,边读边鉴赏,还要积累好词妙句、新颖的选材和独特的构思。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积累方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休息时间。为了让学生科学的学习,学生以上初中,我仿造《健康歌》的旋律,自编了一首《学习策略歌》,利用课前一分钟让学生连续唱两周。歌词如下:第一段“善思考、巧用脑,合理安排、劳逸结合,早睡早起、咱们来放声唱。巧妙记忆、多维思考,集中注意力,积错题、归纳总结这才是个宝。”第二段“善思考、巧用脑,手脑并用、状态良好,保证营养、咱们来放声唱。善于预习、重视课堂,请不要松懈。做笔记、善于运用我才学得好。”这样的方式,学生既有兴趣有懂得了一些学习策略。

(四)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克服不良倾向。

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文言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1)课前有主动预习,课后有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3)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

总之,学好文言文,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阶段不仅要加强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中小学文言知识、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衔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习作教学之我见

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之我见

宁强大安小学 张晓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在习作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以前大有不同,堪称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餐”与“点心”,一正一辅,互为补充

教材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8道习作“正餐”,依次为: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一个熟悉的人;写一幅选的或者画的秋天的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一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除“正餐”外,教材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同时,“小练笔”与习作“正餐”也有密切的联系,在日积月累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贵在平时。如果仅仅依靠数得清的几次习作训练,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的习作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这一点上,“小练笔”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革新。

二、荤素搭配,花色繁多,营养全面

前些年,作文教学比较讲究限定体裁和题材。新课改的来临,给作文教学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吹走了许多禁锢和限定,也吹走了许多的抱怨和无奈。作文,重新开始恢复了自由身,并且日益活跃,越来越体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从教材的8项习作训练中,就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的脸正悄悄地在改变。

(一)内容上,从单一走向丰富

8项习作训练,涵盖了写人、事、物、活动、地方、童话等多项练习,打破了许多旧教材三年级侧重写物、四年级侧重写事、五年级侧重写人的逐级排列的顺序。而且,作文的内容与同组中的课文有关联,使得同组中的课文都成了优秀的范例;作文的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

(二)形式上,从呆板走向灵活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他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语文园地五》这样的习作训练,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你讲我听、你指导我写的僵化局面,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使习作成为一种综合性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同样的,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单单是作文技巧。

(三)评价上,从一元走向多元

作文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格局还有很大市场。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把习作的实际读者,从老师扩展到学生,再扩展到父母,甚至延伸到其他人。交流的方式除了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意见修改,还有装订成习作集或者把作品展示在教室里等。学生写作文,除了要表达内心的感受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动机是获得别人的赞同。教材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享受成功的需要,自然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三、就地取材,自助用餐,形式自由

做有心人,从现实中取材。三年级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了好几节课与学生一起搞拔河、接力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或是从课文中生发出去,或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与相应的季节等相关事物相结合,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大餐”,学生自然爱吃。至于“吃”的方式,也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写一个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写与众不同的,也可以和别人写同一个地方;可以

2 写曾经去过的地方,也可以写没去过但很想去的地方。《语文园地八》中的习作训练,更为开放,不规定内容和范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没有丝毫的学习负担,因为供选择的路多了,自然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了这道“大餐”,的确是学生的大幸,但如何用好这道“大餐”,让它发挥最佳的功效,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了。

(一)加足“作料”

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读和写的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但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如,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既然是小练笔,便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自由畅达。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等。不过,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做好预设。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会。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

3 要懂得欣赏。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习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在加强多写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语言的积累。教材中多处出现读读背背抄抄优美句段的练习,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二)吊足“胃口”

没有好的“胃口”,纵然是山珍海味也是枉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作文的起步阶段,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 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首次肖像描写时,我首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的个子,足足有6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人家胖,下巴肉有两层,可他足有三层。因为太胖了,所以肚子凸出老远,走路也慢得多。笑起来下巴也随着笑声抖动着。"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许多小手。所以,我认为:

1.重要的第一印象。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先显示同情:“写作文挺不容易吧?”继而话锋一转:“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 4 如何?”当学生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化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自己小时候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强烈的模仿意识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教师需要处理的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殊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信任是相互的。教师的才华和责任心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更应该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作文的潜能。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催化剂。对学生写得较好的文章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贴在作文栏展览,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这也成为学生写作的动力。总之,抓好三年级习作教学,以此为突破口,能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打好基础。

第四篇:散文教学之我见

城关区青石小学 时小花

在我重要的学习阶段,散文就像一枚枚撒落在海边的贝壳,小巧而精致,总忍不住拿在手中细细把玩,又像月夜下的一朵雪莲,如此娇美,却总也看不清晰。是的,每每途经荷塘,总忍不住停下脚步,感受心情颇不宁静的叹息;秋风萧瑟,总想说上一句“让我也饱尝一尝这秋的滋味吧!”;当离别的火车驶向远方,脑海总浮现一位父亲的背影;当生活的痛苦让我倍感压抑,心头总能开出朵朵百合,闻着花香,又不知不觉看到了一大片紫藤萝瀑布„„

我是爱散文的。那时,是对散文单纯的喜欢,喜欢那优美的文字,喜欢那悠悠的韵律,喜欢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意。现在,作为老师,要去教散文,顿时觉得不知从何入手,结合才学的一点知识和微劣的教学经验,就班门弄斧,简单谈谈我的看法吧!

一、何为散文

当发现一些议论文也选入《世界散文精品选》之中时,引起我深长的思考,散文的范围也许远不止我之前的理解。《辞海》说:“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曾将中国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散文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文学词典》也把报告文学和杂文划归一类,但事实是,报告文学和杂文已经突破了散文的一些特点,如杂文的政论性质和社会评论性质,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质,已经压倒了散文的“片断性”、“灵动性”及“形散神聚”等特点而居于主要特征的地位。再如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教材,把散文分类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四种;《文学词典》按表现手段把散文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种;《辞海》又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等;全国职业高中“八五” 规划教材中,则把散文(内有《绿》《荷塘月色》)与议论文(内有《拿来主义》)、文言文(内有《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采草药》《雁荡山》)、记叙文(内有《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及说明文并列起来。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散文,界定其概念的外延,就必须自己先理清楚。郭风在《散文浅说——散文的分离.归化.渗透„„》中的见解值得重视。他说,先有诗歌,后出现散文,随着诗歌与散文的混合而出现韵文,也出现戏曲以至散文诗。此即古代的三大文体即诗歌、散文和戏剧。在一定条件和文学气候影响下,散文从本体中产生了小说(在我国如唐传奇)。降至现代,散文又从本体中产生了杂文和报告文学。几乎与此同时,诗歌、小说向散文归化、回流,于是出现了自由诗、散文化的诗、散文化的小说。如此梳说自古至今“散文”概念的演变,是能够解释得通的,对于廓清模糊、混乱的文体观念也有着重要意义。据此,有人把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唐以前为所有的非韵文体统称散文;唐至“五四”,除小说以外的非韵文体为散文;“五四”至今,除小说、报告文学、杂文以外的非韵文体为散文。而此三个时期的“散文”都是“广义”。狭义的散文分类似乎不宜按表现手段划分,而宜按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的划分方法去划分,如状物、写景、叙事、记人、游记、历史等。如此,学生会更易接受一些。因而,首先得明白散文的概念和范围,心中有数,才能胸有成竹。

二、“贵在有我”的体悟

散文通过谈天说地、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能给人以强大的思辩力量,能诱导读者去探索宇宙奥秘、追寻历史足迹、思考人生价值,给人一种深邃悠长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教学散文,就要让学生感悟这种哲理,并学会怎样感悟,直至应用到写作中去,这是散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觉得散文就像一位禅师,将深刻的道理放入一个美好的情境里,让你步入美好的同时,也感受体悟着深深地道理。所以说,在教学上只有教会学生感悟哲理,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散文的深层意蕴、奇妙意境,感受到散文的真正魅力,从而激发其审美的强烈愿望,和模仿写作的冲动欲念。

借用名家的话,散文,姓散,名文,叫自我。散文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时时彰显着它鲜明的个性和主观愿望,那是一幅会说话的油画,无时无刻不在向你表达他的想法,即便说得如此朦胧,但是难掩一颗悸动的心。 所以,如若能体会作者这般心境,也不枉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立意架构的一片苦心啦!因而,体悟感受,并且培养学生一颗善于感受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散文有不同的类别,体悟的侧重点也是因文而异的。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因而,散文当作为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散文类型做不同的侧重,总体来讲,还是要注重吟诵和朗读,耐人寻味之处,再做一点拨,抓住散文的特征,体悟感知。

三、精妙绝伦的表达

一个好的想法是需要一个精妙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的,这就是散文的表达了,包括构思,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修辞等等。散文,取材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篇幅却不长,形式灵活,语言运用自由,而且非常优美,不想诗词那样严格的韵律要求,骈散结合,更增加了几分灵动。这种种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对于读者,对于教师,对于学生,就要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发现所教散文的特点,启发引导理解,并加以总结。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朗读和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了,以至背诵下来,即使不理解,“无意识记”、“无意渗透、熏陶”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许多背诵诗文多的学生,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呈现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成长趋势,无论是写作、谈吐,还是气质、风度,明显有长足进步。其次,教师恰当的点拨也是很重要的。譬如朱自清《绿》,除了让学生熟读全文、背诵重点段落之外,教师应归纳修辞,如可重点分析比喻的妙用,但不要太“絮”。而对《荷塘月色》教师宜点拨“叠词”的妙用,然后让学生熟读、背诵,体会汲取。碧野《天山景物记》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宜重点分析作者绘画渲染般的写景手段——联系地而非孤立地写景,等等。总之,教学散文宜以指导学生熟读、背诵为主,以点拨为辅;如此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否则教师太“絮”,就会出现油水分离的无效状态。

四、尝试仿写

我们教学散文,目的不仅仅是鉴赏;只是提高鉴赏能力,还远远不够,目的要教学生会写散文,通过散文这个“入口”为其他文体的写作做好文笔准备,并最终为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雅的风度,及为培养学生创造人格、创新素质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经验,最起码要懂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就无法指导学生写好散文。

在仿写这一块,我就发现很多学生特别钟情模仿优美华丽的语言,堆砌着辞藻,强说着哀愁。也许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散文这种形式又极为适合这种表达,这种迎合是很自然的,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练习散文写作的兴趣,毕竟这也是反应他们现实心境的表达途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纠正这种以辞藻华丽,或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模仿,表达朦胧作为散文优劣的评判标准。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因而,作为教师,要正视这一创作规律,多加研究,勤于总结,甚至勇于“下水”,亲身体验,才能找到写作散文的最佳状态,也才能更有效地教学散文。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我在散文的世界里,洋洋洒洒说了些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希冀在我的学习中寻求散文教学的出口。秦牧说,散文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我愿醉心于小小的园林,收获别有洞天的意境。

第五篇:识字教学之我见

语文作为中国的母语,它的地位在所有学科中都是举足轻重的;而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重点,更是基础。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乐于识字,对识字教学有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意愿。这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尝试的。

我作为一名新登上讲台的老师,很多东西都还在摸索中。以前我上课的时候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准备上,给予学生的关注比较少。再加上我采用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讲解课文的方法。因此孩子们对于识字教学总是提不起兴趣。而且班里学生的程度不统一,这更加剧了两极分化。正在我感到困惑的时候,学校提出了“践行快乐识字,构建高效课堂”这一主题教研活动。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研活动,以及几位老师的送课。我开始摸索出一些门道。现在我在课堂上采用的识字方式是“以读促识”“以图促识”。何谓“以读促识”,我发现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是先从文章到一段话,再到一句话。再到一个词,最后才能到生字。掌握了这一规律之后,我每次开始一篇课文的时候,都是先带着学生以各种方式,提出各种要求去读课文。这一不仅做到全员参与,而且也符合了孩子的认知规律,通过几遍朗读之后,在细化到词语和生字。这时孩子基本能掌握本课的生字。此时再进行扩词、造句以及语文知识点的发散渗透,就显得自然,孩子也易于接受。几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的朗读水平不仅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当堂识字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就连一些程度比较差的孩子也能当堂记住好多生字。这样一种由文章发散到一个词,再由一个词聚焦到文本环境的过程,孩子能很好的吸收本课的生字,并通过由词到文本环境的过程拓展了其他的知识点。做到了真正的高效课堂。

我再谈谈“以图促识”,前面陈老师谈到我们学校的学生识字量参差不齐,其实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我们学校的现状,每个学校应该都存在这种问题。由于孩子的程度不同,所以如何有效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以及如何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就成为了课堂上老师首要关注的一部分。我认为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孩子认为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做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识、玩中认。就像曹老师上识字四那课,她把每个动物的名称和图片分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去找自己的朋友。这样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参与,并玩的很快乐。等到这个环节结束后进行检查时,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把要让的生字记住了。另外像陈老师在上识字三那课时,她把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出示出来,让孩子能直观的感受到什么叫鸟语花香,什么叫山清水秀。

上一篇:我要这样度过大学四年下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