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

2022-08-09

第一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

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柞水县丰北河镇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 的绿色矿山之路金世泰金矿采选冶炼项目位于

柞水县丰北河镇土桥、北河两村,是一个集金矿采选、尾矿利用于一体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

利用项目,该项目由陕西西部矿产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开工承建,规划占

地23.7亩,新建日处理1000吨金矿选厂1个,日产20万块免烧砖生产线1条,以及宿办

楼等附属工程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3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2012年全

面建成。 经过一年的建设,今日的矿山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1条日处理500吨金矿选矿

生产线一条、相应的矿山配套设备和免烧砖生产线,累计完成投资1.201亿元。 金世泰矿

业有限公司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内涵、以“文化、环保、

创新、平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开拓黄金大道,目前

已初见成效。走进金世泰金选厂,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整洁优

美的环境:一排排整齐的厂房、一条条水泥硬化的道路、一阵阵隆隆的机器声。厂房依山势

错落分布,各种乔灌植物点缀成图,蓝色的厂房和绿地相映成趣,矿区里郁郁葱葱,植被良

好。信步走去,尽收眼底的是人们满足的笑脸,灿烂的笑容:职工宿舍、职工会议活动中心、

职工餐厅、职工浴池„„把整个矿区布置的错落有致,让人移步换景,心旷神怡。 据介绍,

矿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非常注意在开采金矿过程中的植被

破坏问题,努力建设成资源节约型、为生态友好型企业。近年来,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一直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打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素质上狠下功夫。为了给职工营

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专门聘请了设计公司,对矿区进行了精心的规

划设计,配置齐全的各项设施,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为

了提升环境保护水平,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先进的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生产、尾矿制砖。 金矿的工艺流程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尾矿。由于多数

矿山资源的品位较低,在选矿流程中排出大量的尾矿,随着矿产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矿石

的可开采品位相应降低,尾矿排出量也在增加。大量的尾矿只能堆放在尾矿库或一些自然场

地中,如此之多的尾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当前尾矿不能合理回收利用的

矿山实际特点,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了一条免烧砖生产线。对于矿区每年产生的几

十万吨尾砂,其中60%的粗粒部分用于井下采场的充填作业,实施尾砂胶结充填法采矿;

井下采掘产出的废石,全部加工成建筑石子,用于矿区的基建项目;用尾矿砂做成免烧尾矿

砖,普通墙体免烧尾矿砖是建筑业用量最大的建材之一,它具有技术简单、投资少、成本低、

强度高、破损低、抗弯抗拉抗冲击、线条流畅、建筑工程省料省时省工的特点。灰砂砖是节

约能源、不占耕地、不污染环境、利用废弃资源的绿色墙体材料。尾矿制免烧尾矿砖与烧结

粘土砖比较,能源消耗仅为其三分之一。因此其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并且国家已明

令禁止生产粘土砖,所以生产尾矿砖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此举不仅解除了污染难题,还直接

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合理的使用尾矿,变废为宝,既保护了资源,又充分利用

了资源,同时又净化了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同时企业树立长远的观念,把尾矿综合利用及

治理作为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矿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企业的发展

生产与治理同步进行的整体规划,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出现。 总之,尾矿的综合利用

和治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也为打造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

山、发展一方经济,鉴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发展循环经济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 发展 的日益重视,发展循环 经济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应从国外吸取那些有益的经验,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1 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 自然 生态系统的 规律 ,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 中国 特色的新型 工业 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的先进经验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 制定相关 法律 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 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 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 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①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③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④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

3 我国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 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

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 相关的财政政策、 金融 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 经济 这种 发展 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 企业 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3.5 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 法律 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 科学 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4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 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 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 工业 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 加强宣传 教育 ,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循环 经济 的宣传与报道力度,增强国民对 发展 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公民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树立,落实 科学 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为政府、 企业 与全民的共同行动。

第三篇: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韦传慧( 1979-),女,安徽舒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

游规划与管理。

收稿日期2005!08! 29

开发贫困地区旅游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也是我国旅游发展战略的需要[1]。西南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

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贫困

地区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的“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

发”,其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

发展机会[2]。笔者针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两大障碍因子,

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广泛参与和获益的

旅游业发展策略。

1 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两大主要制约因子

1.1 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贫困地区因为长期封闭,受教

育机会少,人口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区域整体来看,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低下,文盲

比重大,而且在接受过教育的群体中,小学和初中水平的占

很大比重( 表1)。第二,思想观念落后。贫困地区落后的思

想观念主要表现为缺少积极性与热情、听天由命、懒散、拒

绝新事物、不相信科学等。许多居民只要每天挣够预期收

入,剩余时间便用于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等,满足于吃饱

喝足的生活,对于进一步的改善,以及精神生活的丰富缺少

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发展策略

———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

韦传慧,张兆干( 南京大学城资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近年来,贫困地区旅游业开发逐渐兴起,以期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但贫困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特征限制了贫困人口的

参与及发展。针对贫困人口资金短缺和综合素质低两大主要制约因子,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

口脱贫致富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贫困人口;旅游业;发展策略;经济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 661(1 2006)02- 0296- 02

Strategies of Tour ism Development Profited Pover ty Population———As a Case Study of Shucheng of Anhui Province

WEI Chuan!hui et al(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springing up and is hope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in poverty rural area.But

the special social and economical character of it impede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verty

population.Two big problems are lack of

financing and low population quality. The paper took Shucheng of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provided the strategi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are profitable to poverty population.

Key words Poverty population;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Strategy

表1 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人/10(0 劳动力)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及以上

全国合计7.59 30.63 49.33 9.81 2.09 0.56

江苏7.23 26.41 52.26 11.21 1.86 1.04

安徽10.95 27.42 51.98 7.31 1.87 0.48

云南17.37 44.13 32.39 4.92 1.19 0.09

注:①资料来源于2003 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②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476 元,江苏为3 979.79 元,安徽为2 117.56 元,云南为1 608.64

元,故选取江苏为非贫困地区代表,安徽和云南为贫困地区代表进行对比。

信心和想法。

1.2 资金短缺所有贫困现象都是由于区域、群体或个体

的经济发展受到一系列内部和外部不良因素制约,造成劳

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的不足而产生的[3]。也即资金缺乏是贫

困人口面临的直接困境,资金短缺限制了贫困人口只能从

事一些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如农业生产以及初级农产品销售

等,而这些收入又仅够维持日常生活,长期下去,形成恶性

循环,难以走出贫困的困境。

综上可知,要提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广度和深度,

必须遵循3 个原则:首先是不断的知识充电,包括基础教育

和职业教育,要摆脱贫困,教育是根本。其次是无投资或少

投资,旅游业应依托地方传统产业,减小贫困人口的参与难

度。最后是管理方式深入浅出,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贯穿旅游

发展的始终,但在实施中应具体化,让贫困人口明确自己可

以做什么。

2 安徽省舒城县实证分析

2.1 区域概况舒城县位于安徽中部、大别山东麓,总面

积2 092 km2;山区面积广,约占总面积的70 %。2003 年末总

人口98.9 万人,3 次产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是农村人口占

84%的农业县。2002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 780 元( 同年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476 元[4])属国家级贫困县。但

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 皖中花园”的美称,近年来旅游业逐

渐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效益明显。2000 年,万佛湖

风景区周边5 个乡镇14 个村,人均增收200 元,核心景区

周边群众受益高达50 %以上。舒城县将旅游业放在三产的

龙头地位,推出“ 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因此,如何使贫困

人口更广泛的参与,获得更多的利益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旅游业发展策略

2.2.1 以教育为本。教育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根基不牢,

发展必然会夭折。知识不足,使人们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无法抓住发展机会,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以吸引游客,致使许

多藏于民间的资源被埋没。

鉴于以上原因,要把教育作为旅游投资的主体。同时还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6, 34( 2) : 296- 297 责任编辑曹淑华责任校对曹淑华 要注意两点:首先,要采取“ 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由于本地

居民的文化基础薄弱,其教育方式应以“ 面对面”的直接学

习、培训为主,这样既易于农民消化吸收,又能防止一些农

民因担心学不会而拒绝接受教育或培训。如组织居民或干

部到发展比较成熟的旅游地实地参观、学习,邀请旅游专家

亲临指导,现场答疑。其次,培养本地人才是根本。利用本地

人才可获得双赢,一方面省下了吸引外地人才的资金投入;

同时也解决了本地发展的根基问题,即居民素质的不断优

化。目前,舒城县只有3 所职高,且只有柏林职高、舒城三中

职高设有旅游班,且专业课多为地理类或其他课程较少的

教师承担,这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

出外打工。因此必须吸引、宣传、动员本土旅游类、管理类的

高校毕业生回乡,服务于旅游业的直接和间接教育。

2.2.2 依托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旅游商品市场。地方特色产

品转化为旅游商品不仅可以避免景区旅游商品雷同现象,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参与。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

加工、制造,让更多居民参与,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

舒城县旅游商品市场正在筹建之中,眼前可以从两个

方面挖掘:一是农产品。该地优质农产品有茶叶、板栗、大

蒜、黄姜、白鹅等,可以对这些产品进行深加工,推出品牌。

如南京的鸭类产品,鸭子本无特色,全国各地都有,但一加

工就会出特色、出精品,如“ 板鸭”“、桂花鸭”“、咸水鸭”“、鸭

血粉丝”等;同样,舒城县也可以把大众化的产品加工成独

具特色的产品,如鹅肝、鹅掌、鹅油和鹅内脏都可以拿出来

做文章。二是工艺品。该区的特色工艺竹编,有着悠久的编

织历史和高超的编织技巧,舒城篾席曾在巴拿马国际商品

博览会上获一等篾业奖。竹席生产过程复杂,产品光滑精

美,清凉耐用。其他竹制品还有竹编字画、竹枕、竹编玩具和

各种竹类餐具,如餐盒、锅刷、竹勺、竹铲,以及竹筒、竹杯、

竹木盒等。可以在“ 竹器之乡”孔集镇建一条类似于大理洋

人街的“ 竹艺一条街”,既是购物场所,又是旅游景观。

2.2.3 平民化的服务理念。旅游业是以服务为主要特征的

行业,旅游活动过程即是游客享受旅游地提供各项服务的

过程。所以,对于游客来说,服务质量是度量一次旅游是否

愉快的关键;而对于旅游地而言,服务质量就是客源的保

证,发展的保证。

针对本地居民特点,确立“ 真心真意、实惠服务”的宗

旨,给游客满意的服务。确立这样的服务理念的理由是:①

符合乡村居民纯朴的性格特征,短时间内即能内化为居民

意识。②言简意赅,容易传播,不同层次的服务人员均能理

解、接受。③符合游客的消费心理。从游客的角度来说,都希

望享受的服务经济实惠“,真心真意”更能反映旅游地居民

的亲切友善,让游客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

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首先可以从小处着手。俗话

说“ 细微处见真情”,一些细节所体现出来的信任和关怀,印 象更加深刻。如一些零售摊点,找零时常常让游客等很长时 间,可以把装有零钱的小罐子放在面向游客一侧,让游客自 己找零,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让游客增加对旅游地的信任

感。其次,友好用语。从业人员普遍存在“ 情感缺失”,把与游 客的关系看成简单的利益关系,存在许多“ 侵略性”语言,如

“ 你到底买不买?“”、不买,看什么看?“”、你说多少钱买?” 游客不买脱不了身,买了又会很压抑,有上当受骗之感。居 民必须摆正心态,真正把游客当作是自家的客人,用充满亲 情的语言表现出热情好客的一面。

2.2.4 导引式的管理。抽象的理论灌输,命令式的说教,不 符合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决定 了必须采用导引式管理方式,一步一步将居民引上发展之

路,并产生追求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 1)干部导引方向。无论从素质基础,还是发展机会上

看,干部都具有更好、更有利的条件。所以干部必须发挥这 种优势,把握发展的大方向,如区域旅游业向什么方向发展 以及如何顺利发展,旅游地的规划、土地利用,资金分配,环 境保护等,引导居民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之路。

为此干部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不断完善自

身素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摒弃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 发展思想,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目的地居民是 否也得到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必须是同步的。与居 民相比,干部拥有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机会进行再学习,所 以必须抓住机会“ 充电”。如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创新 精神、实干精神等,深入乡村挖掘旅游资源。其次,多与居民 沟通。交流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常到景区走走, 了解市场管理是不是规范,居民经营有没有需要政府解决

的问题;旅游地规划也可以让居民参与。

( 2)舆论导引观念转变。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现状、前景

不了解,导致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恐惧心

理,患得患失,害怕亏本,投入难有回报。所以首先要利用舆 论引导居民转变思想观念,如在晚间黄金时段播放国内外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让居民认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居 民对资源的自豪感,对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帮助农户订购旅 游报等。其次,利用舆论引导居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例如 尊重游客,规范经营,保护环境等。

( 3)典型导引行动。面对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农民却不

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必须通过条件类似的典型旅 游地的导引,使农民获得参与发展的灵感。农业是该区的主 导产业,因而应以农村旅游区如国家4A 级景区浙江奉化腾 头村为学习对象,组织一部分农民去实地参观学习。同时理 论指导也必不可少,一些最新的农村旅游、乡村旅游研究成

果都可以借用。有学者指出,农村旅游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要 素寻找开发的线索: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农民生活、农业生 态和农业收获物[5]。该区除农村聚落无明显特色外,其他4 方面均有挖掘的潜力,尤以农业收获物为优。

参考文献

1 阳国亮.旅游投资的乘数效应与旅游扶贫[J].学术论坛,2000(,6): 83- 85.

2 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 21. 3 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 报,2002(,4):5- 11.

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03.

5 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 ( 2):73- 76.

34卷2期韦传慧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发展策略297__

第四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编辑:admin 时间:2008-7-4 12:33:00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地方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 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搞好典型示范带动,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制定规划、科学分工、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走弯路和浪费资源。

完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具有规范性、保障性。农业循环经济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尽快建立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定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强化科技支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应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各种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应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农民和村集体进行投入,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

促进公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应系统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公众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者:杨 文 李世平

来源:《人民日报》

第五篇:循环经济发展计划

谢政字【2010】24号

关于印发《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的

通知

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已经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谢集乡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2日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2、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4、土壤污染较为突出

三、循环经济规划设想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具有我乡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我乡2010年循环规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底,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要有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轮作复种或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 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四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优化城镇布局,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减轻环境压力,逐步形成大中小配套、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住宅。住宅的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采暖、保温以及节约资源的需要,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广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生产的再生砖。推广新型能源。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新建住宅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屋顶的一体化设计与施工,并预留热水器管道。配套设施门窗要尽可能地适合自然光照明,减少电力照明。

上一篇:防止四风反弹的措施下一篇:负责人带班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