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法浅谈(最终版)

论文名称: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法浅谈

作者姓名:周

职 称:中

工作单位:河南省内黄县东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学 彬

教 一 级

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法浅谈

河南省内黄县东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内容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作为一个好教师要想让学生上好课,所学知识牢固理解掌握,就得想办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激趣

一个好教师的最大魅力在哪里呢?不仅仅在于知识渊博,也不仅仅在于品德高尚,更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这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下面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趣谈一下自己的浅薄体会,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情感激趣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曽说过“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亲其师是信其道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与学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交流,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尽可能使课堂气氛和谐自然。在课堂上,多从鼓励的角度评价学生回答,对不同素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标准和态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是那样的真诚、亲切、可信赖,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克制不良行为,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初级阶段,不仅要靠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学工作的感染,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靠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师生间情真意切的感情和友谊。一些学生喜欢的学科往往与他(她)喜欢和尊敬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的友情是靠老师亲自培育的。如我班一名后进生考试常常开“红灯” ,同学们也常对他冷嘲热讽,对他来说,讥讽和冷落早已习以为常。我接管班主任后多次找他谈心,并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照顾他,每当他有了点儿微小进步就在班上表扬鼓励他,得知他喜欢登山野炊后,我就指导他写一篇登山野炊的故事。经过指导他修改后,我就把该生的文章粘贴到板报上。这样做对他震动很大,教育很深,使他麻木的心灵逐渐复苏,觉得再学不好我所教的学科实在是对不起我。日复一日他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更可喜的是,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极深的印象,他使我对“亲其师,信其道”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二、活动激趣

叶圣陶曽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在所任的班级中开展了以语文能力训练

为核心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心,夯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如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办黑板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作文大赛、朗诵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把学生带入到了乐学的境界,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学生优点和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三、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基于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的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本学期我在所任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赛,师生共同商议,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等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学生,逐步累积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个个踊跃参与,竞争相当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功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同学们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竞争意识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幽默激趣

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传神的动作,诙谐逗人的表情,都会让人精神上得到放松,心理上感到愉悦,使人身心舒畅。可以说幽默是一粒开心果。为人师者,如果富有幽默感,能适当地幽上一默,那么,不但会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工作上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一些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一些感悟。我常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经给学生讲过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一则故事——《猫和老鼠》,故事的大意是猫和老鼠共同储藏了一桶猪油以备冬天找不到食物时急用,但被狡猾的老鼠给找借口独自偷吃了个精光。学生当时就被故事本身的情节、意境、幽默风趣的语言给牢牢地吸引住了,尤其是当他们听到“一层” 、“一半”、“见底”这些词时,一个个再也忍俊不禁、捧腹开怀大笑,班里象炸开了锅。课后一名作文写不了十行的男生却将它完整地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有很大进步。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老师们不妨多点幽默吧!

五、媒体激趣

随着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学的逐渐普及,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个先生一张嘴”的授课模式,形式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视听氛围。学生可以更加直接、更加快捷的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很好地再现语文情景,使课文内容由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动画,从而使课文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朱自清的《春》一课时,通过视频使学生从屏幕上感知到小草从土里转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花、杏花、梨花的竞相开放;农民在田间辛勤的劳作;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空中尽情的飞舞》。。。。。。通过这些鲜活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真是既帮了老师,又活跃了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法

摘要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法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义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语文知识呢?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们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一年来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虽然很浅薄,但还是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1 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摘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2 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本学期,我在所教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由学生设计了颇具特色的板报张贴于墙壁之上,学生还效仿《青苹果乐园》的风格,取名为“初露小锋芒”,充分体现了自我的个性,于谦虚中见锋芒。我们师生共议,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逐步累积,准备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

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适逢世界杯,大家写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周记、作文屡侃足球,就连平时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周记就垂头丧气的男同学也兴趣勃发,周记本上的内容明显有所增加,课堂演讲更是振振有词,从巴西谈到西班牙,从米卢谈到中国的队员,甚至那些复杂的外国球员的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一改从前羞涩、难开其口的风格。在各种活动中,同学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邀游,其乐无穷的感觉。

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代写论文

3 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

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

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

1 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4 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像片,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论文图书馆编辑04)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定制或指导原创论文,请联系论文图书馆客服!}

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第三篇:激趣教学点燃魅力语文论文

依据现代心理学,语文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语文学科或爱好语文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语文及语文活动的底蕴,直接促进学生们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心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接受信息的感官处于最有效的状态。并力求使这种状态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笔者作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愿与同仁共勉。一、感官刺激调动情绪

感官是指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器官,当这些器官接收到外界的讯息后再传入脑子加以处理,诠释这些讯息的内容,之后再进行相对的反应等。

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笔者常常运用音乐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刘欢的《好汉歌》顿时让学生热血沸腾起来,鲁达那种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更是深深印在了学生们的心中。又如崔京浩的《父亲》之于《背影》,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之于《伟大的悲剧》等。其他感官的刺激也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散步》时则播放大家都很熟悉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段人所共知的广告却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体验到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在教学《竹影》时,我将一棵竹子投影在大屏幕上,引领学生看竹影,并让学生们分小组画竹影,让天真的游戏走进课堂,让孩子在稚嫩的画笔中体验到美感,很好地领悟到了文章的主题。在学习《安塞腰鼓》前,我用多媒体放映国庆周年庆典时安塞腰鼓的表演场景,让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就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豪迈粗犷的动作,刚劲奔放的舞姿以及蕴藉其中的黄土高原人的朴素豪放的性格。又如在学习《端午的鸭蛋》《看云识天气》《雷电颂》《中国石拱桥》等课文时,均可以使用视频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文本,自编自演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突破课堂教学老套单一的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编演课本剧。当幻灯屏幕上投射出“编剧”“导演”“主演”等同学的名单时,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便展开了。参与的同学集思广益,团结协作,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深入走进了文本,并在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合理性的改编,创造性地完成了对文本的改编。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班中的两个小调皮自报奋勇扮演“骗子二人组合”,一人自称是“大骗子”,另一个则自称中“小骗子”,惹得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笑声连连。在教学《吆喝》一文时,学生们则将身边熟悉的吆喝声搬进了课堂,这些吆喝声全部来自他们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将它们模仿的惟妙惟肖,充满了浓浓的家乡气息。在教学《喂——出来》时,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本剧中来,分中在剧中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扮演学者的同学穿来爸爸的西服,借来同学的眼镜,连说话的语气都慢条斯理起来。另一同学借来一硕大纸箱当作洞,他们的敬业和投入深深打动了我。看到他们刻意营造出来的情趣和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幽默,讲台下的我总有一种大师般的快慰。而同学在编演和观看时,除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外,更会有一些预设之外的收获。

三、角色互换教学与共

角色互换就是师生互换角色,我的学生作为老师走上讲台为我和同学们讲课,而我则和其他同学一起坐在下面听课,和其他学生一样,要回答台是“老师”的提问。开始,我将事先选择好的部分课文在班内公开招聘“老师”。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踊跃竞聘,每位获聘的“老师”可以指名一位“助教”。我给他们最少一个星期的时间备课。一轮课上完,由我和其他学生们共同评出最优秀的“全真老师”。为了上好自已的那一课,“老师”们当然不遗余力地挖掘课文,搜集资料,狠练口语表达能力。经过精心的准备,他们上课大都没有怯场,激扬澎湃,侃侃而谈。“准备一节课,成就半个专家”。看着他们因教学《丑小鸭》而展开的关于“如果真是一只小鸭,能变成天鹅吗?”的热烈而持久的讨论时,我也感到了极大的快慰。

四、爱上读书同感同乐

在平时早读课或阅读课时,我都会和学生们一起读书。有时和他们读的内容一样,有时和他们读的内容不一样;有时我和一样大声朗读,在时默记。由于我感染和暗示,许多学生都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荒岛余生》之前就读完了《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另外,在班级我开设了专门的图书角,组织学生将家中的课外读物择两本拿到班级中,利用每天课间的十分钟或中午上课前的午休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现在我班的课桌上,窗台上,图书角,随手有书可读,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们的大脑得到了充实,班级也营造出一股浓浓的书香氛围。而我则和学生们一起同读同思,同感同乐。每周周末的时候,我都会布置学生回家之后读课外读物的一段文字,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这篇读书笔记除了必要的摘抄之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读后感悟。而我也会和他们一样在周一交出一篇读后感,与全班同学交流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内化了知识,升华了情感,提高了心智,达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之乐。

五、归依生活灵动智慧

“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种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我真正体会到语文是活性的、开放的,是实在的、包容的,给我们实践体验,给我们熏陶感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倡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他们远离了《还珠格格》,喜欢上了《新闻联播》,丢掉了《明星在线》,喜欢上了《扬子晚报》。另外,我还组织学生为我市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拟宣传标语,向本市的多家广告公司投稿广告词和宣传材料,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征集对联的活动,本班就有好几名学生参与,尽管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录用率也不高,但却是他们的智慧在灵动。

在这些活动或生活中学习了语文,学生们不再有来自“语文”的压力,相反,学生可以从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快乐,真正被语文的魅力所吸引,学习由被动行为变成了自我需要和求知的渴望,这就使师生之间教和学达到了和谐融洽的状态,教学效率也自然随之提高。直到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语文已不再是阑珊的灯火。当然,这方面的思考探索更是无止境的,漫漫长路上,吾等正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探微

教学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这也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不变的路子。但是在现在的新形式下,这样做好像已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虽然老师“教”的可能更起劲,但学生“学”的却越来越没有劲了。关键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已经不感兴趣了。甚至已经倦怠了。于是乎,在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下面死气沉沉,一点反应都没有。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玩,有的早已经走神了,更有甚者早已进入梦乡。即使有在听的,也是在听老师讲,而自己一点也不思考,对老师的引导和提问也是沉默面对。这个问题也长期困扰着我,我上课有时真的很无奈,真的没有一点积极性,也恨这些学生,他们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不珍惜机会,不去认真听讲、思考学习。是不是他们太笨了,根本就学不会?我开始也这样想,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有一天一个学生告诉我,我们班那个语文课上从来不回答问题,语文成绩也很差的男生,英语却学的非常好,在英语课上很愿意回答问题,而且成绩也很令人羡慕。这件事让我震惊了,英语能学的很好,看来不是智力的问题,关键是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好。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让我顿悟。我发现,我们都走入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误区中,作为老师,我们的初衷都很好,就想把我的东西全教给学生,但并没有从学生自身出发,考虑他们的兴趣及其接受能力,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结果欲速却不达。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课堂上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其关键在于老师没有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他们心中对语文的“火焰”,无兴趣何谈学好语文?无兴趣无怪乎上课飘飘然游弋于梦乡之中。于是,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不甚浅陋总结出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欠缺兴趣的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简洁,学生不易吸收。这一个问题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在教学中容易形成顾虑,害怕因为自己的遗漏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欠缺,所以在备课时,往往死抓课本,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原则,尽量达到全面,反而有时候事与愿违,导致课堂内容过于冗繁,思路不清,重难点不明,学生情绪烦躁。

其二,课堂形式过于死板,不够丰富,缺乏创新。目前,为数众多的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讲的面面俱到,哪管学生听的晕晕乎乎,形式单一简单,千篇一律,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往往还会引来学生的反感。

其三,缺乏对学生心理的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也有诸多不同,好生与差生不一样,男生跟女生不一样,坐后排的学生与坐前排的学生也不一样,等等。这些因素往往成为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对象,成为教学的盲点。 以上几点是笔者不甚简陋探索的总结,也是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欠缺之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知道了教学中的欠缺之处,笔者认为应该“对症下药”,从教学中来,关键还要回到教学中去,让教师学会在教学中“激趣”,让学生带着激情出发;学会变枯燥灌输为“含笑谈真理”。先就如何“激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如下愚见:

一、通过设疑问难简化教材内容,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设臵问题,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一篇课文上升为几个问题,简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减轻了学生课堂的负担,轻松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达到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笔者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设计了四个问题,全面概括了课文内容,这四个问题是:第一,作者从何而归?第二,作者为何而归?第三,作者归向何处?第四,作者归去感觉如何?这四个问题十分简单,熟读诗歌内容的同学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诗句作为答案,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通过对答案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向往之情,让其体会这位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的高洁的品行。 再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即“梦想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怎么实现梦想?”,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不难让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个清晰的感知,同时了解了马丁〃路德〃金,这位伟大的黑人民权领袖的伟大梦想——对平等自由的不懈追求,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国五十年代黑人的生活悲惨现状,同时通过第三个问题,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斗争思想——非暴力思想即用坚忍和爱心取的应得的权利,无论从知识还是情感上都给学生强烈而深刻的体会。

教学中往往设计简短的几个短小精悍的问题,不仅大大的简化了授课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也让学生以疑促思,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的做到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目标。

二、激活课堂教学,实现多样教法,增加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最高、最理想的效益,教师的“教”就应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形式比较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即往往都是老师就一篇课文开讲,向学生灌输文章的写作目的、内容、写作手法等,枯燥乏味,教师不断想“招数”,不断促进教学形式的创新,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刺激,萌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新颖导入语引趣

俗语云: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便是一节课乃至一篇课文的开始,故而新颖别致的导入设计,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攻好这一关,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教学时是十分的注重课文导入语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往往会不时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导入,如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导入,我设计采用了启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畅想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很多学生想到的是乔峰、郭靖等武侠人物,我就势引出一个另类英雄——烛之武,他虽然没有强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自己国家陷入危难之时,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以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秦晋百万雄师,化解了国家的危难,从而激起了学生认识此人的兴趣。

再如鲁迅的《祝福》一文,我便采用当堂调查的方式导入,先在学生中间进行了关于“父母在家谁做主”的当堂调查,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家中母亲做主,也有不少学生家中是父母双方都有做主,也有的同学认为家中自己最大,学生踊跃的参与调查,就此情况,我便借题发挥:如今在我们家庭中,母亲做主的大有人在,在社会上,妇女更是顶上半边天(举一些成功女性的例子),而在以前的封建家庭中,妇女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她们严格的受到“三从四德”思想的束缚,忍辱负重,过着悲惨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母亲,去听听她的苦难悲歌,自然导入《祝福》的学习。 此外,有很多的文章,我往往借题发挥,这个“题”形式多样,有时候是一首诗,有时候可能是一幅画,一首歌曲等,手段多样。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给学生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让学生从忧郁的曲调中感受贾、林的爱情悲剧;教授《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时,我下载了一些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勾起人悲惨记忆的图片,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纳粹的暴行,认识历史;教授白居易《琵琶行》时,用了唐宣宗李忱给白居易写的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已怆然”,在导入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白居易的作品,等等。 (2)多样的教学手段提趣

好的导入,就像一桌酒席的开口汤一样,虽味美,让人回味,但毕竟不能长久,所以真正的重头戏还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释放自己的兴趣。

教授《陈焕生上城》时,我便发现《陈奂生上城》的结尾想象空间很大,于是,我就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文后续“陈奂生的解释”,即让学生想象陈奂生回家后老婆问起卖油绳所剩余款的去向时给予的解释,并引入了表演的手段,找了几组学生,每组由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构成,当堂“对峙”,妙趣横生。曾经还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侦探,查明《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找到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为其伸冤。在过足了侦探瘾的同时,也从多个方面了解了祥林嫂的死,解决了对课文主旨——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感知和认同。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趣,往往会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在教授《鸿门宴》和《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我便把《百家讲坛之王立群教授解读<史记>》搬上课堂,借助名家的观点让学生更好的解读这些名篇;《祝福》《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我更是将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播放给学生欣赏,让他们在更深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细节上的不同,揣摩创作者的意图;《再别康桥》,我是花了一节课时间,用笔记本电脑播放舒缓的配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让其感受作者那细腻的情感。……

(3)开展多样活动,体验成功乐趣

人在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后,总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因此,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稳定下去,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努力中看到希望,从成功中尝到甜头,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经常受到老师的关照和表扬,因而表现出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愈学愈乐学;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应加倍努力学习,但由于失败,再加上经常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甚至斥责,因而学习情绪低落,愈学愈厌学,上课睡觉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研究一下这些学生的心理,多创造一些机会给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失败的情况,给予其特殊的鼓励,往往也能促进他们对你这门学科的尊重和兴趣。例如,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活动如“成语填空”、“猜字谜、成语”、“巧接诗句”等等,活动多样,而且每一次都给予后排学生更多的机会,并不计成败给予表扬和鼓励,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兴趣,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情绪。真正的语文课堂“活”起来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陶宏开教授说教育首先是心育,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我们在教学中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长期不变要探索的课题,其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童话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激趣作用

以童话故事导入活动,能迅速集中幼儿注意力,引起孩子积极参与的兴趣。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册课文《小小的船》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我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先来唱一唱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我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歌词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的梦想。

孩子天生爱听故事,尤其是“万物都有灵”的童话故事,赋予了所有动物、植物、甚至是一切物体的生命,让一切充满生机和灵气,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有趣味,孩子总是喜欢听。因此,童话故事能很快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让孩子们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上一篇:初中学校中职招生方案下一篇:初中校园安全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