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管理理念也在变化,旧有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形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全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特点以及实施程序等的介绍,对目前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给出优化内部审计的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 篇1: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农村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加强农村审计监督,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有效”的有力保障。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审计模式,其在农村审计中的应用还有待于广大农村审计人员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农村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能够保证审计质量,避免审计失败。在具体应用这一模式时,首先要实施风险评估,识别错弊风险;其次要实施控制测试,确定控制效果;最后要实施实质性测试,锁定错弊事实。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模式 农村审计

农村审计是由农村审计机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运用专业的方法,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及鉴证的一项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农村审计对于规范农村集体“三资”(即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提高集体财产使用效益,落实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农村审计监督,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有效”的有力保障。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内涵

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它规定了如何分配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规划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和形成审计结论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先后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种审计模式。

账项基础审计是以会计账目为基础,通过直接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查,以实现查错纠弊目的。这是在20世纪初期及以前的审计实践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审计模式。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为基础,确定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最终实现审计目标。这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审计人员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又称风险基础审计,是以风险的识别、评估为基础,以控制审计风险水平为导向,计划审计工作,确定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最终实现审计目标,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审计人员所广泛采用的一种审计模式。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三种审计模式的主要区别:

某市审计局为了贯彻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拟对全市范围内的某专项扶贫资金实施审计,以查明各乡镇扶贫资金是否精准、及时、足额兑付到户到人。下面是审计人员对三个乡镇分别实施审计的具体做法:

对甲乡镇的做法。审计人员调取了“扶贫对象及资金兑付汇总表”后,根据汇总表内所列各村扶贫对象,分别到各村逐户亲自调查,不但要调查表内所列扶贫对象本身,而且还要调查除此之外的其他农户,以确定扶贫对象的列报是否“精准”,资金兑付是否及时足额。

对乙乡镇的做法。审计人员调取了“扶贫对象及资金兑付汇总表”后,并未直接对汇总表内所列项目进行逐一核实,而是先调查了解该乡镇关于扶贫资金管理方面的相关内部控制,包括管理部门、职责划分、兑付流程等方面的内部控制情况,并评价这些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在此基础上,针对扶贫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汇总表内所列各村扶贫对象实施重点抽查。

对丙乡镇的做法。审计人员调取了“扶贫对象及资金兑付汇总表”后,也未直接对汇总表内所列项目进行逐一核实,而是围绕扶贫对象及资金兑付的错弊风险开展工作。审计人员先调查了解该乡镇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所辖自然村及其人口数量规模、乡土风俗习惯、扶贫资金的总体规模及与其他乡镇的比较数据、扶贫资金管理的相关内部控制,等等。并通过走访乡镇政府主管人员及各村有关人员,弄清各村总体状况,包括两委成员基本素质、村级财务治理结构、扶贫对象遴选程序等。在调查了解上述基本情況的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时刻不忘记发现和评估与扶贫对象及资金兑付相关的错弊风险,并将识别的这些风险逐一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识别的这些风险,评估其发生错弊的可能领域及其重要程度。最后,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错弊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重点审查扶贫对象确定和扶贫资金兑付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弊的高风险领域。

综上所述,审计人员对上述三个乡镇的审计工作,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审计模式。其中,对甲乡镇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对乙乡镇采用的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对丙乡镇采用的就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农村审计中的应用目的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从其诞生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随着这一审计模式被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广,在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领域,也开始逐步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在农村审计领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只能是一种尝试。

(一)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是审计项目本身。虽然能够揭示出一些问题,但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在审计对象数量庞大、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现实状况下,采用这种模式显然并不合适。

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是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是在评审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但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特别是被审计单位串通舞弊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审计方向发生偏离。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所关注的重点是被审计单位发生错弊的风险,所需了解的内容,不仅仅是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而是包含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在内的所有经营管理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这样,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错弊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有效应对上,将审计资源安排于错弊发生的高风险领域,有的放矢,更好地解决了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和审计资源分配不当的问题,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而且减少了无谓的审计工作,从而也能够有效降低审计成本。

(二)保证审计质量,避免审计失败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未能恪尽职守,违背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导致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出现审计失败,审计人员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所以,审计人员要保持职业谨慎,采用科学的审计理念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尽量避免审计失败的发生。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看作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以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导向,更加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从源头上准确地识别和评估与财务报表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据以计划审计工作,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从而能够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而且能够保证审计质量,避免审计失败。

农村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审计对象复杂多样。从行业结构看,既有农、工、商,又有交、建、服;从经营形式看,既有集体经营和承包形式,又有联营和股份形式。而且,各地农村数量多,人员流动大。农村审计的职能,既包括监督,又包括评价和鉴证。这就决定了农村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审计力量严重不足。虽然农村审计的主体可能涉及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但是,按照现行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农业部【2007】第6号令),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的机构是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这一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在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下,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既承担着受托管理村级账目和资金的职责,又承担着农村审计职责。这两项不相容的职责集于一身,不但有悖于审计的三角委托代理关系,而且导致农村审计力量的严重不足。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农村审计的特点,客观上更要求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尽快适应乡村振兴的国家宏观战略要求,积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思维模式,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农村审计中的应用策略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只是一种先进的审计理念,作为一种审计模式,自有一套有效的审计程序。这套审计程序,大致可以概括为两步:第一步为风险评估程序,第二步为风险应对程序。可以说,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收集情报,寻找审计线索;风险应对的目的就是:查明真相,形成审计结论。所以,风险评估程序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风险应对程序做得对不对。

(一)实施风险评估,识别错弊风险

风险评估的工作内容就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工作目的是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风险,工作方法通常包括询问相关人员、观察被审计单位有关场所及活动、检查有关文件资料等。所以,在农村审计中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就是要始终围绕寻找和发现错弊风险这一目的,采用询问、观察和检查等方法,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为实施下一步的风险应对程序提供依据。比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审计案例,假如审计人员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获悉下列情况:a某扶贫对象与该村两委会成员具有近亲关系;b某扶贫对象系单身,常年在外打工,多年未归,或已去世;c某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懂业务,责任心不强,职责形同虚设。上述情况都是审计人员通过走访等方式了解到的重要信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错弊风险。其中:情况a,有任人唯亲、截留私分的风险;情况b,有贪污挪用、虚报冒领的风险;情况c,有审核把关不严、财务收支混乱的风险。风险找到了,下一步审计程序的思路和重点也就有了。

(二)实施控制测试,确定控制效果

所谓控制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所执行的测试程序,以确定其运行是否有效。控制测试并非是必须的程序,因为审计人员的最终审计目的毕竟不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出具意见。只有当审计人员打算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且因信赖内部控制而减少的实质性程序工作量大于执行控制测试工作量的时候,审计人员才会认为实施控制测试是明智的选择。例如,上述审计案例中,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被审计单位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形同虚设,那么就不会再对其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测试,而是会直接根据评估的重大错弊风险进入实质性程序。再如,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认为被审计单位扶贫资金管理严格,兑付程序规范,扶贫资金直接由财政部门根据农业经营管理部门上报的扶贫对象信息表,通过“一卡通”及时、足额兑付到了本人,而不经过其他部门和个人之手。这样的兑付程序就可以避免扶贫资金被中间环节截留、贪污、挪用、冒领等违法违纪问题。假如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单位关于扶贫资金的兑付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打算相信,就可以再通过执行必要的控制测试,以确定这些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有效,是否真正值得信赖。如果控制测试的结果表明是肯定的,则审计人员就可以大大减少对该被审计单位扶贫资金兑付环节的实质性测试,转而将审计重点放在其他高风险领域,如扶贫对象的遴选环节。

(三)执行实质测试,锁定错弊事实

所谓实质测试,又称实质性程序,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项目本身所执行的测试程序,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有效。实质测试是必须的程序。审计人员只有通过实质测试之后,才能最终对被审计项目形成审计结论。可以这样说,前述的实施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都是为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测试作铺垫。打个比方,渔民下海捞鱼,首先要知道在汪洋的大海里,哪个地方不会有鱼,哪个地方会有鱼,会有什么样的鱼,是大鱼还是小鱼。这些问题对渔民能否捞到鱼、会捞多少鱼显然起关键作用,这些问题渔民心里有底了,捞鱼工作就可以一帆风顺了。审计人员所实施的风险评估以及控制测试,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是否有鱼和哪里有鱼的问题,而实施实质测试,就属于真正的“捞鱼”工作了。

参考文献:

[1]刘明辉,史德刚.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2]杨明增,任庆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3):95-96.

[3]李歆,潘禹帆.农村审计定位与审計模式改进[J].财会通讯,2017(13):97-99.

[4]宋志明,袁建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创新研究[J].新会计, 2019(8):43-46.

[5]周秋琴.探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9):14-15.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宗宇翔

作者:李视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 篇2: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探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管理理念也在变化,旧有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形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全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特点以及实施程序等的介绍,对目前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给出优化内部审计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导向 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是传统内审工作不断升级完善后的产物,也是目前较为主流的现代化内审形式之一。所谓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指,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将风险因素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将内外部环境与经营目标相结合并分析其中的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的种类不同来制定相应环节的控制及解决方法,积极创新思想,完善工作方法,尽可能的规避经营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将风险作为主要内容来编制合理准确的审计报告,协助单位更好的实施风险管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能够管控经营层面所产生的风险,还可以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内审效率,从而推动单位健康有序的不断发展。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1.创新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全面风险管理的审计形式,其一改传统的分散的风险预测,转变为更加具体的系统化风险预测。风险预测在审计环节中的重要性得到加强,从而使整个审计工作的重心前移。

2.价值性。创造价值与利益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目标,其审计范围涉及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单位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发展机遇都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出来,从而更有效的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服务。

3.前瞻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核心是单位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这些可能的风险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单位未来的运营与发展,而这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可以通过有效的内审工作反映出来,从而为高层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4.动态性。事业单位的运营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也是不断变化的。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极高的适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有效的应对来自不同层面的风险。

三、风脸导向内审实施程序

首先,制定审计方案及计划。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审计方案是否有效的前提。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同时关注共性与个性两个层面的因素,做到对单位整体情况的综合考量,充分结合单位实际准确制定风险评估模型。在制定方案与计划时,必须要排除个人主观臆断的因素,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从而提升审计的效率及效果。其次,内部审计的具体实施。内审过程中要以“目标、风险、控制”三个环节为主线,根据这一主线可将整个内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组织计划、确定目标;剖析风险因素,明确风险级别;结合实际制定改进措施并提出风险管控建议;实施事后跟踪审计,监督风险管控的执行情况。再次,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在直接审计工作结束后,内审人员需要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得出审计结论及改进建议并编制成审计报告。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中所涵盖的风险管控、制度完善、监督纠错等作用的落实。最后,事后跟踪审计。为了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在主体审计工作结束后,继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后续执行效果的跟踪与监督工作。通过后续的审计工作不但可以监督审计措施的执行情况,还可以通过不同环节的反馈来确定实施措施的有效性及执行效果。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鉴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性质其内部审计工作通常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所以,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会直接或间接的对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内部审计意识缺乏。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很多单位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单位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不同,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或者具有规模性的经济行为,因此觉得没有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同时,由于行政事业性单位体制上的特殊原因,部分单位对于具有明显监督性质的审计工作持有非常抵触的心理,审计工作过程中甚至予以不配合的态度。这种错误观念,直接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落实困难的问题。

2.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针对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现有的关于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规定主要是《内部审计准则》及《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两个文件,这两项规定分别由内部审计协会及国家审计署颁布实施,但严格意义上讲,这类法规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及权威性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此类规定在制定时往往基于多数行业的整体情况,所以在内容上相对笼统,具体定义上也不够清晰。对于行业特殊性很强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针对性不足,难以得到切实的执行与落实。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的机构设置不够完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现阶段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内部审计的部门往往都设置得流于形式,某些单位的审计岗位仅仅是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甚至有的单位根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更没有专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困难。

五、构建良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策略

1.健全内部控制的评估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对传统的审计模式进行升级,构建一套全新的审计评估模式,主要包括是否能够控制风险、控制措施是否有效、风险控制的程度以及对单位运营管理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在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审计工作人员依据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估模式,积极的与单位管理层及基层工作者进行交流,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价值。

2.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做好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工作,不仅仅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制定内部审计制度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的制度及规定,保证内部审计制度的合规性,并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内容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对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加以明确,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用制度对其行为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做到“职、责、权”分明,一旦出现问题,确保责任能够落实到个人,避免出现由于相互推诿给单位带来负面影响。

3.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全面掌握内部审计的系统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单位还应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培训,对工作能力强,表现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积极构建信息化平台,引进先进的审计手段,优化审计人员的结构,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六、结语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但通过谨慎完善和健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及规范,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相信经过一系列的措施,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根平.行政事业单位的風险导向内部审计争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2,(7).

[2]张明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4).

[3]王海燕.基于风险导向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J].西部财会,2010,(11).

作者:尚俊峰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 篇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完善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的启示

[摘要]随着跨国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国企业的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独立审计,更是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引起了企业、政府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明显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跨国企业审计失败案件屡屡发生,其中不乏跨国企业审计项目。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审计风险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方法最显著的一个诉求就是降低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是对注册会计师的最起码要求。在接受委托之前,注册会计师会对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确认,若是认为其风险多大,便不会答应聘请要求;若是确认之后,风险能夠承受,注册会计师便会签订审计聘约,占领风险“高地”,降低诉讼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有两个特点:一个就在于其强调审计的全过程风险性,另一个就是评估固有风险。明确了固有的风险,科学评估,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财务报表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以便注册会计师分配审计资源,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提高审计效率。

2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现状

跨国企业的独立审计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传统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其中不但包括审计风险、控制风险,还包括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基于这个模型的独立审计有很大的局限,那就是注册会计师是否实施审计程序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实施,完全取决于对检查风险的评估,而评估检查风险又依赖于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

在实践中,关于固定风险的研究虽然不少,但要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却并不简单,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风险评估,主要的精力需要集中在控制风险评估上。若是将控制风险控制得较低,实质性测试工作就可以减少许多,但这种做法显然存在隐患。之所以会出现隐患是因为存在内部操纵的可能,一旦出现了员工、管理层操纵,之前所做的工作将失效,势必对后续的审计工作产生消极影响,提高审计风险。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企业使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报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但包括行业状况、企业性质、经营风险,还包括监管环境、经营及发展战略等。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若是出现了重大舞弊,且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对其进行控制,内部控制就会失效。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在进行审计的时候,若是局限于内部控制,不能拓展审计视角,遭到蒙蔽、欺骗是在所难免的。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转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区别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传统风险导向风险审计存在审计隐患,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很难对高风险审计领域进行有效的识别,出现了审计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对后续的审计程序、结果产生了不利影响。相较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如下几点转变。

31审计重心转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以往的审计有了诸多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要属审计重心的转变,在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之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优化、调整了自身的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测试是整个审计的重心,风险评估效力偏弱;而调整之后,风险评估重新作为整个审计的重心。这个转变并非形式上的改变,而是植根于风险导向理念的改变。在新的风险导向理念下,审计更注重对风险源的评估,将一切审计归于本质,有效地避免了假象的迷惑,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审计结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主动审计”。

32风险评估重心转变

在以往的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评估是整个审计的重心,而调整之后的“现代审计”则确立了以重大错报风险为重心的综合分析评估方法。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若是出现了舞弊的情况,其中绝大部分要归咎于管理层,因为制度的完善使员工舞弊的可能性无限降低,而管理层的舞弊“敞口”要大得多。企业出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企业管理舞弊关系紧密。之所以对风险评估的重心进行调整,就是为了更好地消除、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积极应对、发现、整治企业的管理舞弊现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作为一个大系统,十分注重于管理当局、治理当局的沟通,对企业的管理舞弊出示了“警示牌”。

33风险评估结构转变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比较零散,而调整之后的现代导向审计更为结构化。结构化的改变让审计业务流程得到了优化,使审计能够更好地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体系中,源于审计对象的关键风险被分割,形成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别对两个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虽然看似更为明确,但是审计的整体性却大为下降。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审计的整体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其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在这种新的评估分析结构中,更多的风险因素被引入,对宏观、整体地评估、分析审计风险有重要意义。

4对完善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启示

41调整跨国企业审计理念

相较于民间审计,跨国企业审计的职责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审计的范围虽然也是经济领域,但是审计的内容却涉及跨国企业和民众利益,跨国企业审计机构需要做的就是对涉及这些内容的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跨国企业审计涉及四个重点,其中不但包括财政资金审计监督、金融资产审计监督,还包括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社保资金审计监督。这四个方面对跨国企业经济领域影响重大,财政资金与经济政策制定息息相关;金融资产关系直接关系到金融风险水平;社保关系则影响到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和社会稳定;国有资产对跨国企业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上幾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跨国企业审计的重点,一旦与腐败相连,势必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对重点内容加大审计力度。

审计监督的重点在于资金的审查,在审计的过程中,不但要了解审计资金的分配、支出情况,还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合规性等进行审查。一旦发现其中不符合规定程序的操作,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只有如此,才能规避暗箱操作,起到抑制腐败的作用。跨国企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改革深水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的区别,固有的经济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跨国企业出现了很多比较特殊的经济现象,一些部分、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钻了改革的“空子”,给跨国企业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此外,部分权力制约失效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权力未得到有效制约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钱权交易的情况。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跨国企业出现的腐败问题是复杂的、多样的、顽固的,若不开展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审计,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42前移跨国企业审计重心

目前,跨国企业审计机构主要使用两种审计模式,一种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另一种是账户基础审计模式。这两种模式侧重的是对错差风险的审计,对其他风险的关注较少,审计的局部性比较强,在财务报表整体审计及把握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只能由局部到整体。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会混乱,不能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人事,实施有力、有效的控制,势必会影响审计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模式,从风险源分析入手,以风险源为导向,结合被审计对象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而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给审计人员把握、控制审计风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審计人员的审计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因为准确抓住了风险源,审计人员的思路更加清晰,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判断更为清晰、准确,只要在接下来的审计程序中完成好取证、调查工作,就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计工作。总的来说,跨国企业审计工作重心必须前移,只有树立整体、系统观点,确立以风险为导的审计模式,实施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审计战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跨国企业审计的发展。

43完善跨国企业审计程序机制

在新准则中,审计程序被重新确定,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三个方面,以下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风险评估程序。这个程序主要是对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全面、翔实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包含其中。之所以确定这个程序,目的有两点:一点是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另一点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等级。其二,控制测试程序。完成了风险评估程序后需要需要开展控制测试,所谓的控制测试就是对内部控制(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一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三是实质性测试程序。完成了如上两个程序,就需要进行实质性测试环程序,改程序是为了对前面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检查,并确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传统的审计建立在审计测试的基础上,随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建立和应用,传统审计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风险评估为中心的审计模式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该模式建立、应用之后,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贯彻、执行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民间审计的程序。上文已经提到,管理舞弊也是跨国企业审计的高风险区,在实际的审计程序确立过程中,跨国企业审计机构还是应该将管理舞弊风险评价作为切入点,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且对管理层的诚信度进行评价。完成评估评价流程的基础上,要根据结果,判断被审计单位内控风险、管理舞弊风险的层次和等级;依据确定的层次和等级,制订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制订除了依据层次、等级认定,还需要考虑到管理层诚信度、内控效度,致力于实现审计资源配置利用最大化。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舞弊风险属于固有风险,在审计过程中,通过直接评估很难有所发现,所以应该将重点放在账外,辅以必要的间接评估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5结论

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我们要准确把握它的两个特性,一个就是其着眼的整体性、全过程性,另一个就是对风险的本源追溯。相较于传统审计模式,它确立了风险评估为中心的新审计模型,明确了固有的风险,规范了审计程序,对方法管理舞弊风险,提高审计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跨国企业审计而言,其也有着诸多的启发,加以研究,对完善跨国企业审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现状,分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转变,基于此,指出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完善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的启示,以期更好地完善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促进跨国企业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微商业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及具体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6).

[2]王京文浅谈新形势下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5).

[3]刘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

[作者簡介]鞠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政治经济学、日语专业。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和跨国企业审计方面。

作者:鞠娟

上一篇:实践教学与金融学论文下一篇:中俄边境贸易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