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食品市场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食品安全是指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定概念。随着近年来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的事件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全国工商行政机关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近15万件,移送司法机关270多件。

第一篇:食品市场论文范文

论油田矿区食品安全的市场监管

摘 要:针对矿区食品安全的特殊环境,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市场监管联动机制,开展社区为主、居民参与的食品安全舆论监管,实施矿区规模农场为主的自产自销流通管理之多元监管新模式。

关键词:矿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模式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防范与监管。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三聚氰胺超标“问题奶粉”和苏丹红、染色馒頭、瘦肉精、地沟油等有毒、有害食品也陆续流入油田矿区市场,给矿区职工家属的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给油田生产安全与经济效益带来严重隐患。油田是资源性开发与利用的特大型企业,生产任务重、消费需求高,但居住相对分散、社会服务职能薄弱,市场监管机制欠缺。面对特殊生活环境下的矿区食品安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作者试图探讨油田企业如何主动参与构建食品安全由政府单一市场监管到社会多元监管的新模式。

1 建立建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市场监管联动机制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在社会公共服务与管理分工方面形成了各自为政、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机构和机制。其职能、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考虑自身的环境特点,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致使矿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较大漏洞。地方政府的市场管理部门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对矿区集贸市场、商业网点独立设置的监管机构,其人员配备、管理理念、管理办法及监管力度均相对薄弱。而企业对矿区市场监管又无明确的执行依据,形成了矿区市场长期无人管理的局面。这种矿区食品安全的市场监管方式,给一些不法商贩以可乘之机。问题食品流入快、流量大、漫延广、难治理,便成为当地政府与企业矿区需要共同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

为有效解决油田矿区市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当按照“绿色矿区、健康社区、花园小区”的建设理念,依照国家《食品安全法》,改革单一的市场监管旧体系,建立由地方政府牵头,企业主动参与的政企合作、多元监管的新机制。首先应建立建全地方政府为主导、油田企业参与的食品安全检查机构与地方法规,改变过去的事后监管方式,构建事前监管、预防为主的新模式。实行政府主管部门为主、企业职工代表参与的食品安全市场联合监管制度。定期对设在矿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场所进行严格检查,依规对集贸市场、商场超市流通环节的各种食品实行严格执法。地方政府和企业有关部门要共同参与“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通过齐抓共管,把问题食品消灭在初始阶段。组织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抓好无公害农副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抓好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相关单位和厂处要建立建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制度,更新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做好自产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操作,在各生产基地设立检测点,及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违禁药品进行检查,完善产品的自检程序,坚决杜绝不符合质量安全的农副产品流入油田市场。切实让油城居民吃到放心的米、面、鱼、肉等无公害农副产品。

2 强化社区为主、居民参与的食品安全舆论监管

由于历史的原因,油田职工家属对到集贸市场自行采购生活必需品缺乏安全意识和相关识别知识,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鉴于矿区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的复杂性,需广泛发动矿区职工家属,开展以社区为主、居民参与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打一场围歼问题食品的战争。对于问题食品的危害性,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提高职工家属对问题食品的危害性的认识。树立食品安全有利于广大居民身心健康,有利于矿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安全意识和效益意识。树立油田居民共同参与矿区食品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在油田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氛围。对于问题食品的复杂性,可采取办黑板报、张贴广告、举办讲座、编排演出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居民了解问题食品的制作过程、流通渠道等,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还可将问题食品的相关识别知识编印成小册子,向油田居民进行讲解,对流入市场的问题食品让广大消费者从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进行有效鉴别,使问题食品无藏身之地。对那些恶意造假坑害百姓的不法分子,要坚决揭露予以曝光,必要时要动用法律的手段换回百姓盘中餐的“清白”。注意引导消费,保护和宣传那些守法经营的企业,做好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管理工作,做好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让消费者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最终使假冒伪劣产品失去消费市场。

大力开展“社区是我家、健康靠大家”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我是矿区一居民,食品安全我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市场联动新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对问题食品实行全体居民主动监管和义务监督。

3 抓好自产自销流通管理,发挥示范作用

油田矿区自会战以来形成了以油气生产为主,农牧副业为辅的以农补工,工农结合、工农商全面发展的现代企业生产格局。但随着油田企业改革、改制和矿区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油田自产的农牧产品与职工家属生活的关联度却日趋弱化。面对新的挑战,必须优化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以发展矿区规模农场为主体,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扩大无公害绿色产品营销规模,将无公害牲猪和水产品由周末一天一店试验购买变为天天多店任意购买,对矿区周边集贸市场及商场超市起到示范作用,以此带动周边及广大居民参与的产供销流通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矿区食品安全流通模式。

一是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生态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建设步伐。抓好规模农场的水稻、小麦、大豆、棉花、油料的良种培育,形成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的科学种植格局,自产的“油城香米”尽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以满足油城居民“米袋子”的需求。二是要坚持搞好无公害蔬菜果品的生产与认证,抓好丝瓜走廊、葡萄走廊、葫芦走廊等果蔬采摘园规模建设,使无公害水果、蔬菜成为油城人民最欢迎的主要果蔬品种。三是要强化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加工与销售,加大具有保健功能的系列杂粮挂面产品的产销力度。四是要强化标准化、规模化、无污染养猪场建设,加快特色养殖基地及休闲垂钓园及冬暖温室大棚建设步伐,打破传统单一的养殖格局;坚持引进梅花鹿、鲈鱼、紫马铃薯、紫甘薯、水果玉米等新品种;试行鱼——鳖混养,使特色种养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无公害商品猪销往上海世博会的基础上,对畜牧养殖实行无公害全覆盖,使无公害水产品创出江汉品牌。五是大力开展农业、养殖业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大力推广应用《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猪细菌性高热疾病调查与防治》、《紫薯新品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等局级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继续开展《江汉油田梅花鹿养殖技术研究》、《红肉蜜柚的引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水上蔬菜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加快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使无公害栽培,果实套袋、大棚滴灌等种养殖新技术推广和粮—菜,果—菜等高产高效新模式应用落到实处;六是做好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畜禽疾病防控”,“农业科技”、“粮油食品加工”及“畜牧养殖场管理”等QC活动小组建设,完善动、植物疾病防控措施,加大种植、养殖现场服务力度,提高油田农业、种养殖业生产水平与销售水平。为矿区职工家属提供充足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在生产、流通、供应各环节进行严格规范和自律,逐步扩大市场影响力,为强化矿区食品安全监管,为建设更加健康、更加环保、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油田矿区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志宽.浅析欧美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6).

[2] 詹承豫.转型期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五大矛盾分析[J].学术交流,2007,(10).

作者:李玉娥

第二篇:健全法制体系 完善食品市场安全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食品安全是指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定概念。随着近年来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的事件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全国工商行政机关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近15万件,移送司法机关270多件。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工商部门今年将进一步加大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我国已制定了食品卫生法、粮油卫生管理办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药最高残留限量、产品质量法、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卫生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了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机构和队伍,迈入了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食品生产关系国计民生,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食品安全的法律建设,既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搞好“放心菜篮子”的需要,也是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本国环境战略的需要。

食品安全情况严峻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还较低,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食品生产还处于家庭作坊式阶段。食品生产单位多、小、散、乱、差,加工设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制度和生产标准形同虚设,不按标准生产、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有的企业卫生制度形同虚设,重产量轻卫生,卫生保证能力差,有的企业弄虚作假,产品不经检验合格就出厂;有的企业对卫生监督不配合甚至拒绝卫生监督;有的企业明知故犯,出售过期、变质食品。有的企业无视法律规定,滥用食品添加剂,用非食品原料甚至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等情况相当普遍。

在北京召开的食品安全高层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从目前统计的数字看,中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约为二至四万人,但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字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 我国消费者每年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至少在二十至四十万人。这些还只是显性的中毒者,如果包括潜态的没有即时发作的中毒者,那将是一个更大的数字。从金华敌敌畏火腿到太仓黑心肉松,到含瘦肉精的猪肉,一则则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不绝于耳。

食品生产加工污染严重

食品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和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采用,造成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化,高速发展的工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波及到食物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食品污染事故。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污染源通常有三类:一是生物污染,它由病虫害、生物霉素等因素导致,如疯牛病、口蹄疫;二是物理污染,如放射性辐射对植物、动物的种植养殖以及对动物饲养原料的污染;三是化学污染,它由化学霉素、重金属、激素、农药残留所致。另外,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不久前便有“苏丹红一号”风波。

严重制约出口贸易

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食品的出口贸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但门槛却不降反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已成为发达国家向我们“亮红灯”的主要借口,出口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卫生标准成了我们的致命伤。我国入世以来,欧美日等在“绿色壁垒”的名义下,对我国一些“菜篮子”产品频频亮出“红牌”。据有关部门估算,自2002年以来,国外的技术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达百亿美元,相当于我国近年来水产品、畜禽、蔬菜水果的年出口额。由此可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危及我国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也为国外安全廉价的农产品大举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条件,从根本上加大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压力。

专家认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还会愈演愈烈。我国只有采取卫生安全的“绿色”生产措施,才能拿到进入到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同时也才能保证国内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缺陷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分门类的法律体系。在宏观层次上,国家已制定了《食品卫生法》。这应是对食品卫生安全最全面的法律。但是现在该法关注对象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甚至是走向餐桌的食品,并且存在着处罚力度不够、措词含糊、伸缩性太大的问题,而且连带责任不强。食品安全法律之间存在体系不完整、内容不全面、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制约了对不法行为的打击。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以下的缺陷:

首先,准入制度不严。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一般企业从事食品生产除了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外,还要获得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发放的《卫生许可证》,部分食品门类的生产还须领取质监部门发放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但在市场流通领域的管理中缺少追溯和招回制度。制度上也还存在抓大漏小、抓点漏面、抓固定漏流动等现象。准入制度不严直接导致食品生产中出现的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据国家质检总局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食品生产企业有十七万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百人以下的小型企业,这一类企业绝大部分没有产品检验的能力,不经过任何检验就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存在安全隐患。

其次,标准不够严密。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在立法,目前我国在食品立法上还较落后,标准体系也不尽人意。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6条和第11条规定对生产者约束力不强,已不能适应当前食品市场的需要。食品安全标准绝大多数都是2000年以前制订的,其中最早的制订于1981年。为了适应进出口食品检验,共有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就是说: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大都仅仅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而食品管理先进的国家,食品标准都是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构制定的,而且一种产品只有一个标准,清晰明确,并且立法、执法分开,不涉及部门利益,有利于标准的贯彻执行。而我国受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食品标准产生形成两套标准。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食用油、肉、蛋、水产品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残留量,共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最高残留指标。这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还相差甚远。必须尽快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相适应。

第三,执法力度不大。

当前在食品安全卫生的全过程中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有三个:有法不依。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规,唯利是图,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甚至直接生产经营有毒食品(如毒大米、瘦肉精、甲醛发泡海产品、甲醇造酒、化学物兑制酱油、死病畜制肉等等),直接危害人民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监管不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农业、卫生、工商等17个部门,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不力,争夺管理权限,多头监管,实际上造成“谁都管不好”的局面,出了问题后,互相推诿或默不作声。执行食品法规不够严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不法行为;执法不严。部分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证的企业居然可以照样生产,没有产品标准或不执行产品标准的产品可以进入市场。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议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分门类的法律体系。目前与食品安全、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虽然较多,但多为原则性条款,可操作性差,惩罚力度轻。因此,有必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协调、修订及全面清理工作,加紧完善与《食品卫生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食品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处罚,建立重防范、重处罚、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法律系统。以有效打击食品生产中的制假售劣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不受侵害。

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需要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来作为构架,整个食品安全体系应该包括八个方面: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监管体系、监测体系、信息交流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再一个就是应急反应体系,这样才是比较完整的。

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框架

要制定准入规则。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的主要源头是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因此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是从生产加工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抓起。质检部门研究建立了一套事先保证与事后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打假治劣和扶优扶强相结合并能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对食品工业必须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食品生产许可,也就是说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从原材料进厂,组织生产依据的标准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工艺流程、质量管理、管理人员、产品检验包装、储运、标签等等十个方面进行全面审查。然后是做强制检验制度,尤其要强调对生产企业实行食品保证质量审查制度,食品出厂要强制检查,就是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必须依法履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质检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一律不得出厂销售。最后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也就是说经检验合格出厂销售的食品必须由企业加贴规定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也就是QS标志,没有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实行食品出厂标志性管理,如在食品外包装上贴上市场准入标志“QS”。形成商场无QS不得进货,生产商无QS不使用,消费者无QS不购买的良好局面。

要制定标准规则。食品行业的标准必须采纳国际标准,对进出口食品必须实行严格的检测检疫措施,在整个与食品安全质量有关的领域调整食品安全标准。要通过立法形式,尽快制定出我国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安全质量监督标准,加强对畜禽疫病的防检及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有害残留及影响的控制,着力解决我国农产品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问题,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要尽快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和周边先进国家与地区(如香港)的标准,逐步制定出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检测方法,并制定出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建立符合“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实施协定”(SPS协定)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大力推行各种目前国际中已经开始使用的食品安全法规、技术规范、指南和准则。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系统监测与评价资料缺乏的问题,同时也是实现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和基础性工作。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指标尽快达到国际行业标准。要尽快完善我国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使之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执行安全信用码制度

选定一些食品,推行食品安全信用码制度,使消费者通过包装上附着的安全信用码,了解原料、生产工艺、技术标准等信息,让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食品。

强预警、预报及处理应急反应系统体制建设。建立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加强预警预报及处理应急反应系统体制建设,预测、通报处理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

总之,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必须建立专门的权威性食品监管机构,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场机制,通过法制化的手段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力度

一直以来,我国的市场整治是家常便饭,其原因就在于我国与食品有关的立法零散,惩罚力度过轻,食品管辖的多元化,以及监测系统的非系统化,执法工作相对薄弱等,这些都削弱了食品管理和安全控制有效性。必须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的依法管理,使食品安全管理真正进入法制化的轨道。第一道关便是严把食品的进货关。所有的企业、商家都有一个采购部,这个采购部负责食品,包括商品的选购和入场的验收,要有个问责制。一旦谁签了字就谁负责,如果在今后的销售过程中发现你进的食品有问题,就要追究这个当事人的责任,把好进口关。第二项是食品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把关,还有就是不合格食品的市场退出机制,一旦经国家质检部门的发现某种商品是不合格的,商场做商品清除,视这个商品供货商的情况决定是否清除供货商,对于已经购买了不合格食品的消费者依法按规矩加倍赔偿。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国都被当作一项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入世后,贸易伙伴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也日益显见。国内外形势迫使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国际接轨,努力缩短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标准的差距。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作者:郝翔鹰

第三篇: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下对食品企业标准编制及质量的认识

摘要 通过对食品企业标准的制定、备案过程的简略回顾,对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实施后,食品企业标准制、修订的程序和内容以及食品企业标准的修订方法等进行阐述,并对如何保证标准的质量,切实提高企业标准的水平提出意见。

关键词 食品企业;标准制定;质量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食品生产加工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出现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针对我国食品企业生产条件简陋、加工过程脏乱差、企业管理混乱、食品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国家质检总局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了一整套事先保证和事后监督、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食品安垒市场准入制度。自2002年开始到2006年底,已逐步将28类所有加工食品纳入了市场准入管理,并对每一类食品制定出了相关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细则中要求的相关指标已成为食品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门槛。

根据我国《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类。食品生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需要不断开发新项目,生产新产品,而国家食品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并存在着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食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食品监督执法要求,为此企业有必要制定产品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具有与产品同时诞生的快速反应特性,可作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补充,可为开发产品、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和政府监督部门抽检提供依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进一步规范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审查工作,提高备案企业产品标准质量,首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于2005年对已备案的食品企业生产标准进行了清理。将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淘汰出局;超过有效期或个别技术指标、检验方法低于或不同于国家、行业、地方推荐性标准须重新复审备案。并于2006年6月底制定了《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审查管理办法》,规定对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的食品,其产品标准必须组织专家会审,要求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应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不超过三年。企业逾期不复审的,由原审查单位取消其产品标准登记备案。本人工作的部门就在2005年5月协助市局标准科清理了2002~2004年佛山市禅城区备案的食品标准277份,并将清理出的需废止和修订的产品标准一一通知企业整改。笔者结合长期为食品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工作实践,就食品企业标准制修订程序及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为食品企业制定出一份内容和方法均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帮助,或为食品技术人员参与企业标准评审提供参考。

一、食品企业标准制定的程序和内容

1、标准的起草

产品标准送审稿是标准的起草人员根据食品的种类、原辅材料、生产工艺等信息,查阅相关资料,依据类似的国家现行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及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定下产品的相关技术要求(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并对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指标应进行充分的试验验证,凭检验报告得到相关指标的量化范围。标准编制说明中应阐述标准的编制原则,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与现行国标或行标的关系等内容。

2、根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审查管理办法》规定,食品企业申请产品标准备案时,应向有关质监局(以下简称“审查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登记表;

(三)企业产品标准正式文本;

(四)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

(五)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3、企业标准的合理性审查

食品标准的会审人员一般由企业人员、食品类技术标准专家和当地市质监局标准化管理人员组成,会审的专家多由卫生监督部门、食品检测部门中的专业人员担任。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标准的编写应根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应不属于国家规定淘汰的产品,且产品名称应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反映产品属性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应科学、合理、齐全,卫生指标和标签标识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低于国家或行业标准推荐性要示的指标是否合理;应符合相关食品审查细则的要求,包含细则规定的项目。

4、审查单位的受理和备案

首先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种类应包含在营业执照中的生产经营范围内方能得到审查单位的受理。审查单位应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审查工作,形成审查结论。审查合格的,应自作出审查结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产品标准文本予以备案,在其封面标注备案号,加盖“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专用章”及骑缝章,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审查不合格的,不予备案,并自作出审查结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期修改产品标准再行申请备案或停止执行。

二、食品企业标准的修订

根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审查管理办法》的规定: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后,企业应及时对相关产品标准组织复审,并确定其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修订的食品企业产品标准依照上述程序重新申请备案。

食品企业修改已备案的产品标准的个别条款时,应书面提出修改申请,并经技术专家审核后送原备案审查单位审查确认。

综上所述,标准在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工作中起着技术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待企业标准符合相产要求取得备案后,生产许可受理部门方可接受企业申请。此外,生产许可核查小组在进入企业对其必备生产条件进行现场核查时,还要对企业标准的合理性进行再次评价。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以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积极推进企业标准科学化、合理化的进程中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一是调整了标准体系结构。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在食品安全领域采用通用标准取代单一标准和产品附加安全卫生指标的模式,分类制定食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提高了食品安全标准的通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了标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二是明确了今后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原则。食品安全标准原则上制定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具体产品标准不再单独制定安全指标,所涉及的安全要求引用相应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三是对食品标准逐项进行评价,确定并安排需修订的标准项目,对水平较低的标准安排了修订计划。

三、企业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企业标准的质量和水平是标准制定工作的灵魂和根本。在实践中,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当前企业标准的质量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企业标准的技术指示超出了自身的生产技术能力,产品在实际上不能完全执行标准。如;有些企业标准的名称、内容与实际产品不符。那么,如何保证标准的质量,切实提高企业标准的水平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对食品企业标准的修订和清理,初步解决标准间存在的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以此提高标准水平。

二是从编写形式上严格要求。标准的体裁格式、章条、编号、文体结构及文字表达等力求严谨规范。

三是在技术指标上严格把关,尽可能纳入营养指标及食品主成分指标;在卫生指标上,则应针对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设立限量指标,如:高脂肪食品应设“酸价、过氧化值”,粮食产品应设“黄曲霉毒素”,添加疏松剂的产品应控制“铝”含量,乳制品应设“三聚氰氨”限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应结合食品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宣贯、培训、咨询服务,以此规范企业标准化工作,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水平,使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从技术层面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

作者:郭友珍 杨柳慧

上一篇:汽车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外交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