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武老师认识新数

2022-08-19

第一篇:刘德武老师认识新数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孟小鱼

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没有多余的一句话。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

返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五、刘老师上的课非常实在,无作秀之感。他设计的教具新颖别致,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利于学生的观察,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其次,刘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始终以用转化思想求周长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如何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手段进行转化”来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转化形式多样,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思想,课堂气氛挺活跃的。

刘德武老师属于理论专家,他的理论知识很多,正因为学识渊博,所以他的课,他的讲座能深入浅出地讲些我们似乎知道但不是真正懂并运用于实践中的理论。他的一切教学、思考背后都有理论来支撑。他在上课、报告中穿插的起点缀作用的语言,对我们能起到终生影响的启示作用,这些语言更令我们受益,引起我们的思考。是比所学到的知识更令人回味、琢磨的东西。所以两节课的学习,也告诉我应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因为:读政治书,养大气;读业务书,养才气;读文学书,陶冶情操;读史书,使己明智;读诸子百家,思圆行方。

两节课的学习也使我明白一节好课应做到:

1、老师的一节课应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教授,更应能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起到一定影响。无论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还是兴趣等等各方面。

2、另外就是专家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再带着问题出去。如果带着出去的问题与进来时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是教学的失败;如果带出去的问题比进来时的问题高了一个层次,则是教学的成功。

3、课堂上你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这样的课上起来才会心中有数。

4、老师设计的每个数学游戏、讲的故事等也要有一定数学思想的支撑,这样你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5、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数学。即提高他们的兴趣。

6、如果我们把每次教学、育人当成一种研究,一种实验,这样工作是不是充满乐趣呢,这样的工作一定会让人精力充沛地去完成。

总之,我很喜欢刘老师这样的课,喜欢看,喜欢学。他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

第二篇:听刘德武老师的讲座有感

上周五我和同事们有幸参加了“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听了各位专家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刘德武老师,简直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首先是刘老师的为人让我佩服。

在我的印象中,专家都是坐在办公室搞理论,在背后指点工作,但刘老师六十有几了,还能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亲身示范课堂教学,这种精神让我佩服。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刘老师上完一节课连休息都不用,马上上第二节,他的体力也让我佩服。正所谓宝剑锋自磨砺出,刘老师真是宝刀未老!

其次是刘老师的课让我折服。

首先是他的语言,那地道的北京话,不紧不慢,不温不火,让人一听就会入迷。他的课,没有扣人心弦的情景引入,没有华丽、夸张的动画,就凭朴实又不单调,冷静又不乏幽默的开始,把学生,甚至把我们听课的老师一步一步引进了新课,是那么自然,那么的舒服。他很容易让人亲近,从开始的谈话:你觉得我像你心目中的特级教师吗?学生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认为特级教师都是很年轻,很帅的,刘老师听完开怀大笑,让学生有一种亲切,似曾相识的感觉。关于刘老师的课,我就简单说到这里。

刘老师的报告《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同样精彩。他根据理论列举了大量鲜活生动、贴近实际的案例。其中,《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动物尾巴绕身子转动多少圈方可回到原状的情境,贯穿一节课的始终,持久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厘米》刘老师将一把好端端的尺子,用打火机先烧后端,再烧前端,问孩子们还能量吗?帮助孩子们克服了思维定式,培养了学生的变通意识;《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提出“小数点对齐”是关键,是否对齐要让学生有一个对比,要强调对的过程。刘老师早在二十年前就用动态的纸条,帮助孩子们攻破了难关。紧跟时代技术的发展,现在他把小数放在一辆大卡车上,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学会对齐,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肯定记忆深刻。

听了讲座使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我感到刘老师语言亲切、幽默,同时也感到刘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我明白,教学要勤思考,要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课前对学生要进行充分的预设,我们出的每道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公平,让不同的学生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听刘老师的课是快乐的,听刘老师的报告是开心的、是受益的。这跟我校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我校提倡“高效课堂”也有两年多了,之后,我们会更加坚定这一理念,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刘德武老师不仅在教育我们如何教数学,更是在教育我们如何教学生。

进校附小

任 蓉

第三篇: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有感

孙莉洁

在周末,我有幸参加了一个有关数学教学的研讨会,聆听了多位名师的优秀示范课,其中,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一课,更是以巧妙地教学设计,严谨而风趣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节数学课下来,刘老师并没有让学生们去用笔写或画,而是采取了一种 “读”的方法,他的表情和动作都感染着学生,使学生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节奏,规律自然感悟出来了,学生学得非常有趣。在“找规律”这节课中,,从找规律、用规律、爱规律三个环节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经历了层层递进地数学思维的穿越,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了这一次次的思考中。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上孩子爱说爱动的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露,让孩子从心理上觉得课堂没有那么神圣,完全可以在又说又笑中学到该学的知识,课堂真正成为学习学习的乐园。老师教的简单,学生学的轻松。

在听课过程中,我不时地思考,为什么学生那么会说?为什么名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觉得数学那么有趣呢?我也一直在追问自己:以前教一年级《找规律》时为什么就没想到让学生“读”呢?让学生“读”出规律不是更直观、清楚、明白?也许,我们更应该努力钻研教材的把握与学生的学情,在于倾听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及表达。

另外,刘老师注重学生对规律的语言描述,以什么为一组,重复出现,抓住了规律的本质,使这节课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讲得通彻易

懂,同时又非常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整节课的整个流程设计看似简单却环环相扣,尤其是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由简单“红球篮球”挖陷阱到“红球篮球篮球红球红球篮球篮球红球”重新认识异同,由有规律的内容到无规律的内容,用有规律来衬托无规律,发现“一组、重复出现”,从“红球、黄球、红球、红球、黄球、红球、红球、黄球、红球”这么难以辨认的复杂规律,到像“红旗、绿旗、红旗、绿旗、绿旗、红旗、绿旗、红旗、绿旗、绿旗、A、绿旗、红旗、绿旗、B、红旗、绿旗、C”以及“1 ( ) 2814 ( ) 8142 ( )”这些思维性非常强的问题。每个环节紧密相扣,层层推进;充分尊重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于是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活动环节,看似紧密却又活动充分。

练习设计精彩,环环相扣,单题拓展为多题,横纵连贯,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开发。但也有一个不成熟的思考:如何有效的把握“找规律”与“数感”的联系,后进生的关注与实际教学中对后进生的辅导怎样有效开展。刘老师的课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中教者出现狮子、大象、狮子、大象这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一组里有什么?”接着出现蛋糕、汉堡、冰激凌这样反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一组有什么,有什么办法让人家知道他们是一组的?等等,就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

动口、动脑去解决,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刘老师就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进一步明白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可以不准备多么花巧的环节、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朴实而简单实用的教学设计,一样能上得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我要向刘德武老师学习,继续努力!

第四篇: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5月7日有幸到庄河市重点高中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并且聆听了他的主题报告,让我感受颇深。 观摩两节课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刘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和思维的火花,启发诱导,娓娓道来,更让我钦佩的还有他对数学习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把握。整节课,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收放自如、不着痕迹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找规律》这节课中,让我顿时感受到名师的风采,虽然刘老师的双鬓已有花白,但他却拥有一颗童心,他弯下腰和孩子们交谈,幽默的话语、亲切的教态在很短的时间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间的距离。最让人惊叹的是课堂中课件的制作精良,新颖科学,趣味性强,针对性强。刘老师在开课时创造性地设计两组图案,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规律的重要性,可谓匠心独到;针对刚开始学生不会读那些有规律的图案,刘老师能准确地捕捉这些意外生成,不段地培养学生读,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规律,并把规律深刻地读进脑海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将课堂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当孩子们情不自禁得和刘老师一起高呼“一二三,打开”时,我知道孩子们已经沉浸到学习中去了。整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整个流程设计看似简单却深含韵律。这真是一位可敬的老师!他用自己的智慧和严谨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多彩的网,孩子们游戏在其中,学习在其

中。

在《埃舍尔和他神奇的骑士图》这节课中,不仅再一次让我感受到刘老师精湛的教法和诙谐的语言,而且向我们传达了数学课不但但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迁移类推等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刘德武老师注重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在后面的报告中他也提到,不完整的语言说明不完整的思维,而完整的语言恰恰表示学生思维的完整;通过让学生画五边形的密铺图案,渗透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练习题的巧妙设计,让本节课所学习的密铺知识与其他知识天衣无缝的联系在一起,如计数中有密铺,搭配中有密铺,作文中也有密铺,使学生悟到知识之间存在着相通的道理和规律。这一系列的细节,无不体现这位名师的超凡与睿智。

随后的讲座更是把活动推向高潮。在报告中,刘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教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反复斟酌与推敲”,这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刘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在场的所有老师深深折服,也让我感受到教育智慧处处存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只有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钻研,才会开辟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大师的教学智慧与理念将深深印记在我的心中,我将在今后的教

学中不断品味,努力践行,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名师迈进。

第五篇:观摩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感

6月7日我非常荣幸的来到塘厦中心小学,听了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一年级数学课《找规律》。刘老师的课没有设计得丰富多彩的课件,没有为了活跃气氛的做作与表演,也没有我们平时那种为了新授什么内容刻意设计一些环节。听刘老师的课,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把所有的知识都融入与学生的自由交流中,他的课给人的感觉亲切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不是他刻意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交流中需要它,刘老师就适时的给了学生,始终保持着“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下面谈谈自己听完刘老师的课的点滴体会。

一、注重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本。

一年级的“找规律”这节课中,令人难以置信地是,从初步认识规律、找规律、用规律、感受规律四个环节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经历了层层递进地数学思维的穿越。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了这一次次的思考中。

二、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情感。

刘老师在上课前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让学生一起回答在哪件学校就读、哪个班就读、叫什么名字等,不但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刘老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老师的话语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对学生的爱。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刘老师的课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中教者出现狮子、大象、狮子、大象这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一组里有什么?”接着出现蛋糕、汉堡、冰激凌这样反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一组有什么,有什么办法让人家知道他们是一组的?等等,就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脑去解决,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刘老师就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刘老师的课堂无时无处都能给人留下那种“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教学风格,无处不在渗透着数学的内在美和数学文化的趣、妙、奇。细细品味刘老师的课堂教学魅力所在,朴实而简单的教学设计,却充满着数学的思维性、透着浓浓的数学味道、散发着数学的美的课。

其次我还听了塘厦镇三位名教师的课,都受益匪浅,像徐美义老师上的“重叠问题”,他用两个大大的圈就把“交集”这一难点突破了,廖国生老师上的“植树问题”,他借助线段图直观地引导学生发现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进一步明白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可以不准备多么花巧的环节、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朴实而简单的教学设计,一样能上得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我要向刘德武老师学习,继续努力!

上一篇:劳动解除合同通知书下一篇: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