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学术剽窃的法律规制

2022-09-17

一、学术剽窃概念

学术剽窃, 又称学术抄袭, 目前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对学术剽窃作出明确的规定, 笔者认为, 学术剽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允许, 将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以自己的名义公开发表且未注明出处的行为。非法占有的说法比较笼统、不明确, 而以自己的名义公开发表且未注明出处则表明是一种以公开的方式造成侵权后果的行为, 它强调给著作权人造成严重的权利侵害。

二、学术剽窃的实体法规制

(一) 明确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我国《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达, 而对于作品的思想则不予保护。此项规定表明了对作品独创性的要求, 即对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仅限于表达而不及于思想, 这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通常情况下, 一件作品中的思想和表达是没有必要区分清楚的, 作品的思想需要通过表达方式予以表达出来呈现给读者, 表达方式即是思想的载体, 而思想又是表达方式的内容。但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还是需要通过查明和判断两部作品所谓的相似部分除所表达的思想之外的表达方式的独创性程度, 并以此来判断剽窃者是否构成侵权。另一方面, 如果给予纯粹的思想以著作权法保护, 将使得作者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护, 那后来的作者想要在先作品的独创性思想基础上加以创作, 就不得不付出更高的创作成本。如此一来, 将会打击其他作者创作的积极性, 不利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以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为原则, 将法律规定贯彻到底, 明确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二) 学术剽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1. 不要求损害事实客观存在

学术剽窃行为是对著作权人的不尊重, 是对整个学术界的不负责任, 一旦实施即构成侵权。鉴于剽窃行为的负面作用太过强大, 我们应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在其初见端倪的时候就给予惩罚, 根本无须等到给著作权人造成严重的损害后果才被认定为构成侵权。因此, 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不应成为认定剽窃行为构成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

2. 不要求行为人具有过错

一般的侵权构成要件都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 但剽窃行为具有其特殊性。剽窃行为对学术界的危害极大, 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时, 如果只是规定只有剽窃者是故意进行剽窃才可追究其法律责任, 将会使公共利益遭到重大的损失。即便剽窃者是因为过失而剽窃的, 剽窃的行为性质也是改变不了的。因此, 笔者认为区分故意或者过失是没有意义的, 认定剽窃是否构成侵权不应要求行为人具有过错。

(三) 加大和统一行政处罚力度

我国目前对学术剽窃的处罚以行政处罚为主, 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第二, 剽窃者所在单位的行政处罚;第三, 研究资金资助单位的行政处罚。整个行政处罚系统虽然庞大, 但是行政处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执行力度不够并且混乱、不统一。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加大行政处罚的执行力度, 让剽窃者切实的感受到法律的威严,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剽窃行为多么为学界所不耻。因此, 我们需要通过立法丰富行政处罚的手段, 如责令剽窃者更正署名上的剽窃或者增加必要的注释等, 并且加强执行的力度, 让执行变得更加高效。执行力度在不够强硬的同时更加的不够统一, 容易出现偏轻或者偏重的情形, 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就需要通过立法来予以平衡, 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统一的处罚标准和细则, 以供各个单位参考, 进而制定与本单位相适应的具体标准, 但各单位制定的标准不能低于政府相关单位出台的标准。如此做, 即可以将混乱的标准统一起来, 从根本上杜绝行政处罚不公平的现象。

(四) 剽窃入罪

1. 剽窃入罪的正当性

将剽窃入罪才能更好的保障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学术的灵魂, 我们因为尊重学术自由, 才会去保护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不受侵犯。但是学术自由也不是纯粹的自由, 就如言论自由一样, 一个人有言论自由, 不代表他可以乱说话。学术自由也是一样, 不能为了追求学术自由, 就不对其进行强制的约束, 只有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剽窃入罪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只有那些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行为才会被处以刑罚。我国仍以行政处罚为主要手段, 将剽窃入罪只是起一个威慑作用, 让剽窃者明白剽窃后果的严重性, 使他们在心理上慑于剽窃, 并且一旦发生重大的剽窃事件, 法官们才能有法可依, 对其作出正确合理的裁决。

2. 增设“剽窃罪”条款

笔者认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可以增设一项条款, 即“剽窃罪”条款:剽窃罪, 是指剽窃他人 (鉴于自我剽窃的社会影响较小, 不予定罪) 作品, 以自己的名义公开发表且不说明出处, 情节严重的行为。对于具体量刑, 有学者认为“剽窃情节严重的, 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单处罚金;剽窃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笔者认为, 此种量刑与侵犯著作权条款并不相违背, 具有合理性。其中, 剽窃他人全部或者大部分作品、因剽窃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发表在著名期刊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等等, 均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而涉及到公共利益, 并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则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行为。

三、学术剽窃的程序法规制

(一) 临时禁令

临时禁令是诉讼之前由单方提起的一种临时救济措施。由于临时禁令是在被告不知的情况下发出的, 考虑到保护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签发临时禁令错误的后果, 必然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 而且应该尽量采用保证金方式进行担保, 其他方式如质押、留置谨慎对待, 而人保方式能免则免, 一旦签发错误, 就会给被申请人造成重大损失。

虽然临时禁令是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申请的, 但简易的听证程序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却没有在法律规定中给予体现, 只赋予了被申请人申请复议的权利, 而对于被申请人是否可以在提出复议时申请听证,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这对被申请人是不公平的。我们应当采取听证程序, 并且在实践中对其不断完善, 这样才能保证法律公平的实现。

(二) 诉前行为保全

诉前行为保全是为了保全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责令被申请人停止实施有关知识产权侵害的行为。我国在此方面还没有做到, 需要加以完善。

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在对诉前行为保全申请进行审查的期限内, 需要对有关事实进行核对的, 可以传唤单位或双方当事人进行询问。”由此可见, 辩论原则不适用于诉前行为保全的申请。笔者认为, 这样做缺乏合理性。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公平, 不适用辩论原则自然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但这样也未免会显失公平, 我们应实行简易的公开的口头辩论, 对书证等材料进行宣读, 进而由法官作出是否予以进行诉前行为保全的裁决。

(三) 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我国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内容, 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 谁举证”。笔者认为, 学术剽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应该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剽窃者应负有举证证明著作权利人所享有的著作权没有正在或将要受到侵害的责任, 如果他不能证明, 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当然, 举证责任倒置也不意味着著作权人即原告不承担任何举证责任, 他仍然需要举证来证明自己拥有对其主张作品的著作权, 而被告是剽窃了自己的作品。

四、结语

近些年来, 学术剽窃乱象横生, 越来越多的学术剽窃充斥在学术界, 给著作权利人的尊严和名誉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著作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对其规制也不尽完善。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也期待能够引起学术界同胞们的深刻反思, 杜绝剽窃, 建设好社会的精神文明, 促进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些年, 学术剽窃现象层出不穷、愈演愈烈, 学者的学术创作激情遭到严重打击。本文通过对学术剽窃概念的介绍, 提出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大方面对学术剽窃进行规制。

关键词:学术剽窃,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 杨涛.我国知识产权临时禁令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立法完善[J].知识产权, 2012 (1) :65-66.

[2] 李峣, 赵春燕.学术论文剽窃问题的认定标准及法律适用[J].法制与经济, 2010 (7) :73-75.

上一篇:油气储运安全节能发展的若干思考下一篇: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