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科学技术论文范文

科学技术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摘要]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推进科技进步,将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学发展观; 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推进科技进步,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惟有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断突破“增长极限”,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要靠科技进步

目前,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但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不高。在主要工业品中,我国80%以上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高科技产品。我国工业总量与规模虽然很大,但由于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较低,在高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深加工产业中,普遍存在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大都处于全球产业链条中低端,依赖跨国公司技术供给与全球销售链。特别是由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就高,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就低,产业的竞争力就差,增长的代价大,并导致能源、原材料的浪费和低效使用等。在我国的GDP中,至少有18%是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为代价获得的。这种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维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调整,并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将难以为继,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将难以顺利进行,企业也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形成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科技进步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无论是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要依靠科技创新找出路、找办法。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拓,都必须建立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今后,要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把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的综合整治技术,开发资源高效勘查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提供支撑。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质上是提高经济科技含量。调整和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有雄厚的科技实力作为支撑。从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科技装备方面来看,大约只有20%左右达到国际水平,而其余80%还相对比较落后。科技落后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在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科技等诸因素中,归根到底是科技制约。目前,科技还没有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腾飞的支撑力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企业科技竞争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机制,所需要的科技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新科技、新产品,又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今后,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要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以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培育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以形成有效的技术传导机制。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技术产业化。

推进科技创新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有科技实力作为坚强后盾。针对我国目前经济与科技现状,应注意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才能使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满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制度。合理的制度安排,如人才体制、知识产权制度、国家创新体系等的科学设置,能够使科技创新劳动的价值得到尽可能的体现、尊重和激励,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繁荣。我国尚未形成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到成果产业化的较有效的传导机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教育、科研与经济发展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对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还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专利和技术的交易市场,从专利申请、技术价格评估、技术入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完备的创新技术市场。从而由技术市场的供求来形成技术的价格。要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国家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同时,要形成顺畅的产业化通道,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把企业作为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国家要在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面对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项目进行支持。要正确处理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对一些产业适当地提高集中度,使其获得规模扩大带来的收益递增,并监督其利润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比例。要彻底改变我国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大量依靠进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现状。

三是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对外开放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正确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引进技术,可以形成生产能力,通过消化吸收还可以促进自主创新。要建立有利于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今后,要在多数领域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再创新,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提升产业技术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外,我们既要在世界领先技术领域争得份额,也要花大力气对于我国迫切需要的节约资源的技术进行自主创新。

四是科技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科技创新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要有一批在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上的科技带头人物,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为此,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各个领域所需的人才,高度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要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和事业发展识别、培养、凝聚人才,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要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面向世界广揽人才,广泛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作者:孙永怡

第二篇:全面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再探

要:针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即单一的自然科学技术观的片面性,运用实践思维方式,阐述了人的现实活动机制——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考察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提出全面科学技术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科学技术哲学的门类构成及研究内容。

关 键 词:全面生产;全面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哲学门类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陈文化 陈 艳 周晓春

第三篇:智能科学技术在计量科学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传统的测量技术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计量科学研究的问题,在分析计量科学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提出将智能科学技术引入到科学计量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计量的准确度,并结合质量计量过程中使用的智能质量测量仪器的实例,指出进行高准确度质量计量研究必须依靠智能科学技术的观点。

关键词:计量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质量计量

0 引言

人类发展的历史离不开计量科学,这门科学是伴随着物品的交换活动而诞生和发展的。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生产的社会分工,一个产品的通用和互换属性越来越高,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度量衡”逐步发展为现在的计量科学技术。

测量仪器测量的到底准不准,只有经过计量校准后方能判断,否则给出的测量值是不可靠的,进而在物品交换中导致不信任的行为及结果,即所有的测量值只有在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范围内溯源到计量单位上才可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绿色能源、生命科学等世界尖端科学领域中的科技成果向世人展示出“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的理念。可以说,计量科学是一切测量技术的科学基础。它首先是建立在最新物理学理论和效应的基础上,利用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研究物理量与化学量及其测试方法的一门学科。然而,当代的计量科学正处于变更和更新时期,通常的测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更高准确度的测量要求,单一的测量技术和某一门学科无法满足计量科学的要求,因此要求综合各门学科来为计量科学进行服务,这也是笔者所提出的智能科学技术在计量科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1 计量科学的研究前沿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逐步成熟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确立,计量科学不再服务于传统科学领域,还形成了诸如材料计量、能源计量、生物与医学计量、环境计量等前沿研究点。2012年3月,全球领先的计量科学研究机构——英国物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NPL)发布了《2020年计量愿景规划》,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智能和互联式测量”,这一重要主题是指将大量智能技术与智能传感器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集成到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中形成物联网,每个物体中将被装入可进行智能测量的传感器,通过互联网和数据融合技术实现网络化校准。

国际上机器人学的研究和机器人技术发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是工业机器人的发源地,早在1959年就制造出世界上首台工业机器人。20世纪60年代末,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工业机器人无疑为日本解决了燃眉之急。日本1967年从美国引进机器人及其技术,并于次年试制成日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本一跃成为“机器人王国”,其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国内机器人装机台数和机器人出口量均处于国际绝对领先地位。此外,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瑞典、韩国和前苏联等国的工业机器人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国际计量界,德国PTB是智能质量计量顶尖水平的代表。为了完成质量量值传递,PTB专门设计了适用于质量计量的自动加载卸载装置。

发达国家在计量科学研究中大量使用机器人先进技术,一方面提高了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计量科学研究中的准确度,并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作为科学研究的参考。在质量计量的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采集和传感器数据处理更加自动化,而且正向着实时化、精细化控制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也使计量校准朝着动态、综合、多参数和多功能方面发展。在国际先进的质量基准实验室中,均采用智能质量测量系统进行质量标准的测量。

此外,智能传感器技术也是测试技术与仪器领域中比较重要的创新技术,它们在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传感器与传统的模拟传感器输出模拟原始信号不同。首先,智能传感器输出的是数字信号,并进一步与虚拟仪器中的主要硬件——计算机交换信息;其次,智能仪器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化平台,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建远程智能测量系统。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的测量设备可以组成一个网络测控系统,使测量仪器的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

2 智能机器人在质量计量中的现状

人类进人21世纪,计量科学和智能机器人技术都各自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两者与现代科学的每一个分支都有密切联系,也综合了很多领域的知识,尤其与机械设计制造、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技术、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有着高度重合和相似的内容,更涉及多个专业之间的相互通融与支撑。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智能机器人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计量科学研究领域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中测量的准确度和效率,这意味着两个广泛的科研分支需要开展更广泛的学科交叉研究与开发和更全面的渗透与合作。然而,我国的智能机器人与计量科学的相互结合和提高还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

质量是目前唯一使用实物作为基标准的物理量。砝码是复现质量值的实物量具,其量值传递溯源到国际公斤原器。砝码的质量及相关参数(体积、磁化率)的精密测量,以及准确、快速的砝码量值传递体系,有助于提高对各个行业的校准测试水平和计量服务能力。然而,我国的自动化质量测量系统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代中期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例如,在数量上我国电子衡器所占比例仅为6.6%,其中工业用电子衡器为40.8%。商用电子衡器为6.4%,而发达国家工业衡器为80%—90%,商用衡器为50%—60%。其次,我国测量衡器品种尚少、功能不齐全、动态称量准确度低、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比较差,产品好的厂家所用的关键配套件还得依赖于进口。

在国际先进公司中,目前广泛使用智能加载卸载设备进行质量计量,如瑞士梅特勒一托里多公司的自动加载设备、德国赛多利斯公司的系列质量比较仪等。从开发市场角度考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精度微克级称重及智能化测量系统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目前,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我国微克质量、超微质量的研究集中于高精度的微质量测量仪器的设计,以打破国外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垄断。

在质量计量科学研究中,为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和空气流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需采用智能质量测量系统,如日本国家计量院采用a1000,a100和a5的自动化质量测量系统,在2002年日本做主导实验室的CCM.M-K5国际关键比对中,均采用了这些质量测量系统。在研究智能质量测量系统的基础上,瑞士、法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还着手进行了砝码自动检定校准装置的研制,这是因为智能测量系统不仅要保证系统中每台仪器设备都是合格完好、正常工作的,而且要保证整个系统动作一致、量值统一,所以对于这种多参数、多变量的测量控制系统,智能科学技术的支持校准是必不可少的。质量的自动测量已经成为先进国家计量研究机构的必备测量装置。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负责我国最高等级质量量值的传递和溯源,并进行质量单位的复现和各种准确度等级质量标准的量值传递。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质量基标准体系,特别是在1mg~20kg范围,我国质量量值的测量能力通过国际比对、国际质量最佳校准能力(CMC)的评审等确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引进了世界上准确度最高的质量比较仪M-one,其天平带有6个转盘位置,可以自动完成6个砝码之间的比对测量。由于完全采用了真空质量测量,其测量结果比在恒压条件下的测量好的多,而且该智能测量系统的内部转动不会引起空气的扰动,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此后,计量院引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AX64004大质量比较仪(50kg)、a2000全自动比较仪(20kg)、CCL1007真空质量比较仪(1kg)以及CCR10质量比较仪(1mg—10g),并开展了基于智能测量的质量计量相关研究。如图1所示,20kg自动加载质量测量系统a20000中的质量比较仪最大秤量能力为26100g,读数能力为1mg,可以适用于F1等级1-20kg砝码质量的自动测量,并能在7天内完成F1等级250块20kg砝码质量量值传递,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图2为CCR10砝码自动化质量测量系统,图3为50kg砝码大质量智能比较仪Ax64004。

这些新建立的自动化质量测量装置极大地提高了质量测量过程的自动化水平,避免了测量过程中人员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测量效率。结合智能科学技术,计量院先后获得了多项重大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在接受和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之外,我们无不希望能将智能科学技术引人到计量科学中去,提高我国计量科研的水平和实力。

3 结语

以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智能科学技术学科,其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属于智能科学技术课程,该前沿学科课程群完全涵盖了科学计量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关键技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和艰辛努力,我国的智能科学技术分别在教学、教改和理论应用中取得许多骄人的成果,全国范围内也建成了很多国家级的教学团队,多门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多部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和著作已获得出版甚至多次再版,为推进我国人工智能课程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拓展智能科学在我国计量科学中的应用。

(编辑:孙怡铭)

作者:任孝平 郝国栋 蔡自兴 王健 任清雄 任清茂

上一篇:机电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