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2-09-11

在数学教学中, 许多教师曾有过这样的体会, 教师满怀信心的开始上课, 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却一问三不知, 尽管教师一再启发, 课堂气氛老是活跃不起来,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对此, 有的教师认为, 现在的学生没有钻研精神, 不肯学习, 不懂也不会问!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重要的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教师的“提问”是否难易适度, 是否启发到位, 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二是学生是否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缺乏提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确实存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但忽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较大, 提问缺乏梯度, 不注意学生的实际基础。有的学生想问问题, 但不知道从何问起。教学实践表明, 原来学习差的学生开始进步的最初征兆是提的问题多了, 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思维活跃、勤于思考、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1 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前提

数学教育的实质是问题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也能起示范作用, 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太简单的问题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出现不加思考就抢答的现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无从思考, 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因此, 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的“度”和提出的时机、对象。

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有关的事物的分类情境中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或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澄清不同的概念可能产生的混淆。学习抽象的学生概念, 学生还离不开概念的生动、具体的实例和形象作为认知的有力支柱。所以在概念教学的问题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源于学生生活的感性经验, 为了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在讲解抽象概念本质特征的时候, 有时有必要提出概括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的任务。

在规律 (公式、定理、法则、性质等) 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规律的发现过程、抽象、概括、证明、适用范围、注意点等方面, 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思路探讨、解题技巧、条件和结论的拓广与延伸方面设计问题。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启导学生去发现同一道问题的不同解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更困难的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发现相似之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有一位教师教到一元一次方程解关于浓度应用题的时候, 曾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令学生茅塞顿开, 难以忘怀。在这节课中, 他引导学生解决三道例题:

(1) 把盐加入盐水中, 配制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2) 把水加入盐水中, 稀释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3) 把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混合, 配制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解决之后, 他问:解决这些问题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有的学生说, 都是根据溶质相等列方程。有的学生说, 也可以根据溶剂 (水) 相等列方程。别的他们实在想不出来了。这时教师反问学生:盐能不能看成浓度是100%的盐水水能不能看成是0%的盐水?

学生恍然大悟, 惊喜的发现原来三个例题都可以视为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的混合问题, 因此所列的三个方程从形式上得到统一, 使貌似不同的问题得到综合贯通, 消除了知识间的混淆和矛盾。这样的问题设计, 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出发点, 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要设计好问题, 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教师必须对问题的层次以及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心理活动, 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当学生有问题, 教师在提取已学知识仍不能解决现有问题时, 不妨由易而难, 由简入繁, 层层推进, 逐步深入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沿着设计的情境逐级而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 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 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答, 学生提问学生答。有时教师可以有意提出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也可故布疑阵, 引发学生争议,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个简化的教学过程, 将学生置身于数学家的地位,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在培养能力的同时, 使学生的毅力增强。

3 真情、热情、负责——是树立学生“提出问题”信心的保证

“学问、学问, 有学必有问”。教学中出现学生不“问”的原因除缺乏提问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害羞心理。他 (她) 们生怕其他学生笑话, 怕老师说他 (她) 笨。于是形成了“有问题不去问——问题积累、问题越多——越不敢问”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提问题,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热情解答, 积极引导。

当然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的解答应区别对待。对后进生提出的问题, 即使问题很简单, 教师也不能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懂, 上课时是怎么听的。教师要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后进生虽然成绩差, 但他们希望被别人重视, 成为有尊严的人。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 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这些学生又很敏感, 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 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 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此, 教师应耐心的给予讲解, 像“剥竹笋”那样层层分析, 直到学生理解、弄懂为止;对于中等生的问题, 教师可采用“化解”的办法, 即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 然后协助他们逐个击破;对于优等生的问题, 则点到为止, 把新的问题留给他们思考。有时则需教师深入到学生中, 主动询问 (特别是后进生) , 使他 (她) 们感到教师的真诚、友爱, 丢掉包袱, 放下面子, 主动地“靠近”老师。老师也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学生,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以积极的态度欣赏、接受和喜欢学生, 并注重随机教育, 不失时机的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这样, 学生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的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与信任, 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学生听课不专心, 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造成的问题, 教师在给予解答的同时, 决不能忽视教育。只有这样, 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才会在变化中不断得以加强和提高。

摘要: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存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但忽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重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自尊心

上一篇:“三重一大”决策实施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下一篇:浅析长度计量检测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