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科技强国背景下,我国对科学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本文聚焦小学科学教学,分析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构建高品质小学科学课堂、提升科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第一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初中物理知识而被创造出来的,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探讨等方法自主的学习初中物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 教学 问题 对策

物理课程本就是门晦涩难懂学科,初中物理也不同于高中物理,初中物理的知识点主要倾向于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如果不能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变化觉得课程无聊乏味。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普遍适用。现,本就以我国目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提出关于适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几点策略。

一、目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水平整体偏低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比较关键的一段时期,物理也是初中教学课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门学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高评优。但是,由于物理知识的深奥难懂,学生学起来非常费力,对知识点的理解也非常困难,物理这门课程只能成为学生成绩单上的落后者。有些老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习惯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整体教学质量水平偏低。有的学校对物理探究性模式教学中资金设备的投入力度也跟不上物理教学的实际需求,物理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整体水平偏低。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探究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将理论知识和探究性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的对物理问题进行发现、探索、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课堂教学内容乏味单调,课堂氛围死板无趣

根据对物理教师的调查询问,物理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课时周期短等情况反映最为强烈。就是因为教学任务中、时间短,教师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完成教学工作,只能压缩教学质量,对不常考的知识点选择放弃教学或者是一笔带过。但是,物理知识是严谨而系统的,稍有偏差都能使学生无法完全、有效地学习初中物理知识。另外,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往往是同时带领多个班级,对物理实践课时的安排有时无法面面俱到,导致部分班级的探究性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无法行之有效的开展起来。

(三)探究式教学的教育意识不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加深,虽然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应式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育的意识普遍不高。部分学校仍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只会纸上谈兵,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越来越不重视物理这一门课程。

二、适用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探究式教学的教育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探究性教学是以实验、探讨、主动思考为教学工作的主要重心,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为主要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合理、科学的适用探究性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树立自主学习的价值观。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树立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教育意识,在适用探究性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爱好。

(二)设立符合教学实情的探究性教学目标

设立教学目标是每个老师开学时期都会做的准备工作。在设立教学目标时,物理老师应该将探究式教学目标也一并设立了,明确每个学期学生应该要完成的实践任务,合理的安排课时,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不仅如此,同时教学多个班级的物理教师应该结合班级与班级之间不同的学习特性,差别性地设立不同的探究性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立探究性教学目标时,应该要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去着手,要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意识贯穿于整个目标设立过程,才能设立出符合物理教学实情的探究性教学目标,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三)涵盖多元化教学内容,创新探究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宣讲式教学方式,学生面对教师的灌输式教育,学习的效率往往较低。适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主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通过情境教学、小组探讨、布置探究性作业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上,大部分教师都不够灵活,只会依照课程上固有的课本知识来设置教学课程,甚至有些老师习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物理课堂教学兴趣缺缺。对此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结合知名案例,融入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来丰富物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结论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物理教学事业的发展规律,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广并适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应该积极的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浪潮当中,树立探究式教学的教育意识,丢掉传统教学模式对其的不良影响,积极的探索、摸索符合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国情的教学模式,创新、丰富初中教学方式,从而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学习文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利娟.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原则和方法[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8:113-114.

[2]李树杰.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4:390.

[3]司宵宇.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新课程导学,2016,05:66.

作者:李焕永

第二篇: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科技强国背景下,我国对科学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本文聚焦小学科学教学,分析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构建高品质小学科学课堂、提升科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探究资源投入少,影响探究体验

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实验室、教室是科学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但是除此之外,社会生活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例如科技馆、博物馆、公园、田野等,这些场所可以作为科学学习场所。而且,科学探究资源还包括实验器材、视频资源等。然而,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探究资源投入非常少。教师访谈中,有的教师表示:“科学课一般都在教室进行,很少带学生去实验室,从未组织学生去过科技馆、天文馆等。”还有的教师表示:“实验课一般以教师演示为主,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所以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很少。”学生访谈中,有的学生表示:“每次去实验室都很开心,很珍惜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但是去实验室的机会太少了。”還有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较少,课后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又不能及时得到教师指导。”由此可见,探究资源投入少,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其科学素养培养。

(二)缺乏探究互动,学生参与度较低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对学生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利于其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发展。但是,传统科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中的互动主要依赖于教师提问,学生表现得十分被动。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知识经验不足,而且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着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容易出现问题没有探究意义或者与教学无关的情况,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由教师提出问题能够明确探究方向且具有思考深度,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但是探究互动由教师主动,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多学生的疑问在课堂中不能得到解答,富有新意的想法也未能和更多人分享交流。此外,科学课堂还存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情况,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进而影响探究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将课堂由“教本”转变为“生本”,不仅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还要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身想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提升探究能力。

(三)探究方式单一,不利于能力培养

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可见,教师与学生均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科学课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采用探究式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参与探究方式。结合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参与探究的方式主要有观察实物、图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动手实验,其中观察实物、图片等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其次是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最后为学生动手实验。可见,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此外,探究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在为数不多的动手实验中,教师会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而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样的探究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严重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由此可见,教师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平台,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落实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中的培养。

二、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注重资源开发与利用

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探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基础设施资源的完善,如增建实验室,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特色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同时,还可以完善校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丰富微课、视频、图片等多样化教学资源,为探究式教学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三是社会资源开发和利用,与所在地的天文馆、科技馆、公园等进行合作,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科学实验,促进经验积累。例如学习“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一单元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宇宙探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通过高清的视频了解宇宙,从而树立整体观,以系统的思维来学习本单元各个部分的知识,促进知识体系建构。课堂中,很多学生对天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为学生推荐了《打捞遗失的繁星》《猜猜它是谁》等科学绘本,引导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探究神秘的宇宙。由实践可知,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开发与利用,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资源短缺的情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资源,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进行思考、探究,从而促进科学素养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贴合教学内容,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建桥梁》一课中的探究“斜拉桥的承重能力”为例,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设计怎样的桥梁”更合适。在猜想假设、演示实验环节,我们明确了“平板桥”“拱形桥”“斜拉桥”的优缺点。现代桥梁以斜拉桥为主,“斜拉桥的承重又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深入的探究式教学。这一过程中,小组需要根据桥体主要结构进行猜想,并通过“改变材料”“承重测试”“图文记录”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同时,教师注重提问互动,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综合化多元比较、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学生都亲身参与,在探究后的思考延伸环节,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增强探究体验,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淡化教的过程,强化学的过程,促进全面发展在探究式教学中实现。

(三)开展趣味化科学活动

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探究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科学活动。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思维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趣味化科学活动是探究式教学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种子发芽了》这一课后,教师组织科学种植活动,要求学生选择黄瓜、西红柿等植物种子进行种植,并运用手机拍摄照片以及绘画等方式记录种子的发芽和成长过程。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耐心,促进科学品质发展。再如学习“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一单元后,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流浪星球》,组织了科幻画比赛活动。活动中,学生们脑洞大开,尽情展开科技想象的翅膀,从现在到未来,从地球到宇宙,从生活到生产……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思维获得发展,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科技小制作作品比赛,为学生搭建一个将创意变为现实的平台,让学生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科技模型。趣味化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实践,需要学生亲历提出创意、设计方案、动手操作等整个探究过程。探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在探究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重视科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在动手操作中增强科学探究兴趣,在兴趣驱动下不断进行主动探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是实现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科学教学效果。因此,在日后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价值,提升科学教学效果,落实科学素养培养。

作者:王晓雪

第三篇:问题探究式写作教学设计与实施

统编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目标其一是: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习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做课后第五题“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大多数同学只是写了自认为是什么原因,无推理过程。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早已被人论证过,学生缺少探究的兴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阅读课上虽梳理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路结构,感受两篇短文的层层推进,逻辑链条的严密,但是阅读理解能力不等于写作能力。这关乎学习迁移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也是老师们的教学难点。

有些老师可能就此跳过去,因为说明文写作不是考试的重点。然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正是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和深化理解知识的意义的,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知识,需要扎实开展说明文的写作活动。还有就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必须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取得职业和社会生活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拥有远大的指向和坚强的意志、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学科思维、学习策略和积极的学习心向等,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当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同时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还有发展合问题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学生思维的引擎。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就必须依据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其实早有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依据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型,提出了多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具体怎样开展?Banows把问题解决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组织小组;(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小组交流;(4)活动汇报;(5)解题后的反思。

在疫情背景下,笔者应用PBL理论,基于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增强写作驱动力,开展了问题探究式写作活动:首先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小组选择问题,分工合作解决问题:查找资料,形成结论,然后写成一篇回答问题的事理说明文;举行汇报研讨会,质疑问难,指导学生严谨思维,完善表述;开展多种形式评价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反思。下面是具体的指导过程。

案例描述

一、问题导向,任务驱动

课前老师设计并发布问卷,学生填写。问题设计如下:

关于疫情,同学们看了许多相关报道,相信有许多疑问,请提出你最想深入探究的问题。

老师整理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反馈准备。

课堂上老师布置写作任务:关于疫情,你有何疑问?小组选择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合作撰写问题探究报告:一篇事理说明文。

二、清晰合作探究思路

怎么写呢?老师指导学生撰写问题探究报告的几个步骤与写作方法。

第一步:选择值得探究的问题。列举学生填写的具体问题,先由师生一起分析判断是否值得探究。

1.老师示范分析问题

(1)中国是否已经研制出可抗击疫情的疫苗并投入使用?(已有结论)

(2)疫情源头假说有许多,有的说源于武汉,人们吃蝙蝠、穿山甲所致,也有人说是美国。(无事实或科学依据说明)

(3)“新冠肺炎最新研究:A型血相对易感,A型血人群更易感新冠病毒”是真的吗?(无足够的事实和科学依据加以说明)

(4)疫情背景下,是否应该“封城”,全民自我隔离?(可以,有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科学依据)

2.學生判断问题

(1)面对境外输入病例,我们国家和政府该如何去应对?(已有结论)

(2)什么时候可以不戴口罩,自由呼吸?(作为学生找不到科学依据进行推测,只能按照实际的疫情变化来判断)

(3)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尽量减少疫情爆发?(问题太大)

(4)新闻所报道的全都是实情吗?(问题太大)

(5)医护人员每天下班过后的感受是什么?(问题太小)

(6)病原体真的是蝙蝠么?(问题太小)

(7)国内外不同的防疫措施对世界疫情有怎样的影响?(可以)

(8)疫情期间如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可以)

小结选择问题的注意事项:

(1)已有确切结论的,不用分析推理的属于“没有探究价值”。

(2)找不到事实和科学佐证依据进行分析推理的问题不适合探究。

(3)问题不要太大(需要写太多内容),也不要太小(无法展开来写)。

3.以下题目如何修改得更好?

(1)此次疫情还会在中国二次爆发吗?(疫情传播不分国界,问题应改为“世界上是否还会再次爆发重大疫情?”)

(2)为何外国对强制戴口罩有抵触情绪?(并不是所有的“外国”都这样,问题应改为“为什么西方国家居民对戴口罩有强烈抵触情绪?”)

第二步:小组讨论,分解问题。学会提问:抓住关键词,从多个方面考虑。并学会自我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PPT展示新闻《世卫回应特朗普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不应同种族相联系》。老师按照逻辑顺序“提出问题—产生观点—科学推理—得出结论”的程序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从多个方面考虑分解问题。

(1)从真实事件提出问题: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中国病毒”是否合理?

(2)特朗普为什么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中国病毒”(假说)?依据是什么?

(3)为什么不应该如此命名?列举历史和现实依据,还有病毒源头的事实和科学依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4)联结(3)和(2)得出结论:不能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中国病毒”。揭示病毒产生的原理,新闻事件的深层缘由。

分解问题后即形成了任务群,小组分工合作,分配任务。指导小组怎么分工。例如问题是:拒绝戴口罩是否合理?任务分工如下:

(1)强制戴口罩的缘由。(2人负责)

(2)拒绝戴口罩现象与缘由。(2人负责)

(2)不戴口罩的结果及影响。(2人负责)

(3)得出结论。汇总总结+思维导图。(1人负责)

第三步:搜集并分析资料,产生并解决新的问题。

1.指导学生到哪里搜集什么资料。

一是事实依据,如案例、数据,二是科学依据,例如自然、社会、思维、形式科学和交叉学科等。

老师提供一些网站链接给学生探究问题做参考。鼓励学生把有关的好资源在组群或班群里分享给同学。想要更权威的数据,可到广州图书馆网站——资源——知网等,输入想要查阅的关键词。并做提醒:

(1)尽量辨析事实和科学材料的可信度,尽量引用权威可靠的资料。(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网站或公众号)

(2)引述内容要注释出处。探究报告后要罗列参考文献:作者、篇名、出处。

2.老师指导学生各自搜集资料过程中,学会自我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例如主问题是:拒绝戴口罩是否合理?

(1)强制戴口罩的缘由是什么?病毒传播的特点是怎样的?不戴口罩会怎样?有哪些事实和科学佐证?戴口罩能有效防控疫情扩散的事实佐证,数据佐证有哪些?

(2)拒绝戴口罩的事实和社会或文化心理层面的缘由是什么?为什么?有哪些事实和科学佐证资料?

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理清联系,筛选材料。

第四步:拟写提纲。布局谋篇——提炼概括——画思维导图。

第五步:撰写问题探究报告并修改。

1.提出问题

2.产生观点

3.科学推理:列举事实、科学领域的佐证材料说明假说或推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

4.得出结论

追本溯源、由因到果、层层推论、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三、小组合作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

(一)老师指导后,组长组织开展写作活动。

围绕疫情,提出疑问,撰写基于问题解决的事理说明文。步骤:

1.各組讨论定题。

2.个人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度思考,搜集材料,梳理归纳。

3.拟写写作提纲(思维导图)。

4.撰写探究报告。

5.把个人探究报告提交到腾讯在线文档(包括思维导图、题目、事理说明文正文、参考资料的题目与出处)。

6.各组负责整合的同学把PPT发给老师,准备参加课堂展示交流。

(二)组长在组群里发出话题,组员各抒己见,选题和分工。

(三)个人查阅并梳理资料,拟写提纲(画思维导图),并撰写探究报告。

例如伍欣琳小组的李昱萱同学负责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与地形的关系”,其报告如下: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与地形有何关系?(交通和地势)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最大载体就是人类,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占地约963.4057万平方公里,人员流动的最基本方式就是依靠交通运输,这种“依赖”就让病毒有了传播的机会。

这次病毒的传播主要依靠高铁来传播,因为正逢春节,全中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1亿人次,首次突破4亿人次,同比增加2539.2万人次,增长6.7%[1],今年山东春运共发送旅客2045万人,客流量同比下降[2]。尽管病毒在2019年12月26日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身上出现[3],自2020年1月23日起武汉全面封城[4],但是在流动的人数仍然没有大幅度减少。公共交通工具的空间又较为密闭,有研究表明,人在打喷嚏时飞沫喷出的速度约50m/s[5],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一节车厢有一个人确诊,整节车厢的人都有被感染的危险。而武汉的铁路分布又较为发达,通往各大一线城市,这也是病毒传播如此之快的原因。

地势决定了交通的布局,所以可以说,地势也是病毒传播的一个因素。

地势对于病毒的传播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地势高峻的地方,铁路通常无法到达,自然,病源的载体——人类,就无法到达并产生传染,所以地势与病毒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其次,由于湖北和广东中间,直线相隔三座东西走向的山脉——阴山、秦岭、大巴山脉,直线距离全程约1014公里,如果对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进行严密排查,其实是可以把病毒隔离的。

(四)负责人整合小组探究报告。

(五)小组总结反思,小组互评。

1.各小组填写“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反思”。

2.浏览各组探究报告,选择一组进行点评。

四、汇报交流,修改提升

第一课时重点由两个组汇报,做如何整合(修改)小组探究报告的示范。

(一)反馈小组探究报告完成情况

1.任务回顾:关于疫情,你有何疑问?筛选出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撰写探究报告。

2.小组问题探究报告

(1)世界上是否还会爆发重大疫情?(第一稿没有整合,已按要求进行了整合)

(2)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受人文因素、地形、气温的影响。(角度多样,思路有点乱)

(3)相比十几年前的非典,我们的防控有进步吗?

点评:已整合,但结构性不强。没有提炼每个层次的观点(中心句)。

(4)为什么西方国家居民对戴口罩有强烈抵触情绪?

点评:逻辑性较强,内容丰富,有不同的角度。

(二)小组汇报

1.汇报交流注意事项。

(1)展示的小组提前连麦,做好发言准备;(2)其他组提出疑问,补充观点或佐证材料;(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笔记:明确问题,理清思路,提炼要点;(4)重点学习如何撰写小组探究报告。

2.汇报时,提出疑问,汇報小组解答;发现问题,师生一起分析问题;给出修改建议,老师在线做修改示范。

(1)学生可能无法准确提炼归纳。例如伍欣琳小组汇报:

提出问题,引出观点后,正文第一段先写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通过人传人,以广州为例:广东省的各大城市中广州的感染人数相对较多,是因为广州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最繁华的地区,客流量十分巨大,人群交流紧密。而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广州人口密集度非常大,病毒传播起来非常容易,所以感染人数较多。由此推理得出结论:跟人文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此处学生没有准确理解何为“人文因素”,老师适时介入追问:什么叫人文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历史因素中有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这些因素比较稳定,不是经常变化的。人文因素是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也是经常变化的因素。而人文因素包括人的习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等。而小组报告这部分重点讲的是口密集度非常大,传播起来非常容易。明显不属于人文因素,应该属于什么呢?学生纷纷说出不同的词语,最终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人类活动因素。”

另外该小组还把地形与交通混杂在一起,思维有点跳脱,明显还没理清二者之间的关联,老师通过追问帮助理清:一方面因为地形,武汉交通四通八达;另一方面从地理和事实资料发现距离远或被山相隔的地方相对被传染得少(灵活应用地理课所学的知识)。

(2)引导学生辨析所引用的佐证是否可信或有力。老师质疑:用钟南山院士这段话来说明病毒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这点能不能用一个人的话来说明?还是说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权威?(学生回答:我就觉得他说的话比较权威)

(3)引导学生表述清楚,例如讲到气温影响病毒的传播,到底是怎么样影响?要继续找资料,科学依据:气温越高,病毒就会消失得越快吗?预测说夏天病毒应该会全部消失,真的吗?需要具体阐述,推理。

(4)进行评改小结。重构整篇报告,如何修改:回顾这个小组提出了哪一个问题?接着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每个大部分很长,分别写了什么?老师示范如何按照之前写作指导那样将报告结构化;前言提出问题——引出观点;正文分点论述,正反论证(事实和科学佐证),推理分析并小结;得出结论。

(5)小组分享合作的经验:如何选题,讨论问题,分工合作。有不同意见如何进行交流。分工探究,撰写探究报告,最后组长整合整个小组的问题探究报告。

3.布置作业,细化指引。

(1)自拟小组报告题目,备注小组成员分工。

(2)开头:提出问题(该页附上整篇报告的思维导图)。

(3)正文:分角度,有层次地分析推理。

每个层次都要引用事实或科学佐证推理,并有小结。

每个层次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

(4)结语:得出结论。

五、总结反思,升级元认知

老师设计总结反思问卷,学生填写。

1.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难以,甚至完全不会

调查数据:

2.关于疫情的问题探究报告(多选)

A.我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B.选定题目后,我能分解问题并搜集相关材料

C.分析材料时会产生疑问并继续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D.能整理材料,归纳分类,理清内在关联,筛选材料

E.提炼概括观点与事实或科学佐证材料,布局谋篇,拟写写作提纲(画思维导图)

F.撰写问题探究报告:先提出问题,然后按照合适的顺序引述事实或科学佐证资料,并进行分析推理,最后有结论。

调查数据:

3.关于小组合作中自己的贡献值

A.非常大,个人很用心完成作业,内容大多被小组采纳,或负责了整合小组作品的工作

B.比较大,认真完成作业并尽力修改好,按时上交;小组作品里有采纳自己写的内容

C.一般,完成了个人作业,没有修改或太迟上交作业,增加了负责整合的同学的工作难度

D.基本没有,没有做作业或随意做,小组完全没有采纳自己作品里的内容

4.本单元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例如最满意的作业、有突破的阅读或写作技能、最大的感悟。

(1)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和探究问题

生4:学习了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分解。

生5: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疫情问题探究报告,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虽然很累,但是的确对问题的思考更深了。

(2)搜集资料

生1:关于提出:西方国家人民为什么对戴口罩有抵抗情绪而写的一篇报告。我发现,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人民高傲自大,而是文化、宗教、理念、政府的差异所导致的。这告诉了我凡事不能通过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

生2:某一些信息,别人都相信,你自己也觉得有理,并且可以代入到你的生活中,你就会很大概率相信这条信息,你怎么也没想到这条信息无理无据。这是我在做自己的探究任务时最矛盾的地方,我为了一条消息找了很多网站,用了各个搜索引擎,都无所获,我才发现问题出在信息发布者上。

生3:在做说明文的途中收集资料,找到了很多有趣的新闻,我认为这些使我大开眼界。

(3)写作思维与技能

生7: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怎么写一篇完整的论文,需要考虑什么,需要从哪些角度去看待问题,怎样去寻找和整理资料,怎么去想观点,怎么去衍生题目。

生8:学会了如何写事理说明文。最满意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事理说明文报告,学习并收获到了很多巩固和提升了写说明文方面的技巧。

生11:我觉得在写作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我们这次写了三篇文章,每一篇文章,我都用心完成,同时老师认真地给予了点评和指导,从中我的思维和写作变得更加严谨。

(4)小组合作

生13: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写作方面不断得到提高,通过老师一步一步教导,写作变得丰富多彩,我最满意的一个作品就是我的疫情问题探究报告,因为这个作业使我认识到佐证材料与总结的总要性,在合作过程中,也让我收获了许多许多。我觉得我的思维和写作变得更加严谨和丰富了,同时与组员的团队协作更加紧密和和谐了。

(5)整个过程

生14: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写一个围绕疫情,提出疑问,撰写基于问题解决的事理说明文。因为在写这个说明文的时候,我们需要查很多资料,而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关疫情的新闻报道、信息等。在课堂上,看到别的组演讲说明文时,也可以从他们的说明文中学到一些有关疫情的知识。

案例反思

复盘整个教学活动,总结反思,对问题探究式写作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表征问题的学习过程需要完整

表征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分解问题。还有理清小问题群的关联,它们的层级、次序,形成解决问题的网状问题链。

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有高低,可以在指导学生选择怎样的问题时结合实例具体辨析进行指导。选择问题是第一个难点。怎样的问题适合探究?解决这个疑问,需要确定表征问题是否已有结论、是否可从多角度探讨等。选定问题后,讨论问题,这样小组才能更合理地分工合作,个人才有明确的方向探究问题。最后如何评价问题探究报告——事理说明文写作?需要在表征问题的基础上对照大问题统领下的小问题群(角度)辨析推理思路是否清晰、充分,引用的佐证材料是否正确、有力等。

在选择问题、讨论问题和评改问题探究报告三个环节里,从学习方法,到应用方法,最后再次验证,反思后调整方法进行修改——学生对表征问题方面有了完整的学习。

二、解决问题过程需要多方及时的支持

以往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也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笼统。除了表征问题,问题探究式写作还有许多难点需要老师给予具体的指导。

1.学生不知怎么找资料。小组选题前,老师进行查找资料的指导。确定论题后,老师需要及时补充与学生探究的问题相关的指引,必要时发相关链接做示范。

2.学生不懂选哪些材料,理不清材料间的关系、概念与材料的关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小组研讨及时解决学生的新问题。

3.学生不懂如何修改小组问题探究报告。老师可以个别小组的报告为例子进行修改指导。指导时应采用启发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得到更佳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答案。

三、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的写作知识

在本次写作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清晰写作路径,提炼写作知识要点,将写作教学程序化、写作知识结构化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例如将撰写问题探究报告过程细化为五个步骤:选定问题——分解问题——搜集资料——拟写提纲——撰写报告。

研究表明,已有的知识结构与问题解决过程具有非常显著的相互作用 ,专家通过应用其有组织的、结构化的知识 ,并辅之以自我监控、调节技能来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适当提高与开拓单元写作目标与视野

每个单元都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我们不应过于拘泥于单元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整合,适当提高目标,拓展写作视野,让有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

本来写作目标是写推理性的事理说明文,范例是自然科学性很强的《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预设学生需要查阅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引用事实和科学佐证资料来推理。而实际上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问题更感兴趣。其中很多学生都问:为什么那么多医护人员不顾个人生死奔赴抗疫一线?并追问:其中有什么心理、文化、制度等因素?当时想这个问题主要是人文因素,可以不用科学推理达成目标,容易写成议论文而不是事理说明文,因此否定了他们的选择。就这样浇灭了部分学生的探究热情,没有把握住良机让学生探究其中深层的渊源,确实遗憾。

后来发现许多组选择了探究“为什么许多西方居民抵制戴口罩”,考虑到其实也是需要进行科学推理的,而且确实不应该那么快限制住他们练习一种推理模式(后来补充了一篇关于“非典”的医学论文给他们做范文),因此沒有否决。

此次写作实践感受最深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早已不是新鲜的教学方式,已有成熟的理论可指导,有成功的案例课可借鉴,但亲身实践时才体悟到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学习即运用,需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用起来。问题是思维的引擎。探究自己选择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兴趣,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任务也倍增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知识,在反思性学习中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进而培养学生钻研学习内容、广泛联系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敏感性和倾向性。同样老师也在总结反思中完善教学策略,增长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2019%E5%B9%B4%E6%98%A5%E8%BF%90/23197460?fr=aladdin,(2019)

[2]半岛网,山东2020年春运共发送旅客2045万人客流量同比下降,http://news.bandao.cn/a/355998.html,(2020)

[3]新浪微博新闻中心,最先上报疫情的医生:意识到不对劲就开始做准备,http://news.sina.com.cn/c/2020-02-06/doc-iimxxste9208402.shtml,(2020)

[4]闽南网,2020武汉封城时间:开始时间什么时候结束,http://www.mnw.cn/news/shehui/2244783.html,(2020)

[5]用流体仿真告诉你,高铁上病毒传播范围有多广!https://zhuanlan.zhihu.com/p/106038235,(2020)

作者:朱彦斌

上一篇: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下一篇: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