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漏输原因分析

2022-12-27

第一篇:静脉输液漏输原因分析

静脉输液的缘由分析(1)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措施

学 号: 1334001262834

学 生: 郭雨昕 指导老师: 姚 远

2015年7月28日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及外渗现象出现后的补救方法。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护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与概括。结果:可以有效防止静脉输液外渗,提高护士基本专业技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护理人员掌握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做到有效预防,一旦出现外渗时正确的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早日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预防护理措施

1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1.1.4 重病患着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3]。

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

[1]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 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 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4]。 1.4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5]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1.5 疾病因素

引起静脉输液外渗的疾病因素有: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③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④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⑤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 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

3 提高穿刺成功率。

2 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 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 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 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7],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3 输液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在了解了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外渗现象发生,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

4 低。

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8]。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如何正确的选择血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现纰漏。

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9]。 3.4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3.5 正确的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10]。 3.6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 4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5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 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11]。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 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3]。 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14]。 4.5 中医疗法

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6 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2~4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1~2次的方法进行治疗。

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天2次[15]。 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护理。 4.7 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下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 4.8 心理指导

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5 小结

7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输液外渗这个问题来看,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充分详细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来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8 致谢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她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老师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使我受益匪浅。本论文的完成,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阜阳电大对我的培养,感谢电大所有老师及同学对我的帮助。最后要感谢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作者。

参考文献

[1] 范晓燕,齐海峰 .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 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12):170-171. [2] 李静凯.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 当代医学,2009,15(30):123. [3] 金植芬. 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 [4] 赣利,李进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78. [5] 穆云侠.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 [6] 林桂荣,刘京凤,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71. [7] 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 [8] 许永华,李桃兰.静脉输液渗漏性组织损伤的防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5):164. [9]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 11(1):10-11 . [10] 郭晓红.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2881 [11] 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 [12] 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09,38卷(8):757. [13] 陈莉莉.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78. [14] 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止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453 [15] 张磊,岑金梅,梁香梅.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07,15(22):6.

第二篇: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摘 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

[1]

。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让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时、正确处理对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2]

。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之易外渗。

1.1.2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的概率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比成年人更大。

1.1.3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因此,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体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降低,也是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

[3]1.1.4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重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1.5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有效的交流,不能正确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活动等突发情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达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头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4]

1.4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药物包括收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等,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加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5]1.5疾病因素

癌症是药液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其次是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静脉压增加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还有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物从针眼处外渗。

1.6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2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2.1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处理机械性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6]。

2.2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引起红、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最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

2.3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

2.4累计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环的产生。

[7]

,易导致恶性循3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3.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 “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节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即通知护理人员,还应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用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瘤的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

[8]

。除此以外,还应该遵3.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与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

[9]

3.4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3.5正确地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去掉胶贴,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胶贴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10]

3.6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

4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4.1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11]

。并且在拔针时注意采取正确地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

4.3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引起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13]

4.4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g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的组织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张,阻碍磷脂酶a2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14]

4.5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注射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式进行处理。

4.5.1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4.5.2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在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2-4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1-2次的方法进行治疗。

4.5.3如意黄金散 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黄金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x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险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h后取下,1天2次

[15]

4.6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的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内即可见效;或是合理的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泡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护理。

4.7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

4.8心理指导

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5总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静脉输液外渗这个问题来看,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晓燕 齐海峰.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2):170-171. [2]李静凯.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30):123. [3]金植芬.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 [4]赣利,李进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78. [5]穆云霞.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

第三篇: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 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 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5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5.1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5.2 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5.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5.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5.5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

第四篇:52例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我院50例静脉输液患者出现外渗的原因分析,为以后的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主要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50例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显效者42例,所占的比例为84%,有效例数为 8例,无一例无效者。结论: 弄清楚造成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以便能够对患者进行早期预防以及及时护理,对减少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52例;静脉输液;外渗分析;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271-01

静脉输液外渗指的是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输入的药液渗透到了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中。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肿胀、中度或者是重度的疼痛,并伴随着发热、局部红肿以及皮肤暗紫变硬等反应。静脉输液外渗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给患者的精神带来创伤,也是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导火线,因此患者一旦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应该立即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本文主要对2013年来我院接受静脉输液并出现外渗的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的总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一般资料:本文主要选用的是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这段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并出现外渗的50例患者。男性患者共计27例,女性患者共计23例,年龄为1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40.5岁。50例患者中出现小范围静脉输液渗透共计34例,出现大范围静脉输液渗透共计16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小范围外渗的护理措施:由于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药物对组织的刺激性较小,因此容易被吸收,针对这种患者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采用热敷将药液散开,也可以采用浓度为95%的酒精或者是浓度为50%的硫酸镁溶液进行热敷。在对患者进行输液过程中,输入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血管的活性增强,让患者皮肤呈现苍白或者是暗紫色,并伴随着明显的疼痛感的时候应该立即更换输液的部位,用浓度为95%酒精进行热敷。

1.2.2 大范围的外渗护理措施:针对患者外渗的药物对组织产生的刺激性较强且不容易吸收的情况,可以采用浓度为95%的酒精或者是浓度为50%的硫酸镁进行湿敷,并配合利用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马铃薯、生姜或者是与硫酸镁联合用药等多种外敷方式。另外,当患者出现大范围的外渗情况导致药物扩散面积增大的时候,还可以借助注射器将药物抽取出来,以此来减少组织中药液的量来缓解药液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1.2.3 化疗药物的护理方法:化疗药物的外渗容易造成患者组织、皮肤的坏死。因此,当患者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时候,就应该马上停止对药物的使用,并对患者的皮下进行生理盐水的注射,以便对药液进行稀释,然后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防止局部组织的坏死。

2 结果

50患者中,出现小范围静脉输液外渗为34例,出现大范围静脉输液外渗的共计16例。但是在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后,显效42例,所占的比例为84%,有效8例,所占的比例为16%, 没有出现一例无效者。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3.1.2 人为因素: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和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主要是因为患者年龄、患病种类、病重程度等方面的造成的,例如,老年人的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等容易出现外渗;患高度水肿、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危患者因为循环功能差,容易出现外渗。因为患者反复的进行静脉刺穿导致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塌陷等容易发生外渗。护理人员因素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护理精神,在护理过程中没有严格观察病人的护理过程,造成患者出现外渗。或者是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注射的时候,穿刺过浅、过深或者是在患者的同一部位进行刺穿的次数过多,造成患者出现外渗的情况。

3.1.2 血管因素:血管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微循环障碍,例如患者出现失血、脱水以及休克等现象,导致患者的血管出现塌陷,促进血管的通透性提高,容易出现外渗。二是患者出现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高,在静脉输液中容易出现外渗。三是患者血管发生硬化,患者血管发生硬化也会造成外渗。四是敷贴过大,主要是因为覆盖刺穿部位,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观察到外渗。五是在关节以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一些部位的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出现外渗。

3.1.3 药物因素:因为药物而造成的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原因一是患者输入的是渗透性较高的药物,例如高渗透葡萄糖、甘露醇或者是钙剂等等,从而对血管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造成血管的收缩、痉挛,导致患者出现外渗甚至出现静脉炎。 而是患者输入的是血管活性药物,例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因去甲状腺素等等,从而造成外渗。

3.2 护理的干预措施:针对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刺穿的技术;二是要合理控制穿刺;三是要尽可能的应有静脉留置针;四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巡视力度。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上防治疾病和抢救病人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外渗的情况,因此要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毛惠娜.输液外渗致组织坏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1,5(26):8一9

[2] 胡玲,郭向群.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预防[J].医学信息,2010,23(1):208

[3] 彭刚艺,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85

第五篇: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本站推荐]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静脉输液还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临床上也存在着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输液疗法的现象,常可引起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1 输液的并发症

1.1 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

1.1.1 稀释作用 大输液制剂除碳酸氢钠外,其他输液剂的pH均<7.0,如在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易产生稀释性酸中毒。输入晶体液将导致稀释性低蛋白血症,使组织细胞内发生水肿,体循环容量失调,影响多器官功能。大量输入不含钾的液体造成稀释性低血钾,有可能引起严重心律紊乱、酸碱失衡和肠功能紊乱。如同时应用排钾利尿剂更会加重病情。

1.1.2 循环超负荷 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心悸、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及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血容量增加,电解质紊乱等可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失代偿及肾清除能力低下的患者。老年体弱者也因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输入高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亦可造成循环超负荷。

1.2 病原微生物污染反应

1.2.1 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特指为由输入致病量的致热原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国内文献中输液反应常被含混地指为热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热原反应的严重性。致热原可由输液用物品和输注过程引入,患者对致热原的耐受程度,也可影响患者的临床反应。输入的液体过多,还可因致热原累积,超过内毒素阈剂量,而导致热原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

感染性疾病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细菌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和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均可引起热原反应。而国内普遍存在的静脉给药率高,尤其是重症患者,输液治疗时间持续约24 h的现象相当普遍,极易造成对致热原来源的误判。合理应用输液疗法不仅可以减少热原反应,还有助于纠正对临床输液反应的不正确认识。

1.2.2 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置管可引起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危重症患者临床常反复从导管取血标本或加入药物,这些操作会增加患者被感染的机会。国内静脉输液率高相应地导致静脉导管使用率也高。另外,导管内及导管、针头周围血小板聚集也是血栓形成的开始。

1.2.3 微粒反应 输液、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带入微粒,输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可能进入药液。因而,微粒污染是输液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当微粒进入肺微血管,可引起巨嗜细胞增

生而导致肉芽肿、肺栓塞,也可引起热原样反应;微粒较大者,可直接引起血管闭塞,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红细胞聚集在异物上可形成血栓;某些微粒还可引起变态反应。生物制品,尤其是血液制品,即使是正常配制操作也可能溶解不完全;配制操作稍有不当(如振摇、消毒液、温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产生肉眼可见或难以观察的不溶性物质。

1.2.4 细菌病毒感染 静脉注射传播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比皮下和肌肉注射更大。注射器使用的时间过长,受到了空气中的细菌或操作人员污染;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本身患咽峡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污染了注射用具等,均可引起脓肿、败血症、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的医源性传播。有关“安全注射”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WHO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不安全注射问题十分严重,每年全世界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800~1600万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230万~47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为8万~16万人。在我国亦普遍存在着滥用注射方法给药,且人群中经注射传播的血源性感染患病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sAg阳性者约1.2亿。

1.3 输液操作不当引起的反应

临床输液操作不当可引起空气栓塞、静脉炎、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创伤性麻痹和过敏性休克等。

1.3.1 栓塞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状,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静脉插管及补液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心静脉输液时,由于静脉压低,

空气易于经导管逸入中心静脉而导致空气栓塞。长期置管而形成的隧道壁较为僵硬,拔管时若不注意,空气也可经此隧道进入中心静脉。输液过慢,静脉血回流凝固可形成小的血栓,静脉置管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小血栓,循环中的小血栓易随血流入肺,形成肺栓塞。 1.3.2 静脉炎 刺激性药物如万古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等输液配制浓度或输液速度不当,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

1.3.3 输液速度控制不当 输液治疗中控制速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常用的指标为滴速。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螺丝松紧不稳定,易改变滴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心血管事件。使用液滴计算滴速的方法亦不可靠,随着滴液速度加快,液量就变大。不同溶液的液滴量相差可高达20%,增加液体的滴速,液滴量之间的差别可达30%。而输液泵能精确控制滴速,但在医院普及尚有一定的难度。 1.3.4 其它反应 静脉穿刺部位的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引起组织坏死,成为感染源。锁骨下静脉穿刺,如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掌握不好,可引起气胸、血肿、气栓、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输液配制过早、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甚至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 2 大输液制剂的不良反应 2.1 晶体溶液

葡萄糖溶液为酸性,可致血栓性静脉炎,稀释血液还可引起红细胞聚集,甚至发生溶血。不适当应用含葡萄糖的大输液时可使血糖在应激性高血糖的基础上进一步升高,加重脑缺血缺氧的损伤。果糖与

葡萄糖相比,并无优越性,却有某些不良作用,如快速输注,可使血清乳酸和尿酸盐水平升高,且价格昂贵,重病患者应用后,易患乳酸性酸中毒,静脉输注往往引起尿酸生成过多,而导致高尿酸。氯化钠注射液使用不当,可出现血容量超负荷,肺水肿。 2.2 胶体溶液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等。右旋糖酐每天使用剂量>1~2 g•kg-1,会引起凝血障碍,除了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外还可降低Ⅷ因子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形成以及血液稀释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同时可造成配血型时的假凝集现象。低分子和小分子量右旋糖酐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右旋糖酐和明胶制剂均可引起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可直接激活血浆酶系统,引起类过敏反应。胶体液的扩容作用,亦可增加脑灌注压及颅内压。 3 输液的滥用及原因 3.1 不适当地补充营养物质

处方调查显示,多种维生素等制剂使用非常普遍,而相关检查和临床依据明显不足。食物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最好来源,膳食正常者,另行补充并无受惠之处,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由胃肠道外补充。微量营养素静脉给药如同消化道短路,使消化道对一些依赖其吸收或排泄的微量元素的生理调节作用丧失,而完全受静脉补充的控制,补充不当可产生毒副作用。 3.2 不适当地应用输液疗法

口服给药有效或不支持注射治疗时,不应滥用注射给药。对胃肠

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葡萄糖或氯化钠等补充营养物质通常是不必要的,且可带来不良反应。与静脉输液相比,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应用安全而简便,具有能改善葡萄糖-钠离子共同转运系统功能,增强食欲,并提供更好的营养等优点。对轻度或中度的脱水患者,如呕吐不严重,应提倡口服补液。对低钠血症可通过限制水入量,应用利尿剂,增加饮食摄入、口服氯化钠制剂和处理原发病等方法加以纠正,静脉给药补充只限于严重的低钠血症,以及增加摄入后疗效不佳的患者。

3.3 滥用输液的原因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有误,有些患者认为有输液才是积极的治疗,可体现对其疾病的重视,导致某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和要求而滥用输液。医生也存在对输液的不良作用和安全注射认识不足而滥用输液,或者为了安慰患者而无必要地输液。有的为了经济利益,能用口服制剂治疗者,也使用较贵的药物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不适当地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是医院内安全注射的一大隐患,合理的使用静脉输液需完善医、药、护之间的协作,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注射教育,形成倡导合理用药的社会大环境。

上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下一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