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的区分

2022-11-30

2006年6月9日16时, 马某纠集多人乘坐汽车窜至某村, 将该村支书的头蒙住, 强行带到山上某僻静处。持砍刀、手枪等作案工具威胁沈某要将其活埋, 强行向沈某索要10万元, 并且声称是借款, 以后会归还。后经沈某求饶, 双方谈至3万元。马某当场给沈某打了一张“今借沈某三万元, 三个月内归还”的欠条。随后马某将沈某送下山, 找了一辆出租车, 让沈某和司机一起去取钱, 并且威胁沈某人不得报警。沈某在取钱的过程中趁机逃跑并报警, 马某在等候沈某的钱时被警方抓获。 (1)

在本案中我认为存在两个争议的焦点。一是:如何认识欠条的性质。二是:马某触犯的是抢劫罪还是敲诈勒索罪抑或是绑架罪。

我认为对欠条的定性很重要, 足以决定马某的罪与非罪。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们将本案中的欠条定性为合法的债权债务, 那么马某只是在建立债权债务关系中使用了暴力和胁迫的行为, 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故也无社会危害性, 马某的行为相应的就应该被认定为无罪。如果认为欠条是非法的无效的, 马某打欠条只是幌子, 实际行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行为, 那么马某的行为就一定是犯罪。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欠条的性质和马某罪与非罪加以分析。

(1) 我们知道债权关系的设立是民法中常见的现象。民法讲究意思自治, 如果在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意思表达不是在自己真实和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 那么后果就是法律关系也不能发生正常的效力。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55条: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本案中沈某因被马某威胁而不得已答应借钱, 沈某在作出意思表示时是不自由的, 作出的意思表示也非沈某真实的意思表示, 故该行为是无效的。所以马某和沈某之间的欠条不是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

(2) 根据社会经验, 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有借钱的目的时, 不应当只根据借钱人的一面之词也不能仅看有无欠条。而应该综合考虑借钱人所借钱款的用途、有无急用、借钱的环境、日后归还的可能性等。所以本案中马某的借钱方式有些值得怀疑, 正常人借钱都是和颜悦色的以一种友好磋商的方式向别人表达借钱的想法, 而本案中马某扬言不借钱就将沈某活埋, 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很不合社会一般的常识, 很难让正常的理性人认为这是合理的借钱方式。正如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一群小流氓小地痞拦下一个过路的行人, 拿着刀对着路人说:“哥们, 借兄弟点钱花花, 兄弟可以给你打个欠条”。这种情形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不是借钱而是抢劫。所以本案虽没有交代马某借钱的用途、有无归还的可能性等背景, 但根据马某借钱的方式, 口气, 态度等我们不能认定沈某具有真正的借钱目的, 而是想以借钱的幌子来行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之实。

(3) 马某将沈某的头蒙住, 强行带至偏僻处, 用砍刀手枪威胁他不借钱就将其活埋, 这些都会让被害人本人产生极度恐惧的心理, 也会让旁观者毛骨悚然, 极大的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我认为马某的行为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他的一系列恶行暴露了他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 所以我认为他触犯了刑法, 既然触犯了刑法就应该受到刑法的制裁与惩罚。总之马某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所以从刑法的犯罪特征这一方面也论证了马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明确了欠条的性质我们也就能确定马某的行为是罪还是非罪, 他的行为当然是罪。

从刑法239条和社会常识中我们可以得出绑架的形式常有以下三种: (一)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 (二) 出于政治性和其他目的绑架他人作为人质; (三)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

绑架罪的主观方面除了故意外, 还应满足两个特殊的要件。一是行为人具有利用第三人对人质担心的主观意思。二是主观上还要具有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的目的。此罪的行为结构可概括为:具有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的目的—非法控制人质—利用第三人的担忧向第三人提出非法要求—达到目的。本案中马某以勒索财物绑架了沈某, 是三种绑架形式中的第一种。但是从题目中的信息来看, 马某没有利用第三人对沈某担心的意思, 也没有想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的目的, 他只是想从沈某本人这里取得钱财而不是想利用沈某的亲人对沈某的安危担忧来从亲人那里取得钱财。所以不满足绑架罪特殊的主观要件, 所以不是绑架罪。

马某的行为不是绑架罪, 那么是不是敲诈勒索罪呢?敲诈勒索罪的行为结构通常是:实施恐吓行为—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基于恐惧心理交付财物—行为人取得财物。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敲诈勒索罪中恐吓的程度是使被害人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但给被害人留有一定程度的意志自由, 被害人还可以勉强自己决定要不要满足行为人的不法目的, 而不是一点选择的余地都没有只能被迫满足行为人的目的。还应该注意到敲诈勒索中告知被害人的恶害内容只能在将来得以实施, 不能当场实施, 如果能当场实施也不构成敲诈勒索罪。本案中马某用砍刀和枪威胁沈某不借钱就要将他活埋, 在这种恐吓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沈某敢说不, 那么在山上被马某纠集的多人活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马某的恶害内容极可能当场就实现。再者, 沈某面对如此大的压力, 他除了听从行为人的安排外没有一点可以选择的余地。故从恶害的内容可以当场实现和沈某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两方面讲本案的案情是不构成敲诈勒索罪的。

马某的行为不构成敲诈勒索罪也不构成绑架罪, 是不是就构成抢劫罪呢?在刑法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避免犯一个错误, 即:对一个犯罪行为给出几个可能的罪名, 排除其中几个剩下的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答案。这种方法极容易出现错误。判断一个犯罪行为是不是某罪名, 最可靠的分析方法是看犯罪行为符不符合该罪的犯罪构成, 而排除法只能作为确定罪名辅助的方法。

关于抢劫罪规定在刑法第263条, 抢劫罪的行为结构通常是:实施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排除对方反抗—对方因无法反抗而放弃财物—行为人取得财物。本案中马某用胁迫的强制手段排除了沈某的反抗, 沈某不得已答应借钱。案情完全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 也符合抢劫罪的行为结构。故我们有理由认定沈某的行为是抢劫罪。

至此本案的罪名我们都分析清楚了。最后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对抢劫罪、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每个罪独有的特征进行说明并将三罪进行比较区分。

(一) 绑架罪的独有特征是利用被害人的亲属对被害人的安危担忧向被害人的亲属提出非法目的。这一点是另外两个罪名所不具备的。只要有这个特征就可以认定为绑架罪, 与其他两个罪名很顺利的就可以区分开。

(二) 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最大的不同在于暴力实施的时间和被害人意志自由的程度不同。抢劫罪的暴力时间只能发生在当场而敲诈勒索罪的暴力只能发生在将来;抢劫罪中被害人的意志完全不自由, 没有选择余地, 而敲诈勒索罪中被害人还有一定程度的意志自由, 有少许的选择余地。

抢劫罪、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确实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三个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量刑也不同。因此只有准确的确定罪名, 才能实现罪刑相适应。实现罪刑相适应, 对被告人和被害人而言才是公平的。写完本文后, 我对三个罪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对彼此之间的区别也更明晰, 遇到类似的案件判断罪名时心中有了很多的标准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凭感觉的毛坯推理了。

摘要:抢劫罪、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在现实中频频发生, 因都为财而具有某些共性构成要件上也有某些共同之处, 因而三罪常常容易混淆。在实践当中三罪的区分也常常困扰着我们, 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罪名进行区分。本文从陈兴良老师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入手分析这三个罪名之间的异同, 最终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三个相似罪名的内涵的目的。

关键词:抢劫,绑架,敲诈勒索,犯罪构成

参考文献

[1] 陈兴良.刑法案例优秀作业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 张瑞.比较视野中的规范分析[Z].刑法案例优秀作业选, 2008.

[3] 梁日.徘徊于此罪与彼罪之间——对非典型暴力取财犯罪行为的认定[Z].刑法案例优秀作业选, 2008.

上一篇:当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下一篇:新媒体时代书店品牌对消费者的再购买意愿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