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抢劫罪司法解释

2024-05-02

最高法抢劫罪司法解释(精选7篇)

篇1:最高法抢劫罪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首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处分查封财产有关问题的批复》,该司法解释将自20xx年4月14日起施行。

关于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

批复明确,执行过程中,应当由首先查封、扣押、冻结法院负责处分查封财产,但已进入其他法院执行程序的债权对查封财产有顺位在先的担保物权、优先权,自首先查封之日起已超过60日,且首先查封法院尚未就该查封财产发布拍卖公告或者进入变卖程序的,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可以要求将该查封财产移送执行。

批复规定,优先债权执行法院要求首先查封法院将查封财产移送执行的,应当出具载明将查封财产移送执行及首先查封债权的相关情况等内容的商请移送执行函,并附确认优先债权的生效法律文书及案件情况说明,首先查封法院应当在收到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商请移送执行函之日起15日内出具移送执行函,将查封财产移送优先债权执行法院执行,并告知当事人。

批复明确,财产移送执行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在处分或继续查封该财产时,可以持首先查封法院移送执行函办理相关手续。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对移送的财产变价后,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清偿顺序分配,并将相关情况告知首先查封法院。首先查封债权尚未经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应当按照首先查封债权的清偿顺位,预留相应份额。

批复规定,首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就移送查封财产发生争议的,可以逐级报请双方共同的上级法院指定该财产的执行法院。共同的上级法院根据首先查封债权所处的诉讼阶段、查封财产的种类及所在地、各债权数额与查封财产价值之间的关系等案件具体情况,认为由首先查封法院执行更为妥当的,也可以决定由首先查封法院继续执行,但应当督促其在指定期限内处分查封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修改的有关情况。媒体普遍关注刑事被告人出庭受审“去囚服”,这一外显的司法文明的确值得点赞。

尽管在此之前,最高法院数度放出风声,将“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让被告体面受审,就是对被告人人权实实在在的司法保障,而有些地方法院,如河南高级法院等,在为刑事被告人“去囚服”等体面受审的保障措施上,已经走在了前面。此次最高法院借助修订法庭规则之机,统一推进司法文明与司法礼仪,当是水到渠成之事。

除了让司法文明在法庭规则中彰显,程序公正更是法庭规则的重中之重。此次修订的法庭规则也更加注重了庭审规则的公平。如诉讼权利行使受到平等保护。规则要求审判人员在庭审活动中平等对待诉讼各方,不歧视或偏袒任何一方。这在刑事诉讼中,亦即强调法官对控辩双方平等对待,不歧视或偏袒任何一方——在中国的司法语境中,歧视主要指向辩方,偏袒主要指向检方。

此次修订也强调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定全体人员在庭审活动中都应当服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指挥,遵守法庭纪律,尊重司法礼仪。任何人违反法庭规则,都应受到追究。这里的“任何人”,自然包括了被告人、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也包括了出庭支持公诉的检控人员,以及法院的工作人员。

长期以来,中国刑事司法程序深受国家本位主义的影响,优先强调惩罚犯罪,而轻视人权保障。在国家本位的身份自认之下,法官天然倾向检控方,法律界甚至以“刘关张”来形容公检法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在制度设计上,公检法本该是相互制约的“魏蜀吴”关系。也正因为控审两方同属司法官序列,有“国家”身份,在一些手持裁判权柄的法官心中,“控辩平衡”的诉讼理念总难以生长。

我们常把法官比喻为天平,这架天平的两端托盘,就放置着控辩双方。从控辩各自占有的司法资源来看,它们天然不平衡。因为代表国家追诉犯罪的控方在诉讼资源的配置上,有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后盾,而被告人及其律师则只能依靠微弱的个人力量来行使其权利。这种力量的失衡直接影响控辩双方调查取证的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诉讼的走向。如果在庭审中,还不能得到公平对待,控辩的失衡将更趋严重,一架倾斜的天平,也将无以彰显结果的公正。这就是各国司法的制度设计,都格外强调法官中立的根源所在。

新的法庭规则注重对控辩双方的平等保护,强调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些具体的措施无疑有助于校正过去失衡的控辩关系,法庭中立更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篇2:最高法抢劫罪司法解释

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严惩非法集资
http://.cn 2011 年 01 月 04 日 10:40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 1 月 4 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最高人民法院今 天上午 10 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实施《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 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王少南介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危害市场经济秩 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属于典型的涉众型犯罪,具有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 性。近年来查处了一批重大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包括“万里大造林”案、“亿霖木业”案等,这些案件涉案金额大,受害人数多,作案周期长,案发后大部分集资款已被挥霍、转移、隐 匿,资金返还率低,集资群众损失惨重,频频引发聚众上访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受害群众 自杀等恶性事件。当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作案手段多样,手法不断翻新,极具隐蔽性和欺 骗性。犯罪分子往往依托合法注册的公司、企业,以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委托理财等为幌子,巧妙伪装,故意混淆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界限。新的非法 集资手法层出不穷,利用经营投资、商品销售、电子商务、基金运作、风险投资、新能源开 发、外汇交易、消费返利、黄金期货交易等形式的非法集资纷纷涌现,并不断由传统的种植 业、养殖业向房地产、商贸、金融、旅游、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渗透。对于形形色色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实践中普遍反映,相关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政策法律界限不易把握,法律适用疑难问题较多。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台了本司法解释。概括地讲,《解释》分九条,共规定了八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明确了非法集资的界定 标准和特征要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具体行为方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明确了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要件的具体认定标准、定罪量刑标准; 明确了擅自发 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的具体行为方式;明确了非法擅自募集基金行为的定性处理意见; 明确了非法集资活动当中虚假广告行为的性质认定和处罚标准。特别强调“明知他人从事欺 诈发行股票、债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擅自发行股票、债券,集资诈骗或者组织、领导传 销活动等集资犯罪活动,为其提供广告等宣传的,以相关犯罪的共犯论处。”这个处罚应该 是比较严厉的。


篇3:最高法抢劫罪司法解释

案例一:甲乙经预谋后, 趁路过的丙不备, 甲将丙手中的一部手机抢走后逃离, 丙抱住来不及逃跑的乙, 乙对丙立即实施暴利后逃离现场。本案中, 两被告人在预谋阶段是概括性故意, 没有明确是抢劫还是抢夺, 在犯罪过程中, 两被告人首先实施的抢夺的行为, 在逃跑过程中, 被告人乙为抗拒抓捕, 对来拦阻的被害人施以暴力, 符合转化抢劫罪的客观条件。因此, 对林某应以按刑法第269条定罪论处。而被告人乙仅有共同抢夺的故意, 仅参与了共同抢夺的行为, 因此对甲以抢夺罪论处。

案例二:甲乙经预谋后, (均携带水果刀) 趁路过的丙不备, 甲将丙手中的手机抢走后逃离现场, 丙抱住来不及逃跑的乙, 不让其逃跑, 乙对丙立即出示刀具威胁后挣脱逃离现场。本案的甲乙都具有携带刀具实施抢夺的故意, 因此对甲乙均直接按刑法267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一) 转化型抢劫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在转化型抢劫罪中, 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的共同故意较容易认定, 然而对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的行为及, 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如上述案例一, 甲、乙有着共同抢夺的共同故意, 但无抢劫的故意, 乙为抗拒抓捕而实施的暴力行为甲并不知情, 也没有提供任何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乙的行为应该是“实行犯过限”。所以对于甲的行为仅以抢夺罪定罪处罚, 不应转化为抢劫罪。又一例:甲、乙伙同去丙家实施盗窃, 甲、乙得手后正欲离去时被回家的丙发现。当时乙跪请宽恕, 这时, 甲从丙的后面用工具将丙击倒后, 二人迅速逃跑。甲构成抢劫罪无疑。而乙见丙被击倒后的第一反映就是逃跑, 可见其主观上也具有抗拒抓捕的目的, 而对于甲的行为完全持放任态度的间接故意。因此应认定甲、乙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二) “携带凶器抢夺”的是否一律转化为抢劫罪的认定。

对刑法第267条第2款关于“携带凶器抢夺”处理规定的理解和认定上, 笔者立足立法原意支持客观说, 在理解和认定上应坚持法定与意定相结合。《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 “携带凶器抢夺, 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因此, 如果行为人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的, 一律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器械抢夺, 需视其是否为实施犯罪而定, 不能一律认定为抢劫罪。

(三) 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未达到“数额较大”的定罪起点, 能否转化为抢劫罪的认定。

对此, 实践中存在各种不同意见, 择其要者可概括为肯定论和否定论。肯定论者认为, 从1979年刑法第153条即1997年刑法第269条的犯罪性质和危害程度出发, 不应对先行的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数额做出任何限制, 只要有上述行为即可, 而不是构成上述罪名才可以发生转化。否定论者认为, 必须是数额较大达到定罪起点, 才可以转化为抢劫罪。笔者支持肯定论的观点, 理由如下:盗窃、诈骗、抢夺其本身是否构成犯罪, 不应成为转化抢劫的一个构成要件;另外, 抢劫罪的构成不受数额较大的限制;最高院的批复意见要求具备“使用暴力或者暴力威胁, 情节严重”这一附加情节, 才能转化为抢劫罪, 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已为实践所认可。

(四) 实施其他类型的盗窃、诈骗、抢夺的行为能否转化为抢劫罪的认定。

其他类型的盗窃、诈骗、抢夺罪其本质属性和普通盗窃、诈骗、抢夺罪是一样的, 且往往危害性更为严重。笔者认为是可以转化为抢劫罪的。但是在认定上还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若实施其他类型的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构成的犯罪较抢劫罪处罚更重, 则应适用择一重罪处罚原则。即按转化的罪定罪只能比原犯的罪处罚重, 而不能相反。因为转化犯的立法目的旨在严惩某类犯罪行为。对于情节严重的盗窃, 为了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想威胁, 情节严重的, 直接依照《刑法》第127条第一款处罚, 不再认定转化的问题了。

(五) 转化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入户盗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法发[2005]8号) ]的转化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入户盗窃, 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 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这一司法解释对司法机关在审理入户盗窃转化为抢劫的案件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那么对于入户实施诈骗、抢夺财物, 因被揭穿和制止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是否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笔者认为, 尽管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 作为入户发生的转化型抢劫行为, 不应当只限于入户盗窃, 入户诈骗、抢夺与入户盗窃在性质上不无两样, 也应当按《解释》来认定。

参考文献

[1]高憬宏, 杨万明主编.基层人民法院法官培训教材[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姜伟主编.刑事司法指南[M].法律出版社.

篇4:最高法出台司法政策加强反恐

“多起已告破的暴恐案件都显示,那些经由网络、借助社交媒体传播的暴恐音视频,是导致暴力恐怖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李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从源头上防控暴力恐怖犯罪

近日,为期一年的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司法部门也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在6月3日的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级法院要进一步加强刑事审判,依法从重从快审理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案件,始终保持对暴恐犯罪的高压态势,对恐怖分子、分裂分子坚决给予打击。

李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此次最高法明确出台涉传播暴恐音视频相关犯罪的司法政策,就是要切断极端思想传播的途径,对犯罪分子形成强大法律震慑,从源头上防控暴力恐怖等犯罪的发生。

6月5日,乌鲁木齐、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六地州市人民法院对23起涉暴恐案件81名被告人集中进行公开宣判,其中9人被判处死刑。

在这次集中公开宣判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多通过网络、手机等手段传播暴恐音视频实施犯罪。对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洪流说,近年来所发生的暴恐案件中,几乎所有犯罪分子都曾收听观看过暴恐音视频,现实危害极大。

此次集中宣判的案件中,一些被告人利用网络、手机、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多次公开向他人散布有关“消灭异教徒”“圣战殉教进天堂”“迁徙”等宗教极端思想的暴力音视频,企图挑起各族民众之间的仇恨、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性质恶劣,情节严重。

李伟分析,暴恐事件的幕后黑手们,不仅善于揣摩受众心理,更善于利用新媒体,甚至还出现专门传播暴恐信息的微信公众账号。

有报道称,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南疆,这些如病毒般传播的暴恐信息,试图把新疆变成杀戮的战场。不仅是一些年轻的维吾尔族青年,甚至一些基层的维吾尔族干部、教师也被洗脑,走上恐怖分子的不归路,成为暴力恐怖势力的炮灰。

去年4月,新疆喀什地区发生的暴力恐怖袭击,造成了21人死亡,其中包括15名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以及6名暴徒;8个犯罪嫌疑人被拘捕。

经过审讯,他们这个团伙在去年年初就反复观看境外的暴恐的视频,然后还进行一些训练,自己制作1.2米长的砍刀,就是为了准备“圣战”。

据官方公布的消息,仅2013年,“东伊运”共制作发布暴恐音视频107部,超历年总和。制作、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成为当前暴恐案件多发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传播非法宣传品速度快、范围广、方式隐蔽,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和影响日益严重。

从通告到司法政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艾尼瓦尔曾对媒体说,暴力恐怖音视频的极端危害性表现在,通过曲解《古兰经》教义,灌输宗教极端思想,宣扬所谓的“圣战”,实为煽动实施暴力恐怖犯罪。

据艾尼瓦尔透露,暴恐分子甚至通过发布含有对妇女及儿童进行“圣战”洗脑、接受恐怖训练的视频,企图鼓动妇女儿童加入暴力恐怖组织。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今年3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文化厅、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严禁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

《通告》对什么是“暴力恐怖音视频”作出界定,并要求严禁制作、发送、播放、复制、传播、存储暴力恐怖音视频,严禁浏览、下载、存储、复制、转发、发布、上传暴力恐怖音视频以及相关网址链接,严禁制作、贮存、销售、运输、夹带、寄送含有暴力恐怖音视频的物品。

《通告》要求持有、存储暴力恐怖音视频者立即删除、销毁;个人无法删除、销毁的,在一个月内上交当地公安机关或基层组织。违反《通告》规定的,将依法处置;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通告》发布之后,新疆各地、各部门加大查处、打击传播暴恐音视频工作力度。截至5月7日,全区公安机关已清理暴恐音视频、链接等有害信息2229条,侦办各类案件226起,共打击处理232人,其中刑事拘留71人,批捕17案34人。对107名案件当事人分别进行了行政拘留、警告等处罚。

新疆全区各级法院也开展涉传播暴恐音视频犯罪案件的审判专项工作。5月20日,塔城、昌吉、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6个地州对16案39人集中进行了公开宣判。

新疆高院新闻发言人于会堂在第二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公布典型案例,目的就是让社会公众进一步认清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的极端危害性,自觉抵制和阻止暴恐音视频的传播,净化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上个月末宣布将开展“网络暴恐音视频专项清理行动”,誓言将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制作、传播暴恐音视频违法行为。

据新华社报道,国新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网络暴恐音视频专项清理行动”将打击网上传播暴恐音视频、发布暴恐行动实施方法以及售卖相关作案工具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惩罚发布暴恐音视频信息、售卖境外信息传播工具的网站,切断暴恐分子利用网络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煽动实施暴恐活动的渠道。

司法部司法所所长王公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此次最高法出台相关的司法政策,将统一全国各级法院在审理涉传播暴恐音视频案件的量刑标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的《通告》相比,它将更具权威性,且覆盖面更广。

司法政策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司法事务实施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策略和措施,通常等同于法律。“司法政策是一种刚柔相济的社会调整机制,既有政策特有的刚性,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兼容原则性和灵活性。”王公义说。

他还告诉记者,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专门针对涉传播暴恐音视频犯罪的法律,司法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统筹把好各类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关,公正高效地审理执行各类涉恐案件。

但是,司法政策虽然可以提高效率,却无法替代法律。因此,李伟建议尽快制定我国的“反恐怖法”,使公安司法机关在打击暴恐犯罪时有法可依。

篇5:最高法关于保险法司法解释(三)

据介绍,《解释三》共26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明确人身保险利益主动审查原则,防范道德风险。《解释三》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审理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时,主动审查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以及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是否经过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

第二,细化死亡险的相关规定,鼓励保险交易。有的保险公司在承保时未主动审查死亡险的订立是否符合保险法第33条、34条的规定,但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却以保险合同违反以上规定为由主张保险合同无效并拒赔。针对该问题,《解释三》对保险法的规定进行细化。

第三,明确体检与如实告知义务的规定,维护诚实信用。《解释三》明确,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根据保险人要求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体检,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不能免除,鼓励最大诚信。

第四,明确保险合同恢复效力的条件,维持合同效力。《解释三》规定,投保人提出恢复效力申请并同意补交保险费的,保险人原则上应予恢复效力,除非被保险人的危险程度在中止期间显著增加。

第五,规范受益人的指定与变更,保护受益人的受益权。《解释三》借鉴域外相关做法,规定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变更受益人,自变更受益人的意思表示作出时生效。同时,为了保护保险人的合理信赖,变更受益人没有通知保险人的,不得对抗保险人。

第六,规范医疗保险格式条款,维持对价平衡。《解释三》规定:被保险人未在保险合同约定的医疗服务机构接受治疗的,保险人可以拒绝给付保险金,但被保险人因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就医的除外。

此外,《解释三》还对保险金请求权的转让、作为被保险人遗产的保险金给付、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同时死亡的推定、故意犯罪如何认定等问题作了规定。

《解释三》将于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20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61次会议通过)

法释〔〕2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2015年11月25日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合同章人身保险部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当事人订立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根据保险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可以在合同订立时作出,也可以在合同订立后追认。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保险合同并认可保险金额:

(一)被保险人明知他人代其签名同意而未表示异议的;

(二)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指定的受益人的;

(三)有证据足以认定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的其他情形。

第二条 被保险人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人和投保人撤销其依据保险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所作出的同意意思表示的,可认定为保险合同解除。

第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时,应主动审查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以及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是否经过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

第四条 保险合同订立后,因投保人丧失对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当事人主张保险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条 保险合同订立时,被保险人根据保险人的要求在指定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体检,当事人主张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免除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保险人知道被保险人的体检结果,仍以投保人未就相关情况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为由要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六条 未成年人父母之外的其他履行监护职责的人为未成年人订立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当事人主张参照保险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认定该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经未成年人父母同意的除外。

第七条 当事人以被保险人、受益人或者他人已经代为支付保险费为由,主张投保人对应的交费义务已经履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八条 保险合同效力依照保险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止,投保人提出恢复效力申请并同意补交保险费的,除被保险人的危险程度在中止期间显著增加外,保险人拒绝恢复效力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保险人在收到恢复效力申请后,三十日内未明确拒绝的,应认定为同意恢复效力。

保险合同自投保人补交保险费之日恢复效力。保险人要求投保人补交相应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九条 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未经被保险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应认定指定行为无效。

当事人对保险合同约定的受益人存在争议,除投保人、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之外另有约定外,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受益人约定为“法定”或者“法定继承人”的,以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为受益人;

(二)受益人仅约定为身份关系,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为同一主体的,根据保险事故发生时与被保险人的身份关系确定受益人;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为不同主体的,根据保险合同成立时与被保险人的身份关系确定受益人;

(三)受益人的约定包括姓名和身份关系,保险事故发生时身份关系发生变化的,认定为未指定受益人。

第十条 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变更受益人,当事人主张变更行为自变更意思表示发出时生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变更受益人未通知保险人,保险人主张变更对其不发生效力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投保人变更受益人未经被保险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应认定变更行为无效。

第十一条 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变更受益人,变更后的受益人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二条 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指定数人为受益人,部分受益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前死亡、放弃受益权或者依法丧失受益权的,该受益人应得的受益份额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处理;保险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该受益人应得的受益份额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未约定受益顺序和受益份额的,由其他受益人平均享有;

(二)未约定受益顺序但约定受益份额的,由其他受益人按照相应比例享有;

(三)约定受益顺序但未约定受益份额的,由同顺序的其他受益人平均享有;同一顺序没有其他受益人的,由后一顺序的受益人平均享有;

(四)约定受益顺序和受益份额的,由同顺序的其他受益人按照相应比例享有;同一顺序没有其他受益人的,由后一顺序的受益人按照相应比例享有。

第十三条 保险事故发生后,受益人将与本次保险事故相对应的全部或者部分保险金请求权转让给第三人 ,当事人主张该转让行为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根据合同性质、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除外。

第十四条 保险金根据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被保险人的继承人要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保险人以其已向持有保险单的被保险人的其他继承人给付保险金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五条 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存在继承关系,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人民法院应根据保险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并按照保险法及本解释的相关规定确定保险金归属。

第十六条 保险合同解除时,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受益人为不同主体,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要求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保险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保险人依照保险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的,其他权利人按照被保险人、被保险人继承人的顺序确定。

第十七条 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当事人以其解除合同未经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同意为由主张解除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已向投保人支付相当于保险单现金价值的款项并通知保险人的除外。

第十八条 保险人给付费用补偿型的医疗费用保险金时,主张扣减被保险人从公费医疗或者社会医疗保险取得的赔偿金额的,应当证明该保险产品在厘定医疗费用保险费率时已经将公费医疗或者社会医疗保险部分相应扣除,并按照扣减后的标准收取保险费。

第十九条 保险合同约定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核定医疗费用,保险人以被保险人的医疗支出超出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为由拒绝给付保险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保险人有证据证明被保险人支出的费用超过基本医疗保险同类医疗费用标准,要求对超出部分拒绝给付保险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条 保险人以被保险人未在保险合同约定的医疗服务机构接受治疗为由拒绝给付保险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被保险人因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就医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保险人以被保险人自杀为由拒绝给付保险金的,由保险人承担举证责任。

受益人或者被保险人的继承人以被保险人自杀时无民事行为能力为由抗辩的,由其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十二条 保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刑事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其他结论性意见为依据。

第二十三条 保险人主张根据保险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证明被保险人的死亡、伤残结果与其实施的故意犯罪或者抗拒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被保险人在羁押、服刑期间因意外或者疾病造成伤残或者死亡,保险人主张根据保险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 投保人为被保险人订立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合同,被保险人被宣告死亡后,当事人要求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被保险人被宣告死亡之日在保险责任期间之外,但有证据证明下落不明之日在保险责任期间之内,当事人要求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被保险人的损失系由承保事故或者非承保事故、免责事由造成难以确定,当事人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相应比例予以支持。

第二十六条 本解释自2015年12月1日起施行。本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篇6:最高法抢劫罪司法解释

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28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补充规定》,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强调虚假债务、非法债务不受法律保护。

根据这份补充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新增两款,分别规定: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同时下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及夫妻债务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法院正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作出的补充规定,在家事审判工作中正确处理夫妻债务,依法保护夫妻双方和债权人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推进和谐健康诚信经济社会建设。

通知明确提出,未经审判程序,不得要求未举债的夫妻一方承担民事责任。在审理以夫妻一方名义举债的案件中,应当按照民诉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原则上应当传唤夫妻双方本人和案件其他当事人本人到庭,庭审中应当要求有关当事人和证人签署保证书。未具名举债一方不能提供证据,但能够提供证据线索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调查取证。对伪造、隐藏、毁灭证据的要依法予以惩处。

通知规定,债权人主张夫妻一方所负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当事人之间关系及其到庭情况、借贷金额、债权凭证、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债务是否发生。

通知强调,要防止违反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仅凭借条、借据等债权凭证就认定存在债务的简单做法。在当事人举证基础上,要注意依职权查明举债一方作出有悖常理的自认的真实性。

在区分合法债务和非法债务,对非法债务不予保护的基础上,该通知还明确提出,对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夫妻一方举债用于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向其出借款项,不予法律保护;对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举债后用于个人违法犯罪活动,举债人就该债务主张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的,不予支持。

在相关案件执行工作方面,该通知提出,要树立生存权益高于债权的理念,对夫妻共同债务的执行涉及到夫妻双方的工资、住房等财产权益,甚至可能损害其基本生存权益的,应当保留夫妻双方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执行夫妻名下住房时,应保障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一般不得拍卖、变卖或抵债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

通知同时强调,在处理夫妻债务案件时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原则。要制裁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伪造债务的虚假诉讼,对涉嫌虚假诉讼等犯罪的,特别是虚构债务的犯罪,应依法将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侦查机关。

篇7:最高法抢劫罪司法解释

近日,最高法对“婚姻法司法解释”第24条作出补充规定,增加规定了虚假债务、非法债务不受法律保护,下面是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月28日,针对现实家事纠纷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解释(二)补充规定》,增加规定了虚假债务、非法债务不受法律保护,分别作为24条的第二款、第三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于4月1日起施行,其中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在司法实践中,个别法院的法官往往以这一条为裁决依据,一些人需要为他们的前夫(前妻)的债务“买单”。最高法正是就此出台补充规定。此外,最高法表示将持续发布指导性案例,就家事审判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裁判尺度。

目前我国正在编纂民法典,民法总则通过后将要启动民法分则编纂工作。最高法表示将积极配合全国人大立法工作,对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夫妻财产问题、夫妻债务等问题作进一步分析研判,以更好指导各级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涉及夫妻债务案件。

对夫妻一方所负非法债务不予保护

最高法审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杜万华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社会公众反响强烈、最不能接受的是,夫妻一方因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而无法清偿的债务,个别法院的法官在判决中也界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让不知情也未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另一方也要承担债务。

杜万华就此表示,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欠下的赌债、毒债,都是在实施这些违法犯罪过程中产生的,依法不受法律保护,而构成犯罪的应及时将犯罪线索移送侦查机关。

另外一种情形是,夫妻一方因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需要,向他人借款,他人明知或应该知道借款目的,事后还向未举债的配偶主张共同债务的,法院也不予支持。

此外,夫妻一方因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需要,向他人借款,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借款真实目的,举债人主张该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的,也不能得到法院支持。

这也意味着,只要是夫妻一方所负债务为非法债务,法院将不予保护。从而对夫妻一方举债用于不正当个人需求,另一方为此“买单”的利益失衡问题如何解决更加明确。

法院综合判断一方债务是否为共同债务

鉴于司法实践中个别法院没有严格依法处理案件,出现不恰当判决的情况,最高法同时发布《通知》,进一步强调、细化法院审理涉及夫妻债务案件的要求。

现实中,一些个案存在适用24条后,虚假债务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情形,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法院对债务是否虚假未依法从严审查。

最高法认为,未从严查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事人、证人不到庭参加诉讼。为破解这一问题,《通知》明确提出,当事人本人、证人应当按照民诉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到庭并出具保证书,通过对其本人进行调查询问,进一步核实债权债务关系及具体债务是否真实。未举债夫妻一方虽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及具体债务是虚假的,但是可以提供相关证据线索,法院则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调查取证。

《通知》还指出了实务中未经审判即要求未举债夫妻一方承担民事责任的错误做法,并提出了改正要求。

为防止法院机械简单办案,仅凭借条、借据等就认定存在债务的简单做法,《通知》明确要求,在认定夫妻一方债务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时,要综合多个因素综合判断,其中包括借贷金额大小与出借人经济能力是否匹配,款项交付方式、地点和时间是否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等。

相关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

根据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10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

的解释(二)的补充规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婚姻法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第一条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当事人请求解除的同居关系,属于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

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二条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案件后,经审查确属无效婚姻的,应当依法作出宣告婚姻无效的判决。原告申请撤诉的,不予准许。

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离婚案件后,经审查确属无效婚姻的,应当将婚姻无效的情形告知当事人,并依法作出宣告婚姻无效的判决。

第四条人民法院审理无效婚姻案件,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应当对婚姻效力的认定和其他纠纷的处理分别制作裁判文书。

第五条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死亡后一年内,生存一方或者利害关系人依据婚姻法第十条的规定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六条利害关系人依据婚姻法第十条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婚姻无效的,利害关系人为申请人,婚姻关系当事人双方为被申请人。

夫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为被申请人。

夫妻双方均已死亡的,不列被申请人。

第七条人民法院就同一婚姻关系分别受理了离婚和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案件的,对于离婚案件的审理,应当待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案件作出判决后进行。

前款所指的婚姻关系被宣告无效后,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应当继续审理。

第八条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因履行上述财产分割协议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九条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第十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第十一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下列财产属于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一)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二)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三)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第十二条婚姻法第十七条第三项规定的“知识产权的收益”,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

第十三条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属于个人财产。

第十四条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发放到军人名下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的,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年限乘以年平均值,所得数额为夫妻共同财产。

上一篇:连锁超市标准化管理下一篇:区××年平安建设综合治理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