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

2024-04-10

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共13篇)

篇1: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

【成语】敲诈勒索

【拼音】qiāo zhà lè suǒ

【简拼】qzls

【近义词】巧取豪夺、仗势欺人、敲榨勒索

【反义词】拾金不昧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依仗势力或抓住把柄进行恐吓,用威胁手段索取财物。

【成语出处】曲波《林海雪原》:“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一名宋福,一名王大路,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作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曲波《林海雪原》三三)

【英文翻译】racketeering

【成语正音】勒,不能读作“lèi”。

【成语辩形】诈,不能写作“榨”。

【产生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2: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

第一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第二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四)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五)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六)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

(七)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第三条 二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多次敲诈勒索”。

第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数额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百分之八十的,可以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五条 敲诈勒索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三)被害人谅解的;

(四)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第六条 敲诈勒索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不认为是犯罪;认定为犯罪的,应当酌情从宽处理。

被害人对敲诈勒索的发生存在过错的,根据被害人过错程度和案件其他情况,可以对行为人酌情从宽处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七条 明知他人实施敲诈勒索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篇3:群众上访行为能否触发敲诈勒索罪

(一) 案由

河北省某县政府为保证“梨乡水城”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 将占用该县下辖的某镇某村包括村民张某在内的119户村民的近百亩土地修建北环路。该县政府提供了“以租代征”的补偿方案, 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标准给村民发放补偿款。张某认为补偿方案不合理, 因为其被占用的两亩果园每年净收益2万元, 而政府每年2000元的补偿标准太低。张某向该县多个部门反映无果后开始上访, 2008年5月7日, 张某家投入1.2万元打的80多米深的机井及相关配套设备被政府雇来的推土机推平, 政府只赔偿了7080元。张某不服, 继续上访, 并“威胁”镇政府若补偿问题不能合理解决就一直上访。奥运会前夕, 该县领导派人将在北京上访的张某接回, 并通过中间人与张某协商, 最终于8月16日达成了补偿张某有关土地、果园、机井及配套设施的损失共计2万元的协议。张某收到补偿款后, 还开具了一张收据, 收据上清楚地写明“收到土地、果园、机井配套设施赔偿款2万元”。2009年3月22日, 该县公安局以张某涉嫌敲诈勒索罪为由将张某拘留, 不久后批准逮捕。魏县检察院指控“张某按浅井标准领取了7080元补偿后, 仍要求按深井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 并以此为要挟, 多次上访, 敲诈镇政府2万元现金”。

(二) 对此案件的分歧意见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 张某以上访威胁镇政府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张某以上访威胁镇政府的行为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二、对行为性质的分析

(一) 对上访维权行为和敲诈勒索罪的定义

上访, 即群众越过底层相关国家机关到上级机关反映问题并寻求解决的一种途径。意向上级政府反映群众意见, 反映出群众对上级政府的信任, 是我国特有的政治表达形式。上访是群众反映意见、上层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敲诈勒索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以威胁或胁迫方法, 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 对比敲诈勒索罪在外国刑法中的规定

在外国刑法中, 有一种罪行被规定为“恐吓的犯罪”。 (1) 恐吓的犯罪, 是恐吓他人, 使之交付财物, 以及得到财产上不法的利益, 或者使他人得到财产上不法的利益的行为。恐吓犯罪性质上类似于诈骗犯罪, 抢劫犯罪, 强要罪等。 (2)

(三) 具体判定上访行为能否触发敲诈勒索罪

1. 群众上访是否以非法占有为主观目的

根据上访行为的性质, 上访多是因为普通民众遭受不合理的待遇或对补偿的数额不满意而触发的, 是一种正当的维权途径, 是一种有理有据的行为, 其出发点在于对自身所受损失希望得到补偿, 不存在不法目的。即使所使用的手段有时候难免存在过激, 但出于当事人激动或愤怒的心情, 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要求补偿的数额, 即使超过了实际所受损失, 其出发点也并非是不法占有, 而多是出于自身求偿的需要。

2. 政府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罪的被害人

敲诈勒索罪犯罪对象的外延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我国《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政府依据宪法、组织法的规定成立, 有独立的经费, 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办公场所, 能够独立承担责任, 故从其成立之日起, 政府就取得了机关法人的资格。 (3) 虽然原则上机关法人可以纳入敲诈勒索罪犯罪对象的外延之中, 但在公民上访维权的场合下, 政府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对象, 还要考虑其是否满足敲诈勒索罪犯罪对象的条件。

第一, 不符合刑法的立法目的。

第二, 政府不可能因为上访行为而“陷入恐慌”。

三、对此类行为的处理意见

(一) 在司法实践中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和人权保障价值

所谓刑法的谦抑性, 主要是指“刑法应当作为社会抵制违法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 能够用其他法律手段调整的违法行为尽量不用刑法手段调整, 能用较轻的刑罚手段调整的违法行为尽量不用较重的刑罚手段调整。”因此, 刑法这一统制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 在司法实践中坚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和分类处理的原则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 正确认定公民以上访威胁地方政府行为的性质, 主要依据两个因素:一是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是“威胁”手段是否具备相当的“社会危害性”, 当然也同时需要考虑法律的价值等因素。因而, 要正确认定该行为是否切实触犯了敲诈勒索罪, 必须具体分析是否满足上述条件, 而不能粗略地一概而论, 否则极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错误境地。

摘要:本文以分析群众的上访行为能否构成敲诈勒索罪为切入点, 深入分析实际案件性质, 提出一些切实中肯的司法实践意见。

关键词:维权行为,敲诈勒索罪,政府行为

参考文献

[1][英]鲁博特·克鲁斯等.英美刑法导论[M].赵秉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3]苏惠渔主编.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篇4:浅析敲诈勒索罪的构成

关键词:敲诈勒索罪;定义;构成要件

一、敲诈勒索罪的定义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有的学者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复合的,包括人和公私财产。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入手,敲诈勒索的客体只能是财产所有权,因而其犯罪对象只包括公私财物,而不包括人。

二、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这是本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不同的显著特点之一。本罪侵犯的对象为公私财物。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威胁,是指以恶害相通告迫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即如果不按照行为人的要求处分财产,就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遭受恶害。威胁内容的种类没有限制,包括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的生命、身体自由、名誉等进行威胁,威胁行为只要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即可,不要求现实上使被害人产生了恐惧心理。威胁的内容是将由行为人自己实现,还是将由他人实现在所不问,威胁内容的实现也不要求自身是违法的,例如,行为人知道他人的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告发是合法的,但行为人以向司法机关告发进行威胁索取财物的,也成立敲诈勒索罪。威胁的方法没有限制,既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暗示的;既可以便用语言文字,也可以使用动作手势;既可以直接通告被害人,也可以通过第三者通告被害人。威胁的结果,是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然后为了保护自己更大的利益而处分自己的数额较大的财产,进而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处分财产,并不限于被害人直接交付财产,也可以是因为恐惧而默许行为人取得财产,还可以是与被害人有特别关系的第三者基于被害人的财产处分意思交付财产。行为人敲诈勒索数额较小的公私财物的,不以犯罪论处。

敲诈勒索的行为只有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时,才构成犯罪。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是本罪的加重情节,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敲诈勒索罪的惯犯;敲诈勒索罪的连续犯;对他人的犯罪事实知情不举并乘机进行敲诈勒索的;乘人之危进行敲诈勒索的;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敲诈勒索的;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敲诈勒索手段特别恶劣,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等等。

所谓要挟方法,通常是指抓住被害人的某些把柄或者制造某种迫使其交付财物的借口,如以揭发贪污、盗窃等违法犯罪事实或生活作风腐败等相要挟。一般来说,威胁、要挟内容的实现不具有当场、当时性。但行为人取得财物可以是当场、当时,也可以是在限定的时间、地点。但是,如果行为人为了迫使被害人答应在日后某个时间、地点交付财物而当场对被害人使用了暴力,其暴力实际起的是与以实施暴力相威胁一样的胁迫作用,只是因为其不是作为当场占有他人财物的手段,所以,不能认定为抢劫罪。如果其暴力尚未造成被害人严重伤残或者死亡,可以认定为敲诈勒索罪;如果造成被害人严重伤残或者死亡的,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

为了正确认定敲诈勒索罪,应当把握本罪的威胁和要挟方法(即胁迫)的以下特点:

第一,行为人以将要实施的积极的侵害行为,对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进行恐吓。例如,以将要实施杀害、伤害、揭发隐私、毁灭财物等相恐吓。由此可见,本罪只能以作为方式实施,不可能是不作为。制造、散布迷信谣言,引起他人恐慌,乘机以帮助驱鬼消灾为名骗取群众财物的,以及面对处于困境的人的求助请求,以不给钱就不予救助等,都不能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第二,行为人扬言将要危害的对象,可以是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也可以是与他们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例如,财务所有人或持有人的亲属等。

第三,发出威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当着被害人的面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表示,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方式表示;可以是行为人亲自发出,也可以是委托第三者转达;可以明示,也可以暗示,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

第四,威胁要实施的侵害行为有多种,有的可以是当场实现的,如杀害、伤害,有的是当场不可能实现,必须日后才能实现的,如揭发隐私。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威胁将要实施危害行为,并非意味着发出威胁之时不实施任何危害行为,例如威胁将要实施伤害行为,但在威胁发出之时实施相对轻微的殴打行为;或者威胁将要实施杀害行为,但在威胁发出之时实施伤害行为。此种当场实施较轻加害行为、同时威胁将来实施较重加害行为的方式,可能影响行为人实际触犯的罪名和符合的具体犯罪数量,应当结合具体案件情况予以判断。

采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敲诈勒索财物,敲诈勒索行为与他人交付财物之间,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行为人要求被害人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交付财物,否则会在日后将其威胁的内容付诸实现。②行为人当面对被害人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要求其答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交付财物。③行为人以日后将要对被害人实施侵害行为相威胁,要求当场交付财物。这表明,对于敲诈勒索罪来说,行为人绝对不可能以当场实现威胁的内容相恐吓,当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这也是本罪与抢劫罪的显著区别。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篇5:浅析绑架抢劫罪及敲诈勒索罪差异

案例:被告人刘某、魏某、吴某、张某伙同周某(在逃)、古某(在逃)经预谋后,一起抵达xx省xx市,由刘某和张某购买弯刀两把,在xx市友

谊宾馆门外守侯,伺机抢劫xx市运输公司承包装饰工程承包人邓某的钱财。当日下午2时许,当邓某行至xx市运输公司后门处,被告人刘某、魏某、吴某伙同周某将邓某劫持到出租车内,按住邓的头部,并持刀威胁其不得叫喊反抗。随后,指使出租车司机将车开到郊区僻静处,将邓某拉下车后进行威胁、恐吓,抢走邓的钻石戒指一枚、现金250元、“爱立信”318型移动电话1部,并威胁邓于当晚8点再送4万元到西关桥头后将邓放回。同日晚8时许,当被告人刘某、魏某、吴某三人再次向邓某索要4万元时,被闻讯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归案。

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对被告人刘某、魏某、吴某的犯罪行为的定性分歧意见较大。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周、魏、吴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周、魏、吴主观上以勒索钱财为目的,客观上实施了暴力绑架他人的行为,故其行为构成绑架罪;第三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周、魏、吴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其当场劫持邓某并抢走邓的钱财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其威胁邓当晚再送交4万元的行为属敲诈勒索罪的未遂。

xx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刘某、魏某、吴某、张某伙同他人以暴力劫持、持刀威胁手段抢劫他人钱财,且数额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抢劫罪,xx市人民检察院起诉关于被告人犯抢劫罪的指控成立;被告人刘某、魏某、吴某以威胁手段向被害人强行索要现金4万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又构成敲诈勒索罪,系未遂,应数罪并罚。刘某等人虽然利用出租车抢劫,但不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正确认定本案的性质,关键要注意区分抢劫罪与绑架罪,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绑架罪,是指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勒索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与绑架罪在犯罪手段、犯罪客体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前者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后者属概括的故意,有的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有的以扣押人质(基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为目的,它只要求行为人对犯罪事实有概括的认识就可以构成故意犯罪。二是犯罪的方式不同。前者当场对被害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将财物劫走,后者则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他人,在以伤害或者杀死人质相威胁向被绑架人的亲属勒索财物或者向有关方面提出非法要求。从犯罪的客体看,两罪都有可能同时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但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使用暴力的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其首要目的。而绑架罪侵犯是首先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包括健康和生命权利。因此,我国刑法将抢劫罪置于侵犯财产罪一章,而将绑架罪置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强调的是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

本案中,几名被告人共同预谋,对被害人实施了暴力,将其劫持到出租车上,抢走其随身携带的财产而后又将其放掉,从其行为特征看,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被害人的财产,虽然对其人身自由有一定的直接控制,但也是为了达到顺利的实施抢劫的目的,符合抢劫罪的特征。因此,对被告人抢走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

被告人在抢劫过程中,又威胁被害人在当晚送4万元到指定地点的行为应如何定性?首先,他不是抢劫罪的一部分,因不是当场实施的,而是要求被害人事后送钱,不符合上述抢劫罪的概念特征。其次,它也不构成绑架罪,因为被告人在当场实施暴力抢劫后,已将被害人放掉,而不是对其进行直接的人身控制,使其失去人身自由。此行为的特征在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对其实行精神强制,使其产生恐惧、害怕心理,不得已而交出其个人财物,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特征。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两者都可能使用威胁手段,但在威胁的方式、内容、取得的非法利益、时限、对象上有所不同。一是从内容上看,抢劫罪是以使用暴力相胁迫,当场劫财,遇有抵抗或为排除抵抗施加暴力。敲诈勒索罪则以暴力加害被害人及其亲属,或者以揭发被害人的隐私、毁坏其财产等相威胁、要挟,逼迫被害人交出财物。二是从方式上看,抢劫罪中暴力或暴力威胁是直接对被害人实施的,而敲诈勒索罪既可以对被害人直接实施,也可以由第三者转达向被害人间接实施,既可以公开,也可

以暗示。三是从取得的非法利益上看,抢劫只能取得财物,并且是动产,而敲诈勒索罪既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甚至是取得财物性利益。四是从时限上看,抢劫罪中除首先实施暴力排除妨碍外,其暴力威胁表现为如果被害人不交出财物,即当场付诸实施威胁的内容,而敲诈勒索罪中所表现的暴力恐吓是在事后将要实施的行为内容,取得财物既可以是当时当场,也可以

篇6:贬义词敲诈勒索的意思

二、贪官污吏敲诈勒索,人民群众怨声载道。

三、国民党反动派对老百姓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所以很不得人心。

四、这帮黑社会的团伙,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五、在封建社会里,官吏敲诈勒索,搜刮民脂民膏,是司空见惯的事。

六、这帮狗官纠结在一起,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对百姓敲诈勒索。

七、对敲诈勒索旅客的坏分子必须绳之以法。

篇7: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

2、未中毒的电脑迅速多次备份数据。已中毒的,重装系统前把硬盘低格,然后安操作系统。

3、安装反勒索防护工具,但仅在病毒侵入前有作用,但对已经中病毒的电脑无能为力,还是要做好重要文档备份工作。不要访问可以网站、不打开可疑邮件和文件。

篇8:论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

关键词:敲诈勒索罪,抢劫罪,暴力程度

刑法中的每一个罪名都不是完全孤立的, 它总是与相关罪名之间通过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形成一个犯罪共同体,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在我国刑法中是两个比较常见的罪名, 同为暴力、胁迫型财产罪, 正是两者因为法益之间错综交汇的缘故使得实践中这两个罪名的疑难案件出现辨析上的争议。因此, 如何正确区分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的界限, 对于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案情

2014年9月6日下午, 王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张某在KTV包厢内发生矛盾, 继而王某在KTV公共卫生间内对张某进行殴打, 遭到张某的反击后, 王某、胡某殴打了张某。后王某又打电话召集李某、赵某到场, 赵某继而殴打张某, 然后一起将张某带至城区堤岸僻静处, 胡某等人逼迫张某光脚站在河边烂泥地, 后至赵某的汽车上, 王某等人向张某索要钱款, 张某表示没钱, 李某将张某拖出车外再次进行殴打, 胡某、黄某亦殴打张某, 张某被迫写下一张8000元的欠条, 王某以当日能筹到5000元就将欠条返还为借口继续逼张某筹钱。随后, 王某等人看押住张某与女友见面联系继续筹钱, 后张某悄悄让女友报警, 公安机关出警后, 张某乘王某等人不备突然拦住警车而案发, 王某、李某等人被当场抓获。

二、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分

(一) 主观方面

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在主观方面均表现为直接故意, 但敲诈勒索罪必须具有非法强索他人财物的目的, 而抢劫罪其意志内容为通过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劫取公私财物。由此可见, 抢劫罪的主观恶性更深。

(二) 客观方面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两者都可能使用威胁手段, 并都使用一定程度的暴力, 但两者威胁的含义各不相同。一是威胁的方式不同, 抢劫只能是行为人 (实行犯) 当着被害人的面发出, 敲诈勒索可以当面, 也可以以书信或第三者转达的方式发出;二是威胁的时间不同, 抢劫只能是以当场实现某种侵害行为相威胁, 而敲诈勒索则是一般以日后实现某种侵害行为相威胁, 但也可以扬言当场实现侵害行为相威胁;三是威胁的内容不同, 抢劫的威胁内容只能是当场能够实现的, 敲诈勒索威胁的内容可以是当场能够实现的, 也可以是日后才能实现的 (如揭发隐私) ;此外从时限上看, 抢劫罪中的暴力威胁表现为如被害人不交出财物, 即当场付诸实施威胁的内容, 且是当场取得财物, 而敲诈勒索罪中的威胁表现为如被害人不就范, 将在此后实施威胁, 取得的财物既可以当场, 也可以是日后占有财物。由上可知, 虽然敲诈勒索罪比抢劫罪威胁的内容要广, 但主要对被害人实施心理威胁, 相对而言人身危害程度稍轻, 时限稍缓。

回到本案, 笔者认为, 王某等人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抢劫罪。首先, 从本案的起因来看, 虽由双方纠纷引发, 但王某并没有因此而造成损伤, 其要求赔偿显然是借口, 提出的数额也明显超出惩罚的性质, 目的是为了索取钱财。其次, 从暴力程度和内容上看, 王某等人先在卫生间里对被害人张某实施殴打, 继而又带至河边实施殴打, 在索要财物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再次对被害人实施殴打, 直至被害人答应请求, 可见暴力行为具有延续性且没有节制;同时, 被害人在遭受多人数次殴打后, 寡不敌众, 其当时所处环境偏僻无法求救, 在不能也不敢反抗的情况下写出欠条, 王某等人的暴力行为实际已达到抢劫罪的严重程度。最后, 从索取钱财的时间和方式上看, 整个过程中, 被害人一直被王某等人控制, 无法逃跑或者报警, 在被害人写出8000元欠条后, 又在王某等人的继续控制下去向女友筹款, 此时被害人的人身仍然处于暴力胁迫之下, 被害人交出财物与王某等人的暴力行为两者之间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也符合抢劫罪的“两个当场”的特征, 并且当场取得财物”的特征, 只是由于被害人乘王某等人不备突然上路拦截警车而案发, 王某等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索财未逞, 但并不影响抢劫行为性质的认定。故王某等人的行为符合抢劫的犯罪特征, 应当以抢劫罪论处。

三、结语

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在认定数额、量刑上的巨大差距, 使得正确区分两罪具有极高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正确的区分不仅有利于打击犯罪、保护人权, 也有利于司法实践正确定罪量刑。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7.

[2]陈洪兵.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区分中“两个当场”的坚持[J].江苏社会科学, 2013 (3) .

篇9: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关键词:过度维权;敲诈勒索;法律规制

一、过度维权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危害性

(一)过度维权产生的原因

1、法律规定的漏洞。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颁布实施,距今已有二十年之久。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消费模式,由此而引发的纠纷也是多样化。因此,《消法》的相关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这就为消费者维权道路设置了阻碍,使得过度维权的现象不断出现。

2、相关部门执法不力。对于消费者的维权主张,相关部门并没有很好的履行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责,从而使消费者的维权道路变得艰难。因此,消费者不得不寻求去其它更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经营者态度,促使维权手段不断升级。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之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消费者的维权过程中,经营者敷衍了事的态度经常出现,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消费者的问题。因此,消费者不得不寻求其它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出现过度维权的现象。

(二)过度维权带来的社会危害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权利的主张能够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参与主体权利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义务主体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能够维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

在日常的经济活动往来中,维权的消费者基本都是权益的受害者,但是,当权利的行使超过一定界限的时候,受害者的身份可能就转化为了侵权者。在这种情况下,维权的行为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最终违背了维权的本质和目的。过度维权引发的一个思考就是,要不要对这种维权行为进行刑法规制,进行刑法规制的依据何在。“黄静天价笔记本电脑索赔案”、“刘某购买食用油案”等案件,就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广泛关注与探讨,而问题的实质就是“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问题。

二、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界定

在我国刑法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敲诈勒索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行为。笔者认为,对于过度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划分,在整体上应当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区分:

(一)非法占有目的认定

1、权利确定下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如果法律法规本身为权利主体行使权利划定了明确的范围或者界限,那么当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就应该在这个范围内行使。在此种情况下,消费者如果以威胁、要挟等手段索要数额远远高于法律本身所划定的界限,一般会认为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权利不确定下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过度维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存在的漏洞,没有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提供一个明确的界限。在权利不确定的情况下,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上,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像人身、精神损害这类损失本身无法确定,个体对其认定是有差异性的,而这种差异性并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认识,法律也没有规定索赔的限度。行为人基于自身价值的认识或谈判的需要,提出一个较大的数额,并不影响其主张权利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因此,并不能仅以“数额巨大”就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但是,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说法,权利规定的不确定不等于无法确定,因此,不能因为权利规定的不确定就可以无限的来主张权利。

笔者认为,在过度维权这一具体的行为类型中,由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存在于行为人的内心之中,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基础事实来对其进行推定。对于目的犯之目的的推定,陈兴良教授认为“应当通过制定司法解释的方式对刑事推定的方法、规则、程序以及效果等做出规定,并且对某些犯罪的主观要素推定的基础事实做出规定,以便为司法实践工作者的推定提供根据。”

在过度维权的认定上,主要体现在索要赔偿数额巨大,因此,笔者认为赔偿数额应成为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事实。虽然,法律对于相关侵权行为索赔数额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公民对于赔偿数额的“度”通过各种途径已经形成大体的共识,权利的不确定不能成为行为人漫天要价的口舌。因此,在“黄静天价笔记本电脑索赔案”这类案件中,很难否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如何认定威胁或要挟的方法

敲诈勒索罪的手段是威胁或者要挟,即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施加精神的强制,造成其心理上一定程度上的恐惧,以致不敢拒绝的方法。①在过度维权的行为方式中,主要表现形式是消费者以向媒体公布自己所掌握的对经营者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信息为“筹码”向经营者索要巨额赔偿。那么,对这种维权方式能否认定为威胁或者要挟呢?

有观点指出,消费者向新闻媒体投诉的本身是合法的、正当的手段,除非行为人诉诸新闻媒体的内容是虚假的,否则不存在违法之处。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有权利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方式本身并不违法。

但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消费者以索要巨额赔偿为目的时,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方式对经营者“施压”是否仍具有合法性,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消费者正是抓住了这一把柄,企图从企业手中捞一笔。如果经营者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就不会向媒体公布相关信息,反之则会将相关信息公布于众,消费者索要的财务与其说是损害赔偿倒不如说是封口费。因此,消费者以将自己掌握的会损害经营者商誉和信誉的信息公之于众的行为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种威胁或要挟。

三、过度维权的法律规制

过度维权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法律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不完善。健全的法律规制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保障经营者的利益,以及国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商事法律方面的规制

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作为一种民事权利,主要体现在民商事法律之中。因此,必须首先从民商事法律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要对《消法》进行从新修订,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要更加具体,在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之后赔偿额度更加细化;另一方面,也应当尽快制定对经营者权益保护更加细致的法律。

(二)刑事法律方面的规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维权经历了由“维权困难”到“过度维权”的历程。通过以上对过度维权以及敲诈勒索罪的界限分析,我们应当明确当消费者采取极端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触犯到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时,就应该加以刑罚处置。在刑事法律规制方面,一方面,要善于运用解释方法,用现有的刑法来处理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在现有刑事立法无法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时,要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法,从而发挥刑法的保护机能。(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志刚.关于消费者维权中敲诈勒索行为的研讨[N].载中国检察官,2006(10).

[2]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07.

[3]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

注解:

①参见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1173).

篇10:敲诈起诉状

阜检诉刑诉[] 391号

被告人颜廷忠,男,1965年7月…日生,身份证号码3209231965……X,汉族,初中文化,无业,住阜宁县益林镇振兴路…号。

被告人颜廷忠因涉嫌敲诈勒索罪,于20**年10月2日被阜宁县公安局刑事拘留。

本案由阜宁县公安局侦查终结,以被告人颜廷忠涉嫌敲诈勒索罪,于20**年10月13日向本院移送审查起诉。

本院受理后,于20**年10月13日已告知被告人颜廷忠有权委托辩护人,当日已告知被害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依法讯问了被告人颜廷忠,听取了被害人的意见,审查了全部案件材料。

经依法审查查明:

20**年至20**年,被告人颜廷忠与阜宁县罗桥轮窑厂在履行煤炭、煤渣供应合同中发生矛盾。

,被告人颜廷忠向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0**年7月,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阜宁县罗桥轮窑厂支付被告人颜廷忠煤款及承担相关违约责任等计人民币108000元,阜宁县罗桥轮窑厂执行了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

20**年8月20日,被告人颜廷忠以阜宁县罗桥轮窑厂偷税为由向阜宁县国税局举报,阜宁县国税局经调查确认阜宁县罗桥轮窑厂偷税23000元。

后被告人颜廷忠以揭发阜宁县罗桥轮窑厂承包人李树顺、刘志卓、刘正培偷税、要其坐牢等言语相要挟,索要人民币100000元,李树顺、刘志卓、刘正培因害怕被追究偷税的法律责任,被迫给了被告人颜廷忠人民币70000元。

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如下:

1.阜宁县公安局出具的户籍证明和提取的税收违法案件举报登记表、借条及江苏省阜宁县人民法院制作的民事判决书、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制作的民事裁定书、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制作的民事裁定书等书证;

2.证人朱学成、张晚芝、顾乃峰等人证言;

3.被害人李树顺、刘志卓、刘正培的陈述;

4.被告人颜廷忠的供述和辩解。

本院认为,被告人颜廷忠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胁迫手段向他人索要钱财,数额巨大,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敲诈勒索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提起公诉,请依法判处。

此致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法院

阜宁县人民检察院(章)

检察员:徐立山

二0**年十月十四日

附:

1.被告人颜廷忠现羁押于阜宁县看守所;

2.证据目录1份;

3.证人名单1份;

4.主要证据复印件1册。

起诉状(工伤赔偿版)【2】

原告:张三,男,汉族,1985年12月5日出生,户籍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号,身份证号:******************.联系电话:***********.

被告:郑州*******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住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梧桐街*号。

电话:********。

诉讼请求:

1、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停工留薪期工资、经济补偿金、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鉴定费等共计******元。

2、本案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20**年9月,原告张三与被告郑州*******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开始在被告处上班。

20**年12月31日下午,原告张三在查验货物时被叉车撞伤,随即入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救治,被诊断为: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右膝关节损伤。

20**年3月10日,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豫(郑)工伤认字*******号郑州市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张三受到的事故伤害为工伤。

后 经郑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张三构成九级伤残,停工留薪期自受伤之日起八个月整。

原告张三与被告郑州*******有限公司就工伤待遇纠纷向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郑开劳仲裁字第***号仲裁裁决书,裁决郑州*******有限公司支付给原告张三拖欠的停工留薪期工资800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1000元、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70649.3元。

因被告拒绝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致使应当由工伤基金支付的.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医疗补助金、鉴定费未能得到支持,给原告造成巨大损失。

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依照我国法律相关规定,特向贵处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决。

此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

篇11:“敲诈”老爸

我的学习成绩距家长的要求相差很远,爸爸因为这个,总是不高兴,我也想提高成绩,可是不知为什么我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无缘无故的发呆,哎!怎么办呀?我很苦恼,正在这时,我看了一部电影,其中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铃铃铃”上课了,我马上做到位子上,抬头挺胸,集中精力地看着老师,心想:这次我可不会走神了,随着老师的讲解,时间过了10多分钟,我开始两眼不由得向别处看,手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动作,脑子一片空白,感觉好像是到了什么地方……哎呀!走神了,我意识到这一点,马上在大腿上拧了自己一下,疼的我跳了起来,全班同学不知道我怎么了,都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我。此时,我的脸立刻红了,像熟透了的苹果,羞得我真想有个缝能钻进去。下课,老师找到了我,询问我当时的情况,我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同时,老师也给我分析了走神的原因。告诉我:遇到走神时,马上晃一下头,提醒一下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渐渐的能控制自己了,成绩也好了。

要测验了,我很紧张,就怕考不好,让爸爸失望,一拿到卷子,我非常高兴,这些题很容易,以前都做过。我认真的答这卷子,每一题我都要算两次。写完后,我按照老师教我的方法又检查了一遍,发现有几道小题因为马虎看错题了,我马上改正,心想:这次一定不要让爸爸失望。考试成绩出来了,我喜出望外,“91”分。看见眼前的成绩我高兴的快哭出来了。老师说:“有进步”。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把卷子拿给爸爸看。原本我以为爸爸应该非常高兴的呀 ,可是爸爸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说:“这卷子是你写的?”“是我写的,怎么了?”“有没有抄别人的?”爸爸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没有,你冤枉我!”我非常生气,爸爸为什么不相信我?爸爸说:“那我从卷子上出几道题,如果你答对了,我就相信。”我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经过测试,爸爸都不敢相信,他出的题我全答对了。爸爸把我抱了起来,把我举得高高的。我看到了!看到了!爸爸终于笑了!看到爸爸的笑,我不禁感叹:就为了这一笑,我下了多大的功夫呀!

篇12: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

一、虚拟财产的概念和特征

对虚拟财产的概念说法不一, 总结起来大致如下:有学者认为虚拟财产是指网民、游戏玩家在网络空间中所拥有、支配的必须利用网络服务器的虚拟存储空间才能存在的财物, 具体包括游戏的账号、游戏货币、QQ号码等;[1]还有学者认为虚拟财产是指游戏服务商在网络游戏中编制并提供给游戏玩家的能够为游戏角色个人持有和使用的武器装备、游戏货币、土地房屋、日用品等电子数据模块。[2]归综合学者们的观点, 虚拟财产是数字化、非物化的财产形式, 它是能够为人所拥有和支配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网络虚拟物和其他财产性权利, 包括游戏装备、QQ币、人人豆等, 也包括QQ号码、电子邮件、网络寻呼等一系列信息类产品。虚拟财产虽然无形, 且只能在特殊的网络环境中存在, 但是它与其他财产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相应价值也可以用现实的货币来衡量。网民和玩家通过支付相应价格, 在在线或者离线交易市场内是能够取得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也就是说虚拟财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但并不是所有的虚拟财产都具有现实价值。

通过对虚拟财产概念与内涵的探讨和分析, 可知网络虚拟财产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虚拟性。就是说虚拟财产是存储在服务运营商服务器上的电子数据, 是通过各种网络游戏和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 不能脱离网络而存在的。如果运营商服务器上的电子数据消失了, 虚拟财产也随之消失。二是价值性。网民或者游戏玩家投入大量的时间、智慧和金钱, 通过练级和做任务不断提升虚拟角色的等级、获得相应的装备和游戏币。网民或者玩家对这些电子数据爱如珍宝, 满足了玩家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 使其产生了价值。三是交易性。网络虚拟财产可以用金钱购买或者通过在网络游戏中投入大量劳动而获得。没有时间投入劳动而又想获得虚拟财产时, 只能通过付费的方式雇佣他人代劳, 或者用金钱直接向他人购买, 这就是虚拟财产的交易性。四是可控制性。虚拟财产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在由网民或者玩家申请和注册账户后, 再通过登录账户和密码, 进行虚拟财产的获得、使用和处分, 所以虚拟财产是能够为网民或玩家所控制和支配的。网络虚拟财产与现实中的财产具有相似的特征, 因此虚拟财产完全可以作为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来看待。

二、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在网络兴起的早期, 大多数人认为电脑网络游戏提供的是娱乐服务功能, 认为仅仅是游戏而已。对网络中虚拟财产的价值普遍缺乏了解, 难免会对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作无罪处理。而且普通大众对虚拟财产的民法和刑法保护也觉得不可理解和不能接受。然而, 社会生活中频繁发生的虚拟财产被盗案件, 使得刑法对此再也不能袖手旁观甚至漠然视之。但对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究竟该如何定性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对于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引起并展开了广泛讨论。自从2003年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国内首例虚拟财产“红月案”以来, 经整理总结, 对虚拟财产属性的争论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著作权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可复制性以及需要载体, 是一种智力成果, 故应以著作权加以保护。同样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特征。二是物权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本质上就是电磁记录数据, 应属于无形财产, 是玩家直接通过货币购买而取得的, 或者是付出了精力、时间等劳动性投入享有当然的物权。[3]三是债权观点。这种观点认为, 虚拟财产是债权存在的一种被固化了的凭证, [4]因为是玩家与服务商之间的合同中关于权利义务的规定才产生了这个“债”。而这个“债”代表着服务商有义务向玩家提供相应网络服务, 玩家有权利向服务商请求履行“债”的内容。

整个网络游戏由开发商享有著作权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玩家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 通过游戏的正常程序获得的或者是直接通过金钱交易取得的虚拟财产, 并不是整个网络游戏本身。因此, 把虚拟财产仅仅归为开发商享有著作权的物品是不妥当的。另外, 债权观点认为, 虚拟财产储存于服务器当中, 玩家只能请求服务商履行义务, 才能达到支配虚拟财产的目的。这虽然较好地解释了服务商与游戏玩家间的合同关系。但是却忽视了虚拟财产本身的价值问题。虚拟财产的价值来源于玩家直接付费购买或者投入大量劳动取得, 而不是玩家与游戏服务商之间的合同。虚拟财产是双方履行合同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而不是权利义务本身。因此说虚拟财产就是债权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那么, 从目前来看, 将虚拟财产视为具有财产性的“无形物”的观点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5]笔者亦赞同此种观点。民法上的财产一般应具备有用性、有价值性、能为人力所控制、可流通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而虚拟财产同样具有这些特征, 有学者认为“凡是具有法律上排他的支配可能性或管领可能性者, 都可以依法成为物。”同时, “物也不限于自然生成的客观实体。”[6]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性特征很明显。同时, 虚拟财产是网民投入时间、精力、智慧与感情, 通过劳动或者直接通过货币购买取得, 与光、电、热等无形物并无差别, 玩家应当享有物权。

三、笔者的观点

既然虚拟财产是法律意义上的物, 是可以成为民法保护的客体, 那么, 虚拟财产是不是刑法的保护对象在司法实践中, 北京市朝阳区“红月”虚拟财产盗卖案、广州市天河区虚拟财产盗窃案、宁波海曙区虚拟装备盗卖案对此予以了肯定, 而深圳市南山区QQ号码盗卖案却予以否定。多数学者认为, 应将严重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认定为财产性犯罪。对于虚拟财产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 笔者结合胡磊、李权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案件予以分析说明。

2009年3月27日至3月31日期间, 被告人胡磊、李权利用“剑客压力测试”软件控制大量在线“肉机”, 连续多次通过由其控制的攻击器及其“肉机”, 以“DDOS拒绝服务”的方式向苏州金游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设置在南京龙江机房的游戏平台服务器实施攻击干扰, 致使IDC网络严重阻塞, 无法为客户提供正常服务, 最终造成机房内的服务器瘫痪, 造成该公司严重损失, 并以此为要挟, 勒索该公司游戏币“银子”5亿两。后两被告人销赃得款人民币18750元。[7]

该案经法院审理后, 分别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胡磊、李权判处有期徒刑。

笔者认为,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牵连犯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只是犯罪的手段, 两被告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进行敲诈、勒索游戏币, 两被告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敲诈勒索的行为均已独立完成, 属于既遂状态, 分别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敲诈勒索罪, 属于牵连犯, 应该从一重罪处罚。因此笔者认为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同时, 通过此案可以看出网络游戏中的游戏币“银子”, 一旦形成交易, 便有了商品属性, 其价值可以用现实货币加以衡量, 具备了法律意义上的财物特征, 也成为可被我国刑法认可和保护的财产。北京某法院、广州某法院分别将抢劫网络虚拟财产以及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定性为抢劫罪和盗窃罪。这些都充分说明虚拟财产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得到认可, 只要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他人的虚拟财产的目的, 实施了敲诈勒索罪所要求的犯罪构成要件, 就可以认定构成敲诈勒索罪。

参考文献

[1]赵秉志, 阴建峰.侵犯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研究[J].法律科学, 2008, (04) .

[2]侯国云.论网络虚拟财产刑事保护的不当性[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8, (03) :133.

[3]陈云良, 周新.虚拟财产刑法保护路径之选择[J].法学评论, 2009, (2) .

[4]侯国云.论网络虚拟财产刑事保护的不当——让虚拟财产永远待在虚拟世界[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5]于志刚.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的思考[N].法制日报 (理论专刊) , 2007-03-01.

[6]周林彬.物权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1.

篇13:敲诈勒索罪认定中若干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敲诈勒索罪是一种对社会影响较大的财产性犯罪。敲诈勒索罪不仅会危害当事人的财产权利,还会侵害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在我国刑法学领域中对敲诈勒索罪中的若干问题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还存有很大争议。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有关敲诈勒索罪认定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结合敲诈勒索罪的立法情况以及司法实践情况,分析和研究敲诈勒索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希望能为以后的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敲诈勒索罪;认定;问题

一、敲诈勒索罪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关于敲诈勒索罪与非罪的界定比较模糊。在我国的《刑法》中并没有关于敲诈勒索罪客观表现形式的具体规定,从而很难界定敲诈勒索罪和公民行使合法权利的范围。导致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以敲诈勒索罪名立案侦查,但经过公安机关调查后却被认定无罪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刑法》中关于敲诈勒索罪和非罪的界定比较模糊;

第二,容易将敲诈勒索罪和其它犯罪的界定混淆。敲诈勒索罪具有两面性,即敲诈勒索罪既是一种传统的财产犯罪又是一种新式的财产犯罪。敲诈勒索罪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它产生时间上,在私有制时期就有敲诈勒索罪。而敲诈勒索罪的新式性则是说该罪一直在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刑法》中关于敲诈勒索罪的规定十分简单,而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绑架罪、诈骗罪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无论是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都存在容易将敲诈勒索罪和其它犯罪混淆的问题。例如,邵某欠了何某20万元赌债,但却久不归还。后来,一日何某将邵某70岁离休的父亲强行带走,并打电话给邵某,威胁邵某必须在三日内还钱,否则将杀死其父亲。在上述案例中,何某强行带走邵某父亲是为了勒索财物,绑架行为真正发生了。因此何某的行为属于绑架罪,并不是敲诈勒索罪。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案例,司法人员必须要清楚地界定犯罪人的犯罪行为;

第三,对于犯罪既遂和未遂的认定存在较大的争议。所谓犯罪既遂就是指危害结果发生。但在很多时候,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犯罪未完成的状态。至于如何界定敲诈勒索罪犯罪既遂和未遂则是人们争议的焦点。例如,在2014年9月10日至11日期间,被告人王某使用三星i5800型手机发短信给张某某,威胁要绑架其孙子,敲诈其人民币30万元。张某某由于害怕在2014年9月11日汇款给王某2千元,同时也向警方报了案,因此王某并没有绑架张某某的孙子。后来法院给出了判决,认为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敲诈勒索罪,但系未遂。这主要是因为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是通过行为人敲诈勒索所得的实际数额来认定既遂的金额。本案中被告人王某敲诈勒索获得的金额为2000元,敲诈数额并不是较大,因此王某的行为虽然构成了敲诈勒索罪,但系未遂。又如,2012年9月5日凌晨,被告人刘某在佛山市某住宅围墙外,将一封提前写好的恐吓信放到了退休干部冯某某的车上,勒索金额为5000元,但冯某某没有付款。2012年9月6日,被告人刘某再次到了冯某某的住宅外,将一瓶汽油和一封恐吓信放到了冯某某住宅内,勒索人民币6000元,冯某某依旧没有付款,但报警了。在上述案例中,虽然,刘某的犯罪行为没有得逞,但已经构成了犯罪的事实,属于犯罪未遂,在处罚的过程中应比照犯罪既遂从轻处理。

二、敲诈勒索罪疑难问题解析

1.罪与非罪的界限

第一,消费者的维权行为不能认定为敲诈勒索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以往,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还不知道要维权。但是,现在如果出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时,人们要么会通过和经营者的沟通自己私下解决问题,要么会通过消费者协会或者法院来维权。但在消费者维权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消费者因对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满而提出巨额索赔要求,公诉部门会对其提其诉讼,认定这种行为属于敲诈勒索行为。在发生这种现象时如何认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构成敲诈勒索罪要件的规定。例如,在华硕电脑天价索赔案中,华硕公司认为黄静的行为属于威胁、要挟行为,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发现,黄静作为消费者有权向公众曝光华硕公司行为,这一行为不属于侵权行为。此外,黄静在华硕电脑索赔案中不具备蓄意敲诈勒索的动机,不存在非法占有华硕公司财产及财产性权利的目的,进而可以判定黄静在华硕电脑天价索赔案中的行为没有构成敲诈勒索罪;

第二,上访行为不宜被认定为敲诈勒索罪。上访也被称之为信访,是我国公民的一个基本政治权利。公民上访都是有一定目的性的。例如,有些是不满当地的拆迁政策、有些是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上访者的行为无论是从法律角度分析和人道主义分析都不涉及到敲诈勒索行为,自然也就不能构成敲诈勒索罪。此外,如果从敲诈勒索罪的客体角度进行分析也会发现,国家公权力机关是不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客体要求的。上访者提出的待遇要求并不是以侵害公权力机关的财产及财产性权利为目的。而政府给付上访者财物的情况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满足上访者的合理要求,另一种是担心上访者的行为会影响政府形象,而主动给予上访者财物。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是因为受到上访者的威胁、要挟后产生恐惧心理,而被动交付的。因此,上访者的行为是不宜被认定为敲诈勒索罪的。

2.敲诈勒索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

第一,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的界限。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的暴力程度不同、针对对象也不同。相比于敲诈勒索罪而言,抢劫罪暴力程度更大大。凡是主观上有了抢劫的意识,而客观上实施了暴力、威胁等手段的行为都可以被认定为抢劫罪,一般来说只有暴力的程度达到可以压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才能被认定为抢劫罪。抢劫罪和敲詐勒索罪针对的对象也不同,抢劫罪主要是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权益,而敲诈勒索罪则侵害了被害人的财产及财产性权利;

第二,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的界限。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的主观方面和客体都不同,在客观方面也不完全相同。敲诈勒索罪侵害的是客体的财物或财产性利益,而绑架罪则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是又有一定的区别,绑架罪是以威胁被绑架人的人身安全来向其亲属索要财物,相比于绑架罪而言,敲诈勒索罪的威胁、要挟行为暴力程度要比较轻,只是想要损害被害人的财物及财产性利益。

三、敲诈勒索罪的主、客观方面研究

1.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

第一,行为人实施敲诈勒索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财产,会威胁、要挟、恐吓被害人。但需要注意到是,行为人威胁、要挟的对象不仅包括财产或财产性权利的所有人,同时还可能是其他第三人。威胁、要挟的对象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公司法人,如果是自然人,则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自然人的人身权利,如果是公司法人,则被害人的行为可能会侵害法人的公众形象、信誉等。不管行为人威胁、要挟被害人的信息的真实性,只要发生损害被害人财产及财产性权利的结果就认为构成了敲诈勒索罪;

第二,被害人受到行为的威胁、要挟而产生恐惧的心理,并交付财物。其中的关键信息是被害人受到行为人的威胁、要挟而产生恐惧心理。如果行为人是采取欺骗的手段让被害人主动交出财物但并没有产生恐惧心理,则不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2.敲诈勒索罪的主观方面

敲诈勒索罪主观方面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敲诈勒索罪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让被害人恐惧心理,并可以凭此获得非法利益。但关于敲诈勒索罪的主观目的现在还没有定论,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国家明确规定了只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才能构成敲诈勒索罪,而有些国家则没有相关的规定。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这一内容。但如何理解“非法占有”又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些学者将非法占有解释为意图占有,即知道财产属于他人,但还是意图占有或者让第三者占有;有些学者将其解释为不法所有,即非法占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分别为非法占有和非法利用及处分财物。本文认为应将非法占有视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主观要件之一,但应将敲诈勒索罪的目的扩大,还应包括故意造成被害人财物损失。

四、敲诈勒索罪的立法完善

第一,从敲诈勒索罪中分解出胁迫罪。敲诈勒索罪主要侵害的被害人的财物及财产性利益,将其归纳于财产犯罪范畴是比较合理的。而且敲诈勒索罪这一罪名也被人们广泛接受,没有进行修改的必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通过威胁、要挟等手段想要获得的不是被害人的财务及财产性利益,而是为了谋取公共权利,则不应将其行为认定为敲诈勒索罪。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系中又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因此,应参照日本刑法,新增胁迫罪,和敲诈勒索罪区分开来;

第二,将敲诈勒索罪列入转化型搶劫罪的前罪的范围。现阶段,我国转化型抢劫罪的前罪中只有盗窃罪、抢夺罪、诈骗罪。为了更好地应付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将敲诈勒索罪列入其中。

五、总结

总之,现阶段敲诈勒索罪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稳定的一种财产性犯罪行为,行为人的行为不仅会侵害被害人的财产性权利,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目前我国刑法领域在认定敲诈勒索罪中的若干问题时还存在较大的争论。因此,必须要加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兴良.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之界分——兼对“两个当场”观点的质疑[J]. 法学,2011,02:128-134.

[2]董文蕙. 维权的界域:敲诈勒索罪与非罪的探讨[J]. 社会科学家,2009,04:83-86+91.

作者简介:

上一篇:7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下一篇:滏阳河污染状况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