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法学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环境法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技术性等特征使学科处于边缘性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冲淡学科的法学定位。对这一问题的克服,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突出环境法学的法律关系要素、以法律价值理念为线索、引入案例教学法等法学符号,以体现学科的法学特性。

第一篇:法学教学论文范文

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就业问卷调查与法学教学改革

[摘 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当前的法学教学在实践教学、能力深造、知识交叉复合、法学女生关怀等方面存在缺失,难以满足法学毕业生,特别是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建议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法学教学改革,在实践性课程设置、更高层次专业课程设置、其他学科课程设置以及针对女生的就业辅导、心理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安排。

[关键词]法学教学;法学专业就业;地方本科校院

为更好地引导就业,促进法学教学,笔者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毕业生的特点设计了系列调查问卷,在地方本科院校湖南理工学院法学专业的2013届毕业生中随机选取样本,以了解他们对就业与教学的看法,并据此作出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法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90份问卷,实际有效问卷为86份,问卷总有效率为95.56%,其中男生22份,女生64份,这与法学女生入学率显著高于男生密切相关。

调查内容主要从本科毕业后的出路、专业对口、就业地点、单位性质以及薪资期望,从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所认同的有效教育模式、就业难的原因、需要提高的能力等九个方面来考察,毕业生的回复情况列表及简要分析如下:

表一中,男生以及男女生综合的高居榜首的考研选择、女生尝试寻找其他类型的工作都表明:(1)仅仅本科教育无法支撑毕业生的对法学专业的就业信心;(2)相较男生而言,女生对法学专业的就业信心更显不足。

表二中,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同的选项表明:(1)男生与女生对法学专业对口都抱有希望,有一定的法学理想;(2)但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着大量不对口的现实,并且愿意接受这种无奈的现实,法学理想不够坚定。

表三中,男、女生都高选项的沿海地区和城市、女生相对男生较低比例的选择以及更多选择籍贯地表明:(1)法学专业应用与发达的经济存在着某种联系,就业存在更多的机会;(2)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更不愿意接受新环境的挑战而倾向于安定。

表四中,高比例的公检法和律师职业的选择、较低比例的教育文化行业的选择、以及低比例的创业选择表明:(1)男、女生都希望从事法学专业对口、职业稳定的工作;(2)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学学术理想和自信。男生较女生较高比例的律师选项及较少的其他公务人员选项表明: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法律职业。

表五中,高比例选择3000~5000元段的薪资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等稳定职业的合理预期,与对高比例公检法机关就业单位的选择相吻合,这表明:男、女生,尤其是女生,在接受大的挑战方面还缺乏足够的信心。

表六中,男、女生都高比例的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太弱、缺乏职业技巧训练、教育模式单一选项表明:(1)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学生的学术理论功底相对较弱,他们的就业应当主要定位于法律应用;(2)现有的课程设置与法律应用的就业方向有偏差;(3)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不受学生欢迎。男生较女生在上述选项相对更高比例的选择表明:男生相较女生更为活跃、更不愿意被动接受,而倾向于更为活跃的法律应用。

表七中,男、女生选项比例都大致相同,其高比例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选项、较高比例的实务教学选项及较低比例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表明:(1)法学应用需要必要的理论支撑;(2)法学应用教学需要走出课堂,需要从社会实践中去学。

表八中,男、女生都高比例的无工作经验选项、本科知识能力欠缺选项以及较高比例的眼高手低选项和法学毕业较多选项表明:(1)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信心主要依靠法学应用能力支撑;(2)法学专业的应用需要更高阶段的学习。女生相对男生更高比例的对法学毕业生太多的担心表明:一方面为法学女生心理相对男生脆弱,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为法学专业男女生比例失调使得女生面临更大的心理挑战和更大就业竞争压力。

表九中,男、女生都较高的法律实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选项表明:(1)目前法学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薄弱;(2)法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的人文素养,法学学生期待,法学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而且应当培养其他人文素养。男生较女生在上述选项上更高的比例表明:男生更倾向于活跃的法律应用和人际交往。

二、法学教学改革建议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与分析,笔者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提出如下法学教学改革建议:

1.根据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特点,应当进一步强化法学实践性教学。

本文表四的职业选择,表六、八的实践性教学的薄弱及对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表七、九的对实践性教学认同及期待,这些表明:强化法学实践性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真正解决法学毕业生就业出路、培养合格法学毕业生的基本前提。

在满足教育部关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地方本科院校在相应的法学课程教学规定中应当明确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不过,在计算实践性教学时,不能模拟法庭和课堂案例分析拿来充数,因为实践性教学不同于课堂案例教学,它往往“使用的是正在发生的案例”,而后者往往“是已知的或虚拟的案件, 有时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对已有的案件进行先期处理, 事实与证据都被确定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 不像真实案件在处理中会遇到许多未知情况和突发事件, 无法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1]虽然两者都可能是范例,但实践性教学所面对的走出课堂的不确定、活生生的现实,是正在演变的范例,而不是已固定的范例和逝去历史。

2.根据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特点,应当延伸法律专业硕士点的设置。

本文表一的考研选择、表八中本科阶段的知识能力不够,以及表九的法律实务能力和人际交往提高的期待,这些表明:本科四年的时间有限,法学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掌握基础法律知识,培养人文素养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相对于知识的传授而言,实践需要更为漫长的时间过程,因此要培养法律应用合格的毕业生,还需要补充法律硕士阶段的学习。美国的法学教育之所以为本科后的教育,[2]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在满足教育部关于法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根据其法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补充以案例研讨和实践性教学为主的法律专业硕士课程,为其进一步的实务练习提供平台。

3.根据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特点,应当补充其他学科相关课程设置。

本文表二的对专业对口的务实选择,表三的趋向经济发达地区,表八中对法学毕业生太多的担心,表九的人际交往提升的期待,这些表明:一方面法学毕业生需要拓宽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以获得更为宽泛的就业面,避免法学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的过分压力;另一方面法学素养作为综合素养,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及人文素养的支撑,在经济发达地区,更特别需要经济素养的支撑,对此,有教师就提出了法学与经济学交叉关联的必然性和必要性。[3]

在满足教育部关于法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还应当补充其他学科相关课程,特别是经济、财会、审计相关课程的设置,并可以参照专业律师发展方向的方式,开办工程建设、金融等专业方向的课程。

4.根据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学生的男女生分布状况及就业特点,应当特别针对女生开设相应的职业辅导课程。

根据本文表一、三、四、五、六、八、九的分析,女生比男生入学比例虽然要高,但相较男生对职业信心和挑战上表现出弱势。现实当中,法学专业女生在就业问题上也强烈地感受到性别歧视所形成的极大困难,这一方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妇女权益保障、对用人单位加强相应宣传,

另一方面也需要女生自强自立、学校强化实践教学与加强知识的复合培养。[4]

为使法学毕业生男、女生得到均衡培养,扭转女生的就业劣势,地方本科院校还应当明确相应的规定,把专门针对女性的就业辅导课、心理辅导课列入作为法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从容,雷兰.法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2]张敬峰,李效民.美国的J.D.教育[N].山东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8.

[3]罗宏达.论法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J].当代经济,2012-4.

[4]李茹春,陈苇,高伟.女生就业的比较与分析[N].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6.

[作者简介]杨忠明,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法专业;左平良,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理工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

作者:杨忠明 左平良

第二篇:如何在环境法学教学中保持其法学的属性

摘 要:环境法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技术性等特征使学科处于边缘性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冲淡学科的法学定位。对这一问题的克服,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突出环境法学的法律关系要素、以法律价值理念为线索、引入案例教学法等法学符号,以体现学科的法学特性。

关键词:属性;交叉性;综合性;法律关系;法律多样性

环境法学的基本属性是法学,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如何教学实践中保持其作为法学学科的特征。环境法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其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与传统的法学学科不同的是对其权利义务的理解要借助相关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授课时如果不注意其法学的学科属性,就会把它讲授成环境科学或者环境经济学或生态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分寸,突出其学科的属性,是每个老师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 环境法学的特性

环境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传统的民商法学、宪法和行政法等学科相比较,呈现出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

(一)交叉性

环境法学是在环境问题的产生并日益严重的状况下产生的,主要是以环境危机的法律治理为中心的环境法律知识体系,着重调整的是与环境开发、利用相关的利益关系,但是因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交叉。如果对这些学科一点都不了解,一定会妨碍对环境法学的理解,例如,不懂得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就无法理解环境的外部性问题,更难以理解外部性的内部化的法律设置。不了解生态学和化学,对于技术性很强的环境标准理解也会困难重重。这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在环境法学中,是学生理解、掌握环境法律知识体系的基础。也就是说,对环境法学的理解是离不开这些相关的知识支持。

(二)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指环境法学应对环境问题手段的多样性。环境法学的调整对象与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大气、土地、生物、人类等等,其法律关系也非常复杂,与环境开发、利用、保护等广泛的社会关系有关,这决定了其调整手段必须公法与私法多种手段参与,才能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同时,环境保护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公民环境意识与教育,因而环境法必须考虑现时的公共政策与国民的环境文化等等。

(三)技术性

技术性是环境法学最具特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标准,包括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环境标准是一种环境法律规范,当然拥有法律效力。无论是大气污染方面的排污标准、水污染防治的排污标准,还是有毒有害物质等标准,都是建立在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视角上看,环境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人类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无疑会涉及自然的规律与人类活动的规律。因而,环境法的规范与传统规范最大的区别在于将技术、操作规程、工艺技术等因素融进其法律规范中。

二、环境法学学科性质的体现

(一)法律关系的强调

能够体现法律属性最典型的知识无非是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一般包括法律的主体、权利义务与客体。虽然环境法涉及方方面面,其调整对象与范围广泛,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环节是必须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环境法要解决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通过人类利益关系的调整去促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利益的载体肯定不能离开主体对权利的享受与义务与承担。只要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其他形形色色的环境因素、科学因素、经济因素都是次要问题。另外,虽然环境问题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只要我们抓住法律客体的特点,分清主体的种类,就能清晰地掌握环境法律关系的相关要素,达到了教学的效果。不管环境问题有多复杂,环境法的切入方式总是从利益开始,而利益关系一定是主体的利益。法律主体、权利与义务是法学学科的标识。

(二)案例的引入

除了主体、法律关系内容与客体外,另一个体现法学特色的知识体系就是案例。案例教学是法学教育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一。法律制定的目的是定纷止争,解决纠纷和提供救济方式。离开案例教学,不但会使法学教育失去活力,使法律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而且会背离了法律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在环境法学的教学实践中,利用案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好理解法律原理与制度设计。另一方面,在案件的纷争和解决中,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实施途径与效果。环境法学的内容由许多跨学科的知识和原则、环境公共政策与国家的规划组成,其表象与传统法学相比区别较大,而现实中学生往往欲拿传统法来比较,因而,相关的案例的引入,就非常必要。如在讲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穿插了“北京圆明园防水渗透工程的环评问题” 和“2006年环保总局的环评风暴”等案例,让学生结合现实中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环评中的实体性问题和程序性问题,从公众参与、权利救济等具体的因素去理解制度实施的效果,这不但增加讲课的法律属性,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法律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法律价值理念的串联

任何法律形式都离不开法律价值观的支撑,公平、正义、安全、效率、秩序这些价值要素虽然在不同的时空其重要性会有所侧重,但都是法律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公平、正义成为法律的永恒价值。不同学科所追求的价值是不同的,如经济学是追求效率最大化,伦理学追求幸福观、政治学追求正当性等等,只有法律把公平、正义作为永恒的价值。因此,在讲述环境法学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制度的设计和权利的救济来体现环境公平与环境正义的价值追求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恰恰是环境法学其法学属性的最好体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强调不分地位、种族与国籍,每个人都享受平等的环境权利;而且当代人对环境权利的享受不能以损害下一代享受环境的权利,以体现对下一代的环境保护。通过环境侵害中侵害主体与被侵害主体的不平等地位的区分与解,说明环境法律基于受害人的弱势地位的原因,环境法律应该通过倾斜保护原则,对被告(侵害人)课以加重的义务,以体现环境法对实质公平的追求。具体就是在环境侵权中采用举证倒置,在民事环境侵权中的损害赔偿中,违法性不是侵害的构成要件等方面来落实法律的价值目标。

三、强调环境法学学科属性的意义

(一) 法律的多样性

任何法律的出现都是社会需求的反映。从最早的习惯、道德发展到法律,都是社会不断发展对制度的诉求。从传统的刑法、民商法到宪法、行政法、经济法、环境法和劳动法、体现法律的社会化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法律形式无法解决新的社会问题,必然导致新的法律形式的不断涌现,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以环境危机为代表的各种公共事件,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德国学者贝克谓之“风险社会”的时代,与应对风险有关的法律也不断出现,像危机管理法、非常立法等法律应运而生。

(二) 法律的局限性

在环境法学这样处于边缘地位的学科中强调其法学属性,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独步领会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认识到法律存在着局限性。学习法律的人们,可能在形成法律思维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法律万能的“泛法律主义”倾向,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例如,在环境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到底哪些环境因素,才是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与界定,对学生们理解法律的功能与作用十分重要。我们经常会以太阳为例子,来说明环境法不能调整太阳的运动是因为人类对太阳的不可控制性,因而得出结论是环境法只能调整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的对象;我们还经常用“动物园的动物是民法调整的对象而不是环境法调整的对象是因为其脱离了自然界,其环境功能的缺损”作为例子,说明不同时空中环境法调整范围与边界。通过这些例子来理解法律的功能与作用,使学生能够以此认识法律的作用是有局限的。除了法律之外,还有道德、宗教、政策、信用和习惯等手段参与社会的管理与调节。

(三) 法律发展性

环境法学是近几十年法律学科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其法律形式、理念与制度对传统法律的冲击很大,有学者称为“革命的环境法学”。例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一环境法上的价值理念已经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学中的预防原则,已经影响到刑法、民法等传统学科,这些传统学科试图进行制度创新,改变其事后调整性,难于应对风险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一些社会关系,目的是克服法律的滞后性。从环境法学与其他法律学科的关系入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法律的性质,领会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来体会法律的发展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这样既能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作者:陈廷辉

第三篇:试论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

摘要:法学素质教育是集法律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育于一体的新型的教育模式。环境法学是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点的交叉学科,这对环境法学教学提出了特殊的需求。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教学中的具体实施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得以实现,包括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法、对抗式课堂辩论法以及模拟法庭法等。

关键词:素质教育法学素质教育环境法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绿色GDP计算体系的确立,无论是环境立法、环境司法还是环境执法都迫切需要高素养的应用型环境法律人才。培养环境法应用型专业人才,既是满足社会迫切需要的要求,也是改善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拓宽就业途径的要求。但传统的环境法教学无法适应这样的需求。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环境法人才,必须要改革环境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应法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换而言之,要在环境法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贯穿和实现法学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法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法学教育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对法学素质教育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很难,我们理解的法学素质教育理念应包括下列基本内涵: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基础,培育具有在现代法治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能力的人才。换而言之,法学素质教育是集法律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育于一体的新型的教育模式。此法学素质教育理念基本内涵的最终实现,只能是大学全部课程教学活动合力的结果。但是,每一门课程都应当从各自的角度,为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作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具体化为相应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理念必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特定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一定要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需要。没有特定的教学模式的设计,素质教育只能停留在空谈阶段;没有对素质教育理念内涵的明确理解,教学模式的设计必然带有盲目性。

二、环境法学教学的特殊需求

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既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环境法学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与环境科学的密切联系,和一般法学学科不同,环境法学具备了浓厚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色彩。因此从法的角度对环境问题及其导致人类社会关系改变问题和法律对策等进行研究,需要在传统法律理念之外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这样就会促使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渗透到环境法学研究之中,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环境法学处于法学与环境科学之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地位。正是环境法学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特点,使得环境法教学的难度相较于一般法学学科的教育增加了,也使得环境法人才必须掌握较深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环境法人才的要求较之于其他法律人才更高。同时,环境法学是一门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相比较,应用法学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应用法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表现为基于自身内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体系性。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环境法学的特殊性对其教学提出了特殊需求。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当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本身不能全部解决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人们产生了对环境法的供给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环境法的功能在于解决环境问题。这也决定了环境法的教学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1.培养正确的环境思想

解决环境问题的第一关键是改变人类的思想,因此培养环境法专业人才的第一关键就是培养正确的环境思想。

(1)发展观的培养

通过环境法的教育,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观才是正确的、“绿色”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才是唯一的发展道路。

(2)伦理道德观的培养

通过环境法的教育,使学生树立尊重与善待自然的环境伦理思想,关爱个人与他人及一切生命,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思想和态度,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研究。

(3)科学观的培养

通过环境法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两面性,更好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度”与“量”的问题,协调科学发展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认识到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进程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了解专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环境法课堂教学距离应用法学的客观要求和法学素质教育的整体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具体到教学方法上,表现为课堂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我教你学”态势,偏重灌输,看待法律实践比较片面,忽视实践中的价值因素,偏重规范分析和知识积累,偏重案例教学,而且案例选择缺少代表性、典型性,案例应用比较机械等。归纳起来:还远未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相统一,法律素养、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统一的素质教育目标;还远未全面把握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远未切实强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与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互补性、整体性;还远未调适师生角色和相互关系,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没有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环境法律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三、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中的具体实施

1.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环境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对该课程的改革设计思想,必须着眼于体现环境法的课程特色,培养环境与法学的双料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环境法理念和原则基础上,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运用法律逻辑思维对社会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案件、纠纷进行分析与探讨。因此,应当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引进案例分析,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有机结合的方式。过分强调理论讲授和过分强调案例教学都是有失偏颇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课堂讲授最不成功之处往往就在于,教师的讲解局限于对各个知识点作直接涵义的解释,有的甚至只作语义的解释。这样的讲授就既缺乏实践的活力,又缺乏理性的魅力。应当引入“双向深入课堂讲授法”。“双向深入课堂讲授法”的基本思路是,教师要通过自己讲授,使讲授的知识在实践价值和理性内涵两个方向上都得到扩展,让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以实践价值和理性背景为两极的立体范畴。为阐明知识的实践价值,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时,都必须以一个经典的,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实例,作为讲解的参照物,使实例成为映照知识点的实践价值之镜。这也是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就一定要穿透知识点的语义,超越知识点的直接涵义,将特定知识点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中进行讨论;要特别注重阐明特定的知识点在学科系统中的地位和所处的关系层次,特别注重挖掘出深藏于知识点中的体现学科个性的理性样式和逻辑基点。这种具有学科个性的理性样式和逻辑基点,在法学中,就是每个简单明确的法律规范所蕴含的深邃的法的精神。此外,根据环境法学的特点,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注重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补给,以便学生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现行的环境法律和环境政策。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对选取的案例必须进行案例编写,其中提出问题这一步非常关键。这关系到所选案例利用价值大小的问题。所以,从何种角度评价并提问,必须既要集中抓典型侧面,又要综合考虑,从深层次多方面挖掘。

2.对抗式课堂辩论法

“对抗式课堂辩论法”是指由学生就学科内重大学术、实践问题分成肯定和否定的双方,基本按照现在通行的辩论赛规则,利用课堂进行辩论。辩论既是达到真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学生的思辩能力充分发育的前提。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在于:首先,对抗式辩论将学生直接置于极具挑战性和对抗性的竞争氛围之中,这种氛围比任何说教都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在辩论之前,双方学生都需要查阅大量相关学术资料,并各自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讨论。这种讨论不仅涉及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而且要充分考虑对方会如何提出与自己完全相反的论点,以及如何在辩论中有力地反驳对方论点。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所能达到的深度、广度和全面性,是一般讨论无法企及的。这种讨论有利于养成学生进行全面、深刻、反向性和多维性思维的习惯。

实施“对抗式学术辩论法”应注意的要点:原则上采用通行的辩论赛规则,但在双方发言时间上可就辩题的特点,作适当延长;注意辩题的选择应是学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应当对对抗式辩论的次数和每次参加的人数作统筹安排,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次直接参加辩论的机会。

3.模拟法庭法

模拟法庭是以教师设计的案例为基础,学生实际演练案件的开庭审理的全过程,其中所有的诉讼主体都由学生担任。实施“模拟法庭法”的目的,在着重锻炼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培育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书面和口头语言表达、辩论等综合性素质。使学生通过实际行为这种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达到对凝结在具体规范中的学术理念和法的精神的深刻理解。在行为实践过程中,使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人格的构成部分。

实施“模拟法庭法”应该注意的要点:教师设计案例要以实际案例为基础,但又不能完全“抄袭”实际案例,而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学术加工”,使模拟法庭使用的案例既具有实践的生动性,又具有更为丰富的学术理念和法的精神的内涵。“模拟法庭法”直接属于程序法范畴。不过,教师设计案例时,要兼顾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以使模拟法庭的实践过程既成为程序法理念的实践过程,又是实体法精神的实践过程。“模拟法庭”演练结束后,教师进行学术评论。这种先由学生实践,再由教师评论的模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独立思维和实践的能力与自信,而教师的事后评论又可以引起学生对自己先在行为的反思,从而深化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学术理念内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婷.法学专业素质培养途径探讨——以“模拟法庭”为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

[3]董秀珍,王益民.环境法教育在环境专业中的课程地位[J].唐山学院学报,2006,(3).

[4]伦小文,张聪璐等.环境法教学的实践初探[J].科技咨询导报,2007,(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教改项目“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qn0919);“《环境保护法学》重点课程”(ZDKC1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魏静

上一篇:市场效应论文范文下一篇:循证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