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沟通的语用学

2022-07-13

第一篇:人类沟通的语用学

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导读类型的研究

摘 要:语用学和语文导读有什么样的内涵意义,二者之间属于什么样的辩证关系,二者有机融合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语用学视野下语文导读包含哪些可能的类型,这是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学;导读类型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35-03

语用学观点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崭新理念,体现现代语文教学方向,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教学导读是新课改带来的重要教学意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语用学视野下进行语文阅读导读类型研究,这是先进教学理念的重要实践,对落实新课改精神,建立现代教学科学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语用学与语文导读的内涵

(一)语用学

所谓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分支学科,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以语言应用为研究内容,通过语言实践应用实现语言功能。语言运用自然要涉及到语境,也就是在特定情境中的语言运用,由于时间、场景、地点、空间等情况变化无常,语言运用自然要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采取应对策略。正如俗话所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也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这是语用思想的自然体现。语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一个人的交际能力。

(二)语文导读

语文导读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具体特征而进行的教学指导行为。导读是相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讲读”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导读是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根据文本内容特点进行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体验中掌握文本内涵。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为方法,将“导”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语文教学的和谐性。

语文教学由“讲读”到“导读”,这是语文教学里程碑式的革新。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阅读讲解,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能对文本有自己的阅读自由,不能有自己的个性见解。而导读则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由课堂主宰者变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而是教学理念的深度革命,带给学生的是主动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

二、语用学与小学语文导读的关系

语用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语文导读是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学习,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传统语言学忽视语言运用的合适性内质特点,现代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语境的问题,侧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这与语用学形成高度契合,都关注语言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表达效果,注重语言规律的探索。

小学语文导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提升阅读效率,并在阅读积累中,拓展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真正实现语言运用的融会贯通。提升语用意识视野下的语文导读训练水平,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科学认知体系,这对历练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语用学与语文导读的有机结合,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局面。语用学强调语境特征,所谓语境,是指人们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背景。在具体语境中,语言运用也会存在细微差异,人们常常会借助语言意义的丰富性,展示语用的多元性。同一句话,出自不同人之口,就会有不同意义表达;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句话,也会有不同理解和感知。这些差异的出现与语言特定语境有关。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语用学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在语文导读的广泛应用中,一定能够提升语用学应用维度,对语文教学形成重要促进和正面影响。

三、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导读类型的研究

语用学与语文导读之间呈现多维联系,这也给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众多改革契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解读文本时存在语用的问题,师生课堂互动交流时涉及语用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也有语用问题。教师要注意对各种导读方式进行比对总结,梳理语用视野下语文导读类型,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好服务。

(一)语用教读式

1.类型解读。所谓语用教读式,是指教师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教学生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不能为学生进行全文讲解,而是对学生看不懂的地方进行点拨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引路和启发,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要转变身份,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形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自己身份有准确定位,不是家长式的专断,也不是保姆式的包办,而是导演、教练、向导,要发挥导航的作用。

新课改强调课堂师生互动,教师在互动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师生互动进行科学设计,让学生逐渐进入角色。在课文教学互动时,要注意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法、质疑法、总结法等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动,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教师选择教读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文本和学生实际进行全面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读策略。

2.实例操作。在学习《长城》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行解决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甚至有个别学生早已将课文熟读成诵了。然后让学生初读感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比较集中,如“气魄雄伟是什么意思?”“这些几千斤的条石,是怎么弄上山的呢?”“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集中讲解和个别引导相结合。特别点出“气魄雄伟”、“奇迹”词语的运用特征。让学生采用置换的方式,体验这些词语应用的准确性。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对文本进行讨论探究,很快就完成了课堂阅读任务。

3.应用总结。教师对学生文本学习没有采取逐段逐句的讲解,目的就是要解放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通过主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意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创意性、实用性,并从文本语言运用中获得更多启示。特别是让学生主动质疑,这就是对文本语言的深入比对研究。“置换词语”是常见学习方法,学生如果找不到更合适词语进行置换,说明作者词语选择功底深厚。让学生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学习语言,这对学生语言积累有帮助,对写作表达有促进作用。

(二)语用自读式

1.类型解读。语用自读式学习文本,是指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自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自主阅读和新课改精神形成高度契合。自读并不是让学生自由学习,随心所欲地乱操作,而是在教师有效调控下的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具体设计学习自读措施,制定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可以采用定向问答、辨析题解、复述整理等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自主学习。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维度,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形成语言应用能力,教师需要有前瞻预判能力,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为学生顺利实现自主学习做好前期铺垫。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要体现明晰的学习路线。“自主阅读――初步感知――提出质疑――小组讨论――教师介入――达成共识――实践体验――形成能力”,这是语用自读学习模式的基本思路,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实现语用体验,这才是文本学习的根本归宿和基本出发点。

2.实例操作。《猫》是老舍写的小散文,作者对小猫的描写非常细致,抓住了猫的本性特征,从性格分析开始,到心情变化,最后写到猫的勇敢顽皮。教师让学生自读文本,由于作者对猫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学生都有阅读的兴趣。教师只给出一个阅读任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甚至有学生想通过背诵的方式准备复述。教师给出引导:先理顺作者描写的先后顺序,用一个词标记一个环节,形成完整文本情节结构,分情节对小猫进行陈述,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不能用原文来复述。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先找到情节标志,列出复述提纲,同桌之间先进行预演。课堂展示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复述,而且语言运用比较有成效。

3.应用总结。教师让学生复述课文,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学生词汇比较贫乏,表达能力远没有想象那样强,很多学生对复述课文存在畏难情绪,经常用背诵代替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教师让学生列出课文结构,形成复述提纲。学生找到了复述的可行思路,实际操作才会成功。很显然,教师在学生语用自读式学习中发挥了辅助引导的作用,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提示,极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三)语用复读式

1.类型解读。语用复读就是一种复习性阅读训练的操作形式。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需要设计多种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发掘新知。主要操作形式有:消化知识作业、记诵为主作业、应用操作训练、评价特征作业等,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安排。

2.实例操作。学习《搭石》时,教师设计了一组课堂训练:①展开想象,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应当的事”写一句话。②自主练读,用重点词语想象画面。③写话交流,每人写自己对搭石的感悟启迪之类的话,小组内交流。

3.应用总结。语文教学要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定向开发,需要设计更为科学实用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体验中获得新认知,对语言应用有更深刻领悟。要注意提升课堂师生互动指数,在对话中形成认知共识,这样的语文导读行为,自然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尚追求。教师还要采用多种方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实践,对语言运用进行多维度探索。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学习感知效果。

研究语用学理论与语文导读之间的关联度,可以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促使课堂教学能够紧紧抓住语言运用规律,让学生在有效阅读实践中获得更多语文感知,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会获得质的提升。

第二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汇化模式分析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阿凡达》为例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 浅析“冰山理论”调动读者参与的作用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试析商务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汉译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43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44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45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46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

47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48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

49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

50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

51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52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53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

54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55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56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

57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58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

59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 Henry’s Major Works

60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61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62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63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64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

65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

66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

67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68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69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策

70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

71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

72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73 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

74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75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

76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77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78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

79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

80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81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82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dventures of Tom Sawyer

83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

84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85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86 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87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

88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89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90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91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92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93 商务英语报道中的情态意义分析

94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95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96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9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98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

99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100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101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102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

103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104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105 中国英语初探

106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107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08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09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

110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111 商务英语信函词汇的特征

112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13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114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

115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

116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117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118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119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120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heory i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121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122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123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24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125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

126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127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128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129 从《人与鼠》看斯坦贝克艺术风格

130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131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132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33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134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135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136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137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3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139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 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140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141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

142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43 简析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性

144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145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146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

147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48 Two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Heroines in the Novel the Age of Innocence

14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50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151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152 The Contrast between Carrie’s “Fall” and “Rise”

15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

154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155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

156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

157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158 《嘉莉妹妹》中女性自我意识探析

159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160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161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162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163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64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165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

16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67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68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

169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170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171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172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

173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174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175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76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177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78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179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80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81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82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183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184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85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186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187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88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189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90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

191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192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93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

194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95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196 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

197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198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

199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200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第三篇:浅议语用学理论在教学话语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

[论文关键词]教学话语 教学话语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 关联理论 礼貌原则

[论文摘 要]教学话语是教师组织课堂使用的话语。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作为言语交际活动,教学话语在教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学话语意义的产生,如何对教学话语的意义进行理解,以及如何设计、优化教学话语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运用言语行为理论、grice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论文关键词]教学话语 教学话语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 关联理论 礼貌原则

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标志着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为其他的学科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在教学领域中,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为教学话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上的支持。在语用学庞大的理论体系中与教学话语研究相关的理论主要有言语行为理论、grice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下面就分别简要论述相关的理论。

一、语用学相关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austin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他认为“言有所述的话语是可以验证的,或真实,或谬误;而言有所为的话语则是不能验证的,它们无所谓真实或是谬误,它们是被用来实施某一种行为。”但是这一区分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很好解释人们通过语言实施的各种行为,所以他重新建立了一种新模式来对其进行解释。austin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指发出语音、音节、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等,即通过言说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换句话说,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事,达到各种目的,如发出命令、传递信息、问候致意等。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通过“说话”,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感情等产生影响的行为。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发展是建立在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批评和修正的基础之上的。searle认为“每个句子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言外之力,这些言外之力是句子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句句子所能够用来实施的言外行为是这句句子的意义的一种功能。”所以,searle认为没必要区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他用命题行为取代了austin的言内行为。

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与合作原则。双方或多方不断轮流地说话就形成交谈。人们说话时通常是直截了当地说出内容,但有时也有含蓄地表达的内容。在我们所说的话和说话的用意之间常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话语的用意就是“会话含义”。grice认为在交际中,双方都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从而他提出了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礼貌原则是由leech在1983年提出来的,是对合作原则互为补充的又一语用原则。它包括六条准则: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

从这些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语用学相关理论确实能够为教学话语的研究带来一定的理论上和方法论上支撑: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教学话语意义的产生,利用关联理论可以对教学话语进行更准确的理解,礼貌原则对设计和优化教学话语给以方法的启示。在下面我们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语用学理论在教学话语中的运用

1.在言语行为理论下和违反合作原则生成的教学话语意义

李三福在其博士论文《教学的语用学研究》中论述到“人类的一切活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受语境的影响。”教学作为一种大部分的言语交际活动也不例外。话语(utterance)是语用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因此,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教学话语是有意义的。教学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媒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里探讨的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话语。教学话语意义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语言时所产生的,是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特定意义。教学话语意义与语境是密不可分的,在特定的语境下,即使教师的话语听来是完全错误的,但在师生之间也是能够被理解的。由于教学过程中突发情况千变万化,再加上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感情色彩,因此,每个人对教学话语意义的理解是复杂的

关于教学话语意义的生成我们就可以参照言语行为理论来进行分析。austin将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分为三大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而这三类行为在特定的语境下能生成特定的意义。言内行为生成的意义就是字面意义。下面主要分析言外行为下生成的意义。在言外行为中,教师有可能是通过某些明显的词汇来表达教学话语,从而生成特定的意义。如:

还有一种,教师通过话语的句型来生成一定的语用意义。在一般的情况下,陈述句表“陈述”,疑问句表“询问”,祈使句表“祈使、命令”等意义。例如:

(3)todayissunday.表陈述

(4)isthisyourbook?表询问

grice的合作原则列出四条人们交谈时应该遵守的准则,但是在无论是人们普通的交谈还是实际的教学中,并不能时时刻刻地准守这四条准则。如果在教学中违反某条准则,而在特定的语境下这种违反能够被学生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会话含义,生成特定的教学话语意义。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教学话语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比比皆是,在这里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就不逐次的进行论述。下面就一个实例来论述违反关系准则所生成的教学话语意义。如: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向老师询问考试的结果,但这次考试的结果却不是很好,老师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

第四篇:从语用学角度来探析广告英语中合作原则的有意违反

[摘要] 澳洲留学生论文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或文娱体育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进行。广告尤其是商业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鼓动、劝服、诱导消费者购买其商品,其中广告语言对于广告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告商为了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努力使广告语富有创意和说服力,从而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本文从语用学角度来探析广告英语中合作原则的有意违反。

一、引言

在现代生活中,广告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广告是文化的载体,被认为是最有“文化显著性”的语篇之一。(Wallace 1987)它蕴含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品味、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等。向公众传达信息则是广告的基本职能。而广告语言是广告的灵魂之所在,对广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日本广告大师植条则夫指出,“一条成功的广告语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点:简洁、明确、贴切、独创、有趣味、易于记忆”。广告语言是一项相对特殊的语言应用系统,它不仅要真实传达商品基本信息,更重要是通过传达信息达到调动消费者购买欲、促成消费的目的。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广告语言要以遵守会话合作原则为基础,来使消费者正确地领会其传递的会话意义,但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故意违背合作原则,借用多种语言表现手段,产生较为丰富的会话含义,从而提高广告语言说服力。

二、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 )认为,语言交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交流的主体为了保证会话目的的实现,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 cooperativeprinciple)。即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会话主体都怀着互相理解、共同配合的愿望,因此,他们都遵守着某些合作的原则,以求实现有效交流的共同愿望。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四条准则(maxim):一是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s of the exchange);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more informative than required)。二是质准则(Maximof Quality)———不要说你相信是虚假的话(Do not say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不要说证据不足的话(Do not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三是关系准则( Maxim of Relation)———要有关联,即话语要切题(Make your contributions relevant)。四是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要清楚明白,话语简练,避免晦涩,避免歧义,井井有条(Avoid obscurity, Avoid ambiguity, Bebrief,Be orderly)。 以上四条准则描述了一个合理、有序的会话过程。如果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严格遵守这些准则,就能领会说话者的会话意义,达到顺利交谈的目的。然而在实际交际当中,人们总是在“有意”或者“无意”地违反合作原则。对此,格莱斯概括总结了违反合作原则的四种情况:交际者悄悄违反第一条准则;交际者公开宣称不遵守合作原则;交际者无法遵守某条准则,否则就会和其他的准则产生抵触;交际者故意违反某一准则,并知道听话者会体会出说话人的“别有用心”,从而透过文字表面的不合作得出话语深层所隐藏的含义。第四种是格莱斯最关心的,也是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说话者出于自身的动机或某种理由,常常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以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格莱斯接着指出,如果在会话交流中,说话人一方故意公开地违反某些准则,那么一定有其主观意图,即为了让听话者领会到话语的会话含义。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者并非时刻遵守准则,一旦说话者违反了准则,听话者就会超越话语的字面意义去理解话语的会话含义。会话含义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逐字表达的字面意义,而是说话者要表达的真实意义或真正意图。

三、广告英语中合作原则的“不合作”表现 语言的合作原则在广告语言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广告商为了达到鼓动、劝诱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更加注重广告语言的作用。很多广告语言通过对合作原则公开、有意的违反,以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消费者能够越过话语表层意义推导出会话的真正意义,从而达到广告商的主观意图。

(一)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的违反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是指说话人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并且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然而有很多广告却有意增加和减少所传递的信息,目的则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产品或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的目的。例如:It’s the taste. (瑞士雀巢咖啡广告)这是一句风靡全球的关于瑞士雀巢咖啡的广告词。从表面上看,这则广告信息量不足,没有任何实在意义。但作为雀巢咖啡的宣传广告,总要宣传自己的产品好,不会说自己的产品坏,在这种语境下,词语的暗含用意十分重要,所以消费者便会很自然地越过句子表层意义理解它的暗含意义为“味道好极了!”而在其它的语境下“It’s the taste!”常可以被理解为“味道太差了!”或“味道糟透了!”再如:Start Ahead.(Rejoice) (飘柔洗发水广告)这是一则飘柔洗发水的广告。与上面所举的第一则咖啡广告一样,信息量不足,没有直切主题地说飘柔洗发水有如何如何好,也没有用很多的话语信息去宣传它的特点。但正是这样简短的一句,却让人能够越过句子表层含义,联想到此品牌产品的特点,并留下对此品牌产品的深刻印象。

(二)质准则(Maxim of Quality)的违反质准则是指说话人要说真实的话,不要说虚假的和证据不足的话语。而广告语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常常会利用夸张或隐喻的手法去增加语言的色彩和说服力。例如:Soft, enchanting, smiling color———that’s the gift ofFocus to your hair. (Focus洗发水)这是一则洗发水的广告。在广告中,广告商运用了“Soft, enchanting, smiling color”这样的字眼来达到隐喻的效果,但广告商和消费者都清楚地知道,“color”是不会“smiling”的。 广告商这样故意违背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目的在于向消费者展示广告商品的良好面和令人着迷的吸引力,从而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再如: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拥有东芝,拥有世界。(东芝电子)The costliest perfume in the world.(香水)这两则广告都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增添广告的说服力。众所周知,这些广告语所宣传的产品必然没有广告语所说的那样完美,因此它们都违反了质的准则。但这些广告语都达到了引人注目的广告目的。 (三)关系准则(Maxim of Relation)的违反关系准则即指说话要有关联,说话要切题。广告的目的是说服消费者去购买商品。而广告商不会生硬地去直接向消费者平铺直叙地灌输商品有如何如何好,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厌恶心理。因此广告商常常会有意违反关系准则,制作出一些貌似和商品不相关的广告。实则是为了引起消费者好奇的心理,从而扩大对商品的想象空间和加深对商品的印象。例如:Poetry in motion, dancing close to me.动态的诗,向我舞近。(丰田汽车)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诗酒)Apple thinks different.苹果电脑,不同凡“想”。(苹果电脑)Ma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ticOnly! (MARLBORO)男人只记住浪漫的爱情! (万宝路)以上的四则广告语看似都和要宣传的商品没有直接的关系,广告更没有直接大肆宣传商品的优点。但受众可以感受到广告“顾左右而言他”的目的。消费者可以透过字面意思而联想到更多关于该商品的特点。 (四)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的违反方式准则是指说话要清楚明白,话语简练,避免晦涩,避免歧义,井井有条。广告商经常违反方式准则,有意使广告语产生“歧义”,使广告语的意义不确定,以激起消费者对商品的丰富联想和购买欲望。例如:Less bread, No jam.这是1981年出现在伦敦地铁车站的伦敦运输公司(London Transport)的广告。“bread”的意思是“面包”,“jam”是果酱,这两者都是食物,与交通毫无关系。广告商在此有意违背了方式准则———“避免歧义”,通过使用“bread”和“jam”来暗示其真正的含义。这样不仅使广告变得幽默生动,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又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悬念。由于这样的违背行为是夸张而明显的,消费者会很自然地联想到“bread”和“jam”表示食品以外的其它含义,从而理解广告语的隐藏含义。“bread”作俚语用时指的是“money”,而“jam”在这里是指“traffic jam”。于是,这则广告的真正意义就出来了:“Less money. No trafficjam.”这种违背方式准则的广告语所创造的广告幽默无形中帮助促进了 广告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制造悬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促使消费者去探求广告商的隐含意义,从而加深广告语所宣传的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四、结束语

广告的目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鼓动、劝服、诱导消费者购买其商品。广告商为了达到宣传商品,实现商品价值的目的,会精心地设计广告语。广告设计者创作过程中在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的前提下去违反某些准则,其目的在于促使受众(消费者)越过话语的字面意义去推导其隐藏含意,从而使广告及其所宣传的产品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总之,广告语的创意和变化永远都是基于合作准则并有意违反某条合作准则,并力图通过简洁、明确、贴切、独创、有趣味、易于记忆的语用效果,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劝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唐本赛.广告英语中合作原则的应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2]崔刚.广告英语三百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3]赵静. 澳洲留学生论文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Wallace, D.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 London:Verso, 1987.

第五篇:语用课堂的魅力

语用课堂的魅力 普洱观摩心得

2014年9月20日至21日,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语文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普洱思茅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举行。两天时间听了四堂课,一个讲座和一次评课,五堂课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每堂课都有值得借鉴和引发思考的地方。这几堂课虽然教法不一样,教材不一样,但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即紧扣语文课程标准,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知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品味语言文字的特色,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知识渊博,对教材的解读能力超凡,细读文本并能超越文本,超越教师本身,没有囿于教材的束缚,传达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听课中有很多收获,总结归纳以下:

1、创设情境手段巧妙。

王崧舟老师在《去年的树》一课教学中,善于挖掘文本中浅近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事物的价值,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以及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和语言带领学生进入美好的童话世界,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整堂课就像一首美好但带着淡淡忧愁的诗歌,令人回味无穷。

2、评价中肯充满激励。

几乎每位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和回答都能迅速作出反应,给予中肯的评价,那一声声“真好”“你真是太棒了”是给听课的孩子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让孩子能够自信大胆的表达,营造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些评价并不是空洞的表扬,而是实事求是中肯的评价,同时又带着激励,带着鼓舞,带着智慧,仿佛自己就是一名学生,进入其中,忘却了学生的身份,在场的每位学生相信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现,这样的课堂,学生受到尊重,得到肯定,发现自我,从而成为真正的主人。

3、细读文本超越教材。

张敬义老师执教《珍珠鸟》一课,他带领学生积累语言,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手法,每一个环节的设定就像一个个连环套,一步一步走入文本的深处,却又是那么不漏痕迹,这正是文本细读后的领悟,对教材张弛取舍后的思虑,一切是那么不经意间,仿佛妙手偶得,却又是精雕细琢后的精品却不着痕迹。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会有学生的感动。什么是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与孩子、与文本、与作者产生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这堂课让我走近了这群上课的孩子,也感受到了王老师的真性情。真好,课已经无足轻重,心灵的交融已经开始。

4、语言训练脚踏实地。

几堂课听下来,发现自己与真正的语文课堂是愈走愈近,因为在他们的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所有的不平凡均来自于平凡之中,这是实实在在毫无花架子的课堂,这是踏踏实实进行语言训练为孩子成长奠基的课堂,这是能让坐在台下引发思考却又能模仿学习的课堂,王崧舟老师在评课中提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就是学语文是为了什么?道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学习语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他的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呢?首先要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王老师利用文本浅近的语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通过学生自己独特的想象和体会感受童话的语言魅力,带学生入情入境。其次就是增加语言的容量,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也不是童话欣赏课,要提供语用实践的平台,提升语用的质量。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每次的教学实践都是有备而来,语言的运用前有要求,运用后有评价,如写小树和小鸟的外貌时强调“特别”二字,体现鸟和树的“唯一”之处,在指导孩子进行写作时为孩子提供词语菜单,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构筑语言的大厦。这样的语言学习并没有脱离文本,却又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入到了课文的教学之中,没有生硬的提问文章主要内容和段落大意是什么,而是不断重复鸟儿与树在春天的约定引导学生勾勒出文章的大体轮廓。一切都是那么不显山漏水,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情感的熏陶,人生意义的启迪与思考都在这里显现,短短的一堂课却让思绪飞越千年,一段永恒的感情超越时间、空间,听课的我心也成了痴痴的了。

5、 方法传授不漏痕迹。

很多时候会提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身在其中,很知道这样的道理,却不能在课堂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要么是割裂开来,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么是工具性过浓,上成乏味的学法指导课而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在这几堂课中,听到了老师们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引,例如:老师在课的伊始就强调学生书名号的用法,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复述问题,为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提高分辨筛选信息的能力。精彩之处在于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优点进行提炼归纳,形成意识,如“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提出问题,查查资料”“一边思考还要一边听别人发言”。在课堂上强调“做完一件事马上去做另一件事就是节约时间”来提醒学生要注意学习效率。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思考,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整整两天的听课结束了,心却满满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老师们上课的情景,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声叹息早就留在了心底,浮现出在他们的课堂中的孩子们,那迸发的一朵朵小小的火花是被点燃的一盏盏的心灯,浮现的还有课文中的那些人与事心中有了丝甜甜的味道,因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其实是很幸福的,因为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点燃文学的火花,点亮一盏盏心灯,和孩子们获得心灵的成长。心也蓦地变得沉重起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是觉得任重而道远,那因为心灵的懈怠一稍不留神就会毁坏至少属于自己的那畦秧苗,走进名师的课堂,聆听大师的心声,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充盈,让自己的学识丰富,从而意志弥坚。

上一篇:如何预防心理障碍下一篇:如何正确面对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