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2024-04-12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精选6篇)

篇1: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本文立足于20世纪分析哲学的历史发展,从哲学方法论演变的视角上,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和思想差异,揭示出维特根斯坦哲学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语用学动因”,指出发生在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形成了从语形和语义分析方法向语用分析方法转变的趋势,构筑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后分析哲学的`发展路径,探究哲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哲学思维的演进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作 者:殷杰 作者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B815关键词:语用学转向 逻辑哲学 语言游戏

篇2: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关键词】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性;意义

1语言游戏说

1.1“语言游戏说”产生的背景

对意义的追问一直是语言学、语言哲学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包括维特根斯坦在内的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意义问题的探索。受传统意义指称理论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意义的背后存在着某种本质的东西,认为通过逻辑分析等手段可以把握意义的本质。“语言游戏说”的目的之一就是批判意义指称理论,进而提出新的意义理论。维特根斯坦用“五个苹果”和“建筑师和学徒之间对话”等说明意义指称论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他引入语言游戏概念以突出这样一个事实:语言在说话者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表明只有在具体语境中,语言的意义才得以实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否定了传统的意义指称论,代之以新的意义理论---意义即使用。

1.2“语言游戏说”的内涵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的解释是:“语言游戏是使用符号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言的语言形式,研究语言游戏就是研究语言的初始形式或初始语言”在他看来,任何定义都是对被定义者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概括,而语言游戏并不存在这样的本质。因为离开游戏的参与者,单独的词和句子就会失去意义,话语的意义与说出话语时的具体语境密切相关,话语因此是变化的,不存在话语的本质问题,所以,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对“语言游戏”作出传统上的定义和阐述,而是通过实例来描述和显示“语言游戏”,他为我们举出这样的例子:下命令,服从命令---、唱一段歌---、猜谜---、解应用题---。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发现游戏并非像传统观点所理解的那样存在“共享”的特征,但他们彼此又确实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就像一个家族的成员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似性一样,语言游戏之间也存在着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性。“语言游戏说”注重语言在日常中的应用,克服了他早期“图像论”的局限性,不仅揭示语言间相似的用法,还表明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语言游戏的多样性说明“生活形式”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认为,通过一种语言游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种生活形式,由于生活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语言游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生活形式”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类继承下来的共同文化背景;二是作为“自然历史”的一部分;三是人类的共同行为;四是作为习俗或习惯、制度。作为一人们行为的一部分,语言使用与人们的生活形式存在密切联系,语言植根于生活中,若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语言的使用也随之改变。在根本意义上,语言就是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语言游戏说”还具有另外一个特征:遵守规则。游戏规则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并被我们遵守。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比作游戏,游戏都有一定规则,语言游戏也不例外。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遵守规则的过程是“盲目的”,这里的“盲目”指无须引导、自然而然的行为。第二,遵守规则是一种习惯,这里的习惯指某种不断重复、有规则的行为。他阐述语言游戏与遵守规则间的关系,是为了说明语言的意义是在规则制约下语词的使用。以往把规则看作语言的句法分析,掌握了句法规则就掌握了语言。但这属于逻辑分析,与语境无关;而语言游戏说遵循的是“语用规则”。只有在特定的语境,语言游戏的参加者才谈得上遵守规则。

2“语言游戏说”对当代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语言游戏说”实现了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把语言看作人类的一种活动,语言的实际应用决定语言的意义。对当代语言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语言游戏说”就没有当代语言学如此蓬勃的发展。它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语用学的影响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语用学理论方面最有成就的人是奥斯丁。奥斯丁的研究领域是日常语言哲学,他把语言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就是通常所说的用语言来表达意义。言外行为就是诸如命令、警告等,体现了发话人的发话意图,这与“语言游戏说”中所涉及的下命令、祈祷等相似。而言后行为指话语的效果,具体来说,如果听话人得到说话人的信息,明白说话人的意图,如说话人让他关门,那么说话人就成功地在现实世界中带来了他所想的变化。他把语言比作游戏是为了强调语言是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会涉及多种用途。他在《文化与价值》中曾明确指出“词语就是活动”,语言除了表达思想之外,还可用来做事。用语言做事正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前提,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核心的语用学才会有如此大的发展潜力。

2.2对会话分析的影响

会话分析也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语言学流派,主要研究交际中最常见的形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话语分析学派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话语内部,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语言形式变化的意义。话语分析学派主要研究“说话人怎样为听话人创造一段言语,而听话人又是怎样理解它”。认为互动的话语就包含语境,话语本身既传达信息又表明话语所处的背景,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些观点维特根斯坦早在几十年前就提过,他曾写道:“正是发说话人本身在语言游戏中起作用”,“任何的解释及它所解释的东西都是悬而未决的,因而不可能对被解释的东西给予任何的支持。解释本身并不能确定意义”。可见,话语分析学派的一些观点也深受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影响,这可以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中找到理论依据。除了上述提到的深受“语言游戏说”影响的两个语言学流派之外,还对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学派产生一定的影响。

3结语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导致了从理想语言研究向日常语言研究的转向,而且在语言学领域也促成了一批新兴语言学流派的诞生,如语用学、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他们受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启发,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各自领域的研究,它们的研究是对“语言游戏说”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篇3: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一、对“语言游戏”的解读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 说。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反映世界,是对世界的募画。语言的局限,就意味我的世界的局限。而语言游戏则说,语言首先是一种活动,是和其他行为举止编织在一起的活动。所谓 “语言游戏”实际上是一种把语言比作游戏的比喻。既然是游戏,如打扑克、下棋、拳击等等,就意味着遵守规则。有的以娱乐为目的,有的具有对抗性因而也就有输有赢,有的为了公正。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和不统一性也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形式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说,在不同的游戏中是如此的不同,我们不可因相似性抹杀差异性。

二、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侧重于从语言角度考察形形色色的生活形式如何成为语言游戏的基础。语言活动与“生活形式”紧密相关,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主要内容,但不是“生活形式” 的全部内容,“生活形式”是一个比语言活动覆盖面更为宽广的概念,它既包括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也包括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对“生活形式”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因为在他看来,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反映各个不同生活形式共性的概念。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发现:“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通行的、以特定的、历史地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等为基础的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或局部。

通过对“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这两个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形式多种多样。

三、语言、行为和规则

维特根斯坦认为,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是和其他行为举止编织在一起的活动。用语言说话是某种行为举止的一部分,语言游戏是在生活形式的背景下得以展开。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语言只有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被理解。在语言的使用中学习语言。我们使用的语词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认为,在理解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时, 情境(contexts)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不同,这个词语的意思随着变化。

四、参与和相互理解

在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之中,他(一位科学家)运用并发展了与他的特殊研究领域有关的那些概念。“影响”这种运用及修正的,既有科学家运用这些概念所加以描述的现象本身,而且还有科学家的工作伙伴(这些伙伴也共同运用了这些概念)。但这是两种不同的“影响”。从表面上看,正是在科学家对于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这是在实验中进行的),他才发展出了他的概念——其实,只有在与他的科学家伙伴共同参与一种既定的活动形式的情况下,他才能做到这一点。当我在这儿说“参与”的时候,我指的不一定就是任何一种直接的实在联系,甚至也不是指在参与伙伴之间的任何直接交流。

五、启示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反映世界”,使我们联想到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佐良有句肺腑之言: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的确,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需要遵照正确的语法规则这是勿容置疑的,我们还可以遵照一定的风格的原则,创造并发展自己的风格。

事实上,没有什么传统的行为方式、传统的习惯、传统的技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社会在进步和发展,社会在变革,有时甚至是较大的变革。人们在遵守游戏的规则行事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游戏规则。人们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关键是如何尽力把传统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以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应用到新挑战。影响不是单向是相互的,只要个体的存在就对周围构成影响,即使你本人并没有意识到。

摘要:“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生活形式”(form of life)一起构成他后期哲学的灵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论述较多,后人研究也不少,但在不少研究者看来,语言游戏这一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

篇4:浅析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界限观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界限;沉默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19-01

一、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界限观点的含义

(一)原著中的解释。凡是能够言说的东西,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够言说的东西,就应该保持沉默。因此,这将为思维划定一条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一条界限;要划定思维的界限,我就必须从这个世界的两边来思考(因此我们必须能够思考不能思考的东西)。确实有不能讲的东西。它们使自己显现出来。它们是神秘的东西。哲学中正确的方法只能如下:除了可以被说出的东西,自然科学的命题——即与哲学没有关系的东西之外,说不出任何东西……

对于我们不能说出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1] P3

(二)其他解释。

1.其他著作和哲学家的解释。《逻辑哲学论》旨在为思想的语言表达划定界限:可清楚地言说的东西/不可言说的东西。维特根斯坦重申,世界的事实是偶然的,只有逻辑才是必然的,逻辑命题不表述世界是事实,而是提供世界的脚手架。世界是事实的世界,但我们有世界是一个有限的整体的感觉,却不是世界的一个事实。这样,世界的意义只能在世界之外,不可能在世界之内。维特根斯坦由此认为,有关伦理的、美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东西,由于不表达关于世界的事实,所以,是不可表达的。在世界之外,也就是在语言之外,在逻辑之外。可说的东西——由于语言与世界的同构关系而表达的偶然事实,已渐渐表达清楚。不可说的东西——先是在语言中显示的逻辑形式,接着是形而上学的“主体”,最后是在作为有限整体的世界之外的价值问题(伦理、审美、生命意义等)。我们只能在语言和逻辑之内生活不可能走出语言和逻辑之外。在语言和逻辑之内表达的是世界的偶然事实。语言和世界所共有的逻辑形式,是在我们表达事实的命题中显示出来的,而不是说出的。对于我们来说,世界作为一个有关事实的有限整体这一点显示:在世界之外有比偶然事实更重要的东西。可是,由于它们超出世界,超出语言和逻辑,而是不可表达的。所以,对于真正的重要而又不可说出的东西,我们只能保持沉默。[2] P90另外,维特根斯坦认为,所谓可说的,就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换一个方式讲,就是那些合乎他的意义标准而非重言式的命题。[4] P19

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界限观点的目的

维特根斯坦说:当我用语言思想,语词表达式之外并不再有“含义”向我浮现;而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载体。[6] P125

语言本身包含了人生所有的概念和活动形式,我们其实生活在与生俱来的历史局限与由语言布置的空间中,语言只能表述事实。凡是语言不可涵盖的、也就是思维不可涵盖的地方,世界就被划定了界限。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界限观点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语言界限”就是为思维划定界限,给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一种新颖的方式和渠道,使我们摆脱原有的思维惯式,回到清楚明白、单纯简洁的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来,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之中思考世界,获得真理。

三、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界限观点的影响

(一)对语言学的影响。康德企图通过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性考察而达到纯粹理性的自我意识,即最终完成纯粹理性的完整体系。[7] P128维特根斯坦像康德一样摒弃了世人对传统哲学的盲目信仰与崇拜,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语言哲学的探索研究之中,通过对语言世界的透彻分析理解,提出了一系列语言逻辑命题与概念,以语言解读世界、划分思想、诠释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向语言的转向,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这动摇了人们固有的哲学观念,颠覆了传统哲学的绝对地位,同时也为逻辑和理性做出了巨大的貢献。维特根斯坦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成为语言学派的先锋,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

(三)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对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界限观点,莱依尔曾评价道:凡能说得对或者错的终于拿来和不能说得清楚或没有意义的话相对照了。[8] P29

可以言说的东西,就应该对其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讨,将它说清楚,使其真面目展露在世人的面前,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而“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蕴含着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他不像其他一些自称哲学家的人夸夸其谈虚无缥缈的言论,以虚夸的智慧来掩饰自己的无知,而是承认无知,走入现实,感受现实,总结现实,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直探哲学的本质,深入世界的本原,如此才造就了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思想的不断修正,避免了极端与偏激,做到真实与实际。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没有脱离现实,反而代表了一种肆无忌惮、灵活思考的哲学思想,给人们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他的观点也使他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对他的哲学探索之路产生了一些羁绊。

“沉默是金”,维特根斯坦的“沉默”穿越时间、空间,以无言向我们诉说着深邃的哲思,传递着智慧的力量,散发着划时代的意义之光。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张学广.《维特根斯坦走出语言囚笼》.辽宁:辽海出版社,2000年

[3]舒炜光.《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4]B·马奇.《现代英国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17年

[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篇5: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述评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述评

本文主要是阐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使用论”,维氏提出了“语言游戏说”.文章首先对其基本观点及思想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从优点和缺陷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介.它主要对后来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形成以及语用学的大力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作 者:华紫武 HUA Zi-wu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安徽,巢湖,238000刊 名:巢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OHU COLLGEG年,卷(期):10(1)分类号:H14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说 言语行为 家族象似性

篇6: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所谓指物定义, 是指通过指出某个语词所指称的某一具体对象来确认语词的意义。用实指的方式来确定语词的意义, 在一般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每个词都有一个含义;含义与语词一一对应;含义即语词所代表的对象。”[1]在使用语言的时候, 语词代表所指称的事物, 从而达成相互之间的交流。

那么, 这样看待指物定义对不对呢, 如果不是, 那问题又出在什么地方呢?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谈起:教师训练孩子学习新词:用手指着对象, 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这些对象, 同时说出一个词。这是维氏称作的“指物识字法”。之所以不称作指物定义, 是因为它多半情况下只是简单的跟随练习, 还不能够对名称正确发问。[参见§6] 这种形式可以在词与物之间建立什么联系?一般的想法是:孩子听到语词, 见到语词, 就可以在心里浮现事物的图像。这可以是语词要达到的目的, 这对理解语词的含义通常也有帮助。

再看一下数字的定义。可以这样来定义:“我指着两个核桃给二这个数字下定义说:‘ 这叫“二”’”可以这样来定义“二”吗?如果按照上边所说的指物定义是建立词和物之间的联想式联系, 那数字二会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核桃、两个苹果, 还是两个人、两棵树, 这些联想都可以, 但所有这一些又不是数字“二”。对一个在生活中还未掌握一定知识的人, 在刚开始用指物定义的方式都他数字“二”时, 这里的误解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他可能以为要把这对核桃称作“二”, 可能以为“二”指的是核桃的颜色或形态。实际情形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指物定义在每一种情况下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说。”[§28]还可以用数字概念来定义:这个数字叫“二”。这种定义方式倒是可以有效避免误解。要是一个词在语言里一般应扮演何种角色已经清楚了, 指称定义就能解释它的用法———它的含义。”[§30]但对没掌握数字概念的人会追问数字是什么, 对数字的定义又需依赖具体的数字, 这样追问下去会是一种循环定义。如果把这个思路推演到最后又回到词的定义问题或曰词与物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一点, 论文最后还会有所涉及。

考察完实物和数字的定义, 下面再看一下颜色和形状如何通过指物方式来定义。“你试着指一片纸看看!———你再来指它的形状———再来指它的颜色。 ”[§33]我们知道, 形状和颜色是事物的一种属性, 作为属性它是依附于实体的。可以用指的方式来定义实物, 还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定义它的颜色和形状吗, 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设想有人说:我在指颜色的时候注意力集中颜色, 忽略它的形状;指形状的时候注意力集中于形状, 忽略它的颜色。按这样的要求把注意力集中于颜色或形状的时候, 外部动作和内在心灵可能会有不同的独特经验或伴随现象。但用内在注意力就可以锚定所指的究竟为何了吗?先说在指颜色或形状时的独特经验是不是每次都出现, 每次出现又是不是相同的。再有, 即使与指相伴随的经验每次都出现, 每次出现又是相同的, 这能否保证指的确乎是它的颜色或形状?

现在再简单谈一下意谓 〔德文词:meinen, 英文词:mean。又译:意指。〕这个词。明了这个词与一般行为动词的特异之处, 就会更加明白为什么用内在注意力无法保证指的确定性。“这是蓝的”这话, 一会儿可以意谓关于所指对象的述说, 一会儿可以意谓“蓝”这个词的定义———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叫作‘蓝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明明可以所有外在和内在的经验都是同样的, 怎么一来这句话竟然可以一会儿意谓这个, 一会儿意谓那个,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先不详细展开讨论, 不过由这个事实就可以裁定由外在动作和内在心理来定义语词意义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关于意谓, 维氏还举了一个更深的例子:我能否用“卜卜卜”来意谓“不下雨我就去散步”?答案是否定的, 你做不到。如果能做到的话, 也是把“卜卜卜”这三个本身无意义的词翻译或解释为我们语言有意义的话, 比如“不下雨我就去散步”, 这样才能达到它想达到的“预期”目的。经过这一番过程之后, 貌似“卜卜卜”可以“正常”行使它的职能。但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这一番推演是在一个行之有效的语言交流系统之内完成的, 这三个词在这个系统之中没有原初的位置———不是本身在这个系统中就有意义的单位或元素, 如果说它有一种用法和意义, 那也不是原初的用法和意义, 而是经过语言的转换之后所达成的效果。这也就是维氏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论:只有凭借一种语言我才能用某种东西意谓某种东西。[此段相关讨论参见§35]

如果可以再说得更具体和详细一点:“只有借助一门语言, 我们才能把一个对象与它的位置、状态等区分开来。”[2]79只用用语言才可以清晰切分混沌不清的现实。如果掌握了一门语言, 那不管是指称它的名称、颜色、形状, 还是它的数目、位置、状态等等, 都可以很容易地做到: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维特根斯坦 “ 把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编织成一片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作‘语言游戏’。”[§37]“‘语言游戏’这个用语在这里是要强调, 用语言来说话是某种行为举止的一部分, 或某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23]有了语言游戏这个概念, 可以更深地理解指物定义中指这个动作的含义。

先看一下指这个动作可不可以不要, 很明显这个动作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没有动作的标识根本不知道要指的是什么, 或者没有指这个动作, 与之相应的声音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可以指不同的东西。指物定义中的指这个动作, 不管指的是实物, 还是颜色、形状、数目等, 都是不同的语言游戏的一个构件。“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 我们用不同的语词指称对象, 报告它的位置、状态, 对于掌握了这些语词用法的我们, 我们才得以———用语词也好, 用手势也好———这一次意指张三, 下一次意指张三的姿势, 再一次意指他所在的位置。”[2]79总结来说就是:单独的指是没有意义的, 或其意义无法确定。只有把指这个动作与它之前和之后的情况也就是周边情况关联起来, 指的动作才是有意义。

最后由指物定义引申开去谈几点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交流的单位是句子, 而不是词。语言是用来言说现实的一套设施, 语言并不和现实一一对应, 语言的逻辑不是现实的逻辑, 也不是世界的逻辑。我们研究的是关于现实或世界的言说, 而不是研究事质意义上的现实世界。这是语言转向之后带给人文研究最重要的一点改变。

语言区分现实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分, “区分现实需要形式的指引”。[3]396现实中有苹果、桃花等实体的存在, 在语言中就需设置与之相应的设施, 也就是字词。有一点很关键也极易被混淆, “句子是由字词组成的, 句子的意思却不是由字词的意思组成的。”[3]391

在一个简单意义上, 说语词和现实对应, 算不得错。不过在更基本的意义上, 语词并不和现实对应, 它是言说现实设施。有了这套设施, 才使得言说这个世界———包括现实中不存在的可能情况———成为可能。语词在这个意义上并不和实物相对, 用指物的方式来学习语词, 只有在一定的周边环境, 也就是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摘要:指物定义是反映通过指出某个语词所指称的某一具体对象来确认语词的意义。通过维特根斯坦对指示实物、数字、颜色或形状的定义的考察, 深入探究语言的运行机制。通过对意谓一词的分析, 可以看到用内在注意力无法保证语词的意义。语词不是和现实对应的, 而是言说现实的一套设施。指物定义中的指的动作是不可或缺的。指物定义只有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下才能达到其预期目的。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指物定义,意谓,言说设施

参考文献

[1] (英)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2]刘畅.意思、心里的意思、意义[J].世界哲学, 2010 (03) :68-82.

上一篇:大花园作文350字下一篇:初中毕业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