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产生的语用机制

2022-09-10

二十世纪著名的语言大师林语堂曾经说过:“我认为幽默的发展是和心灵的发展并进的。因此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惟有放纵的心灵,才能客观地静观万事万物而不为环境所囿。”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压力和挑战,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不时地将心中的压力释放出来,需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一些、心情变得愉悦一些,更不用说有时需要让自己逃避惩罚、避免尴尬。

在众多的方法之中,幽默就不失为其中的优选之一,至少它可以让人忘却烦恼,给生活增添一丝色彩、让生活充满笑声。当然,要达到如此目的和效果,首先就要学会理解幽默、欣赏幽默,在此基础上学会灵活使用幽默。尽管有人认为:幽默感是先天性的,然而也是可以在生活中慢慢熏陶出来的。那么幽默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将分析语言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幽默的,即幽默产生的语用机制[1]。

一、幽默与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对会话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发现人们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谈双方都要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如双方有义务提供足够而且准确的信息,不罗嗦,不让谈话走进死胡同,力图做出有关的反应,等等。格莱斯把这些基本原则总结为四个准则:量的准则,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且不应少于或不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质的准则,即努力使自己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不应是虚假的,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即所说的话要与话题有联系,不说不切题的话;方式准则,即表达要明确,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有条理。然而我国有学者认为: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不必是原则,在会话中根本毋须考虑合作与不合作,如果说话人心中有了说话目的的话。

因此,语用学对于言语交际的管制,只需两个原则便可实现。一是目的—意图原则,另一个是相关原则。(钱冠连:1997,151)格莱斯本人也发现了,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是总会遵守上述准则的,有时出于某种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当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时候,往往是并非不合作,而是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着合作原则,表达另外的意思。幽默就可能往往由此而生[2]。

(一)幽默与质的原则

说话人说假话,按格氏的说法,就是违反了质的准则。钱冠连将这种假信息区分为利害假信息和功能假信息。若自己明知所输出信息是错,却向不知其错的对方发出,以造成不利于对方的后果者,属施害假信息;造成有利于或至少是无害于对方的后果者,属施利假信息。若自己明知所发信息不真实,交际双方经启发也能悟出其假,但发出的一方照样发,接受的一方也不介意其假,或者不觉其假之害,甚至于觉得假比真好,乐意接受其假。

这种在特殊的真实背景之下发出的能收到特殊效果的非真实信息传递,叫功能假信息。(钱冠连:1997,184)我们且不论说话人所释放的假信息是利害假信息抑或是功能假信息,在一定的语境中,这种违背质的准则的假信息竟是幽默产生的根源。且看以下实例:

(1)某人善拉关系,好说大话。一天,他想把自己的孩子从外地调回来,但劳动局没有认识的人。于是,他决定自己去闯一下。他走进局长的办公室,看只有一个老头在屋里扫地,便问:“张东升局长在吗?”

“你找他有什么事?”老头儿抬头望了他一眼说[3]。

“没啥事儿,我们是老朋友了,闲聊聊。”

“如果没有要紧的事,就先坐一会儿,等老朋友扫完地再聊吧!”

该幽默中当“善拉关系之人”说:“我们是老朋友”时,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与张东升局长素未平生、并不认识,可他还是说了他们是老朋友这样的话,其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对他另眼相看,拉近自己与张局长的距离,以便为自己办事提供方便,却没想到自己的话却被当场识破。

(2)老师:这作文是你写的吗?学生:是我写的。

老师:那为什么写些繁体字?学生:什么是繁体字?

老师:就是简化以前的字。学生:那得问我爸爸去!

学生既然连繁体字是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在作文中出现繁体字?竟然还敢说作文是自己写的,这不是谎言不攻自破了嘛。说话人之所以会故意违背质的原则,是想让自己的家庭作业蒙混过关,没想到竟被老师发现了。

(3)记者:最近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有些村子出现了滥宰耕牛的事情,你们这个村现在也有这种现象吗?

村民:没有。

记者:这么说,你们这个村还是不错嘛!

村民:是啊,我们村的耕牛三年前就已经宰光了。

村民对记者的褒奖回答说:“是啊”,并不是真的持赞同态度,接下来的话已表明了村民的“赞同”是反语,是对记者“你们这个村还不错”的有力回敬。

(4)编辑问一读者:“你对我们的刊物印象怎样?”

“很好,我们像获得心爱的珍品一样,把它放在卷柜的最底层,不轻易看一眼。”

这也像(3)一样,读者回答说“很好”是反语,不是真正的认可。所谓的珍品是他们不轻易看一眼、被压在最底层的宝贝。读者根本不轻易看一眼的刊物对他来说能算是好刊物吗?

(5)顾客:经理,你们商店柜台里的模特在哪里买的?

经理:我们商店柜台里从来不放模特儿呀!

顾客:怎么不放,那不明明站在那里吗?

经理:是你眼花了,那不是营业员吗?

顾客:我眼睛是花点儿,但我喊了几声,她是一声未吱,一动未动呀!

当顾客问及商店柜台里的模特是在哪里买的时候,他并不是真的想了解这一信息,更不是不知道那里站的是营业员,而不是模特。只是想运用这种假的提问方式达到提意见的目的,是对该商店营业员服务态度之差的莫大讽刺。

(6)老肖递给大夫一张名片。同事问:“刚才求看病的那人是谁?”

“是我老同事。”大夫回答。

临走时,老肖把个装有一百元钱的信封放在大夫的抽屉里。

第二次老肖去的时候,大夫热情的给同事介绍:“这是我的朋友!”

“好像前天他来过,你说是老同事的呀!”

“是是,我说过,因为那天我还不知道我们是朋友呢!”

大夫是真不知道“老肖和他是朋友”吗?显然不是,只是他不知道,在他介绍完以后,老肖还会给他往抽屉里放一个装有一百元钱的信封。这是对某些大夫“势利眼、认钱不认人”的社会现象的嘲讽。

(二)幽默与量的原则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双方有时提供的信息不按需要,有时超出,有时不够,但并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具有冗余信息容忍度,指语言使用人运用、控制语义性冗余信息时所掌握的分寸。释放适当的冗余信息,或者说掌握冗余信息的分寸,便是适当冗余信息策略。(钱冠连:1997)有时说话人的冗余信息恰恰就是幽默之所在。如:

(7)小芳在姥姥家。姥姥给她穿鞋,鞋有点儿紧。姥姥问:“这鞋是谁给你买的?有点小。”

“是爷爷买的呗,人家说爷爷就会给人穿小鞋!”

小芳对姥姥的回答从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来看,是存在冗余信息的。因为姥姥只是问:鞋是谁买的。倘若小芳也只是就姥姥的提问给以回答,说:“是爷爷买的呗”,那么很显然,对话并没有任何幽默的成分,也就是小芳回答中的冗余信息(爷爷就会给人穿小鞋)产生了幽默。

(三)幽默与关系原则

答非所问或话不对题,按说是违背合作原则的关系准则的,有时交际双方却依然能互相配合下去,有时是故意回避,假装思路不相涉,实则有意回避,从而造成幽默、推诿或其他的特殊效果,表现为话语不相干。如下例所示:

(8)在专科学校里,某学生的一件很好的衬衣在晾晒时不见了。这个学生就天天到晒衣绳上去观察。一天,他真的发现了他的那件衬衣被一件外衣套着晒在那里,于是他把两件衣服都拿下来穿在自己的身上。过了几天,一个学生问:“你穿的这件衣服是你自己的吗?”

“套在我衬衣外面的衣服,你说是谁的呢?”

表面上看,丢衬衣的学生所说的话与问题是不相关的,对于别人所提的问题并没有做出直接回答。可正是这种所谓不相干的回答是对小偷的绝妙回敬,是名副其实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9)表妹:前天买的那本书已经看完了,还没给钱呢!

表姐:看完了还给什么钱,把书拿回来吧!

表妹:都旧了,拿回去合适吗?

表姐:傻丫头,你看那架上的书有几本是新的!

表姐对于表妹的问题“把看旧的书拿回去是否合适”没有直接作答,而是用“你看那架上的书有几本是新的”作为回答。表面上看,只是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的亲属提供方便,或许只是一种贪小便宜的心理反应。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发现,书店管理之混乱、工作人员素质之低劣已昭然若揭。

(10)顾客:货架上的那双半高跟鞋多少钱一双?

售货员:那价签上不是写着的嘛,你不识字怎的,真不怕废话!

按常规来讲,售货员对于顾客的提问应给与直接、简洁的回答,可我们看到的对话恰恰相反,售货员对顾客的问题不但没有回答(当然更谈不上简洁了),还说了许多与顾客问题毫不相干的话,售货员最后得出顾客“不怕废话”的结论,真是毫无自知之明,这也正是幽默之所在。

(四)幽默与方式准则

在人类思维方式中,模糊思维与精确思维是共存的,这种模糊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中,就会有方式上的模糊表达。另外说话人心态不清楚,在处于犹豫不决、进退两难中时,都可能在言语表达上有所表现。正如康德所言:“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交际中有时或许正是这种表达上的歧义、或话语无序、或表达不清、啰嗦繁赘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如:

(11)年老富有的丈夫:“我要把我的飞行员辞掉,他开的飞机今天又差点要了我的命。”

年轻而不耐烦的妻子:“亲爱的!我求你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

当一位年老而富有的丈夫在抱怨飞行员再一次差点要了自己的命时,年轻妻子所说的话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因在当时语境下,妻子的话应理解为是替飞行员求情,但话语中的“机会”既可以是让他好好工作、下次再也不会出差错的机会,也可以是下次一定成功、不再失手的机会。正是这种歧义赋予了话语以幽默感。

(12)一个苏格兰人对妻子说:“我希望我准备送给你的礼物,戴在你的手上很好看。”

“谢谢,亲爱的,只是不要买太贵的。”

“看你说的!你在哪儿见过很贵的顶针!”

丈夫对妻子说的话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戴在手上的既可以是戒指,也可能是顶针),以至于妻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丈夫要送她一份礼物—戒指,而丈夫接下来的话与妻子的心理期盼造成巨大的落差,从而产生幽默。

(13)当大夫的父亲问女儿:“你有没有告诉保罗,说我认为他不是一个有出息的小伙子?”

女儿说:“怎么没告诉,可他一点也不生气。他说,这不是您第一次做出错误的判断了。”

保罗的话之所以产生歧义,是因为女友的父亲是一位大夫。“做出错误的判断”表面上是说对保罗的评价不公正,但由于所说对象是医生,因而可暗指其医术平庸(因说者并不生气)。保罗幽默的回答不仅可能避免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还达到了回敬对方的目的。

二、幽默与预设、语境

预设是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用推理。自然语言中的预设一般分为三种: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和种类预设。所谓存在预设是指语句中所讲的是真是存在的,是语句是否具有真值的条件。事实预设,即语句陈述的事实是真实、可靠的。种类预设是指语句中陈述的事物性质、特征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史尘封、崔建新:2002)对于语境有多中界定,众说纷纭,我们这里所说的语境是指语用语境,包括言语交际中特定的时间、地点、言语对象、社会文化背景、场合背景、身份、地位、修养等等。(史尘封、崔建新:2002)在言语交际中,有时预设和语境对幽默的产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请看下例:

(14)顾客:我送来的电视机什么时间能给修?

服务员:我们的修理工病了,病好了就给修。

顾客:他得的是什么病?

服务员:诊断书上写的是癌症晚期。

当服务员说“我们的修理工病好了就给修”,在当时语境下几乎是违背事实预设的,因为一个癌症晚期病人治愈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近乎于零。

(15)弟弟在看一本外国小说,突然沉思起来。他问在身边摆弄扑克牌的哥哥,说:“华盛顿是哪一年死的?”

“真无知,连华盛顿也不知道,它是世界上上数的大城市,怎么会死呢!”哥哥说。

既然弟弟问:“华盛顿是哪年死的”,很显然,华盛顿是有生命的,然而哥哥却违背背景知识作答,把美国总统华盛顿理解为美国首都华盛顿,并指出弟弟的“无知”,好一个渊博的哥哥。幽默由此而生。

(16)教育局长到某名牌大学视察。他听说当年高考状元就在这个学校,想见见,于是让人把这个学生找来了。局长问:“你爸爸是哪个大学的教授?”“我爸不是教授。”“是讲师?”“也不是。”“那你爸是做什么的呢?”“是做鞋的。”“哈哈,作协的,我想对了吧,到底是将门虎子嘛!你爸爸是那位作家呢?”

某教育局长自以为是,首先在自己心里给高考状元的父亲设定了一个职业定位,因此一开始就问:“你爸爸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可他没想到他的这一问题违反了事实预设。高考状元的爸爸根本不是大学教师,教授又从何谈起呢?为了让事实与自己的设想一致,局长大人竟然会把“做鞋”理解为“作协”,真是滑稽至极。

三、余言

以上只是从违反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预设、语境等方面分析了幽默的产生。幽默在生活中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言语幽默有时不仅有助于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社会关系,使交际在平和友好的气氛中顺利进行,还能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摘要:幽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剂品,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愉悦,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幽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文章通过幽默实例从语用角度对其产生的机制--幽默与合作原则以及幽默与预设、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幽默,语用机制,合作原则,预设,语境

参考文献

[1]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9.

[2] 史尘封,崔建新.汉语语用学新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36.

[3] 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M].北京:天天出版社,2014.52.

上一篇: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学生思想工作的点滴体会下一篇:足球机器人自主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