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心理障碍

2022-07-13

第一篇:如何预防心理障碍

如何预防小学生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稳定的情感;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

4、智力正常;

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而我们身边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1.自闭症: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兴趣和实际行动,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

2.多动症:我一直对活动量过大的孩子感到头疼。因为要让他们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简直比登天还难,他们经常因为上课时注意不集中,做小动作或影响别人而受到批评。放学后他们也到处乱跑,想干什么马上就干什么,在家里翻箱倒柜,对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毫不爱惜。

3、易愤怒:学校中经常看到部分学生因为一句话或一个小碰撞而大发脾气、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生气、发怒是人的正常情绪,适度发怒可以宣泄内心的委屈和积虑,利于健康,但是愤怒过度和容易暴怒就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疾病了。

4、厌学与逃学: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校应该采取的策略

学校若通过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活动,而且遵循教育规律,方法得当,小学生就会健康成长。

1,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人都喜欢轻松,在轻松的环境中,可以放下心中的防御,在一定的时候也会流露出真实情感,思维也会更加自由、活跃。特别是在课堂上,老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地位,形成和谐,求知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感受、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主动性。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语文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科学家,爱国人士,他们的事迹,高尚品格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3,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主要是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

4,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辅导。讲座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苦闷、烦躁的心理。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综合性的专题报告,又可作个案专题讲座。

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即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

6、环境渲染。环境渲染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比如经常进行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好;还可以进行板报宣传,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可以通过文艺、体育活动,郊游,社会调查活动等形式,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家庭社会应采取的策略

家庭教育其实是学生接受的最普遍最直接的教育,父母的影响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为人父母者,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能够立足社会,获得发展,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过高质量的生活,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在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家长们不防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重视人格影响与人格培养 家长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的同时,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培养上。人格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保证孩子的健康。

(二)情感与理智结合

理智的家长教育孩子总是思考在先,避免随意性,避免信口开河,避免随便动怒。爱孩子,应该注意表现的分寸。教育理智,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娇惯与溺爱,克服盲目的严格与严厉,克服各种非理智行为。

(三)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教育的实效性,在于引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尊重,培养自尊;自尊,产生自信。孩子有了自尊,才能自觉的进行自我教育。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没有自尊,于是没有了“要强”的动力,自暴自弃就成了必然趋势。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家长要处理好自身的多种角色关系。从亲情角度说,是孩子的父母;从教育角度说,是孩子人生的导师;从家庭活动角度说,父母与孩子都是平等的参与者;从游乐的角度说,是孩子的玩伴;从学习的角度说,是孩子的学友、诤友;从家庭民主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互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指家庭的精神生活。一个充满爱心、互相体贴、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使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家庭的学习气氛浓厚,精神生活充实、品味高雅,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的家庭家长失于规范,嗜好不良,甚至低级趣味,玩物丧志,只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家庭物质环境,指家庭的物质生活。要尽量为孩子创造简朴的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有人讲,“再富不能富孩子”是很有道理的。现代的“纨绔子弟”,是家长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物质环境”造成的。

(五)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

孩子都有成就动机,你肯定他的一点成绩,他心里会产生新的成就动机,小的成绩会逐渐变成大的成绩。这就是激励的作用。 孩子也需要批评与惩罚。批评、惩罚也是教育。问题是如何进行易于孩子接受,引起反思的批评。家长要学会和风细雨、寓贬于褒、充满期待、同心同理式的批评,而且要与孩子共同讨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措施;坚决避免劈头盖脸、暴风骤雨、讽刺挖苦、随便揭短式的批评。

(六)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地与学校配合,不断了解学校教育的计划与要求,特别是班级的教育计划与要求,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平时,应利用多种方式与班主任、课任教师交流沟通,按时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学习。凡是需要家长参与孩子所在班级活动、需要家长为班集体出一把力的时候,一定抱积极热情的态度。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不要让心理问题成为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还给

阅读(1)| 评论(0)

第二篇:论老年人因心理障碍而犯罪的预防

吴文斌

(西南政法大学 应用法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大幅度延长,社会的老龄化已经日趋明显,老年人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关注这一庞大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预防其因心理障碍而造成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尽管老年人年事已高,但其也是有行为能力的,而且这一人群因心理障碍而犯罪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并且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尊老爱幼这一美好传统,这给司法者,特别是法官判决,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如何预防老年人犯罪比惩治老年人犯罪更加的迫在眉睫。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障碍;犯罪;预防

随着我国社会的各方面发展,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犯罪现象是最引人注目的。但在现实当中,往往很多人都会忽略老年人犯罪这一现象,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老年人是不会有攻击性的,而且,在心理障碍方面,老年人表现得远不如青少年和中年人那么突出。因此,普遍老年人犯罪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的。但是,近些年来,老年人犯罪的比率确实是在呈上升趋势。

2012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中,首次规定老年人犯罪酌情从宽。意见规定,全国法院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要酌情从宽处罚。此次出台的意见是首次明确。2011年2月25日,我国刑法修正案

(八)正式公布,对于老年人犯罪刑罚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不难看出,老年人犯罪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速的今天,应对和解决老年人犯罪问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本文将围绕老年人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来分析如何预防老年人犯罪。

心理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老年期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类型的神经症,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其普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怒、会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脾气等。

笔者在整理并分析了大量的老年人犯罪案例后,总结出来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自杀性暴力犯罪、性犯罪、财产性犯罪,其中

以财产性犯罪较为普遍。

一、自杀性暴力犯罪。

自杀性暴力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脆弱,二是变态,三是残忍。老年人进行自杀性暴力犯罪的主要心理特点是脆弱,通过对犯案老年人的调查,发现这些老年人普遍有抑郁症及其征兆或焦虑症及其征兆,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些老年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社会或家庭的不公正待遇,使其心理扭曲,自杀倾向明显。并且,大部分犯案老年人的知识水平较低,有着“同归于尽”的落后观念,因此,老年人自杀性暴力犯罪主要集中在爆炸罪、投毒罪、纵火罪。例如,成都老人公交车纵火案。

这类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主要来源于家庭内部关系不和谐,存在着虐待老人等恶性不道德的现象,因此,预防这类老年人犯罪的中心在于家庭。作为子女,要做到认真倾听老年人的想法,要耐心的与其交流,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要始终尊重老年人在家里的地位,要积极支持、配合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对于社会而言,首先,整个社会要不断的宣传尊老爱老,对孝敬老人的先进重点事例进行宣传表扬,实现社会影响;其次,要形成并完善基层走访机制,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定期了解辖区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精神状况,对疑似情况的要及时排查,对已出现的要及时调解,对出现严重虐待老人的子女要认真教育劝阻,直至为老人寻求司法保护;第三,社区要多举办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主题活动,提供给老年人更多的健康的文娱活动;第四,社区要提供一定的职位给老年人担任,让其用己身经验为社区服务的同时,不至于完全赋闲在家;第五,社区医院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治疗室;最后,加大法制教育宣传,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二、性犯罪。

普遍人们都认为,男性老年人年事已高,对性行为方面已经没有需求了,但往往是人们忽视他们的性需求,才给许多犯案老年人提供了社会条件。调查分析发现,部分老年人,特别是犯案老年人,在生活中仍然具有与青壮年同样的性欲望需求,当他们的性欲望不被社会认可时,其心理将逐渐出现异常变化,从而形成恋物癖、窥阴癖、摩擦癖、恋童癖等性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失去自控力或丧失理智,从而极有可能走上性犯罪的道路。而且,由于老年人体力的原因,他们的侵害对象集中在少女和有精神障碍的妇女,其社会危害性较大,社会影响恶劣。

由于性在传统文化中属于伦理方面,作为子女是无法与其探讨性

问题的,因此,对此类犯罪的预防主要靠社会教育,特别是社会文化教育,而子女应起辅助作用,以期纠正其不正常的性欲望需求。首先,要鼓励老年人多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参加正规的协会组织,广交朋友,培养积极向上的个人生活乐趣;其次,社区、协会应多组织老年人出去旅游散心,以风景区和名胜古迹为主,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第三,社区多开展个人兴趣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讲座,使老年人更好的培养自身兴趣,如收藏字画、练习书法等陶冶情操类兴趣;第四,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大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教育宣传,分析犯罪对自己、家庭、社会的百害而无一利,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第五,子女对单身老年人再婚问题应予以理解和支持,尽可能的减少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第六,提倡老年人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

三、财产性犯罪。

由于社会结构变革,以往的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现象已经比较少见。子女成年后往往搬出去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所以很多老人退休后经常一个人独居在家,很难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因此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这就是所谓的“空巢现象”。有的老人年轻时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花在子女身上,但由于子女不孝顺,不愿意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也不排除由于当前社会福利体系的不完善和城市中的“421”家庭模式(一对夫妇要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和自己子女的抚养义务),导致部分家庭的负担较重,无法很好的履行赡养义务,因此很多老人尽管年老体衰,最后还要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因而更容易感到受挫,容易对将来失去信心。有些老年人经济状况并不差,但由于其法制观念淡薄,晚年生活无趣,会出现以盗窃、诈骗为乐趣、癖好,寻求刺激满足自己,使其生活有新鲜感的心理障碍。因此,老年人财产性犯罪主要有盗窃罪、诈骗罪、贩卖毒品罪、盗伐林木罪、组织卖淫罪。

预防大部分老年人财产性犯罪既简单又困难,简单之处在于金钱问题属于物质问题,只要能满足需求,问题即能解决,困难之处在于一些老年人的贪欲是日久年深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贪欲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心理诟病,因此,如何控制其贪欲、缓解其贪念是十分棘手的。预防后一种老年人犯罪的情况相对容易,因为他们犯罪是由于生活中没有健康的符合自身需求的兴趣爱好而畸形发展了不良习惯造成的。

在家庭方面,首先,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使其生活无忧;其次,要时常关心老人,问候老人,

积极引导老年人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第三,鼓励老年人以消遣时光为目的地经营正规的小生意,关注老年人财产状况,预防其非法集资或诈骗。在社会方面,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社会福利措施,让老年人能满足必需的消费,能及时得到较好的花费不高的医疗服务,减轻其子女的负担,实现老有所养;其次,要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重点帮助无子女的贫困老年人,并组织义工或志愿者给予其人文关怀;第三,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成立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机构,教授利于大脑运动的健康棋类游戏,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第四,创造条件让老年人能参与合法的商业活动,完善立法保护老年人个人财产;第五,加大法制教育宣传,特别是经济法类知识的宣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具有大量优良传统的民族,而千百年来,尊老爱老这一优良传统从未被间断的传承下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告诫着我们不应忽略了老年人这个群体的发展状况,预防老年人因心理障碍而犯罪实际上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老年人都是其民族的瑰宝,预防老年人因心理障碍而犯罪就是在保护这一珍贵的精神财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我们共同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环境,让他们在黄昏之年享受一片美丽的夕阳红,为后代留下迎接破晓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张宁.变态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39-454

[2]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183

[3]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42-57.126-149.258-268

[4]赵金伟.老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N/OL].江南时报,2008-01-03

[5]佚名.中老年人犯罪预防不容忽视[N/OL].闽东日报,2006-9-4

[6]杨东录.自杀性暴力犯罪防范对策研究[N].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

[7]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外国出版史[M].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416-475

[8]吴多辰.构筑预防老年人犯罪的社会防线[J/OL].法学杂志,2003年第1期

[9]李立众.刑法一本通(第八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K].法律出版社,2011.6

[2012-06-03]

[2012-06-03]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继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发生后,又暴出江西医学院大四学生薛荣华杀人事件。据报道,发生在大学校园内学生自杀或因诸多因素走上歧途而造成的惨案正逐年增多。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统计,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主要特症是焦虑不安、精神恍惚、恐惧、强迫症及抑郁症等。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心理障碍形成原因

一是环境因素。大学生中有许多人来自农村,他们十几年在农村贫富不

一、环境不同的地方生活,进入大学后与家乡的环境、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反差巨大,都有个难以适应的过程,如果个别同学长期不能调

整好心态,适应新的生活,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二是压力因素。经济压力。据了解普通高校学生一年的费用平均在1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对于农村来的学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由于贫富差距太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之间关系和使个别同学产生一种难以解脱的思想负担。学习压力。现在大学生除了必修课外,还有不少选修课,加上国家的

四、六级英语务必过关才能拿上学位证,特别是在大四时又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使他们整日忙着考试、英语过关、计算机达标和千方百计地做好《就业推荐表》等,长期的高压生活得不到有效的释放。

三是缺乏心理知识教育。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只重视业务、科研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人文教育等,使不少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无法应对,不会正确对待和处理,个别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的同学,容易产生偏激行为,甚至走上歧途。

四是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现在许多大学一味追求扩大规模、增加生源、增加收入,每年投资数百万、数千万元的建大楼,但对校内的文体设施建设、实习场所建设等更新不多或维持原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程度不够,一些学生缺乏上进心、凝聚力。

二、心理障碍预防对策

(一)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所谓的“大师”就是懂得教育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有用人才的老师。在抓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凝聚力,提高他们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在大学普遍增设法律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和普及,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可采取设立法律专业课、聘请司法部门专家讲座、听取教育改造过来的犯罪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综合性人才。

(三)建立大学生咨询制度。学校在抓好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咨询制度。指定专人,不定期地了解、观察大学生的言行、心理状态及课余时间的活动范围和形式,掌握他们的心态,发现问题及时谈心、沟通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每个大学生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环境等情况,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使学校、学生及家庭相互沟通,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四)建立大学生互助组织。学校应成立学生互助组织,提倡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培养互帮互学的美德,让贫困生感到组织的温暖、同学们的关爱,增强自信。

第四篇: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案

篇一

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使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互联网使学生的视野远远超出学校,拓展至世界各个角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诸如有的家庭瓦解、失业人员增多等),使得处境较为困难的学生增多;升学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这些都使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诸如离家出走、暴力倾向,甚至自残、自杀等)也越来越多。

果不其然,近几年来,关于学生危机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而导致学生危机偏激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问题,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由于生活环境、群体文化氛围、道德风尚及青少年自然素质、身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心理危机现象随处可见。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是我们教师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一、学生常见的危机种类及特点

1、青春期性成熟危机

青春期性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健康的性意识和性角色的形成,如早恋。由于个体性成熟中的需要得不到实现,性意识、性角色混乱导致成熟性危机。这种危机的学生是:异性交往过密而有缺乏父母的关爱;恋爱受挫或失败;生理激变而又毫无准备,适应不良;性早熟的少女,性晚熟的少男;情感丰富、过敏而又体貌较好的少男少女。

2、学业危机

学生社会化最重要的任务是掌握生活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它主要通过各种校内外的学习来完成,学业成败是衡量这一任务完成的标志,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都十分关注它,学业失败最易导致这类危机。这种危机的学生是:学习太较真而又面对重大挫折的“明星”;闹转学、调班受阻而产生对学校恐惧;抑郁、自我封闭而又学业不良;有严重考试焦虑;从小以大学为奋斗目标,而正面临实现无望。

3、异常家庭学生的人格危机

异常的家庭主要指异常的家庭结构与异常的家庭职能。异常的家庭职能,主要指教育、闲暇生活、抚养等职能挫伤,如教育失误、过于溺爱、过于严厉、期望过高;拒绝、冷漠;闲暇生活不当,如沉溺于麻将、赌博、吸毒、婚外情;抚养缺乏,如子女学费、基本生活困难等,异常家庭结构主要指单亲、父母离异、继父母、收养、死亡、服刑、分居等。异常家庭因家庭权威形象破损、亲子情感创伤,使个体社会化陷入困境,导致人格发展受阻,带来多种人格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学生是:家庭畸变而又处境不利、适应困难;家庭教育不良、期望过高而又不善于沟通;家庭破裂而又缺乏保护;离家出走而又陷入困境;溺爱中长大而又面临重大欲望不能满足。

4、道德价值危机

这种危机是个体在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社会道德过程中内心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所引发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学生是:人际交往中身受道德伤害而又不能自拔;早年创伤被压抑目前又被类似事件激活;初受处罚而又自尊心过强。篇二

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学校预防和干预的作用尤为明显。实践证明,学校教师在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过程中,有广大的作为空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提供怡宁空间,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历练人格的第一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舞台和空间。不能由于教师和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以强制性的管教方式,给学生的行为规定了许多禁区,对学生要求也过高,这也不行,那也不准,似乎学生必须象一只温顺的小绵羊绝对服从老师的管理,不能越雷池半步,殊不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感到自己无能、羞怯、退缩,一方面形成低级服从与依赖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形成消极的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因此作为学校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倾注爱心,正确引导

作为老师,发现学生有异常情况,要高度重视,同时要深入调查,了解异常学生的家庭背景、现实处境和遇到的困惑。并及时地找学生谈心,对学生思想产生的误区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念头要倾注爱心,耐心说服,给他们以精神慰籍,使他们忘却痛苦。

3、实施生命教育,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促进个体自我和谐、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促进个体和谐,关心他人,扶助弱势群体,尊重和珍爱他人生命;促进个体和自然的和谐,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如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而实际生活中,不珍惜生命的现象很惊人:割腕、服毒、跳楼等自我伤害行为,异常冲动、古怪的暴力冒险行为,与班主任、父母唱对台戏的抗拒行为。对这些行为要综合运用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等各种方法加以根绝。

4、寓教于乐,不过分苛求学生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且每个人的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对待学习成绩,教师不能采取一刀切,以同一尺度、同样要求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不要过分苛求自己。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只要他们尽力了,尽管成绩不太理想,也要给予理解,给予赞赏。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可见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表扬激励的作用相当重要,特别是对学习好胜心极强而实际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老师多一点微笑,多一鼓励,多一句夸奖,就如同滋润万物的和风细雨,就象可以摇曳心灵的脉脉温情。篇三

为了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订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一、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大队部、学生处、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等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导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

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度与流程图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特建立以下几项制度:

1.培训制度。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对心理咨询的老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年级组长等实行定期培训。

2.鉴定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其病情应经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鉴定或到指定的专业医院进行鉴定。

3.保密制度。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三、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一)预防教育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任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通过心理健康电子报、海报、讲座、课程等多种途径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在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早期预警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每届初一新生入校后及五年级学生,由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统一安排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并对重点学生进行特别跟踪。

学生进入初二、初三年级及六年级后,对在初一或五年级测试中筛查出来的部分重点学生进行重新测评,掌握其心理动向。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为掌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在学生层面,培养大队干部、团委干部为心理辅导员,负责本班同学心理健康健康方面的联络,对班级内出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判断,并报告心理老师。

在班主任层面,教导处根据工作需要对班主任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水平甄别和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增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

3.建立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心理咨询期间发现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危机、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围的,应在24小时内将相关信息报告给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做好转介工作。

(三)干预措施

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支持系统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教导处、学生处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负责与个别学生的谈话和跟踪访问。动员有心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2.建立治疗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治疗。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和区未成人心理辅导站接受心理辅导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建议到相关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治疗(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医院等专业精神医院治疗。

3.建立阻控系统

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

4.建立监护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

(四)后期跟踪

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外,还应向所在学校出具学校认可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

学生复学后,学校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班主任对其要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每月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对于因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学校要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安排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对其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生心理状况的恶化。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对他们保持密切的关注,组织心理咨询老师和专家对其进行定期跟踪咨询及风险评估。

第五篇:儿童语言障碍的原因及预防

新学期刚开学,有些学前儿童家长却犯愁了,自家孩子说话“大舌头”、“奶声奶气”,甚至有些话只有父母才能听懂。 这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男孩高于女孩。据科学统计,有约7%-10%学龄前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今年6岁的杰杰明年将要读一年级,聪明可爱、动手能力很强的他唯独学习能力差、发音含糊不清,说话别人很难理解。经过康复科语言治疗师评估,杰杰言语清晰度79%,语言理解和能力还停留在5岁水平。

据了解,杰杰是家中独生子,父母在长沙工作,小时候由不会说普通话、乡音很浓的爷爷奶奶带养,导致杰杰说话技巧低下、舌头不灵活,把“大小”说成“踏小”,“小鸡”说成“小西”,发音中“d与t”“jqx”等多个发音相互替代而歪曲。

焦急的家长去年下半年把杰杰送到湘雅二医院康复科进行语言训练,如唇舌的运动、交流能力训练、理解和表达训练等。经过三个月的集中训练,现杰杰言语清晰度可达95%,经国际标准儿童能力检查,理解和表达已提高到5岁多水平。

家庭语言环境复杂、各种方言夹杂都会使孩子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受到一定的影响。“发生此类障碍的孩子, 还存在喂养方式的误区。”她说,比如 4-5 岁的孩子还在吃烂巴饭,使用奶瓶喝水、喝

饮料,实际上都不利于孩子咀嚼功能,添加辅食的过程是孩子练习咀嚼能力的过程, 而咀嚼和语言发育密切相关。

儿童话语不够流利,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低下,小到影响学习和社会交往,严重则被同学朋友孤立,最终导致自卑、自伤、伤害等异常行为。 家长发现自家的孩子说话含糊不清、在两岁时仍未说单字或在三岁时仍未能说简单的短句,便存在语言障碍应尽快就医

上一篇:人教版火烧云教案下一篇:人类沟通的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