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2022-09-06

第一篇: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本站推荐)

ISSN 1009-8976 CN 22-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2期J.Chang chun Inst.T ech.(So c.Sci.Edi.,2005,V ol.6,N o.

224/26 65-66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范曙光

(长春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长春130021 摘 要: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

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目标,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0502-0065-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院校育人和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工程类院校育人质量最主要的方面。近年来许多工程类院校在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特别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数的30%以上,各院校

基本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各专业骨干课均开设2—3个专项实验。在实验室建设中既强调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建设,各院校在理论教学中强化案例教学,并加大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授课时数,鼓励任课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并制作典型案例,逐步加大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设计的投入等。通过上述措施和手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近年来,各工程院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育观念、理论研究及投入等方面与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表

收稿日期:2004-08-20 研究课题:长春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 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2(37] 作者简介:范曙光(1964,11-,男(回,成都,教授 主要研究企业投资理论及教学。

现为:从实践教学目标看,还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应用

能力、创新精神的目标,各院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偏高,不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能力需求;从实践教学内容看,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各院校普遍沿用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模式,设计型、探索型课程设计比例较低,综合型、应用型训练偏少;从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看,各院校普遍引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模式,重案例轻实践,美国哈佛大学案例均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实践,针对性强、层次高,而我国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案例绝大

多数是借鉴国外的案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是一种固定化模式,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从实践教学条件看,各院校实验室功能单一,缺少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中心;从产学研基地建设看,各院校产学研基地普遍立足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结合本科建立的偏少。此外,各院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制约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目标不够明确,考核措施不够规范,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力度。另外,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联系与结合还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

为了能够探索出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2002年6月经长春工程学院高教研究室批准立项,我们课题组承担了《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研究工作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贯彻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的原则,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应用型本科专业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

本课题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全面素质观,新的培养目标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教育观以及教与学统一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

性和创造性,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 因此,树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的育人观和质量观,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育人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体系的有机联系,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加以重视,二者相辅相成。

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龙头,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探索和创新四大功能。处理好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关系、与实践方法的关系,与产学研的关系,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

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强化课程实验与设计,并单独设课与考核,结合实践教学方法、现代管理商务中心功能的完善、产学研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思路,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课题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采用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改革后的实践教学结构分为:英语和计算机技能实践、主干课程实验设计、工商管理实训、实习四大模块。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同时辅以必要的指导;工商管理实训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校内仿真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并以校内仿真实习为主,通过能力测试达到实习的目的与要求;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大练兵,因此选题至关重要,选题要密切与产学研基地相联系,既要考虑题目的新颖性和综合性,又要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和有效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选择既能用到已学过的知识,又有创新点可供学生去探索。通过上述改革,能够使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实施多方位能力培养,提高效益。

四、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根据改革目标及项目的进程,我们先后修订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大纲,制定了实践能力测试标准。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有特色的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建设了现代管理商务中心,实验设计与典型案例的选取、编写都围绕现代管理商务中心来进行,在一个平台上完成主干课程实验设计、工商管理实训、仿真实习与设计,达到现代

管理商务中心通用、综合、开放、高效的建设目标,为新课程体系的全面落实提供硬件和环境保障,提高现代管理商务中心的投资效益。通过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双重实习模式。按照“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原则,建立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诸多能力培养方面由浅入深得到系统的培养与训练,保证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课题改革在于把实践教学从依附于理论教学中相对独立出来,改变过去的实践教学体系,朝着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实施多方位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并能运用学到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项改革成果比较显著、效益明显,不仅节约实习设计经费,也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 2002,(22:29. [2] 李生校.探索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J].中国大 学教学,2003,(11:31. [3] 陈欣,郑海涛.论高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职教论坛, 2003,(16:27.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system reform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 A N Shu-g uang (D ep t.of Business A dminis tr ation,Changchun I nstitute of T echnology,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T he pur pose o f this study is to ana ly ze pr actice and teaching status quo,as w ell a s pr oblem in ex istence,t o elucida te the necessity of pr actical t eaching sy st em r efor m of business administ rat ion.Objective o f practica l t eaching r efor m fo r applied under g raduate cour se o f business administ ration is br oug ht fo rw ar d,a nd teaching system for applied under g raduate course o f business administr atio n is desig n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applied under gr aduate co ur se;practice of teaching;innov ation 66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2

第二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与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评价相结合,以“2-1-1”人才模样模式实现的“六种能力、五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六种能力;五个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59-02

近些年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指引下,各高校都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全面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突破点。作为以培养具备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应用心理学相关操作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如何在借鉴传统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首要且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因此总结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特点,弥补其不足,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

一、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等增强实践教学的措施,但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薄弱的环节,普遍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存在误区。许多心理学专业教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对实践教学目标理解肤浅,不能合理认识实践教学在实现教学效果中的作用,继续延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的错误认识。

2.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受制于学校经费等诸多因素,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设置单一,实验设备陈旧且数量、种类偏少;实训基地数目严重不足,即使在校内外有一些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践基地,但基本都流于形式,很少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3.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不合理。由于教师设计的实验项目不科学,或教学软件和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加之实验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即使学校增加投入建设了实验室,也会使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容乐观。

4.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不规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常常依附于理论教学,既缺少专职的教师,也缺少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等。没有规范的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办法,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1][2]。

以上问题反映出当前多数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既无特色,又无实际内容。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理应成为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构建设想

独立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定位于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能够直接进入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有别于传统高校中的实践教学,构建起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实践教学有目标要求、实施途径、具体措施和考核标准。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对实践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规划,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依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规范,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和特点,实践教学目标应当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具体而言,实践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有从事心理咨询或人力资源相关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认识能力,就是促使学生能够更自觉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及周围环境。二是专业能力,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科学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了解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接触实际的心理辅导、心理教育工作,增强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感性认识,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三是实践能力,即如何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的动脑、动手能力。四是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训练锻炼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决策能力等多项个人综合素质。五是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本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等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六是就业能力。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3]。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根据普通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的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及本专业特点,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模块”:实验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模块、职业化教育模块和科研创新模块。

(1)实验模块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构建含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各科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适当增加独立实验课的数量。除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之外,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也应合理设置、调整实验项目,改变实验内容陈旧、实验项目少、因人因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的状况,精选经典实验内容,增加现代实验内容和技术,合理配置演示型、验证型实验比例,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实习实训模块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广度、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增强专业技能型课程,如心理面谈技术、心理诊断技术、心理干预技术等,并且在这些专业课程中强化课内实训设计环节,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增加模拟岗位训练,增强专业技能的可操作性,支持学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见习、实习活动,体现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加强多门课程之间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4][5]。

(3)毕业论文模块是在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鼓励学生选择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践性研究论题。

(4)职业化教育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时间效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处理能力等;强化职业通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办公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等。通过专项专题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范围,使学生将来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5)科研创新模块则是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内涵,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将其纳入到创新学分管理之中。

3.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文件作为依据,可以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场地与设备、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实践指导手册五个方面予以构建。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主体由学生、督导教师和专家三个独立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学生和督导教师从教师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实务的结合程度、实践过程记录、实践成果(实践报告)。主要观测点包括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实务需要结合是否紧密,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记录是否详细,记录角度是否多样,指导教师批阅是否认真,交流是否充分,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专家对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是看相关教学文件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符合应用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6]。

三、构建2-1-1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多年办学经验和独立学院生源特点,以上实践教学体系以“2-1-1”人才模式进行展开,即两年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一年打造专业方向,一年强化个性发展,四年贯穿开展职业化教育,形成“夯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晓,丁月增,郑航.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1).

[3]夏焕章.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

[4]庞爱莲,孟维杰.实践教学: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

[5]崔景贵.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6]朱远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探索和实现[J].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第三篇:《小学新体系习作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课题分工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引领,使孩子们在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会评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提高习作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根据新体系设计所研究年级对应单元中的习作方案;

2、通过课堂实践、观察和研究,检验教案的实施效果;

3、反复修改优化,形成各年级习作教学的校本教材。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根据学段特点,在组织学生体验活动的基础上,摸索一条适应各学段各层次学生习作要求的新思路。针对各学段各年级的习作训练以课题新体系习作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内容为侧重点。三年级研究内容以文章中构建不同段落为研究重点;四年级以文章的顺序安排为侧重点;五年级研究对象是怎样使文章更具有技巧性;六年级研究习作中的求异创新。这样将研究重点分布在不同年级,使习作难点进行合理的分流,目的在于降低难度,让不同年级段都有能力肩负起习作这一大难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写作兴趣。这样循序渐进式的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对习作方法的把握,逐步体会到习作乐趣,提高习作水平,并在体验与习作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2、通过这一课题研究将转变和提升教师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生活体验和平时教学中方法的积累,也更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表达,为学生搭

建有效和课堂与生活的平台。并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从而全面推动新体系习作教学模式。让教师再也不怕教作文,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

四、具体分工安排

三年级组研究教师:张琼 汤柳

张琼负责:“构建不同段落”中的“并列”和“总分”形式的研究。 汤柳负责:“构建不同段落”中的“承接”、“转折”和“因果”这三项的研究。

四年级研究教师:肖知音 李国锋

肖知音负责:“安排顺序”中的“时间、事情发展、空间、游踪”这四个顺序的研究。

李国锋:研究内容为“倒叙、插叙和逻辑顺序”。 五年级研究教师:夏峥嵘 胡爽爽

夏峥嵘负责:“讲究技巧”中的写人、状物这两大方面的研究,包括侧面描写、对比写人和借物喻人。

胡爽爽负责:叙事中的“场面描写,波澜起伏和叙述中描写景物”的研究。

六年级研究教师:罗进争 陈荣

罗进争负责:“求异创新”中话题作文的“审题、拟题、立意创新”方面的研究。

陈荣负责:话题作文中的“样式创新”和“习作修改与升格”的研究。

第四篇: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关乎高校转型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文章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整体转型为契机,结合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存在供给模式趋同、方式单

一、资源薄弱,保障措施匮乏等问题进行论述,提出精准供给、精准培养,为构建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精准供给;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76-02

为了服务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精准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总结现行本科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注重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有机融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改革和创新应用本科实践教学模式,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立足中职本科学生生源实际情况,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海洋情怀、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应用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作为高校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就”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创新的系统工程。201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引领、推进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方案启动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问题突出,集中表现为:(1)政府迷惑,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和普通本科实践教学概念认识不清,没有形成经典案例供政府参考,政府难以制定相关的政策,调动各方资源建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2)社会疑惑,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无法同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有机的结合,对需求侧调研不够,供给侧改革力度不强,实践教学模式趋同,“重说教、轻实践”、“重过程、轻实效”,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认同感不强。(3)学校困惑,现行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应用本科实践教学要求,“双师双能”标准尚存不足;实践教学体制依然沿用普通本科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监督不严,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因此,如何科学、准确界定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的内涵,构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供给途径,拓展供给平台,最终实现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的“精准供给”,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应用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作为学校在转型中的试点学院,承接着学校分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学院以“坚持一个中心、三个注重、四个定位、五个体现”为指导思想,从解决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人手,运用跨界思维,改变原有模式,提高供给侧的精准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个性化、差异化、思想和行为任性化的特点,推动供给侧教育改革理念,提供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明确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定位,教学组织和制度建设定位,考核方式和成果定位;体现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前瞻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构建一个以新课程、新师资、新环境、可选择的供给结构,为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讨职业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应用本科学生实践技能较强,不能照搬照抄普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运行方案。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实行“分层培养、逐层递进、稳步提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即本科实践教学标准研讨一生源学校调研―行业企业调研岗位需求――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中职本毕业生及高职本毕业生的岗位定位及发展趋势一岗位及发展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一储备所需的培养体系框架―构建适合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育人体系级各个环节设计――行业、企业、学校、专家共同论证――实践教学体系方案成型――学校审批的路线运行――运行成果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体系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按专业将实践教学内容按目标要求划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公共集中实践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逐层深入。根据主干模块的要求确定子模块的设定,按照专业要求将实训内容划分成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一个具体操作项目。实训项目设计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年度技能大赛的标准,对子模块进行结构调整。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模块中,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训练项目有不同要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包括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等项目,其中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至少考取对应职业的中级资格证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参与到创业类项目中去;公共集中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突出培养学生的解决突发问题和组织协调能力。

3.创新考核标准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废止原有与现行实践教学体系不适应的教学文件。在实践实训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和有技能经验的师傅引导学生由感知到熟练掌握,最终能够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技能大?全面接轨,突出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例如金工实习,加入学生互评环节,提出以实物成品为最终考核结果,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4.筑梦精准供给、保障体系运行

(1)“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对“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师的思想转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管理办法》,按各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两个方面培养师资力量,一个方面是请进来,另外一个方面走出去。即请进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另外学院按专业需求整体规划教师的培养,做到“精准培养、精准帮扶”,让青年教师按计划去企业接受实践岗位的训练,让教学和实践充满弹性和能量,实现“精准供给”。

(2)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将实践教室、实训场所作为应用型本科实施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将创新创业基地和企业环境作为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的辅助场所。学院将现代工控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室、建筑材料实验室、ERP沙盘仿真实训室等38个实验实训室改造成“教学做”一体化室,让学生和教师利用空余时间练技能、拓思维、提素质,这一举措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还对校内的三个实习厂进行了功能上的调整,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围绕各专业核心技能筹建了创新创业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在提供场所的同时,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院与20余个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不仅让学生到企业去学习,而且长期派驻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新模式。

(3)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政策是保障。首先,完善、优化教学文件,使各种教学行为、教学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其次,将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引入到实践教学的检查和监控,打破学生管理部门只关心就业率和学生生活的传统思想。同时,加强教学信息中心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以现场座谈会、信息反馈等形式,了解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最后,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深化细化、各种保障、激励和评价制度。学院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学生校外顶岗??习管理制度》、《学生学科与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平稳有序的将每一步工作落实到位。促进青年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将青年教师取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做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青年教师岗位晋级与岗位锻炼挂钩。青年教师、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以及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优异成绩给于资金奖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参与教师的各类项目,将成绩的取得作为优秀毕业生和奖学金评定的主要参考。

总之,在学院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院师生齐心共力,经过3年多努力,获省市级各类教学成果奖41项、教科研项目80余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学院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7项,其中一等奖2项。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二等奖4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辽宁省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一等奖7项、全国第二届高校教师(本科)微课教学比赛辽宁省复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比赛获奖3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一处。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只要按照“精准供给”的改革,秉承以就业为导向,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目标、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强化线上线下的融合,就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第五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张斌a,邱致燕b,王叶飞a,罗银屏a

(湖南中医药大学a.人文社科学院;b.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应用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学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对实践性、应用性要求突出,实践能力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对应用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原因,进而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最后提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开展校园特色和创新性主题活动,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希望可以对应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教育部青年课题(EIA13041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立项课题(XJK014BGD055);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13B08,13YBB168);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SK3045);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3年223号)

作者简介:张斌(1983-),男,江西东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评估研究。

通讯作者:邱致燕(1983-),女,江西赣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本身也包括了心理学的很多分支科目,本专业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强的心理学人才,包括心理治疗、心理测评、人力资源测评等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实践技能密切相关。所以,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为了使其工作后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培养目标过于单

一、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轨。导致该专业学生毕业

之后,难以胜任其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薄弱。对于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不能很好地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各职能部门所需的素质不匹配,致使许多大学生无法正常就业,而公司又缺乏人才。目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和技能培养环节薄弱。

当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心理学应用技能,尤其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调查得出,40%的专家学者对于当前我国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训练状况不满,专家们普遍反映他们缺乏实践技巧和经验,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上述两个问题是当前我国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这一弊端直接影响了我国培养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原因

(一)固有模式的桎梏

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专业只设立在师范大学或者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中,医学院校从2001年开始才有部分院校引进该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受教育学科影响较深,理论性培养环节较多,忽略了心理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技能要求高的特点。新增该专业的学校的培养方案大多与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大同小异,尽管大多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申报不同师范院校的心理学专业,根据新申报专业不同于传统心理学专业师范类和教育的特性,强调应用型和技术型,但其培养方案的制订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

(二)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一个老师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有很多医学院校直接外聘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师。况且高校应用心理学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受传统心理学教育培养模式影响,其自身的运用实践能力不够,也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进行良好的引导。而年龄较长、职称较高和资历较老的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来自其他专业,属于半路出家,虽然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专业技能薄弱,能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具有较为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但是往往教学经验欠佳,能够给予学生的实践知识少。虽然新老教师的搭配可以形成互补,但是整体较弱的师资状况限制了应用心理学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的发展。

(三)办学条件跟不上实际需求

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的要求比较高,而学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少,达不到需求。医学院校由于开设应用心理学时间不是很长,对该专业的重视度不够,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当然优先考虑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益,使得心理学更加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况且新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受地域限制,本

身条件不足,资源有限,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只能采取多组学生在一起上课的实验方式,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很多开办心理学专业的地方院校购置的实验设备性能差,只能满足于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探索和独立设计实验,达不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标准,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不够完善的教学体制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不足,大学期间只要相应学分达到标准就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学分没有相应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理论记忆多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身动手需求少,找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会对本专业失去兴趣。

(五)学生自身缺乏实践精神

从应用心理学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心态浮躁,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

足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在国家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注重外在荣誉的包装,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目前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考核而学习,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素质培养,在实践能力运用方面严重不足,属于完全的高分低能型,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心理学专业,也是大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与理论知识相匹配,注重学生成长的规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体系中应该多以探索性、综合性的实验为主,鼓励学生主动

探索。要将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1)专业素养方面。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以基础知识加专业训练为主。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扩展课程,是培养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专业训练要求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激发学生的创新与运用能力。(2)专业技能方面。应用型人才要以心理学应用技能为基础。设置专业技能课包括心理辅导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干预技术等,实践教学环节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以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验开展方面。学生应该掌握本科课程的基本教学实验手段、方法及技能,能熟悉运用基础实验,构建综合和创新实验。结合各科课程的先

后,适当增加独立实验课的数量。实验课程应当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在实验以及实践过程中方能将所学理论知识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实验课程既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需要用的时候得心应手。(4)实习实训方面。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加专业知识为目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专业课程增加实习实践环节,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合理分配,增加可操作的实践环节学习,支持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见习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形成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5)毕业论文方面。在学生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实习阶段,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研究课题,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去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

生大胆创新,选择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研究课题。(6)职业化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职业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职业素质包括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职业通用素质包括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书写与表达能力;专项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特长的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7)科研创新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在校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加教师的课题组。通过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将学生的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参加课题纳入学生创新学分管理,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专业技能的提高。(1)加强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作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应该大力度建设与完善实验室。实验室是见习、实践教

学的重要资源,高校应该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开放项目,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探索性、设计性实验,保障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还可以将校外资源整合到实验室开放项目中,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合理开展心理学研究。(2)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服务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服务能力突出、行业分布合理的实践基地,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基地场所,如精神病院、监狱、劳教所、中小学教育机构、心理咨询门诊,人才测评与咨询机构,如人才市场、公司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使学生的见习、实习得以保障,了解心理学应用的不同层面和机构,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3)校内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强化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经常更新自身的实践技能。校

外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技能,他们了解社会市场的需求,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中不可小觑的力量。(4)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情境模拟体验:学生根据案例角色的特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物活动,体验并分析其心理特点。②行为体验: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双主体学导式教学观,将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行为再现形式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5)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室开放、本科生导师制等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从中学习科研的选题、设计及撰写方法,从而培养科研思维。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兴趣科研项目,并配以导师,通

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二)设计并开展校园特色和创新性主题活动

首先,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以“体验生活、心理感应”为主题,开展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分析。

2.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以“我爱我,从心开始”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

4.以“增强团体协作意识、提升团体辅导技能”为主题,开展心理拓展活动策划及实施大赛。

5.以“理解角色、扮演角色”为主题,开展心理情境剧汇演。

6.以“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为主题开展模拟招聘活动。

此外,还可以考虑研究型实践教学。学生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可以提升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及学术性会议,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 )。

[2]李国强,王旭红。 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

[3]张素玲。关于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10)。

[4]庞爱莲,孟维杰。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 )。

[5]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

[6]莫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

[7]辛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

[8] 吴真,李洁,鲁迟。 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J].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9]陶莉,邬贤斌,彭小燕,蒲雁,印琼,李荔,黄宜娥。护理核心能力的界定及其结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4)。

上一篇:医院西药房工作流程下一篇:英语优质课观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