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低碳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高校是能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在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原则和建设措施等三方面探讨了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关键词: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措施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一篇:低碳文化论文范文

“低碳”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摘要:“低碳”越来越得到全球的注视,哥本哈根会议为世界城市的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方向。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城镇的一种类型,也应当将节能减排工作放置在重要的位置。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态度,探讨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原则、要求和策略。

关键词:低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原则;保护要求;保护策略

Key words:Low Carbon; ancient cities’ protection; protection principles;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protection strategies

作者简介:邵翔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瑞明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崇嵩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C”是元素碳的符号,可就是这个小小的“C”,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近代人们大规模挖出古生物长期在地下通过多种合力作用所形成的矿物作为能源燃烧,将其中已经固化的“C”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返回到地球大气层中,致使温室气体含量大幅度增加,地表温度上升,各地的气候平衡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低碳”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消减碳密度。作为温室气体重要组成部分的CO2,虽然致暖能力要远低于其它气体,但是由于CO2的寿命年限比其它气体长得多,且其排放量也较其它气体大得多,因此,CO2对地球升温的总体作用在所有温室气体中最大。[1] 可以认为,解决地球升温问题的根本在于削减和控制CO2的排放。

1哥本哈根协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创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United Nations’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其第二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1995》提交给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第二次大会,并为1997年12月11日召开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谈判提供了现实资料。2005年2月16日,旨在限制工业CO2及其它温室气体排放量,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9年12月7-18日UNFCCC缔约方第十五次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此次会议于18日达成篇幅很短的《哥本哈根协议》,文本简明扼要地列出了12个条款。文件没有提及各国的具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只在附录中提供了一些较为重要的细节。虽然有观点认为《哥本哈根协议》不具备任何法律约束性,远未达到预期的设立全球减排时间表和明确各方减排责任这一目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会议中各国为解决彼此间分歧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将会为2010年在墨西哥举行的新一轮会议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我国杨洁篪外长在会后所表示的一样,应对气候变化任重而道远,这次会议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哥本哈根会议中,为了达成一致,不少国家作出了相当程度的让步,特别是中国承诺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消减碳密度40-45%)更是为多个国家所赞赏,温家宝总理进一步表示,中国将努力实现并超过减排目标,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减少“C”排放,并不是说说而已,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2“低碳”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

在中国,85%的能源被城镇所消耗,85%的CO2排放来自城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将突破50%。目前我国每年有约1500万人进入城镇,而且这一趋势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2]所以,城镇将成为中国落实减排目标的重点工作对象。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城镇的一种类型,也应当将节能减排工作放置在重要的位置。历史都会在城市中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记,历史文化名城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质。可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已经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传统保护和延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哥本哈根协议》中中国承诺的减排目标又间接地给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对传统保护的态度,再度探讨在节能减排的前提下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方法。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虽然思路和方法一直在发展变化,各方观点也有不同,但我们认为在当今世界掀起节能减排风暴的新形势下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低碳”的原则

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我国也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了大幅度消减碳密度的庄重承诺。既然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头等大事,那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更应该遵循“低碳”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前提下,将生态设计和节能设计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在保护的各个阶段开展“C减排”和“C补偿”行动,确保国家既定计划的顺利实施。

(2)“全部配合”的原则

中国建筑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早在建国之初,就提出了“全部配合”的原则。[3] 他指出,古城的价值不仅在于个别建筑类型的艺术性,还在于各建筑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建筑与城市整体布局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位置和街道系统之间的相辅相成。因此,仅保护单个文物建筑,并不足以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真实性,还应该在低碳的前提下从城市的发展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其历史特性和风貌。这一理念迄今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追求。

(3)以“历史街区为重点”的原则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文件中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历史特色,并要有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即历史街区)。所以,低碳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就一定要确立以“历史街区为重点”的原则。历史街区蕴含着当地特有的历史信息,延续着历史遗存和传统,又有着当地居民现实生存状态及风土人情,相当于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骨架和血肉,体现了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4)“人文结合”的原则

从文化的特点出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仅要注重有形的实体,还要对无形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坚持“人文结合”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必须保护、挖掘当地文化以及建筑的特点,对当地历史、重大历史节点以及名人文化进行研究和选择性提炼,然后反映到历史文化名城低碳保护规划里。也只有将无形的历史与有形的实体结合起来,保护才能避免重视表面、忽视内在的片面性。

3“低碳”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求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辉煌的发展史,其中许多城市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城市。截至2009年1月2日,中国已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就有111个(其中海口市琼山区与海口市分计为2处),数量较多,类型丰富。根据上述“低碳”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针对具体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我们提出了以下要求:可持续性、可读性、原真性、整体性。

(1)可持续性的要求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正确处理城市长期发展和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中,许多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如果我们破坏掉,后世将无法享用,相关记忆也就会成为历史。历史街区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在有效的科学保护规划基础上,以采用节能材料和低碳技术为前提,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不要破坏其现有的生存状态。

(2)可读性的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内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底蕴,有其独特的文脉。对它的保护,要能体现并延续这种文脉。所以“低碳”保护必须从大局出发,利用低碳技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再“加工”,着重突出名城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局面。同时,名城的历史信息有各个不同的层次,会激发各种各样的人来探究的兴趣。这样的城市才有活力,才能体现其价值。

(3)原真性的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展现其原真性。修复要注重保持原样,推倒重来会丢掉所有的信息,也不符合低碳的要求。对历史文化古迹,要非常谨慎地进行“修旧如旧”,明确反对“返老还童”。在做修复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如果破坏周围的环境,失掉“绿叶”的陪衬,再“真”也会显假。

(4)整体性的要求

必须使历史文化名城的实体(建筑物和自然景观)与人文进行整合。保护工作要在“低碳”的前提下重视名城的总体布局关系,包括建筑的和人文的,将有形的无形的传统结合,才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质。城市本来就是人在使用,人类文化遗产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反映历史。

4“低碳”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策略

历史文化名城要在城市化大潮中保持自己的特色与魅力,力戒急功近利的片面开发和过度、放任的“旧城改造”,做好相关保护工作才是关键。在目前建立“两型社会”的新形势下,把握和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若干原则,提出以下对策:

4.1编制低碳保护规划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始。 “低碳”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应该遵循这个前提。按上文所述的“低碳”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结合保护要求,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低碳保护规划。在具体规划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制定分层次的具体保护规划。

(1)点:古建筑(构筑物)保护整治规划

作为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里程碑的《威尼斯宪章》指出:保护一幢文物建筑,就意味着要适当保护一个环境;一幢建筑的保护,需要以保护其周边环境为前提。必须保护遗产存在过程中的全部历史见证。必须全面保护文物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等方面的价值。最大限度保存历史建筑原存部分,尽量避免添加和拆除。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纯洁性,修缮和加固上去的物体都要可识别,不可乱真且必须注重环保。此外,要注意修复措施的可逆性,任何修复都不应该对将来必要采取的措施造成障碍,把它们除去也不至于损坏历史建筑的现状且必须经过严格的环保认证。保护一座建筑意味着要保护其历史环境,不允许“搬迁保护”。任何措施必须有严密计划,这个计划建立在对文物建筑本身和其环境全面而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并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进行档案记录。[4]

(2)线: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5]它相当于一个微缩的城市,需要单独对它进行保护规划。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划定合理生态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区的功能定位,明确保护整治的方向和目标。确保历史街区总体格局不变,对于主要历史建筑、街巷格局、空间形态、重要标志物、古树等,要在低碳保护规划中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恢复基本完好或有一定价值的房屋、院落,保护和恢复建筑界面与色彩,保持原有的街巷肌理,严禁大拆大建。此外,在历史街区的原有居住功能基础上还需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保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地名、戏剧、音乐、曲艺、建筑术、老字号品牌、餐饮风俗、庙会等,大力发展符合历史街区空间的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复兴,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历史街区协调发展

(3)面: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规划

要落实名城低碳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减少拆迁,对所谓的“危旧房改造计划”要进行慎之又慎的总体评估,更不能随意将文物建筑异地重建,这也是低碳保护方式的要求。因此,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和紫线保护范围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方案。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符合传统文化的生态构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原有的城市格局很接近人的尺度,我们只要在其基础上稍作改动,进行现代化的生活改造,就能营造出“低碳城市”。

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只注重了保护,而停止发展、停止进步,为他国的排放提供空间,成为他国的后花园。我们要注重保护和减排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抓。注重旧城内部产业选择与新城之间的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新城建设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4.2建设新城保护古城

“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改变历史文化名城的“面孔”。但是,多年的发展也给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高密度的人口。据统计,中国661个城市的建成区平均人口密度在1万人/km2以上,而历史文化街区则更密集。再加上每年有很多农村人口移居进城市,更加重历史文化名城的负担。只有把人口疏导出旧城,把旧城的人口密度降下来,才有利于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所以,必须对城市人口进行疏导。在这个前提下,建新城就变得顺理成章,而且此举同样符合“低碳”的原则。在原址上先拆后建的整个过程,会比只是单纯修复造成的“C”排放和污染要多得多。在新城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多方考虑,应集中力量,攻克低碳能源、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污染减排、循环经济等一系列低碳生态核心技术,创造适宜居住的“低碳城市”。

城市孕育了文化,文化繁荣了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代表,尤其以旧城为集中的体现。我们不应该注重新城的建设而忘记旧城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重点就在旧城。旧城的保护可以从宏观规划和微观单体两个层面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

(1)宏观规划方面

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格局基本都已形成,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大拆大建只会破坏城市肌理,也不符合“低碳”的原则。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又要进行发展,可以在整合旧城内部功能的基础上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现今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仍在沿用传统的功能分区方法,这一方法容易产生误读,即每一个功能区的单一用地性质。如果这样实施,就不可避免产生长距离出行。这样一来,无论采取公共交通或者私家车出行,都会产生一定量的碳排放。所以应提倡短路径城市,将土地混合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长距离出行。短路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6]混合式的土地使用能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Robert Cervero对美国59个大型郊区办公发展项目所作的研究发现,在楼板面积中每增加20%的零售和商业活动,会引起小巴共乘或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增加4.5%。简·雅各布斯关于健康城市的秘方是“错综复杂又富有条理的多样化土地使用,使得彼此间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中都不断地相互扶持”。[7]对旧城的内部功能整合可以建立在以上的理论基础之上,积极引导城市各项功能的合理分区,完善基础设施布局,避免城市功能的单一化。将部分旧城单一功能使用的土地进行功能改造,使其土地功能多样化,在旧城内营造“短路径城市”。在整个历史文化名城区域空间层面,通过合理的城区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组织及基础设施的安排,引导城市各类功能要素向新城区空间集聚,形成城市区域性空间横向联系的网状格局。

同时,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也不能忽视环境的营造。历史文化名城不应该都是建筑和人文环境,也需要自然环境的配合。在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于我们自身以及子孙后代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陆地植被,尤其是树木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的碳密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因此,要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科学编制绿地规划,把扩大绿地面积,提高绿地覆盖率作为规划重点,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合理搭配树种结构,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微观单体方面

建筑物在建造及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已占据社会总碳排放量的20%以上,[8]其中包括住宅建筑及公共建筑,此排放比例更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年上升。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而言,减少新建筑量而延长现有建筑的使用周期,以及提高旧建筑的能耗效率,是一项应对“低碳”问题的有效措施。例如我国新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对“尚可使用的旧建筑”进行充分利用,被纳入公共建筑的绿色评估体系中促进节地和改善室外环境部分的优选项。[9]因此对一栋旧建筑进行再利用,是目前最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策略之一。这不仅可以减少因新建活动而产生的材料、能源需求和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也节约了新建筑开发用地必须的基础设施投资。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也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适应性技术提高原有建筑物的性能,保存其场所精神,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脉。生态适应性技术包括:通过绿化系统、遮阳设施、生态铺装等措施改善微气候;通过提高围护系统热工性能、使用先进能耗监测系统来改进建筑能耗性能;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使用绿色建材改良室内环境等。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采用生态适应性技术可以提高原有建筑室内舒适度,降低原有建筑物使用能耗,减少原有建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旧建筑拆除产生的固体建筑垃圾,最终实现原有建筑的循环利用,为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微观单体的另一个方面是城市日常生活。节能减排离不开城市生活低碳化,而城市生活低碳化首先在建筑使用、家庭生活以及交通上的节能。国家和政府可以在人们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上进行积极引导,使用高效电器及节能家电,提高个人的思想意识及增强节能观念。将公共交通服务不断改进,提高换乘减免,提倡在可能情况下依靠自行车及步行交通等。同时,鼓励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加强节能型汽车的推广来降低交通燃油消耗。

5结语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10]这既是兑现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郑重承诺,又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应该把握时代脉络,将“低碳”结合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来,确保在节能减排前提下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基因,传承历史脉络,延续历史特色,统筹、协调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在哥本哈根协议的倡导下,在我国建立“两型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我们将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使我们对传统的保护不再影响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进程,使其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张吉明)

作者:邵 翔 关瑞明 崇 嵩

第二篇: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是能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在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原则和建设措施等三方面探讨了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关键词:低碳校园 环境文化 建设 措施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生活行为态度。现在,“低碳”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机构,高校要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意识、创新社会风尚的高尚责任,更应该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建设低碳校园,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因此,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研究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举措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学校,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倡导低碳生活,并具体落实到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当中,对于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形成节约风气,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迈进,有着巨大的,基础性的,深远的影响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对培养社会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十分重要。

2 建设低碳校园环境文化的原则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存在、积累和发展的过程,环境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环境文化建设应首先遵循科学性原则。

2.2 群众性原则:环境文化建设中,师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2.3 继承性原则:环境文化建设要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将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古人千百年所积累的经验与智慧来更好地看待和处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创新。

2.4 借鉴性原则:环境文化是开放的文化,离不开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汲取和借鉴。

2.5 时代性原则:环境文化的产生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 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不同时代的环境文化都相应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都有一定的历史发展状态。因此,环境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在吸纳古今国内外环境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

3 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措施

校园环境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践中所继承、创造,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传统,建设低碳校园环境文化,笔者认为,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低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学习、生活的场所,这些年轻人将在这个空间里度过他们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校园环境及其内的每一幢建筑、每一个雕塑都可能让他们驻足,让他们在以后岁月里仍记忆犹新。例如北大学生一谈起自己的校园,就会想起“一塔湖图”这个北大校园标志,每个到北大的人都向往看到湖光塔影的美景。为了给同学们的记忆留下一种烙印,一种值得维系终生的记忆,学院确定了景观生态环境的建设特色。曾有古诗云“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笔者所在院校地处无锡太湖生态景观区,南依青山,具备得天独厚的山林地自然条件,主要问题是缺乏水源,俗话说山无水不灵,无水不盛,水是“绿色环保生态”校园建设的重要资源。为使学生获超然世外之感,学院会同设计人员观察周边200亩左右山地,充分论证借用山雨水为水源的可行性。提出规划山水渠,中心湖,引水入校,以聚人气,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在图书馆西北侧规划建设了近20000平方米的中心景观湖,中心水面及沿岸生态绿地形成了中央生态共享区,成为整个校园的核心,通过木桥和石拱桥与教学区和生活区相连,南依青山背景,风景独特秀丽,和谐统一,塑造了低碳生态校园的良好形象。物质文化不仅是校园物态的存在形式,还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主体的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等观念系统的表达。低碳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应不仅限于低碳校园环境建设,还应关注低碳建筑,低碳设备的使用,新能源使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等方面的建设。

3.2 低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它是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通过对各种渠道、活动形式、教育方法的分析建立师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在学校营造一种低碳知识学习和宣传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低碳的重要意义,弘扬低碳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行为,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用节约型的低碳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大力开展低碳、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活动。重视对广大学生的低碳教育,将低碳知识纳入教育培训体系,使低碳教育培训经常化和制度化。聘请专业人员加入到宣传教育行列,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专题讲座。动员全员低碳、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巩固校园低碳精神文化建设。

3.3 低碳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学术性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活动互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起校园低碳风;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践行低碳生活,提升师生的低碳意识,建立低碳行为习惯。

3.4 低碳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管理。校园制度文化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低碳校园文化建设要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阵地建设等方面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用完备的管理制度给置身其中每一個人提供了一套完备的低碳行为准则,人们通过对制度的理解、实践而内化为低碳行为习惯,最后升华为低碳精神惯性,同时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也有利于使低碳工作从少数专业管理人员的行为提高转变为全员性的活动。

发展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需要每个人付出行动,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关键,科学决策是发展低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保障,绿色生活方式是低碳消费的主导。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探索出建设低碳校园环境文化的有效路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润文等.江苏盐城化工厂污染自来水数十万人饮水受影响[N].中国青年报,200922221.

[2]周玉玲等.文化、环境文化概念的新界说及阐释[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5~27.

[3]王续琨.环境文化与环境文化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33~37.

作者:王丹净

第三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 要:近年以来,党和国家一方面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文化产业和低碳经济是什么关系呢?如何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文化产业呢?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观点,并且认为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和舆论导向作用,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全面推广。

关键词:文化产业; 低碳经济; 关系; 措施

低碳经济是近年以来,党和国家确定的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发新型能源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不断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文化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以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一、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特点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文化产业的这一特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正好是一致的。这样也是说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现在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积极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又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提出,就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要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积极用好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和税收支持

在国家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之后,我国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据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同时,国务院及有关部委还提出了对于按照低碳经济要求发展的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的政策。对此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要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发展,通过按照要求发展,保证自己可以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并且利用这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来推动自身获得较快的发展。相信这些政策的支持与原来的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协作起来,一定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腾飞。

2.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我国文化产业一般被区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这九类。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这种分类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说,这种分类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这种分类与低碳经济对于产业发展的分类情况不相符合。因此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应该按照能耗量、污染量和排放量这些低碳经济的标准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实现对于文化产业的合理区分,以推动文化产业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行业尽快的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要求,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取缔,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3.通过自身发展更好的宣传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具有舆论导向的作用。文化产业对于事物进行正面的积极取向的宣传和引导,对于事物的发展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然而,如果文化产业对于事物进行消极取向的负面的引导,对于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同样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文化产业在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进行发展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身的实践以及采取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导向,做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宣传工作,积极的从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成就;宣传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且着重探讨各个行业应该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低碳经济,为各个行业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方法指导。通过这些措施,有力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和舆论导向作用,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显超.低碳经济视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D]长白学刊,2011(02)

[2]昝胜锋.山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战略研究[J]英才高职论坛,2006(04)

[3]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

作者:黄友军

上一篇:融合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实验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