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低碳文化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当今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院校低碳文化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低碳文化教育论文 篇1:

交通生态位视角下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交通生态位视角下研究交通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形成的独特环境等,结合学院特色发展的实践,提出了为丰富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展示交通高职教育的内涵,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应在教育理念、质量内涵、校风学风、校企合作形态、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采取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办学特色 形成机制 发展与培育

[作者简介]周传林(1965- ),男,江苏姜堰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桥梁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江苏 南京 211188)

所谓交通生态位,是建立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基础上的交通运载工具、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在空间、时间上和人的和谐发展相统一的现代交通生态系统。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与交通运行、交通环境等相互依赖的关系越来越强。交通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发展思路、战略规划和结构优化等方面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先导作用,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交通生态意识和服务理念的人才。

一、特色的内涵界定

在界定特色时,一般认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或人优我精”为特色的呈现方式。有关学校办学特色一般理解为是一种社会公认,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优秀的、相对稳定的学校个性风貌的体现。不同的研究者对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其表述不一,比较集中的观点有:“学校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强调公认性、独特和优良性为主要特征。“特色可分为核心特色、外显特色和场域特色。其中核心特色表现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文化蕴涵,外显特色是以有形的、可观的、可感的状态显示出来的学校特色,场域特色是受众对于学校特色的认可、信念和美誉程度进而转化为对学校的信任和忠诚”。表现为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文化凝聚力。而乔建中等撰文中认为“局部性界定和整体性界定,局部性指学校特色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泛,学校中的任何人、事、物等均有可能体现特色。整体性强调学校特色不能仅理解为是学校整体中某方面教育要素的个性体现,而是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或个性风貌两种方式”。另外,李名梁等对办学特色描述为“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优于其他院校的稳定的特性、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可视为某种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也可以是学校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稳定的个性风貌或整体个性的体现”等等。笔者从生态位的角度认为,学校特色体现在不同的生态位下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成长优势和内涵沉淀。办学特色一定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与人的个性发展相适应。例如,交通类高职教育可以分属于教育生态位,也可以作为交通生态位的一个群体。对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机制、合作形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特定的育人文化氛围、育人生态环境等都可以是特色办学的整体体现。对个体学校而言,由于所属行业不同、办学历史不同、专业发展方向不同等,呈现特色的方式不一样。但从教育生态看,其办学特色表现形式可以是学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建设、专业建设与发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文化与环境等多方面体现。

现代交通建设特别重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人的和谐发展相统一的交通生态。交通类高职院校整体办学特色与交通行业发展紧密相关,“依托交通、服务交通”是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的共同特色,也是交通类学校办学的发展目标。多年来这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服务于交通产业链的特征,围绕现代交通事业发展,培养交通建设与服务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彰显交通育人的特色是这类学校的使命。

二、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的独特环境

1.交通文化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的沉淀。学院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理念精华和物化形式,是通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人才培育模式、管理理念、教学模式、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成长优势等的传承积累和创新。交通类高职院校行业办学历史都比较长,服务于交通行业历史背景深厚,绝大多数是从中专升格过来,到90年代中期前基本上严格实现行业内计划招生和包分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融合了交通文化或交通元素的特色。例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院”)坚持把“依托交通、服务交通”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把“弘扬江苏交通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办学中,逐步形成了“专业建设依托交通、人才培养对接交通、科技研发面向交通,社会服务围绕交通”的特色发展和体现交通服务文化的素质教育。学院秉承江苏交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即“江苏交通精神”,通过显性的交通文化教育宣传,对每一届学生展示“江苏交通精神”的职业素质教育和隐性的专业教育与学生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逐步在学生中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学院在环境建设上精心设计交通元素,形成了交通精神、交通成果、交通文化展现明显的校园文化生态和绿色、环保、优美的校园物化生态,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和工作,使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心灵深处得到了交通职业精神的陶冶,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有效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特色。

2.交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学校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形成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处于快速发展的现代交通建设为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业办学优势。进入20世纪,交通类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仍然归属于行业,恰逢国家对交通基础性工程建设的政策性利好,交通基础建设迎来了大发展机遇,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服务于交通的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和家庭个体产生了的积极影响。例如,学院在江苏省快速实施交通基础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交通特色路桥、汽车、物流等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第二,地域优势。为学校办学特色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交通类高职院校其办学地点绝大多数处于省会城市。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省会城市普遍比较向往,在同等条件下他们在志愿填报上更多愿意报省会城市的学校,而与交通发展相关的学校成为多数学生首选的学校,使这些院校生源质量有了保障。例如,学院多年来招生录取分数线文理科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一直位列前四名内。第三,现代交通建设优势。构建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和持续的、大规模的现代交通基础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交通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交通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例如,随着江苏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进入2010年以后,江苏“公路、铁路、水路和空路”大交通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学院为适应行业发展服务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逐步形成以服务于交通基础建设现代化的路桥、机电类专业群,服务于交通运载工具现代化的汽车服务专业群,服务于现代物流与交通信息管理的交通运输专业群和信息技术专业群等。

3.交通特定的环境和政策,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快速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又为学校的特色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机遇。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了特殊的政策,为学校提升特色内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讲话时,提出从八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指出“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服务区域发展,现在机遇来了,大家一定要抓住”。大交通建设格局所表现出人才需求的旺盛,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人的和谐发展的交通生态,为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生存空间,也为特色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交通类高职院校在提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方面,把绿色环保交通、低碳交通等作为新型专业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使,服务于交通的特色更明显。

学院的汽车、路桥、物流专业与企业的订单班有过多年的合作磨合,在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度、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教学模式、内容的改革等方面“双向”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双方”支持更加紧密,“双赢”效果逐步显现。“十一五”期间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其中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路桥专业群和交通物流专业群三个方向建成2个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3个、国家财政支持的实训中心2个,获得江苏高职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其中路桥专业群已成为培养江苏公路、桥梁施工项目经理的摇篮,据统计服务于江苏路桥施工等工程中的项目经理60%以上是学院路桥工程系毕业的学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多家品牌汽车企业建立了从培养、培训、服务为一体的深度合作关系,已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4S”店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

4.交通生态的发展、改革与创新,丰富了学校特色内涵。改革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特色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建立交通生态位下的现代交通环境、技术、服务的发展、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催生了交通类学校的改革与创新和新生事物的发展,为学校特色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动力。交通类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修正和改革而形成的“依托交通办学、服务交通行业的办学定位、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和具有与时俱进的行业办学内涵,在校企合作办学、办学机制、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等改革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改革中不断丰富传统教育内涵的同时,体验交通改革与创新的成果。当这种改革的成果体验得到同行、企业、学生和社会等认可时就可能形成特色。

例如,学院在办学机制和运行模式改革中组建的“交通职教集团”,由多所交通职业教育学校和多个企业、科研机构参与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和建设;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运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方面,2011年与同市交通类高职院校实现了以“物流专业”为主的学生横向 “游学”运行模式试点后,2013年以来又纵向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在汽车运用技术、物流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合作试行“3+2”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职学生直升本科的尝试,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学院参与和承办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行业支持教师参与重要交通项目的实践等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果。

三、交通生态位下学校特色的发展与培育

1.建立现代管理、服务理念,为特色发展提供指导。现代高职教育要树立面向市场企业化运作的管理理念,引进经营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采用来源于ISO9000标准的过程管理方法,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引进企业服务理念和企业文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在新的环境下对学校传统育人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挑战。体现时代特征、社会特征、行业特征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理念是提升和丰富特色内涵的指导,对交通类高职院校而言,交通生态服务理念和交通企业文化对学生职业素质形成、专业精神的培育等影响深远。例如,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江苏交通龙头企业签订了深度新型的合作协议,共同谋划学院发展蓝图,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资源库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突破了固有合作模式、合作方式的约束,为学院形成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增长和特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促进特色发展提供质量保障。交通类高职院校由于行业发展的特定优越条件,促成了大多数院校成为国家示范或骨干高职院校,但处于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进一步提升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学院应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教学竞赛为突破口,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库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建设力度。以服务于交通行业专业为先导,积极实施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引进竞争机制,采用企业项目工程管理方式,建立项目申报与评估管理的新机制,促进二级教学单位不断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3.良好的校风学风为特色发展提供环境支撑。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建设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上,学校教育教学要处处为服务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学校时有幸福感。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校园是学生长期生活的地方,内涵很深的文化底蕴是熏陶学生人格品行的重要因素,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是训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没有足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不良的、不健康的东西就有可乘之机;体现在学校生态环境的平衡上,校园环境布置、景点设计、绿色选择都要体现育人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有益于学生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发展;体现在教师教学风范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以德为先、为人师表。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特色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理论,是促进改革与创新、提升特色与品牌内涵的动力和形成新的特色的基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态、合作模式,提升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质量,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赋予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新的生命力。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深度的校企合作是培养现代高级技术技能型服务人才的基础,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有诚信的技术、服务实干家。高职院校推进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改革等离不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把企业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经营、服务等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校接受知识、技能、文化学习的同时接受企业职业环境教育,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来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探索和培养交通高级技术复合技能型人才,“紧贴交通、服务交通,建设国内一流交通运输学校”是交通类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未来几年的不懈努力,交通类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会更加彰显。学院与江苏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在尝试复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正进行深层次的合作,逐步显现出校企合作的魅力和特色;在共享教学资源方面,为应对中职、高职和本科之间的课程教学衔接难题,一些专业课程正在与企业合作实施教学内容“零件式分解和功能化组合”的改革思路,即将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并按功能进行重组的教学内容改革,提高中高职、高职与本科课程教学对接的资源库建设的质量。采取“聚焦岗位能力,重组施工环境”的方针校企合作创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对工程施工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这些改革与创新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将进一步丰富学院办学特色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旭.我国高职院校特色构建:内涵阐释与战略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

[2]乔建中.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11(6).

[3]王小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4]杨晓霞,刘晖.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高教探索,2009(1).

作者:周传林

高职院校低碳文化教育论文 篇2:

累积效应作用下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当今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绿色发展的认知还不成体系,生态文明习惯养成还不均衡的现实状况,结合工作实际,运用累积效应的理论,构建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培育内化体系,探索以构建“四位一体”的绿色发展内容教育体系、打造“四管齐下”的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四个结合”的实践创新成长平台为主要内容的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累积效应;四位一体;四管齐下;四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未来绿色、低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指南,为当今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绿色发展的认知还不全面系统,生态文明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可以说,强化高职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高职学生同样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用生态文明人的角色去服务社会,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高職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觉悟较晚,学校推动绿色生态文明系统化教育进展缓慢,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对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全面,生态责任意识较为淡漠。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等利益驱动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高职院校也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部分学生只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对生态道德、生态责任完全漠视,知行背离严重。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推崇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绿色生态理念教育只是作为思政教育学习的部分章节内容,而没有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各个学科和各个环节上,客观上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浅表化,学生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的浅层化。

二、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累积效应理论

累积效应理论指的是各个子单元形成的系统化教育合力大于单个子单元项目的割裂教育效应,多渠道、多模式、多平台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方式的合力大于单个方式的培养效果,即相互集成协同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累积作用大于单个教育效应之和。其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集成性,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累积效应,通过教育内容的细化、教育形式的多样、教育平台的丰富,注重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平等观、法制观的全面培养,并依托多种实践载体,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性,具有集成的特性。二是全面性,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累积效应注重对学生生态素养的全面提升,是高职学生理论教育、情感教育、实践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全面累积。三是时代性,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作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要环节.其内容的完善更新,实践载体的丰富创新,教育主题的年代代入,充分体现了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累积效应具有的时代特性。

三、加强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在累积效应理论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地探索、研究,形成了有效加强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绿色发展内容体系

1.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倡导绿色发展的价值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让学生知晓绿色生态的重要价值,了解生态规律,准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绿色生态价值观念。举办“绿色生态校园”主题班会、主题论坛、主题交流会等,宣传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借助地球日、环保日、感恩节等特色节日,在校内外举行“绿色生态”系列主题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感受和丰富生态文化。

2.开展生态道德观教育,形成绿色发展的道德标准。道德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围绕保护环境、平衡生态、节约资源这三个核心要素,通过系统的生态道德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强化其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建立系列生态道德管理制度,如建立绿色办公制度,制定实施环保校园计划,推进低碳校园、节约型校园建设等,通过各项生态制度的约束,逐步完善生态文明的道德标准。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如评优评先、助贷减免、党员发展等方面,增加生态文明行为的考核要求,强化学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制度约束。

3.开展生态平等观教育,增强绿色发展的意识形态。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理念,必须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摒弃唯我独尊意识,树立起科学的平等观。用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学生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大局平等观,深刻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要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严于律己,不再任意破坏环境。督促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养成关爱生命、爱护动物、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花草树木、不乱涂乱画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4.开展生态法制观教育,养成绿色发展的行为习惯。在学生中开展生态权利义务教育、生态安全责任教育、生态公正正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法律意识,提高生态法制素养:普及学生安全教育知识,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举办生态法制知识专题讲座等,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遵循生态法则,自觉养成生态绿色文明的行为规范。

(二)打造“四管齐下”的主题教育活动

1.围绕“学习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秉持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教育意义重大。一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绿色生态文明。利用板报宣传、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地球保护日”、“植树节”等特殊纪念日,举办讲座、演讲、知识竞赛、征文、电影展播等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和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二是大力推进绿色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生态文明品质。建立一批绿色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前往考察,通过实地学习,感悟绿色生态的意义,促进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职教特色,探索先进的生态文化,加强“绿色+职教”复合培养和“绿色+科技”技术研发,将成果反馈服务社会,推进绿色发展进程。

2.围绕“我的美丽中国梦”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打造美丽的绿色校园文化。以“绿色成就梦想、建设美丽中国”系列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一是以宣传普及传播美丽中国梦。举办“中国梦大讲坛”,为学生系统解读和阐释美丽中国梦想,实现主题教育常态化:组织“绿色发展”宣传活动,深入社区,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志愿宣讲活动;开展“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宣传活动和创意大赛,培养学生节能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等。二是以生态科技推动美丽中国梦。依托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指导学生挖掘专业知识与绿色发展的融合点,将绿色转化为生产,实现节能环保和科技创新。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生态科研课题、生态科技课题,为服务社会提供科研动力。

3.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内涵。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江西的高职院校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素质建设者的培养摇篮,其校内的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不仅应当包括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通识内容,还应当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现状、生态和谐发展方向进行特色教育。江西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给江西带来的地域优势及良好机遇。在绿色发展理念教育方面大力开展以“体验式教育”为主体的实地调查研究系列教育活动。通过鄱阳湖生态知识学习、鄱阳湖公园实地考察、“神游鄱阳湖,扶贫献爱心”志愿活动、微博传递鄱阳美等系列活动,使高职学生有更强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生态江西、绿色崛起”的思想观念。

4.围绕“节约型校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营造绿色低碳的校园氛围。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勾勒节约型社会必须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学生中通过科普讲座、发起倡议、签名承诺、宣传报道、主题班会、座谈分享等形式浓厚宣传氛围,普及节约能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节约知识:组织开展“光盘行动”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节约文明;利用校园、课堂、寝室等载体细化节约环保的细节,如杜绝使用大功率电器、禁止使用一次性快餐盒、垃圾不落地等行动,坚持节约从一点一滴做起。

(三)强化“四个结合”的实践创新平台

科学的绿色发展理念应转化为人的内在观念并指导社会实践。教师在“知”“情”“义”“行”的基础上,把室内课堂向外延伸,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校社结合(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活动、绿色环保普及宣讲进社区活动、衣物爱心捐赠等)、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企业生态文化基地建设等)、校研结合(鄱阳湖经济生态圈调研、红色革命区生态发展研究、临空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等)、校农结合(生态产能知识惠农民、科学种植技术广传播、微文化汇演进农村等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的“四结合”方式,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社会、企业、基层的绿色发展与建设中,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努力打造强化“四个结合”的实践创新教育平台。

学校是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主阵地。在高职院校中,通过累积效应作用,对高职学生实施全方位的绿色发展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方式和理念,树立科学的绿色发展理念,使“綠色环保”、“节约资源”、“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通过学校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影响和辐射,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风貌,中国才能真正迎来一个绿色的“十三五”时代!

责任编辑 肖称萍

作者:罗燕

高职院校低碳文化教育论文 篇3:

“文化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初探

摘要:当代高校作为育人主体,立德树人的工作已成为无可争议的根本任务,这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的重中之重,必将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陆点。本文围绕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具体要求,将我国特有的三类优秀文化结合当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蕴含的伟大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以期在此项工作的开展中提升质量提供资源,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组建育人资源、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爱国教育 文化育人

一、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纲领性文件给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广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思路和方向。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在于打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志向之门、筑牢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信念根基、成就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高职院校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这个群体,通过系统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生拔节孕穗期精心引导,结合当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蕴含的伟大精神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结合灌输对集体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纲要》指导思想明确指出:“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这句话同时也在昭示着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将落实到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何教育学生把一腔爱国热情落实到实践中去。

2020年的公共卫生事件,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宣讲爱国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展现的深厚底蕴为本阶段爱国主义教育打开突破口,打破了以往较多的表面的教育形式僵局,有利于高职院校深入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育人

(一)从文化自信看文化育人的地位

讲到文化自信,就离不开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是主线,但各种矛盾丛生,二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互联网使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更便捷,但也要认识到互联网的两面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育人”的提出,最终的指向必将是使我们高校培养的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勇担时代使命,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 班人。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代表着我们对来路的认可,对可期的未来的目标,是民族精神的集体体现。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更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先进文化以及当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蕴含的伟大精神发展提升文化育人的 内涵。

(二)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看文化育人内涵

本文所指的“文化育人”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所提到的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文化育人的内涵: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从高校育人角度来看,文化育人即是要选择3类文化,要在工作中牢牢抓住3类文化的育人功能,并在工作中以3类文化为主导,同时要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需要坚守文化育人的内涵,需要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引领带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校友名片等。文化育人关系教育大计,是育人工作探讨的根本性话题。

三、从三类优秀文化谈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及延伸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悠久绵长,其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五千年悠长历史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高校育人者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资源,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资源库建设也是高校育人工作者的内在需求,是我们发挥育人优势的重要课题。

全民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也必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能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引用并发展这种伟大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开展工作,比如“走进中华传统节日”主题宣传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感悟汉字艺术的魅力”汉字听写大会、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故事等活动的开展,同时再结合伟大精神立足学生本身的经历作为重要节点,着重以“命运与共·爱国力行”为主题开展系列宣传,让融入命运与共伟大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正确的方式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去,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做好学生思想引领。

(二)基于革命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革命文化是我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伟大的红色基因和伟大的精神财富,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改天换地、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文化。

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能够将舍生忘死精神融入革命文化开展工作,比如“新时代的英雄”“新青年与中国梦”“重温红色经典”“爱国与爱党”“红色法制之谈诚信”等主题活动的开展,将革命文化以正确的方式浸染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去,让红色基因深沉在次次活动中,让融入舍生忘死、举国同心等伟大精神的革命文化符号穿越时空展示在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革命文化中既要学会挖掘历史上英雄的武汉,又要学会立足当下,用传承的眼光评价当下举国同心的壮举,从伟大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所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传承也是创新,它汲取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为现代社会所用,尤其可以在现代教育中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高校,使命使然必须坚持将文化自信植入学生心中,同时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在宣传活动中提升认知。

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尤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思想引领者们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开展工作,把尊重科学、生命至上等伟大精神中展示出的诚信品质、制度优势、团结互助、人民至上等理念传递给学生,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习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开展“谈谈如何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用亲身经历讲述身边的优秀志愿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讲话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等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正确的方式引导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为学生成就新时代中国梦铸魂。

(四)基于校园文化、城市文化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綱要》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可见,校园文化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下也是一项非常关键极其重要的高校育人建设项目。笔者所在高校属于一所新建高职院校,围绕绿色校园特色开展各类绿色主题活动,公共卫生事件下人类与大自然如何共生又成为了一项常讲常新的话题,爱国主义教育也必然围绕绿色育人嵌入到每次活动中,如“绿色校园知识竞赛”“垃圾分类你我践行”“美丽中国 绿色校园”“低碳出行 绿色环保”“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人与自然”等深化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让校园每一幢静止的建筑都成为校园文化育人的活教材。

每座校园文化各不相同,每座校园坐落的城市文化也缤纷多彩。笔者所在长三角地区某市,该市诚信为本的季子文化、常州三杰、流动的大运河文化、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金坛刻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淹城遗址等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珍贵的育人资源。今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该市几批数名医护人员志愿前往湖北支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同时青年大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到其中去,笔者所在学校就有40余名学生参与了团市委组织的居家青少年守护计划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地为在一线英雄们的子女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陪伴,在践行服务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不只是一句口号。高校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积极围绕城市文化挖掘教育题材,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让学生留住记忆,记住乡愁,培育家国情怀。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0SJB063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

[3]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N]..2017-12-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2019-11

作者:赵红

上一篇:污水处理城市环境工程论文下一篇:中小学校道德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