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2022-09-12

隐性采访, 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 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相比较通常的采访方式, 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活动, 而影响到采访过程。隐性采访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 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 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 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 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隐性采访的优势

《焦点访谈》在国内隐性采访的发展上起到了里程碑般的推动作用。在焦点访谈发展的十几年里, 坚持“用事实说话”, 它通过强有力的舆论监督, 一直都保持着央视王牌的地位。《焦点访谈》吸引人的原因与隐性的采访方式和由此得到的独家爆炸性内容有直接的关系。除了《焦点访谈》之外, 央视的《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等节目也主要借助暗访的力量, 并且暗访获取的新闻资料被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

近些年来, 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级媒体,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暗访的现象有增无减, 例如每年的“3.15”晚会。中央电视台通过这台晚会会曝光大量坑害消费者的伪劣商品和欺骗消费者的无良企业。曝光的源头, 记者获得真相的途径必定是来自隐性采访。

通过这些成功的电视节目, 隐性采访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和魅力不言而喻。同时隐性采访现象的许多都与舆论监督有密切关系。它对社会的阴暗面和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胆揭露。这类批评性报道, 报道的当事人对于记者和电视镜头是绝对不会侃侃而谈的, 记者只能用暗访的方式获取材料。

隐性采访使很多隐藏的事实得到揭露, 使新闻媒体得到独家新闻, 获得其他采访不可比及的轰动效应。但随着隐性采访的滥用, 它同时也暴漏出许多弊端, 诸如它对新闻当事人及特定群体的隐私权, 人格权, 肖像权的侵害。

从失败案例探讨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和媒体的“角色把握”

近几年类似“纸陷包子”这样的假新闻不绝于耳, 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新闻实践中, 一些记者和媒体“急功近利”, 为了追求爆炸性新闻主动出击的“体验式采访”, 甚至是导演出来的“事实”。对于题材的选择, 更多的还是新闻事实的本身, 采访过程中不能诱导当事人, 也不能推动事态发展, 这既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也经常有触犯法律的危险。

除了采访过程中的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隐性采访在给我们电视屏幕增添亮色的同时, 大量的新闻实践经验也让我们看到, 隐性采访其本身在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方面也存在困惑:触及个人隐私权、触及个人肖像权、使用不法手段获取信息, 违背有关法律规定。

从“狗仔队”的风靡看公众的“偷拍情结”

隐性采访的非正常采访方式和公众的窥私欲以及巨大的经济利益, 也迅速催生了另一个每天以偷拍为行当的职业——狗仔队。关于他们, 比较不堪的传闻是——翻明星垃圾桶, 把相机镜头直接伸进别人家窗口, 调查名人们那点不愿再提起的往事, 揭明星不愿公之于众的隐私。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狗仔队在香港地区最为盛行。现如今, 狗仔队现象向台湾蔓延向大陆蔓延, 有不可阻挡之势。“狗仔”记者们每日追踪名人的日常私生活, 二十四小时追踪, 甚至连明星丢弃的垃圾都不放弃。为获取明星私生活, 狗仔队因强行介入的采访方式, 也侵犯了被跟拍者的隐私。

但不可否认的是, 狗仔文化和隐性采访有着很多异曲同工之处。通过一些特殊的器材, 不公开身份, 隐瞒身份隐瞒目的的暗中记录事件的过程。并且, 它们的吸引力都不可估量。特别是前者, 刺探公共人物的私生活激起了公众的无限好奇心和窥私欲。也就是说, 通过非正常渠道得来的消息更能引起公众的兴趣。

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实践中我们发现, 为了满足一部分受众的需求, 而经常见诸报端的暗访是否适当。

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只是一味的满足受众的窥私欲。不仅肩负起主流的社会责任, 成为“狗仔“文化的推动者。

隐性采访的规范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那么, 在隐形采访实践中, 衡量适用隐性采访的标准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哪些类的报道内容是可以采取暗访方式的, 哪些类的报道内容是不适合隐性采访的。多数认同的使用可不可以隐形采访, 最终取决于公共利益。可是这里的公共利益却是一种主观认识,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难以把握。

将采访对象是否合理合法作为衡量记者暗访是否合理的依据也是有待斟酌的。并不能因为采访对象有错, 媒体就理所当然的进行偷拍。记者并不是执法机关, 并没有调查审判的职能。法理学指出, 媒介审判损害了媒体职能的初衷, 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失衡, 违背了法治精神。

媒体行使监督功能, 更多的意义在于协调社会矛盾, 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大众传媒作为“无冕之王”, 一定要履行社会责任, 要对社会与公众负责, 新闻媒体要把握好新闻的自由与社会的责任的关系。

摘要:采访形式多种多样, 隐性采访一枝独秀。不管是采访的形式还是采访所获得巨大的信息量, 隐性采访的魅力不可忽视。随着隐性采访的滥用, 它同时也暴漏出许多弊端, 诸如它对新闻当事人及特定群体的隐私权, 人格权, 肖像权的侵害。

关键词:隐形采访,体验方式,公共利益

上一篇:浅谈农村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改进下一篇:中学生英语听力存在的障碍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