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口语的本质是与人交流

2024-04-16

托福口语的本质是与人交流(共4篇)

篇1:托福口语的本质是与人交流

先分析第一种情况。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名人故事。

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冯•卡门的寓所经常宾客满堂,有知名教授,也有学生和助手,他们用不同国度的语言交流,进行无拘无束的争论,洁白的桌布上写满了各种数学方程式,宝贵的思想火花就在这种激烈的谈论、争论中不断地迸发。有人担心自己的观点因在谈论中公之于众而被人据为己有,但冯•卡门坦然地说:“与人交流谈论,只会丰富自己的思想,开拓自己的视野,纠正自己的失误,收获总会大于输出的。”

与这位名人的观点异曲同工,我认识的两位学生在谈到“交流学习,资源共享”这一话题时也这样说道:

“没有必要害怕别人占用你的思想,这是一个验证你思想正确与否的机会,也是促进你思想成熟的机会。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不是一个人单独面对‘高山’,而是需要和大家精诚合作的,交流合作,共越难关,何乐而不为?”

“如果同学们上网的话,我想你一定知道一台联了网的计算机和一台独立的计算机存在怎样的本质差别。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和别人交流你的方法、经验会使你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失去价值。事实上无论你个人的经验多么独到,它和其他成百上千人经验的总和比起来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好一个“交流合作,共越难关”,这也是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知道,一个人即便懂得的知识再多,毕竟也是有限的,关起门来造车,最终可能难以取得预想的成就;反之,博彩众家之长,你也可能或收获意外之喜。

所以,一个人要想取得好成绩,与同学们的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再来谈谈第二种情况。

以下是我与一位高考状元的对话:

我:“会有同学经常问你问题吗?”

状元:“会”

我:“给别人解决难题,不觉得浪费时间吗?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还知道了你的学习成果与方法。”

状元:“怎么会呢?给别人解决难题对自己也是一个考验,第一看自己会不会,第二还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

帮同学解题,表面上看似浪费了时间,而且让别人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但事实上,这对我们的学习大有帮助。这是因为,想要将一个问题向他人阐述清楚,首先自己就需要对该问题理解深刻,其次应懂得问题的关键在哪里,然后方能条理清晰地向他人阐述清楚。因此可以说,向他人解答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加深认识的过程。

电影《战鼓》里有一句话:“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去请教别人。”所以,当别人拿着问题来向你请教时,请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你的宝贵时间。相反,它是使时间的应用效率成倍提高的好方法之一。

篇2:托福口语的本质是与人交流

很多同学往往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据我了解,那些孤立与集体之外、闭门造车的同学成功的几率往往极小。学习,并非是一项个人行为,它离不开集体这个大环境,成功可以说是自身与周边环境共同努力协调互动的结果。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例如:

法国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一位是普鲁斯特,另一位是贝索勒,为了探索化学方面的“定比定律”,他们激烈地争论了9年,最后,普鲁斯特获得了成功,但他把一半功劳归功于贝索勒。他说,由于贝索勒对他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质疑,才激发了他的智慧迫使他更加深入研究“定比定律”。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年轻时非常喜欢约请一些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聚会,一边喝茶,一边谈论学术问题,他把这种聚会冠以“奥林比亚科学院”的美称。他早年的一些重要论文,几乎都在这个“科学院”讨论过,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前前后后更是经常和朋友一起讨论哲学和物理问题,为创立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一位成绩优异的同学在谈及学习方法时,就曾这样说道:

“一个棋手,若只会背诵游戏规则,而不去向高手学习,其技艺是很难得到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应虚心向同学学习,尤其是向比你强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有的题,我已经做出来了,但我还是要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看他们的解题方法和我的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方法好在哪儿。这样做往往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成绩提高也比较快。”

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可见,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学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学6年,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正是我们的同学。从他们每个人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不少闪光点,如果能够做到取长补短,那将是多么大的收获啊!

一位考进清华的理科“达人”这样分享:

“别人总会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别人做了什么自己做不好的事,就应该想想:这是他成功的秘诀吗?这是我学习别人的主要方法。不要避免与比自己成绩好的人说话,他们有很多优点是你所没有的,应该向他们学习。那些成绩优异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你最大的帮助的人,他们无意的一句话,也许会使你茅塞顿开。此外,比你成绩差的人未必处处比你差,他们身上也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

篇3:略论音乐的形式美与人的审美本质

关键词:音乐美,音乐审美,感性美,形式美

音乐的美是指乐音通过听觉感受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黑格尔认为:音乐即包括“形式美”又具有“附庸美”。形式美是指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之美, 是通过人的感性认识获得;而附庸美则是人对音乐赋予的人文内涵, 这种美建立在人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音乐美的价值即包括审美价值也包括非审美价值, 一切价值以审美价值为核心, 与审美价值互相渗透、交织”[1]此观念把音乐的生理价值和心理价值高度统一起来;审美是音乐价值体现的核心。不同地域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对于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些差异的存在在于感受者的受教育程度、地域风俗、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生活阅历、宗教信仰、是非标准、个人性格等不同。但在各种因素都对审美标准及价值产生影响的情况下, 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基础, 即心理和生理接受基础是不变的, 因为我们在对音乐美的价值评价中“要以感受、情感体验、想象、领悟等综合心理活动为基础”;[1]这样感性成为情感的形式, 理性成为情感的内容, 二者有机统一。就人对音乐美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感受而言, 本文认为人对音乐最初的体验、感受, 即音乐的感性美或形式美更接近音乐的审美本质。

悦耳纯净、音量适中的音乐具有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形式美感。一般来说, 我们喜欢纯净悦耳、音量适中的声音, 并把它称之为“乐音”, 因为这种音乐的形式美感最能为我们的感官所接受, 使我们感到悦耳, 舒心, 舒服, 有益于我们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发展, 于是我们认可它为“乐音”或“音乐”。席勒就认为音乐与主体的感受密切相关:“我们听完一段美的音乐, 感觉就活跃起来, 谁要想让我们在高尚的音乐享受刚刚结束之后就去进行抽象思维…那就是没有选好时间…即使是精神最丰富的音乐, 也由于它的材料同感官的亲和力比真正的审美自由所能容许的要大。”[2]而声强超过1 4 0分贝的低频音和高频音, 给人造成的“不再是听觉而是不舒适的触觉或痛觉”[1]。可见, 音乐审美是建立在人的生理、心理接受之上, 以人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笔者小时候所接触到的音乐是当时的纸片喇叭传播的。每天早上都能听到一些声乐曲和器乐曲。女声独唱和单旋律的中速捎快的器乐曲最感人, 节奏慢的不愿意听;男声独唱与合唱及女中音稍逊, 大合唱好象只能听到女高音声部。纠其原因, 笔者认为女声甜美之音使人感到亲切和蔼具有母性之温良, 使人感到天堂般的净洁与和平, 似乎是对如此美好生活的一种诠释, 又象是对真善美乃致生命永恒的向往和期盼。人类之初恐惧电闪雷鸣之声, 讨厌山崩地裂之音, 是人类对声音的最自然的原始流露, 对低频声音的反感也表现在现代人的潜意识之中。就“音乐材料同感官的亲和力”来讲, 不太美的低频音和高频音, 在一定的音高意义上, 被人类渐渐地用进了音乐, 理性的表达某种情感, 慢慢的也为人们所接受,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建立在人的生理和心理接受基础之上的音乐的感性美和形式美依然最接近人的音乐审美本质, 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其他因素给人带来的美感则属于音乐的“附庸美”, 这种美距离音乐的审美本质属性较远, 具有人文内容, 不能构成音乐审美的基础。

符合人的听觉习惯和审美规律的音乐具有形式美感。符合我们听觉习惯和听觉要求的音程进行是美的。这里所说的“音程进行”不是指和声学意义上的纵向的和声音响效果, 而是指音的横向线性连接效果。符合人的听觉习惯也就符合了人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 是人所乐意接受的;反之, 则被认为不美。这种音乐审美认识是千万年来人对自然音响“内化固定”的结果。“在原始人那里, 吟唱或吟诵型的音调应是最基本的音乐声调”“三度音程的形式美感特征不仅表现在音乐活动中音乐音调与语言音调的相谐顺和, 甚至在逐步形成古代音阶观念及形态结构上的美感特征过程中, 也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1]和声之美, 由“人对和声音程最直接的主观感知判断, 便是与听觉感觉上的愉快与否相联系的协和感或不协和感。”[1]可知, 人对于和声的审美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 属于音乐形式美。

感性的音乐形式美决定于我们赖以存在的音乐文化, 我们无论是在感性上还是在理性上都能接受它的, 也正是它构成了民族音乐审美心里基础。反映了人对于美的认识规律:“美的规律”是实践活动“内化”为动作思维观念、表象性思维观念、抽象思维观念的中介, 正是“整个社会实践的千百万次的重复‘内化’为更加一般的‘美的规律’, 从而提高了人类实践的审美因素, 这样才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需要这…就是‘审美意识形态’”。[3]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是以五声调式音阶为基础的, 音程的和谐程度众所周知, 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演化、发展、完善的结果。黄翔鹏先生认为:“中国的五声是诸声浓缩的结果”, “是人们对乐音进行选择的凝练”。这种久远的文化传统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我们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听觉习惯和欣赏观念, 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与欣赏者心律速度基本同步且表达善意情感的音乐具有形式美感。适宜的音乐速度给人以平静、舒心之美感, 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有益于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是音乐审美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心律都是不同的, 只有适合听乐者的心律要求的音乐速度, 对其本人来说才是最美最舒服的, 是一种慰藉、一种享受。节奏缓慢而雍长的音乐一般人是听不下去的, 原因在于没有激情, 没有动力, 它使人感到罗嗦、等待、乏味、没劲;而节奏过快的音乐使人心跳加速、头晕烦躁, 很快陷入疲劳状态, 即便是好的音乐, 就象是跑步看风景, 也影响了对音乐整体的欣赏和感受, 则为不美, 也为人所不喜欢和接受。音乐治疗便是通过使用音乐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从而达到使人身心健康的目的, 目前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头晕失眠、焦虑心烦、肌肉扭伤、精神疾病等方面出获成效。

善意的、进步的情感表达为之美, 狂躁的、粗暴的音乐表达, 只要是不出于专业音乐人士理性的认识和分析, 一般是不受人喜欢和接受的。人们喜欢节奏明快、音色优美、跳动不大的音乐表达, 这种音乐旋律流畅, 音色纯正, 情感细腻、优美抒情, 有一种“善良”的情绪体验, 表达的是一种人们对真善美的生活充满向往和追求的内在情感, 有着进步的生活意义, 是一种善良的情绪需要和情感归宿, 因而是美好的, 是我们所提倡、宣扬和接受的。

合乎既定民族思维逻辑的音乐形态具有该民族认可的形式美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启承转合”的逻辑关系是最能为我们所接受的。几千年的文化史, 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积淀下来的审美逻辑都是这样。这在古诗词和音乐语言中是很常见的, 它符合了受汉文化影响的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 为我们的听觉习惯所理解和接受。这种音乐审美观念建立在对音乐的审美理解基础上。理性离不开情感, 黑格尔的“情感论音乐美学”认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情感’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上把感性和理性融合起来”。[4]感性美与形式美的关系最为密切, 包括与形式逻辑美的关系。

逻辑之美是以我们的语言和思维规律为基础和依据的。“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是这样的逻辑, “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也是这样的逻辑,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事物发展过程”“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也都符合“启承转合”的逻辑规律, 而我们思考问题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则是三段论的推理方式。这就是音乐语言逻辑美的客观基础。这种美不仅表现在外在的音乐形式, 而且表现为它的精神内容。音乐“具体—抽象—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如使作曲者、演奏者和欣赏者产生了共鸣, 那么这种音乐语言所抽象出来的内在内容表现就得到了升华, 艺术感染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这个过程一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也就完成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体现了逻辑美感。合乎思维逻辑的音乐表达撇开音乐表演技术之外, 本身就具有人类思维逻辑之美。在此之外, 音乐表达流于音响上的紊乱和不可理解。更加复杂的音乐逻辑关系需要更加深厚的音乐修养才能体会其形式之美。

小结:音乐审美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音乐的美”, 指音乐本身自然具有的美的特质, 是形式的、客观的;其二是“人的审美”, 是建立在人对音乐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之上, 主观的、感性的, 审美活动是二者的统一。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高度出发, 指出:“‘美的规律’应该是‘本质上’的、‘最一般’的意义上的‘美的规律’。”[3]庄子认为, 人在本质上是审美的, “人的本性却是美的, 人可以‘复其初’, 审美生存是人的理想境界。”[5]本文认为, 人之为审美的人, 对音乐进行审美的存在是人类最朴实最原本的情绪需要, 它以感性美和形式美为基础, 其本质上没有夸张和抽象, 其感性美与形式美比其他审美因素更接近人的音乐审美本质。

参考文献

[1]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张玉能.美的规律与审美活动[J].西北师大学报.2006.

[4]高拂晓.感性与理性之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 (4) .

篇4:托福口语的本质是与人交流

大家平时在英文的日常交流过程中,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想要自己说得好,名词和动词必不可少,于是大家都去抱着词汇书去背背背。这有一定的道理,尤其在背的词汇能在正确的地点时间表述出来时。但同时,提高口语的表现力,还有一个诀窍少不了,即学会使用程度副词。举例而言,中文中,表述“好”、“不好”“敬佩你”,用“相当地好”“惨绝人寰地恶劣”“崇拜之情如涛涛江水奔流不尽”的,能收获奇效。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举例来讲,同样是表达“好”,good, absolutely good, bloody good, incredibly good,长度不同,形象性和生动性更不同像really, absolutely, incredibly, completely, totally, fairly, pretty,甚至更加豪放的bloody这样的词,是典型的加强语气的词。通过使用这样的副词,能使表达者的情绪更加突出和确切,在同样的词汇量基础和语境里,能够达到表达“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

举例而言,托福真呀真TM难(表示狂躁,用词可能不太文明),怎样来表达焦灼狂躁的心情?一个 difficult恐怕是力度不够,加上very似乎也过于平庸。这时候如果加上上述的程度副词,变成really/ absolutely/ incredibly/ completely/ totally/ fairly/ pretty hot,再配以适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估计也能收获“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效果。

自然总是以独特的方式实现着它的平衡。有加强语气的就一定有削弱语气的。

如a little bit, kind of, sort of这样的程度副词,表达“有些”“有点儿”的意思,在口语中运用,能达到一秒变君子和淑女的效果。

举一个通俗的笑话而言,在不幸落水时候,直接的美国人会说Help! Help!而绅士文化厚重的英国人则会说:Excuse me. Sorry…but I am wondering is it possible that you could give me a hand…I have sort of run into a problem. 礼貌指数就噌噌噌地飙升了。

上述的例子只是个笑话,但合理运用程度副词,可以使你的表述更贴切自然、生动性指数升到打也打不住。

希望大家在日常口语交流中找到方法技巧。这样在托福考试的时候也可以从容应对。最后预祝大家托福考试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托福口语得分低,原因在这

同学们在托福口语考试中,取得的分数普遍不高,这是为什么?了解新托福考试的考生知道,新托福口语考察的是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所以口语考试为考生的应变能力增加了难度。下面,我们看一下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新托福口语低分原因,希望可以助大家的托福口语学习带来帮助!

第一.对题型和解题技巧没有熟悉就匆忙上阵

考托福口语,就像和敌人打仗。你不知道敌人怎么出招,你也就不知道你自己应该出什么招。这样,你打败仗就是必然的。

备考建议:熟悉题型。

第二.缺乏迅速组织好答案的能力

考生在托福口语考试中,面临两点压力:

1.时间紧、任务重。托福口语的答案准备时间只有15-30秒,答题只有45/60秒。如果,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考生在考场上必将不知所措的、语无伦次。

2.要迅速呈现“完整的答案”,这也就要求考生的答案“浓缩精华”。没接受过“答案构思训练”,“浓缩精华”也是难以做到的。

第三.考场上表现得不够自信和大方

原因有二:

1.缺乏口语练习,导致考生在答题时表现得不自信。

2.性格过于内敛,导致考生在答题时表现得不够张扬。考场上表现得不够自信和大方不是形式上的问题,而是本质问题,因为这样以来,考生答题的音量就会小、发音就会模糊、分数也就不可能高。

备考建议:

1."信心来自实力,实力来自练习”。

2.不论你在平常的性格如何,在考场内答题时,你必须表现得开朗、自信、大方。

第四.口语答案的语言缺乏表现力

总体来讲:英语语音不准确、语调无起伏、语言不流利、结结巴巴。

备考建议:

1.了解语音语调方面的知识(适当了解,而不要花太多精力在这方面),提前发现并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错误

上一篇:教师思想工作表现下一篇:优秀是训练出来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