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剂吞吐与非酸解堵结合技术浅析

2022-10-03

化学剂吞吐技术是目前老区块油藏增油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采油技术增产机理主要有五方面: (1) 降低原油粘度; (2) 增加油藏压力; (3) 增加岩石渗透率; (4) 提高驱油效率; (5) 提高波及系数。该技术的原理是将吞吐剂以较高压力挤注入油井, 既起到压力近井地层解堵, 又可以将化学剂挤入近井油藏起到洗油的目的。这项技术的程序包括措施油井的选取、吞吐剂的选取及用量计算和吞吐剂的挤入。

一、措施油井的选取

1. 区块介绍

老爷庙油田位于南堡凹陷西部, 是一个受凹陷北部边界断层西南庄断层控制的滚动背斜构造。开采层位主要包括庙浅区块的明化镇组、馆陶组, 以及庙中深的东营组。庙浅区块属高孔高渗储层, 孔隙度约为32.4%, 渗透率约为858.1×10-3μm2, 原油性质属常规稀油。庙中深区块的东营组属中孔中渗储层孔隙度为22.9%, 渗透率为147.8×10-3μm2, 属常规中质原油。油藏整体呈现:断层多、小层多、油藏小、油水关系复杂、储层疏松等特点。

2. 措施井选取

A井位于南堡凹陷庙北地区庙24x2断块西翼高部位, 现开采NgⅡ1 42#、Ed1 68#层。该井于2013年7月作业开井后排液270m3仍未见油, 调参后见油, 见油后未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造成该井处于低产液状态。42#层为馆陶组油藏, 分析认为由于调参后采液强度过大, 导致储层颗粒运移造成近井地层堵塞, 综上所述, A井具备措施实施的必要条件。

二、吞吐剂的选取及用量计算

1. 吞吐剂的选取

A井为两层合采, 地层表现为弱水敏, 综合考虑成本、地层污染以及措施效果预期, 选取高一联外排水, 即活性水作为吞吐剂。高一联外排水内含有破乳剂, 为弱碱性, 矿化度与油藏矿化度近似, 能够完全配伍

2. 吞吐剂的计量确定

采用挤入吞吐剂的方式实现非酸解堵, 通常处理半径按1-1.5米, 孔隙度按照25%, 可以估算需挤入吞吐剂30m3。

三、吞吐剂挤入施工工艺

1. 施工过程

该井于2013年9月、2013年10月、2014年4月分别进行三次挤入吞吐剂作业。

2. 施工效果评价

该井先后三次实施活性水吞吐作业。三次选取了不同的施工压力、不同的挤入剂量, 不同的焖井时间。其中后两次措施成功, 累计增油1900余吨。三次施工费用共计1.8万元, 增油1946吨, 创效9730000元, 投入产出比为1:540555。

四、措施总结

1. 施工工艺参数的选取

(1) 压力:通过挤入工作液进行解堵, 但只有在施工挤入速率达到一定大, 保证压力达到足够大的条件下, 才能实现近井地层堵塞的解堵。

(2) 吞吐剂剂量:理论上在同一油藏, 各项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挤入工作液剂量, 可达到扩大油藏波及面积的目的, 从而延长措施有效期。

(3) 焖井时间:弱碱性活性水与油藏有机酸充分反应需一定时间, 以达到通过洗涤原理将剩余油驱出。

2. 措施下步优化

措施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工作机理:东营组油藏东一段油藏可通过挤入适当碱性工作液达到增油的目的。弱碱性活性水与油藏有机酸反应, 可改变油藏岩石润湿性, 或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2) 颗粒运移:粒运移对储层的孔隙和喉道造成堵塞, 降低储层渗透率, 对储层造成伤害。可以通过反挤工作液使桥堵微粒反向激动而疏散, 减小运移对地层渗透性的影响。

措施下步优化

活性水做吞吐剂可以成功, 主要是其矿化度与地层接近, 并且含有一定量的破乳剂。如想对低产油井普遍使用该方法, 需改善进一步改善吞吐剂, 增强其洗油的能力。

润湿性普遍存在于各类油藏中, 它至少是和岩石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孔隙结构等同样重要的一个储层基本特性参数。改变储油层的润湿性, 成为增油的必要手段。可以适当在吞吐剂中添加表面活性剂, 达到使储油层润湿反转的效果, 从而达到洗油的目的。

结论与建议

1.对于供液不足, 关井恢复能力较强的油井, 有必要实施吞吐剂与非酸解堵结合的措施。

2.活性水可作为吞吐剂进行非酸解堵施工, 可以达到增油的目的。

3.湿反转通过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 使得岩石表面由油湿为水湿, 有利于油膜的聚集和流动, 提高渗吸效率, 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润湿反转不但可以改变岩石的润湿性, 还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 使得湿反转剂呈现更好的驱油效果。

摘要:老爷庙地区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 寻找必要的增油措施已成为该区块开发的首要工作。将化学剂吞吐技术与油井非酸解堵技术相结合的新化学剂吞吐技术能提高活性水吐技术中少量化学剂的使用效率, 充分地发挥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 提高了油藏采收率。

关键词:化学剂吞吐技术,油井非酸解堵技术,提高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李俊刚.改变岩石润湿性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 2006;

[2] 张绍槐, 罗平亚等编著.保护储集层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05

[3] 侯吉瑞.化学驱原理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在线旅游电商与线下酒店的结算管理与控制下一篇:家长与子女沟通坚持的两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