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名词解释全

2022-08-19

第一篇:流行病学名词解释全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是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用宏观的群体观点及相关的定量化指标,从患者的个体诊治并扩大到相应特定患病群体的研究,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体性规律,力求排除或防止偏倚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使获得的研究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对防病治病的循证实践能有重要实用价值。

2. 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的诊治决策中要谨慎、确切和明智地应用最近最佳的证据,并且必须与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要充分权衡这种决策对病人的利弊关系,要以病人的利益第一。当然这种决策的付诸执行,还必备五个前提:(1)、要有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要有最佳的研究证据(成果);(3)、要懂些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4)、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医疗决策的首位;(5)、要有良好的医疗环境。

3. 是指疾病(或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任何健康和/或经济、资源方面的的损失或压力与产生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所带来的对疾病结局如死亡、失能和康复等的后果和影响。疾病负担不仅包括对患病个体疾病不同转归、寿命和健康程度造成损失,同时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

4.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按照既定的统一标准将疾病、损伤和死因纳入相应的一定类目的一种系统分类。ICD 可用于对记载在多种类型的健康和生命纪录上的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进行分类。ICD的目的是允许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及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死亡和疾病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分析、解释和比较。易于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并可提供相应的其他健康状况信息。它适用于对各人群组一般健康状况的分析、对疾病发病和患病的监测以及与其他变量有关的健康问题。

5.国家级课题涉及对国家重大疾病的防治范畴,如每五个年度的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招标项目等。研究者按照国家的招标立题的项目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课题的申请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并报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则正式立题进行研究

6. 是指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商业与其他机构生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印刷品和电子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各种报告(进展报告、技术报告、统计报告、市场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论文,讨论进展,技术说明与标准,非赢利性的译文,著作,技术与商业文件,非赢利性的官方文件等等。但这些文献信息未经过严格评价,缺乏可信度,所以称为灰色文献。

7.是指根据检索目的和范围,合理选用主题词和副主题词,并与逻辑运算符(如逻辑和 “AND”,逻辑或 “OR”,逻辑非 “NOT”)、位置运算符(如WITH,NEAR,IN)、范围运算符(如“=”,“>”,“<”等)、截词符(如“*”)以及通配符(如“?”)等组成的搭配组合。检索策略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实现查新查全、最大程度检索出与研究问题高度相关的文献或信息。

8.即根据原始论著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提炼而成,包括:Meta-分析、系统评价、综述、评论、述评、实践指南、决策分析和经济学分析等。

9.章,提高了发表文章的质量。一般来说,同行评审人员都不是编辑部成员,常常为某一领域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专家。同行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筛除设计不合理、不重要或难以解释、有缺陷的文章,以提高文章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质量。

10. 要或兴趣,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论文中阐述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用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将一系列相关文献,经过综合归纳、条理化,综合成文。

11. 系统评价: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评价文献,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meta-analysis,荟萃分析或汇总分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12.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机会被分配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中。

13.A措施,间隔一段洗脱期后再试验B措施;第二组第一阶段试验B措施,间隔一段洗脱期后再试验A措施,然后对比A、B两种措施的效果。

14.接影响研究或试验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询问、服用药物量的计算、临床反应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测定等方法做依从性评价。这些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旦造成不依从的事实,将难以排除它对结果带来的影响。

15.凡属于特异性强且被解剖、病理以及生物学研究肯定的临床诊断称为金标准诊断。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冠心病的影像学冠脉造影诊断等,已广泛用于诊断/筛查以及疾病预后研究。

16. 对象分别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中,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测试验的效应,并用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17.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在设计上与一般随机对照试验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因随机分配的单位不同,是以一个家庭,一对夫妇,一个小组甚至一个乡镇等作为随机分配单位,将其随机地分配入试验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相应的措施,进行研究。

18.

19.的次数有关。

统计量的概率。它是以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为理论依据,根据统计量与自由度的大小来确定的。通过与检验水准α比较,可做出组间总体参数是否有差异的结论。

21. 是按一定的概率(1-)去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可信区间包括准确度和精度两种属性。可信区间具有统计推断的功能,与假设检验相比,可信区间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既可以用来判断参数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可信区间能显示出差别的程度,并由此判断差别有无实际价值或临床意义。但可信区间不能提供确切概率。

22.人们知道待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准则,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自觉地按照一定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23.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以研究医疗卫生人员与服务对象以及医疗卫生人员之间行为规范的一门科学。

24.

25.病因链与病因网络模型:多个存在联系的病因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条病因链交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病因网,疾病的发生与病因网上的各个因素均有关。

26.即金标准诊断的全部有病病例中,诊断性试验的结果为阳性的病例所占全部有病病例的比例即为敏感度,。

27

验的结果为阴性的受试者所占全部无病受试者的比例即为特异度。

28. ITT是将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病人,不管最终是否接受到分配的治疗,在最后资料分析中都应被包括在内。该方法可以保证两组具有可比性的随机化分配的优点,使结论更真实可靠。

29.干扰是指试验组的对象额外地接受了类似试验药物的某种有效制剂,从而人为地夸大了疗效的假象。(三)名词解释

30.和死亡等)的预测或事前估计,通常以概率表示,如治愈率、复发率、五年生存率等。

31.预后研究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其起始点称零点时间 (zero time) ,该起始点在研究设计时必需要明确规定,是在病程的哪一点起进行观察,在两个队列中的每一个研究对象都要用同一起始点,进行追踪和观察以及预后结局的比较。

32.: 是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定最佳方案

33.: 是按逻辑、时序把决策问题中的备选方案及结局有机地组合并用图标罗列出来,它如一棵从左到右不断分枝的树,包括一些节点与分枝

34.是卫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卫生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用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对临床使用的药物、诊治方案、仪器设备等技术干预措施进行经济评价和分析,其目的是探讨最佳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案,评价医疗效果,以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时为临床人员和政策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

:在已得出上述经济评价的结果后,测定当其中几个主要的变量如价格、成本、贴现率、结果的判断标准发生变化时,以及不同的经济分析类型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

36.HRQL量表所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可重复的程度。HRQL量表应力求有好的信度,要能很好地被重复,同时量表本身所含条目的内部一致性也要强。信度变化范围在0  1之间,在临床研究中,信度应在0.70以上,这样就能确保HRQL测试结果的稳定性。量表的信度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重测信度与内在一致性检验。

37.HRQL量表所测试的结果符合被测者生存质量的真实程度。主要从表面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等方面加以评价。

38.预试验是采用少量研究样本,按照设计报告书上所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设计报告书上制定的各种实施项目是否切合实际,在预试验中,可对设计方案不完整的地方或不切实际的地方,提供修改、补充和使之完善的信息依据。此外,还可核实样本量的估计是否合适等。经过预试验发现问题,然后再来修改科研设计报告,使之更切合实际,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以获得预期结果。

第二篇:会计名词解释(全打印版)

1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 会计核算职能 :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 确认 、计量、记录、报告 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 记账、算账、报账,为有关各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3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主体经济活动的 合法性、合理性 进行审查。

会计监督不仅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而且还要进行事前监督

4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 核算 和 监督 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以 货币 表现的经济活动搜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 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5核算是监督的前提 , 监督是核算的保障。

6经费收入和经费支出 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 ,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对象

7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 确认、计量、和 报告 的前提,是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 。★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 8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 9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 。 一般来说 , 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 , 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人 。 也就是说 , 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独立法人 ; 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某一单位活企业中的一个特定的部分 ; 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所组成的企业集团

10 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企业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出租固定资产)等主营业务所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实现的收入,包括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和商品,销售材料等实现的收入

11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 费用包括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

12利润: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13营业利润: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加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

14利润总额: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15净利润是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16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17 ★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 对单位的经济活动或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有关各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19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0借贷记账法是以“借 , 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

21 成本类账户中“制造费用”账户一般无余额。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无余额。收入类转入所有者权益无余额。

22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将会按照当前的状态和规模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的削减业务。持续经营这一基本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23会计核算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 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

24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 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5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 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

26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责任的 发生与否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的基本要求,凡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

★27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 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 流动资产 和 非流动资产

★28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账款和存货等

29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和土地使用权

30负债: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不属于现实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 同时还要满足以下 2 个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31流动负债:指预计在一个正常的营业周期清偿或自资产负债表编制之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以清偿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账款、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票据和其他应收款。

32 所有者权益:企业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以及留存收益

33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司债券。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34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的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36总分类科目:也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它反映各种交易或事项的总括性核算指标 , 对所属的明细分类科目起统驭和控制作用

根据我过会计法规定,总分类科目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中统一规定,明细分类科目除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38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二)相关性原则

(三)实用性原则

39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极其结果的载体

40 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

41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区别:会计科目反映的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要连续、系统的记录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和结果,它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

42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

43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为记账基础的,对于每一笔交易或事项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系统的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44复合会计分录是指有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和多借多贷会计分录

45在制造企业中,材料成本 = 买价 + 运杂费 + 运输途中合理性损耗 + 入库前管理挑选费

46★ 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

47★ 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 , 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户

48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在总金额上应当相等

49★ 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交易或事项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同依据、同方向、同期间、同余额

50★ 总分类账户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 51 会计凭证 是用以记录交易、事项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会计帐簿的依据

52★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交易,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事项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证

购货申请单、购销合同、计划、银行对账单不能作为原始凭证

54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55会计对象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

1 备用金:指企业预付给职工和内部有关单位用作差旅费、零星采购和零星开支,事后需要报销的款项。

2存货,指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3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4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文件。

5持续经营,是指特定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会无限期的延续下去。

6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或者是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时其账面成本或净值与投资协商确认价值之间的差额。

7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8或有负债,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或有负债是指其最终结果如何目前尚难确定,须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它是由于过去的某种约定,承诺或某些情况而引起的,其结果尚难确定,可能是要企业负责偿还的真正债务,也可能不构成企业的债务。因此,或有负债只是一种潜在的债务,并不是企业目前真正的负债。

9应收票据贴现:指企业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由银行按票据到期值扣除按规定计算的贴现利息后,将余款付给企业的融资行为。

10固定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

11持有至到期投资,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非衍生金融资产

12可转换债券指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

13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14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报表。

15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在职期间或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

16货币资金指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在周转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17债务重组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情况的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第三篇:自考——社会保障名词解释全和简答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

16、社会保障法: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

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通常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以法律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的面孔出现。 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17、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社会保障法所规范的各种特定的社

移。

37、完全积累式:也可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方

2、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会保障关系,主要是国家或政府、企业或集体和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中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3、社会保障学:

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18、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

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照比

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利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主体资格是由法律规定的,也是社会保障运行例分摊到整个期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结构、项过程中客观存在的。

目设置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体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

19、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客体:是指各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它是由保险、救助、福利、互的目标。 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网”。

20、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包括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

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38、部分积累式:亦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附梯式。尽管现收现付式与完全积累式均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长处,但分别采用又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困难。

系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体系。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系是指专门规范社会

39、社会统筹模式:是通过养老保险筹资渠道筹集到的养老保险基金

全部进入社会统筹,由相关部门根据当年或一个周期内的社会需要统

5、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保障事务的法律,它们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健康运行的主要依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据,如《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等。社筹规划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问题。

40、个人账户模式:是指企业、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当劳动者步入老年、失去劳动能力、离开劳动力市场以后,再按照个人账户积累的金额(本金+运营收入),领取养老保险金。

6、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会保障相关法律体系是指一些国家制定的包含有与社会保障内容相关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的法律所构成的体系,如《劳动法》、《公务员法》等等。 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支劳

21、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宪法》所确定的公民权益和国家提

动能力从而失支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供社会保障的规范为根本的立法依据;通过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

41、给付既定模式:是先设定养老保险金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①养老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年老而退出社会劳动

社会福利法、国民保健法、军人保障法及其他专门社会保障法律与相关达到的替代率,以此确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再结合相关影响因立法(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共同组成了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系,素进行测算,来确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例。

后,能够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的社而在每一项专业法律又统辖着若干个子法规或实施细则,从而形成完备

42、缴费既定模式:是结合未来的养老负担、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货会保险项目。

②医疗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非因工伤害时提供的医疗保险制度。

③失业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去经济来源时,按法定时限和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④工伤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工作遭受伤害或患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病提供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项目。

的法律体系。

2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组合。

23、集中管理模式:是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膨胀率、企业的合理负担、现行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水平等因素,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的缴费比例或标准,再根据这个缴费标准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完全或部分地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在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后,以其个人账户中的金额作为养老保

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金或养老保险金的一部分。

障管理机构,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营运、监督等实施统一的管理。

43、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指制度的适用对象和适用人群。

24、分散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

44、基本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

各自建立一套保障执行机构、资金营运机构及监督机构,各保障项目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中国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5、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进行筹资,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

7、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使用。 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

25、集散结合管理模式:是指将社会保障共性较强的项目集中起来,

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提高生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由统一的社会部门分散管人因病接受了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保险费用补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理。

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

25、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依法行使对社会保障事务的管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理与监督权力,它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良性运行的保证。

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6、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立法实施的对公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它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资金,保证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

分,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

26、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质量而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审计部门对社会保障制度行财务上的管理与监督;二是社会保障

47、商业医疗保险:是指同保险公司开办并完全按照等价交换、自愿

成交原则确立的市场化医疗保障,它以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订立医疗保险合同为直接依据。

48、医疗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被保险人患病期间的基本医疗,同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向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以

8、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财务运行管理与监督。

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

27、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28、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各

9、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属于社会服务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集团、各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直接分配,它集中地体现了物质生产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形成的基本医疗保险专项基金。 社会服务,它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

10、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

领域资本拥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权力较量及分配对立关系。

29、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再次进行的收入分

49、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也被称为医疗保险费用偿付或结算。它是指由医疗保险组织(机构),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在被保险人接受

养老保险制度,它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由企业根据自身财配,它通常由国家主持,即以税收或其他财政收入手段,在物质生产部医疗服务后,对其所花费的医疗费用运行部分或全部补偿,也可以理务状况和发展需要自主建立,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门初次分配最终结果的基础上,集聚财政收入,再以财政支出形式分配解为对医疗服务机构消耗的医疗成本进行补偿。 的重要补充。

出去,以满足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和社会集团,同时,也可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就是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

式。

50、按服务项目支付: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定点医院所提供的医疗

11、商业保险:商业保险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合以由企业或居民以劳务付费等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

同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向30、征费方式:是指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强制征收并用于特定

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将自己特定的风转移给保险人,当约社会保障项目的筹资方式,它一般限于社会保险,即包括养老保险、医服务的项目和服务量,对它们做出的费用补偿的办法。它属于费用后定风险或事件发生后,由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支付赔款或保险金疗保险、工伤保障、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均付制。 的一种风险管理机制。

可以采取征费方式来建立专项基金。

51、按人头支付: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如1年),根据定点医院服务对象的人数和规定的收费标准,预先支付供方(医疗服务机构)一笔固定的服务费用。

52、总额预算制:由政府单方面或医疗保险机构同医院协商事先确定

12、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国家、

31、自由筹资方式:即采取非固定的、灵活的方式来征集社会保障基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责任,充分体现保险互助互济原则的一金,它来源于公众的自愿参与。 种保障形式。(德国、美国、日本)

13、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主要代表是新加坡创造的中央公积

32、预算管理:政府预算管理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

部分,它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管理与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预算总额,在内,医院的医疗费用全部在总额中支付。

53、工资制(薪金支付制):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定点医院或其他医疗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向他们发工资,以补偿定点医院人力资源的消耗。一般依据所提供服务的时间、医生的技术等级、服务的数量及质量来确定医疗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54、定额(或按比例)自付:被保险人每得到一次门诊或住院服务时,都需自付一定数额(或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其余部分全部由医疗保险机构负担。

55、扣除保险:保险机构规定,当被保险人就医时,其医疗费用在某

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模式,都以强调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为理。 基体原则。

14、福利国家型模式:强调普遍性与全民性,是在经济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全面保障形式,目标在于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

33、财务监督:即政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全过程都实行财务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34、待遇给付: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国民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标志。

病、灾害、年老、生育、死亡以及鳏、孤、独、残都给予安全保

35、委托投资:即社会保障基金委托给专门的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所证。典型国家是英国和瑞典。

15、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

获得的利润按委托投资合同的规定共同分享。

36、现收现付式:亦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

国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以称政府包型社会保障制度(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个标准数额(通常是最低限额)以下的部分由病人自付,保险机构只苏联)。

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其特点是

支付这个标准数额以上的部分。个人自付的水平也叫“起保线”、7

9、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情况下“起付线”。

56、限额保险:保险机构设立最高支付限额,在这个限额以下

99、区域贫困:指普通贫困的地区状态,它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

所遭受的以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致的贫困问题,基本特点是当地社会成员普通面临着缺乏基本生活保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从国家、社会得到的必要的物质补

障的危机。

的部分由保险机构支付,超出这个水平的医疗费用由病人自己负偿,以保障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100、阶层贫困:亦称结构性贫困,指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担。这个最高限额是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封顶线”。

57、国家医疗保险:也被称为全民医疗保险,其医疗保险资金

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

80、“无过失补偿”原则:亦称“补偿不究过失”或“严格责任”、“绝对责任”象。

主要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税收形成的医疗保险原则,即工伤事故发生后,不论事故的责任在雇主或者第三者或职工个10

1、生活救助: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医疗保险享受人,均应对受害者进行补偿。(首创于德国)

对象看病时,基本不需支付费用。因此,国家医疗保险又称为免8

1、工伤保险的赔偿原则:指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劳动价值,在生产过费医疗保险。(英国)

58、初级医疗服务:也叫家庭医生服务或通科医生服务,提供初级医疗服务的医生称为家庭医生或通科医生。

59、社会医疗保险: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

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10

2、灾害救助:是指在公民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困难时,

程中受到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致残、死亡而遭到严重损失以致完全丧失,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的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物质等资源的需要对劳动力价值的损失和丧失进行赔偿。

82、开放式列表法:即除已经纳入法律、法规中的职业病之外,还可以在实践中随时把那些已证明是由职业导致的新的疾病列入职业病范

社会救助项目。

10

3、失业救助:是与失业保险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其救助对象是因失业救济金低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失业保险期满未找到工作,生活陷入困境者。

10

4、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

险制度。其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是由雇主和雇员缴纳,围。 政府酬情补贴。(代表性国家有德国、法国、日本) 60、社区合作医疗保险:又可称为基层医疗保险和集资医疗保

83、封闭式列表法:即国家立法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在一定时期内相对

稳定,在工伤保险的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办理行治疗的人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制度。

障制度。是依靠社区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相关事宜,对有些新发现的职业疾病,只有在正式修订职业病目录增列10

5、住房救助:指政府向最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在社区范围内多方筹集资金,用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其中才被承认。

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以中国的8

4、个别确定法:又称为功过确定法或经历确定法,它与雇主责任制合作医疗和泰国的健康保险卡制度为代表)。

61、储蓄医疗保险制:是强制储蓄保险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立法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

中义务性保险缴费额的确定办法最为接近。

85、丧失劳动能力:指个人因身体或精神受到伤害而导致本人工作能力严重减弱的状况。

提供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制度。 10

6、教育救助: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提供援助的制度。

10

7、农村扶贫开发: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的外部收入,对农村的贫困地区的经济

(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8

6、人身能力丧失:是指因工伤而使个人的适应性受到损害,它主要制度。(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62、就业:广义:指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结合的状态。

参照同年领、同正常、健康的人的状况而鉴定,在人身能力鉴定中只考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而虑其损害程度而不考虑人身能力受到损害后所带来的可能的经济或职

逐步改变其落后面貌,走向富裕的制度安排。

10

8、资金救助:指以发放现金的形式为救助对象提供帮助的救助形式,它是现代社会救助的主要形式,在贫困救助中采用得最为经常。

狭义: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人从事某一岗业后果。 位的工作或合作的社会经济活动以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一种活动。

63、失业:广义: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狭

87、职业能力丧失:指因工伤而丧失从事职业的能力,这种鉴定以受

伤者能否胜任受伤前所从事的工作为依据,职业能力丧失的鉴定通常是10

9、实物救助:指以发放物资的形式为救助对象提供帮助的救助形通过个别工作或集体工作的证明人评定职业病或意外事故的方式进行

式,它是一种传统的救助形式,实物救助的优点是所发的物资可直接

义: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的,不过,现在纯粹只考虑职业能力丧失的补偿项目已经很少见了,取消费,救助的效果比较快捷。 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6

4、自愿性失业:指劳动者自动放弃就业机会,而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情况。

65、非自愿性失业: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货币工资水平却仍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而代之的是一些普通的项目,职业能力丧失鉴定以鉴定损害为标准,而

110、服务救助:是针对特殊的被救助的需要而提供的生活照顾和护不是以鉴定在一般劳务市场上的获取收入能力的丧失为标准。 8

8、一般劳动能力丧失:是指发生工伤后重新寻找工作和获取与过去

理等服务。主要包括了对高龄老人的护理服务、对失依儿童的关爱和照顾等。

相当的收入水平的能力,它是以获取新工作的可能性即以个人剩余的挣1

11、经常性救助:指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社会救助。

钱能力为理论基础,丧失工作能力的鉴定不是以具体的职业为依据进行1

12、临时性救助:指在时间上没有连续性,或者救助时间比较短的

66、完全失业:指失业者有劳动能力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衡量而以个人取得工作并获取收入的机会为依据进行衡量,这种方法考社会救助,它是为解决社会成员临时的生活困难而进行的社会救助。 6

7、部分失业(不充分就业):指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有工

虑了个人受伤的严重性、基本特征、年龄、受伤前的工作情况及以后求1

13、最低生活保障: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法定最低收入水平之下

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救助形式。 1

14、法制化原则:指依靠法律手段来保护社会成员或生活贫困者的权利和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

1

15、防灾: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1

16、抗灾:指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即灾情一旦出现,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抗洪、抗旱、抗震、抗冰雹、抗霜冻、抗病虫害等抵抗灾害,防止其泛滥,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作,但工作报酬达不到法定的工资标准,工作时间达不到正常工职的可能。 作时间的1/3。

68、显性失业:又称公开失业,一般以失业人员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为准,一般用失业率来反映。

69、隐性失业:指未表现出来,但确实存在或就业不充分的现

89、医疗给付:指对工伤事故中的受伤者负担对其治疗及采取相应措施的费用或直接提供医疗服务。

90、工伤津贴:指在工伤治疗期间支付给受伤人员的补贴,补贴标准在所有国家都是按照发生工伤事故前若干月内本人平均工资的一定比

象,指实际生产率低于潜在的生产率,是一种劳动力资源未被充例发放。 分利用的情况。

70、摩檫性失业:指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时间滞差、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等原因引起的失业。 7

1、季节性失业:指由于季节变化或由于消费者季节购买的习

91、残疾补助金:指在伤情稳定、医疗终结后,根据工伤鉴定机构鉴定的残疾等级予以支付的一种工伤待遇。

92、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

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1

17、救灾:是灾害已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政府迅速组

惯等原因引起的失业。具有规律性、行业性以及失业持续期的预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织力量抢救人们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动员人们群众支援灾区,知性等特点。

72、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善、生产方法改进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73、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

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保障其生存权。 9

3、社会救助体系:指一个国家对于特定人群所进行的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

94、贫困: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

恢复灾后人民生活和生产等各种活动的总称。

1

18、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

区结构的变动,引起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产生的部分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劳动者成为失业者的情况。

社会水准的状态。

1

19、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

74、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他认为,9

5、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的表现,即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整个社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会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突出反映。

75、菲例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在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简单的在生产,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生活方面难以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衣食不得饱,劳动力本身再120、残疾人:指从情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生产难以维持。

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地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它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

76、“奥肯法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1962年提出)9

6、相对贫困;指比较而言的贫困,一方面指随着时间变迁和不同社

该法说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精确关系。 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下的贫困标准的变化而言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在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人等多种类型,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7

7、失业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失业风险能力的一个社会保险系统。

78、失业保险基金:是在国家法律或政府行政强制的保证下,集中建立起来并给予符合领取条件的失业者物资补偿的资金。

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言的贫困。

97、狭义贫困;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维持生产与生活在经济上的最低标准。

98、广义贫困:指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环境

1

21、残疾人福利: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供的设施、服务和优惠性政策的一种福利制度,它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1

22、特殊教育:是国家提供给患有残疾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享有

等方面贫困的因素,如人口寿命状况、文化医疗状况、生存生活环境状平等教育机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由政府财政扶持,是现代国民教育况及就业不足、失业等。

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

23、康复:健康重建,是指人们因疾病或某些事故残疾后,通

过自身的努力和外力的辅助,使精神上、身体上、生活上、经济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上、社会上以至劳动能力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答:基于国外、港台地区、内地学者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

1

24、环境福利:指国家和社会保证残疾人能够进出和享用公共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面建筑、设施、公共住房和公共交通工具。消除妨碍残疾人参与社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从层次上划会生活障碍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的实施并不完全由政府财政投分,则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即从经济上入为标志,而是在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下,由有关各方依照相应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二是服务保的标准来设计和运行。

障,即当代社会还需要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

1

25、妇女儿童福利;是妇女福利和儿童福利的总称,是国家和满足国民对有关生活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社会为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维护其特殊利益而提供三是精神保障,即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这是更高层的照顾和福利服务,是社会福利项目之一。

次的保障。

1

26、员工福利:广义:包括法定社会保险与非法定的员工福利;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目标? 狭义:仅指非法定的员工福利。

答: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

1

27、法定员工福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员工的福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利保护政策,包括社会保险和各类休假制度。

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

1

28、非法定的员工福利:是指企业自主建立的,为满足职工的谐发展。围绕着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生活和工作需要,在工资收入之外向雇员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系列的福利项目,包括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

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

29、收入保障计划:是旨在提高职工的现期收入(利润分享和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

员工持股计划)或未来收入(企业年金、团体人寿保险)水平的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福利计划。

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

130、健康保健计划:是针对员工健康进行的保险,已经成为企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业的一项常见的福利措施。

多样的当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

1

31、员工服务计划:是除了以货币形式提供的福利外,企业还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为员工或员工家庭提供旨在帮助员工克服生活困难和支持员工

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这些功能并不因为某些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

事业发展的直接服务的福利形式,如雇员援助计划、雇员咨询计批评甚至完全否定而被抹杀,而是在实践中作为事实而客观存在。 划、教育援助计划、家庭援助计划、家庭生活安排计划和其他福

4、社会保障具有哪些特征?

利计划(如为员工提供交通服务、健康服务、旅游服务和餐饮服答:社会保障具有的特征有:①公平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范务等福利项目等)。

围的公平性;二是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三是保障过程的公平性。②社会

1

32、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举办的一项养老保险计划,员工退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度的开放性;二是筹资社会化;三是服务休后可以获得的养老收入。

社会化;四是管理与监督社会化。③福利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

1

33、现金补助:是指企业以现金补助形式所提供的住房计划,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④法制规范性特包括补充性住房公积金、现金住房补贴。

征。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⑤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1

34、补充性公积金:指企业向员工住房公积金账户所缴存的超一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模式日益多样化;二是同一项社会保障制过员工个人公积金缴存额的部分。

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三是项目结构多样化;四是水

1

35、现金住房补贴:是指企业直接以现金形式发给员工的用于平结构多样化。⑥刚性发展特征。社会保障的发展确实具有刚性增长和住房消费的福利工资。

阶梯式持续发展的特征。

1

36、实物资助;指企业以直接或间接提供居住场所的手段来帮

5、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助员工解决住房问题的计划方式,包括直接为无房员工提供宿舍答:社会保障应当遵循的原则有:①公平原则;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或公寓和直接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谈判。

应原则;③责任分担原则;④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⑤其他原则,

1

37、购房贷款:是指企业通过其所建立的员工福利基金或专门包括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 的住房基金为购房的员工提供低息或无息的借款,或帮助员工偿

6、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框架? 还住房贷款等住房计划方式。

答:①社会保障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一层次除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原

1

38、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理或规律外,客观上还应当包括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学等和社会保障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与其他已经被固定化的知识体系相结合的领域、这些领域堪称社会保障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学的理论基石。②社会保障学的专业应用理论问题。这一层次探究的是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乃至各个具体保障项目的产生、发展及运行规律,

1

39、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它客观上表现为政策研究。③社会保障学的管理理论问题。社会保障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政府与社会为责任主体,它面向全体国民,可供分配的资源亦是一种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共资源,从而不仅需要强化管理而且强调公共权力的介入。 140、失业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

7、社会保障的意义?

去工作、中断收入时,有国家和社会依法保证其基本社会需要的答:①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成果与推动力量。②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

1

41、职业康复:是指残疾人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经过特殊济社会的正常发展。③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④社会保障能够的医疗照顾和训练,加以辅助工具,不同程度地改善身体的健康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⑤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状况,部分或全部恢复劳动能力,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从事日常着社会产业结构。 生活和工作。

1

42、妇女就业保障:妇女就业保障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保证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创造男女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妇女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1

43、妇女生育保障:妇女生育保障是指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证母亲和孩子的基本生活及孕产期的医疗保健需要。

1

44、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优抚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的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简答与论述:

第四篇:高一数学名词全解

1.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2.元素:研究对象

3.N: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

4.N*或N+: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

5.Z: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

6.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会(第一章):P13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第一章):P13

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新月社与新月诗派 (第一章):P14

1923年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的《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

《新月》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的理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联曾对他们的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 新月诗派活动分前后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要求创造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饶孟侃、刘梦苇等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称为“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对新诗发展有积极意义。

1931年,徐志摩又创办《诗刊》,后期有陈梦家等等。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新月派的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

湖畔诗社(第六章):P97

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鸳鸯蝴蝶派(第四章):P71

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问题小说(第三章):

是“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排头兵,主要在1919—1923年兴盛一时。一般说来,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主要作家:冰心、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主要作品:《狂人日记》19

18、《药》19

19、《阿Q正传》19

21、《是爱情还是苦痛》罗家伦、《这也是一个人?》叶圣陶、《两个家庭》《超人》《斯人独憔悴》冰心。

乡土小说(第三章):P52

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抒情小说:P56

在“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相继出现的同时,自叙传抒情小说也在“五四”时期的文坛上大发溢彩。自叙传抒情小说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理,侧重作家对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重要作家:以郁达夫为主的创造社抒情作家群体、王以仁、庐隐、 dan女士(冯沅君)、浅草社与沉钟社作家、语丝社的冯文炳、废名及具有抑郁色彩的许地山等。

主要作品:郭沫若《漂流三部曲》:《歧路》《十字架》《炼狱》;郁达夫《沉沦》;王以仁《孤雁》;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命命鸟》。

小诗:P98

是从国外输入的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短小的篇幅包容了广阔的空间,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感觉、感受的表现,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趋于简约化。

零余者:P57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己,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 经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象征诗派(第六章):

象征诗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诗流,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代表诗人为“诗怪”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冯乃超《红纱灯》加强了诗的色彩感,被称为“轻纱诗人”。穆木天、王独清还发表《谭诗》等文阐述自己的象征诗理论见解。

初期象征派几乎与新月派同时出现,他们并没有结成一个团体,也没有专门的刊物,只因都师法于法国象征诗派,才形成有共同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的流派。

闲话风:P39—40

闲话也称“漫笔”,不仅指题材上的“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闲话风”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闲话风”的散文就具有平等、开放的品格,充溢着真率之气,弥漫着自然、亲切、和谐、宽松的氛围。

语丝社:

1924.11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冯炳、俞平伯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林语堂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 鲁迅的许多杂文及散文诗集《野草》各篇均发表于此,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语丝》小说家有冯文炳(废名)等。《语丝》于1930年停刊。

《新青年》“随感录”:P114

1918.4《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首创“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议论时政、社会批评、文化批评的短小精悍的论文——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当时带动了许多杂志、报刊,开辟了杂文园地,推动了现代杂文的写作热潮,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言志派散文:P1

16、117

周作人提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话体为主要体式的“言志”小品文的理论,形成了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派”散文。

内容:①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即抒我之情,把叙事、说理、抒情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 ②更乐于饮苦茶、读杂书,陶醉于“苦雨斋”阴郁如雨的古典氛围里玄思、冥想,表达“凡人的悲哀”,“在文学上寻找慰安”。

形式:追求自然而隽永,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语言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耐人咀嚼。

冰心体:P118

“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 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爱的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语丝文体(第七章):

在《语丝》周刊上刊载的散文,内容以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为主。内容上“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形式上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在艺术上主要以文艺性短论、随笔为主要形式。文笔幽默、泼辣,时称“语丝体”。分为两大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的小品文,以鲁迅为代表的战斗的杂文。在现代散文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春柳社:P126

1907.2,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在东京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主要成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搬演了《茶花女》;改编并演出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最早改编的话剧。春柳社在公开发表的《演艺部专刊》里宣称,他们所要创造的,主要是借鉴西方的,以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戏”。1912年,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组成了“新剧同志会”。1914年在上海建立了“春柳剧场”,大张旗鼓地组织职业性演出活动。

文明戏:P127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因形式新颖和内容贴近现实,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表达对新剧的夸赞,人人纷纷称之为“文明戏”。欧阳予倩在《谈文明戏》一文中说:“‘文明戏’的‘文明’二字用热情的观众赠予的美称,以示进步或先进的意思。”

天知派新戏:P127

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进化团。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

“天知派新戏”是“广场戏剧”的先河。内容上反映现实,具有教化功能,有功利性。形式上不在固定的剧场内演出。

民众戏剧社(上海民众剧社):P131

1921.5,成立于上海,汪仲贤首先提议,并联合了陈大悲及新文学界中的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等人。这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同时创办了《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理论主张:①第一次在中国倡导了民众戏剧的观点;②极力主张创作自己的、适合我们社会的戏剧;③在舞台艺术方面,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念、表演技巧、导演制度等;④在剧团体制方面,倡导非营业性质,不受资本家操纵,并独立于国家的支配存在,具有艺术实验性质 自由喜悦。

1922.1,民众戏剧社的活动中心由上海转移到了北方,扩建为新中华戏剧协社。

上海戏剧协社:P130

1921冬—1933,是接受“爱美剧”理论的影响,在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演剧团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成员最早有应云卫、谷剑尘等,后来欧阳予倩、洪深加入,增添了活力。 1922.1,民众戏剧社转移到北京后,上海戏剧协社成为南方“爱美剧”活动的主力军,直到1933年,长达12年之久。其中洪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①女演员登台演出;②提出严格的剧场管理制度。洪深是早期中国戏剧奠基人之一。

爱美剧:P131

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1921。1提出了“仿西洋的Amateur”,“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主张。Amateur音译成“爱美剧”,正式提出了“爱美剧”的理论主张。

陈大悲参加上海民众剧社后,受到汪仲贤的启发,也受到学生演剧活动的鼓舞,于1921。4至8月,在《晨报》上连载了《爱美的戏剧》长文。1922。3,编译出版了《爱美的戏剧》一书,对“爱美剧”的兴趣、起因、剧本、导演、表演、舞台艺术设计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爱美剧”理论提出后,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南、北分别以上海、北京为中心。“爱美剧”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

小剧场运动:P131—132

起源于19C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蹈、美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以业余的、非营业性的取代职业的、商业化的戏剧革新运动。倡导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①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戏剧体制,使中国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科学化的道路。②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与建立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创造出了“剧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即“大剧场运动”。

第四堵墙:P132

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舞台上的生活,正如你透过一垛墙看到人家屋里那样”,因此,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的“舞台的幻觉”:舞台美术追求逼真的、生活化的效果。

南国社:P134

1926年,田汉与唐槐秋合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又将其扩大为“南国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话剧团体,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特色。

革命文学论争:P150 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后期太阳社、创造社之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性质: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结果: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 影响: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论争:P152—153

“左联”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展了三次文艺大众化的讨论:①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提出了“大众化——到工农群众中去”,基本上只是个空泛的口号; ②1932年前后,涉及到作家生活要大众化,培养工农作家,重点讨论了采用通俗形式的问题,鲁迅写了《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 ③1934年,夏天发生过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论,主要针对文言回潮,围绕文字改革,讨论大众语的改革。目的在于缩短文学与群众的距离,多创作大众文艺作品。

“两个口号”论争(第九章):

指的是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

原因: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过程:“国防文学”按周扬的说法,指的是:号召一切民族作家,不问他们的阶层,都来创造抗敌救国的作品。这个口号团结了一批抗日爱国的艺术家。缺点是,有些作品只强调民族矛盾,忽视了阶级矛盾。

为了补充“国防文学”的不足,由胡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鲁迅抱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为总口号,以“国防文学”为具体口号,两个口号并存。但是,因为鲁迅派与周扬派宿来不睦,所以引起了周扬等人的误会,并引发了一场论争。 性质: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 下围绕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

影响: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P154

“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胡秋原在1931.12《勿侵略文艺》一文中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 在《阿狗文艺论》一文中反对‘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他尖锐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

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分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反对文学上的“干涉主义”,要求给作家充分的创作自由。左联和他们开展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

这是一场复杂的论争,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论的倾向。

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左联”:P150—15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3。2成立于上海。出席成立大会的有: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柔石、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接办和该组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

性质:“左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明确宣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一翼。

理论纲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总结了革命文学倡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指出“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友翼作家的”。 影响: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6年春,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左联”解散。

剧联:P

328、329

1930.8,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在“演剧大众化”的口号下,努力不戏剧向大众普及。主要剧团:“大道剧社”、“春秋剧社”、“光华剧社”、“蓝衣剧团”。 强调演剧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的艺术、斗争的艺术。”他们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走向“广场戏剧”。

中国诗歌会:P271—272

1932.9,成立于上海。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

内容: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主张:①反映大众、时代的社会现实; ②反映无产阶级的认识。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普罗文学:

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但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倾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东北作家群:P238

形成于30Y中期,作品充溢着深沉的力,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 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李辉英等,是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作品反映了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表达对敌伪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对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粗犷的地方风格。作品有: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鹚鹭湖的忧郁》、骆宾基《边陲线上》。

社会剖析小说:P237

是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的左翼小说,其特点是: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斗争的。在创作时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维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主题清晰,戏剧性冲突集中撼人,细节刻画人物雕镂性强,但情节结构呈封闭型,是左翼文学内部的主流小说体式。

京派:P242

30Y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还有周作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朱光潜等。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2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具有“学院派”的眼光。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报刊上。

主张:关注人生,但是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世俗化。多数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散文化、诗化。

小说特点:①创作题材是乡村中国; ②追求人文理想,人的尊严,和谐生命的境界;

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样式。

海派:P247—248

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表现在30Y的上海。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 特点: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P251

30Y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小说流派,以《现代》杂志为主要刊物,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欧、施蛰存、叶灵凤等。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源于20C20Y日本的新感觉派。

内容:多表现半殖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是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的光怪陆离的生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

特点: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即在世俗化、商业化的都市中,极力捕捉新的感觉意象,挖掘心理、潜意识、瞬间体验和感觉,把主观感觉投射到描写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

影响: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在形式技巧上翻新花样。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心理分析小说:P252—253

出现于30Y,以施蛰存为代表,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去开掘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表现人物的变态心理、梦幻心理,表现任务的性压抑、苦闷、变态。

施蛰存在30年代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代表作品:历史题材:《将军底头》、《石秀》、《李师师》等; 对现代都市女性心理的分析的小说:《梅雨之夕》、《狮子座流星》、《春阳》、《善女人行品》等,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和手法。 现代派:

19C末20C初,广泛流布于欧洲。现代派思潮是破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思潮运动,它使人们放弃熟悉的内容和形式。它首先是人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或不合理,对知识、理性、个性、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语言本身都产生普遍的怀疑,于是,现代派作家发掘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追求梦境和抽象的瞬间感觉。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想象、意象、通感等。布局谋篇往往颠倒,时间没有了先后顺序,空间也失去了清晰的界线。

现代诗派:P279

30Y,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Y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同时还受到欧洲现代派影响。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路易士、李白凤、金克木等。 戴望舒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1932。5《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月刊出版,扩大了现代派诗的影响,在19

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

《现代》编者概括现代诗派特点: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

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莽原社:

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莽原》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色。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未名社:

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社、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陈翔鹤、冯至等。1922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后,冯至等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又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半月刊,至1934年停刊。沉钟社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致力于创作,被鲁迅评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论语派: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以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性灵小品,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美文:

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独语体: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P

简称“文协”。19

38、3,成立于武汉。这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艺家。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期间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文协在团结作家抗日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与现实、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孤岛”文学:P

从地域而言,是指上海租界,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11上海沦陷—1941.12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历时4年多。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是:①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文载道、周木斋等发表了许多密切联系现实、是非爱恨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 ②戏剧特别活跃。业余剧团遍布于各学校、行业。于伶《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及上海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注意和民族气节,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七月派和七月诗派:

七月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刊物而得名。《七月》于1937年10月创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停刊,并出版“七月文丛”、“七月诗丛”,1945年后,又出版《希望》、 《泥土》等刊物。《七月》等刊物培育了一批青年作者,小说方面有路翎,代表作有百万字长篇《财主的儿女们》。诗歌方面以艾青、田间为首(他们后来进入解放区),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邹获帆、彭燕郊、冀汸、牛汉等一批青年诗人,称为七月派或七月诗派。七月诗派以战斗的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诗为主要形式,是贯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中国新诗派”:P448-449

成立:抗战结束以后,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到了北平、天津,继续发表诗作与诗论。同期,南方的杭约赫[曹辛之]、唐湜、陈敬容、唐祈因成为上海《诗创造》的“四人核心”,以后又加入了辛笛。1948年,从《诗创作》中分离出来,创办《中国新诗》,与北方的穆旦等诗人联合起来,组成中国新诗派,提倡“新诗现代化”,即“新传统的寻求”。

主张:①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观念:“综合”,即“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②强调“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根本改造”,这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反叛性与异质性。

他们的“现代诗”的定义:“现代化的诗是辨证的、包含的、戏剧的、复杂的、创造的、有机的、现代的”,“现代诗接受了现代文化底复杂性、丰富性,而表现了同样的复杂与丰富”。 当代文学

政治抒情诗:P149-150

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 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 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 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 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 新生代诗歌 :

“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第四次文代会 :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反思文学:

还是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方之、高晓声等,就率先突破了一般地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三是持辩证态度,代表作有冯骥才的《神鞭》

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先锋小说:

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初露潮头,这便是以马原的《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的诱惑》(1985)和《西海的无帆船》(1985)等小说为肇始的“先锋小说”潮流。先锋小说具有实验性,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改革文学 :

“改革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回到当下”的创作,以及作为本世纪文学发展进程中层后一次功利主义色彩突出、功利话语与审美话语结合得较为完美、表现得较有力度的小说思潮,含蕴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

归来的诗人 :

70年代末逐步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诗歌主题从大悲大喜的歌颂、怀念和控诉,转向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最初在诗坛上主要还是50年代、60年代活跃的诗人,贺敬之、严辰、李瑛、邹荻帆、严阵、顾工、雁翼都曾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他们的诗基本上是50年代、60年代诗的延续,只是诗中的政治内容、政治观点有了变化。随着一批批冤、假、错案的平反,诗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归来”诗人群。他们包括“七月”派诗人鲁黎、绿原、牛汉、曾卓、冀方、卢甸、彭燕郊、罗洛等,在“反右派”斗争中被处置的诗人艾青、公木、吕剑、唐祈、唐湜、苏金伞、公刘、邵燕祥、流沙河、胡昭、梁南、昌耀、孙静轩„„,也包括于50年代退出诗坛的九叶诗人。

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

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郑敏等九人。九叶诗派的特点是:既忠于时代和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他们的诗里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天安门诗歌运动 :

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新写实小说 :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在观察生活把握世界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仅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还分明渗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意识,但它减退了过去伪现实主义那种直露的、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而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的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 知青文学:

“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他们的创作,在当时获得“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的命名。批评界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

与“伤痕文学”等一样,这个概念专指叙事体裁(小说,或纪实性叙事作品)的创作,表现“知青”的生活道路的创作,在“文革”期间已经存在,但这一概念在80年代才出现,说明它开始被看做一种文**流,具有可被归纳的特征。

70年代末到80年代,发表过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家有韩少功、孔捷生、郑义、王安忆、史铁生、张炜、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柯云路、叶辛、陈村、李锐、肖复兴、竹林、李晓、陆天明、朱晓平、陆星儿、老鬼等。

上一篇:洛阳博物馆考察报告下一篇:劳务协作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