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流行病学第范文

第4章 疫病的发生与流行过程教案

畜禽疫病防治教案

授课章节:第4章第1节 授课内容:感染的概念及类型

传染病的概念特征及发展阶段

教学方式:讲授 授课时数:2学时

一、目标要求: 通过讲授让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传染、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特征及发展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的特征及发展阶段;难点是传染发生的条件及传染的类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提问上节课内容:说出几种常用的消毒药的名称及用途。(约5min)

(二)讲授新课。

1.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动物机体产生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也可称传染。

2.感染发生的条件:(1)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数量与侵入门户;(2)易感动物;(3)外界环境因素。

3.感染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重点掌握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4.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作用于动物机体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征:五个特征,重点理解。

6.传染病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重点掌握潜伏期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约2min)

四、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板书、讲授穿插教学。

五、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感染、传染病、潜伏期、隐性感染、继发感染。 简答题: 1.传染发生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2.传染病的特征有哪些?

3.传染病的四个发展阶段是什么?

31

畜禽疫病防治教案

授课章节:第4章第1节 授课内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教学方式:讲授 授课时数:2学时

一、目标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从而进一步理解切断传染病应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传染源、传染病流行过程及病原携带者的概念,传播途径的分类,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概念及类型;难点是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提问上节课内容:传染病的发展阶段。(约5min)

(二)讲授新课。

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概念: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简称流行)是指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发生、发展和终止的过程,从动物个体发病到群体发病的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群。 2.传染源的概念: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能够在其中定居、生长、繁殖,并能够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3.传染源的分类: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其中后者又可再分为三类。掌握病原携带者的概念。

4.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其他动物的方式称为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大类。

5..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掌握后者又可经过哪些途径。

6.垂直传播:一般是指传染病从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它包括多种方式,应重点掌握。

7.易感动物群:重点掌握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

(三)课堂小结(约2min)

四、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板书、课堂讲授穿插教学。

五、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垂直传播、病原携带者、间接接触传播。 问答题: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32

畜禽疫病防治教案

授课章节:第4章第1节 授课内容:疫源地及流行过程的特征 教学方式:讲授 授课时数:2学时

一、目标要求: 通过讲授让学理解疫源地及自然疫源地的概念;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征;了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疫源地、自然疫源地的概念,流行过程的主要特征;难点是自然疫源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提问上节课内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约5min)

(二)讲授新课。

1.疫源地概念:具有传染源及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又可分为疫点与疫区两类,通常无严格的界限。

2.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式:理解造成散发与地方流行性的原因。 4.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理解造成季节性的原因。 5.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了解出现周期性流行的原因。 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

(三)课堂小结(约2min)

四、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板书、课堂讲授穿插教学。

五、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 简答题: 传染病流行过程出现季节性的原因是什么?

33

畜禽疫病防治教案

授课章节:第4章第2节

授课内容: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过程 教学方式:讲授

授课时数:2学时

一、目标要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难点是寄生虫病流行过程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的分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提问上节课内容:传染病流行过程出现季节性的原因。(约5min)

(二)讲授新课。

1.寄生虫病传染源概念:动物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感染了寄生虫的家畜、野生动物,甚至人。包括病畜、带虫动物和保虫宿主。

2.寄生虫病传播途径:指传染源内的寄生虫,借助于某些传播因素,侵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主要有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胎盘感染和直接接触感染等方式。

3.易感动物: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家畜、经济动物或野生动物。

4.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5.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三)课堂小结(约2min)

四、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幻灯片、板书、课堂讲授穿插教学。

五、复习思考题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有哪些?

34

第二篇:三年级安全常识课第十二课:预防流行性感冒

第十二课:预防流行性感冒

教学目标:

1、了解流感的基本症状和特征;

2、讲卫生,勤洗手,掌握预防流感的方法。

前几天小雨感觉嗓子有点不舒服,有时还咳嗽,妈妈以为只是小感冒而已,就给小雨在药店里买了点药让小雨服用。可是两天过去了,小雨的咳嗽不但没有止住,还开始发烧,并且体温不断持续升高,而且感到全身酸痛。

为什么小雨的感冒越来越严重了呢?

知识屋: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

流行性感冒一般简称为“流感”,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还可能引发肺炎、支气管炎、脑炎等并发症,对我们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一般是由于受寒引起,最突出的特点是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不会发烧或仅有低烧。

流感一般是突发的,会干咳、怕冷、高烧发热、全身无力、四肢酸痛,体温迅速升至39℃—40℃,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流感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

当你出现上面的症状时,一定要辨别自己是否患有流感,如果实在无法确定,最好及时就医,以免引发其他疾病。

技能站:预防流感需做到

流感虽然发病比较突然,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是可以让它远离我们的。

勤洗手常通风,个人卫生要用功; 打喷嚏用纸擦,避免病毒传给他; 营养足运动好,休息充足勿疲劳; 流感前种疫苗,感染几率就会小; 流感期戴口罩,人多地方我绕道。

如果感冒后出现发烧、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应该怎么做呢?

儿童是最易感染流感的人群,6个月以上幼儿和小学生应在冬季来临前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第三篇:口腔流行病学

第一节内容概要

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作用及其发展 (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

口腔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即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

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态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3.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4.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

5.为制订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

断面研究: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

纵向研究: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 常规资料分析:对已有的资料或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

分析性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群组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

特点:①有干预措施;②设立对照组

三、龋病流行病学

(一)龋病常用指数

1.恒牙龋、失、补指数 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 (DMFS)表示。“龋”即已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充填的牙。

2.乳牙齲、失、补指数 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齲、失、补牙面数(dmfs)。

3.龋均和龋面均 龋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4.龋面充填构成比 指一组人群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所占的比重,常用百分数表示。

5.患龋率 指在调查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6.龋病发病率 指至少在1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齲病的频率。 7.无龋率 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查人数的百分率。 (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齲病的流行特征 从地区分布上看,各国齲病患病率差别悬殊。从时间分布上看,发达国家患龋率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龋病患病率逐渐上升。从人群分布看,乳牙、年轻恒牙和老年人牙龈退缩后的恒牙易感齲病。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一般城市居民的患龋率高于农村。民族之间的患齲情况不同。

2.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 常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饮食习惯和家族影响。

四、牙周病流行病学 (一)牙周健康指数

1.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是 Greene和 Vermillion对他们在1960年提出的口腔卫生指数(OHI)加以简化而成。OHI-S只检查6个牙面,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1-S)和简化牙石指数(CI-S)。

2.菌斑指数(PLI)是根据牙面菌斑的厚度而不根据菌斑覆盖面积计分。可检查全口牙面,也可检查选定的几颗牙。每颗牙检查4个牙面,每颗牙的计分为4个牙面计分之和除以4,个人计分为每颗牙计分之和除以受检牙数。

3. Turesky改良的Q-H菌斑指数 先用菌斑染色剂使菌斑染色,再检查指定的六颗牙的牙面菌斑面积得到计分。

4.牙龈指数(GI)只观察牙龈情况,检查牙龈颜色和质的改变,以及出血倾向。 5.龈沟出血指数(SBI)检查用视诊、探诊相结合的方法,所用探针为钝头牙周探 针,检查时除观察牙齦颜色和形状外,还须用牙周探针轻探龈沟,观察出血情况。 6.牙龈出血指数(GBI)可以检查全部牙齿或只检查指数牙。检查采用视诊和探诊 相结合的方法。检查时使用牙周探针轻探牙龈,观察出血情况。

7.社区牙周指数(CPI)使用CPI牙周探针检查牙龈出血、牙石和牙周袋深度。使 用CPI时将口腔分为6个区段,可用10个指数牙。检查时可以检查6个区段中的每个牙,也可以只检查指数牙。每个区段中以计分最高的牙齿代表该区段的值,6个区段中最高的计分作为个人CPI值。 (二)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1.牙周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不同地区的患病情况不同,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农村居民的患病程度高于城市居民。

(2)时间分布:70年代后期,工业化国家青少年儿童和成年人的龈炎患病率持续下降。

(3)年龄分布:牙周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4)性别分布:关系不明确,但多数报道为男性重于女性。 (5)民族分布:不同民族牙周病的患病情况差异很大。

2.影响牙周病流行的因素 包括口腔卫生、吸烟、营养和全身疾病。

五、其他口腔疾病的流行概况 (-)氟牙症

1.Dean分类法根据釉质颜色、光泽和缺损的面积来确定损害的程度。根据氟牙症的分类计分系统,可以换算出社区氟牙症指数(CFI)。社区氟牙症指数的公共卫生意义是根据指数采取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其发病与当地水、土壤、空气中的含氟量过多密切相关。

(2)城乡分布: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 (3)年龄分布:乳牙较少。6岁以后恒牙患病率逐渐升高,12岁左右稳定,中年以后 患病率下降。

(4)性别分布:男女性别未发现显著不同。

(5)牙位分布:最严重的是上颌牙齿的颊侧面。 (二)牙本质敏感

1.评价方法 电子压力敏感探诊记数和Schiff冷空气敏感指数。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不同的国家患病率不同

(2)牙位分布:以尖牙和前磨牙的颊侧面居多,牙周病患者好发。 (3)年龄分布: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好发年龄在50~69岁年龄段。 (4)性别分布:牙本质敏感好发于女性。

(5)地区分布:农村人群的患病率要高于城市人群。 (三)口腔癌

1.指标 衡量口腔癌的患病情况多用患病率和发病率。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以东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 (2)时间分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随时间而变化。 (3)年龄分布:可发生于所有人群,成年人好发。 (4)性别分布:男女都可发生,但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5)种族分布:有咀嚼烟草习惯的种族口腔癌发病率高。 (四)口腔黏膜疾病

口腔黏膜疾病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和口腔软组织的多种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于口腔黏膜的疾病,一类是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损害。口腔黏膜病多好发于颊、舌、唇、软腭等黏膜,也可与皮肤同时发病。口腔黏膜疾病的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五)牙颌异常

1.指数 WHO推荐采用牙美观指数,用于12岁以后的年龄组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计分标准。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各国和各地区的患病率从28%到90%不等。 (2)年龄分布: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 (3)性别分布:男女之间无差异。 (六)唇腭裂

1.指标 唇腭裂的患病情况常用发生率或患病率来评价。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2)城乡分布:农村高于城市。 (3)性别分布:男婴比女婴高。

(4)种族分布:不同民族之间有差异。

六、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1.查明口腔疾病在特定时间内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及其流行规律。 2.了解和分析影响口腔健康的有关因素

3.为探索病因,建立和验证病因假设提供依据。 4.选择预防保健措施和评价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 5.评估治疗与人力需要。 (二)调查项目 1.一般项目。 2.健康状况项目。 3.问卷调查项目。 (三)调查表格设计

应根据具体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四)指数和标准

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使用的指数和调查标准。常用的齲病指数有DMFT、DMFS等, 牙周健康状况用CPI指数,氟牙症用Dean指数 (五)调查方法

1.普查 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对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2.抽样调查 抽样即从目标地区的总体人群中,按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抽取部分人作为调查对象,被抽到的人群称为样本人群;抽样调查是用样本人群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人群的现患情况

3.捷径调查 指只调查有代表性的指数年龄组人群的一种调查方法。目的是为了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某群体口腔健康状况,并估计在该群体中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六)样本含量

样本含量的确定随所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类型不同而不同,依据调查对象的变异情况、患病率大小、要求的精确度和把握度大小而定 (七)误差及预防方法

1.选择性偏倚 在调查过程中,样本人群的选择不是按照抽样设计的方案进行,而是随意选择,由于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很差,破坏了同质性,使调查结果与总体人群患病情况之间产生误差,称为选择性偏倚。防止的措施就是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流行病学抽样设计进行抽样。

2.无应答偏倚 在随机抽样时,属于样本人群中的受检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检查,超过一定比例后结果就难以用来估计总体的现患率。防止的方法是在调查前做好组织工作,改善调查方式。

3.信息偏倚 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误差,结果产生了偏倚,称信息偏倚。主要有:因检查器械等造成的测量偏倚、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后者又包括检查者之间的偏性和检查者本身的偏性。对信息偏倚的防止办法包括:按规定使用标准检查器械,保持稳定的环境条件;设计中尽量提供可能的回忆目标,对一些敏感的问题采用间接询问法、对象转移法等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对检查者偏性的防止办法是:①疾病的诊断标准要明确;②调查前要认真培训,对于诊断标准要统一认识;③调查前要做标准一致性试验

4.标准一致性试验 标准一致性试验也就是可靠度的检验,包括检查者本身可靠度检验和检查者之间可靠度检验。更可靠的评估检查者之间一致性的方法为 Kappa统计法。 (八)数据的整理和统计

1.数据整理 一般分三步:核对、分组和计算。

2.变量计算 常用的统计指标有: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可信区间、率和 成比。

七、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及问卷设计 (一)口腔健康问卷调查的内容 1.研究对象的属性; 2.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3.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4.其他方面。

(二)问卷结构的组成

1.首页 包括封面信、调查对象编码和基本情况、调查日期等。 2.题目 一个完整的题目由问题、答案和编码三部分组成。 3.联结部分 包括指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语。 (三)问卷设计的原则

1.围绕调查目的设计问卷。

2.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设计问卷,使其容易回答,也愿意回答。忘本符 3.针对调查内容设计问卷。 4.便于资料处理和分析。 5.考虑问卷使用方式 (四)问卷设计的步骤 1.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1)根据调查目的,确定所需收集的信息

(2)确定问题的顺序,问题的排列要有关联、合乎逻辑。 (3)测试与修改问卷 2.问题的设计。

3.问题的形式 有填空式、二项式、列举式、多项选择式、顺位式问句、多项任选式、评分式问句、矩阵式。

4.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应遵循注意科学、明确、艺术的原则。 5.答案的设计原则。 (五)常用的调查方式 1.自填式问卷调查 2.访谈式问卷调查 (六)问卷的质量控制 1.问卷的信度; 2.问卷的效度; 3.预调查

4.问卷调查员培训; 5.问卷回收率。

八、临床试验方法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用途

1.临床试验的定义 是指以人体作为观察对象,以临床为研究场所,对口腔诊断技术、口腔治疗方法和口腔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方法。

2.临床试验的特点 首先,临床试验的设计应符合三个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盲法。其次,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需要试验对象自愿参与并有良好的依从性。第三,临床试验是一种特殊的前瞻性研究,它被人为地给予了干预,包括分组以及干预措施。最后,临床试验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3.临床试验的用途 包括:临床效果观察、对人体副作用评价和致病原因研究 (二)临床试验的基本分类 1.历史性对照研究。 2.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3.随机对照试验。 4.交叉设计临床试验 5.序贯临床试验

(三)临床试验的设计

1.选择研究对象 应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2.估计样本量

(1)两样本率比较时样本量的计算。 (2)两样本均数比较时样本量的计算。

3.设立对照组 有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

4.随机化分组 有完全随机化分组、区段随机化分组和分层随机化分组。 5.控制干预措施质量 统一的干预方案,有保证依从性的措施,避免沾染和干扰。

6.注意伦理问题。

7.盲法试验 包括单盲和双盲。 8.确定临床试验周期。 (四)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 1.设计层面评价 2.测量层面评价

3.文献分析层面评价

第四篇: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09临床C班流行病学考试复习重点

整理:成玄璇

结语:以下内容为老师在最后一次课上强调的内容加之前上课所讲的重点。本科目考试为本学期最后一门考试,至此我也为各位完成了总共六门课的复习重点整理,感谢大家五年的支持和理解!祝各位一切顺利!祝愿09临床的每一位有所收获、继续奋斗。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P1)

▲流行病学的工作步骤(三大任务与此类似):揭示现象(对应描述性研究)、找出原因(对应分析性研究)、干预措施(对应实验性研究)。

▲按设计类型分类:

┍描述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分析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永远不能下因果结论!实验性研究可以下因果结论,但可能不合伦理! ▲队列研究难以避免失访偏倚;病例对照研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适用于罕见病研究,按目的分两类——探索性、检验性。

▲健康工人效应在队列研究出现;入院率偏倚、奈曼偏倚是选择性偏倚,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出现。

▲一个完整的实验性研究一般应具备四个基本特点:设立对照、随机分组、人为干预、前瞻追踪。(P6)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病因观、社会医学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书P6-7上老师修正后的五点)

▲流行病学使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

▲疾病的分布(三间分布):指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及患病水平等。(P11)

▲疾病的分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公式: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P11-12)

▲发病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等,可直接用于病因研究!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100%或1000‰)(P12)

▲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P12)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P12)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综合,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P12)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联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P13)

▲实际应用中,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的疾病价值并不大(P13)

▲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P13)

▲续发率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家庭中易感接触者中的二代病例数/家庭中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P13)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k=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P14)

▲病死率=(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100%(P14)

▲当用病死率作为指标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应注意不同医院入院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医院医疗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P14)

▲生存率反映死亡危险

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100%(P15) ▲做题时请注意构成比和率的误用!

▲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P15)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P15) ▲大流行:有时某病的流行在短期内可越过省界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洲界。(P15) ▲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P15)(特点:短时间、小范围、大量相似病例)

▲出生队列分析:所谓出生队列分析是指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的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从书上P21的图2-4这条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到规律:出生年代越晚,肺癌死亡率上升速度越快,表明这些出生者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时间可能更早,暴露量可能更大,所以出生对列分析法能更正确地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并澄清了横断面分析曲线中男性肺癌死亡率从70岁开始呈下降趋势的假象。(P21)

▲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P23)

▲移民流行病学中如何判断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哪个因素更大?

eg1:研究表明,胃癌在日本高发,而在美国低发。在美国出生的美籍日本人胃癌死亡率低于日本本土居民而逐渐接近美国当地白人,说明胃癌的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即在日本有胃癌的高发因素,移民一旦离开日本的环境,不再受这类因素的影响,死亡率即下降。肠癌表现为美国白人的死亡率远高于日本人,而日本移民中该疾病的死亡率同样高于日本本土居民而接近于美国当地白人,也说明环境因素在该疾病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eg2:对移居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人调查发现,15岁以上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15.4/10万,而美国人为0.57/10万。华人第一代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美国人的34倍,第二代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美国人的21倍。我国鼻咽癌高发的广东人移居上海多年后鼻咽癌死亡率仍然显著高于上海当地人,显然遗传因素在鼻咽癌的发病上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病因:就是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种疾病的概率就下降。(P25)

▲病因模型之三角模型:宿主、环境、动因三要素;轮状模型:最中间是遗传内核,往外一圈是宿主,最外圈有三点——社会环境、生物环境、理化环境。(P26)

▲偏倚:又称为系统误差,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系统地歪曲了两者间的真实联系。(P31-32)

▲偏倚一般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P32)

▲混杂偏倚:指流行病学研究中,在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研究的疾病有密切关系,又与暴露因素有密切联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低估或高估)了所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P33)

▲常用的控制混杂的方法包括:限制条件、配比、随机化和多因素分析等。(P33)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则研究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因果关系可能性就越大)、关联的时间顺序(“因”一定先于“果”)、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P34-35)

▲现况调查又称为横断面研究,由于其主要使用患病率指标所以又称为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P40)

▲样本足够代表整体需要满足:1.随机抽样方法2.足够大的样本量

▲现况调查研究类型包括:普查、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抽样方法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P41-42)

▲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在群体的水平上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P51-52)

▲生态学谬误:生态学研究是以由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得到的资料是群体的平均水平,是粗线条的描述,因此会削弱变量之间的联系,同时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会造成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从而产生了生态学谬误,它是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P53) ▲暴露:指接触过某种物质,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发病密度:以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发病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速率。(P64)

▲RR值: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的指标。(P64)

▲AR值: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发病或死亡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强度。(P65)

▲RR值和AR值的区别:如上。另外,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发生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AR则是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率,亦即消除该暴露因素,所能减少的疾病发生率,它在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更大。(P65)

▲队列:表示具有某种共同暴露的一组人群。(P54)

▲队列研究的特点:时间上是前瞻性的,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P54-55)

▲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资料可靠,回忆偏倚较小;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随访观察过程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能对一种暴露因素所导致的多种疾病同时进行观察,分析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局限性: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也相当艰巨,不易实施;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由于随访时间较长,研究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P69)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回顾性、由果到因的研究、观察法、一般不能验证病因。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按照设计要求,根据是否患有所要研究的某种疾病或出现研究

者所感兴趣的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核查病史,收集两组人群过去某些因素暴露的有无和(或)暴露程度,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比例或暴露程度的差别。(P70)

▲匹配:又称作配比,是指所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P72) ▲病例选择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代表性、诊断明确。(P73-74)

▲OR值: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P78)

▲回忆偏倚是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偏倚之一,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主要依据研究对象对过去暴露史的回忆而获取信息。(P84)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适用于罕见的、潜伏期长的疾病研究;相对更节省人力、物力、经费和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也可用于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等。

局限性: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易发生各种偏倚;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不能直接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P84-85)

▲国际上关于新临床试验的分期:Ⅰ期——临床药理学毒理学研究;Ⅱ期——疗效的初步临床研究;Ⅲ期——全面的疗效评价;Ⅳ期——销售后的监测。

▲关于安慰剂对照:或称阴性对照,药物常具有特异和非特异效应,为了排除后者的干扰,常用安慰剂作对照。安慰剂常用没有任何药理作用的淀粉、乳糖、生理盐水等制成。使用安慰剂对照时要注意两点:要求安慰剂的剂型和外观尽量与试验药物相同,而且对人体无害,以利于盲法试验;要掌握安慰剂的使用指征,此种对照由于患者未得到治疗,故应局限于研究那些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的疾病,或在使用安慰剂期间,对病情和预后基本没有影响,否则不应使用安慰剂对照。(P91)

▲临床依从性:指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执行医嘱的程度。(P94)

▲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均是以社区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在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干预研究,但前者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个人,后者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区,或某一人群的各个亚人群。(P95)

▲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区别:

目的不同:前者区别无症状的早期病人、病人及健康人,后者区别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

对象不同:前者健康或表面健康的人,后者患者或可疑患者;

要求不同:前者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后者科学、准确;

费用不同:前者一般应使用简便、价廉的方法,后者一般在医院内进行,花费较高; 结果处理不同:前者阳性者须作进一步的诊断或干预,后者阳性者要给予治疗。(P99) ▲基本条件:1.筛检方法2.确诊方法3.有效的治疗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将导致卫生资源浪费。

▲诊断试验检测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关系:

诊断试验金标准合计

患某病未患某病

阳性真阳性a假阳性ba+b

阴性假阴性c真阴性dc+d

合计a+cb+dN(P105)

▲真实性——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P105)

▲灵敏度(Se)=(a/(a+c))×100%(P105)

▲假阳性率=(c/(a+c))×100%(P106)

▲特异度(Sp)=(d/(b+d))×100%(P106)

▲假阳性率=(b/(b+d))×100%(P106)

▲阳性似然比(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a/(a+c)]/[b/(b+d)]=Se/(1-Sp)(P106) ▲阴性似然比(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c/(a+c)]/[d/(b+d)]=(1-Se)/Sp(P106) ▲约登指数(r)=(灵敏度+特异度)-1=1-(假阳性率+假阴性率)(P106) ▲约登指数也称正确诊断指数,为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P106)

▲一致率和Kappa检验既可以评价诊断试验的准确性又可以评价其可靠性(P107) ▲提高灵敏度,特异度将会降低;反之,提高特异度,灵敏度将会降低。(P107) ▲可靠性——稳定程度(P108)

▲变异系数CV=测定值均数的标准差/测定值均数×100%(P108)

▲并联试验可以提高灵敏度,降低特异度。(P112)

▲串联试验可以提高特异度。(P112)

▲领先时间偏倚:是由于筛检的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因为筛检而延长的生存时间。(P113)

第五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聚集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1.加强学校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统计表”。每日上午8;00时和下午l4:00时前将统计数据告知学校卫生老师,整理汇总后传真至我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区疾控中心联系。

2.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休息,待体温正常1周后再返校上课。

3.加强教室、寝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方法),对所有空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 4.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5.建议有发热学生的班级和同寝室学生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感染。 6.近期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 我中心将每天及时报告该校学生发病的最新进展。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2月25日

南昌市甲型H1N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

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点击数:

126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

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属于上行文,呈报单位是上一级行政、业务主管部门,一般是一事一文,即一份调查报告一起事件,逻辑性要强,环环相扣,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带主观论断,结论一定要科学。注意不要把调查报告写成鉴定书,也要与作论文发表的调查报告有所区别。

2、起草前的准备

写调查报告的前提是掌握详细的调查资料,报告写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调查的充分不充分。 因此动笔前首先检查一下资料的收集是否完整,所下结论是否有把握,需要向上级汇报哪些情况,还要预见到本事件报告上去上级部门有什么反应。

3、格式

1) 标题 2) 引言 3) 基本情况 4) 实验室检测情况 5) 处理措施

4、标题

标题应明了、醒目。一般用“关于××(单位)××(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即可,这样可通过阅读标题基本了解文章内容。有时要分初始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等。

5、引言 调查报告常常在正文之前,写一段不加任何小标题的文字作开头。较常用的两种开头方式,一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这种开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事件的要点突出鲜明加以概括,使人一目了然。另一种开头着重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经过。

6、调查报告的主体

核心内容:把所有调查结果列出,是摆事实讲道理。因此此部分要求:层次清楚,平铺直叙,有所侧重,围绕结论,详简适当。主体写作一般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检验结果的顺序。

1)基本情况

包括事件(首发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病人的主要症状,治疗经过和转归情况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情况(单列)。着重描述病例的出现时间、发病的高峰时间和病人出现的共同症状及治疗的用药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 确定使用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2) 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

①人群分布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不同人群间的发病情况。

②地点分布包括各班组、家庭和不同宿舍及工作场所间的发病情况。

③时间分布包括各时间段(小时或天)的发病情况,一般绘制成流行曲线,它能清楚地反映病例的集中趋势。

3)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

1、确定事件是否为爆发或流行;

2、找出流行特征,阐明发病的可能病因及来源,为查明病因、治疗病人和预防控制提供线索。

3、要了解病人是否有共同的暴露因素,病人是否在一个潜伏期内出现,有没有人与人的现象等流行病学特征。

4、外出史。

7、检验结果实验室检测情况

最好列表表示。阴性结果也要写明,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的检验要注明样本采集和检验方法。

8、处理情况及建议

阐明针对本事件作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建议。

9、调查报告的结尾

做出结论时必须慎重,要权衡实验室的结果。事件的判断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实验室阳性结果加强诊断,但阴性不能否定结论,疑难个案要集体充分讨论分析,一定要有一个初步的结论。

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1、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特点

指导意见书是出具给被检查、督导的单位的指导意见的文书,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内容要具体。

2、起草前的准备

写指导意见书的前提是一定要下现场调查、掌握详细的情况, 因此动笔前要征求机动队所有成员的意见,由机动队队长确定主要内容,指定专人完成文书的填写,如内容较多写不下可增加附页。

3、格式 1)检查情况 2)意见与建议

4、检查情况

先写明并肯定被检查单位开展和落实的工作,再写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要具体,不能太笼统和含糊。

5、意见与建议

内容要全面,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强,要符合各种技术规范的要求,切忌主观随意,撰写之前可先与被检查单位的沟通,原则性的要求一定要提出并要求落实。

二、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

(一)格式及各部分的写作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在实际的现场工作中应用较广,他的格式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固定,尤其是紧急疫情时的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需要把主要内容:“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叙述清楚即可。但也可以按照以下格式书写——“题目、前言、正文、署名及时间”四部分,若有需要,可在“前言”之前加上“提要”。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

1、

1、题目:指明现场调查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根据需要时间、地点有时可省略。题目应简练、准确。例如“某区一起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爆发疫情汇报”。

2、

2、提要:将本次调查的卫生事件的概貌、调查结果及主要结论、意义等用十分精炼、准确的文字介绍。它能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切地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

3、前言:介绍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本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

“2001年10月28日,我市某区发生一起因婚宴所致、由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疫情。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同时就餐的人数为100人,至10月31日止,有67人出现过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的症状,罹患率为67%;共有4人住院,1人留院观察;对就餐者100人采样检验,检出霍乱O1392株,(其中1例病人、1例携带者),另从有明显症状的58人中检出不凝集弧菌17株,(其中3人住院治疗)。疫情发生后,该区及市卫生防疫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未发现有二代病人出现,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仍在进行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4、

4、正文:这部分内容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包括三大内容:事件的背景、处理过程及结果、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首先,介绍卫生事件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反映了事物产生的客观基础。例如调查现场所处地区的人口、地理特征等。

然后,描述卫生事件的经过。这种描述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

一、基本情况;

二、发病情况;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对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应作详细描述,主要包括描述性资料、分析性资料、实验室检验资料三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可有适当增减。

现摘录上述调查报告中的卫生事件经过的描述,如下: “

一、基本情况

2001年10月28日中午12时,某公司职工×××和×××邀请亲朋好友及同事100人,在某区××酒店举行婚宴。当日晚上12点钟左右,就餐者中陆续有人发病,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不发烧。29日中午止,有9人到该公司××医院肠道门诊看病,3人因脱水较重收住院。因就诊者都有聚餐史,该院向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报告,公司防疫站立即向所属辖区某区卫生防疫站汇报,当日下午,该区防疫站即以食物中毒对该酒店进行了处置。

10月30日上午十点半左右,聚餐者之一×××在××医院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按霍乱处理原则开展疫情处理工作,向区、市防疫站报告了“发现一例霍乱”疫情。30日晚9时,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例病人有聚餐史,立即将新情况报告了市站。

10月31日上午9时30分,市站召集该区卫生局、该区卫生防疫站、该公司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该区卫生防疫站召开控制疫情的紧急会议,在该株霍乱弧菌O139得到市站、省站确认,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显示该批聚餐人员中目前已知有10人就诊、4人住院、1例确诊为霍乱,且仍有病人出现的背景下,为便于疫情控制工作的落实,初步把此起疫情定性为“一起因聚餐引起的霍乱O139爆发疫情”。

二、发病情况

×××,女,24岁,××厂职工,家住该区106—85—11,10月28日中午12时参加婚宴,29日零时发病,凌晨3点到××医院门诊肠道科就诊,并收住院,表现为上吐下泻,剧烈腹部绞痛,30日上午10点半由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

×××,男,35岁,住该区7—60—1,10月28日中午12时与父亲一起参加婚宴,29日大便3次,稀软便,无明显发病症状,未就诊,未吃药,11月2日下午由该公司防疫站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为霍乱弧菌O139携带者。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从10月28日晚12时起,陆续有67人出现以上吐下泻,伴程度轻重不一的腹部痉挛痛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约有20多人先后到医院就医,就医较集中的医院为该区××医院,其中3人因脱水程度较重而收住院,其余经输液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所有有症状的病人病程在半天到7天之间,经治疗或自行服药后痊愈。对住院的3位病人和另4位病情较重病人作霍乱检查,仅检出不凝集弧菌。

就餐食物原料包括海参等三种水产品、数十种其他材料,对于何种食物及原材料被污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正在进行中。”

(2)处理过程

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可先描述处理原则,然后描述具体措施,以及达到的效果。其中具体措施部分可按实际工作的先后顺序如实描述。摘录实例如下:

“根据霍乱疫情“早、小、严、实”的处理原则,该区、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对本起霍乱疫情及时进行了严格处理。

10月29日、30日、31日连续3天,该区防疫站对该酒店工作人员及外围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肛拭采样、预防性服药,酒店内环境、其下水道及周边环境消毒,采集食品原材料、水产品样本6件,所有样本都未检出沙门氏菌及霍乱弧菌。

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后迅速在该医院内4间病房对霍乱病人进行了访视及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房消毒200多平方米(有效氯10000mg/l),5Kg高氯精(60%)冲入厕所化粪池。转移病人到另一医院传染病房隔离治疗。随后到病家进行疫点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及预防服药,外环境及物品、食物进行采样检测150件,病家消毒100多平方米,厕所下水道用5Kg高氯精(60%)冲入化粪池消毒,家具、衣物、餐具等物品用健之素2瓶消毒,按1000mg/l使用。

10月31日下午、11月1日、11月2日该公司防疫站对参加婚宴的所有人员共93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律给予诺氟沙星胶囊3天量进行预防性服药,使用诺氟沙星胶囊3000多粒,并进行肛拭采样检测;家庭发放健之素共计120瓶,带回自行消毒;对××公司4队车间进行了消毒,合计面积2500多平方米,消毒厕所5个。

11月2日下午3点,该公司防疫站从聚餐者中又检出1例霍乱弧菌O139阳性带菌者,立刻组织机动队到病家进行处理,对该携带者所在幼儿园的小班及厕所进行了消毒,对该小班的幼儿布置了预防服药,嘱咐该幼儿园密切注视小儿腹泻情况,加强幼儿园饮具消毒及幼儿各类玩具的消毒。最后将该病原携带者送传染病房隔离观察。

截止11月8日,该区疫情报告显示未出现二代病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所有住院人员皆已康复出院。”

(3)建议及预测

应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如何控制卫生事件的发生或流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并对未来的疫情作出预测。摘录实例如下:

“由于这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人员众多、身份各异,居住分散,部分聚餐人员下落难以查找,给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带来很大难度,现有调查资料不完整,究竟该酒店何种食品带菌,尚待进一步分析。建议增加人员,加大调查力度,以得出引起本次爆发的污染食物来源的准确结论。并加强对该酒店的监测和监督,以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

5、署名及日期

参加现场调查的往往有很多人,涉及到多个单位,因此,此类调查报告的署名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为参与调查设计及调查过程的个人的名字。而此类调查报告通常是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因此它的署名通常为直接主管本次调查的疾病预防机构的名称。另外,应该在调查报告的末尾署上调查报告撰写的日期。

(二)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1、无固定格式:实际应用型的调查报告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撰写的,他通常不拘泥于形式(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之下),而是将主要问题如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等做一报告,以便能及时地将信息反馈到相关的机构和个人。

2、写作重点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如果阅读对象是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则写作的侧重点在于调查经过、结论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建议。如果阅读对象是公众,则仅仅告知调查的结论及对公众的建议即可。

3、报告的用语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用语也有所不同。对于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较强,而对于公众及某些行政机构的非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应减少,应清楚明白,要使受过教育的人看得懂,以免读者发生误解。

4、主体部分写作以时间为序: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撰写。写作时,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大小、研究方法的类型、资料处理方法,而后写到结果——对疫情的描述及分析结论,最后是讨论。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不同于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一般来说,其正文部分包括“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这三部分。写作是按照实际的现场工作的时间顺序进行的。

5、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较简略:对于正文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的写作原则参见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写作,但相对来说,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较简略。

(三)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在报告的题目、提要及前言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少,在正文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多,列举如下:

1、

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1)相关背景部分描述过于简略或详细,无关的背景夹杂其中; (2)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描述不全面,列举材料不充分; (3)仅列举对结论有利的材料。

2、

2、事件的处理经过:

(1)事件的处理经过描述不全面; (2)重点不突出。

3、

3、预测及建议: (1)建议不具体; (2)建议操作性不强。

上一篇:陆游的诗歌范文下一篇:旅游局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