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2022-08-19

第一篇: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它以1923年左右的动荡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当时有着封建思想的资本主义家的生活悲剧。其中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留学德国,接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资本家。本文从周朴园的人物介绍开始,以明星版话剧《雷雨》中达式常饰演的周朴园为主要线索,分析和了解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雷雨》;曹禺;周朴园;父权

一、《雷雨》的作者简介

《雷雨》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的湖北人,是我国杰出的戏剧作家。曹禺从15岁时就加入了南开新剧团,演过《爱国贼》、《国民公敌》、《娜拉》等等,后又改编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的《吝啬鬼》戏名改为《财狂》。这些为他19岁的时候开始着手写《雷雨》打下了基础,23岁时完成了这部震动剧坛的处女作,而《雷雨》的成功对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浑厚的基础。

二、《雷雨》的剧情介绍

《雷雨》是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且跌宕起伏的话剧,它的人物虽然不多,但是人物关系却是错综复杂。它所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社会背景家庭里的故事。全剧在舞台上就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两个场景,却包含了周鲁两家近30年的矛盾与恩怨。

四凤与父亲鲁贵同是周公馆的仆人,四凤与周家大少爷偷偷相恋,父亲为了还赌债找四凤要钱的时候对四凤说周家大少爷在三年前与蘩漪(即周萍的后母,周冲的生母)有染,周萍在与四凤好以后就不再理会蘩漪,蘩漪伤心欲绝,又被周冲告知喜欢四凤后,邀请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周公馆,希望鲁妈可以带走四凤。鲁妈答应了,并且在转身要走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原来30年前鲁妈(鲁侍萍)是周家的女佣,与当时的周少爷(周朴园)偷偷相恋并生了周萍和大海,但最后被抛弃,周家人带走了周萍,鲁妈抱着大海跳河自杀被人救起,带着大海改嫁鲁贵并生了四凤。所以鲁妈对周家恨之入骨,计划带四凤离开周家。四凤却因为已经怀孕,要求周萍带她走,鲁妈知道后险些晕倒,但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只有隐瞒事情的真相,让二人远走高飞。蘩漪为了阻止周萍离开,就把事情真相说了出来。当事情被败露的时候,悲剧也就发生了,四凤知道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之后,跑到花园触电自杀了,周冲为了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最后开枪自杀了。

三、周朴园的人物介绍及性格特征

周朴园曾经留学德国,现如今是一家厂矿的董事长,是接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资本家,他的思想里应该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和封建专制思想。他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的代表,在这个看起来有权有势,很体面的家庭中,他是一切权利的象征,是不容许人质疑他的决定的一家之主。

四、周朴园的剧本形象分析

1、语言的鲜明个性。周朴园的语言是很有特点的,他的语言总是带着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口吻。比如在第一幕“逼药”中,当周朴园听到蘩漪说把药倒了的时候,他说话的语速明显的慢了,语气也很低沉“哦,倒了?”随即他让四凤又倒了一碗药给蘩漪,被蘩漪拒绝后他要求周冲把药端到蘩漪面前,蘩漪没有喝,随即又让周萍跪下来求蘩漪喝药直到蘩漪喝下。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的独裁专制,而在周冲帮自己母亲说话的时候,周朴园说“你和你的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显然周朴园对刚刚周冲为鲁大海说话而顶撞自己的表现很不满,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不允许有人来违背他的意思,反驳他的观点的,也可见他的掌控欲是很强的。

2、潜台词的运用。在话剧中,还存在很多的潜台词,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前的那段话里就有几处,第一个是在开头周朴园知道鲁侍萍是四凤的母亲的时候,他说“那你走错屋子了。”意思是说四凤并不在这个屋子,而且这个屋子不让下人随便进,你赶紧走吧。后来在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30年前无锡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两个人对当年的侍萍的评价也是很不一样的。周朴园形容梅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为什么周朴园会用规矩二字来形容侍萍呢?我想周朴园也清楚侍萍未婚先孕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不规矩的,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想掩饰自己的身份。而侍萍嘴里说的侍萍,不是梅家小姐,而是周公馆梅妈的女儿,生前是不大规矩的。这么说可以说是无形中狠狠地打了周朴园一巴掌。

五、周朴园的舞台形象分析

1、演员形象分析。在话剧《雷雨》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是一个五六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两鬓斑白,带着一副金丝眼镜,眼神尖锐犀利,他身材微胖,背微驼,说话时嘴角偶尔会显现出冷笑,让观众可以看出他平日里的专横和霸道。

2、服装艺术分析。周朴园在第一幕出场时穿着咖啡色斜襟式长衫,左手背后,右手拿着一根雪茄。而在第二幕与鲁侍萍相认的那场戏中,周朴园的服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白色的条纹衬衫,深蓝色底白点的领带和黑色马甲,黑色西服裤。而他的右手仍然拿着一根雪茄。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周朴园着装上的改变呢?并且是在与鲁侍萍相认的时候,我想,这大概是想让鲁侍萍的心里有个对比吧,让她更加清楚的知道现在的周朴园已经不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朴园,他带给了自己什么样的噩梦,如今的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自己又过着怎样的日子,也让观众更加地看清眼前这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真实面貌。

3、表演艺术分析。周朴园在上场时的气势霸气十足,拿着雪茄,时而踱步走,时而撩袍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这个姿态一看就是一家之主。在第二幕与鲁侍萍对话时的表演和第一幕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当他知道鲁妈是无锡人的时候,他长叹了一口气说无锡是个好地方,显得对无锡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并且很怀念这个地方;在他听到鲁妈说侍萍没有死,被人救活了的时候,他很慌张的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然后在屋子里面来回走,显示出了他的恐慌和不安;到后来当他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自己抛弃的鲁侍萍的时候,他的声音和手都是抖的,他不敢相信,随即拿了鲁侍萍年轻时的相片来确认。从向鲁妈说起无锡再到得知侍萍现在和自己同在一个城市这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周朴园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鲁妈的消息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看上去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分析

对于30年前那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是不太了解的,如果说年少的周朴园爱过鲁侍萍的话,那30年后鲁侍萍再见到周朴园,有的只是残酷和无情。试想,如果是真爱,在见到自己心爱的人死而复活并且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应该会喜极而泣吧,而周朴园在震惊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来干什么?”并且给了鲁侍萍五千块钱的支票,想了结这件事并且从此周鲁两家的人互不相见。我觉得或许曾经的周朴园爱过鲁侍萍,但30年过去了,这30年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现在的周朴园对于鲁侍萍有的仅仅只是内疚与怜悯。

结语:

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周朴园也许有着自己的无奈与悲哀。事实上《雷雨》的悲剧不仅是周家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揭露了当时旧社会的罪恶历史,批判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家对下层百姓的欺凌和剥削压榨。我们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著作的同时也要牢记历史,立足现在,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涤:《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北京:高等教育出出版社,2005年版。

[2]刘勇、李春雨.曹禺评说七十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与形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

作者简介:王提(1990.11-),女,汉族,河南大学艺术?W院声乐硕士研究生在读。

第二篇: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摘要:

本文从总体上概括了周朴园的特征:既具备封建家长的专制、冷酷的一面,首先他教育子女要顺从,不许他们有任何独立的见解,其次他处处压抑自己的妻子,把繁漪压抑成石头一样的死人。在家庭中处处灌输自己的意志,确立了命令式的家庭模式。揭露他作为一家之长的绝对权威的专制统治。他同时还具备资本家专横、残暴的一面,开除大海,大死工人,离间工人代表还有他血腥的发家史揭露他冷酷、惟利是图的本性。

关键词:周朴园、形象、封建家长、资本家、

《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多幕话剧,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这悲剧的社会原因。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朴园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特别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 关键词:周朴园 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正如郭沫若同志评价《雷雨》时说:“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该剧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浑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性,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精神面貌。但其也有人性的一面,如对鲁侍萍的怀念等。在《雷雨》中,他是制造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是一颗“罪恶”的种子,下面从三种矛盾冲突中来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一、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主要是他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他自诩他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其实质是: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压制,摧毁了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人间地狱,他就是黑暗王国的专制魔王,他的命令就是“法律”,任何人不得违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 周朴园对妻子的冷酷无情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到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又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两句就表明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的态度。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它财物一样。因此,他不管妻子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得“到楼上去休息”——实际是把她关起来。像周朴园这样的道德的人对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是不会放心的,他自己长期在外,妻子一时不在自己房里呆着,在他看来这就是不守本份,这就成了没有“秩序”,所以他看见妻子下楼来了就不痛快。

㈡ 周朴园对家人的专横暴戾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感情。周朴园对蘩漪更多的是专横独断、唯我独尊。特别是强迫蘩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篇幅全场景来写,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为什么不拿来?”,“为什么?药呢?”,“(慢)倒了?哦?(更慢)倒了!药还有么?”,“(低而缓)倒了来”。接着是高声,“(高声)倒了来。”,“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最后到严厉,“(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他见妻子蘩漪不吃,就动员全家人来作戏,先是叫小儿子周冲来劝说,“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去”,“说,请母亲喝”,“(高声地)我要你说”,见小儿劝说不行,又命令大儿子周萍来跪劝,“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高声)跪下!叫你跪下!”还冷峻地说:“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内心要维护的是整个家庭,要使这个家庭有秩序。他的内心,他的话,他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专制的目的。

㈢ 周朴园对儿子的专横教训

人的阶级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阶级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加固的。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家庭,但又在外留过学,也曾受过一些外国思潮的影响。他在听到小儿子周冲说了几句同情罢工的工人的话后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子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他给儿子周冲的教训,不准他再说话,表明他对儿子的专横,他不许儿子有任何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吓得周冲不敢再跟他谈话。接着他向全家人宣布!“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简直就像衙门里的官吏处理公事一样,几句闲嗑就暴露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家庭统治者,他和家人之间没有一点亲人的感情,只有权威和命令。

我想由于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不仅造成周萍与蘩漪畸形反抗的乱伦关系,而且也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好幻想。而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因为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二、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周朴园虚假伪善的一面。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人”。他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不是社会上某一阶级本质的抽象概括,而是现实中某阶级中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思想的人物。他虽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但并不是没有人性。例如他对鲁侍萍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象他后来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当时年轻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待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得周到,于是对鲁待萍产生了感情。就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以及要他娶名门闺秀,都是来自家庭压力,甚至是家长的意志,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鲁侍萍见上一面。心里一直感到非常的内疚,因此,这痛苦延续了三十年,一直到剧本里的今天。记得在电影故事片《雷雨》里,把侍萍强行赶出家门的,是周朴园的母亲。我想这是很有根据的。把刚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肯定非周朴园所愿意,因为在三十年之后在重逢侍萍时,他仍然急切地惦记着这个孩子。这三十年来,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待萍的感情。所以,他保留她的照片,牢记着四月十八日是她的生日,把南方的家具带到北方,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摆着,夏天也总是关上屋子的窗户,都是为了纪念侍萍。他给儿子起名叫“萍”也是为了纪念侍萍。特别是在第二幕中,剧中也体现出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关心,怀念之情。如:“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在他未知鲁妈就是侍萍时,他向鲁妈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想去修一修坟。”我觉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的矫情。我认为剧本多少也反映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也并不完全是“以此来自欺欺人”的假象,倒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对自己”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而进行的自责。如果说他的这种怀念之情是故意装出来的,那么未免有点太冤枉了周朴园了。我认为周朴园对鲁待萍的怀念是真情的。因为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一个不太胡闹的人。当时鲁侍萍也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知书达礼,也很能干。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可以看出周朴园确曾“爱”过她。自从周朴园和侍萍分手后,周朴园又经过两次婚姻都很不美满,他才出国留学,假如他能从这门婚事找到爱情,他是不会急切地离开爱妻出国留学的。蘩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戏就可以看出来,周朴园娶了蘩漪。蘩漪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深受西方新女性的影响,热烈而任性,周朴园发现,他仍然无法对她产生爱情。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还是因为他对侍萍的无法排遣的怀念和思念。如果侍萍也算“太太”的话,蘩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都很不幸福,又因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再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朴园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周朴园之所以对与名门闺秀的婚姻不满意,并不见得是这位名门闺秀本人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心里仍然想着侍萍。我们假设这位名门闺秀是位温驯的女性,在这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无端地承受深深的难言的寂寞,没有经过太长的时间,她就因郁闷不乐而离开了人世。又因周朴园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所以回忆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些美好的记忆。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在这种状况,他自然就会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但话又说回来,他毕竟还是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

在第二幕中,鲁妈告诉他:侍萍还活着,并且就在此地,不过已经嫁给了一个下等人。鲁妈问他:“想见一见她么”。他连忙说:“不,不”。他不愿见,也害怕见怀念了三十年之久的侍萍。侍萍还活着,这一严酷的事实,将他内心的本质显露出来了,从而把三十年前的他和今天的他统一了起来。三十年前,是他这位周家大少爷为了迎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做妻子,又逼着侍萍冒着大雪,带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很重的第二儿子离开周家。三十年后,周家大少爷已经是社会上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而侍萍已经是嫁给了下等人的妇人。如果相见、相认,会给自己带来比三十年前更不好的影响,会大大损害他自己的名望和身份。考虑再三,权衡利弊,因此,他连连说:“不,不”。片刻之间,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已化为乌有。早以被保持现在的身份、地位的阶级意识所替代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经过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的性格、容貌、生活方式、地位等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当他知道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同自己印象中的侍萍相比较,简直相差千里,侍萍现在已人老珠黄,今非昔比了。从而他觉得维护个人身份、地位和尊严的阶级意识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了。他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一连串的质问,是他本能的阶级意识的流露,是内心的紧张、恐惧的表现。他以为鲁妈是受人指使、千方百计地来寻找他,是想以过去的关系讹诈他才来的。此时他是以剥削阶级的庸俗卑劣的心理来看待鲁妈出现在他面前的。当他弄清了事实、答案是令他满意的、放心的。这完全是邂逅相遇、纯属巧合。接着他马上又玩起了小把戏、伺机使出、力图将三十年的恩怨作以瞬间的了断,下面不防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来加以说明:

一说:“那更好了”。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了。

二说:“那双方面都好”。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封口不再困难时说的。

三说:“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还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

四说:“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真是快刀斩乱麻啊!

五说:“好得很”。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六说:“好、好、好。”鲁侍萍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也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全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

七说:“很好。”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也同意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对周朴园来说,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简直太好不过了。

通过周、鲁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和他开始时的托物寄情、怀念故人的感情相对照、似乎判若两人。但这种相矛盾、相对立的感情都是周朴园的真情流露,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表现罢了。这种矛盾不是感情自身的矛盾,而是感情与思想的矛盾。他的感情是怀旧的,思想是现实的;感情还在梦里,可思想却在现实里;感情是真实的,思想却是复杂的。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忏悔是认真的,但忏悔里有警惕。它们在维护周朴园的阶级地位、身份等问题上统一在一起了。不难看出,周朴园怀念鲁侍萍也是真心实意的,保护现有的身份、地位,以及绝情寡义就不会让人难以理解了。这就是周朴园虚假伪善的真实表现。

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 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

三、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周朴园在政治上的反动本质。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然后他从每个淹死的工人身上扣了三百元钱。他让矿上警察开枪镇压罢工工人,打死了三十多名工人。他又利用分化和收买部分罢工工人代表的手段,破坏了这次大罢工。从而可以看出:周朴园身上的每一个铜板上,都沾满了工人阶级的鲜血,以及对罢工工人的血腥镇压和其罪恶的发家史。

鲁大海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与他所要塑造的儿子截然相反。而且由于大海是站在反抗他的立场上的,作为被他剥削的工人阶级代表。对自私、冷酷的周朴园而言,亲子关系远远比不上利益关系。若不开除他,就不能平息罢工,不能巩固自己剥削者的地位。至于鲁贵和四凤,则是出于要免除后患,不让他和侍萍的关系泄露出去。

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 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行不通,只好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在家庭中他是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在对待侍萍的情感上他是虚假伪善的;在政治上他是工人阶级的死敌;在经济上他是丧心病狂的吸血虫;在私人生活上他也是十足的伪君子。正如曹禹所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这正是一个看似难以理解而又是多么贴切的“操行评语”啊!

参考书目

①《雷雨》作者:曹禺

编者: 郭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OO三年七月出版

②《中国现代文学史》

编者: 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出版

③《中国现代文学》

编者:党秀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O年十一月出版

④《中国现代文学史》辅导用书,编者:荆宝峰时代文艺出版社

OO三年八月

第三篇: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目录

中文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序言„„„„„„„„„„„„„„„„„„„„„„1

一、自私,专横的封建家长独裁者„„„„„„„„„1

二、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3

三、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4

四、懦弱,无奈的受害者„„„„„„„„„„„„„5 结论„„„„„„„„„„„„„„„„„„„„„„6 注释„„„„„„„„„„„„„„„„„„„„„„6 参考文献„„„„„„„„„„„„„„„„„„„„6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中文内容摘要:《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剧中通过展现周家,鲁家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和阶级矛盾,成功的塑造了具有悲剧色彩的周朴园的形象。首先,作为一位封建家长独裁者,他冷酷,自私,伪善,专横;其次作为一位资本家,他狠毒,贪婪,唯利是图;再者,周朴园具有人性的温情,忏悔,真诚;最后,他也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牺牲品,他有他的懦弱,无奈。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人物形象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它成功的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了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震动了三十年代中期的话剧舞台。周恩来同志评价《雷雨》:“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哪个年代,这个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它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具有深刻的主题,而且与成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关。曹禺在刻画周朴园这个人物时“将之置于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矛盾冲突中,并力求挖掘其激烈的内心冲突,由外而内,成功的塑造人物多层次,多侧面的发展着的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同时也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而曹禺对周朴园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他与剧中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的。早年他与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在侍萍生下第二个儿子的第三天把她赶出家门,妻子繁漪,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剧中周萍,鲁大海,周冲都是他的儿子,鲁贵和四凤都是他家的家仆,人物之间都有着繁杂的关系。《雷雨》是一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分析的戏剧,每一次品味都会有新的体会。在周朴园的身上主要有一下的性格特征:

一、自私,专横的封建家长独裁者

封建家长独裁者是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是周公馆里的一家之主,最高统治着,其中所有的人,从妻子到仆人,都得对他的言行惟命是从,不能有任何的违背。在他看来任何的不听从都是背叛,是不被允许的。他的语言也总是“肯定短促的,常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口吻”。

(一)妻子:

18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周朴园并不爱她。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请德国的克大夫为妻子看病,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可以有的手段劝她喝药,督促她多上楼休息等等。但这种关心爱护并不是真正的出自内心的爱,它的真正意义,是对繁漪的控制欲,专制思想,潜在的仇恨和貌似合情合理合法的虐待!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专制。

“冲: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朴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繁:(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朴:(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繁:(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朴:(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繁:(声颤)我不想喝。

朴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冲(反抗地)爸!

朴(怒视)去!

朴:说,请母亲喝。

冲:(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朴:(高声地)我要你说。

萍:(低头,至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冲:(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繁:(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朴:(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朴: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萍:爸;我--

朴: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萍:(求恕地)哦,爸爸!

朴:(高声)跪下!(萍望着繁漪和冲;繁漪泪痕满面,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

繁:(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①

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了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完全不理会;繁漪想拖延,等一会儿再喝,他完全不依;不惜搬出家长的威严,用不可抗拒的口气逼着周冲劝母亲立即当面喝下去,繁漪不从,他又意正严词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伦理枷锁迫使繁漪就范。而要达到的目的,他不惜说出是要繁漪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面对那药,繁漪有一千个一万个的不愿意,她千方百计的想要推脱,不喝药,但是周朴园却全然不顾及繁漪的意愿,他自己认为繁漪是个“病人”,尽管面对家人的劝说,但是他的专制,自私占据了上风,他违背全家人的意愿,软硬兼施,为了让自己的威信得到保护,让周家人听从自己的意思。面对繁漪,他是没有爱情,但是他能在她的身上将他的独裁者思想的到实现,所以他不顾喝药治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家庭的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为了使他的专制得以继续。

(二)儿子:

在对待他的儿子周萍,周冲,周朴园同样是极端的专制,他不能允许他的儿子对他有半点的不听从,他认为他是周家的主宰者,操纵着一切的大权,不能忍受自己的威信受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威胁。当儿子的言语中有违背他的意思时,他会摆出自己的一套来压制儿子,他会用家长的权威去命令儿子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来服从自己的意愿,以牺牲他人的自由来满足自己的专制独裁欲望。戏剧中写到他要求周冲劝繁漪喝药,他责令周萍下跪以求繁漪顺从,他在儿子的言行触及自己的权威时,他训斥儿子是“半瓶醋”,他逼迫周萍跪认生母„„我们可以从这些描写中深刻的体会到:

“朴:这个人!我想这个人有背景,厂方已经把他开除了。

冲:开除!爸爸,这个人脑筋很清楚,我方才跟这个人谈了一回。代表罢工的工人并不见得就该开除。

朴:哼,现在一般年青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同情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

冲: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们应当同情的。并且我们这样享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这不是时髦不时髦的事。

朴:(眼翻上来)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

冲:(被压制下去,然而)爸,我听说矿上对于这次受伤的工人不给一点抚恤金。

朴:(头扬起来)我认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向繁)这两年他学得很像②你了。”

周朴园在治家上,他用冷酷的手段将妻子、儿子纳入他的专制秩序中,在他的威信受到反抗时,他会用最无情的家法让其他人就范,他的专横,对合理人情、人性的压制。在这个大家庭中,他是一切悲剧的祸根。

二、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曹禺曾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周朴园,他是某矿业的董事长,他是不折不扣的资本家,资本家的特性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捞到300块钱。正如鲁大海所说的,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工人,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勾结军警开枪镇压,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他利用金钱离间工人代表之间的关系。

在他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又表现出了资本家的姿态,思想,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

周朴园:(忽然)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③

周朴园不仅不接受侍萍,也不认自己的儿子,他认为侍萍是来敲诈他的,企图用金钱赎罪,又一次无情的将侍萍赶走。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旦他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便不会顾念任何的感情,完全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真实嘴脸。让我们看到了他为人的“狡诈,残忍,伪善的本性”。

而当他知道了他和鲁大海之间的血缘关系后,他对鲁大海却毫无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在他身上也不适用,他对鲁大海有的只是阶级的仇恨,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怕自己的恶性败露,他毫不犹豫地把鲁大海给开除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领袖,是受压迫者,是作为周朴园所在阶级的对立面出现的。虽然剧中没有直接描写出周朴园的滔天罪行,但是通过鲁大海的控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周朴园有着当时资本家普遍都具有的一面:贪婪、狡诈、虚伪、唯利是图。他为了尽最大可能的积累财富,使出各种伎俩。让我们看见了血淋淋的手和黑洞洞的心,他的残酷,无情毕露无疑。

三、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他冷酷外表掩饰下的内心也仍有慈善的一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也是不情愿的,是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周朴园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但传统的礼教、世俗的碎语,外加家庭的阻挠,使他退却了,并最终投降,背叛了侍萍。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说他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大家庭。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剧本借四风之口告诉读者周朴园念经吃素,而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了。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都不忘为侍萍做生日,还保留了侍萍在家时的习惯、家具„„有人认为这是是虚伪的表现。但对于有钱有势的周朴园来说,只要他愿意 ,就能找到宣泄感情的方式,他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呢?

另外,我们在剧本中也会看到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这难道是做给别人看的?也许一天两天可以做到,但是周朴园是30年来一直如此,没有改变过,我想要是没有真情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在周朴园的内心中,本能与良知在发生剧烈的冲撞,心底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且常常是盖有各种各样的掩饰物。从他保留侍萍的相片、保留三十多年前陈旧的家具以及穿旧雨衣和熟记侍萍的生日、夏季关窗等习惯中可以看出,在周朴园的潜意识深处,他的确没有忘掉侍萍,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侍萍曾令他青春焕发,让他体味到了被一个女人真爱的幸福,那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的珍贵,而且在后来的三十年里,他娶了三任妻子,但始终没有遇见令自己中意的,或许是因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最后没有与侍萍走到最后,其中有“遗憾美”所以才倍加怀念。而当初的他之所以要赶走侍萍,是出于一种理性的思考,是他在想要改造环境的同时又反被环境改造的结果,对他而言也是一种痛苦的抉择。正如周朴园说:“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这是从潜意识中发出来的,并无半点虚假的成分。周朴园最终迫使周萍认母时说:“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我还在这儿,我想这只能说这是天命(向鲁妈叹气),我老了刚才叫你走,我很后悔,现在既然你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忏悔,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而绝非虚伪。30年的忏悔,早年为个人发展而对侍萍的遗弃,是极不人道的。在作出这样的罪恶之后,能够在心灵的最底层,抑或是一角落发出内疚、忏悔,尽管不能代表总体性格的本质,但毕竟是一个方面,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对此曹禺说道“对侍萍的思念,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里,又可显示他多情,高贵”。

从一些细节中,也能看到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影子,体会到他的温情,比如在繁漪发烧以后叫仆人不要惊醒她。回家以后总记得看望妻子;当繁漪跑到四风家,在外面淋得一身湿时,周朴园叫她上楼,赶紧脱掉试衣服等。此外,在第一幕中对周萍的耐心教导,第四幕中对周冲的悉心关怀,都表现了周朴园温情的一面,说明对于家人他也是有感情的,从这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他心灵深处的一丝善意,再想到他对侍萍的那一番忏悔说明也还有些许“人性”,最后他捐了周公馆,去看望鲁妈、繁漪的行为也使我们看到了他“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四、懦弱,无奈的受害者

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相认时,并不是虚伪的。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是真实的,真诚的,因此他才能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关于侍萍的生日;她在夏天关窗的习惯;保留着留有侍萍痕迹的衣服;维持着三十年前的家具摆设;记得侍萍一点一滴微小的习惯;坚持把侍萍称为死去的太太„„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用心良苦,他的用情之深。然而,作为一位在那个年代曾经留学的富家子弟,周朴园是与众不同的。他虽然功成名就,成为较为成功的资本家,但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摆脱封建家庭对其思想的束缚。繁漪面对束缚采取的态度是顽强挣扎,而周朴园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是懦弱的。当时的门第观念,家庭的压力使他在现实与感情上面临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既不敢为了侍萍而放弃自己当初拥有的一切,与自己的家庭决裂,不敢用今后的人生为赌注抗争。于是他只能无奈的默许了家族对侍萍的压迫,在他的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将刚刚生完孩子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时,将她逼的走投无路时,作为丈夫的他没有站出来阻止,而是选择了默许,选择了他放弃与侍萍之间的幸福,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理想与感情。这也体现了他懦弱的一面。

周朴园不仅是个悲剧的制造者,他也是受害者,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封建文化的受害者。他亲手扼杀了自己与侍萍之间的爱情,葬送了侍萍的一身,他追求圆满,渴望“最完美的家”,但却用了错误的手段“封建专制手段”来实现他所认为的“最有秩序“而实际上是最无人性的统治。后来,家族败落,儿子死了,妻子疯了,剩下的唯一一个儿子也是与自己对立阶级的先进代表,和他在斗争着,他变的孤苦无依,没有了希冀,他成了一头被现实斗的鲜血淋漓的野兽;曾经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一切不复存在,他被封建腐朽所吞噬,无论他怎样的费尽心机,怎样机关算尽,这一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不能挽救的。在时代的变化,前进面前他是无奈的,只能接受。 结论:

总之,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是辩证统一的,他既是当时社会悲剧的制造者,又是受害者,是 “可恨之人”和“可怜之人”的结合体。话剧家曹禺对周朴园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为中国话剧作出来巨大的贡献。

注释: 1《雷雨》 曹禺 第一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2《雷雨》 曹禺 第一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3《雷雨》 曹禺 第二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

参考文献:

[1]唐弢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980 [2]曹禺 《雷雨》 第一幕 人民出版社 1994年9月 第50页 [3]曹禺 《雷雨》序 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月版 第3页

[4]陈瘦竹 《论(雷雨)和(日出)的艺术结构》 1960年 第五期 第30页

[5]张惠珠 《曹禺剧评》 北京十月出版社 1995年

[6]四川中文系编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曹禺专集》(上) 1988年10月

[7]田本相 《曹禺研究材料》(上)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79年10月 [8]辛宪锡 《曹禺的戏剧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5月

[9]狄丽英 《伪君子的真性情——周朴园形象再分析》 2004年6月 [10]张迥 《中华文学通史》第六卷(近现代文学编史) 华艺出版社 [11]杨桂钦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 商务印书管 1981年 [12]周艳萍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任务形象》 2011年12月hettp://

第四篇:短评《雷雨》人物-周朴园

短评《雷雨》人物情感

之 周朴园

无疑周朴园是个伪善的人,他不惜用工人的血来换取金钱,不动声色地做足了社会慈善家的表面文章,可耻又可恶,而在这里我更想谈谈自己对他情感生活的理解。

刚开始我也疑惑,周朴园对侍萍那么冷漠那么不爱侍萍,却为什么又保留了三十年前侍萍居室的模样,时常看着她的照片怀念?

肮脏的周朴园经历了人生沧桑后变得更加肮脏,肮脏的敛财手段,肮脏的家庭关系,这个肮脏的人拼命洗刷自己、做出一副慈善家的嘴脸来让人们看到他表面的光鲜照人。可愈是掩饰就愈加罪恶,愈罪恶就愈虚伪。他不愿去想那些卑鄙无耻的事情,因为所有这些凶残动词的主语都是他自己。每当夜深人静时回想一生,一切的血淋淋历历在目,于是白日里的所有伪装崩塌,黑夜里的伪装无疑是更困难的。

有没有一个美好的回忆能让自己藏身休憩呢?周朴园找到了,因为他也是曾经爱过的人,他也曾有一段纯洁的感情,不管这段感情的结局如何,因为这并不重要,他想要的不过是个避难所,让他在回望一生时,能有一段时光能让他自欺欺人地沉溺其中。经过粗枝大叶的剪辑,侍萍竟成了为爱情献出生命的女人,初恋的结局变得凄美,周朴园终于让这段回忆令自己满意了,他用着这段回忆自我安慰,用对侍萍的怀念不断地向自己和家人大声宣称着痴情忠义。看,这个伪善的人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也是这样的虚伪!逃避现实,粉饰自己,可能就是周朴园怀念侍萍的主要原因吧。

周朴园也不爱繁漪,可繁漪是个多么可爱的女人!比起侍萍和四凤,她是独立高傲的公主,而非体贴周到的女佣,她拥有新思想,她使女性意识流光溢彩;较之周萍和周朴园,她敢做敢当,直率坦荡,她爱憎分明,热烈处似一团火,冷淡时是一块冰。这样一个精灵般的女孩子本该在纯洁爱情的围绕中舞蹈,却被硬生生地扔在了比牢狱还要阴暗压抑的周家。压迫滋生反抗,繁漪的叛逆精神显然不合周朴园的胃口,过去那个温柔贤惠的女人是多么顺意啊,对繁漪的不满使他沉在那段伪装过的回忆里,用虚伪填补空虚。

有时人需要的只是一个怀抱,不管是谁的怀抱,只要够温暖就好。周朴园需要的,只是一个回忆,不管是关于谁的回忆,只要它够美就好,而侍萍就是这段回忆中必不可少却又实在微不足道的一个角色罢了。周朴园爱的,是这残破的虚假的回忆,这种爱强烈固执,却实在苍白无力,竟有些畸形了。当这就回忆被假想得完美到不真实时,这个爱着虚伪的人,就是病态的了。

第五篇:浅析周朴园的典型形象

话剧《雷雨》的作者是曹禺,他以一九二三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着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生活的悲剧。作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等的描写,表现出了种种矛盾冲突,勾勒出现实的社会阶级关系,以及人们隐藏在内心的爱恨情仇。曹禺描述了周朴园这个典型的形象,他出生于封建家庭又去德国留过学,是所谓的“有教养”人,但是也干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为了“门当户对”的家族婚姻,逼着怀有自己孩子的女人去跳河;为了“腰缠万贯”,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成千的工人;为了“抵制反抗”,让警察开枪打死了几十名工人„„。他是一家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受人尊敬,是一个“体面”的人物。作者在话剧中对周朴园进行了全方位的塑造,形成了他的典型形象。

一、 周朴园是一个威严、专横的人,是家庭秩序的维护者。 周朴园是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在家庭中也有着一家之主的威严,但在这威严中又充满着专横与暴戾。作者在第一幕就对周朴园所做描绘,鲜明地勾勒出他的形象,如“象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他的威严在儿孙面前格外显得峻厉。”“他的脸带着多年的世故与劳碌,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上必出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 周朴园第一次出场,与蘩漪、周冲、周萍三人一起,他的典型形象便很快进入了观众的视野,观众也很容易发现周朴园的性格,例如,书房门打开周朴园出现在门口,客厅里吵闹的三个人立刻变得肃静起来,两个儿子对父亲也是十分尊敬。在对蘩漪的态度上更能看出他的专横、冷酷,如他对蘩漪说:“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其实他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怕她累了,而是他认为她本就不该呆在楼下。开场的种种便将周朴园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用这种冷酷、专横,维持着他的尊严,建立起他引以自豪的家庭的“平静”而“圆满”的秩序。

二、 周朴园是一个伪善的人,是感情生活的失败者。

他对侍萍的态度,最深刻地揭露了他伪善的一面。他一直将侍萍称作是小姐,他三十年来也并未忘记过这个女人,并且一直把她当做是这家的人来看待。屋子里的旧物也都是以前侍萍所喜欢的旧物,陈设也和三十年前侍萍动用时的样子一样,甚至,他一听到侍萍的无锡口音,便很有深情地打听所谓的“梅小姐”的事来,并说想到她的坟墓上看一看,修一修,还有许多细节描写都不难看出侍萍在周朴园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充满的爱意且难以忘怀的。但是,当他得知这个女人没有死,就是他面前的这个人时,他的态度便立马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呵斥着侍萍,并责问她“你来干什么?”从他前后一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里,以及从他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里,都可以看出他那种伪善的本质。

周朴园的伪善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另外一处,就是当周萍、四凤都得知自己的身世时,周朴园说了这样一段话:“(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侍萍叹了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不上的。”这一段话在我看了并不是一个自私、暴戾的周朴园会说出的话,这段话迷惑了侍萍以及在坐的所有人。其实不然,伪善的周朴园完全会说出这样的,他眼看真相已难以掩盖是,为了维持他的伪善面貌,维持他一向极力装扮的假道德,为了给他的儿子一个“良好”的榜样,为了维护他的家庭的“平静”而“圆满”的秩序,完全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三、 周朴园是一个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周朴园是一家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受人尊敬,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家,他爱财如命,为了钱与自身的利益,干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他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工,他为了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捞到300块钱而草菅人命。正如鲁大海所说的,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工人,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勾结军警开枪镇压,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他利用金钱离间工人代表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他的贪婪不仅仅表现在工作中,在周朴园认出侍萍后,那句“你来干什么?”中也囊括了许多潜台词。他内心也许在说着,他一定是来敲诈我的,不是你自己要来敲诈我的,那一定准是有人指使你来敲诈我的了。他的心里一定寻思着这个要敲诈我的人一定是鲁贵,鲁贵这个人狡猾有难对付,他把一切的情感都与利益加上了关系。而当他知道了他和鲁大海之间的血缘关系后,他对鲁大海却毫无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在他身上也不适用,他对鲁大海有的只是阶级的仇恨,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怕自己的恶性败露,他毫不犹豫地把鲁大海给开除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领袖,是受压迫者,是作为周朴园所在阶级的对立面出现的。虽然剧中没有直接描写出周朴园的滔天罪行,但是通过鲁大海的控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周朴园有着当时资本家普遍都具有的一面:贪婪、狡诈、虚伪、唯利是图。他为了尽最大可能的积累财富,使出各种伎俩。让我们看见了血淋淋的手和黑洞洞的心,他的残酷,无情毕露无疑。

四、周朴园是封建社会中无奈、懦弱的受害者。

当然,我们绝不能幼稚的认为周朴园一定就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摆脱封建家庭对其思想的束缚,也是封建社会中无辜的受害者。从周朴园对侍萍之前的态度可以看去,他曾经是爱过侍萍的,之所以会发生态度上完全的转变,是应为周朴园爱的是藏在他内心深处的三十年前的鲁侍萍。他在封建社会制度的面前没有反抗,也无从反抗。只能接受门当户对的家庭婚姻,繁漪面对束缚采取的态度是顽强挣扎,而周朴园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是懦弱的。当时的门第观念,家庭的压力使他在现实与感情上面临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既不敢为了侍萍而放弃自己当初拥有的一切,与自己的家庭决裂,不敢用今后的人生为赌注抗争。于是他只能无奈的默许了家族对侍萍的压迫,在他的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将刚刚生完孩子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时,将她逼的走投无路时,作为丈夫的他没有站出来阻止,而是选择了默许,选择了他放弃与侍萍之间的幸福,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理想与感情,这体现了他懦弱的一面。

周朴园不仅是个悲剧的制造者,他也是受害者,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封建文化的受害者。他亲手扼杀了自己与侍萍之间的爱情,葬送了侍萍的一生,他追求圆满,渴望“最完美的家”,但却用了错误的手段“封建专制手段”来实现他所认为的“有秩序“而实际上是最无人性的统治。后来,家族败落,儿子死了,妻子疯了,剩下的唯一一个儿子也是与自己对立阶级的先进代表,和他在斗争着,他变的孤苦无依,没有了希冀,他成了一头被现实斗的鲜血淋漓的野兽;曾经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一切不复存在,他被封建腐朽所吞噬,无论他怎样的费尽心机,怎样机关算尽,这一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不能挽救的。在时代的变化,前进面前他是无奈的,只能接受。

周朴园的形象是应该被批判的,但是他也是当时的社会中的受害者,我们应当对他进行立体的剖析。至于周朴园的结局,曹禺在序幕和结尾处,对周朴园进行了如下的描写:“年迈的周朴园在教堂医院探望蘩漪和侍萍,面对两个精神经历太多磨难以至失常的女人,他不知又是何种感想。”当时这时周朴园的手里拿了一本圣经,或许这正暗示着他在忏悔,接受来自内心的谴责,我仍然相信周朴园会对他曾经所做的那些事后悔莫及。

上一篇:励志教育主题班会课下一篇:励志奖学金获讲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