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训

2023-03-04

第一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训

生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总结

实验室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如何科学地建立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实验教学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管好、用好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关键,也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心内容,更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也反映出实验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以及业务水平、组织才能的高低。总结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意义

良好的管理模式应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共享。很多学校实验室实行三级管理,按专业划分实验室,各自为政,相互协作少,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追求“小而全”,这造成了使用率不高,仪器设备较分散,每年经费投入较多(其中有一部分为重复投入)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建立一种高效的统一管理模式,把有限的教学经费用到恰当的地方,充分发挥各实验室财力、物力,提高投资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用。

(一)有利于资源优化整合

把一些功能相似的实验室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一些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和科学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科研协作,加强实验室资源共享,把“归我所有”变为“可供我用”,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利于实验教学的统一调度

学校统一下发实验任务书,编制全校的实验课程表,既体现了实验教学法的严肃性,避免了任课老师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又保证了各系所有课程的实验开出。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体现了实验室管理的整体性、灵活性,而且体现了实验室布局和技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完善管理,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服务实验教学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同时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列为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方面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而且也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实验人员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又对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服务于实验教学,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三、加强实验用品的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经费也明显提高,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实验条件,同时对更新仪器设备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校的贵重财产,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很重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做好使用记录,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做好防尘、防锈、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盗、防火等工作,发现有损坏的应及时维修,提高仪器的完用效益 。

四、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树立服务意识

实验技术人员肩负着学生实验的准备,实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实验场所的管理,疑难技术的操作与指导,其重要作用往往是理论教师所无法达到的。因此必须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个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利于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验技术人员在进行实验准备期间,必须深入理解实验内容及准备工作的要求,对实验中的难点、疑点和注意事项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为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熟练业务技能,在实验准备之后,认真做好预实验;不断进取,平时须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参加相关课程理论课的听课,参加有关业务培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把实验技术

人员送出去进修。实验技术人员在认真负责好自己的主要课程的同时,还须熟悉其他课程的工作,做到“一专多能”。确保实践教师队伍稳定健康地发展。

总之,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繁琐的系统工程,一套好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一个探索平台,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2010年11月20日

第二篇: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参照国家、教育部以及自治区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基地,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阵地。

第三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包括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第四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依托高等学校应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范畴。

第五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校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

第六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要接受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发展。

第七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

方针,面向科技前沿,围绕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科技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和技术研发,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集中力量在我区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学科优势明显并和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验室,使之成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成为我区高校师生从事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成为我区高校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窗口,为推进科技进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科教兴桂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八条

自治区教育厅是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对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

(二)编制全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

(三)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重组、合并和淘汰进行审批。

(四)会同自治区有关部门拨发高校重点实验室有关建设和运行经费。

(五)组织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检查、验收和评估。 第九条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申请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组织实施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制定高校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并指导运行

和管理组织编报建设申请书、计划任务书和验收报告。

(二)立项后,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落实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配套经费,并提供相应的人财物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三)组织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推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对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配合自治区教育厅做好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

(五)对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提出的有关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建议进行研究审核并报主管部门。

第三章

立项与建设

第十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立项与建设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申请、专家论证评审、公示、批准立项、计划实施、验收、调整等。

第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申请立项的基本条件:

(一)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1.实验室所在学科应为广西高校及以上重点学科或具有相应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含建设),且作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

2.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领域属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方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达到区域高水平,具有比较明显特色。具备承担国家或部区级重点科研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的能力,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3.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与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研究群体;固定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不少于人,并有稳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4. 具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近年来承担过一定数量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自治区级以上研究项目或课题,并获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备承担自治区级以上科研项目以及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具有一定面积的研究场所和一定规模的研究实验设备(实验室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500万元)。有稳定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与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6.实验室的运行经费及建设配套经费纳入依托单位的预算。学校提供实验室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20万元,有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二)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要面向尚不具备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条件的本科院校立项建设,符合全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布局,已作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2年以上。

2.主要研究方向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属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或

技术研发,在本领域中具有区内先进水平,能承担和完成部区级研发项目。

3.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较高,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究、技术队伍。

4.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实力较强,在本领域有代表性,有能力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研任务;

5.具备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实验室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

6.学校能为实验室提供建设期间所需的相关条件保障。 第十二条

符合申请基本条件的重点实验室,由学校填写《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申请报告》(附件一),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立项。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审。通过专家论证评审的,由自治区教育厅公示,对符合立项条件并经公示无异议的,由自治区教育厅审核立项,并下达《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附件二)。

第十三条

学校根据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的目标和要求,履行第九条规定的各项主要职责,负责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情况与计划任务书有较大变化的,学校应及时向自治区教育厅提交书面报告。

第十四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应围绕建设目标,坚持以科研带动建设,以建设保证科研。重点实验室建设应与相关重点学科建设密切结合,努力为提高学科的建设水平服务;应与高层次人才培

养密切结合,积极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创新实践环境;应与科技机制体制创新密切结合,积极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应将网络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作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十五条

积极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机制。鼓励依托高校与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鼓励跨学科、跨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鼓励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鼓励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开发。

第十六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期满后,学校向自治区教育厅报送《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报告》(附件三),申请验收。

第十七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由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重点实验室验收实行回避制度,学校相关人员与聘任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不能作为验收专家组成员。验收专家组根据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以及验收申请报告,通过听取实验室建设总结报告,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形成验收意见。

第十八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分为合格与不合格。高校重点实验室的验收与申报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结合进行,对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自然视为验

收合格,并可继续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继续予以重点支持。

第十九条 自治区教育厅根据经济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状况,对重点实验室布局和研究方向等进行调整、重组、整合或撤消。

第二十条

实验室确有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调整、重组的,须由实验室主任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或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论证,提出论证报告,报自治区教育厅审定。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是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学校要赋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学术指导机构。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9人,本校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任职条件是:

(一)学术造诣高,在一线工作的国内外知名专家。

(二)身体健康。

(三)聘任当年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六十岁(院士除外)。

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为3-5年。每次换届更换的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二十三条

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

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重点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作实验室工作报告。

第二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

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职条件是:

(一)本领域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二)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任期3~5年,一般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第二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必须设立专职,协助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课题管理制和试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重点实验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重点实验室应按需设岗,按岗聘任,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少量固定人员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由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其他研究人员由学科、学术带头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获得课题等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经实验室主任核准后,其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或实验室统筹解决。实验室应重视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建设并打造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研究人员队伍和技术人员队伍。

第二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

金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研究生到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要加大开放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学校要提供配套条件和资金。

第二十八条

鼓励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设立访问学者基金、专项研究基金和研究生奖学金。

第二十九条

在学校配套经费中设立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主任基金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可用于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等。

第三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产出、管理、实施和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重点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本重点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在国外学习、进修、从事客座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凡涉及实验室工作、成果的,在论文、专著等发表时,也均应署本重点实验室名称。申报奖励、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应重视和加强日常管理。仪器设备要相对集中,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努力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共享率,防止闲置和浪费。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要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并确保统计数据

的真实性。加强重点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要逐步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并保持运行良好。

第三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开展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及保存工作,重视和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坚决抵制学术不正之风。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每年对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重点实验室必须编制报告,并按规定的格式和时间报送自治区教育厅。

第三十四条

在考核的基础上,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对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周期评估。评估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评估按照《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

第三十五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实行优胜劣汰的滚动管理。对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的实验室,自治区教育厅予以奖励,并按要求给予配套投入;对被评估为优秀的高校重点实验室给予奖励,并优先推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对被评估为优秀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符合高校重点实验室条件和总体建设规划的,可申请设立为高校重点实验

室;对评估成绩差、不符合要求的重点实验室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期为,通过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淘汰。

第六章

第三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所在单位)”或“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所在单位)”。(英语模板参考格式: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Laboratory of ***或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

第三十七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发布。

第三十八条

依托单位依据本办法制定本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申请报告(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分类、申请学校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基础、水平等

五、已具备的实验条件

六、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

七、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

八、建设规模和预算

九、开放运行设想

十、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一、学校意见(含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等) 十

二、自治区教育厅审批意见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计划任务书(格式)

一、实验室基本信息(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研究类别、承担学校、学校负责人、建设地点、建设起止年限)

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研究目标

三、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计划

(1)学术带头人介绍

(2)人才培养能力及培养计划

(3)实验室规模和队伍结构的总体规划

(4)培养和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人才的措施

四、建设规模

(1)建设经费概算、来源及落实计划,分用款计划以及主要支出项目 (2)实验室各研究单元的构成

(3)主要购置、配备的仪器、设备(附清单) (4)基建或改善配套条件建设、落实情况

五、实验室管理(运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人员聘用及流动等)

六、依托学校给予的支持(配套经费及运行费落实情况)

七、联合、开放设想

八、目标任务及考核指标

九、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实验室负责人及学术委员会的提名

十、依托学校意见

十一、自治区教育厅审批意见 十

二、专家论证意见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报告(格式)

一、实验室基本情况

二、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主要内容

三、实验室建设期间研究工作进展

四、实验室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概述

五、实验室硬件建设

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国际学术交流

七、实验室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八、实验室中长期工作设想

九、依托高校意见

十、专家验收意见

十一、自治区教育厅审批意见

第三篇: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规范和加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福建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省组织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我省科技发展方针,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发挥学科发展优势,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攻关,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凝聚、稳定和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学术带头人。

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配置、择优支持的原则,依托省内具有一定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建设。

第五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和分类评估。

第六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七条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是重点实验室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和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组织重点实验室评估和检查,批准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调整和撤销。

第八条 省直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设区市科技管理部门是重点实验室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推荐本部门或地区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督促检查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九条 依托单位是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负责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计划、目标、研究方向和管理细则,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人、财、物和技术的支持;研究、上报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的重大事项;组织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配合做好重点实验室的考核和评估,解决有关的问题。

重点实验室业务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可以是同一单位。

第三章 申报与建设

第十条 申报对象: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拥有相对独立科研实体的企业。

第十一条 申报条件:

1、研究方向:具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并具有开展学科前沿、交叉领域研究的能力。

2、人才队伍: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固定科研人员总数不少于20人。

3、科研能力:科研整体实力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或先进地位,具有承担国家或省级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近3年内主持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及横向项目不少于10项,攻关若干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有若干个获奖成果或取得发明专利,或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硬件建设:具备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其科研集中用房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原值原则上不低于1000万元,并能统一管理,具有开放交流与提供共享服务的条件。

5、组织条件:依托一级法人单位,且已正常运行2年以上;依托单位能为组建重点实验室提供必要的组织管理和条件保障。

6、支持和投入:依托单位及其业务主管部门在申报前3年连续投入建设与运行经费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第十二条 业务主管部门按照申报通知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填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省科技厅。第十三条 省科技厅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论证通过后,由省科技厅予以批准建设,并择优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资助。获得经费资助的项目申请单位须网上填报《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申请书》。

第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建设期间,业务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提供建设期间所需的相关条件保障。

第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完成后,由依托单位提交验收申请,经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授予“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称号。

第四章 运 行

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第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提名、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聘任,并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不超过60周岁,每年在重点实验室工作时间确保不少于8个月。第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应成立学术委员会,作为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其职责是审议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工作计划和总结等。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每次实到人数不少于2/3。

第二十条 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般由非依托单位人员担任,由依托单位推荐、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聘任,并报省科技厅备案;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

第二十一条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同领域的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7人,其中依托单位委员数不超过总人数的1/3。一位专家不得同时担任2个以上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委员任期5年。每次换届应更换1/3以上,两次不出席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应予以更换。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其中固定人员不得同时兼任其他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

第二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应注重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的建设,稳定高水平技术队伍,培养优秀科研人才,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的合理。第二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并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资源共享。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二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对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标注重点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奖励申报,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重视和加强管理,注重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规范专项经费的使用。要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

第二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认为确有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的,须由重点实验室主任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认可和依托单位审核,并经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科技厅核准。

第二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费用主要由依托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承担。省科技厅每年根据财政预算安排和对重点实验室的考核评价情况确定经费补助额度。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应于每年1月10日前报告上工作总结和当工作计划,经依托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

第三十条 依托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应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三十一条 根据考核情况,省科技厅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对部分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发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三十二条 省科技厅对重点实验室实行动态管理、分类评估。3年为一个评估周期,每年对若干类别或领域的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具体评估工作委托评估机构实施。

第三十三条 评估主要是对重点实验室3年来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承担任务与发展潜力、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程度等。

第三十四条 省科技厅根据重点实验室评估成绩,结合考核情况,确定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为差的,将不再列入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对评估结果为较差的,将予以通报并给予1年的整改期限,整改期间没有明显进步的,将予以取消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例如: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英文名称为“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4年7月30日印发的《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四篇:煤质化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黑龙江技师学院 鸡西158100 林述刚

摘要:根据目前煤矿煤质化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煤质化验室的关键问题和管理煤矿企业煤质化验室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化验室 煤质

煤质化验在煤炭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煤炭的质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煤炭价格和企业效益,在煤矿生产中不可替代。因此,煤炭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煤质化验工作,不断提高煤质化验工作水平。化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决定煤质化验工作的前提,高水平的化验室加上精细的管理是煤矿能够创造好的效益的“硬件”保障。下面我就十几年在煤矿煤质工作的感悟总结一下,与大家共勉。

一、健全煤质化验室制度,实行以精细管理促进工作精优。

煤矿化验室不同于专业化验室要求面面俱全,煤矿的化验室目的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好的煤炭检测质量。煤质化验室的投资与设备的的选用也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进行细致的论证,昂贵的设备并非是精确数据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配合适当的制度与管理,才能保证精确数据。煤质化验是精密程度要求较高的岗位,工作中应不断完善和创新各项规章制度,从岗位职责、岗位标准、责任追究等方面来规范管理,保障煤质的工作执行力。同时,避免制度虚设,通过互监互查等精细管理使之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切实把外在压力变为职工内在动力,不断提高化验工作水平。

二、科学化管理化验室物品、仪器设备。

加强过程控制,注重科学方法。管理无外乎人的管理和材料设备的管理。在对待设备管理上,要推行“零故障”管理,实行设备包保负责制,及时对设备进行检测维修,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在人的管理上,要实行“零差错”管理,细化目标、细分责任,教育员工树立“细节”理念,关注细微,细致工作,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严格按规程操作每一个化验步骤,从化验工作的准备、操作、结果计算到数据统计,不忽略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力争让每一项化验结果都能客观反映煤炭的真实情况,以严细的管理来提高操作能力和化验精确度。在材料管理上,关键做好低值易耗品、设备仪器的管理工作。低值易耗品使用频率高、流通性大,管理上要以心中有数、方便使用为原则,建立必要的账目。物品要分类存放、固定位置、用完后放回原处。腐蚀性的试剂和物品要密封保存,与精密仪器分开存放,保持室内的通风。两用物资需特别注意保管。仪器设备属于固定资产,要单独建立卡片管理制度,记录仪器有关的详细数据,建立专人管理责任制,建立使用、事故、检修记录制度,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员禁止轻易操作。另外、精密、贵重仪器的管理工作。精密、贵重仪器的管理除了遵守上述物品、仪器的管理一般要求外,还要有特殊的管理要求。

1、对仪器进行系统管理。管好、用好、维护好仪器,确保仪器数量上的完整性和质量上的完好性;不断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2、仪器的采购各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和审查。仪器的选购应遵循实用性、可靠性、节约性、环保性、耐用性、可修性、配套性等原则。论文参考网。

3、正确使用仪器,责任到人。加强对仪器使用人员的培训工作,仪器使用人员一定要了解仪器的原理、性能和特点,熟练操作使用技术,仪器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说明书中操作规程进行。如果仪器出现故障在关键部位时,必须请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不得私自进行维修。“细节关乎成败”。要在煤质化验工作中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做到管理精细,流程精确,工作精优。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信息化管理 。

化验室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化验室中的资源、事务进行处理,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开放型管理。其重要意义是使得化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它不仅能加强化验室的调度管理,资源共享,减少投入,节省时间,还可大大减轻化验室人员的工作量。实行信息化管理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一是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大大减少了化验室管理的工作量,从前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很少的几个人就能完成。二是对化验室的各项资源(如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各种财产、文件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易于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信息集中,能为资源的使用开发提供各种方便,如仪器设备的查询等。四是信息的综合加上计算机完善的功能,使数据的统计、修改即时、迅速,可以为各级部门、相关人员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因此,加强信息的使用与流通是建设与管理好化验室的当务之急。

四、加强队伍建设,练好“内功”创水平。

员工的素质决定着工作质量,推动着企业持续发展。尤其是作为煤质化验这样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更应重视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让他们练好“内功”,以精湛的技术,促进工作不断创水平。要坚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员工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对症施治。可以采取书本学、实践学、交流学、比武学、师带徒等多种形式,提高化验员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使他们熟练地掌握化验工作各项目、各环节的国家标准和相关操作技术规程和操作要领;变“被动学习”为“互动交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比武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在互相切磋中交流经验,促进技术提升,使人人都成为行家里手,确保化验数据快、准、精。同时,不仅要培养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还要培养岗位上的“多面手”,让他们不仅掌握化验技术,还要掌握设备检测维修技能,能够及时发现、检测设备故障,避免设备“带病”工作,确保化验结果的客观准确,为煤炭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力争以“优质煤”占领市场,赢得信誉,加快企业发展。

五、全面推行绿色化学、清洁实验,实行环保化管理。

化学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有机试剂污染和有机样品污染。在大多数情况下,化验室中的有机试剂并不直接参与发生反应,仅仅起溶剂作用,因此消耗的有机试剂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周边的环境中,排放总量大致就相当于试剂的消耗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排放量十分可观。有机样品污染包括一些剧毒的有机样品,如农药、苯并(α)芘、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无机物污染有强酸、强碱的污染,重金属污染,氰化物污染等。其中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的毒性不仅强,,且有在人体中有蓄积性 。

化验室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为了保证化验人员的健康、防止环境的污染,化验室三废的排放应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环保的相关规定。化验室排放的废气量较少时,可以直接排放至室外;排放量较高时,可参考工业上废气处理办法,在排放前采取吸附、吸收、氧化、分解等方法进行处理。化验室排放废液较少时,可以采取用水稀释的方法处理;排放量较高时则需进行严格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放至下水道内。化验室通常产生的废渣是不多的,但还是经过处理后进行深埋的好,不要直接倒在生活垃圾处。

总之,化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上一个围绕国标动态的过程,并不是机械的执行国标的过程,它随着经济社会与法律行业的发展与更新,必然有一个动态的变化,但我们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科学的建设与管理,我们的化验一定会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准确”的服务的。

第五篇: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实验室建设中“教学研”相结合的必要性、 “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室管理的完善及实验室运行效益的提高等问题。论文关键词 :“教学研”;实验室管理;实验室运行效益

理工院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进行科研,开发新技术产品或发明创造,进而为社会提供设备及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办好国家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实验室的建设方向与规模、管理机制与水平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办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水平,甚至是决定了高校的竞争力的强弱。从以上意义上来说,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仪器设备的购置与维护、实验室课程设计与实施 、实验室管理(包括运行效益管理) 、实验室队伍建设及创新性实验的开展等。

1 实验室建设中“教学研”相结合的必要性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室,科研工作更是离不开实验室。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节约经费、提高设备使用率也需要实验室教学研相结合。将传统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整合为大型的实验平台,既可以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既可以承担教学任务也可以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相结合,学生的实验教学的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也将能进一步增加,跟实验室有关的教师自身素质也将会进一步提高。

1.1传统的教学实验在设备与场地使用上排斥了科研工作的进入

传统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偏重于验证性实验设备的购置,实验室建设规划中较少考虑科研工作的进入,院系教师及高年级的学生需要搞些研究性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设备。

传统的实验教学偏重于对理论教学知识进行验证,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较少,即使学生有设计性与创新性的实验也由于实验室的规定、设备和场地的诸多原因,往往不能顺利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实验室在仪器设备和场地的管理上存在小农经济习惯、家庭作坊式的管理及使用模式的问题,部分教师和实验室负责人本位思想严重,怕自己使用不方便、怕人多容易弄坏仪器设备。这样使暂时没有能力建立自己实验室的专业和部分年轻教师无法利用学校的原有实验室设备及场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也降低了年轻教师参与指导一些有潜力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的热情。

1.2避免出现实验室分散管理、仪器重复购置、仪器使用率相对较低的情形

传统实验室体系将实验平台分得过多,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实验平台,这样造成管理分散,重复购置相同仪器设备在同个院系内部经常发生,仪器设备使用率相对较低,甚至有些仪器在某些实验室中每年只使用几次,资产严重闲置,而有些需要使用的设备又没钱购置,缺乏科学合理地整体规划。

显然,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教学课程的探索,需要通过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现有实验室资源,淡化专业界限,结合科学研究创新平台,构建院系的实验中心,使之成为融教学、实验、科研于一体的公共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发展,做好科研实验室的规划。

在规划中尽量杜绝科学研究实验室过分孤立建设的问题,应考虑侧重教学的划分实验室,可以适当考虑学生及年轻老师的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偏重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应该在保证科研任务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多考虑培养学科型的人才。教学的同时注意学生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的同时注意科研队伍的建设,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培养年轻的人才。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建设相结合,避免了建立两套相同的系统和购置大量相同的仪器设备的情况,从而避免出现实验室的管理分散与仪器设备使用率较低的问题。

1.3提高教学的质量,并有利于教学仪器的开发及创新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上,以验证性 、示教性为主,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不足,学科前沿的实验就更少。实验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实施,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在于实验室,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符合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重组实验教学体系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以往验证性、示教性实验为主的状况,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步骤, 经教师审阅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发展。

实验教学的改革和科研活动的加入,对仪器的需求会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科研活动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创新,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 “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

高校的实验室需要有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教师),以保证有一流的实验室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传统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师资不稳定,实验人员待遇偏低,实验人员素质不高。传统的观念使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遇到了较大困难,不少教师不安心于实践教学工作,造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教学研”相结合可以使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实践性教学,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走进实验室。

实验室要稳定队伍,可以借助科研团队的建设,使上理论课的教师能够进入实验室、上实验教学的教师愿意留在实验室、采取“灵活、开放、竞争、流动”的管理模式。凡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按教学系列待遇;凡从事技术工作的按技术岗位待遇,防止人才浪费和人员滥用。实验室人员要少而精,避免人浮于事。教师和博士不但要搞科研,还要承担实验室的管理任务,他们可以指导研究生,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研究生可以协助教师指导本科生,这样科研任务能及时完成,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实验室管理的完善及实验室运行效益的提高

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须建立以校一级和校院两级管理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实行以功能平台为目标的实验

室建设,集中各方面的建设资金,统一规则,统一建设,尽可能采用“绑捆式”的投入,避免资金分散、多次投入。学校成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院系等教学单位负责实验室教学改革,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制定实验教学课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可行办法等工作;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对各院系的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方案进行论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统筹性、兼容性和开放性,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

高校对设备价值传统管理表现为在购置设备过程中对应的价格资金形态和实物形态的财务审计核算管理,忽略了资产设备的使用和利用方面的配置运用管理,进而造成了资产设备实际使用价值的难以充分体现和某种程度的流失。在设备仪器的价值管理上,学校应建立设备的有偿占用制度和设备的调拨制度。促使实验室建设部门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应用率,避免闲置,并在保证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的情况下,适度对社会单位需要做有偿开放。建立调剂制度,对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用率过低和没有使用的仪器设备在校内进行调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上一篇:实验目的与要求怎么写下一篇:商业项目维修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