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2024-04-18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精选8篇)

篇1: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摘 要:高校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个学校的实验室的好坏,也体现了这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应用水平的先进与否,因此,实验室在高校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主要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经济管理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主修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涉及面很广。经济管理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重要部门,对该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很严格,而现今的高校培养出的大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因此,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尤为重要。

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注重考试成绩是应试教育下各学校的普遍现象,他们注重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一味的让学生做试卷,参加各类技能考试,很多在学校表现优异、在考试中屡屡夺冠的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甚至遭到社会的否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很不利。有的学校实验室形同虚设,只是作为教学硬件摆在一边,很少或几乎不使用。

(二)购置的设备零散,不能形成完整体系。学校不重视实验室建设,但实验室又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部分,因此学校不得不设置实验室。但在购置实验室器材和物品时,购置人员因为缺乏概念而使进购得实验室器材和产品混乱复杂,设备单一,无法形成完整的一套体系,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使实验脱节。而且为了节省学校开支,先进的仪器因为价格高昂而不被采购,致使实验室产品和仪器陈旧落后,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借鉴作用不强。

(三)缺乏专业的实验操作教师。很多学校虽然想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因为缺乏能带领大家完成实验操作的专业老师。很多高校教师年龄偏大,属于老教师了,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在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难以接受新技术的挑战。

(四)实验室开放程度低。说到实验室,很多同学立马想到了化学生物实验,把实验室理解成这些专业学生专享的场所。这是因为现实中的确如此,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只对极个别专业学生开放,其他专业学生对于实验室只能止于想象了。这样做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促进其他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悖于公平公正原则。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校要加强对于建设实验室的重视力度。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就要转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长远眼光,考虑到实际情况,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教授过学生系统的理论性知识后,及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走入工作岗位打好实践基础。

(二)引进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做好配套设施建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惊人,陈旧的实验室设备虽然在价格上相对低廉,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在购买实验室器材时,要选用先进科技产品,在这方面,国家财政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另外,购买时要考虑到设备的完整性,做好一整套的配套设施购买计划。

(三)培养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实践指导老师。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对教师实行再教育,提高学校整体师资水平,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给老师们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有了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学校的实验室就不再只是摆设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

(四)实现资源共享,实验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学校要开放实验室资源,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室教学。在各专业课程中,适量加入一些实验课程,各专业间协调安排好实验室资源,做到有序进行。这样就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提高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结: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发

挥实验室的最大作用是学校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学校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刘鑫.浅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 鲍银玮.浅谈高校经管类模拟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学咨询,2009,(11)

篇2: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关于强化实验室建设与工作管理的思考

实验室工作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队伍、设施、低值易耗品、资料、网络和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实验室建设与工作管理的.基本思路.

作 者:赵宏霞 王金平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15) 分类号:G642.423 关键词:实验室   建设   管理  

篇3: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必要性

(一) 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水平。

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本着培养实践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必须加快实验室硬件设备采购, 以及软件配套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只有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实验室平台, 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职业化能力的专门人才, 而这些目的必须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同步规划与配套完善逐渐实现。硬件方面, 主要包括数码摄像机、监视器、摄录编辑设备、电子扫描仪、自动录课设备、投影机、遥控教鞭、无线彩色触摸屏等;软件方面主要有SPSS软件、心理测量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 (OA) 等。

(二) 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仿真化水平。

传统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课程, 以课堂形式向大家讲述案例文本, 其本质上与课堂教学中的举例子具有同质性。这种教学形式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仿真化, 学生无法发挥想象空间, 同时, 教师与学生互动少。少数公共管理案例课通过实验室进行, 这种实验室授课一般局限于会议室交流, 往往是针对某一现有案例资料进行群体讨论, 但是, 学生面对加工过的案例材料缺乏主动分析与创新思考空间。因此, 必须加快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的仿真化建设水平, 通过立体的、电子的、网络化、动态化手段实现学生间互动, 实现对热点问题的及时跟踪与专业化分析。

(三) 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实现分类授课、小组教学。

通过组建专业的实验室, 一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发掘不同类型学生的专业兴趣点, 实现有的放矢的分类式教学与授课,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 例如, 有对电子政务感兴趣的同学, 可以由电子政务课老师和实验员与学生共同完成相应的案例编写, 或者通过电子政务软件实现人机对话与相互交流。小组教学是可以通过一个老师与几个学生的方式在一起进行专题讨论的方式实现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研究, 这种教学形式放开了老师的教学空间, 同时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释放学生的争论与思考的能力, 容易创造出更多智慧的结晶。

(四) 为培养职业化、高素质公共管理人员提供实习实践基地。

通过建立健全实验室, 培养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取向与打造高素质公共管理人员的实践基地, 学生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学会发现与跟踪社会热点问题、利用方针政策思考问题、创新管理思维与方法主动寻找对策, 这样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就逐渐具备了实习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 在大力倡导府校合作、协同创新的当代, 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也具备了为政府公务员提供职业培训训的舞台, 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专用空间。

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物理空间往往分为两类, 在具有MPA专业学位点的二级学院, 公共管理案例本科教学基本设于MPA中心;在没有MPA专业学位点的学校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公共管理案例实验课改为课堂讲授的理论课, 这样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 或者在借用计算机中心的电子设备勉强完成实验课程。由于我国MPA专业学位点是为了适应专业硕士而进行功能设计的, 因此, 它的功能不能完全对应现有的本科学生, 而对于国内的几百所没有专用实验室的公共管理专业而言, 其案例实验课往往只能沦为形式。

(二)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落后, 缺乏专业管理与服务人才。

现有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明显落后, 基本延续工科实验室管理方式, 缺乏制度设计, 对实验室的人、财、物缺乏长远规划, 责任、权力、利益关系安排失当, 容易挫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 缺乏专业的管理与服务人才也是制约实验室发展的瓶颈。专业管理人才是指对实验室进行硬件维护维修、软件升级与制定操作手册、配合授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实验、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保洁的专职工作人员, 管理人才的缺乏易导致实验室硬件运行不畅;服务人才主要是专业的案例编写人员或案例研究员 (casewriters) , 服务人才的缺乏导致实验室缺乏自主产权的案例与案例库, 易导致软件更新能力受限。

(三)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

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是一次采购、持续消耗, 缺乏更新理念, 容易导致电子设备等加速老化及快速折旧;二是实验室软件采购不能适时更新, 往往为了节约经费而导致学生利用过时案例, 无法达到更新知识与提升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标;三是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往往没有意识到案例研究员的重要性, 缺乏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政策;四是现有高校教学实验管理体制处于教学科研管理的末端, 导致相应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训与再培训机制长期处于缺位状态, 老化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四) 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

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又一困境。一方面, 学校分配一个实验员编制给二级学院下辖的实验室, 实验员既要分担硬件维护维修的任务、兼顾软件的调试任务、录课与剪辑任务, 还要负责消防安全与保洁任务, 往往工作重点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 教学科研人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实验室作为教学场地, 这样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两者既无双向交流的任务, 更缺乏双向交流的激励机制。

三、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 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软硬件升级换代与性能匹配。

一是实验室硬件采购与更新要适合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培养方向, 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采取全方位采购战略, 即对软硬件采取一揽子采购战略, 便于此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多领域的实践化培养目标的达成。二是软件要及时更新换代, 软件更新的速度与软件采购的质量是提升案例实验教学的核心, 它标志着一个时期以来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三是硬件与软件要实现谐和、共进式的采购与匹配战略, 既要避免软件更新过快而计算机等硬件更新速度无法跟进, 也要避免硬件投资过多而软件升级停滞导致的“空机”现象。

(二) 设置案例研究员职位, 重视公共管理数据库组建与更新。

一是必须设计专业的案例研究员岗位, 聘请或内部培养具有制作公共管理案例能力与技巧的案例研究员。二是尽量做到组建自己的公共管理案例数据库 (repository) , 可以效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做法, 案例数据库按照“研究地域”与“研究领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以国内公共管理为研究对象可以按照东、中、西部作为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按照“研究领域”分类, 则可以划分为决策科学、经济发展政策、教育科技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学科进行分类。三是数据库必须做好充实基础与定期进行更新工作, 既要保证外购案例质量, 更要做好内部的案例编写与审查工作;按年度淘汰过时案例。

(三) 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配备。

当前, 实验室管理人员作为“教辅”人员, 与教学人员相比, 其行政编制与物质待遇不受重视, 同时, 自身的管理技能培训与敬业精神严重不足。因此, 从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出发, 必须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一是从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中招录管理人员, 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维护保养更需要懂得专业同时又掌握一定电子设备维护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中选拔任用。二是必须在政策层面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重新认定, 提高其在单位内部的地位, 并且逐步改善其物质待遇, 改进实验员的职称评聘标准。三是强调实验员的管理职能与操作技能, 同时, 增加实验员的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其专业性。

(四) 转变管理观念, 创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一是变管制型、管理型的管理观念为服务型的管理观念。将以往对实验室采取二级或三级管理的方式, 转为系或教研室按照学科或研究方向直接管理实验室, 并下放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聘用权、简化设备采购流程等, 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官僚体制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管制型观念, 真正落实以学生学习实践文本、以专业教学科研为重的服务型理念。二是可以试行教学人员兼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方式, 在不需转变教师编制的同时, 便于教师熟悉实验室的各项设施设备, 做好备课和案例准备工作。三是鼓励实验室创新研究方法与管理方法, 实验室本身应向新的“学术增长点”方向发展。四是实验室建设应具有开放性, 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献策献力, 形成一个“问题研究基地”。

(五)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要强调课际协调、院际协调与校际协调。

第一, 实验室以二级学院为依托, 重视课程间协调。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庞杂, 既有核心的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等课程, 也有法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课程, 因此, 实验室的案例课程必须通盘考虑到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 必须强调案例实验中各课程间的整体协调。第二,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必须强调院际协调。这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整合不同二级学院间的相关教学资源;二是整合不同学院的课程与信息资源;三是协调学校内部各文科学生之间参与到公共管理案例实验的教学中来, 吸取外脑为我服务。第三, 争取外部资源支援,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方略。通过校际合作的方式, 建立与省内外、国内外院校间的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的沟通与协作, 实现内外资源共享。

摘要: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实现公共管理专业培养实践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破解。从满足社会需要角度出发, 必须从建设实验室专用空间、设计案例研究员岗位与建立数据库、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创新管理观念与机制, 以及强化多方位协调角度着手, 不断推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张宏斌, 黄远江.文科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试探[J].法学教育研究, 2012, 1

[2] .落巨福, 陈欧, 王惟远, 张向东, 张月琪.高校文科实验室贵重仪器设备管理探索[J].实验室教学与探索, 2011, 11

篇4: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经济管理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主修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涉及面很广。经济管理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重要部门,对该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很严格,而现今的高校培养出的大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因此,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尤为重要。

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注重考试成绩是应试教育下各学校的普遍现象,他们注重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一味的让学生做试卷,参加各类技能考试,很多在学校表现优异、在考试中屡屡夺冠的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甚至遭到社会的否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很不利。有的学校实验室形同虚设,只是作为教学硬件摆在一边,很少或几乎不使用。

(二)购置的设备零散,不能形成完整体系。学校不重视实验室建设,但实验室又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部分,因此学校不得不设置实验室。但在购置实验室器材和物品时,购置人员因为缺乏概念而使进购得实验室器材和产品混乱复杂,设备单一,无法形成完整的一套体系,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使实验脱节。而且为了节省学校开支,先进的仪器因为价格高昂而不被采购,致使实验室产品和仪器陈旧落后,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借鉴作用不强。

(三)缺乏专业的实验操作教师。很多学校虽然想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因为缺乏能带领大家完成实验操作的专业老师。很多高校教师年龄偏大,属于老教师了,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在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难以接受新技术的挑战。

(四)实验室开放程度低。说到实验室,很多同学立马想到了化学生物实验,把实验室理解成这些专业学生专享的场所。这是因为现实中的确如此,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只对极个别专业学生开放,其他专业学生对于实验室只能止于想象了。这样做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促进其他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悖于公平公正原则。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校要加强对于建设实验室的重视力度。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就要转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长远眼光,考虑到实际情况,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教授过学生系统的理论性知识后,及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走入工作岗位打好实践基础。

(二)引进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做好配套设施建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惊人,陈旧的实验室设备虽然在价格上相对低廉,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在购买实验室器材时,要选用先进科技产品,在这方面,国家财政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另外,购买时要考虑到设备的完整性,做好一整套的配套设施购买计划。

(三)培养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实践指导老师。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对教师实行再教育,提高学校整体师资水平,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给老师们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有了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学校的实验室就不再只是摆设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

(四)实现资源共享,实验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学校要开放实验室资源,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室教学。在各专业课程中,适量加入一些实验课程,各专业间协调安排好实验室资源,做到有序进行。这样就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提高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结: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发

挥实验室的最大作用是学校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学校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刘鑫.浅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篇5:医学院解剖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新世纪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高校的扩招规模在不断加大,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经跟不上需要了,有些方面严重滞后,缺乏科学指导。

实验仪器、实验用房与配套器材破旧不堪,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很少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技能操作培训,不能与时俱进;部分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靠普通的安保人员来兼顾的,他们只会使用,不会对仪器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使得实验室器材与设备的维护效率低下、损耗甚至是遗失,有的甚至没有认真研究仪器使用说明,不能按正确操作规程使用仪器。

2 经费投入不足

实验室建设,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宏观科学的指导性建设目标和微观稳定的建设规划。

这就牵涉到时间和金钱的投入。

然而,有些院校的实验室建设的实际经费投入很有限,只制定了近两年的预算。

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实践操作性很强,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更多的要依赖于实验室及临床操作实践。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实验室设备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实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

要与时俱进,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很难适应这样的变化和发展的。

3 师生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实验课,特别是对新开课程所安排的实验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实验室人员专职少,兼职多,工作态度怠慢,很少开展业务培训;实验管理制度不健全,资料收集和保存不规范、不全面;开设较多演示实验,主要以实验讲解为主,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率较低。

4 监督不到位

为确保实验质量,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容小视。

然而在笔者调研中不难发现,有些院校的实验室管理缺乏健全的监督制度,监管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篇6: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是在实验、实习场所完成的,因此,实验室建设应该是高职院校整体建设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稳定实验队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任务。怎样构筑高水平、高起点的建设平台和管理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一、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管理需要的高技能应用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实验(实训)室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验室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第一通道,是学生学习操作技术锻炼动手能力的初级战场,是首次进入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以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为目标,强化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坏,是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只有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才能不辱使命。

二、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经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致使实验室建设经费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太多,加上科学技术和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仪器设备更新极快。近几年扩大招生,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仪器设备需求量增大,然而,教学科研的设备购置经费有限,且仪器设备的价格高昂,从而导致实验室基础设施条件差,仪器设备套数不够,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仪器设备陈旧,更新率和完好率低下。接下来的几年,高职院校招生形势将持续良好,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专业学科不断增加,对实验仪器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远远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队伍的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某些职业学院的领导办学理念滞后。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授课轻实验的倾向,试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很多实验室实验开出率低,管理职责不清,实验技术人员被视为教辅人员,在评聘职称、奖励、计算工作量、个人进修等方面,一些学院对实验教学人员关心较少,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偏见和政策上的不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使得许多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留不住,一有机会总想调离实验队伍,导致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学习进修提高,很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实验室建设的需要。近几年许多实验室都引进了不少进口的大型精密仪器,这些仪器基本上都没有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实验技术队伍。严重地影响到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极大地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验室设置混乱,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沿用院—系—室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验室按照专业课程进行设置,许多交叉学科的实验室存在着重复建设的情况;一些实验室的设置混乱,功能单一;服务对象单一,一方面,经费不足使投入成本较高的专业类实验室处于长期紧缺状态,难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用十分有限的经费建成的专业实验室却使用率不高,此类实验室专业针对性越强,专业规模越小,闲置程度高,不能形成整体优势与合力,客观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验室设置中,没有坚持任务、规模、功能、人员的通盘考虑,而是过分地被人事关系、教研室利益等问题所纠缠,一个实验室掌握了使用权,就等于拥有了所有权,我不用,别人也用不了,也别想用。

(四)实验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本来应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许多高职院校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但由于许多实验为原理验证性实验,缺少大型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实验方式大多是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这没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受到了约束。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受到限制。

(五)实验室整体规划力度不够、实验室开放性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对学院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不足、定位不准以及投资经费有限,造成的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设置和管理体系。

在高职院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实验室过于封闭,对外服务意识差。由于实验经费和人员方面的原因,实验室除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外,很少有其他的任务,可以说基本处于封闭和各自为战的状态。学术领域的最新信息也不能及时引入到学生的实践环节中来。

三、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高职院校实验室肩负着培养应用人才、出成果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运用政策导向和竞争激励机制,把广大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实验室建设上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进行规范化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验收,勇于创新,认真实践,创出特色。

(二)探索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促进资源共享

应将分散的各教学实验室相对集中,形成以技术实验中心为行政管理机构,院级实验室和功能性实验室并存的管理模式,技术实验中心在一位主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治学严谨、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实验室管理干部、实验技术人员组成。把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建成规模适度的院级实验室,成为面向全院学生开放的综合教学平台。管理模式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院级实验室主任由学院直接任命或聘任。使相近的几个单一功能的学科实验室改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实验室,可以为多门实验教学服务,提高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功能实验室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功能实验室主任由所在系提出名单,报学校审查批准后统一聘任。功能实验室实行院、系两级统一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模式,既保证了技术实验中心对功能实验室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系的专业管理优势。技术实验中心负责统筹管理,保证仪器设备配置不重复,功能不重叠。凡新建、分立、合并、撤销实验室,应由各试验室主任提出申请,按规范审批、规划和建设。技术实验中心应理顺关系,建立独立管理机构,统筹协调,使原本内在紧密联系的职能由分离走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无线射频等技术,把各实验室的设备信息、业务数据方便地、更好地集中到实验中心的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校内实验室资源共享。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使实验资源的共享扩大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范围。

(三)强化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核心部分,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基本素质。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充实队伍,改善结构;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学校要加大经济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鼓励实验人员攻读学位,定期参加新技术的学习或讲座等多种途径,帮助实验工作人员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派专门人员学习专项技术。使新设备、高新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切实赋予实验技术队伍相对独立的地位,改变仅将其视为教辅人员的做法,他们的技能的不可替代性应由相应的职务(称)、级别、待遇等来体现。还要在人事部门建立较完整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档案,实验人员聘任、晋升、奖惩都按规定通过考核评定。对不适应实验技术岗位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分流。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实验室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实验人员、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各种技术档案及基本信息的建立和管理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使学生和实验技术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聘请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经验丰富的退休专家和老教师协同技术实验中心组成监督检查组对全院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的状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出谋划策,同时积极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的立项论证与评估,使实验室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总之,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要尽快改变实验室目前的落后状况,必须有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才能改变实验室管理模式;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挖掘实验室自身的潜力;与外界加强联系;吸引外部资金;合作开发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把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篇7: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浙江省上虞中学 阮其良(312300)

【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高中新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培养目标分析,列出了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室建设、应用、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实验室建设要求和策略,并从组织机构、考核机制、骨干教师理念、管理员队伍建设、学科模块选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 关键字 】 新课程 实验室 建设 管理

一、新课程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山东省、海南省、广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个省份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我省从2006年9月开始,高中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阶段。这次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重要举措。从教育部提出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到,它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要求,即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这一培养目标,作为学生实践、探究、创新的主阵地———实验室,就必须根据新课程要求,加强实验室装备建设,优化实验仪器设备,改变实验教学模式,由原来单一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模式,改为学生操作性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教师随堂演示实验、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等等,从实验教学中真正体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重要的物质保证和技术保障,也是根据新课程要求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条件保障。因此,作为基础教育最后阶段要充分提高认识教育装备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

课程实验中的必要性,高度重视和推进高中探究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备工作,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新课程改革中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大部分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在积极努力,实施新课程改革,并根据新课程标准逐步配置一定的实验仪器和装备,然而,各校在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中,由于目前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及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对新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1、经费投入大,装备不到位

目前,根据省教育装备部门的基本装备标准,建设一套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字(探究)实验室共需要65万元(分别约为物理20万元,化学20万元,生物25万元)。这个经费对一般学校来说还是有压力的,所以很多学校目前都有一种观望的态度,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先配备了三个中的一个或两个,条件差一点的就干脆不配。如果连最基本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没有到位,那谈何实验与探究。

2、教师积极性不高,设备利用率低

通过与本市或其他县市兄弟学校的交流情况看,尽管一部分学校已经配备了一套或两套数字探究实验仪器,但使用的效率很低,有的根本没有开出实验,有的学校只有1-2个教师平时在做,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认为目前作为高考来说,不一定会考这方面的知识,也不能考,因为还有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从公平竞争来看是不会考的。二是怕麻烦,做个实验需要准备的时间太长,备课复杂,很多知识特别是软件的熟悉应用都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三是无论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考核没有一定的措施,对实验开出率缺少检查与考核。当然也有一些应用和探究很好的学校,如本人曾去参观学习的杭州高级中学等。

3、实验管理制度有待改进

上面提到的教师准备实验时间长、怕麻烦等,这与当前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在现行人事编制比较紧的情况下,学校配置的实验员往往是一些年龄偏高或专业不对口的人员,有的还是兼职

的,这样的管理员配置势必对正常的实验教学开展带来一定影响,一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缺乏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在实验准备中不能很好把握。他们最多只能充当仪器管理员。二是由于年龄偏高,有的接近退休,而且往往属于教学二线,相对一线教师而言对于职评、晋升等方面有一种先天的不足,因此他们缺乏一种进取钻研精神,有着一种种混日子的味道。对新设备、新仪器、新实验等缺少研究。

三、新课程标准下实验室建设要求

《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 》中调强,学校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项目研究、课程实施等各项工作,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学校场馆、设施、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根据这一精神要求,学校要尽最大可能建设好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数字(探究)实验室,并配足配齐新课程探究实验教学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如果条件有点困难,可以建设二个,一个是物理数字化实验室,一个是生化探究实验室,这样使用效率相对会高些,也可以节省成本。

中学实验室装备是实验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实验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验室建设要求由“建(建设)、配(配备)、管(管理)、用(使用)、研(科研)”五要素组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实验室建设除了原有的功能要求外,还包含有“培(培训)、考(考核)、效(效益)”的建设要求。因此实验室功能的拓宽,建设要求也就要提高。高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建设模式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师资、配置、教与学的方式、管理与评价等。同时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实验室的配备标准、实验目录、规范化管理模式、实验室工作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实验室环境与师生健康的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四、新课程实验中实验室管理对策

通过对实验室建设和应用现状的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进一步改善教育装备条件,提高实验设备的应用效率,我们必须在实验室

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做到“五个要”。

1、要改变实验管理机构。目前多数中学实验室由学校教务处管理,在专业和方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教务处偏重于学科教学的过程管理,对实验室的装备和应用等方面,由于专业性强,学科涉及面广,对具体的管理往往不能很好落实。在目前现代教育装备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情况,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创新能力,建议学校可设置专门的装备和应用管理的负责机构,改变管理理念和方法,真正做到配了就要新,配了就要用。

2、要加强和完善实验考核制度。继续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的开出和应用情况进行考核,上级主管部门要列出实验目录和开出标准,每年度对各校的实验开出和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将实验操作考查的成绩列入学校的考核体系中,让实验管理员教师和学科教师感到有计划,有准备、有目标,有成绩。同时要制定新的适应新课程的实验室管理办法,鼓励实验教师和学科教师开发新的实验课程资源。

3、要更新骨干教师,特别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观念。教师对本学科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教研组的领头羊----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要在工作计划中落实实验教学中的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等活动。共同探讨和开发利用实验资源。

4、要加强实验管理员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配备足量、专业的实验教师并改变实验员职责,把管理职责改为服务、指导、管理。要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在暑期继续教育和新课程培训中,要让实验教师一同参加,保证实验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指导。作为实验教师也要强化自身继续学习。

篇8: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一、开放实验室的建设

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要根据现有的基本条件以及发展前景, 统筹规划, 宏观决策, 重新调整实验室资源, 避免大量仪器设备重复购置, 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力争在建设模式、整体布局、硬件建设、软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实现自主创新, 为开放实验室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在硬件建设上, 要力求先进, 设备

兼容性要好, 功能上力求完整, 便于维护升级。系统设备、网络设备、安全维护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在选购时, 一定要根据现有资金条件, 尽量选择技术指标、性能和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 整个实验中心实行统一联网, 服务器统一管理。

2 在软件建设上, 要根据集中共享

和专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同时结合学科的交叉性, 多学科性等特点, 拓展开放实验室功能。软件整合可从专业特点和兼容性等方面考虑划分为几个以某个专业为主体的功能模块, 形成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平台。

3在课程体系建设上, 要大力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积极拓展实验项目, 使实验内容更具开放性, 探索性和创新性。逐步加大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素质, 尽可能多的开出一些公共选修实验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 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突出学生个性培养。

二、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1改革用人机制

人才是实验室充满活力的保证。为稳定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科技队伍, 更多地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实验室应采取相对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应本着专业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配置的原则。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均由实验室固定人员组成;流动人员主要是研究生、博士生、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人员等。竞争上岗, 按岗聘任, 对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按制度实行年度考核。

2 制定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制定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规定, 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 以及仪器使用管理规定和使用登记制度。实验室实行挂牌管理, 贵重仪器设备有专人负责管理与维护, 各种仪器设备均标注其性能、指标和操作规程。

3 实验室开放的组织实施

实验室的开放工作由主管校长统一领导, 教务处组织协调, 由实验指导教师与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各实验室要根据专业特点, 制定出实验室开放的整体实施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向全校及社会公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情况、研究方向、专业技术人员构成, 可开展的实验和科研项目情况, 在研项目, 科研成果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等。有条件的实验室要全天向学生和社会开放。

4 采取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

为了保证实验室开放持续良好发展, 应采取多项激励措施。一是开放实验室管理纳入学生实验教学环节, 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实验项目的成绩经考核后, 以奖励学分形式计入总学分, 该学分经教务处批准, 可替代选修课学分。二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及实验人员开展开放实验室工作。其工作量按开放实验的不同类型进行补贴;对于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实验项目, 院 (部) 或学校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三是学生的开放实验项目, 可推荐或申报各种评奖和比赛。

学校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由开放实验专项基金资助的实验项目应是教学计划外的, 由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的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应用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通过这些开放实验课题的研究, 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更大的创造性、更强的实践性、更好的团队精神和更宽的知识面。

5 扩大对外开放与学术交流

围绕研究工作的重点,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间的合作, 参与国际研究计划, 建立联合实验室, 共同申请重大项目, 联合培养研究生, 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总之, 高校开放性实验室能有效地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实验资源的效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以及为各类科研企业培养和培训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有重要意义。

摘要:建设开放实验室是高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阐述了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办法。对高校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胡中栋、刘政:《关于高校开放性实验室的几点思考》[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年4月, 第27卷第2期[1]胡中栋、刘政:《关于高校开放性实验室的几点思考》[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年4月, 第27卷第2期

上一篇:单通道物理法反演海表温度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验证下一篇:偶里民族小学2012年六一活动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