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硕士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经济法学硕士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通过“经济宪法学”这一词语字面表述,就可以判定认识到此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在政治法律学科与经济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的充满朝气的一门学科。

第一篇:经济法学硕士论文

经济法学研究框架初探

摘要: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部法律。而经济法学是涵盖了经济与法律的各种关系,研究其框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概括了经济法学研究框架。

关键词:经济法学;框架;探析

前言:所谓的研究框架,是指相关人士在长期的社会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由思维定式所构成的体系,同时它也表明了一个学科遵循的思维逻辑以及理念依据。经济法学作为法学的一种,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法学研究框架之外,还要予以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经济与法律互动结合框架

(一)经济法与经济现象的关系

经济现象与经济法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映射的关系,一方面,经济现象是对经济法直接需求的主要表现载体,另一方面,经济法在施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也要通过经济现象来表现,这二者相辅相成,因此经济法学要把观察、分析经济现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去探析法律互动与经济之间的规律。而目前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波动、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等,这些经济现象与经济法密不可分,应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规律制定出相应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1]。

(二)经济学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法高度概括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而经济学作为探索经济规律的学科与经济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经济学当中内含了很多适用性原理,对于经济法的存在基础、适用范围等内容能够进行全面的映射。除此之外,在对经济法制度的研究工作当中,也对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渗透。

(三)经济政策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政策在经济与经济法中充当着媒介的作用。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要从多个层次方面考虑:1.要划分二者之间的界限,研究其表现形式、实施机制、稳定程度以及调整范围等方面的区别,明确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的不同职能以及地位差别。2.经济政策的法律化,对于经济政策的法律化要研究其范围和途径,哪些政策范围是可以法律化的,哪些途径可以为法律所吸收。3.经济法律的政策化,能够有效的规范经济法当中较为模糊和牵强的条例,并且通过对经济政策的调整来使其进一步明确的规范,同时,经济政策还可以影响经济法的执行力。

在经济与法律互动结合框架中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经济学概念的转换与选择的问题,经济法学当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并且确保立法当中的相关经济学概念,也要同经济学具有相同的内涵。2.法律经济学方法的使用要合理,不能用来分析一切法律问题。3.法学的独立品行要一直保持下去。长期以来,我国的相关研究学者在研究经济法学时,更多的侧重于对其经济政策和方针的研究与探索,虽然这种研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现了其解释实践、贴近生活的特征,但是长此下去,容易背离法学的严谨科学态度,缺乏独立性、主动性。

二、经济法规体系框架

经济法规体系主要由市场主体法、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以及社会保障法构成的,该体系进一步规范了以往法律部门当中涉及经济的各项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最终重组而成的法律体系框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很多的经济纠纷根据这种框架能够显示其特殊性,从而打破传统的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两分格局的局限性。一些难以用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解决的案件,如税务征管纠纷、劳资纠纷、企业的兼并纠纷等都很难达到公平解决,设置处理以上难解决的纠纷案件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程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2]。

三、“主体—行为—责任”框架

经济法作为法学的一种,涵盖了多类关系、多种行为以及多方主体复杂系统的调整对象,不同的社会关系有着不同的属性和运行规则,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制约,由此可见,经济法中的各个对象虽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各自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收到不同法律的规范性作用。但是它们都共同包含在同一个整体当中,并且由多种关系共同组成了复杂的多维关系。传统法律关系理论框架的涵盖范围是比较狭窄的,仅仅从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对法律关系进行了解释,但是,单纯的从这两个方面无法对权力因素进行全面的概括,也就是说,无法多维度的对法律关系做出解释。而经济法域中的社会关系,除了公共关系,还有公私法混合关系,而传统的法律关系理论不能够很好的对其阐述。

很多经济立法如《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也都没有按照法律关系框架来设计,而是以主体、行为、责任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个框架结构对各个法律部门都可以通用,因此对于经济法学研究中也可以把“主体-行为-责任”框架作为主要框架,把法律关系框架作为辅助框架。

四、“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框架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一般是以“政府-市场”研究框架为主,主要体现在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权力与权利、公共欲望与私人欲望、公法与私法等方面,但是运用这种框架不能全面的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法律问题。因为非政府公共组织在现代社会大量存在着,它们的某些职能既履行了政府的一些职能,同时又与市场主体的职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一些职能缺陷,因此“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研究框架实质是对“政府-市场”框架的修正。因为它既保留了“政府-市场”框架的相关联的研究优势,同时又引导人们在宏观大背景下把握经济法的社会公共性。很多立法中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框架结构,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消费者协会一消费者和经营者”框架;《证券法》中的“中国证监会一证券交易所一上市公司和股民”框架;《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中的“劳动行政部门一工会职业介绍所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框架等,这些框架中都是“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框架的具体体现。

在运用“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框架的研究中,还应注意一下几点:(1)对于该框架的使用范围要把握好,并不是任何的经济法律问题的研究都适用于这一框架,但是其对于主题研究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其适用重点应置于主题的制度设计。(2)弥补社会中间层的主体缺陷,社会中间层的主体也有其本身的缺陷,因此,对于其主体缺陷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要进行研究,同时还要研究对其进行弥补的策略,让其平衡发展。(3)探析不同社会中间层与市场主体及其政府之间的互动。社会中间层的主体是多种类型的,其职能、任务以及同政府、市场主体之间的互动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注重区别,注重研究各种互动关系的个性[3]。

五、法益主体框架

所谓的法益是指法律所承认的、确定的、并且实现和保障的利益。法益是各个法律部门协调各种冲突利益的前提,因此,法益主体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代表主体—归属主体框架

法益主体包括法益代表主体和法益归属主体,二者的主体并不一定都是一致的。法益归属主体的利益并不一定都是由自己为代表,有时还可能由他人代表。比如个人利益,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个人代表,归属主体是个人,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由他人代表。这里主要指的是政府机构或者是非政府公共机构。而对于社会利益,一般都是由政府来代表,其归属主体是社会公众,但是在特殊情形下也可以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或者个人为代表。

归属主体分为单个归属主体以及共同归属主体,例如,公司法中对于股东的利益和劳动者的利益的差异则可看做为自益权以及共益权区分。

(二)当事人与相关人的框架区分

法律界限下,当事人和相关人之间可以分为两种,其一为同质当事人与异质当事人,这两种人虽然均为当事人,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所谓的异质当事人主要是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可以看做为强者和弱者当事人的关系。虽然当事人之间存在着强弱之分,但是其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与区域之间的当事人关系之间均存在着这种差异性。

当事人与相关人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而社会关系与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调整某种社会关系时,不仅要注重内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配置还要考虑到相关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配置。还应注意的是相关人与当事人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且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有正负、大小以及主客观之分。对于二者的利益也要从内容、方式上进行合理的协调。

(三)当代人—后代人框架

所谓当代人、后代人是代际关系的主体,而代际关系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地位差别。当后代人“缺位”时,当代人可以拥有对资源的先占与垄断,因而当代人具有“经纪人”的属性,其会损害后代利益。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因而基于这一目的,当代人就必须对后代人承担起不损害后代发展并为后代发展创造条件的责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经济法要不断创新其调整手段,法律的调整功能也要与时俱进[4]。

六、比较框架

(一)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比较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法也应运而生,在对经济法进行定位这一问题上,其前提是应该处理好经济法同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进行全面的比较,才能更加清晰的明确经济法在众多法律关系中的定位。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的比较往往是集中在总轮层次而没有作具体制度层次的深入比较,更多的作表层的比较却没有作深层的比较,更多的是比较研究部门法律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部门法之间的联系,对于行政法、民生法与经济法的比较较多,但是很少相关专业人士研究经济法与社会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研究成果也较少。

(二)经济法的国际比较与区际比较

国际比较是指中国的经济法与外国的经济法相比较,而区际比较则是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的经济法比较,但是目前的经济法比较研究中,人们更多的是研究本国经济法与外国经济法的比较,却忽视了中国的区际比较。中国实行的是“一国两制”的制度,因此,在我国港、澳、台地区除了有中国大陆社会主义法系的传统,同时又有其他国家法系的传统,其特殊性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去研究。因此,在进行区际比较时,应该从世界各大法系入眼,并且在区际比较当中,也包含了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市场成熟度等方面的比较,其中,尤为凸显的便是经济法在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本土化比较,这很好的体现出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经济法体系。

在比较研究中,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东方文化的背景,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更要与时代接轨,重视与发达国家的法制比较,从而找寻适合我国经济法发展的策略,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能够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三)经济法的“法条一背景一效果”比较

在比较框架中,要实现对法条本身的比较,并且对于其社会经济背景以及法条实施的社会经济效果进行比较。

七、可诉性规范与不可诉性规范相结合框架

所谓可诉性简单来说是指法律所具有的一定主体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通过诉讼程序来判断纠纷的属性。而不可诉性与其相对,法律规范不具有可诉性。目前,我国的经济法领域存在着可诉性不强的问题,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当某政府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制止不力时,则无法对其提起诉讼。这就表明了其缺陷性。因此对于经济法研究框架中应考虑可诉性规范与不可诉性规范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二者之间的联系性。

在研究经济法的可诉性规范要注意一些问题,如评估经济法可诉性的效果、对于经济法可诉性缺陷的弥补对策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如劳动法院的建立、经济审判庭的存废等。对于不可诉性规范要注意其现状、成因、评价,也要考虑不可诉性的弥补对策。

经济法有可诉性规范和非可诉性规范,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就要注重制度案例研究,不能只局限与审判案例研究。而且经济法是现代法学的一种,与传统的法律部门有很大区别,其中不可诉性规范较多就是其中一点,因此,更应该重视制度案例研究[5]。

结束语:总之,经济法学研究框架是经济法学的体系的重要部分,经济法学对于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以及各种经济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七大方面概括其框架结构,浅显的研究相关的内容,对于经济法的研究框架还需各位学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世明.空间、经济法与和谐之美——从费肯杰先生两卷本《经济法》审视中国经济体系的建构[J].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 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M]. 2011,(1):21-22.

[3] 莫诺·卡佩莱蒂.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M].刘俊祥等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3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52-53.

[5] 宪义土编.中国法制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作者:刘航

第二篇:经济宪法学初探

摘要:通过“经济宪法学”这一词语字面表述,就可以判定认识到此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在政治法律学科与经济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的充满朝气的一门学科。经济宪法学以财产权为其系统理论基石,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理解为公民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之间的冲突,其研究的宗旨就在于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用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在权利与权力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

关键词:经济宪法学;经济宪政;财产权;财政权

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转型外在表现于各种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安排,而本质意义上的转型毋庸置疑就是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安排。经济制度的变迁与重新安排必然会带来各种利益结构的变化,在利益关系的变动中产生了诸多利益冲突,尤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为最。而经济宪法学恰是一门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的新兴学科,其经济宪政的理论将在建构中国合理的经济社会制度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一、经济宪法学学科性质

从学科研究的性质上看,经济宪法学被定位为一门用经济学阐释决策问题的学科。具体地说,经济宪法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会的选择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去检验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形式”。经济宪法学的内容并不是新颖的,学科的理论基础还是在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以及有关的宪政思想,与其它学科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

1.经济宪法学与古典经济学

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宪法学会被认为是重复古典经济学的内容,尤其是亚当·斯密作品中的内容。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其自身的目标,即在没有具体政治约束下,对市场的运行给出解释。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成功地非政治化了,自由放任的规范观点不可避免被称为最小的、守夜人式的国家代理人的实证分析所混合,古典经济学的关注点从制度结构上转移了目标。

但是,给定保护性的国家秩序,在利用理想化的标准评价市场时,实际上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宪法学要做的是,任何用于最终规范判断主旨的实证分析必须反应信息丰富的规则或约束的可供选择性组合的运转特性的比较内容。

2.经济宪法学与宪法学科群

经济宪法学是宪法学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的宪法学在方法上需要实现科学分析向人文综合的转变,从学科体系上就要冲破宪法学和其他人文学社会学科之间人为的藩篱,把宪法放在社会的整体环境中,考察它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言等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形成有政治宪法学、经济宪法学、宪法社会学、宪法文化学和宪法解释学等各边缘交叉学科组成的综合宪法学学科群。[1]宪法学的理论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宪法学体系是指对宪法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的结构、次序所作的符合逻辑的安排,广义的宪法学体系则是指以宪法学原理为主干、包括各分支学科群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理论体系。可见经济宪法学是宪法学科群中的一员,是广义的宪法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3.经济宪法学是经济学与宪法学的交叉学科

经济宪法学既是宪法学的子学科,又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英美法系不承认经济法的存在,法学家们不留意经济宪法。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创立的“宪法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约束人类经济和政治选择的宪法规则和制度,认为在市场上自利的“经济人”在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人或官员时,其自利的品格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掌权者滥用权力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约束政府权力,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是宪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这就完全回到了古典宪法学的限权政府立场上。布坎南声称,他的理论是“18、19世纪传统智慧精华部分的表达和再现”。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学科,宪法学是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稀缺权利的学科,那么经济宪法学就是研究资源配置和权力配置关系的学科。它吸收经济学原理、借鉴经济学方法,研究宪法的经济规范和经济的宪法规范,把经济的宪法理论和宪法的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经济宪法学核心思想——经济宪政思想

自由与干预、公共与个体、权力与权利能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出新的社会合作体系,这对已有的社会行动体系与社会制度体系提出了新的命题。由于这些社会关系的行动空间关涉社会经济宏旨,强烈的社会对抗性足以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宪政的思想由此而生。[2]

1.经济宪政思想缘起

宪政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要设计一套制度来限制政治权力的行驶。古典宪政思想的代表作家之一大卫?休谟认为,政治作家们确立了这样一条准则,即在设计任何政府制度和确定几种宪法的制约和控制时,应当把每个人都假设为无赖,在他的全部行动中,除了谋求私利外,别无他图。因此,古典宪政思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政治制度上保证公民个人不受政府及其官员们的侵害。沿着这种思路,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精心设计了一种分权制衡的宪政制度。[3]

对这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以不同视觉观察宪政,探究宪政与经济的关系,首先从宪法与经济关系开始。宪政与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宪法的确立、修改和废止等过程中。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宪法,而最早将宪政与经济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史学家的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比尔德,他认为“宪法不是所谓全民的产物,而不过是希望从中获取利益的一个经济利益集团的产物”,“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就像在制定与通过宪法所引起的变革中,经济力量是原始的或根本力量,而且比其他力量更足以解释事实”。[4]

2.经济宪政思想的内涵

经济宪政是以经济宪法为前提,以经济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私人经济权利和规范国家经济权力为目的的一种宪政形态。经济宪政的概念是经济宪政内涵的抽象表述,经济宪政作为对一切经济专政的反叛,其基本内涵就是用经济宪法把在经济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民主事实确认下来,用法治的精神发展和完善这种民主事实,以此保障私人经济权利,寻求国家经济权力和私人经济权利的平衡与和谐。

经济宪政有应然释义和实然释义两种。其应然涵义,就是寻求国家经济权力和私人经济权利的平衡与和谐,是对一切经济专制的反叛,它既防止国家经济权力专制,亦防止私人经济权利专制;其实然涵义,就是表现为以经济宪法为核心的所有体现经济宪政精神的规范性文件,又表现为上述规范性文件的实际运作状况。只有在宪政框架下国家的经济行动和私人经济行为放可能有正当性。[5]

三、经济宪法学研究的内容

1.私人经济权利——财产权

私人的经济权利在经济宪法学范围内就表现为公民个人财产权,个人财产权就意味着个人在社会范围内自治的正当性,他表明:为了享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人们必须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财产权不仅是公民个人的经济权利,事实上,也是政治权利。在文明社会中,财产权既是一项经济制度,又是一项政治法律原则。财产权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它还是人类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和经济繁荣、效率的关键。财产权的确立分散了社会中的经济权力,因而避免了政治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为民主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因此财产权把权利与自由赋予个人,把限制加于国家,它成为自由、个人自治的基础,对人类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2.国家经济权利——财政权

当代主流经济学以“市场失灵”为由打开了国家干预的大门,由此奠定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地位。然而片面强调政府干预而没有经济宪政的配合,必然会扭曲干预的本意。因为国家是一股可善可恶的力量,要使国家向善,关键在于国家制度调适、权力配置与法律安排。所以,在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用国家经济规则来为其自身及其支持者牟利的行为进行切实可行的限制。

国家经济权力体系是以财政权为核心内容,以建构征税权、货币发行权为主要手段。财政权是国家经济权力乃至一切权力的根本,只有财政约束才是对权力的硬约束,没有财政约束的权力是专断的权力。征税权作为国家重要经济权力,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联结起来,征税范围、内容、税基、税率与经济发展、公民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实施经济宪政来规制。

3.国家货币发行

财产价值是用货币衡量的,币值稳定不仅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也是个人财产保值的基础。发行货币是国家重要经济调控权。在法定金本位货币体制下,黄金等贵金属的自然可获得性使货币供应受到限制,币值稳定是自发实现的,因而在早期宪法往往没有货币规则。现代经济施行信用货币,只有通过货币立宪和立法来控制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权,才能保持币值稳定。因此,经济宪法学要研究国家货币发行,建立货币权即宪法约束的理论。

四、经济宪法学学科意义

经济宪法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兴起有其现实意义。它可以增强宪法学理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传统宪法是政治宪法,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国家制度、组织国家机构。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大趋势。发展经济,完善法治,保障人权,谋求人民幸福,是时代的主旋律。以解决政治冲突为基本功能的政治宪法向以利益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宪法转变,加强对个人财产权利、经济自由与经济权利的宪法保护,强化对政府财政、税收、货币等经济权力的宪法制约。经济宪法基石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宪法理论切入社会实践的入手点。研究经济宪法,不仅可以提供时代前沿问题的答案,而且有助于把宪法学融入实践,充分发挥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赵世义.从科学分析到人文综合—中国宪法学通往成熟之路[J].法律科学,1999,(4).

[2]单飞跃.经济宪政—以个宪政新命题的提出[J].民主与法制,2005,(3).

[3]周叶中.宪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宪法经济观[M].商务印书馆.1984:115.

[5]单飞跃,经济宪政—以个宪政新命题的提出[J].民主与法制,2005,(3).

(责任编辑/彭巍)

作者:韩 浩

第三篇:关于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转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经济法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企业之间发生诸多经济纠纷之时,经济法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仅让整个案件有法可依,同时保证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纠纷案件的不断更新,经济法需要不断地更新进步,经济法学与经济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的转变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本文就对我国现今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转变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为以后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体制

一、经济法在理论与现实之中的作用

经济法学其主要研究经济法在理论与实践之中的运用,在我国的法学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现今整个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愈发重视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纠纷的处理情况之下,经济法制度的建立健全将会直接影响着国家部门的威信以及我国经济能否高效的发展。经济法首先是理论上的建立,综合以往、现今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纠纷案件以此制定出相关的经济法,并且在制定时一定要根据我国现今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国外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法较为建立健全的国家的法规,制定出理论上的经济法,以此保证每一位消费者和企业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做到公平公正,同时在某一些地区或者案件上面实践。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得我们的法律更加的建立健全,同时能够保证每一位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并且保证企业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得到公平且高速的发展,促进我们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经济法的建立健全还可以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增加政府在社会和全球企业的认可,以此加大外企在我国的投资。

二、经济法与经济学的科学转变

(一)分析国家管理经济生活以及法律调整间的特殊关联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社会大众以及政府的角度出发,经济法的改变已经不仅仅是必然,同时更是较为紧迫的。在很多现实的纠纷以及经济类的案件之中,很多经济法律条例部分的缺失以及不符合现今的发展,很多案件的处理都是依赖于经验以及参考国外的案例,无法做到有法可依,这样很多企业与个人都会钻法律的空子,由此可见,必然会使得诸多主体误解成经济法的实施需要借助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关系。事实上,该理念是不合理且不成立的。我国正积极减少直接干预的程度与范围,也就是说经济法的作用不仅仅是调整经济关系了,它还可以对有效促使国家干预手段得到合理化的规定与适当的调整。

(二)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法学

纵观整个法学的发展,我国相比发达国家来说相对滞后,而经济法更加落后,这个主要是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所导致,但是社会和国家近年来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法的重视,很多经济问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其突出代表就是《劳动法》的修订与完善,充分的保证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实施运用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更新,经济法的制定不仅仅是局限于专家的研究,同时也在不断地汲取社会大众的意见,先从大的方面以及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出发,在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在法学发展的进程中,比较普遍性的方式就是借助法律现象得以准确把握法学内容。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地区特别明显,例如商事法的内容,然而在该地区劳动法的发展之后使得商事法得到了一定的净化,有關研究者便认识到了商事法的真正内涵,当然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也就能够全面、合理的使用商事法了。对于我国来说,现今的经济法相比以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劳动法的建立健全以及不断更新,在社会之中赢得了一片喝彩,得到了大众的充分认可。面对不断健全的法律体系往往不易探索出经济法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及时净化经济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即经济法学研究者就必须认识到净化的机遇,做好深入研究的积极准备工作。

(三)经济法对于经济学的作用

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其本质与经济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企业的经济制度方面的建立必须与经济法挂钩,不能够与之有任何冲突和矛盾,否则其行为是违法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也是针对于经济法为基础,同时结合现今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做出的一系列研究以及制定,这样才能够在不违背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使得经济得到发展。而经济法的制度又与经济学挂钩,经济法的制度不能够违背市场的现实情况,不能够闭门造车,必须结合现今经济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制定,以此保证营造整个市场竞争的公平,经济法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案件纠纷来制定不同的法律制度,做好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经济案件能够有法可依,违法必处。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也愈发重要,无论是“一带一路”的提出还是世博会等等的发展,我国未来将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颗璀璨明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保证经济法的建立健全,否则企业之间的竞争环境将会得不到公平,消费者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这样的情况只会带来经济的一时发展,而想要真正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到经济法的建立健全,以此保证每一个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能够最大化的得到保护,企业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之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扬.解析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J].中外企业家,2019(34).

[2]栾俣峰.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法制博览,2019(36).

[3]张甜甜.基于经济法视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20(7)

作者:李春丽

上一篇:金融产品营销论文下一篇:大学国际贸易论文